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豐收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心塞唯美圖片帶字 2025-07-30 23:04:40
書包側面圖片卡通 2025-07-30 21:06:38
提取抖音快手的圖片軟體 2025-07-30 20:55:12

豐收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7-30 11:43:45

A. 我發現古人的秋往往和什麼有關系

經歷了一段時間夏季酷熱的考驗後,8月8日今天終於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一般而言,一旦進入立秋,氣溫會逐漸下降,意味著秋天的開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為什麼古人說秋天是多事之秋,我認為要有以下這幾點原因。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一,從國家層面來說,有以下幾種原因:
在農耕社會時期,秋天是秋收的季節,收獲農產品和莊稼全憑手工,是一年之中最忙碌的時刻,還要晾曬和保存,本身各種農活雜事就非常多了,還要考慮各種氣候變化和異常情況,衣食住行,幾乎都來自氣候的恩賜,每天都在看天氣,趕時間,莊稼無水不收,但秋天農作物漸漸成熟,已不再需要太多雨水,陰雨天氣頻繁反而會影響作物成熟,造成籽粒空癟,品質下降。到收割的時候,更是需要趁晴朗天氣,便於晾曬打場,及時收割糧食和棉花等。
2,外國使團來中國考察和旅遊,官員和商人出外旅遊,對外事
務比較多,大多數也是安排在秋天,因為這個時期天氣比較好。
3,秋天是各國收獲的季節,各地都有存糧,所以適合軍隊的物資調集和徵集,進入敵國之後,你可以很方便的從敵國地方上搶得糧食草料等戰略物資,帝王大多數也會選擇在這時間出征打仗,畢竟秋收後才能保證大部隊的後勤供應。春天多雨。,夏天太熱,冬天經常下雪,劇烈運動的話戰馬和士兵還會生疫病。戰斗主要還是要靠騎兵,只有到了秋天,是馬在一年之中狀態最好的時期,可以投入軍事使用。所以戰馬的使用在時間上和方式上是有局限性的。在古代,如果部隊沒有戰馬,就沒有戰略機動能力。戰馬不能投入作戰也就意味著部隊沒有多少進攻能力。

4,我國歷史上,有「秋冬行刑」的記載,處決人犯大多數也是安排在秋天,古時候,由於科學文化的落後,人們不能正確解釋自然界一些現象,如災害、瘟疫、祥瑞、豐年等,因而人們的一切行為都必須符合天意,刑殺、赦免也不能與天意相違背。春夏是萬物生長的季節,秋冬是肅殺收藏的季節,古人認為,這是宇宙的秩序和法則,人間的司法也應當適應天意,順乎四時。西漢中期儒學大師董仲舒(前179~104),認為,「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慶、賞、罰、刑與春、夏、秋、冬以類相應」。天意是「任德不任刑」,「先德而後刑」的,所以應當春夏行賞,秋後行刑,秋後問斬就形成了制度化,訴訟活動和行刑,問斬大多數都安排在秋天。這個時期官府和民眾訴訟活動都是比較繁忙的。
5,鄉試科舉考試考期大多數安排在在秋季,故又稱秋闈。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考試費時費力費錢,以前交通不像現在這么發達,有時考試一次,趕考路上要耽誤一兩個月。統治者有時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耗時更多,秋闈以後有些考中的學子要安排升學宴,安排任職事宜,有些人家就忙得不亦樂乎。
6,這個季節,對農民來說,是最忙的季節,對於官府來說,一年中這個時候也是收稅收糧(佃租)最忙的時候。不僅如此,國家開始收國稅。還要統計國庫收入,統計人口,水利建設,農桑開支等,所以這個時候也是官府最忙的季節。
,7,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也是圍獵的好季節,各種植物都已有果實,與此同時各種動物開始出來大量覓食,肉食性動物也隨之出來捕獵!這個時節,很容易找到動物,對打獵很有幫助。其次是民族傳統,秋天打獵成為人們的習慣!人們都渴望在這個季節得到等多的積蓄,這個時候無論是官府還是民眾肯定忙。
,8,由於天氣好,國家工程建設,房屋維修,農村的水利維修和水利設施維護大多數也是安排在秋天。
,9,官員的升遷,考核,任用也大多數是在秋天進行,因為考核要依據收稅的數據。
,10,農民起義,暴亂和官民沖突大多數也是這個時候發生的,因為收稅,因為經濟利益,因為天災……等,大多數都是在這個時候爆發。

二;從家庭層面來說,一年當中秋天的節慶活動也是最多的,中秋節,重陽節,都在秋天,婚喪嫁娶等紅白喜事也多升學宴請等,要耗費很多時間和金錢。秋天事多也表現在這些地方。
三:從個人層面來說:
1,對於商人來說,出門賺錢,商業活動大多數也是安排在這個季節,這個季節下雨相對比較少,出門比較方便,比較適合經商和采購。商人不會輕易放過這個機會的
2,天氣越來越涼,秋季夜漸長晝變短,早晚溫差加大更為明顯,經過一個夏天的勞累和煎熬,很多體質虛弱的如果沒有及時保養,很容易患病,傷風感冒,胃病,中風,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著些都跟氣候變化有關,無論是男女老幼這個階段身體都是多事之秋,要小心保養。
古人說,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些都是人生中最關鍵的時刻,從以上可以看出,國家的興亡,個人的興衰,大都發生於秋天,所以古人才會有多事之秋的說法,秋在悲觀的人眼裡是蕭條的象徵,秋在農民的眼裡是豐收,在愛秋的人眼裡是一幅優美的畫卷,秋天是美麗的季節,我愛秋天,因為它象徵著收獲和成熟!

B. 鹽鹼地種植哪個品種水稻最合適

10月10日,東營市的天氣並不晴朗,秋風伴著些許涼意,但在位於墾利區的國家耐鹽粳稻育種創新基地(東營)的專家和工作人員心裡卻滿是喜悅。「根據農業部水稻測產驗收辦法,我們對山東省水稻研究所選育的4個耐鹽粳稻新品系進行實收測產,其中魯鹽稻69實收0.92畝,畝產量498.17公斤。」隨著測產組組長吳先軍教授的宣布,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此次測產的4個耐鹽粳稻新品系分別為魯鹽稻13、魯鹽稻34、魯鹽稻68和魯鹽稻69,經過丈量、脫粒、稱重、水分測定、稱樣等環節,實收產量折算標准水分分別達到472.73公斤、471.87公斤、460.32公斤、498.17公斤。

魯鹽稻69號系山東省水稻研究所選育的優質耐鹽水稻新品種。2014年選用常規水稻品種淮稻5號和耐鹽水稻材料phyB1突變體進行常規雜交,通過系譜選育、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輻射誘變、耐鹽性篩選、抗病性篩選和農藝性狀鑒定,於2018年育成。2019年在東營鹽鹼地多點種植。2018-2019鹽鹼地水稻品比實驗中,在3‰鹽水灌溉條件下連續兩年平均畝產625公斤,在5‰鹽水灌溉條件下,連續兩年平均畝產超過400公斤。

山東省水稻研究所研究員謝先芝介紹,該系列品系適宜輕簡化栽培、產量高、抗性好,可利用5‰鹽度微鹹水直接進行灌溉,節約大量淡水資源。待到區域性品種審定試驗通過後,就能篩選出真正適合並高產的耐鹽水稻品種,並在鹽鹼地上推廣種植。

「這一系列新品系,實現了我省5‰鹽度下產量的突破,創造了高產記錄,能充分利用我省黃河三角洲大量微鹹水資源,並有望在廣闊的鹽鹼地上推廣。」謝先芝說,僅黃河三角洲可耕鹽鹼地就有200多萬畝,相當於全省目前的水稻種植面積,可以供養上百萬人口,實現直接利用微鹹水灌溉,為最大限度的改良利用鹽鹼地、增加鹽鹼地產出提供硬核支撐。

2013年起,山東省水稻研究所全面啟動水稻耐鹽研究,組建了覆蓋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遺傳育種、栽培植保等多方面專業人才的水稻耐鹽研究團隊。經過7年努 力,在水稻耐鹽精準鑒定體系建立,耐鹽水稻種質資源收集、創制和創新利用,水稻耐鹽機理研究,耐鹽水稻品種培育,微鹹水循環利用高效栽培技術等方面均取得重大進展。

壤鹽漬化是世界性的耕地資源問題和生態問題,也是造成農作物減產的重要環境限制因素之一。據統計,我國有近15億畝鹽鹼地,僅山東省就有1590萬畝,約佔全省耕地面積的14.10%,淡水資源極度缺乏和大量微鹹水無法使用,致使有近500萬畝鹽鹼地未有效利用。改良利用鹽鹼地是解決耕地資源銳減、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水稻是鹽鹼地改良的首選糧食作物,在鹽鹼地改良利用中具有其他作物無法比擬的優勢,水稻種植過程中,經過灌水洗鹽壓鹼,抑制地表蒸發,可使鹽鹼成分逐步脫離水稻根區。水稻根系本身具有分泌有機酸和吸收鹽分的能力,能夠降低土壤鹽分,創造一個適於水稻生長的根際環境。」山東省水稻研究所所長林香青說,培育高耐鹽水稻新品種,是改良利用鹽鹼地、最大限度的挖掘可利用土地及其產出,向鹽鹼地要糧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

作為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東營,鹽鹼地及微鹹水資源豐富,是開展耐鹽水稻品種選育的絕佳區域,目前國家和省級科研團隊紛紛落戶東營,開展耐鹽品種和土壤改良方面研究,為耐鹽水稻的培育和推廣做著積極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