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在月亮上喝酒的圖片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豬的高清頭像圖片 2025-05-02 02:59:10
uc可以搜索手機圖片嗎 2025-05-02 02:39:24
止咳的穴位有哪些圖片 2025-05-02 02:39:24

在月亮上喝酒的圖片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4-05 11:21:13

① 求一張網路圖片,內容是宇航員拿著啤酒坐在月球看著地球的高清圖。

可以在網路素材中找到。

② 男生跟我發月亮的圖片什麼意思

發月亮的圖片,表示「月亮代表我的心」。
這首歌的部分歌詞如下, 讀完歌詞, 你就知道什麼含義了。
你問我愛你有多深
我愛你有幾分
我的情也真
我的愛也真
月亮代表我的心

③ 人生難得幾回醉, 獨愛床前杯中月。的意思是什麼

說明這個人很喜歡喝酒,一直喝到很晚,最喜歡晚上床前酒杯里月亮的影子。

④ 有花、酒、月、影子,李白為什麼說「對影成三人」

李白詩歌《月下獨酌》中,寫到一句“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大家在讀到這句“對影成三人”的時候,可能都有些迷惑。究竟這里的“三人”是哪“三人”?


其實,“月亮”在古代的詩歌藝術中,是一個非常豐富的意象,它可以表示很多意義。

比如一個人思念自己的故鄉,就會寫“月”。因為月亮既可以照見他,也可以照見他的故鄉。因此,寫“月”,就相當於寫故鄉。月亮在這里,是一個關於空間的意象。

再比如一個人懷古,也會寫“月”。因為月亮照在古代的景物上,也照在現在的景物上。古人早已不見了,景物也早已不見了,但是月亮還在。月亮在這里,是一個關於時間的意象。

又比如一個人想念他的朋友,也會寫“月”。同樣的道理,自己不能陪在朋友身邊,但是月亮可以一直陪在朋友身邊。月亮在這里,是一個關於情感的意象。

總之,月亮在古代,其意義是多重的。而且月亮是有感情的,有溫度的,很多事情是可以向它傾訴的。這樣一來,月亮自然就具有了“人”的意義。

當然了,李白在這里之所以要選擇把“月”作為第三個“人”,而不是把“花”“酒”這樣意象當成第三個“人”,還有另外一層意義。

這層意義,就是月亮代表著冷清、孤獨這樣一些意思。

月亮在古代是極陰之物,是極為寒冷的,同時也代表著孤獨寂寞。嫦娥飛到月球上去了,就是受到了孤獨寂寞寒冷的懲罰。人的影子也是孤單寂寞的,“顧影自憐”這個成語,就代表著一個人的孤獨寂寞。

李白寫這首詩,沒有朋友和他一起喝酒,他邀請了自己的影子,又邀請了月亮,看起來是熱鬧無比。但由於月亮和影子都代表著孤單寂寞,而且還不是真的人,因此,這里所表達出來的意思,不是熱鬧,反而是更加寂寞孤單。

而寫“花”和“酒”當酒友,就達不到這個效果,所以只能寫“月”。

⑤ 和女生表白時對方給你發了酒的圖片是什麼意思

我來回答你的問題,女生這樣做可能想告訴你你們不合適,你表白了女生可以說你們合適還是不合適,她有選擇的權利,給你發一個酒的圖片,可能想告訴你你是不是喝醉了,一般喝醉了就會說胡話,她可能不太相信你會喜歡她,是不是喝醉了隨便說的,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就是她也喜歡你但是不是太確認你是不是認真的,她可能感覺自己很普通,不太可能有人向他表白,感覺很詫異,你需要再次表白確認一下,反正已經表白過一次了,希望可以幫到你。

⑥ 《月跡》一文中奶奶為什麼說月亮上是一棵桂樹

因為吳剛伐桂的故事。

傳說吳剛的妻子與炎帝之孫伯陵私通,吳剛一怒之下殺了伯陵,因而惹怒太陽神炎帝,被發配到月亮砍伐不死之樹。但月桂樹隨砍即合,吳剛每砍一斧,斧子砍下的枝葉就會長回樹上,經過了這么久,吳剛仍然沒能砍倒月桂樹。

吳剛的妻子心存愧疚,命她的三個兒子分別變成蟾蜍、兔和蛇飛上月亮陪伴吳剛。為了幫助父親早日砍倒桂樹,玉兔便不停地把砍下的枝葉搗碎。

(6)在月亮上喝酒的圖片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月跡》的月亮象徵著一切美好的事物。作者含蓄地告訴人們:對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設法地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它。作品通過山村兒童追尋月跡的行蹤,向讀者展現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圖畫,顯示出明月的神秘而又慷慨的性格。

散文從"我們這些孩子,什麼都覺得新鮮,……"起筆,接著細致地寫了孩子們的"盼月"和"賞月"的情景。作者不僅生動地描繪了月光的嬌美,也寫出了孩子們對月亮的熱愛及他們天真好奇的性格,為後面的"尋月"設下了鋪墊。

他們追逐月亮的蹤跡,追到了院里,發生了誰擁有月亮的爭執,描寫了孩子們想要得到它的急切心情,從而將散文的思想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

隨著奶奶出來倒酒、喝酒,證明月亮是屬於每個人的。接著是他們又在院內、院外、河船、河的上灣、下灣,以及同伴眼睛裡,全都發現了月亮,於是恍然大悟:"月亮竟是這么多的:只要你願意,它就有了哩。"

這里表現出孩子們為了得到月亮而鍥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並且使主題再一次得到深化。最後他們的好奇心和愛美的心理都得到滿足,便甜甜地睡去。

⑦ 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在斗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
出自宋代蘇軾的《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 通:憑)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談孝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在斗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白茫茫的水汽橫貫江面,水光連著天際。放縱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越過浩瀚無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風凌空而行,並不知道到哪裡才會停棲,飄飄搖搖好像要離開塵世飄飛而起,羽化成仙進入仙境。
在這時喝酒喝得非常高興,打著節拍唱起歌來。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擊打著月光下的清波,在泛著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眺望賢明的君主啊,卻在天的另一方。」有會吹洞簫的客人,配著節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餘音在江上回盪,像細絲一樣連續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
我的神含陪稿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亂帶「簫聲為什麼這樣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鬱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船首尾相連延綿千里,旗子將天空全都蔽住,面對大江斟酒,橫執長矛吟詩,本來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現在又在哪裡呢?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於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遊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上面這些想法不能屢次實現,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並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可見,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恆的,又有什麼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飲酒。菜餚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注釋
選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卷一(《四部叢刊》本),這篇散文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在此之前蘇軾因烏台詩案(元豐二年)被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因後來還寫過一篇同題的賦,故稱此篇為《前赤壁賦》,十月十五日寫的那篇為《後赤壁賦》。赤壁:實為黃州赤鼻磯,並不是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舊址,當地人因音近亦稱之為赤壁,蘇軾知道這一點,將錯就錯,借景以抒發自己的懷抱。
壬戌: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歲在壬戌。
既望:既,過了;望,農歷十五日。「既望」指農歷十六日。
徐:舒緩地。
興:起,作。
屬:通「囑(zhǔ ),致意,此處引申為「勸請」的意思。
少焉:一會兒。
白露:白茫茫的水汽。橫江:籠罩江面。橫,橫貫。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任憑小船在寬廣的江面上飄盪。縱:任憑。一葦:像一片葦葉那麼小的船,比喻極小的船。《詩經·衛風·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航)之。"如:往,去。凌:越過。萬頃:形容江面極為寬闊。茫然,曠遠的樣子。
馮虛御風:(像長出羽翼一樣)駕風凌空飛行。馮:同"憑",乘。虛:太空。御:駕御(馭)。
遺世獨立:遺棄塵世,獨自存在。
扣舷:敲打著船邊,指打節拍,舷,船的兩邊。
擊空明兮溯流光:船槳拍打著月光浮動的清澈的水,溯流而上。溯:逆流而上。空明、流光:指月光浮動清澈的江水。
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我的心思飄得很遠很遠。渺渺,悠遠的樣子。化用目眇眇兮愁予__《湘夫人》懷,心中的情思。
美人:此為蘇軾借鑒的屈原的文體。用美人代指君主。古詩文多以指自己所懷念嚮往的人。
倚歌而和(hè)之:合著節拍應和。倚:隨,循 和:應和。
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傾訴。怨:哀怨。慕:眷戀。
餘音:尾聲。裊裊:形容聲音婉轉悠長。
縷:細絲。
舞幽壑之潛蛟:幽壑:這里指深淵。此句意謂:使深谷的蛟龍感動得起舞。
泣孤舟之嫠(lí 離)婦:使孤舟上的寡婦傷心哭泣。嫠:孤居的婦女,在這里指寡婦。
愀(qiǎo 巧)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嚴肅地端坐著 危坐:端坐。
何為其然也:曲調為什麼會這么悲涼呢?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所引是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
繆:通"繚"盤繞。
郁乎蒼蒼:樹木茂密,一片蒼綠繁茂的樣子。郁:茂盛的樣子。
舳艫(zhú lú 逐盧):戰船前後相接。這里指戰船。
釃(shī)酒:斟酒。
橫槊(shuò ):橫執長矛。
侶魚蝦而友麋鹿: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友。侶 :以...為伴侶,這里是名詞的意動用法。麋(mí):鹿的一種。
扁(piān )舟:小舟。
寄:寓托。
蜉(fú)蝣:一種昆蟲,夏秋之交生於水邊,生命短暫,僅數小時。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暫。
渺滄海之一粟:渺:小。滄海:大海。此句比喻人類在天地之間極為渺小。
須臾(yú):片刻,時間極短。
長終:至於永遠。
驟:屢次。
遺響:餘音,指簫聲。悲風:秋風。
逝者如斯: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逝:往。斯:此,指水。
盈虛者如彼:指月亮的圓缺。
卒:最終。消長:增減。長:增長
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語氣副詞。以:用。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造物者:天地自然。無盡藏(cáng):佛家語。指無窮無盡的寶藏。
共食:共享。蘇軾手中《赤壁賦》作「共食」,明代以後多「共適」,義同
更酌:再次飲酒。
餚核既盡:葷菜和果品。既:已經。
狼籍:又寫作「狼藉」,凌亂的樣子。
枕藉:相互枕著墊著。
既白:已經顯出白色(指天明了)。
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全賦在布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在中國文學上有著很高的文學地位,並對之後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第一段,寫夜遊赤壁的情景。作者「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著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回應,「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並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雲:「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徘徊」二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遊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遊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著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盪,悠悠忽忽地離開世間,超然獨立。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游之樂,溢於言表。這是此文正面描寫「泛舟」游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作者飲酒樂極,扣舷而歌,以抒發其思「美人」而不得見的悵惘、失意的胸懷。這里所說的「美人」實際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這段歌詞全是化用《楚辭·少司命》:「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恍兮浩歌」之意,並將上文「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內容具體化了。由於想望美人而不得見,已流露了失意和哀傷情緒,加之客吹洞簫,依其歌而和之,簫的音調悲涼、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竟引得潛藏在溝壑里的蛟龍起舞,使獨處在孤舟中的寡婦悲泣。一曲洞簫,凄切婉轉,其悲咽低回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三段寫客的回答,表現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把人類社會同宇宙自然對立起來,又把個體的人同社會整體加以分割,那當然看不到全部歷史舞台上威武雄壯劇的持續演出,也看不到人類雖然依賴自然但更有改造自然的能動性和創造力,這就是悲觀厭世或消極出世思想的認識論根源。對於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惘。蘇軾也是如此。客的回答,其實正是蘇軾自己貶謫黃州後思想感情的一個方面。《念奴嬌》詞不也說「人生如夢」么?而這樣的思想感情,作為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卻被蘇軾結合著景物地點的特徵,從歷史到現實,從具體到一般,用詩一般的語言表現出來,使讀者一點也不感到任何枯燥的說教意味。更為重要的是蘇軾同樣結合著景物、地點的特徵,同樣用詩一般的語言,批評了客的回答,表現了蘇軾當時思想感情的另一個主導方面,全文至此遂以「蘇子曰」開始而進入第四段。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客曾「羨長江之無窮」,願「抱明月而長終」。蘇軾即以江水、明月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認識。如果從事物變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過是轉瞬之間;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則事物和人類都是無窮盡的,不必羨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這表現了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贊成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同意把問題絕對化,因此,他在身處逆境中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並能從人生無常的悵惘中解脫出來,理性地對待生活。而後,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此情此景乃緣於李白的《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進而深化之。
因為客曾表示「羨長江之無窮」,又希望「抱明月而長終」,所以蘇軾還是拾取眼前景物,從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說起:「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這一句彷彿京劇行腔中的「導板」,將引出一節精彩的唱段,而那種疑問式的語調則又表明客其實不能從江水、月亮得出關於短暫與永恆這一哲學范疇的正確認識。關於江水,蘇軾認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意思是江水不舍晝夜地滔滔流去,作為某一段江水,確乎從這里消失了,而作為整個江水,則始終長流不絕,因此可以說「未嘗往也」。關於月亮,蘇軾認為「盈虛者如彼,而年莫消長也」,意思是月亮有時圓滿,有時缺損,但它缺了之後又恢復圓,這樣周而復始,終究無所增減,因此可以說「莫消長也」。列舉江水、月亮說明去留、增減的辯證關系,作者再歸納到一般的認識原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就是說,變與不變,無論宇宙還是人生,都是相對的。如果從變的角度來看,豈但人生百年,頃刻即逝,就是向來認定的天長地久,其實也是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態;而如果從不變的角度來看,則宇宙萬物固然無窮無盡,其實人生也一樣綿延不息。因此,對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萬事萬物,「而又何羨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須臾」了。前人說過「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買」,恰好切合蘇軾眼前的景物,「江上之清風」有聲,「山間之明月」有色,江山無盡,天地無私,風月長存,聲色俱美,他正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這,又回到了「樂」字上來。 
文章寫了主客對話,表達了正反兩方面的觀點,最後以第五段作結。第五段寫客被蘇軾說服了,滿面春風,換卻愁顏。「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這次更加歡快,不免開懷暢飲,直到「餚核既盡,杯盤狼藉」。客解決了思想問題,心情舒暢,無所憂慮,於是同蘇軾「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跟文章開頭的「泛舟」「月出」遙相呼應。一枕好睡醒來了,一宿晚景過去了,一次赤壁之游結束了,一篇《赤壁賦》也隨之收尾了。而讀者則在經歷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聽取了一場關於宇宙人生的對話之後,卻還久久地沉浸在作者優美筆調所表現的詩一般的意境之中。
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只能說包含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作者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系;但不能認為是科學的,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而相對主義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准,抹煞事物與量的實際界限。同時,蘇軾這種宇宙觀和人生觀固然表現了他對政治迫害的蔑視,對於所追求的理想的堅持,身處逆境依然那麼豁達、開朗、樂觀、自信,但也表現了他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往往包含著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從流連光景中尋求精神寄託。所以他在「而又何羨乎」一句之後,掉轉筆鋒寫道:「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非但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反倒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受,從中得到樂趣。
這篇賦在藝術手法上有如下特點: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作者抓住風和月展開描寫與議論。文章分三層來表現作者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首先寫月夜泛舟大江,飲酒賦詩,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動不居,因而跌入現實的苦悶;最後闡發變與不變的哲理,申述人類和萬物同樣是永久地存在,表現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寫景、抒情、說理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鬱郁頓挫,如「萬斛泉涌」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並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意象連貫,結構嚴謹。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於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後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⑧ 微信打開時的月球照片代表什麼意思

主要是心裡共鳴,產品主旨,意指月亮為晚上,晚上又代表著思念,可以想像為在靜靜的月圓之夜,把心中的微信息傳給千里共嬋娟下的另一人或多人。

⑨ 題李白月夜行吟圖詩一首,請大家翻譯一下,謝謝,我要譯文,急用

(昨夜雨初歇,)昨天夜裡雨剛停,(今宵風又連。)今晚又刮風了,(把杯邀月酌,)把酒杯對著月亮想邀請一起喝酒表達作者一種想找人喝酒的意思,(對影落樽前。)對著影子放下酒杯表達作者的一種寂寞,(傲骨稱狂士,)說李白很有骨氣,(豪情似少年。)和少年一樣有豪情不會差耐唯唯卜滾諾虛弊春諾,(行吟圖上記,)行為說話會被人畫在畫上記在書上,(我慕李詩仙。)我很羨慕李白.前半張是獎的,作者很寂寞,很孤單,後半張講的很羨慕李白的種種,有一種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感覺

⑩ 如何理解海上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把酒祝團圓!這句話

釋義:海底的月亮就如天上的月亮一樣飄忽不定,不可捉摸。而眼前的人是我心上在意的人,所以要珍惜眼前人。出自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原文選段如下:海中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然而這世上的大多數卻只是路過你的窗前,卻只能揮揮手相忘於江湖。《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把酒祝團圓,診惜眼前人。
釋義:海底的月亮就如天上的月亮一樣飄忽不定,不可捉摸。而眼前的人是我心上在意的人,所以要珍惜眼前人。出自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原文選段如下:海中月是天上月信如,眼前人是心上人。然而這世上的大多數卻只是路過你的窗前,卻只能揮揮手相忘於江湖。《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把酒祝團圓,診惜眼前人。
釋義:海底的月亮就如天上的月亮一樣飄忽不定,不可捉摸。而眼前的人是我心上在意的人,所以要珍惜眼前人。出自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原文選段如下:海中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悄坦行是心上人。然而這世上的啟嘩大多數卻只是路過你的窗前,卻只能揮揮手相忘於江湖。《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而又近人情的故事。把酒祝團圓,診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