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武漢感謝安徽的圖片有什麼含義
擴展閱讀
好看的圖片大全男生 2025-05-04 19:38:38
搖籃奶粉哪個系列圖片 2025-05-04 19:28:53
范思哲手機壁紙圖片大全 2025-05-04 19:28:06

武漢感謝安徽的圖片有什麼含義

發布時間: 2023-03-27 09:19:48

Ⅰ 武漢32張海報中安徽的是什麼樣的

32張海報指的是

Ⅱ 安徽援鄂醫護重返武漢,是如何表達自己感激之情的

9月18日,安徽省支援湖北省醫療隊隊員李從玲,與其兒子攜手重返抗疫地——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腫瘤中心Z6病區。

在這場嚴重疫情爆發的情況下,千千萬萬像李從玲護士長一樣平凡的人,卻干著天使一般不平凡的事情!舍棄自己的小家就我們國家大家!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世界!我們每個人都由衷的敬佩和感謝他們!致敬所有在一線抗疫的英雄!

Ⅲ 徽京是什麼意思南京為何會被稱為徽京

徽京算是在民間對南京一種戲謔的說法,那為何南京會被稱為徽京呢?古代江蘇省和安徽省其實是一個省,也就是大家都應該有所耳聞的江南省。清朝年間,因為江南省的經濟體量太大,所以將其一分為二,不過江蘇省的省會最早並不是南京而是蘇州,安徽省的省會才是南京。也就是說當時南京是被劃分在安徽以內的,下面就為大家講講當時江南省的一些故事,感興趣的話就來一起看看吧。

很少有一個省會城市像南京這樣,明明是江蘇省會,卻總是被隔壁的安徽省惦記著,特別是淮東地區的人們,聽說他們一旦有進大城市的需要,第一時間想的就是去南京而不是合肥。南京本地也有著數量龐大的安徽人群體,不清楚合肥是否有眾多的江蘇人群體?

因此坊間一直以來都流傳著一個段子,說南京其實是安徽的省會,被親切得稱為「徽京」。

網上給出的理由也很充分,比如在地理位置上,南京地處江蘇西南省界處,與安徽鉛老的全椒縣近在咫尺,不像大多數省會城市都在本省偏中部地區。在經濟上,南京影響力主要輻射安徽地區,其發達程度不如蘇州,甚至無錫都可以來叫一叫板,與武漢、成都這樣的在本省是巨無霸的城市相比,似乎擔當不了省會的名頭。

其實要想搞清楚究竟為何出現如此尷尬的局面,最終還是要訪古尋根。下面本文就將從元代以來安徽與江蘇地區行政建置的角度來討論這個有趣的話題。

一、江淮行省:江浙淮是一家

南京城是著名的六朝古都,在南宋期間是作為陪都設置的建康城,一直被當做抵禦北方金國和蒙古進攻的戰略要地。而江淮地區的淮西軍也一直是保衛行在臨安最重要的一支武裝力量,其駐防範圍就在如今的安徽和江蘇地界。

公元1276年,元軍南下奪取建康城威逼臨安,南宋朝廷舉城出降。元世祖忽必烈在江淮地區設置江淮等路行中書省,統兩淮(淮南東路,淮南西路)、兩浙(兩浙西路,兩浙西路)地區,省會治所設在揚州,並改建康城為集慶路,這里的路相當於州府。從這時候開始,淮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就統一為一個行省所管轄了。今安徽省的范圍大致就相當於當時的淮南西路。

江淮行省的行政治所總是在揚州和杭州之間來回搬家。後來元朝統治者認為河南地區和江北地區戰略地位重要,將江淮行省的江北地區和河南地區合並為河南江北行省,治所設在汴梁(今槐纖升開封),而將江南地區改為江浙行省,其中就包括了江東建康道的集慶路。這就將南京同江北的兩淮地區在行政區劃上分開了。

不過這種設置也能理解,畢竟南京城已經不做首都好多年,其重要性在當時還不如揚州。由於地處長江以南,它也本不屬於兩淮地區,在在這時也沒有被作為省會城市看待,沒有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

二、南直隸:兩淮都歸我管

做了好幾十年集慶路的江寧城,到了公元1356年終於變換身份了。這一年朱元璋的起義軍攻下此城並改名為應天府,並設置了江南行中書省。但是這時朱元璋的勢力還比較小,該行省所管轄的范圍也只能隨著起義軍勢力的不斷壯大而擴大。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紫金山祭天登基,建國大明,並將應天府正式稱為南京,該名沿用至今。到了洪武十一年又改名為京師,進一步強化了南京城首善之區的地位。

明代的南京所轄並不只是應天府一座城市,而是包括了如今安徽,江蘇,上海和江西北部部分地界的廣大地區,到了嘉靖年間總共下轄14府和4個直隸州,基本囊括了整個淮河流域,因此這一片地區又被稱為南直隸,不再使用江南行省的行政單位。在全國其他地區則設置承宣布政使司為地方行政單位。

公元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北京附近直轄的地域又統稱為北直隸,與南京直轄的南直隸相對。南京有著和北京一模一樣的六部設置,形成了明代特有的兩套政豎橋府班子並列於兩京的特殊行政格局。

具體來說,南直隸管轄的位於今天安徽省境內的包括鳳陽府(鳳陽,宿州等地),廬州府(今合肥,六安等地),安慶府(今安慶等地),太平府(今蕪湖等地),池州府(今池州,銅陵等地),寧國府(今宣城等地),徽州府(今祁門縣等地),淮安府(今宿遷等地),滁州直隸州等4大直隸州也是包含了如今安徽省的部分地區,可見這時的行政區劃並沒有向後來那樣分得那麼清楚。

不僅作為應天府的南京城管轄著今安徽的廣大地區,部分治所在今江蘇境內的府也管轄著部分安徽地區,可以說是兩省自古同為一家,經濟文化上的聯系自然是相當緊密的。同時南直隸地區也是當時天下最發達富庶的地區。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了筆者的家鄉湖南。明代的湖廣布政司承襲了元代湖廣行省的劃分,布政司所在的武昌府(今武漢)管轄著今湖南湖北兩省的廣大地區,也有著「兩湖本是一家」的傳統,同樣也是在清代正式分為兩省。

自明朝中期以後,為了管理地方和鞏固國防的需要,朝廷實行了督撫制度,由中央督察員向地方派駐名為巡撫和總督的高級官員進行管理。正統十四年(1449年)朝廷在南直隸地區設置了淮揚巡撫和蘇松巡撫,其中淮揚巡撫管理以應天府為中心的15州府。後來以應天府為中心又設立了應天巡撫。巡撫逐漸成為當地的最高行政長官。

至於總督一職,本是為了統籌某地區的軍事力量而設置的最高軍事長官制度。在明代定設的只有鎮守邊境的宣大,兩廣,三邊,薊遼總督,其他的總督基本上都是出於當時的戰事需要而臨時設置的。比如崇禎年間為了鎮壓李自成和張獻忠起義,專門設置了鳳陽總督,統籌南直隸地區的軍事力量。真正在該地區形成完備的督撫制度,還是要等到清代。

三、江南省:現在才有安徽

清軍自東北入關,在公元1645年攻破南京城,南直隸的建置自然就被取消了。滿清沿用明朝制度,在南直隸故地設置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形成江南省,其巡撫衙門設置在被改名為江寧府的南京城。順治十八年(1661年)分置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左布政使仍設在江寧,右布政使則設在了蘇州,在1662年還在安慶設置了安徽巡撫。不過此時巡撫轄區和地方行政轄區並不完全重合,不然也不會出現巡撫與布政司不同城的情況。

江南省的范圍大致包括了如今的江蘇、安徽、上海以及湖北、江西和浙江的部分地區,范圍相當廣大。順治年間,為了繼續消滅和平定南方的抗清勢力,維持中央統治,實行「江南分治」,才分置了江南左、右布政使司。到了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右布政使司改為江蘇布政使司,取「江寧」和「蘇州」二城的首字而得名。江南左布政使司改為安徽布政司,取「安慶」和「徽州」二城首字而得名。這時雖然沒有直接設省,但安徽和江蘇的行政區劃已經十分明顯。

沒過幾年,巡撫和布政司的管轄范圍完全重合了。安徽巡撫和江蘇巡撫管轄的區域基本上已經和今天安徽和江蘇省管轄的地界一樣。不過江寧府的地位仍然存在疑問,在范圍上它已屬於江蘇,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管理著安徽的行政事務,真是奇哉怪也。

其實關於安徽何時建省,史學界看法不一,有的學者認為安徽布政使司的設置就等同於安徽省的設立,有的則認為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才設立安徽省。而在1760年以前,安徽布政使司的治所一直都在江寧,相當於在這之前,南京一直都在治理著安徽地區,而江蘇地區一直受蘇州所管轄。所以蘇州會對受南京管轄有不服也是正常的,我本來地位就是和你並列的,經濟還比你發達,你應該去管安徽去,為什麼要管我?

可以確定的是,清政府在公元1760年正式將江寧設為江蘇巡撫駐地,將安慶設為安徽巡撫駐地。此時巡撫衙門也已經相當於省政府了,但仍然沒有後來的省會合肥什麼事。而江蘇省實際管轄的地區也在江南,蘇南和蘇北的巨大差異在那時候就已經種下因果了。

雖然有何時分省的爭議存在,但是清朝時期的人們考科舉在登記籍貫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留了江南省的記載,安徽、江蘇兩地舉子共闈的江南鄉試一直存在,這說明江蘇和安徽兩地人民在心理上仍然認同自己屬於江南省,省會就是江寧。這種心理大概持續到了現在,成為了安徽人民對南京情感的一種延續。

清代廣泛實行總督制度,在江寧設置兩江總督,管轄江南省和江西省的軍政要務。兩江總督統轄著當時全國最富裕的江南地區,在全國的地位僅次於直隸總督,在雍正元年授與歷任兩江總督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銜,從道光年間開始管理兩淮鹽政,到清末還同時兼任南洋通商大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等晚晴名臣都曾擔任過這個職務。在他們任職期間,也是坐鎮江寧城管理著包括安徽省在內的軍政事務。

咸豐年間,攻佔江寧並改名為天京,奪佔了江南省的大片地區,以至於安徽巡撫衙門被迫遷到合肥。天京為江蘇首府,並以蘇州為中心設置了蘇福省。在運動失敗後,安徽省會又重新遷到安慶。直到解放後,合肥才正式成為安徽省的省會。

其實合肥作為古廬州,建城也有數千年的歷史了。但數百年來,安徽與江蘇人民基本上都在同一省份內生活,大部分時間都受南京城治所的管轄。即便後來兄弟分家過了,二省之間也早已形成了牢固的人文和情感紐帶,安徽人民似乎也早就習慣了將南京當成他們的省會。再加上南京與安徽省界相鄰的地理位置,對「徽京」的調侃還真不只是一句玩笑話。在另一個平行世界,南京還真可以理直氣壯得稱自己就是安徽的省會。

至於經濟發展的問題嘛,想想山東省,金陵城應該心理會稍微平衡一些吧。

Ⅳ 211大學和985大學是什麼意思

211大學指211工程建設的大學。985大學指985工程重點建設的大學。

211工程, 是指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的建設工程。於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後正式啟動。

985工程 ,是指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在世紀之交為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而做出的重大決策。

「211工程」簡介:

「211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由國家立項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的重點建設工作,是中國政府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舉措、中華民族面對世紀之交的中國國內外形勢而作出的發展高等教育的重大決策。

199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原國家計委、原國家教委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211工程」總體建設規劃》,「211工程」正式啟動。

2002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原國家計委、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於「十五」期間加強「211工程」項目建設的若干意見》。

2003年8月25日,「211工程」部際協調小組辦公室下發了《「211工程」建設實施管理辦法》。

「985工程」簡介:

1998年5月4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會宣告:「為了實現現代化,我國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一流大學。」

首批「985工程」建設高校共9所(即:九校聯盟),即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 獲批建設的「985工程」高校總計39所。

211大學和985大學對比:

通常來說985大學比211大學好,985大學共39所,是中國最好的一批大學,211大學共有115所(包含39所985大學),可以認為他們是中國大學的第二梯隊,實力也非常強。那麼它們的區別如下:

1、985大學辦學水平比211大學高

985大學包括了我國最頂尖的大學,例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等,這些學校支撐起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四梁八柱,是我國高等教育邁向世界一流大學的主力軍。而211大學則包括了一些地方院校,辦學水平顯然不如985大學。

2、985大學社會聲譽比211大學高

從社會地位來看,985大學要比211大學高一截,因為985大學本身數量少,報考之後被錄取的難度也大,物以稀為貴是人之常情,所以985大學的社會聲譽和社會認可程度都比211大學高。

3、985大學綜合實力比211大學強

985大學都入選了雙一流建設高校計劃,而有的211大學卻沒有入選雙一流建設高校,甚至連雙一流建設學科高校也沒有入選。由此可見,從整體上來看,985大學顯然要比211大學強。此外,綜合實力還體現在每年入選國家科技三大獎、各類人才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方面。在這些領域,985大學比211大學要強很多。

另外,根據公開信息可知,全國985大學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東南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39所學校。

全國211大學名單,共計115所:

1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

2 合肥工業大學 安徽

3 安徽大學 安徽

4 清華大學 北京

5 北京大學 北京

6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

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

8 中央財經大學 北京

9 北京師范大學 北京

10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

11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

12 北京外國語大學 北京

13 中國政法大學 北京

14 北京郵電大學 北京

15 中國傳媒大學 北京

16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

17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

18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

19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

20 華北電力大學 北京

21 北京中醫葯大學 北京

22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

23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

24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

25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北京

26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北京

27 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28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北京

29 中央音樂學院 北京

30 廈門大學 福建

31 福州大學 福建

32 蘭州大學 甘肅

33 中山大學 廣東

34 華南理工大學 廣東

35 暨南大學 廣東

36 華南師范大學 廣東

37 廣西大學 廣西

38 貴州大學 貴州

39 海南大學 海南

40 河北工業大學 河北

41 鄭州大學 河南

42 哈爾濱工業大學 黑龍江

43 哈爾濱工程大學 黑龍江

44 東北林業大學 黑龍江

45 東北農業大學 黑龍江

46 武漢大學 湖北

47 華中科技大學 湖北

48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湖北

49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

50 武漢理工大學 湖北

51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湖北

52 華中農業大學 湖北

53 中南大學 湖南

54 湖南大學 湖南

55 湖南師范大學 湖南

56 國防科技大學 湖南

57 吉林大學 吉林

58 東北師范大學 吉林

59 延邊大學 吉林

60 南京大學 江蘇

61 東南大學 江蘇

6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蘇

63 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

64 蘇州大學 江蘇

65 中國葯科大學 江蘇

66 河海大學 江蘇

67 江南大學 江蘇

68 南京師范大學 江蘇

69 南京農業大學 江蘇

70 中國礦業大學 江蘇

71 南昌大學 江西

72 大連理工大學 遼寧

73 東北大學 遼寧

74 大連海事大學 遼寧

75 遼寧大學 遼寧

76 內蒙古大學 內蒙古

77 寧夏大學 寧夏

78 青海大學 青海

79 山東大學 山東

80 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

81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山東

82 太原理工大學 山西

83 西安交通大學 陝西

84 西北工業大學 陝西

85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陝西

86 西北大學 陝西

87 長安大學 陝西

88 陝西師范大學 陝西

89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陝西

90 第四軍醫大學 陝西

91 復旦大學 上海

92 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

93 同濟大學 上海

94 上海財經大學 上海

95 華東師范大學 上海

96 上海外國語大學 上海

97 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

98 東華大學 上海

99 上海大學 上海

100 第二軍醫大學 上海

101 西南財經大學 四川

102 四川大學 四川

103 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

104 西南交通大學 四川

105 四川農業大學 四川

106 南開大學 天津

107 天津大學 天津

108 天津醫科大學 天津

109 西藏大學 西藏

110 新疆大學 新疆

111 石河子大學 新疆

112 雲南大學 雲南

113 浙江大學 浙江

114 重慶大學 重慶

115 西南大學 重慶

總結:

2016年06月7日,教育部官網發布了「關於宣布失效一批規范性文件的通知」,宣布《「211工程」建設實施管理辦法》《關於繼續實施「985工程」建設項目的意見》等一批規范性文件失效,已失效的規范性文件不再作為行政管理的依據。

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官網發布聲明:已將「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點建設項目統籌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就我個人而言,您平常就三百帶一點的成績,可以給自己未來的學習和就業之路有一個總體規劃,比如:考慮給自己選擇一個就業率較高、較實用的專業,然後選擇一個符合自己客觀實際的學校,學成了較實用的專業,相信您在自己未來的就業之路上會更一帆風順!

Ⅳ 有哪些是你去了安徽才知道的事情

1、淮河(還有秦嶺)是中國南北的地理分界線,在淮河邊面北朝南真正體驗了一下,啊祖國我的南方和北方。

2、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故事,味道真的不同啊。

3、皖南皖北不一陸拍樣,皖南是南方,皖北是北方。皖南真比皖北美多了,皖南青山嫵媚碧水長流白牆黑瓦徽派建築如詩如畫目不暇接。

4、安徽有美麗的黃山九華山齊雲山天柱山琅琊山大別山霍山皖山。有大江大河如長江淮河,新新安江山水畫廊,徽杭古道,有美麗的巢湖。

5、這里有大美徽州,屯溪老街黎陽老街,有歙縣黟縣老城,有宏村西遞唐模呈坎魚梁深度等古村落,有許國牌坊棠樾牌坊,逍遙津八公山採石磯敬亭山謝眺樓醉翁亭六尺巷桃花潭虞姬墓青山李白墓大澤鄉績溪龍川上庄。

6、這里名人薈萃,朱元章曹操包拯華陀李鴻章陳獨秀胡適王稼祥張治中李克農張恨水嚴鳳英。

7、難忘痛徹心扉的皖南事變,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舊址,茂林皖南事變舊址。振奮人心的陳毅的「贛南遊擊詞」和「梅嶺三章」。

8、要吃米找萬里 大包干 小崗村。

9、黃梅戲 天仙配 嚴鳳英。

10、淮南牛肉亳州的酒符離集燒雞碭山梨。

當某位來到安徽,首先抵達的是合肥,為何叫「 合肥 」?因合肥市屬下有肥東、肥西兩個附屬縣吧!也可能是合肥最早的始建點起步在南淝河和北淝河的交匯處吧!現巢湖市的廬江縣劃歸合肥市了,能否將「 合肥 」改稱「鬧雀 廬州 」也很親切,因為合肥在三國時代就叫廬州了,現在合肥市轄下有廬陽區,合肥市有「 廬劇團 」,且廬劇的唱腔念白都是合肥的官話敘白。

安徽面積14萬平方公里,地域呈「目」字形,省域面積被淮河、長江一分為三,過去省氣象台播報天氣預報: 淮河以北的稱「 淮北地區 」,中間的稱「 江淮之間 」,長江以南的慣稱「 皖南山區 」或叫「 江南 」。

在這個不大的省域面積上,淮河是中國的南北方分界線,淮河以北叫「 北方地區 」,早彎羨淮河以南叫「 南方地區 」,雖只一河之隔,卻是兩重天,江南地區的年降水量是淮北地區的兩倍還多;這一河之隔,兩岸的飲食文化大有差異,北邊的人喜麵食,南邊的人喜米食。

查安徽地理才知道,這「 淮河 」沒有出海口,這淮河流經安徽,福澤江蘇,還幫上遊河南人排污。

過去來到安徽的人肯定知道,這個不大的省域原來有17個地級市( 現在是16個 ),走不上幾步,就是手機通話漫遊。

來到了安徽才知道,與安徽人打交道,淮北地區(通指)的人直爽、豪放,在外面抱團,喜歡打群架,由此損壞了安徽人的信譽度;江淮之間的人勤勞、自私、虛偽、好面子;皖南人淳樸、誠信、好客。( 以上所指這些不是絕對的 )

初來安徽會把許多地名混淆,有青陽、樅陽、鳳陽、渦陽;有人分不開青陽縣與樅陽縣;有人分不開鳳陽縣與鳳台縣;有人分不開鳳台縣與石台縣;有人分不開績溪縣與郎溪縣;有人分不開旌德縣與廣德縣,有人分不開太湖縣與太和縣;有人分不開太和縣與五河縣;有人分不開懷遠縣與懷寧縣;有人分不開懷遠縣與定遠縣;有人分不開懷寧縣與休寧縣;有人分不開霍邱縣與霍山縣;有人分不開蒙城縣與舒城縣;有人分不開宿松縣與宿州市;

還有泗縣、蕭縣、和縣、壽縣、涇縣、歙縣、黟縣;要說黃山市轄下的「 歙縣" 、「 黟縣 」許多平常百姓都不認識這兩個生僻字,把歙(音涉)縣稱「合縣(諧音)」、把黟(音衣)縣叫「黑多縣」多的是,大眾場合鬧出了不少笑話。

來到安徽才知道,安徽有在全國最大的人口縣「 臨泉縣 」,全縣全口230萬人;有在華東地區最少的人口縣是「 黟縣 」,全縣人口才10萬人。

來安徽遊玩的人才知道,安慶的黃梅戲,真正的「 黃梅縣 」在湖北省;到桐城六尺巷遊玩,原來這條巷子的長度,是東頭打個噴嚏西頭都能聽到這么長;到了太湖縣,原來此太湖非江蘇的彼「 太湖 」;到了黟縣才知道,認為這里有許多 旅遊 景點好掙錢,可這里人還要外出打工;到黃山遊玩,才知道這里的物價比上海高;到鳳陽縣會覺得沒有想像的那麼富;到樅陽縣會覺得沒有想像的那麼窮;到江淮各縣走走,會發現農村稠密的房屋建築,許多都是關門閉戶的閑置。

過去外地人與安徽內地通信,把「安徽」寫成「安微」的多的是;把「 東至縣 」寫成「冬至縣」;把「 祁門縣 」寫成「邪門縣」;把「 蕭縣 」寫成「肅縣」的,安徽有的地名太難懂了。

外省男孩娶安徽女孩才知道,合肥以南嫁女兒基本上是不要彩禮的,就是要也是象徵性的一兩萬,象安慶市與江西省毗鄰,江西彩禮高如山,而安慶這邊巋然不動,零彩禮嫁女兒多的是。象沿江兩岸的池州、銅陵、蕪湖、馬鞍山等市縣嫁姑娘都不要彩禮,就這一點,安徽人值得外省人敬佩。

到安徽沿岸走走,魚米之鄉的哺育,濕潤氣候的滋潤,這里走出來的少女,個個身段妙曼,面貌水靈多姿,會讓遊客駐足不舍。

就回答到這里,不妥之處,歡迎大家點評!

安徽有很多外地人所不了解但安徽人卻非常在意的事情。

一、安徽是安慶和徽州的組合

清朝乾隆年間,江南分省,取安慶和徽州二字為安徽名。安徽二字並不是一直存在的,只是從清朝才有的。安徽的簡稱既不是「安」也不是「徽」,而是「皖」,因為安徽境內有皖山(天柱山)和古代的皖國。

二、黃山市以前名徽州

很多外地都知道安徽有一座名山叫黃山。所謂「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黃山是一座蜚聲海內外的名山。但是,安徽本地人尤其黃山市人卻更認同徽州這個名字。黃山市以前叫徽州府。徽州地區的徽州文化極具特色。徽風之美,令人嚮往。所以,徽州改成黃山實屬可惜。

三、合肥不是一開始就是省會

安徽省最早的省會是安慶市。但由於 歷史 原因,安徽省會最終並沒有定在安慶。1952年,合肥市正式成為安徽省會。從此,開啟了一條逆襲之路。合肥給人的第一印象似乎並不是很有 歷史 底蘊。但是合肥以前有一個更深意的名字-廬州。廬州與徽州,才是徽風皖韻相契合。

四、皖南皖北差異很大

安徽省跨越淮河和長江,地域差異非常大,總體上分為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皖南皖北差異很大。皖南是典型的江南溫柔,而皖北更多的是中原豪放。

五、安徽名山很多

安徽是 旅遊 大省,境內的一座黃山足以吸引天下遊客。此外,安徽還有九華山和天柱山兩座名山。

六、合肥的科教實力非常強悍

安徽並不是發達省份,合肥也不是很強大的城市。但是合肥的科教實力非常雄厚。著名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坐落在合肥。而且合肥市還是中國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合肥市擁有一所985大學和2所211大學。

【歡迎關注 @城市評論 】

我就是安徽安慶人,皖中和皖南交接的地方。

這個省真的超級尷尬的。

無論是它的地理位置還是它的飲食文化。

中國以秦嶺淮河為界,分出南方和北方,淮河以南就是南方,淮河以北就是北方,南方種水稻吃大米,北方種小麥吃麵食。

我記得我去北京上大學,花了一個學期的時間適應了北方的麵食,吃兩口我就飽了,脹的那叫一個難受。但是我其他安徽阜陽的同學就不會,非常習慣。

安徽省處於中國中部,經濟圈現在屬於華東地區,它在地理位置上是非常接近江浙滬的,但是它遠遠沒有這三位大佬有排面,人也不帶著玩,其實以前都是一家,後來分了,現在又在一起了[捂臉]

淮河和長江都貫穿安徽,一分為三。淮河以北,皖北,靠近河南;淮河和長江中間那塊,皖中;長江以南,就是皖南了,古徽州指的就是那一塊,安徽排得上名得景點都在那裡。

我覺得大家分的都還挺開的,不是太團結,省會合肥,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可,舉全省之力在發展,結果除了房價暴漲,並沒有其他拿得出手的,心累啊……底下的是誰都不服誰。所以,沒有發展也就留不住人。去江浙滬的人居多,不是開玩笑說南京都快成了安徽的省會嘛,還有上海,估計也不少。

我家雖是安徽,但是很靠近湖北,所以飲食上,我們跟湖北很像,大家看我在家拍的短視頻,有粉絲留言說飲食習慣很湖北很像,確實是這樣的。小時候看天氣預報,我媽媽看武漢或者江西南昌九江,從來不看合肥,這個地理位置也是沒誰了。

在北京跟別人介紹家鄉,挺尷尬的,說了根本不知道。幸虧還有幾個名人典故風景名勝拿得出手,一說什麼黃梅戲,天柱山,九華山什麼的,都大概心裡有個數了。在上海就不一樣了,一說,人家就知道了。

其實,每個人都希望家鄉發展好,這樣大家就不用出來打工了,外面的世界再好再繁華也不及家鄉的粗茶淡飯,畢竟對於中國人而言,從我們出生開始,家的概念就如三體描述的思想鋼印,深深的刻在了我們的基因里,哎,好想回家呀!

到了安徽,你會發現你很快就會跟不上認知。南方吃稻米,北方吃麵食。也很奇怪,懷寧人吃大米為什麼在全國各個地方開包子鋪。

到了安徽,你會發現,安徽人的口味較重。主要是愛吃鹹的。

到了安徽你會發現,說話那真的是南腔北調。南方的軟語,江淮之間的贛語系,淮河以北的中原官話,讓你一時想不起來是在河南還是在安徽。

到了安徽你才發現,黃山和你家附近的山沒有什麼大的區別。

到了安徽你才看到筆墨紙硯在江南到處都是。

到了安徽你會發現,原來青銅器工藝品也能做的惟妙惟肖。不懂行的人,上周的都可以說成東周的。

到了安徽你會發現有種錢叫哥子。

到了安徽你會發現,安慶人說話跟唱黃梅戲一樣。好聽。

3八十年代在合肥當兵,有一次外出,碰到一位十四五歲的小姑娘領著一個小孩,小孩管那個小姑娘叫姥姥,我們感到很詫異,怎麼這么小年紀就當姥姥了,這不符合常理呀!一問才知道,他們那裡管姑姑叫姥姥,管姥姥(外祖母)叫外婆![捂臉][捂臉][呲牙][呲牙]

曾經專門去合肥獨自走了一個五日游,去之前總有人問我「合肥有什麼好玩兒的,有什麼好去的?又沒啥特別有名的景點。」但我還是堅持去了,即使獨行,因為我對走遍中國和征服陌生有強烈的興趣。

五天里,我住淮河路,遊玩了古逍遙津、李府、包公祠、徽園、博物院、中科大、合肥工大、女人街、香街、中隱於世等。

只要懷著一顆去感謝遇見的心情,願意去體驗各地文化,總能找到非常喜歡的景緻。比如徽園的文房四寶文化、博物院的潘玉良作品展、中科大的學術沉澱,都是合肥的獨特之處。

好吧,去了之後才知道安徽的徽派文化與合肥無關。

所有事事情都要體驗了才知道是怎麼回事,比如安徽人是啥樣的?徽菜什麼味道?安徽風景怎麼樣?安徽跨長江淮河,南北差異很大,語言飲食完全不一樣,只去一個地方不能准確了解安徽。淮河以北和北方習慣接近,尤其和山東河南很相似,麵食很多,說普通話。長江南,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徽文化發源地,是江南人的風格,我這個合肥人聽他們說話很費勁,他們如果不特意跟我說地方普通話,我一多半都聽不懂。江淮之間主要是合肥六安滁州,各方面介於南北特點之間,地方特徵不明顯,城市包容性比較強, 歷史 原因,合肥建國後一直處於省會城市靠後位置,最近十幾年高速度發展,城市建設搞的很快,發展空間正在打開。。。歡迎來安徽。。。哈哈

1、安徽的酒好喝,不貴還不上頭;

2、安徽的人愛吃雞,雞湯面竟然連鎖而且是早餐首選;

3、臭鱖魚,毛豆腐,苦瓜蘸蜂蜜,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還挺好吃;

4、合肥美女真多,穿著素樸但講究;

5、安徽人說話嘴巴基本都不張開,發音似乎不需要張嘴;

6、臨泉縣是不是能代表安徽?很多商場都掛「中國」名頭,顯得大氣!

Ⅵ 武漢會戰的意義有哪些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拆禪激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襲雀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武漢會戰中中國廣大官兵總體上是英勇頑強的,曾大量殺傷日軍,並給日軍以重大打擊。但由於最高決策者及有些高級將領作戰指導上欠妥,以致在消耗敵人的同時過多地消耗了自己,主要原因是戰役上單純地進行陣地防禦,與旅襪日軍拼消耗。——基本常識之歷史篇

Ⅶ 為什麼你們只提武漢受災,不提比武漢更嚴重的安徽

安徽在武漢的下游,安徽泄洪救不了武漢。
你缺地理知識

Ⅷ 安徽什麼意思

是「安慶」的簡稱

安徽於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原江南省分為安徽,江蘇兩省),因最初江南左布政使司地轄安慶、徽州、寧國、池州、太平、廬州、鳳陽七府,及滁、和、廣(德)三早棗並陸跡州岩跡,官方文書便簡稱為「安徽寧池太廬鳳滁和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其後又成為「安徽布政使司」,最後從安慶[1]、徽州[2]各取兩個首字,簡稱「安徽」。安徽地名由此出。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皖」為「美好」之意,「皖山皖水」意為「錦綉河山」,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