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近對清朝很感興趣。他們的服裝歷史里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男服服飾:
禮服外褂:因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袞服:為皇帝穿著。
龍褂:為皇子所照。
補服:依紋飾不同而分別官階。
朝服:最隆重的大禮服。
吉服:清代的禮服,次於朝服是為吉服,用於吉慶典禮時穿著。
常服:清代之服裝制度,唯對常服,規定甚小。
女服服飾:
朝服:皇後的朝服則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為一整體。
吉服:由外褂與袍組成。
清代皇帝朝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朝服及所戴的冠,分冬夏二式。冬夏朝服區別主要在衣服的邊緣,春夏用緞,秋冬用珍貴皮毛為緣飾之。朝服的顏色以黃色為主,以明黃為貴,只有在祭祀天時用藍色,朝日時用紅色,夕月時用白色。朝服的紋樣主要為龍紋及十二章紋樣。一般在正前、背後及兩臂綉正龍各一條;腰帷綉行龍五條襞積(折襇處)前後各綉團龍九條;裳綉正龍兩條、行龍四條;披肩綉行龍兩條;袖端綉正龍各一條。十二章紋樣為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八章在衣上;其餘四種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並配用五色雲紋。本圖為朝服展示
清代皇帝龍袍
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龍袍屬於吉服范疇,比朝服、袞服等禮服略次一等,平時較多穿著。穿龍袍時,必須戴吉服冠,束吉服帶及掛朝珠。龍袍以明黃色為主也可用金黃杏黃等色。古時稱帝王之位,為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有九條龍。從實物來看,前後只有八條龍,與文字記載不符,缺一條龍。有人認為還有一條龍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客觀存在著,只是被綉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一來,每件龍袍實際即為九龍,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看見的都是五龍,與九五之數正好相吻合。另外,龍袍的下擺,斜向排列著許多彎曲的線條,名謂水腳。水腳之上,還有許多波浪翻滾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寶物,俗稱「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綿延不斷的吉祥含意之或埋外,還有「一統山河」和「萬世昇平」的寓意。本圖為龍袍展示圖。
清代皇後鳳袍
皇後常服樣式,與滿族貴婦服飾基本相似,圓領、大襟,衣領、衣袖及衣襟邊緣,都飾有寬花邊,只是圖案有所不同。本圖展示的服裝紋樣為鳳穿牡丹。整件服裝在鮮艷的藍色緞地上,綉八隻彩鳳,彩鳳中間,穿插數朵牡丹。牡丹的顏色處理得凈穆而素雅,色彩變化惟妙,具有傳統的山水畫特點。與此相反,大者鳳的顏色比較濃重,紅綠對比度極為強烈,具有典型民族風格和時代特色。此圖為皇後所穿的鳳袍
清代宮廷服飾氅衣
氅衣為清代的婦女服飾,氅衣與襯衣款式大同小異。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的長衣。氅衣則左右開衩開至腋下,開衩的頂端必飾有雲頭,且氅衣的紋樣也更加華麗,邊飾的鑲滾更為講究。紋樣品種繁多,並有各自的含義。大約在咸豐、同治期間,京城貴族婦女衣飾鑲滾花邊的道數越來越多,有「十八鑲」之稱。這種裝飾風尚,一直到民國期間仍繼續流行。此圖為晚清青蓮紗綉折枝花蝶大鑲邊加套袖氅衣。
清代八旗兵甲胄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衫仿螞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清代八旗兵的甲胄,用皮革製成。此服供大閱兵時穿用,平時收藏起來。清代除滿八旗外,在蒙古設蒙古八旗,在漢族設漢八旗,參加大閱兵的實為二十四旗。本圖為滿清八旗服色,從左至右為:正黃旗、正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黃旗、鑲白旗、正紅旗鑲藍旗。
清代武士鎧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製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後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鵰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後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綉有紋樣,並綴以銅或鐵泡釘。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後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於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本圖為清代戴盔帽、穿鎧甲武士復原圖
清代琵琶襟馬褂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其中有一種行褂,長不過腰,袖僅掩肘,短衣短袖便於騎馬,所以叫「馬褂」。馬褂的形制為對襟、大襟和缺襟(琵琶襟)之別。對襟馬褂多當禮服。大襟馬褂多當作常服,一般穿袍服外面。缺襟(琵琶襟)馬褂多作為行裝。馬褂多為短袖,袖子寬大平直。顏色除黃色外,一般多一天青色或元青色作為禮服。其它深紅、淺綠、醬紫、深藍、深灰等都可作常服。本圖為琵琶襟馬褂。
晚清雲肩
雲肩為婦女披在肩上的裝飾物。五代時已有,為四合如意形。明代的婦女作為禮服上的裝飾。清代婦女在婚禮服上也用。清末江南婦女梳低垂的發髻,恐怕衣服肩部被發髻油膩沾污,故多在肩部戴雲肩。貴族婦女所用雲肩,製作精美,有的剪裁為蓮花形,或結線為纓珞形,周圍垂有排須。慈禧所用的雲肩,有的是又大又圓的珍珠緝成的,一件雲肩用3500顆珍珠穿織而成。本圖為晚清雲肩實物
晚清刺綉襯衣
清代女式襯衣為圓領、右衽、捻襟、直身、平袖、無開氣,有五粒鈕扣的長衣,袖子形式有舒袖(袖長至腕)、半寬袖(短寬袖口加接二層袖頭)兩類,袖口內再加袖頭。清代女式襯衣是婦女的一般日常便服。以絨綉、納紗、平金、織花為多。周身加邊飾,晚清時的邊飾越來越多。本圖為晚清鳳凰牡丹金壽字紋刺綉襯衣
太平天國寬袖服
清代太平天國婦女服飾雖然有所規定,但並不嚴格。婦女一般不戴角帽及涼帽,大多用綢緞扎額,冬日也戴風帽。起義初期,大多數婦女都穿男服,也有穿著苗裝的。定都天京以後,由於生活條件的改善,婦女多不穿男裝,依身份地位的不同所用圖案紋樣繁簡不一。普通婦女則穿由各色綢緞製成的長袍。樣式以圓領為主,領口開得很小,腰身也比較合體,下擺部分較為寬松,衣長過膝,左衽。為了活動方便,常在下擺開衩,或開在兩側,或開在中間。本圖為清代太平天國時寬袖女服展示圖。
太平天國忠王龍袍
太平天國是中國唯一具備服飾制度的農民政權。在服飾上,既繼承了傳統遺制,又有所創新,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衣冠服飾制度。太平天國將領的冠帽有角帽、風帽、涼帽及帽額等制。角帽即為朝帽上飾龍鳳圖紋。朝服分長袍和馬褂兩種袍為圓領寬袖,上綉有紋樣,並以紋樣來區分職位。馬褂有紅、黃兩種顏色,並以顏色來區分職位。此圖為忠王龍袍展示圖。
近代婦女襖裙
民國初年,在這一時期上衣下裙最為流行,上衣有衫、襖、背心、,樣式有對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變化,領、袖、襟、擺多鑲滾花邊或刺綉紋樣,衣擺有方有圓、寬瘦長短的變化也較多。二十年代,旗袍開始普及。其樣式與清末旗裝沒有多少差別。但不久,袖口逐漸縮小,滾邊也不如從前那樣寬闊。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的影響,旗袍的樣式也有了明顯的改變,如有的縮短長度、有的收緊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經盛行。當時的樣式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漸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實在無法再低的時候,乾脆就穿起沒有領子的旗袍。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兒流行長的,長過手腕;時兒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本圖為的紅地綉銀花高領、窄袖長襖。
近代旗袍
旗袍源於滿族婦女服飾中的旗裝。滿族旗袍主要特點為寬大、平直,衣長及足,材料多用綢緞,衣上綉滿花紋,領、衣、襟、裾都滾有寬闊的花邊。從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擺部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下擺從長到短,再由短到長,完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本圖為彩綉闊邊旗袍,為清末滿族婦女旗袍樣式。
近代旗袍
從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在袖子及下擺部分,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袖子從寬到窄,從長到短;下擺從長到短,再由短到長,完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遷。本圖為彩綉曲襟低領旗袍,為二十年代末期的樣
Ⅱ 滿清貴族剪辮子、學西方,為何終究還是被逼退出歷史舞台
滿清貴族剪辮子、學西方,都是在表面進行改革,根本不涉及深層的制度改革。而此時的清朝已經“爛到了根”,表面的改革救不了清朝,因此清朝註定要退出歷史舞台。
由此可知,清朝貴族剪辮子、學西方,發動戊戌變法和洋務運動、片面學習西方都是根本救不了中國的,只有通過革命建立全新的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中國才能順應世界的發展。因此,阻礙中國發展的滿清貴族註定會被歷史淘汰,會退出歷史舞台。
Ⅲ 求一些清朝皇帝的圖片
首先先了解一下清朝清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國歷史上繼元朝之後的第二個由少數民族統治中國的時期,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帝制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
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朝入關到1912年中國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代統治全國共268年。 包括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皇太極;入關後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不得不說的慈禧雖非皇帝,卻獨斷朝綱,也被列入。
努爾哈赤(入關前的皇帝)
努爾哈赤,姓愛新覺羅,號淑勒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的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十三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捍立威,受部眾擁戴,歷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萬曆四十四年(1616),在赫圖阿拉建元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萬曆四ten+six年(1618)以「七大恨」祭天,誓師征明,開始了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在中華民族的歷史典冊中,他的英明和業績將與世長存。與明將袁崇煥在寧遠交戰中,大敗而回並受傷,於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終年68歲,葬於沈陽城東,稱之「福陵」。廟號「太祖」。
--------------------------------------------------------END--------------------------------------------------------以上內容,來自互聯網,為個人轉載;僅供學習參考。
Ⅳ 清朝十大貴族分別是
清朝十大貴族分別是完顏,馬佳,佟佳,富察,費莫,納喇,烏雅,愛新覺羅,瓜爾佳,鈕祜祿。
1、馬佳氏
世居東北一帶,歷史上馬佳氏的出現是由宗族遭受災難後另撥出一支形成的,起先多為鑲黃旗和正紅旗,入關以後一部分被封為正黃旗。馬佳氏包括了一些被滿族同化了的馬姓漢人,入關以後該氏族少部分人為官,大部分都去經商了。清朝滅亡後,馬佳氏改漢姓為馬姓。
2、佟佳氏
以地為氏,原本漢姓佟氏入滿洲旗幟後,為了加以區分,於是改為佟佳配猛陸氏,不過在編審冊內仍編入漢軍鑲黃旗,因為只享受名譽上的滿洲旗人待遇。佟佳氏出了很多的皇後,如順治孝康莊皇後、康熙孝懿仁皇後、道光孝慎成皇後等。後改漢姓為佟氏。
3、完顏氏
女真族姓,大部分是金朝貴族,也有一些是金國賜姓。北宋時期完顏氏的完顏阿骨打曾建立金國,清朝建立後,完顏氏有部分屬鑲黃旗。
4、富察氏
又作「傅察」、「富爾察」,是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屬女真舊部,曾在女真各部的統一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勢力強大,且與皇室世代聯姻。金元時曾冠姓李,後改漢姓為富、傅。
5、納喇
又作那拉,主要指的是葉赫那拉氏,這一氏族在清朝權力顯赫,最有代表的即慈禧太後葉赫那拉·杏貞。後改漢姓為那、南、葉、白等氏。
6、瓜爾佳氏
明代之前,滿族關姓就是由金元時期的女真姓氏古里甲氏演變為瓜爾佳氏的,這一氏族著名的人物即清初大臣鰲拜。
7、愛新覺羅氏
這個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了,是清朝皇室的姓氏,地位尊貴,滿洲語中愛新一詞的意思為金,覺羅二字為趙,後改漢姓為金、趙、羅等氏。
8、鈕鈷祿氏
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典型的一氏冠兩姓的滿洲氏族。滿語的意思為「狼」,狼是女真部落的圖騰之一,出於對狼的圖騰崇拜而以其為姓氏。清朝時期,鈕鈷祿氏的人大部分都做官,地位較高。
9、烏雅氏
世居東北一帶,以地為氏,滿洲正黃旗。費莫氏:後改漢姓為馬、麻氏。
10、索綽羅氏
與其他滿洲姓氏不同,鈕鈷祿知漏氏從金代開始在漢語中就被譯為郎姓,後來也是改漢姓為郎、鈕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培頃-清朝十大貴族
Ⅳ 清朝入關以後,清朝官員的朝服,為何都流行使用石青色
大家知道在我國古代社會,每一個王朝都有自己特有的五行屬性。春秋戰國時期,鄒衍把華夏大地分為了五方,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剋的原理,解釋歷朝歷代友衡更迭的規律,正式將五行納入政治領域之先河。所以到了清朝入關以後,清朝的朝服就都使用了石青色,這主要是與五行相剋理論有關。
通過清朝中後期流傳下來的畫像來看,所有人的朝服都採用了石青色的標准。由於親王貝勒、六部九卿、地方督撫和那種八九品的官員採用一樣顏色的朝服,清朝逐漸形成了看頂子顏色區別官員的傳統。每個級別的頂子顏色都不一樣,補服朝卦上的圖案也不一樣。在清朝滅亡以後,石青色的朝服退出了歷史舞台。
Ⅵ 清朝歷史上的官員到底長成什麼樣子
滿清是從馬背上奪來的江山,到了晚清時期,有的官員已經連馬都上不去了。這些真實照片中的清朝官員,是否與你想像中的一樣呢?
Ⅶ 清末紙幣上,並未印上光緒頭像,而是兩滿清貴族,他們是誰
清末的紙幣上印上的沒有光緒帝的頭像,裡面有一個人是慈禧,還有就是李鴻章。另外兩個人,一個是當時的攝政王載灃,另一個是銀行的發起人載振。
綜上所述,清朝就已經有銀行,說明我們國家還是有資本主義萌芽的,但是皇權對這些機構的干預太強了,所以成立銀行並不能挽救當時的清朝。
Ⅷ 清朝貴族女人的衣服和發飾
女服服飾:
朝服:皇後的朝服則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為一整體。
吉服:由外褂與袍組成。
清代後妃朝服
清代後妃服飾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清代乾隆帝孝賢純皇後朝服像。
清代貴妃朝服
清代後妃服飾 皇後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絨,上綴有紅色帽緯。頂部分三層,疊三層金鳳,金鳳之間各貫東珠一隻。帽緯上有金鳳和寶珠。冠後飾金翟一隻,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顆,每行另飾青金石、東珠等寶石,末端還綴有珊瑚。朝袍以明黃色緞子製成,分冬夏兩類,冬季另加貂緣。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領、護肩與袍身組成。披領也綉龍紋。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飾,其樣式為對襟、無領、無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綉有龍雲及八寶平水等紋樣。本圖為清代乾隆帝慧賢皇貴妃冬朝服像,頭戴冬朝冠,外穿冬朝褂,內穿冬朝袍,周飾貂皮邊。
清代女龍袍
清代服飾 清代女龍袍為圓領、右衽、大襟、左右開氣、袖有袖身、接袖、綜袖、馬蹄袖端的明黃色的長袍。領與接袖、中接袖、袖端為石青色。紋樣有三種類型:第一類為飾金龍九條,間以五色雲紋及福、壽紋,下幅飾八寶立水,領托前後正龍各一條,左右及交襟處飾行龍各一條,袖相接處飾行龍各二條。綿、夾、裘根據季節而定。皇貴妃龍袍與此相同為黃色,貴妃及妃龍袍用金黃色,嬪龍袍為香色。第二類為織綉五爪金攏八團,兩肩、前胸、後背飾正龍各一條。襟飾行龍四條。下幅飾八寶立水,其它與第一類龍袍相同。第三類為下幅無紋樣,其它與第二類龍袍相同。本圖為內蒙古榮憲公主墓出土清代榮憲公主黃緞穿珠綉八團龍有水女袍。
清代龍褂
清代宮廷服飾 清代龍褂,樣式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端平直的長袍。龍褂只能為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嬪服用。皇後龍褂紋飾,據文獻記載有兩種類型,北京故宮所藏實物,則有三種類型,均為石青色:第一種飾五爪龍八團,兩肩、前胸後背各一團為正龍,前後襟行龍各兩團,下幅八寶、壽山水浪江涯及立水紋,袖端各兩條行龍及水浪紋。第二種只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及袖端不施紋樣。第三種飾五爪金龍八團,下幅加水浪江涯、壽山、立水紋。皇後、皇太後、皇貴妃、貴妃、妃龍褂與此相同。嬪所穿龍褂,兩肩前後正龍各一條,襟變四龍。此圖為清代乾隆石青緞綉五彩金龍有水八團紋龍褂,為第一類。
Ⅸ 清朝官員服飾特殊,為何大多數都是石青色
但清朝入關以後,紅袍、綠袍都退出了歷史舞台,清朝官員和貴族們的朝服,以黑色或者藍色為主,就連後宮嬪妃和朝廷命婦們的朝服也不例外。我們需要看一下清朝入關之前的歷史,清朝的前身是後金政權。後金政權是北方漁獵民族建立的政權,在後金政權建立的初期,並沒有顏色服飾制服。從努爾哈赤和其他貴族們的服飾記錄來看,當時,基本上是隨心所欲的穿衣服。
但皇太極繼承汗位以後,並不甘心僅僅做一個游牧政權的大汗,而是渴望像中原王朝皇帝那樣,成為大一統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在這一背景下,皇宏游太極開始向明朝積極學習,例如官員制度、後宮制度等等。甚至明朝貴族和官員服飾上的補子文化,也被後金政權充分借鑒。公元1636年,皇太極把後金的國號改成了大清。為何偏偏使用清呢?
Ⅹ 清朝的官服為什麼有藍色,黑色不同的顏色
因為按照五行相剋的說法,明朝在五行中屬火德,皇太極利用清(含水)為國號,頗有水滅火的寓意。在建立清朝的統治,皇太極還規定了後妃、貴族、命婦、官員們的朝服顏色,必須採用與五行中水屬性相關的顏色。一時之間,清朝貴族和官員們的朝服顏色以黑色、藍色為主,因為這些顏色在五行屬性中屬水。
通過清朝中後期流傳下來的畫像來看,所有人的朝服都採用了石青色的標准。由於親王貝勒、六部九卿、地方督撫和那種八九品的官員採用一樣顏色的朝服,冊賀清朝逐漸形成了看頂子顏色區別官員的傳統。每個級別的頂子顏色旁姿遲都不運李一樣,補服朝卦上的圖案也不一樣。
(10)大清貴族圖片高清擴展閱讀:
在乾隆皇帝在位時期,為了解決朝服的顏色問題,體現大清朝廷的威嚴性。清朝頒布了《大清會典》,《大清會典》中,對房屋規格、服飾顏色、飲食規格等各個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
按照會典的要求,所有官員、貴族們的朝服,都必須採用石青色。後宮嬪妃、朝廷命婦的朝服,也按照這一標准執行。換而言之,從乾隆皇帝開始,清朝的朝服已經開始整齊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