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永恆的母題。對於「孝」,古人進行過無數的討論和實踐。隨著時代的發展,孝又有了各種各樣的新的內涵。但無論如何都離不開我們文化的源頭。《論語》中有很多關於「孝」的內容,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下面一段話: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意思是:子夏問:「怎樣是孝道?」孔子說:「子女在父母面前始終和顏悅色很難。一般的人只能做到遇有事,由年幼的操勞,有了酒食先讓年老的吃,但這就是孝了嗎?"
㈡ 五服圖是什麼樣
所謂五服,就是指古代喪服制度中的五種服色,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喪服是根據生者與死者的遠近親疏關系而穿敬御著的一種服飾。
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與死者的親疏遠近關系,同時又表明與死者同有關系的生者與生者之間的遠近親疏關系,所以不僅在執行喪禮時要涉及到,而且在執行宗族、家族事務及執行法律時也必須涉及,所以家譜中一般都載有五服圖。
第一等叫"斬衰"。"衰"(讀若「催」)是指喪服中披於胸前的上衣。斬衰上衣下裳都用最粗的生麻布製成的,左右衣旁和下邊下縫,使斷處外露,以表示未經修飾,所以叫做斬衰。
"衰"就是指不縫緝的意思。凡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母、媳對公婆、承重孫對祖父母、妻對夫,都要穿衰榱,是最重的孝服。
第二等叫"齊衰",是用本色粗生麻布製成的。自此制以下的孝衣,凡剪斷處均可以收邊;下擺貼邊都在砸邊際。孫子、孫女為其祖父、祖母穿孝服;重子、重女為其曾祖父、曾祖母穿孝服;為高祖父、高祖母穿孝服均遵"齊衰"的禮制。
第三等叫「大功」,是用熟麻布製作的,質料比"齊衰"用料稍細。為伯叔父母、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以及已嫁女為母親、伯叔父、兄弟服尺檔喪都要穿這種"大功"喪服。
第四等叫「小功」,是輕於"大功"的喪服,是用較細的熟麻布製作的。這種喪服是為從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從堂兄弟、未嫁從堂姐妹,和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服.喪而穿的。
第五等孝服是"緦麻",是用稍細的熟布做成的。現在大多用漂白的布做成。稱為"漂孝"。凡為曾祖父母、族伯亮困岩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和外姓中為表兄弟、岳父母穿孝都用這個檔次。
(2)晚輩過世用什麼圖片擴展閱讀:
五服之外,古代還有一種更輕的服.喪方式,叫"袒免"。
在史籍中記載:朋友之間,如果親自前去奔喪,在靈堂或殯.葬時也要披麻;如果在他鄉,那就"袒免"就可以了。袒,是袒露左肩;免,指不戴冠,用布帶縛髻。 五服規定,是晚輩對長輩的喪服規定,夫妻屬平輩不穿孝服,戴黑袖標即可。
㈢ 剛去世的靈位牌怎麼寫
一、上面一般書寫不帶供奉二字,正中央寫靈位即寫男/女:某太公或某太君或某公某(再右出格寫一諱字,避忌姓名直書不敬之意。)
二、再回歸原位書寫名字某某大人之靈位
右邊落格書寫一聯:永垂不朽,萬古長青等句子。
左邊下則可以落筆寫:不孝兒/女某某泣血敬立。均內豎寫,右上左下。位用黃紙,上下一尺二寸,寬三寸六分。
若是祠堂或家中立主位為長年供奉牌位。紙用黃色,不可它色,黃是至高無上的至尊之色之意。紅綠青白黑是八輩中的低晚輩之用不可失禮。
祖先牌位寫法須注意:
1、祖先牌位分大牌及公媽龕有內、外板子。大牌是將祖先名字寫在最外面的,外板寫堂號、姓氏,內板寫祖先姓名,用黑色毛筆書寫。
2、寫祖先牌位內牌一行字必須是12字,是以」生老病死苦、生老病死苦、生老」,每5個字為一個循環來數,均需數到」老」字,外牌則是數」兩生抱一老」之寫法。
3、內牌木片的寫法有幾世祖及顯祖二種,為求全行有12個字,所以常用名、諱名、閨名、之、神位等字來增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