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閩北的旅遊景點
閩北山川秀麗,文物古跡眾多,發展旅遊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以國家首批公布的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武夷山為中心,聯結武夷山自然保護區;南平茫盪山、九峰山;建甌歸宗岩、萬木林;松溪湛廬山;政和洞宮山;浦城浮蓋山;浦城匡山;建陽宋瓷窯址;武夷山漢城遺址;邵武熙春園、李綱祠、錦溪;光澤烏君山等150多處景點。
玉女峰
聳立在二曲溪南的玉女峰是武夷山最秀麗的山峰,已成為武夷山的象徵。因其酷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得名。玉女峰插花臨水,獨立溪畔,崖石秀潤光潔,山頂上草木蒼翠欲滴,如發如髻。從水中看去,猶如一位秀美絕倫的少女,在沉思、等待……不論是霜晨還是月夕,也不論是雨天還是晴日,玉女峰總是充滿著迷人的神韻。玉女峰周圍主要景點有仙榜岩、仙館岩、大王峰、鐵板峰、鏡台、水光石等。度假區距玉女峰約1.5 公里。 九曲溪風景區面積約8.5平方公里,發源於桐木關西北角、三港國家自然保護區內,全長60公里。由於九曲溪彎彎曲曲,深深地切割著武夷群峰,形成九曲清流繞青峰的美妙景觀,乘坐竹筏泛溪觀賞山景,成為武夷山游覽的一大特色。
武夷山古漢城遺址
位於賀槐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西南1公里,是目前中國南方地區發現年代較早、規模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城遺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漢城遺址坐落在起伏的丘陵山地上,城址呈長方形。 南北長860米,東西寬550米,總面積48萬平方米。城的東、西、北三面,崇溪環繞,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城牆沿山勢夯土建築,殘高4-8米,東西城垣共保留3處豁口通道, 為當年的城門。城外有護城壕。經發掘,城內分布著殿宇、樓闕、營房住局拍彎宅、冶鐵、制陶和墓葬等遺址多處。 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建甌市房道鄉境內,佔地面積1600畝。是元代鄉坤楊達卿用「有於吾山種木一株者酬之半粟」的辦法,募集鄉人在楊家祖墳地桐悶大墩山植樹營造的。數年之後,這里樹木茂盛,蔚然成林了。1958年國務院頒令萬木林為重點保護的國家封禁林。
萬木林里生長著茂密的亞熱帶林木。蒼勁挺拔的雲杉直指天際,碗口粗的古藤懸空盤繞。林中樟、楠樹種尤多,最大的黃樟胸徑達181公分,樹高34米,已有600多年樹齡。還有肉桂、觀光木、石梓、江南紅豆杉、鄂西紅豆樹等珍貴稀有的樹種。萬木林盛產香菇、黑木耳、白木耳和黨參、金不換、雞血藤、八角金盤、五味子等。林中棲息著國家重點保護的獼猴、隱角鹿、黑狗熊等稀有動物。萬木林既是開展林業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適宜於參觀游覽的森林公園。 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建陽市唐石里(黃坑鎮)大林谷。墓地系朱熹生前所選。左前側是鯉魚崗,右前方乃唐石山;前臨虎山雄踞,背靠九龍山之九龍崗,稱「風飄羅帶」。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於南宋慶元六年(1200年)3月甲子日病逝於建陽市考亭,與夫人劉氏並葬於此。山上有幸如亭和順寧庵。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屢經修葺,山下享堂5楹。清朝康熙、乾隆、嘉慶等均有重修,並在山下建朱子祠,以後失修傾圮。朱熹墓為圓形,外用鵝卵石圍砌。上首中央仍立清代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墓碑一塊。上書「宋先賢朱子,夫人劉氏墓」。墓前設長方形石香爐、石供案各一,靠前兩旁有石蠟燭一對。新修的大道旁已新建墓道碑亭。
建陽閩北歷史紀念館
為深切懷念獻身革命的閩北英雄兒女,弘揚閩北人民英勇奮斗的革命精神,激勵閩北人民在改革創新和持續發展中,為閩北崛起建功立業、開拓前進。1983年中共建陽地委、行署決定在閩北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崇安縣籌劃建設"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1985年動工興建,1988年建成開館。
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位於著名的革命老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國家旅遊度假區、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的武夷山市區列寧公園內,與公園內的閩北革命烈士紀念碑、粟裕大將骨灰安放處、閩北著名的六烈士紀念亭等共同形成閩北愛國主義教育和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的人文景觀。
閩北革命歷史紀念館是一座回字型仿古建築,造型典雅壯觀,在開放式列寧公園茂林修竹的映襯下熠熠生輝。紀念館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共分7個展廳,陳列200多件珍貴的革命文物和260餘幅圖片,圖文並茂、翔實直觀,全面展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閩北人民經歷的大革命浪潮、土地革命硝煙、抗日戰爭烽火、解放戰爭炮聲的光輝革命歷程。 山中森林蓊鬱,泉鳴鳥語,常有雲霧浮凝,若當春,若經秋,炫耀百狀,主要景點有試劍石、劍池、鑄劍爐、歐冶洞、仙姑洞、岑岩古道、清涼寺等。人文歷史
湛盧山是我國歷史名山,相傳為春秋時越人歐冶子鑄劍之地,至今爐冶遺跡尚存。宋代大理學家朱熹也曾築吟室於山半,寄寓講學。明儒楊纓就其址建續賢庵,其後人又改為楊氏書室、湛廬書院,以傳播文化。
舊志雲:唐貞觀中已有摩崖石刻,記載此山開拓情況。山中爐岩傳為歐冶子鑄劍爐,寶劍鑄成,寒光閃閃,鋒芒逼人,揮劍試之,劍落石裂,痕深數丈,即今之驗劍石,遺跡依然,傳為侍話。
自松溪茶坪鄉駐地向南約七公里,拾級登山。沿途山轉路回,松風颯颯,泉水淙淙,引人入勝。至山上豁然開朗,漸次平曠,幽谷層巒,並收眼底。睛明則山光耀金,遙望浦城、政和縣境,田園村舍,隱約可見;陰雨,則青煙彌漫,寒氣襲人,如沉雲海,森然可畏。
山中有劍峰、試劍石、劍池、煉劍爐、歐冶洞、仙姑洞、香岩、斷碑、木澗、中祠、狀元峰、陟岵台及岩古道等十六景。並有摩崖題刻多處,惜已泯滅。尋幽徑,臨絕頂,岩石羅列其間,狀如蹲獅伏虎,飲牛奔馬,各具情態,綴以寶塔石屋,清靜雅緻,宛若仙境,俗稱「仙寺」。
山中有清涼寺,建於唐中宗神龍年間,歷經修繕,今猶完好。佛閣經堂,飛檐逐雲,既入山門,順迴廊直入大雄寶殿,兩廂及後院為遊客休憩之所,凡九十九間,處處相通,可容千人住宿。每逢盛夏,遠近遊客,不顧勞累,翻山越嶺,策杖攀藤,興致勃勃,來此探勝。 徐霞客:「石痕竹影,娟然可愛。峰巒環列,此真獨勝。」生態樸拙——匡山風景區匡山區內大部分岩層為侏羅紀時期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中部(楊梅山一線)有小部分第三紀花崗岩裸露。
碧水丹山——九石渡風景區九石渡景區為丹霞地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這里的岩石神形兼備,有卧牛石、仙掌石、螺螄石、銀倉、金鍾岩、瀑布岩、虎形岩、金龜岩、河馬石、象鼻岩、十八羅漢、閭山門岩、伏貓山岩等。其中,最為神奇的是老鼠岩和水牛岩,昂然挺立,惟妙惟肖,分外引人注目。歷史上江淹(江郎才盡)、朱熹、徐霞客都在此駐足並留下贊美這里山水的詩文。
東南地區青銅文化的新探索——浦城管九村周代土墩墓群
被評為2006年度「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和「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龍窯的起源——浦城貓耳弄山商代窯群被評為200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 熙春園位於邵武城西,佔地面積38公頃,這里依山傍水,風景秀美。園內有宋、元、明、清各代古建築遺址和風景名勝多處,其中尤以滄浪閣、熙春朝陽、六噓高嘯、惠應祠、越王台等10餘處景點最為出名。在熙春園中,保存了有很多關於歷史名人的記載,其中包括南宋詩論家、詩人嚴羽,西漢初閩越王諸兄等等。在百年古樟之後的滄浪閣,是紀念《滄浪詩話》作者嚴羽所建的,越王台則是為了紀念西漢初閩越王諸兄在邵武建城立下的功績興建的。
Ⅱ 中國古代的或傳說的或故事裡出現的寶物,希望大家賜教~
1、傳國玉璽
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鐫刻而成,為中國歷代正統皇帝的證憑。
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
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
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兩千餘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嘆息。
2、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Sword of Goujian),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中。經無損科學檢測,其主要合金成分為銅、錫、鉛、鐵、硫等。花紋處含硫高,因硫化銅可防銹。
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極其鋒利。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
3、軒轅劍
軒轅劍,傳說中的神兵,又名軒轅夏禹劍,是一把聖道之劍。由眾神采首山之銅為黃帝所鑄,後傳與夏禹。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
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此劍後為商湯所得。其內蘊藏無窮之力,為斬妖除魔的神劍。
4、青銅神樹
青銅神樹,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共有八棵,屬夏代晚期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86年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收藏於四川三星堆博物館。
其中一號大神樹高達3.96米,樹干殘高3.84米。有三層枝葉,每層有三根樹枝,樹枝的花果或上翹,或下垂。三根上翹樹枝的花果上都站立著一隻鳥,鳥共九隻(即太陽神鳥)。
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二號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徵意義。
5、九龍寶劍
九龍寶劍是乾隆皇帝陪葬寶劍。在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古董玩家兼藏家莫過於大清的乾隆皇帝。他在位60年,又當了4年太上皇,64年間廣收名畫古帖、珍異古玩。
死後這些奇珍異寶與之同埋裕陵的地下宮殿中。這其中最具傳奇色彩的當屬放在他身邊的一柄九龍寶劍。
國寶被軍閥孫殿英盜出東陵後,顛沛流離,下落不明,成為歷史之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傳國玉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越王勾踐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軒轅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青銅神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龍寶劍
Ⅲ 贊美畫家的詩詞有哪些
贊美畫家的詩詞: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金陵晚望》唐.高蟾
頭上紅冠不用裁,滿身雪白走將來。生平不敢輕言語,一叫千門萬戶開。------------《畫雞》明.唐寅
誰如南歲碰浦傲煙霞,白葛衣輕稱帽紗。碧玉蜉蝣迎客酒,黃金轂轆釣魚車。吟歌雲鳥歸樵谷,卧愛神仙入畫家。他日鳳書何處覓,武陵煙樹半桃花。------------- 《貽費道人》唐.譚用之
禪有南宗及北宗,畫家筆法與之同。限於地氣因殊風,北之巨擘華原翁。---------《范寬秋林蕭寺圖》清. 乾隆
畫工作江梅,粉檜良自誇。吾儕暈澹墨,一枝才數花。風情意自足,橫斜不可加。須知自古來,畫家須詩家。----------------- .《山居雜詩九十首》宋.曹勛
中興斷鰲喊凳四極立,黃河不動銀鄭雀旅河濕。群龍作御翊天飛,豈有泥蟠初破蟄。畫家畫甜難盡神,詩家詩苦空絕塵。上聖調合二能事,從此角鬐成活身。----------------《次韻盧直院題秀邸所贈春龍出蟄圖》 宋.戴
料理空山頗費才,文心兼似畫家來。矮茶密緻高松獨,記取先生親手栽。------------《已亥雜詩 202》 清.龔自珍
呵凍提篙手未蘇,滿船涼月雪模糊。畫家不識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 -----------《漁家》明.孫承宗
不為荷葉皴,只作筍尖矗。 峰腳橫秋雲,屋頭籠古木。 欲變畫家格,別開生面目。 策杖一行人,明告此意獨。-------------《題王蒙秋林散步》清.乾隆
風生白下千林暗,霧塞蒼天百卉殫。 願乞畫家新意匠,只研朱墨作春山。
范寬秋林蕭寺圖。 ---------------《贈畫師》現代.魯迅
Ⅳ 雍正皇帝為何會對墨彩愛不釋手
墨彩瓷之雅,盡見枝斗水墨畫之風骨,
其集詩、書、畫、印結合於一身,
猶如紙絹繪畫,墨色與白釉產生的色彩對比,有著不同凡俗的審美意趣。
令人不由得思慮遠遷,風雅至此,墨彩究竟興於何時,源起何處。
1、什麼是墨彩,它源起何處
墨彩為陶瓷釉上彩品種之一,以黑色為主兼用礬紅、本金等彩料,
在燒成白中泛青的瓷釉上繪畫上水墨彩,並加以部分粉彩,如藍粉、淡黃等彩色,
彩料亦深亦淺,可濃可淡,但每件器物畫面上所施加的粉彩面並不大,
僅起到點綴的作用,在瓷器上繪好後,再經800℃左右的低溫彩爐烘燒而成。
墨彩瓷源始於康熙時期,盛行於雍正、乾隆及光緒時期,並在雍正年間達到鼎盛期。
清雍正瓷胎琺琅赫墨彩山水碗
2、墨彩興起並達到鼎盛的原因
⑴出現了更好的載體
白瓷的出現,不僅僅是瓷器品類的增加。
有了白瓷的襯托,豐富的襪搭手釉上彩技藝,才能得以展現。
類銀類雪的白胎給陶瓷美化、陶瓷彩繪奠定了基礎。
釉上、釉下彩瓷的發展都離不開高質量白瓷的推動。
清代釉上彩瓷繪大量使用景德鎮燒造的精細白瓷。
這種白瓷具有胎體輕薄、胎質細密、
白度和透明度極高的特點,仰光可見半脫胎狀。
在這種高質量白瓷胎體上
點、染、皴、擦等技告嫌法才能得以發揮的更加細膩精緻。
清乾隆墨彩加琺琅彩「湘西寺觀瀾軒」搖鈴尊
⑵文化因素
墨彩雖始於康熙中後期,
卻盛行於雍正、乾隆,但其醞釀歷史由來已久。
明代,文人書畫大為流行,其中以山水畫為最,
並且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地步,墨彩就是這種推崇書畫思想在陶瓷上的體現。
陶瓷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它除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所需外,也帶給人們精神上的滿足。
中國畫作為一種依附於紙絹表現的藝術,只限於審美享受,將繪畫藝術轉移到陶瓷上,
將陶瓷實用性融入中國畫的審美藝術表現是國畫得以移植的根本。
同時陶瓷的特性可以達到經久不變的畫面表現,保存條件也不像紙絹一樣難於存放。
因此在擴大中國畫流通領域的同時也推動了陶瓷多樣化的發展。
陶瓷在裝飾效果上與中國畫緊密聯系,
力求達到國畫般的藝術表現力,墨彩就是將紙絹水墨畫發展到陶瓷上的最好體現。
清乾隆唐英墨彩雲龍紋筆筒
⑶帝王的審美引導
雍正不僅與其他帝王一樣喜愛紅、黃等富有皇家氣勢的顏色,同時卻對黑色的喜好超乎尋常。
因此雍正時期在景德鎮製造的黑地瓷器為數眾多,他先後傳旨製作了黑地畫琺琅白梅花鼻煙壺、
銅胎黑地琺琅春盛、黑地白梅花四寸磁碟、黑地彩漆盒、黑地五彩流雲琺琅春盛。
在雍正帝喜黑的推動下,墨彩大量繪制,工藝技法相較於康熙朝更為精湛,
器型種類也更多樣化,達到了發展的鼎盛時期。雍正即位時已經45歲,
年歲與閱歷使他多了分含蓄內斂,提倡宋人淡雅含蓄的生活風尚,
追求「涵養一心之沖虛靈妙,使無所累,與天地太和元氣渾然」的思想境界,於是造就了墨彩的清淡雅緻之風。
清雍正仿木紋釉墨彩高士策杖圖筆筒
他甚愛瓷器,御窯廠生產的瓷器器形、紋樣、種類都得由其親自審定後才能燒造,
加之當時督陶官的盡職盡責與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藝,雍正時期的墨彩在質量和數量上遠高於康熙時期。
他褒雅貶俗,著重要求器物「文雅」、「秀氣」、「素靜」、「精細」,同時,雍正本人又十分提倡水墨和青綠山水,
瓷器中出現了很多具有國畫韻味的佳品,在琺琅彩中也燒制以墨彩為主色調的琺琅墨彩。
墨彩的藝術風格體現出濃厚的文人意趣,又與雍正本人對工藝品文雅、素凈、脫俗的審美標准相符合,這些都是墨彩發展的重要推動力。
雍正時期的墨彩不僅數量居多,而且質量甚高。這都離不開雍正審美喜好的推動,
使墨彩完成了質的飛躍,達到了其自身的鼎盛時期。
清雍正青花墨彩海水龍紋梅瓶
在墨彩的瓷繪藝術中,黑色不單單是一種色彩,
其「墨分五色」的藝術表現形式將陰陽明暗、虛實遠近通過由淺到深的漸變效果形成不同色階,
畫面濃淡相宜,潔白瓷器在墨色的映襯下顯得更加純凈素雅。
並帶動陶瓷釉上彩,一改富麗華貴、色彩艷麗的風貌,轉而以文人畫風表現。
將國畫韻味以及詩、書、畫、印融合於瓷器彩繪,無不透露著墨彩所代表的「雅」的傾向。
清雍正赭墨彩山水圖酒杯(一對)
了解更多景德鎮和陶瓷的資訊盡在景德壹瓷
文/ 景德壹瓷
圖片來自網路
Ⅳ 銅錢滿文川字為什麼是兩點,有兩杖。一個乾隆一個道光的,有懂的朋友幫忙解釋一下
很常見的。康熙,乾隆,嘉慶,道光這運棚幾位皇帝在位時期發行過很多錢幣,現在遺留下來的有很多,收藏價值不大,也不值錢旁謹則,做個紀念晌培挺好的。
Ⅵ 雲台寺的一代高僧
開山始祖
字華光,四川寧遠府西昌縣紫微山宗林寺長老,徹悟心性,發明本來,節操唯嚴,心樂幽寂,法傳臨濟四十一世。於乾隆四十九年,朝五台歸,路過山麓,睹此峰巒秀麗,雲林幽蔚,遂策杖至桃花洞。時日已暮,黃冠嫉之,拒不留宿,祖略無慍色,遂敷蒲團趺坐露地,是夜風雪交作,俄深盈丈,寒凜倍常,道人以為凍成僵屍矣。翌日雪止,見其屹然危坐,四圍無雪,始知高人,遂延入洞內,進飲食,執弟子禮,遂舍道為僧焉。最初從祖澆發者,即黃冠中四名高道,曰:圓明、圓真、圓智、圓法是也,祖演派三十二字,並付心印於四人,偈曰:法從心體生諸法,離諸心體法無生,無生心體法真法,心體無生真法真。祖傳記法已,遂留圓明、圓真在山傳燈宏化,自與圓智等,一身雲水返西蜀矣。(此出白雲宗譜)。
故事片段
乾隆四十八年(公行仿元1783年)冬天,四川宗林寺華光端德祖師,帶一個小徒弟,踏著沒膝的積雪上到桐柏山太白頂,其時桐柏山是道教的地盤,道人對和尚極不友好。
這華光祖師,朝禮五台山後一路輾轉來到河南桐柏山。
華光祖師對道人合十:「路過貴地,求住一宿。」
小道人:「不行,最討厭你們和尚。」
華光祖師:「阿彌陀佛……」
道人:「少啰嗦,不行就是不行!」
華光祖師:「那讓小徒到門洞無雪處吧,我就在外邊。」
印恭法師,號體謙,法號常廣,俗名盛祥麟。1930年出生於湖北隨州解河一塾師門第。少時隨父就讀,天資聰穎。幼承家教,孔孟經史無不熟讀。其母篤佛,日誦《心經》,耳濡目染,已初解佛法四諦之理。耕稼之餘,廣讀佛經,遂堅出家之願。1952年在湖北海會寺依海墨和尚剃度。1957年秋受戒於南京寶華山隆昌寺。為求索禪宗之機鋒妙諦,南渡江西雲居山真如寺,參謁一百一十七歲的當代穗敗著名禪師虛雲老和尚,求其開示禪宗要旨。虛老嘉其誠,摩頂教諭,使其深受教益。後又參學到廣東曲江南華寺,時值「反右」運動,遂於1985年返桐柏山,在太白頂四周結茅定居,農作禪修,潛心佛學研究,至今三十佘年。
定居之初,恭師開荒種谷植芋,養花修竹發心自食其力,從不煩勞別人饋贈。每遇天災獸害,農事歉收,日食糧米不過三兩,常以野生蔬果果腹,衣被行補百納,棚居僅容一人。然恭師以苦為樂,處之泰然。發大願研究佛法,每日必背育大乘佛經四、五卷,從不間斷。
文革十年浩劫,恭師亦在所難免。雖遭迫害,亦能忍辱負重,胸懷坦盪。身陷囹圄,仍靜坐觀心,萌心利眾。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宗教政策得以恢復,由於恭師學萃品端,在佛教界已頗具影響。
恭師出山後,歷任水簾寺方丈,南陽地區佛教協會會長、河南省佛教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理事等職。1993年12月7日圓寂。荼毗後,所得之舍利分二處建塔供奉。
恭師早年有言志詩一首曰:「岩棲穴居心向禪,為利眾生敢息肩。淡泊猜帶顫清苦等閑事,甘作苦海一小船。」縱觀印恭法師三十餘年的法海生涯,精研佛法,苦心修持,勤於勞作,志利眾生,誠為當代愛國愛教的一位高僧,更是一切有緣眾生的楷模。《白雲山志》的刊行,謹志對恭師的深切緬懷。(妙俠) 臨濟正宗四十一世華光端德禪師乾隆四十九年弘法於太白頂雲台寺續演本派名號各三十二字:
端圓常寂了極融通直傳海印妙演心空性觀普照道顯祖風真智本覺達法明宗
華慧海雲德法普浩真如性體清凈妙道心含寶月朗然潔皎靈山一脈古今光耀
Ⅶ 《策杖行吟圖》的作者是誰
張鑒
清張崟策杖行吟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清代1808年作
【文物原屬】私人收藏
【文物現狀】拍賣
【簡介】
設色,紙本,縱:146.5厘米,橫兆嘩:33厘米。
錄文:元人畫真朴古雅,一洗宋人習氣。而倪元鎮、張伯雨、曹雲西、方方壺皆入逸品,如詩人中之陶潛、韋應物,得味外味者。
張鑒,字寶岩,號夕庵、且翁,別號樵山族滲行居士、夕道人等。所居曰飲淥草堂。生於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一七六一年)卒於清道光九年(公元一八二九年),享年六十九歲。祖籍江喊梁西,遷居江蘇鎮江。中年家道衰微,生活維艱,以賣畫糊口。為人直率耿介,不取悅世俗,不諂媚權貴,嘗寫詩曰:平生雖未入官衙,道院僧房處處家。縱賴雕蟲為活計,不將厚顏作生涯。
Ⅷ 明代的玉器有著怎樣的風格
明代玉器風格多樣,明代早期、明代中期、明代晚期的玉器特點不同,早期雕琢工藝簡練渾厚圓潤,中期趨向玲瓏繁縟,常將多種技法綜合運用在同一器物上,出現「花下壓花」技法,玉器製作上與金銀細工及寶石鑲嵌技術的結合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中晚期出現分層鏤雕手法,顯得玲瓏剔透,取得更加逼真的藝術效果。
明代早期玉器最大特點是宋元遺風濃厚皮鎮。明代早期玉器作工嚴謹,器形優美,藝術風格沿續元代特點,刀法遒勁、風格粗獷、不重細節。明早期紋飾總體風格趨於簡練豪放,多以龍鳳花鳥為主要題材,花卉擅長刻畫整株的大花卉,山水人物題材多刻畫歷史故事。
明代中期玉器突出特點是人文色彩比較濃厚。明代中期玉器特點開始擺脫宋元影響,呈現出自身社會特點。明代中期正值盛世,文化繁榮,因而玉器人文色彩濃郁,器形小巧玲瓏,適宜於市民階段佩戴使用。明中期玉器纖巧、細膩特點突出,花卉題材多採用折枝和纏枝花卉組成圖案,具有清新活潑的特點。
明代晚期玉器重要特徵是商代化動作色彩濃厚。明晚期玉器製作漸廳坦入佳境,不僅產量增加,燃伏粗且品種、題材更為豐富,蘇州已經成為全國玉器加工中心,且玉器也逐漸商品化,交易頻繁,參與海外貿易,因而出現重數量而不重質量現象。晚明尤其流行吉祥題材玉器,講究「意必吉祥」。明代晚期的風格趨於繁縟,略顯瑣碎。
Ⅸ 四川省冕寧靈山寺楊祖師的來歷是什麼
古剎靈山寺座落在距冕寧縣城20公里的小相嶺西麓深山中,因背倚靈山,其祖師楊學信肉身不腐及「靈山靈感,,而聞名遐邇。
歷盡滄桑話靈山
靈山主峰海撥4000多米,挺拔屹立於靈山寺(海拔2254米)後,巍峨俊秀,長年雲蒸霧鎖。屏障於東的小相嶺,7月披雪,氣勢磅礴。寺廟周圍層巒疊嶂,林壑幽深,綠蔭青翠欲滴,清泉石上飛流。靈山寺的殿宇亭閣掩映在綠蔭翠蓋之中。
雄踞於37級台階之上的山門,為琉璃瓦蓋的雙層飛檐,與門前的古松相映,同寺後的靈山並峙,極為壯觀。山門正中掛「靈山寺」金匾,兩旁為鋼架護欄,屋脊雙龍戲珠,在朝雲晚霧及夜間七彩燈光下,顯得十分雄偉輝煌。
進入山門是一個大天井,正面大雄寶殿是主體建築,整個寺院呈「七星抱月」狀。正殿與前殿及中廂之間為大天井;左右中廂、邊廂與正殿及前廳、前殿之間構成4個小天井;殿門與前殿及中廂、左右下廳之間構成3個小天井。7個小天井環抱大天井,故稱「七星抱月」。
大雄寶殿殿宇飛檐畫棟,高10餘米,面積為270.48平方米,坐北朝南,穿逗屋架全用優質冷杉構建,中間4根粗大的柱子,門的兩壁為雕花門窗,掛名家手書匾牌。殿內正中供奉釋迦牟尼像,高約5米,兩旁為18羅漢像,佛像背面為開山祖師楊學信塑像及肉身照片。
開山祖師楊學信(1748—1804年),法名悟真,號普度,湖南省常德府龍陽縣人(今湖南省常德市漢壽縣)。出身於官宦世家,書香門第。其先祖楊超為清朝雍正年間閣老。其父楊廷是乾隆三年的翰林。母親郭氏,生有三子,楊學信為長子。兩個弟弟名叫楊學震,楊學仕。
楊學信16歲結婚,次年妻子亡故,18歲人川求道。後來到西昌(實為今德昌,因當時德昌屬西昌縣,故碑文記為西昌。)經「神人」指點人佛門,拜師德昌紫微山仙人洞解覺寺了妙大師。賜名悟真,佛號普度,居山數年,苦行修身,得到師父了妙、華光長老真傳,學成後辭別師長,往朝四大名山。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楊祖師路經冕寧,忽然看見冕寧東面雪山高聳,景色雄奇,於是打算前去觀看。路遇「神人」,問:「大師從阿處來,到何處去?有什麼打算?」楊答:「自西郡來,到什麼地方沒有一定,朝山觀景會有什麼打算呢。」神人又說:「既然朝山,燈台山原是燃燈古佛道場,為何不去朝拜呢?」楊問:「有什麼可以觀賞?」答:「五百羅漢化身之處,再往上就是燃燈古佛講經說法之台,這就是一個好去處。」大師問:「在什麼地方?」神人指著白雲深處說:「那高聳雪山之下就是。」楊道謝「多承指教」,還想再問,「神人」轉眼不見。
楊祖師驚喜交集,策杖而行。至山林之中,但見「雄虎前導,麇鹿後隨,直至頂峰。果然聖跡猶存,故址顯在,天生異景,地產奇消搏形,千瓣花之象,萬盞燈之華,數十瑩海水」。其景前所侍橋含未見,楊祖師為奇峰異景所動,結庵修行,皈依者日眾。次年縣城文武官員、紳士、百姓迎其入城,會商興建靈山寺院。經多方籌募資金,於乾隆四十八年破土動工。悟真親自平基伐木,采辦菜食,奔走操勞,歷盡艱辛,經過15年的興建,靈山寺於嘉慶二年竣工落成。寺院竣工建成時,紫微山長老華光親將經書《達摩西來正法》送來,自此香火日旺,久盛不衰。悟真收徒48人,弘法21個春秋,於嘉慶九年(1840年)二月初六在靈山寺內端坐圓寂,時年56歲,其弟子見其肉身滿面笑容,宛然如生,即將肉身移置佛堂供奉,其後肉身完全乾涸不腐至1964年楊祖師肉身被毀,其間前後計160年。
靈山寺1797年竣工,建成觀音殿,大雄寶殿,膳食房,善友朝山歇宿房等。後又經20多年的不斷完善,逐步形成了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的「七星抱月」建築群。
同治七年(1868年)普雄一帶黑彝奴隸主湧入冕寧燒殺搶掠,靈山寺亦不能倖免。眾匪將寺廟付之一炬,寺廟凈地頓成火海,兩廊及觀音閣等建築群化為灰燼,所幸大雄寶殿未毀。僧眾逃災避害,或雲游他方,或分散鄉村,靈山寺幾乎成了一座空廟,雖有少數不忍離開的僧徒,都遭到侵擾,傷戮擄奪殆盡。靈山寺破敗凋零。
同治八年,周大夫奉命剿撫越冕兩縣夷務,委派丁××帶兵進駐老笑冕寧,後平息了奴隸主搶掠。丁某聽說楊祖師肉身成佛,經數十年不腐,須發猶存,手足不敗,雖死猶生,不但縣境內官紳士民獻袍上對聯,縣外也有信眾供齋進香。丁某來靈山寺朝拜,見到楊祖師實形真軀,自願捐銀壹百兩,交給當時呂姓知縣,並令各界募捐重建靈山寺,靈山寺又逐步復興起來。
這里還有一個小插曲值得一提,重建靈山寺時,募捐的款項責成廣修和尚和其他僧人共同主持修建廟宇,管理廟產山場,廣修因監修城隍祠不能到職,只由其他僧人承建。在靈山寺被奴隸主毀壞後,地方豪強霸佔廟產山場,所得收益不僅不歸還寺廟,還蒙蔽地方長官。長官偏聽偏信,將寺廟百步之外劃歸地方豪強,僧眾「含血噴天,呈控府轅」無賴銀盡無錢打官司。正如碑文所記「事無成效,告天無路,呼地無門」。後來僧人們聯絡原靈山寺在外的「本堂宗支子孫」,他們捐銀,幫助伸冤,許姓知府根據僧眾提供的楊祖師所留典當約據,恢復了靈山寺山場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