1. 唐代仕女畫是什麼
仕女畫又稱「士女畫」,是以婦女為主體,描寫婦女日常生活的作品。仕女畫出現在初唐,如閻立本的《步輦圖》就畫有多位美麗的宮女,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中也畫了一位雍容華麗的摩耶夫人。但盛唐以後,仕女畫所表現的題材才開闊起來,從描寫貴族婦女拓展到村姑、仙媛、閨秀、漁婦、侍女、歌妓等。而這一畫風的代表畫家便是張萱與周昉。
搗練圖張萱是唐玄宗時的宮廷畫家,曾任史館畫直,是我國傑出的人物畫、風俗畫畫家,以擅長描畫貴族婦女、嬰兒和鞍馬而名重一時。他點綴景物窮盡其妙,特別在揭示人物心理狀態方面尤為突出。他畫仕女,耳根處常用朱紅色暈染,體態豐滿,衣飾華貴。張萱的畫作多取材於貴族生活,曾經畫過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日常生活,如《明皇合樂圖》、《明皇擊梧桐圖》、《明皇納涼圖》、《唐後行從圖》等。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虢國夫人游春圖》和《搗練圖》。
《虢國夫人游春圖》為絹本設色,系宋徽宗趙佶摹本,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在極其細密平滑的宮絹上,畫的是楊貴妃的姐姐虢國夫人策馬游春的情狀。全卷構圖氣脈連貫,疏密有致,人物線若游絲,細勁有力,設色勻稱明凈,反映出唐時仕女人物畫的高超技藝。虢國夫人居於畫面的後半部,梳著當時流行的墮馬髻,發髻側垂,別具風情。她的前後各有三騎,分別是男女侍從和保姆,身旁挽轡並駕、殷勤相語的可能是她的姐妹秦國夫人或韓國夫人。其中前三騎安排得比較疏朗,後五騎比較緊密,錯落有致,構成了一種節奏上的變化。整幅畫卷沒有任何背景的點綴,純靠馬匹輕快的步伐、人物悠閑的神態和艷麗的著裝,將游春之意渲染得呼之欲出。此畫線條細致圓活,多用朱紅、赭紅、石綠等礦物質顏料,暈染出人物身上輕薄鮮麗的春衫,色彩歷久而不變。從人物造型上看,此時的唐代貴族女性並不似後來的仕女畫上那樣嬌弱,她們乘坐馬上,臉上不施脂粉,形態豐腴卻又不失利落矯健。
張萱的另一名作《搗練圖》,工筆重彩,亦系宋徽宗趙佶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練是一種絲織品,織成後需要經過煮、漂、搗等步驟才能使之柔軟適用。《搗練圖》即展現了婦女搗練的過程與場景。全圖共分三段:搗練、織修、拉直熨平。畫面上共12個人物,體態豐滿,儀態嫻雅。「熨平」一段最值得稱道,兩個女子拉住搗好的練的兩端,其中穿藍裙的女子微微後仰,用力將練綳緊,中間一女手持熨斗進行熨燙,背向畫面在旁幫忙的是一個侍女,還有一個小丫頭在練的底下彎下身子,調皮地側頭上望,似乎想弄清楚練的背面是否藏了什麼東西。圖中人物或側向、或背向、或垂頭、或側視,形象逼真,刻畫流暢,設色艷而不俗,畫面環環相扣,生活氣息濃郁,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豐腴的審美情趣,代表了那個時代人物造型的典型風格。
繼張萱之後,仕女畫的代表畫家首推周昉。因為所處時代的不同,周昉與張萱的仕女畫在審美情趣上有所差異。周昉的仕女畫與張萱一脈相承,但又更為成熟。張萱處於朝氣蓬勃的盛唐,其筆下的仕女大多呈現出一種健康明朗之美,飄散著一種盛世華貴氣度。周昉所處時代已是江河日下的中晚唐,審美情趣已由宏麗濃郁逐漸轉入細致婉約。他筆下的女性形象體態豐滿,蛾眉豐頰,濃艷豐肥,衣著富麗,用筆簡勁,色彩柔麗。他善於體察女性心態,尤擅描摹後宮嬪妃空虛寂寞的生活情狀與微妙心情,如撲蝶、撫箏、對弈、揮扇、演樂等。
周昉的人物畫功底極為深厚,他的肖像人物頗能傳達人物的神韻氣度;在佛像畫方面,他獨樹一幟,首創「水月觀音」畫法,把觀音菩薩置於清幽澄凈之境以示聖潔。後為歷代畫家所沿用。人們將周昉的人物畫特別是倒女畫和佛像畫的造型尊為「周家樣」。據說周昉曾奉唐德宗李適旨,畫敬章寺神,頃刻間引來京城萬人前來觀看,有言其神妙者。也有指其微瑕者。周昉虛心聽取意見,日日有改,經月有餘,有到眾口稱絕,方才停筆。相傳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女婿侍郎趙縱約請韓幹和周昉先後為他畫像,畫完後,趙縱將畫像置於座側,一時難定優劣。還是趙夫人點評道:「兩畫皆似,前畫者空得趙郎狀貌,後畫者兼移其神氣,得趙郎性情笑言之姿。」一語道出周昉藝絕之處。可見周昉畫藝超絕,畫仕女不愧為「古今冠絕」。元代的大畫家趙孟頫就極力推崇張萱、周昉的繪畫風格,追仿得最為出眾的是元朝宮廷畫家周朗,他的《杜秋娘圖》全然是得自「周家樣」之形,用筆又一展元人飄逸灑脫的韻律。
周昉70餘件傳世作品中屬仕女畫的佔一半以上,代表作有《楊妃出浴》、《游春》、《宮騎》、《紈扇》等,留傳至今的有《簪花仕女圖》、《揮扇仕女圖》和《調琴啜茗圖》。
《簪花仕女圖》現藏遼寧省博物館,傳為周昉真跡,一說或為晚唐或為五代畫跡。全圖畫於絹上,描寫貴族婦女春夏之交賞花游園的情景,分為四段:採花、看花、漫步、戲犬。構圖採用平鋪式,人物線條簡勁圓渾而有力,設色濃艷而不俗。卷首和卷尾的兩名仕女相向回首,前後呼應,將整幅畫收攏為一個整體。沒有景物作背景,只在中部繪有一隻走動展翅的白鶴,右端安排了一組玉蘭景石,構圖簡潔雅緻卻又充滿生機。從人物著裝、鶴及仕女手持的花束看,大致可推斷畫境是在暮春時節。畫中人物體態豐滿,服飾顏色搭配以紅、紫為主,極盡奢華與艷麗,頭梳高髻,簪大朵牡丹,別香白茉莉,著一襲抹胸,罩輕薄華美紗衣,手臂處的輕紗畫家特意敷染,臂膊在紗衣中若隱或現,使得凝脂般的肌膚和透明的薄紗相得益彰,極具質感。再細看人物情態,仕女的面部豐潤飽滿,身著朱紅披風的婦女神情凝重,逗狗的婦女青春活潑,持花的婦女神情悠然自得,每個人都沉浸於自己的世界中,整幅畫卷充滿著一股悠閑氣息。據傳,此卷經重新揭裱後發現是各自獨立的四幅屏風畫。
唐代仕女畫的成功在於它對人物服飾的描繪。在張萱筆下,我們看到的是一般意義上的人物形象;而在周昉的畫作中,我們會發現許多工筆畫的特殊技巧,如仕女發髻很高,烏黑光亮。對黑發的渲染肯定是件不太容易好做的事,工筆畫的要求是黑而不躁、深而且厚。周昉的渲染正恰到好處地體現出這一魅力。此外,對於仕女披紗的透明效果,服飾的花紋裝點,還有深色紗袖中沿邊線而勾勒的白線,都是從前工筆畫中極少見的特殊技法,即使是一塵拂尾、一柄團扇,也無不精心刻畫,其畫堪稱美輪美奐的藝術珍品。
與前代仕女畫相比,張萱、周昉的仕女畫第一次將現實中的宮廷女子推到了觀者面前。張、周之前的仕女畫首推顧愷之,但在他的畫作中,女性形象往往作為一段傳說或故事的角色出現,人物注重姿態刻畫,以衣袂間體現出的神韻取勝,由於基本為中景,人物面部也就並非畫家關注的重點。而在張萱、周昉的畫作中,往往只截取生活中的一個片斷場景,如游春、搗練、簪花、揮扇、對鏡等,女性形象也就成為畫作的中心,人物多被置於近景,面部表情成為刻畫的重點。
張、周開創的仕女畫,其影響自晚唐五代一直持續到元代,盡管人物身形略有清減,但題材、神態、臉型、服飾等均沿襲其畫風。直到明清時期,社會對女性的審美觀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不再以豐肥雍容為美,而轉向纖巧玲瓏、清癯瘦弱,仕女畫風格也才隨之轉向。除此而外,張、周的仕女畫對周邊國家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日本的浮世繪中,至今依然可以明顯看到張、周仕女畫的影子。
2. 《長安十二時辰》還原了幾分大唐風貌
觀眾真的不是傻子,看看《長安十二時辰》在豆瓣上8.9的評分就知道大家有多滿意了。所以不要再說現在的觀眾口味多挑剔了,那是因為觀眾審美高了。而細節考究,完美還原大唐風貌的《長安十二時辰》自然的觀眾的菜。
包括劇中張小敬用來尋找聞染蹤跡的那隻狗,都是真正的陝西細犬,要知道這個狗別看不起眼,實際上特別貴,全國不超過十隻。是在唐代畫冊《十駿犬圖》立軸畫以及冊頁中出現過的。
連一隻狗都這么重視,劇組用心可見一斑。辛苦的付出總是有回報的,口碑榜冠軍就算是觀眾對此劇最大的褒獎和認可吧,也希望以後的國產劇能有如此用心。
3. 大唐榮耀好看嗎
最近幾年的古裝歷史劇,其創作方向顯然相當單調,各式各樣的宮斗劇成了主流,雖然一定程度這響應的是女性社會與經濟地位的崛起,但另一個層面將女性之間的爭斗加以奇觀化書寫,又顯得價值取向有點問題。這兩天看過的《大唐榮耀》,似乎在逐漸走出這樣的潮流中,開拓著另外一個自成特色的大唐系列。
4. 談談你對大唐氣象及唐朝審美的理解,可列舉具體的作品。詳細寫長一點
一、豐腴為美
唐代文化,尤其是盛唐
以豐腴為美,追求雍容華貴的氣韻
「以豐腴為美就是喜歡胖子」
這個觀點早應淘汰
中唐時期的仕女畫有很多
當時流行把人物畫得圓潤些
即便如此也沒在畫卷里看到過幾個大胖妞
唐朝講究的是珠圓玉潤,是健康之美
呈現在畫上的身體線條大多流暢柔美
盛唐的時風尚「肥」
人物作品以碩大豐滿為美
繪畫中張萱開創了所謂「綺羅人物」
至今還有人稱女子的體態豐滿為
「唐人風韻」
再看看唐代女俑、壁畫等作品
能從中感受到唐代婦女的生活
充盈著活躍的生命力
她們豐滿健康、浪漫奔放
透著一種質感美
她們打球、騎馬、射獵、郊遊
生活多姿多彩
5. 唐代四個四大畫家的名字
唐代四大畫家的名字是:
1、吳道子:吳道子,(約公元680~759年),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聖,又名道玄。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尤精於佛道、人物,長於壁畫創作。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圖》,《明皇受篆圖》,《十指鍾馗圖》。
2、閻立本:閻立本(約601年—673年),唐代政治家、大畫家。主要作品是《步輦圖》《歷代帝王像》《職貢圖》《蕭翼賺蘭亭圖》等。
3、韓干(約706年-783年),唐代畫家,以畫馬著稱,。代表作是:《牧馬圖》《照夜白圖》等。
4、周昉:(公元8世紀-9世紀初),唐代著名畫家,代表作:《五星真形圖》《楊妃出浴圖》《妃子數鸚鵡圖》《簪花仕女圖》。
(5)大唐畫卷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吳道子:
吳道子在繪畫藝術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於他刻意求新,勇於創作。《歷代名畫記》記載了他這樣兩句話:「眾皆密於盼際,我則離披其點畫,眾皆謹於象似,我則脫落其凡俗。」由此可見他在繪畫藝術上不落俗套,大膽創新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成為畫師們所學習的楷模,繪畫作品稱為「吳家樣」。
故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序》中品評了唐朝諸畫家「近代畫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吳道子天縱其能,獨步當世,可齊蹤於陸(探微)、顧(愷之)。」
閻立本:
閻立本善畫台閣、車馬、肖像,尤其是重大題材的歷史人物畫和風格畫。他的繪畫作品在《歷代名畫記》、《唐朝名畫錄》、《宣和畫譜》中提到的就有六七十件 。閻立本奉詔在太極殿凌煙閣畫《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
繪畫作品有《秦府十八學士圖》《魏徵進諫圖》《北齊校書畫卷》《異國斗寶圖》《職貢圖》《西域圖》《明凌列像圖》《外國圖》《永徽朝臣圖》等,保留至今的有《歷代帝王圖卷》《蕭翼賺蘭亭圖卷》《步輦圖》等。除繪畫外,閻立本也擅長詩文,有《僧道拜君親儀》與《巫山高》等詩存世。
閻立本的《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學士圖》《凌煙閣功臣二十四人圖》,形象逼真傳神,是當時名作,時人譽之為「丹青神化」。
韓干:
韓干(約706年-783年),唐代畫家,以畫馬著稱,藍田(今陝西藍田)人。
韓干少年時只是一名酒店的僱工,後來被詩人王維賞識,資助他學畫,學成後被召為宮廷畫師,初師曹霸,後自獨善。官至太府寺丞。畫藝較全面,善畫人物畫像,尤善畫馬,重視寫生,皇帝命他拜當時畫馬名家陳閎為師,他不聽命,說:「臣自有師,陛下內廄之馬,皆臣師也。」
由於他重視寫生,所以畫馬超過古人,後代畫馬名家如李公麟、趙孟頫都曾向他學習,他還畫過許多肖像畫和佛教宗教畫,但傳世不多。
牧馬圖,絹本。縱27.5公分,橫34.1公分。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藏。 淺設色畫,黑白雙馬,胡人騎一而控二。幅上宋徽宗題「韓干真跡 丁亥御筆」八字。人物與馬俱極生動,徽宗瘦金體書題字亦挺勁,並有南唐御府藏印,為韓干真跡無疑。
另有玉花駿、照夜白等駿馬圖。
周昉:
周昉(公元8世紀-9世紀初),唐代著名畫家,字仲朗、景玄,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出身顯貴,先後任越州、宣州長史。
能書,擅畫人物、佛像,尤其擅長畫貴族婦女,容貌端莊,體態豐肥,色彩柔麗,為當時宮廷士大夫所喜愛。
他是中唐時期繼吳道子之後而起的重要人物畫家。是當時有名的宗教畫家兼人物畫家,早年效仿過張萱,後來加以變化,別創一體。周昉創造的最著名的佛教形象是「水月觀音」。
他的佛教畫曾成為長期流行的標准,被稱為「周家樣」。傳世作品有《簪花仕女圖》卷、《揮扇仕女圖》卷、《調琴啜茗圖》卷等。
6. 大唐全是盛世嗎
大唐士兵
總結
唐朝的流民主要來源於農民,他們因為各種天災人禍不得已離開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在沒有失去土地之前,他們也曾過著「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但飢荒、瘟疫、賦稅讓一批批農民成為流民,流亡在大唐的土地上。
大量的流民湧入大城市,一方面對治安提出挑戰,一方面影響了城市風貌,他們同高高在上的貴族階層構成了鮮明的對比,成為封建社會的底層犧牲品,他們的生活軌跡,被唐朝繁華的盛世圖景所掩蓋,只能用「踏盡公卿骨」的方式,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 《秦婦吟》
2. 《寄薛三郎中》
3. 《中國古代防疫資鑒——隋唐五代防疫概覽》
4. 《中國古代的流民問題》
7. 誰能介紹幾部關於唐朝的電影和電視劇
以唐朝為背景的影視劇可以說是很多,電影如《大唐玄奘》《超時空救兵》等,電視劇如《至尊紅顏》《秦王李世民》等。
唐朝可以說是中國的一個鼎盛時期了,其中的所有人津津樂道的楊貴妃、李世民、武則天,都是很多現如今電視劇的題材,但是有些只是為了影視追求效果,最後展現出來的卻是偏離了歷史的記載,所以在觀看的時候不要太過於較真哦。
8. 唐朝一宰相畫了什麼東西,如今成鎮國之寶
這一件鎮國之寶所畫的是五頭牛,在歷史上這副畫叫做《五牛圖》,是由唐朝宰相韓滉所畫。這幅畫是他在朝為官時所畫的,也正是他被任命為宰相的時候。在這一副畫被一些名家知道後,一直都被譽為鎮國之寶,也一直都被各朝各代的皇帝所收藏。《五牛圖》這幅畫上就只有五頭形態不同的黃牛,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副以黃牛為主的名畫,這幅畫不僅僅有著精湛的技巧,也代表了唐朝的繪畫水平。
在韓滉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就創作出來《五牛圖》來表明自己真實的想法,其中一頭牛的形態就是表示他不想在朝為官,其他四頭牛的形態表示他想要更豐富的生活。因為牛在古代是不能想殺就能殺的,所以也表明皇上不能隨便將他殺害。
9. 「進擊的巨人」求圖:人物按身高排的畫卷高清大圖
是這個圖嗎
10. 唐朝字畫值千金
唐朝有收藏價值的名作(不代表是唐朝人) 書法家
1.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號澹(dān),代表作【蘭亭集序】
2.歐陽詢(557一641年),漢族,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代表作《九成宮醴泉銘》
3.顏真卿(709-785年),唐代傑出書法家,偉大的愛國者。漢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臨沂市費縣諸滿村)人。代表作《爭座位帖》
4. 柳公權( 778-865 ),唐朝最後一位大書法家,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代表作<玄秘塔碑>
畫家
1.韓滉(723~787)中國唐代畫家。字太沖 。長安(今陝 西西安)人,代表作《五牛圖》
2.張萱,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生卒年不詳,代表作有《虢國夫人游春圖》、《搗練圖》等
3.周昉。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陝西省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詳,代表作《紈扇圖》即《紈扇仕女圖》,亦名《揮扇仕女圖》。
4.閻立本:(601-673)唐代雍州萬年人。隋代畫家閻毗之子,閻立德之弟。代表作《歷代帝王圖》
5.吳道子(約686~760前後) 後改名道玄,尊稱吳生,陽翟(今河南省禹縣)人。代表作《金橋圖》
宋朝
書法家
1.蔡襄(1012-1067),漢族,字君謨,原籍仙游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莆田蔡垞村。代表作《宋蔡忠惠文集》
2.蘇軾(1037~1101)字子瞻,二名蘇東坡,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
3.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代表作《松風閣詩》和《伏波神祠詩》兩篇,
4. 米芾(1051~1107),中國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岳山人等。祖籍安徽無為縣,後遷居湖北襄陽,長期居潤州(今江蘇鎮江)。代表作《研山銘帖》
畫家
1:朱銳, 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河北人,曾為宣和畫院待詔,紹興間復人畫院,授迪功郎,賜金帶,擅畫山水、人物,尤工騾綱、盤車,師承"李郭"畫派,筆墨清潤細勁,形容布置,曲盡其巧。代表作品:《溪山行旋圖》
2:鄭思肖 (公元1241-1318年,一作1238-1315年,一作12。6-1283年)宋末元初畫家。字憶翁,福建福州人。宋亡後隱居平江(今江蘇省蘇州),坐必向南,自號所南,以示不忘宋室。多畫墨蘭,不畫根土,以寄情懷。 代表作品:《墨蘭圖》
3:趙士雷 ,生卒年不詳。宋宗室,字公震。官至襄州觀察使。以丹青馳譽一時,善作雁鶩歐鷺、溪塘汀渚,有詩人思致。山水人物清雅可觀。代表作品:《湘鄉小景圖》
4:趙孟堅 公元1199--?年)南宋畫家。字子因,號彝齋居士,浙江海鹽人,宋宗室,太祖十一世孫。家境清寒,理宗寶慶二年(公元1226年)中進士,歷任湖州掾、轉司幕、諸暨知縣、提轄左帑。擅畫梅、竹、蘭、石,尤精白描水仙,清秀雅淡,善書法,亦工詩文。詩文有《彝齋文編》。代表作品:《歲寒三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