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目前我國比較有名的國畫大師有誰
范曾,字十翼;別署抱沖齋主;中國當代著名學者、書畫家、詩人,1938年生,江蘇南通人,現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文學院博士生導師、終身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劉旦宅,教授。浙江溫州人。建國後,在上海市大中國圖書局、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繪畫。1985年後任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擅長中國古典著作人物畫。所繪《紅樓夢十二金釵》郵票,曾獲1981年全國郵票最佳獎。1985年獲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頒發的《中國體育美術展覽》榮譽獎。作品有《劉旦宅聊齋百圖》、《石頭記人物畫冊》等。
陳佩秋1922年12月生,女,河南南陽人。字健碧,室名秋蘭室、高華閣、截玉軒。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兼職教授,上海中國畫院畫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擅長中國畫 。作品有《天目山杜鵑》;《水佩風裳》入選第三屆全國美展;《紅滿枝頭》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優秀作品展 。
劉文西, 1933年生於浙江省嵊州市長樂鎮水竹村,1950年在上海進入陶行知先生創辦的「育才學校」學習美術,1953年入浙江美術學院,受潘天壽等先生教導,1958年畢業後到西安美院工作至今。第七屆、第八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有突出貢獻專家。第六屆全國文聯委員,全國第四、第五、第六、第七次文代會代表,全國美協第一屆中國畫藝委會委員、歷屆全國美展評委會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 原西安美院院長
黃胄,著名中國畫畫家、收藏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曾任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原輕工業部工藝美術公司顧問,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生於江蘇徐州,13歲從師鄉賢錢食芝學習傳統山水畫,16歲入上海私國畫大師李可染影集(13張)立美專師范科學習。1929 年以優異的成績入杭州西湖國立藝術院,破格錄取為研究生,師從林風眠、法國名畫家克羅多兩位教授,研習西畫。1943 年應聘為重慶國立藝專講師,從事中國畫教學、創作。1946 年應徐悲鴻之聘,為國立北平藝專中國畫教授,同時師從齊白石、黃賓虹,潛心於民族傳統繪畫的研究與創作。
周思聰(1939~1996),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 周思聰、盧沉合作《周恩來和清潔工》
中國著名女畫家。天津市寧河縣人。1955 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1958 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曾得到李可染、蔣兆和、葉淺予、劉凌倉、李苦禪、郭味蕖等諸位名師指點,1963年畢業後分配到北京中國畫院(今北京畫院),為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謝稚柳(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後以字行,晚號壯暮生,齋名魚飲溪堂、杜齋、煙江樓、苦篁齋。江蘇常州人。擅長書法、緩畫及古書畫鑒定。歷任上海市文物保護委員會編纂、副主任,上海市博物館顧問,中國美協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上海分會副主席,國家文物局全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組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等。著有《敦煌石室記》、《敦煌藝術敘錄》、《水墨畫》等,編有《唐五代宋元名跡》等。
程十發(1921年4月10日-2007年7月18日),,上海松江人。名潼,齋名曾用步鯨樓、不教一日閑過齋,後稱三釜書屋、修竹遠山樓。幼年即接觸中國字畫,但給他印象之深莫過民間藝術。1941年畢業於上海美術專科學校中國畫系。1942年在上海大新公司舉辦個人畫展,1949年後從事美術普及工作,1952年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創作員,1956年參加上海畫院的籌備工作,並任畫師。長期任上海畫院院長,是一位成就斐然、中外盛譽的藝術家。
吳冠中(1919—2010),20世紀現代中國繪畫的代表畫家之一;吳冠中終生致力於油畫民族化及中國畫現代化之探索,堅韌不拔地實踐著「油畫民族化」、「中國畫現代化」的創作理念,形成了鮮明的藝術特色;他執著地守望著「在祖國、在故鄉、在家園、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達了民族和大眾的審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國內外已出版畫集約40餘種,文集10餘種;曾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來楚生(1903—1975),原名稷,號然犀。浙江瀟山人。是詩、書、畫、印四絕的著名藝術家。其畫清新朴茂、筆墨簡練、格調雋逸,在現代花鳥畫壇上獨樹一幟。書法拙中寓巧,草書和隸篆最為人稱道。
錢瘦鐵(1897——1967)名崖,一署崖,以字行,一字叔崖,號瘦鐵,別號數青峰館主、天池龍泓齋主等,曾被譽為「江南三鐵」(吳昌碩稱「苔鐵」、王冠山稱「冰鐵」)之一。生於清光緒 二十三年(1897年),無錫縣鴻聲里人。早年家境清寒,14歲入蘇州漢貞 閣碑帖鋪當學徒,得識鄭文焯、吳昌碩、俞語霜等名家,向他們學習書 法、篆刻和繪畫。鄭曾為其書齋署名「瘦鐵宦」,故自號瘦鐵。19歲自 蘇至滬鬻藝謀生,是吳昌碩主持的「題襟館」書畫會會員。當時他的篆 刻已為人稱譽。 民國11年(1922年)3月,應日本名畫家橋本關雪之邀赴日本,在京都 舉辦個人書畫篆刻展覽,備受贊賞。日本篆刻家耄宿長尾甲為他在日本 出版的《瘦鐵印存》題詩雲:「六書繆篆費經營,金薤琳琅布字精。腕底 籀斯奔赴處,操刀戛戛自然成。」
陸儼少(1909-1993)又名砥,字宛若,齋號「就新居」、「晚晴軒」等,上海嘉定人;1927年考入無錫美專學習國畫,同年從王同愈學習詩文、書法;次年師從畫家馮超然;並結識吳湖帆,遍游南北勝地;1947年舉辦個人畫展;新中國成立後任上海畫院畫師,1957年錯劃成右派,「文革」中遭迫害;1979年任浙江美術學院教授、浙江畫院院長等職;
李苦禪(1899年01月11日—1983年06月11日)原名李英、李英傑,號勵公,山東高唐人。自幼家貧,在民間繪畫藝人影響下學畫。1919年入北京大學附設的「勤工儉學會」(又名法文專修館)半工半讀,同時在北京大學附設的「業余畫法研究會」向徐悲鴻學習素描與西畫。1920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中文,1922年轉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學習。期間,常靠晚間拉洋車維持生活。為此,同學林一盧贈其「苦禪」二字為名(苦,即苦難的經歷;禪,古稱寫意畫為禪宗畫)。1923年拜齊白石為師學國畫,成為齊門第一名弟子。白石老人贈其手書雲「苦禪(第畫筆及思想將起余輩,尚不倒戈,真人品之高即可知矣」;認為「英(苦樣)也過我,英也無敵,若老死不事大名,是無鬼神矣」。1925年於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畢業後任北京師范學校美術專科國畫教員,1930年任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教授,抗戰初期辭職寓居北京。因平日與愛國志士交往甚密,一度被捕入獄,在獄中堅貞不屈。1946年任北京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附屬民族美術研究所研究員。後任該院國畫系教授。擅大寫意花鳥畫,作品繼承民族繪畫優良傳統,並融中西技法為一爐,常以松、竹、梅、蘭、菊、石、荷、魚、雞、鷹等為題材,具有筆墨厚重豪放,氣勢磅礴逼人,意態雄深縱橫、形象洗練鮮明的獨特風格,樹立了大寫意花鳥畫的新風范,長屏巨幅更為世人所矚目。
潘天壽(1898-1971),浙江寧海縣人,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阿壽、雷婆頭峰壽者等。平生積極從事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工作,為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為培養美術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貴的貢獻。解放後,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浙江分會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教授等職。
傅抱石(1904~1965),漢族,江西省新余縣人。我國著名畫家,國畫大師。「新山水畫」代表畫家。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
石魯(1919-1982),1919年12月13日生於四川省仁壽縣,原名馮亞衡。中國現代中國畫家,山水、人物、花鳥畫家,長安畫派主要創始人。
葉淺予 (1907.3.31 -1995)浙江桐廬人,從事畫教學和以舞蹈、戲劇人物為主的國畫創作,中國漫畫和生活速寫的 葉淺予奠基人。曾任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央美院教授。擅人物、花鳥、插圖、速寫等。曾為矛盾小說《子夜》、老舍劇本《茶館》等書插圖,出版個人畫集多種。 創作長篇漫畫《王先生》、《小陳留京外史》、組畫《天堂記》等,著有《畫餘記畫》和《十年惡夢錄》 。
蔣兆和(1904—1986)被稱為20世紀中國現代水墨人物畫的一代宗師,中國現代畫壇獨領風騷的藝術巨匠。 蔣兆和學貫中西的代表作《流民圖》,以其前所未有的宏大、悲壯,以渾厚有力的筆觸揭示了大師至真至善的人性,傾泄著對戰爭的憤怒,表達了對正義與和平的呼喚,為現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在世界藝壇上確立了光榮的地位。
徐悲鴻(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漢族,生於中國江蘇宜興屺亭橋。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自幼隨父親徐達章學習詩文書畫。1912年17歲時便在宜興女子初級師范等學校任圖畫教員。1916年入上海復旦大學法文系半工半讀,並自修素描。先後留日、法,游歷西歐諸國,觀摹研究西方美術。1927年回國,先後任上海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主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33年起,先後在法國、比利時、義大利、英國、德國、蘇聯舉辦中國美術展覽和個人畫展。
前四個是現在還在世的非常有實力的書畫家,後面的都是解放後曾經叱吒畫壇的一代宗師,或者是業界公認的大畫家。我還有歷朝歷代的書畫家的資料和高清大圖,如有需要可以加我QQ645479773。大家共同學習。
⑵ 方放書法作品精選欣賞
方放,1968年生。幼承家學,酷愛書畫。1990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設計系。是我國當代著名的女性書棗櫻法家。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方放書法作品精選,希望對你有用!
方放書法作品精選欣賞
方放書法作品精選圖片4
方放人物簡介
方放,1968年生。幼承家學,酷愛書畫。1990畢業於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設計系。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書法家協會理事,北京書法家協會婦女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央書畫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人民日報社神州書畫院特約書畫家,九三學社社員,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許俊國畫工作室訪問學者。
書法作品獲首都大學生書法現場大賽個人優勝獎,日本高野山書道協會獎,石景宜博士杯---華夏書畫創作大賽優異獎,中日女流書法大賽銀獎等。
擾咐入選第十屆全國書法篆刻展、全國婦女書法篆刻作品展, 第五屆全國婦女書法作品展優秀獎,"瘞鶴銘獎"全國書法大展、北京國際雙年展、國際知名女書家書法邀請展,第三屆日中書法交流展,"新世紀之歌"中、日、韓美術展,"情趣、韻味、意境"中國書畫名家作凳李叢品邀請展,新加坡中國當代百家婦女書法展,國際泰墨展等國內外重大展覽。
書法作品刊於《中國書法》、《書法》等雜志,刻石於常德詩牆,並被新加坡書法中心等機構收藏。論文《靜看蘆花隔岸生--文徵明書藝擷事》、《董其昌書藝探微》、《筆墨里放出光明》刊於《北京書法》、《北京文藝》、《中國文化報》等報刊。為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網"編撰《中國藝術·書法篇》。
著有《黃自元楷書字譜》一書。藝術簡歷收錄《中國歷代書法家辭典》、《鑒藏》。
⑶ 魏碑的碑帖有哪些
1. 《鄭文公碑下碑》
2. 《張猛龍清頌碑》
3. 魏碑《張黑女墓誌》
4. 魏碑《高湛墓誌》
5. 北魏《元懷墓誌》
6. (北魏)楷書_張猛龍碑
7. 北魏《元倪墓誌》
8. 魏碑《劉根等造像》
9. 北魏《元楨墓誌》
10. (北魏)楷書_元顯儁墓誌銘
11. (南朝_梁)楷書_瘞鶴銘
12. 北魏《元暉墓誌》
13. 北魏《元略墓誌》
14. (東晉)高句麗好大王碑清大帶楊守敬雙鉤本之一
15. (北魏)劉廣周楷書誠實論卷經第十四
16. (東晉)楷隸_爨寶子碑
17. (北升悶魏)楷書_刁遵墓誌
18. (東晉)高句麗好大王碑清楊守敬雙鉤本之二
19. 北魏《滾笑蘆丘哲墓誌》
20. (北魏)楷書_崔敬邕墓誌銘
21. 顯祖獻文皇帝第一品嬪侯夫人墓誌銘
22. (東晉)高句麗好大王碑清楊守敬雙鉤本之四
23. (東晉)高句麗好大王碑清楊守敬雙鉤本之五
24. 北魏《王元祥造像》
25. (東晉)高句麗好大王碑清楊守敬雙鉤本之三
26. (北魏)楷書_元倪墓誌銘
27. 北周(六朝)《張僧妙碑》拓本
28. (東晉)楷隸_王建之墓誌
29. (東晉)楷隸_王興之夫婦墓誌
30. (北魏)楷書_雒州刺史刁惠公墓誌銘
31. (北魏)楷書_處士王基墓誌銘
32. (東晉)楷隸_高崧墓誌
33. (東晉)楷隸_王建之妻劉媚子墓誌(石志、磚志)
34. 魏碑《元延明墓誌》
35. (東晉)南京呂家山廣平李氏家族墓誌
36. 東魏《比丘洪寶造像》
37. 北魏《城陽王元壽妃菊氏墓誌》
38. (北魏)楷書_顯祖嬪侯骨氏墓誌
39. (北魏)楷書_馬振拜等三十四人為皇帝造像記
40. (北魏)楷書_比丘惠感造像
⑷ 孔子廟堂碑高清與瘞鶴銘的區別
孔子廟堂碑高清與瘞鶴銘同是楷書,但有區別:孔子廟堂碑是銷畢虞世南晚年精品州沖楷書,《孔子廟堂碑》秀雅至極,宋拓本高清放大版
《瘞鶴銘》是謎,首先是從書寫者和書寫年代展開的。由於銘文只書撰寫者的字型大小未書姓名,只書干支未書朝代,而且沒有完整的文章內容留下,宋代以來眾多文人學者對其撰書者、鐫刻年代、書法風格等方面的論說頗多卻無定論。關於書寫者有王羲之、陶弘景、顏真卿、顧況、皮日休等說法,其中以陶宏景撰書於梁天監年間者為主流,隨著梁天監年刻制的石井欄銘文的發現,也佐證了《瘞鶴銘》書於南朝梁朝期間的說法。
「瘞鶴銘」既是成熟的楷書,又是可從中領會楷書發虧跡芹展過程中篆、隸筆勢遺蹤的重要實物資料。
⑸ 黃庭堅行書書法欣賞
黃庭堅的書法成就主要表現於其行書和草書中。那麼黃庭堅的行書書法作品是什麼樣的書法作品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黃庭堅行書書法,希望對你有用!
黃庭堅行書書法欣賞
黃庭堅行書書法圖片4
黃庭堅書法評述
黃庭堅的書法,可分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即他自稱的元祐間書。是繼承各家,融化為己。後一階段,則極力創新。他對自己要求很高很嚴格,常否定元祐間即四十九歲前所寫的作品。說:“元祐間書,筆意痴鈍,用筆多不到。”甚至在被貶戎州時說:“見舊書多可憎;大概十字中有三四字差可耳。”但我們從現今存世的黃書來看,襲羨只有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四十六歲時寫的正書《伯夷叔齊廟碑》貌近褚遂良,尚未樹立獨特的風格。然他參用薛稷學褚的方法,步步頓挫,力避學褚不成,流入浮滑之病,最初奠定了他後來作品中用筆到處擒縱,筆筆凝練的基礎。至於他的大字,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三十九歲時所書《游青原山詩石刻》,縱橫開闔,浩逸雄偉,深得《瘞鶴銘》神髓.並融會成自己的面目。勝過古人羊欣學王羲之、薛稷學褚遂良的步趨惟肖。又如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四十二歲時,所書的《王長者墓誌稿》,行楷妙得《蘭亭》筆意。
近年出土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即他四十三歲時正書《王純中墓誌》和行書《糟姜帖》又受到蘇軾影響。但他用中鋒直落的方法,糾正了蘇軾“腕著而筆卧”的缺點。《葯方》則筆筆欲飛,後二行隨意草草,置諸顏真卿《祭侄文》、《爭坐位帖》兩稿中,幾莫辨出於兩手。由此足見他學古人功力的深邃。但他在認真創作時,即立意創新,不屑蹈前人的陳跡。餘如《華嚴疏》、《發願文》等,
尚未力趨險絕,可斷定為元祐中書,採用顏真卿大字筆意,而把顏體縮短的筆畫展之使長,成自己的面目。事實上黃庭堅書,在元祐間早已成家。但他志高氣昂,沒有絲毫自滿。反而貶低了以往取得的成績。他在書法藝術中,汲取了古今人之優點,融為己有後,還進一步不斷改造,力創新奇,成為他晚年前無古人的獨特風格。在《山谷文集》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晁美叔嘗背議予書唯有韻耳,至於右軍波戈點畫,一筆無也。有附予者傳若言於陳留,予笑之日:“若美叔則與右軍合者,優孟抵掌談說,乃是孫叔敖耶?”往嘗有丘敬和者,摹仿右軍書,筆意潤澤,便為繩墨所猛早縛,不得左右。予嘗贈以詩,中有“字身藏穎秀勁清,向誰學之果《蘭亭》拍知拍。大字無過《瘞鶴銘》晚有石崖《頌中興》。小字莫作痴凍蠅,《樂毅論》勝《遺教經》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不知美叔嘗聞此論乎?
從這里可以看出黃庭堅對書法藝術,學古而不寄古人籬下,立志創新的宏志。他晚年所書《松風閣詩》盡管筆不稱手,仍阻止不了他發揮創造力的才能。《經伏波神祠詩卷》是病後筆,自稱合作。其後自題雲:“若持到淮南,見余故舊,可樂之,何如元祐中黃魯直書也?”以及《蘇軾寒食詩卷後跋》,《范滂傳》都是晚年合作。《范滂傳》是他最後謫居宜州時所書,旋即身卒。老筆更為遒練。
黃庭堅草書的成就,在宋人中是最突出的。《宋史.黃庭堅傳》中著重提出他“善草書”他自己說:“余學草書三十餘年,初以周越為師,故二十年抖擻俗氣不脫。晚得蘇才翁子美書觀之,乃得古人筆意。其後又得張長史(旭)、僧懷素、高閑墨跡,乃窺筆法之妙。”被謫四川入峽時,看到“長年湯漿,群丁拔掉”又見到石揚休家藏的《懷素自敘帖》,“縱觀不已,頓覺超異”才悟到了藏真(懷素別號)筆法的三昧。脫去了“俗氣”。張旭、懷素、高閑是以狂草聞名的。黃庭堅淪書以為:“楷法欲如快馬入陣,草法欲左規右矩。”我們在其所書《李太白憶舊游詩》《諸上座帖》中可以看到他的狂草,雖滿紙雲煙,飛花亂墜。而格律很嚴,筆筆周到,無一筆輕率繚繞。《憶舊游詩》中的一個“樓”字,競參用了繪畫線條的筆法。《諸上座帖》則如輕雲緩行,凌霄萬變。而《花氣詩帖》乃作草如正書,一變旭、素舊法,達到了極高的成就。
黃庭堅的正書盈尺大字《明瓚詩後題卷》,更明顯地啟示了後人掌握羊毫筆,發揮兔毫勁健作用的門法。小楷《李公麟五馬圖題字》,點畫結字,可展至尋丈不失。真達到了“小字如大字”的高度藝術造就。
黃庭堅書的特點,在“筆陣”中,猶如嚴陣行軍,步步為營,萬弩張弦,相機齊發。步步為營言其點畫之周到圓滿,無一筆涉於輕佻。在作戰中保證無失;張弦待發,言其取勢之險,奇兵出襲,百戰百利,以大自然界現象來比,其在靜的方面,如崗巒起伏,奇峰爭險。動的方面,如雲岫環山,變化無際。黃庭堅在書法藝術創作上的構思,取得了動靜兩方面矛盾的統一。
若以黃書比之蘇米,以唐詩為喻,蘇猶李白,才氣出於天然,“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不求細琢而自工,黃如杜甫,“語不驚人死不休”,米則錦囊集句,到處雕蟲,猶李賀鬼才,因此不便初學。學三家書,當以蘇黃為體,米芾為用。詩宗杜甫,繼讀百家。可免仰攀不及,誤入歧徑。
凡事都應一分為二,大醇小醨,不可避免。要從整體和主流上著眼。蘇黃之間,蘇屬前輩。黃對蘇的文章道德,包括書法,都極欽佩。當時有人對蘇書提出缺點:“東坡作戈多病筆,又腕著而筆卧。”黃氏以為“管中窺豹,不識大體。”黃氏書亦吸收蘇法。但在南宋汪應辰所刻《成都西樓蘇帖》中,可以看到蘇書《贈秦少章序》大似黃體。說明他們之間,是相互學習,各取所長,彼此影響的。黃氏之書,至晚年,在一意創新過程中,過分求變,也帶來了些習氣。他把顏真卿正書中某些特別縮短的筆畫放長,是他善變的一面。但有時放得逾制了。最顯而易見的,如在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五十五歲時,所寫《張大同乞書卷》的“舍”字上帽。這類習氣,有人把它形容如長蛇掛樹,舟人執篙。善學黃書者,也要酌量求變,不宜照畫葫蘆,瑕瑜兼納。
⑹ 毛筆行楷經典書法作品欣賞
寫行楷的過程中,個別時候由於連帶的需要,加上個別筆畫的合並、替代和減省,很多筆畫自然地連在一起書寫,筆數會比楷書有所減少。那麼該如何的來寫好行楷書法呢?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毛筆行楷經典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毛筆行楷經典書法作品欣賞
毛筆行楷經典書法作品圖片4
唐代楷書的發展
五代時楊凝式卓然雄立,對唐代顏、柳之書學多有繼承並發揚。蘇軾說:“自顏、柳沒,筆法衰微。加以唐末喪亂,人物凋落,文采風流掃地盡矣。獨楊公凝式,筆跡雄傑,有二王、顏、柳之風。此真可謂書之豪傑,不為時世所汩設者。”《段升邵氏見聞錄》亦雲:“凝式自顏、柳入二王之妙,楷法精絕。”這是唐以後學柳書而能自出機杼的一位承前啟後的卓越書家。再如僧人應之,俗姓王,閩人,《南唐書》稱其習柳氏筆法,以善書冠江左。這說明五代十國雖干戈紛擾,書學轉入低潮,但唐之流風遺澤猶存,學顏學柳一脈未斷。
宋代書學復興,且從唐代的重法中走向重意的新境界,創造屬於自己的時代書風。有宋一代非常推崇顏書、柳書,其學柳書者不可勝數。
石曼卿學顏,也汲取柳之風骨,正如范仲淹為他作誄文《祭石曼卿》中說:“延年之筆,顏筋柳骨。散落人間,寶為神物。”
宋四家學唐而各有所近,如蔡襄學顏,蘇軾尤近顏,黃庭堅近柳,米芾近褚。其實宋四家都經歷過顏與柳的書學殿堂,自得自悟,都能巧妙地化入自己的書藝中。
蔡襄(字君謨)瓣香顏書,但亦精柳書,認為《陰符經序》“善藏筆鋒”,是柳書之最精者。董其昌曾說:“余曾見柳誠懸小楷《度人經》,遒勁有致。蔡君漠《茶錄》,頗仿之。”《畫禪室隨筆》董乃深識柳書三昧者,此說可窺蔡學柳之一斑。
蘇軾也為柳書知音,研習甚深,評論警策。他雖不以柳書為面目,但融取精蘊。《山谷題跋》雲:“東坡道人少日學《蘭亭》,故其書姿媚似徐季海,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勁如柳誠懸。”
黃庭堅也學柳,結體緊結,實源於薛曜、柳公權。《寒食詩跋》自雲“於無佛處稱尊”,敢與其師分庭抗禮。“此跋即糅合柳書《瘞鶴銘》的特色,參以己意,融氣勢、韻趣於一爐,縱橫揮毫,而意志悠然”侯鏡昶《書學論集》。黃庭堅學柳深得其蘊,錢泳《書學》中就說:“山谷學柳誠懸,而直開畫蘭畫竹之法。”
米芾雖曾貶斥柳書,但他又贊揚“柳公權如深山道士,修養已成,神氣清健,無一點塵俗。”《書評》兩者似乎矛盾,但又確實存在於柳書之中。而米芾自己學書過程是由顏真卿而至柳公權,由柳而歐、褚,後研法帖,入魏晉之境。米芾說:“余初學顏,七、八歲也。字大一幅,寫簡不成,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寶晉英光集》卷八後來他偏激地搭孫貶斥柳書“丑怪惡札”,可謂數典忘祖。
宋僧中也多有學柳書者。如釋夢英,正書學柳。明楊士奇雲:“夢英楷法一本柳誠懸,然骨氣意度皆弱,不能及也。”其書《夫子廟堂記》(石存西知燃鏈安碑林),可稱柳書嫡脈。釋正蒙,書得誠懸法《石墨鐫華》;釋夢貞,善柳書《皇朝事實類苑》;釋瑛公,獨杜門手寫《華嚴經》,精妙簡遠之韻,出於顏、柳《石門文字禪》;釋思齊,書師柳公權,有所書《放生池碑》在杭州《書史會要》,如此等等,不復遍舉。這可能與柳公權寫的《金剛經》名聞遐邇有關。
在宋代,柳體像顏體一樣,藉助於刻書印刷而進入千家萬戶,家喻戶曉。宋代刻書,在北宋大抵是用歐體筆法。南宋以後,則兼用顏體、柳體。當時的閩本,就多用柳體字;而江西刻本有的也用柳體,或用顏體;而蜀本就多用顏體。其時顏體較為時尚,而又以歐、柳二家書法刻版最為美觀,可見柳書在唐宋書壇蜚聲播譽,柳體又廣泛地滲透於民間。
⑺ 古代名家書法作品欣賞
古代書法名家作品,非常優美精秀的書法作品,跟著我一起進入古代書法名家的書法世界吧。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古代名家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古代名家書法作品欣賞
古代名家書法作品圖片4
古代草書大師十大家
一、張芝
張芝: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屬甘肅)人,字伯英,善章草,後脫去舊習,省減章草點畫、波桀,成為“今草”,張懷瓘《書斷》稱他“學崔(瑗)、杜(操)之法,因而變之,以成今草,轉精其妙。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鍾(繇)、張(芝)兩家,認為其餘不足觀。對後世王羲之、王獻之草書影響頗深。
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恆《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於此。尤善章草,有「草聖」之譽,當時的人珍愛其墨甚至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評價相當高,尤以草書為最。
張芝書法的原跡流傳極少,只有宋刻的《淳化閣帖》卷二載張芝五帖,這些是真品還是偽品,眾說紛紜,至今難以論定。
二、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漢族,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是東晉偉大的書法家,被後人尊為“書聖”。他的兒子王獻之書法也很好,人們稱他們兩為"二王",另一個兒子王凝之官至左將軍,因曾任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王會稽”。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行楷《蘭亭序》等。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冶於一爐,創造出“天質自然,豐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
三、王獻之
王獻之(344年-386年),東晉書法家、詩人,字子敬,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官至中書令,為與後世書法家王珉區分,人稱王大令。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象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
王獻之的書法藝術,主要是繼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規,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傳世書法作品中,不難看出他對家學的承傳及自己另闢蹊徑的蹤跡。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
他的草書,更是為人稱道。俞焯曾說:"草書自漢張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傳世草書墨寶有《鴨頭丸帖》、《中秋帖》等,皆為唐摹本,他的《鴨頭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絹本。清代吳其貞在《書畫記》里對此帖推崇備至,認為:"(此帖)書法雅正,雄秀毀姿猜驚人,得天然妙趣,為無上神品也。"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見。清朝乾隆皇帝將它收入《三希帖》,視為"國寶"。
他還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由於其書法豪邁氣勢宏偉,故為世人所重。
王獻之學書和他的父親一樣,不局限於學一門一體,而是窮通各家。所以能在“兼眾家之長,集諸體之美”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終於取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書跡有宋米芾臨的《中秋帖》等。
由晉末至梁代的一個半世紀,他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其父王羲之。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揚王羲之而貶抑王獻之,一些書法評論家才開始認為王獻之的書法比不上他的父親王羲之。冊伏但是宋代書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獻之學習。現代著纖型名學者、書法家胡小石更認為張旭、懷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獻之草書發展而成的。
四、孫過庭
孫過庭,648年生,703年逝世,字虔禮,其籍貫有二說:一說陳留(今河南開封)人;一說富陽(今杭州西南部)人。一般均稱富陽人,可是他自稱吳郡(今江蘇蘇州)人。陳子昂為其作墓誌銘,謂過庭“四十見君,遭讒慝之議。”他是唐高宗、武則天時人,官右衛胄曹參軍、率府錄事參軍。擅長書法和書法理論,他博雅能文章,真行草書尤工。草書師法“二王”。“工於用筆,俊拔剛斷”(《書斷》),如“丹崖絕壑,筆勢堅勁”(唐韋續《續書品》)。以草書擅名,尤妙於用筆,雋拔剛折,尚異好奇。他又善於臨摹古帖,往往真贗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謂過庭小字足以迷亂羲、獻,其逼真可知。陳子昂《祭率府孫錄事文》說:“元常既歿,墨妙不傳,君之遺翰,曠代同仙。”把孫書跡,比作魏的鍾繇,可見對孫氏的書法造詣推崇備至。過庭又是一位書法理論家,他著有《書譜》,深得書法之旨趣。至今流傳,成為學習草書的楷范。宋高宗評述:“《書譜》匪特文詞華美,且草法兼備。”可見此《書譜》不但書法濃潤圓熟,而且文中有很多精闢的獨到見解,可以說是書文並茂的典範。他還書有《千字文》、《景福殿賦》等。他的名跡《書譜》,墨跡本,孫過庭撰並書。書於垂拱三年(687),草書,紙本。縱27.2厘米,橫898.24厘米。每紙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餘字。衍文70餘字,“漢末伯英”下闕30字,“心不厭精”下闕30字。《書譜》在宋內府時尚有上、下二卷,下卷散失後,現傳世只上卷。孫氏在數十年的書法實踐中,認為漢唐以來論書者“多涉浮華,莫不外狀其形,內迷其理。”因撰《書譜》一卷,於運筆評加闡述,故唐宋間亦稱為《運筆論》。《書譜》真跡,流傳有緒,原藏宋內府,鈐有“宣和”、“政和”。宋徽宗題簽。後歸孫承澤,又歸安岐,後歸清內府,舊藏故宮博物院,現藏台灣,俗稱真跡本《書譜》。有影印本出版。《書譜》是中國書學史上一篇劃時代的書法論著,提出他著名的書法觀:“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為書法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是與他在書法理論上的成就相統一的。孫過庭書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為一體,並出之己意,筆筆規范,極具法度,有魏晉遺風。
五、張旭
張旭,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人稱“張長史”。其母陸氏為初唐書家陸柬之的侄女,即虞世南的外孫女。陸氏世代以書傳業,有稱於史。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卓爾不群,才華橫溢,學識淵博。與李白、賀知章相友善,杜甫將他三人列入“飲中八仙”。是一位極有個性的草書大家,因他常喝得大醉,就呼叫狂走,然後落筆成書,甚至以頭發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後懷素繼承和發展了其筆法,也以草書得名,並稱“顛張醉素”。唐文宗曾下詔,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又工詩,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號稱“吳中四士”。
張旭的書法,始化於張芝、二王一路,以草書成就最高。史稱“草聖”。他自己以繼承“二王”傳統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張芝草書之藝,創造出瀟灑磊落,變幻莫測的狂草來,其狀驚世駭俗。相傳他見公主與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之意;在河南鄴縣時愛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並因此而得草書之神。顏真卿曾兩度辭官向他請教筆法。張旭是一位純粹的藝術家,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痴,如癲如狂。唐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中贊之:“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觀於物,見山水崖谷、鳥獸蟲魚、草木之花實、日月列星、風雨水火、雷霆霹靂、歌舞戰斗、天地事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終其身而名後世。”這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對藝術的執著的真實寫照。難怪後人論及唐人書法,對歐、虞、褚、顏、柳、素等均有褒貶,唯對張旭無不贊嘆不已,這是藝術史上絕無僅有的。
傳世書跡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六、懷素
懷素(737~799),唐代書法家。俗姓錢,字藏真,湖南零陵郡人。生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卒於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因他出家為僧,書史上稱他“零陵僧”或“釋長沙”。
懷素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他的草書稱為“狂草”,用筆圓勁有力,使轉如環,奔放流暢,一氣呵成,和張旭齊名。後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可以說是古典的浪漫主義藝術,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飲酒興起,不分牆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於張芝、張旭。唐呂總《讀書評》中說:“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宋朱長文《續書斷》列懷素書為妙品。評論說:“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
懷素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忽發出家之意”,父母想阻也阻止不了。他在《自敘帖》里開門見山他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喜筆翰。”他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塗上白漆書寫。後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後,他摘下芭蕉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由於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捨不得摘,於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
在長安懷素聲譽青雲直上,歌頌他草書的詩篇有37篇之多。他的草書有《自敘帖》、《苦筍帖》、《食魚帖》、《聖母帖》、《論書帖》、《大草千文》、《小草千文》《四十二章經》、《千字文》、《藏真帖》、《七帖》、《北亭草筆》等等。其中《食魚帖》極為瘦削,骨力強健,謹嚴沉著。而《自敘帖》其書由於與書《食魚帖》時心情不同,風韻盪漾。真是各盡其妙。米芾《海岳書評》:“懷素如壯士撥劍,神采動人,而迴旋進退,莫不中節。”唐代詩人多有贊頌,如李白有《草書歌行》,曼冀有《懷素上人草書歌》。
七、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哲宗立,召為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後擢起居舍人。紹聖初,新黨謂其修史“多誣”,貶涪州別駕,安置黔州等地。徽宗初,羈管宜州卒。宋英宗治平四年進士,紹聖初以校書郎坐修《神宗實錄》失實被貶職,後來新黨執政,屢遭貶,死於宜州貶所。
擅文章、詩詞,尤工書法。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早年受知於蘇軾,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詩與蘇軾並稱“蘇黃”,有《豫章黃先生文集》。詞與秦觀齊名,有《山谷琴趣外篇》、龍榆生《豫章黃先生詞》。詞風流宕豪邁,較接近蘇軾,為“江西詩派”之祖。主要墨跡有《松風閣詩》、《華嚴疏》、《經伏波神祠》、《諸上座》、《李白憶舊游詩》、《苦筍賦》等。書論有《論近進書》、《論書》、《清河書畫舫》、《式古堂書畫匯考》著錄。黃庭堅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人稱“蘇黃”,詩風奇崛瘦硬,力擯輕俗之習。開一代風氣,為江西詩派的開山鼻祖。書法精妙,與蘇、米、蔡並稱“宋四家”。詞與秦觀齊名,藝術成就不如秦觀。晚年近蘇軾,詞風疏宕,深於感慨,豪放秀逸,時有高妙。有《山谷詞》。
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後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啟發,行草書形成自己的風格。黃庭堅大字行書凝練有力,結構奇特,幾乎每一字都有一些誇張的長畫,並盡力送出,形成中宮緊收、四緣發散的嶄新結字方法,對後世產生很大影響。在結構上明顯受到懷素的影響,但行筆曲折頓挫,則與懷素節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圓轉、流暢是草書的基調,而黃庭堅的草書單字結構奇險,章法富有創造性,經常運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單字之間的界限,使線條形成新的組合,節奏變化強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為北宋書壇傑出的代表,與蘇軾成為一代書風的開拓者。後人所謂宋代書法尚意,就是針對他們在運筆、結構等方面更變古法,追求書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草書有《李白憶舊游詩卷》、《諸上座帖》等,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表現出黃書的獨特面貌。
八、董其昌
明代後期著名畫家、書法家、書畫理論家、書畫鑒賞家。“華亭派”的主要代表。董其昌生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四(1555)年,卒於明毅宗崇禎九(1636)年,他字玄宰,一字元宰,號思白,又號香光居士,人稱“董華亭”。萬曆進士,授編修,官至禮部尚書。華亭(上海松江)人。一作上海人(上海在唐為華亭縣地,清屬松江府。華亭、雲間、松江、上海、婁縣俱為一地)。
董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董其昌雖處於趙孟頫、文徵明書法盛行的時代,但他的書法並沒有一味受這兩位書法大師的左右。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書為宗法,備加推崇、偏愛,甚而親臨手摹董書,常列於座右,晨夕觀賞。康熙曾為他的墨跡題過一長段跋語加以贊美:“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於褚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於若不經意處,豐神獨絕,如清風飄拂,微雲卷舒,頗得天然之趣。嘗觀其結構字體,皆源於晉人。蓋其生平多臨《閣帖》,於《蘭亭》、《聖教》,能得其運腕之法,而轉筆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顏真卿、蘇軾、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於晉人。趙孟頫尤規模二王。其昌淵源合一,故摹諸子輒得其意,而秀潤之氣,獨時見本色。草書亦縱橫排宕有致,朕甚心賞。其用墨之妙,濃淡相間,更為絕。臨摹最多,每謂天姿功力俱優,良不易也。”據說,康熙還親自臨寫董書,致使董書得以風靡一時,出現了滿朝皆學董書的熱潮。一時追逐功名的士子幾乎都以董書為求仕捷徑。在康熙、雍正之際,他的書法影響之深,是其他書法家無法比擬的。
清代著名學者、書法家王文治《論書絕句》稱董其昌的書法為“書家神品”。謝肇稱其“合作之筆,往往前無古人”。周之士說他“六體八法,靡所不精,出乎蘇,入乎米,而豐采姿神,飄飄欲仙”。
九、王鐸
王鐸(1592——1652年)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號嵩樵,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譚漁叟。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幼時家境十分貧寒,過著"不能一日兩粥"的生活。明朝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累擢禮部尚書。王鐸身逢亂世,仕途多變,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禎帝自縊於景山。馬士英等在南京擁立福王,待為東閣大學士。滿清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於順治九年病逝故里。福王南京稱制等待為東閣大學士。入清官至大學士,擢禮部尚書。鐸博學好古,工詩文。畫山水宗荊、並、丘壑峻偉,皴擦不多,以暈染作氣,傅以淡色,沉沉豐蘊,意趣自別。山水花木竹石,皆用書中關紐。間作蘭、竹、梅、石,灑然有物外趣。尤擅書法,行草宗二王,正書師鍾繇,亦多自出胸臆,有《擬山園法帖》,諸體悉備,名重當代,學者宗之,順治三年(1646)作《漁舟蕭閑圖》,收入《歷代名賢畫粹》;順治七年(1650)作《雪景山水圖》,收入日本《支那名畫寶鑒》;順治八年(1651)罷官歸里,作《蘭石圖》卷、《山水卷》,分別收入《新版世界美術全集》、《支那名畫寶鑒》。順治九年卒,享年六十一歲,謚文安。
王鐸詩文書畫皆有成就,尤其以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戴明皋在《王鐸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米芾)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
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為“明清調”。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他們把王鐸列為第一流的書法家。提出了“後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的看法
十、傅山
傅山,明萬曆三十五年至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07──1684,78歲),字青主,號真山,山西陽曲(今太原)人。是我國明末著名的學者、書法家、詩人、醫學家。傅山出身於書香門第,祖上多有文名,但至其父,家道開始中落。傅山兄弟三人,他排行第二。兄與弟都是平常之人,惟獨傅山自幼聰敏,博文強記,勤奮好學,善於思考。他繼承家學,並發揚光大,著有《霜紅龕集》四十卷。
在詩、文、書、畫諸方面,傅山皆善學妙用,造詣頗深。其知識領域之廣、成就之大,在清初諸儒中,無出其右者。傅山的書法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他的書法初學趙孟頫、董其昌,幾乎可以亂真。他的《上蘭五龍洞場圃記》為崇禎十四年(公元1641)作,與宋人風范毫無二致。宋代文人喜歡用生辟的字眼和典故,傅山也是如此。他學富五車,積學深厚,又頗具個性,加之書法界有了張瑞圖、黃道周、王鐸和倪元璐等諸名家的影響,傅山的書法更是具有一種奇特的怪味。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他的人生觀和審美觀起了決定性作用。他對顏真卿的人品書品推崇倍至,簡直是五體投地。他寫大字喜用顏體,如《集古梅花詩》,就是寫小楷也用顏體,如《逍遙游》。鄧散木《臨池偶得》中說:“傅山的小楷最精,極為古拙,然不多作,一般多以草書應人求索,但他的草書也沒有一點塵俗氣,外表飄逸內涵倔強,正象他的為人”。他的顏體寫得非常好,流傳至今的顏體大字楹聯和榜書多件,皆端莊遒勁,剛健有力。他總結出“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於直率毋安排”的經驗。
傅山草書的線條和語言上有很多自己的東西,連綿氣息排山倒海,情感比王鐸更充沛。他以大草形式寫行草,增加了聯綿的線條與組合,更加豐富,更有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