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蜘蛛的種類有哪些
蜘蛛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豐富的捕食性天敵,在維持農林生態系統穩定中的作用不容忽視。體長1~90毫米,身體分頭胸部(前體)和腹部(後體)兩部分,頭胸部覆以背甲和胸板。頭胸部有附肢兩對,第一對為螯肢,有螯牙、螯牙尖端有毒腺開口;直齶亞目的螯肢前後活動,鉗齶亞目者側向運動及相向運動;第二對為須肢,在雌蛛和未成熟的雄蛛呈步足狀,用以夾持食物及作感覺器官;但在雄性成蛛須肢末節膨大,變為傳送精子的交接器。[1]
中文學名
蜘蛛
拉丁學名
Araneida;Araneae
別稱
網蟲、扁蛛、園蛛、八腳螅、喜子、波絲。
界
動物界
門
節肢動物門 Arthropoda
形態特徵
蜘蛛體長從0.05毫米到60毫米不等。身體分頭胸部和腹部。部分種類頭胸部背面有胸甲(有的沒有),頭胸部前端通常有8個單眼(也有6個、4個、2個、0個的),排成2~4行。腹面有一片大的胸板,胸板前方兩個額葉中間有下唇。腹部不分節,腹柄由第1腹節(第7體節)演變而來。腹部多為圓形或卵圓形,有的具各種突起,形狀奇特。腹部腹面紡器由附肢演變而來,少數原始的種類有8個,位置稍靠前;大多數種類6個紡器,位於體後端肛門的前方;還有部分種類具4個紡器,紡器上有許多紡管,內連各種絲腺,由紡管紡出絲。感覺器官有眼、各種感覺毛、聽毛、琴形器和跗節器。[2]
白額高腳蛛
蜘蛛體外被幾丁質外骨骼,身體明顯地分為頭胸部及腹部,二者之間往往由腹部第一腹節變成的細柄相連接,無尾節或尾鞭。蜘蛛無復眼,頭胸部有附肢6對,第一、二對屬頭部附肢,其中第一對為螯肢多為2節,基部膨大部分為螯節,端部尖細部分為螯牙,牙為管狀,螯節內或頭胸部內有毒腺,其分泌的毒液即由此導出。第二對附肢稱為腳須,形如步足,但只具6節,基節近口部形成顎狀突起,可助攝食,雌蛛末節無大變化,而雄蛛腳須末節則特化為生殖輔助器官,具有儲精、傳精結構,稱觸肢器。第三至六對附肢為步足,由7節組成,末端有爪,爪下還有硬毛一叢,故適於在光滑的物體上爬行。[2]
蜘蛛
蜘蛛大部分都有毒腺,螯肢和螯爪的活動方式有兩種類型,穴居蜘蛛大多都是上下活動,在地面游獵和空中結網的蜘蛛,則如鉗子一般的橫掃。無觸角,無翅,無復眼,只有單眼,一般有8個眼,但亦有6、4、2眼者,個別屬甚至沒有眼,就眼的色澤和功能而言,又分夜和晝兩種。[2]
蜘蛛的口器,由螯肢、觸肢莖節的顎葉,上唇、下唇所組成,具有毒殺、捕捉、壓碎食物,吮吸液汁的功能。[2]
有些蜘蛛的跗節爪下,有由粘毛組成的毛簇,毛簇有使蜘蛛在垂直的光滑物體上爬行的能力。結網的蜘蛛,跗節近頂端有幾根爪狀的刺,稱為副爪。[2]
大多數蜘蛛的腹部不分節。有無外雌器(稱生殖厴)是鑒定雌體種的重要特徵。在腹部腹面中間或腹面後端具有特殊的紡績器,三對紡績器按其著生位置,稱為前、中、後紡績器,紡績器的頂端有膜質的紡管,周圍被毛,不同蜘蛛的紡管數目不同,不同形狀的紡管,紡出不同的蛛絲,紡管的篩器,也是紡絲器官,像隆頭蛛科的線紋帽頭蛛的篩器上有9600個紡管,可見其紡出的絲是極其纖細的。經由紡管引出體外的絲腺有8種,絲腺的大小及數目隨蜘蛛的成長和逐次蛻皮而增加。蜘蛛絲是一種骨蛋白,十分粘細堅韌而具彈性,吐出後遇空氣而變硬。[2]
蜘蛛
雌雄異體,雄體小於雌體,雄體觸肢跗節發育成為觸肢器,雌體於最後一次蛻皮後具有外雌器。[2]
步足3對,分基節、轉節、腿節、膝節、脛節、後跗節、跗節和跗端節(上具爪)。步足上覆剛毛,並具數種感覺器官,如細長的盅毛(感受氣流和振動)。步足自割後,下次蛻皮時可再生。單眼8個或8個以下。某些足肌及齶肌附著於頭胸部的胸內骨上。頭胸部與腹部之間有纖細的腹柄相連。因腹柄的存在,紡器紡絲時腹部可自由擺動。神經系統完全集中於頭胸部,咽上有腦(咽上神經節),尚有食管下神經節。裂縫感覺器官散布於身體或位於足關節附近,用以司振動覺或聽覺等。[2]
腹部不分節,有消化系統、心臟、生殖器官和絲腺。進食時先吐出消化液,進行體外消化,再吸入液化的食物。兼具書肺及氣管,但直齶亞目只有書肺,合齶類僅具氣管。除蟱蛛科外都有毒腺,位於螯肢內或背甲下方,毒腺管經過螯肢開口於螯牙末端附近,毒腺可能起源於一種輔助消化腺。許多種蜘蛛的毒腺分泌物全是消化酶,有的種分泌物能制服捕獲物,甚至對抗掠食動物(包括脊椎動物)。[2]
分類
據文獻記載,全世界的蜘蛛已知有3821屬42055種(2010年),中國記載約3800種,分屬於67個科。蜘蛛綱共有14個目,已有5個目絕滅了種群,我國已發現7個目。[3]
全世界共有蜘蛛110科3859屬42751種(亞種),我國有67科,3800餘種。可供人工養殖的優良蜘蛛品種很多,為使初養蜘蛛者有所了解不同蜘蛛特徵和產地,現介紹幾種供參考。[3]
捕鳥蛛:全身棕色、個體特大,一般長7厘米左右,有的可達10厘米長,具有築造本身居住巢穴的本領,多穴居在旱田周圍或雜草叢生之處,白天潛伏於洞中、夜間外出捕食,生殖能力很強,產毒量也多,每隻雌蛛年產卵300~500個,每200隻捕鳥蛛一次可提毒1克,產於我國廣西、雲南及越南、緬甸等國。[3]
中華狼蛛:全身密生黑色、白色及黃色細毛,頭胸部、背面棕褐色,中央有一黃棕色縱斑。前寬後窄,中窩明顯,體長3~4厘米。為穴居蜘蛛,多在平原地區的棉花、小麥、大豆等作物田間挖穴築巢。產於陝西、山東、河南等省。[3]
棒絡新婦蛛:該蜘蛛體長3~5厘米,頭胸部背面黑褐色,螯肢黑色,觸肢黃色,中央前半部有一黃色短棒狀斑,後半部都有一黃格形斑,常在果園和水稻、玉米等農田作物及林間活動。尤其以林區分布最多,常在植株或樹技上結復雜的三重金色大網,系結網型蜘蛛,善捕食各種飛行的昆蟲。每隻雌蛛年繁殖幼蛛800~900隻。每400~500隻蜘蛛可產1克毒。該蜘蛛產於我國南方各區。[3]
白額巨蟹蛛:該蛛身體寬短而扁平,步足左右伸展能橫行,體型較大,為室內常見的蜘蛛之一,善走易遁,5~6月份產卵,每隻雌蛛可繁殖500~600隻幼蛛。600隻蜘蛛一次產毒1克。該蛛產於河南、陝西、四川、江西、廣西、湖南、湖北等省區。[3]
溝紋硬皮地蛛:蛛體長3~4厘米,雌蛛全身黃褐色、頭胸部、背部呈叉狀排列,螯肢呈長柱狀。胸板灰黑色,周圍有8個灰白色小圓斑。該蛛系穴居型,其巢穴呈管狀,在洞口周圍有放射狀蛛絲。每隻雌蛛每年繁殖小蜘蛛800~900隻,每800~1000隻蜘蛛可產1克毒。該蜘蛛主要分布在陝西、山東、四川、江西、貴州、雲南等省區。[3]
種群分布
蜘蛛目分2個亞目:①中紡亞目有1科,共20餘種;②後紡亞目(約107科,近4萬種)。[3]
隆頭蛛科某種
其中,後紡亞目又分A:原蛛下目(約有14科,1500餘種);B:新蛛下目(約有93科,38000餘種)。[3]
蜘蛛是許多農、林業害蟲的天敵,在生物防治中起重要作用,保護和利用蜘蛛已成為生物防治的一項重要內容。蜘蛛可以入葯,主治脫肛、瘡腫、腋臭等症。少數蜘蛛如黑寡婦(間斑寇蛛和紅斑寇蛛)的毒液對人畜有害。狼蛛科的穴居狼蛛分布於歐、亞兩大洲,在中國新疆常見,其毒可致死人畜;有的蜘蛛毒素中有溶血酶,可使傷口組織局部壞死和潰爛,並向四周擴展。[3]
到了19世紀中期後,蜘蛛研究得到了迅速發展。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世界共有蜘蛛110科3859屬42751種(亞種)。由於全球地理條件、生態條件各異,蜘蛛的分布極不均勻。這些蜘蛛大致可分為游獵蜘蛛、結網蜘蛛及洞穴蜘蛛三種。第一類會四處覓食,第二類則結網後守株待兔。而人們作為寵物飼養的大多是第三類:洞穴蜘蛛。它們喜歡躲在沙堆或洞里,在洞口結網,網本身沒有黏性,純粹用來感應獵物大小,並加以捕食。
生活習性
由於蜘蛛對包括生境結構[4],生境類型[5],風、濕度和溫度[6]等環境因子變化高度敏感,可以作為監測生境和生物多樣性變化的指示類群,其物種組成和數量變化已成為環境監測的重要指標,能夠很好地反映環境變化過程及其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7]
蜘蛛
食性
蜘蛛多以昆蟲、其他蜘蛛、多足類為食,部分蜘蛛也會以小型動物為食。跳蛛視力佳,能在30厘米內潛近捕獲獵物,猛撲過去。蟹蛛在與其體色相近的花上等候獵物。穴居在土中的地蛛築襯以絲的地穴,洞口有夜間打開的活蓋,捕食從洞口經過的昆蟲。漏斗蛛織漏斗網,昆蟲落網即引起振動;蜘蛛本身居於絲管內,末端窄而通入植物叢或石縫中。[8]
大多數圓蛛用最少的絲織成面積最大的網,網像一個空中濾器,陷捕未看見細絲的、飛行力不強的昆蟲。網雖復雜,但一般在1小時內即能織成,多在天亮前完成。若網於捕食時破壞,則另織一新網。織圓網時,蜘蛛放出一絲,隨風飄盪。如果絲的游離端未能黏在某物上,則蜘蛛把絲拉回吃掉。若該絲牢固地黏在某物(如樹枝)上,則蜘蛛從該絲橋上通過,再以絲將它加固。蜘蛛在橋的中央固著一絲,自身墜在一條絲上往下垂,到地面上或另一樹枝上,把此絲黏著。蜘蛛回到中心,拉多根從網中心向四周輻射的輻射絲。然後,蜘蛛爬回網中心,從里向外用乾絲拉臨時的螺旋絲,各圈螺旋絲之間間距較大。然後蜘蛛爬到最外圍,自外向網中心安置帶黏性的較緊密的捕蟲螺旋絲。一邊結,一邊把先前結的不帶黏性的乾螺旋絲吃掉。網全部完工後,有的蜘蛛從網中心拉一根絲(信號絲)爬到網的一角的樹葉中隱蔽起來。
若有昆蟲投網,透過信號絲的振動便可聞訊而來取食。有的蜘蛛頭朝下留在網中心,等候獵物,有獵物時先用絲將其纏繞,再叮咬之並將其攜回網中心或隱蔽處進食或貯藏。蝶蛾類較大,易於逃脫,故先叮咬後用絲捆縛。有的蜘蛛結共用網,如加彭的社會漏斗蛛(Agelena conso ciata)築一大網,幾百隻蜘蛛共同捕食。蜘蛛在控制某些昆蟲的種群上可能起重要的作用。有幾種毒蛛的神經毒對人有毒性。織網過程引起科學上的興趣,並已用於研究影響神經系統的葯物(用葯後蜘蛛所織的網異於平常)。
蜘蛛
以生活及捕食方式可以大致分成:結網性蜘蛛和徘徊性蜘蛛。
結網性蜘蛛的最主要特徵 是它的結網行為。蜘蛛通過絲囊尖端的突起分泌粘液,這種粘液一遇空氣即可凝成很細的絲。以絲結成的網具有高度的粘性,是蜘蛛的主要捕食手段。對粘上網的昆蟲,蜘蛛會先對獵物注入一種特殊的液體棗消化酶。這種消化酶能使昆蟲昏迷、抽搐、直至死亡,並使肌體發生液化,液化後蜘蛛以吮吸的方式進食。
蜘蛛
徘徊性蜘蛛則不會結網,而是四處遊走或者就地偽裝來捕食獵物,如高腳蜘蛛,即台灣俗稱的(蟲拿)(蟲額)。
有的蜘蛛可以用網做成一個氣球,隨風飄行到別的地方。
生活方式
蜘蛛的生活方式可分為兩大類。即游獵型和定居型。游獵型者,到處游獵、捕食、居無定所、完全不結網、不挖洞、不造巢的蜘蛛。有鱗毛蛛科,擬熊蛛科和大多數的狼蛛科等。定居型的:有的結網,有的挖穴,有的築巢,作為固定住所。如壁錢、類石蛛等。蜘蛛似乎懂禮貌,凡營獨立生活者,個體之間都保持一定間隔距離,互不侵犯。
共3張
蜘蛛結網
與一般昆蟲相比,蜘蛛是長壽命者,大多數蜘蛛完成一個生活史,一般為8個月至2年,雄性蛛是短命的,交尾後不久即死亡。其他如水蛛和狡蛛能活18個月,穴居狼蛛能活2年,巨蟹蛛能活2年以上,還有捕鳥蛛的壽命長達20~30年。
所有的蜘蛛生活,都利用絲,絲由絲腺細胞分泌,在腺腔中為粘稠的液體,經紡管導出後,遇到空氣時很快凝結成絲狀,絲的比重為1.28,強韌而富有彈性。
網穴蜘蛛,白天在網內,夜晚守在洞口,伺機獵食或外出覓食。雄蛛在土塊下挖一淺坑,穴居狼蛛在地下挖一垂直的深洞,舞蛛在洞口還加編了活蓋。這種活蓋是由多個絲層構成的。龐蛛的洞深達1米,該蛛體小,毒性強,一旦咬傷穴兔後,四分鍾即死亡。
幼蛛在開始結網生活時,蛛絲如附著不到任何物體時,恰好有上升的氣流,則騰空而起,在空中順著風飄飛,如園蛛科、狼蛛科、盜蛛科、跳蛛科等,都有"飛行"本領,(蜘蛛飛行:如果一種被稱作氣球的蜘蛛對人類造出的氣球感興趣的話,也會鄙視人造氣球的。這種蜘蛛在一個無風的陽光照耀下的夏日的一天,會織出一根絲線,在太陽光的溫暖下筆直的伸向空中,它像翱翔的鳥一樣,先找到一處有上升氣流的地方再吐絲,還是先吐絲再利用周圍的熱分子形成上升氣流,這點我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樣,絲線上升、再上升,直到蜘蛛知道它能托起自己的身體,然後松開,於幾小時內在空中順風翱翔數英里。它笨重的身體就被一根不足它體重百分之一的絲線托起並支撐。此刻的標准化條件是集合了所有不可思議的細微調整而產生的,包括對陽光、風力、長度和所織絲線長度的調整)對避免互相殘殺,疏散密度過大,很起作用。
有位專家經過仔細計算,蛛絲的強度竟相當於同樣體積的鋼絲的5倍。蜘蛛結好網後,便伏在網的中央,「守株待兔」——等待飛蟲自投羅網。一張小葉片、一枝細細的枯梗,落到蛛網上了,只見蜘蛛振顫一下,便安便不動了;可是,一隻漫不經心的飛蟲撞到了網上,蜘蛛便「興沖沖」地爬了過去,噴出粘絲把獵物捆起來,用毒牙將它麻醉,待獵物組織化成液體後,再大口大口地吮吸。蜘蛛是怎麼知道將有美味到嘴的呢?它的腿上有裂縫形狀的振動感覺器。枯梗樹葉碰到了網上,便不動了,所以蜘蛛只是在碰網的一剎那間,振顫一下。要是撞網的是飛蟲,一定會掙扎一番,這樣便給蜘蛛發出了振動信號。奇怪的是,同是撞網的飛蟲,蜘蛛的反應卻截然不同:是蒼蠅,它就馬上跑來捆縛;如是蜜蜂,蜘蛛便按兵不動。是蜘蛛怕蜂螫嗎?不是的。科學家發現,蜘蛛對40~500赫頻率的振動最敏感,蒼蠅撲動翅膀的頻率正好在這個范圍之內,而蜜蜂撲動翅膀的頻率每秒超過1000次,所以不會引起蜘蛛的注意。人們發現,蛛網對於蜘蛛的生活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蛛網不僅是這種動物捕捉獵物的陷阱和餐廳,還是它們的通信線、行道、婚床和育兒室。蜘蛛在蛛網上來回往返,為什麼自己不會被粘絲粘住呢?通常蜘蛛是把干絲作跑道的,需要在粘絲上行走時,它的8條腿會分泌出一種油作潤滑劑,這樣就能在網上進退自如了。
蜘蛛建巢
蜘蛛在母性方面的表露甚至比獵取食物時所顯示的天才更令人嘆服。它的巢是一個絲織的袋,它的卵就產在這個袋裡。它這個巢要比鳥類的巢神秘,形狀像一個倒置的氣球,大小和鴿蛋差不多,底部寬大,頂部狹小,頂部是削平的,圍著一圈扇蛤形的邊。整個看來,這是一個用幾根絲支持著的蛋形的物體。
高腳蜘蛛
巢的頂部是凹形的,上面像蓋著一個絲蓋碗。巢的其它部分都包著一層又厚又細嫩的白緞子,點綴著一些絲帶和一些褐色或黑色的花紋。立刻可以猜到這一層的白緞子的作用,它是防水的,雨水或露水都不能浸透它。
為了防止裡面的卵被凍壞,僅僅使巢遠離地面或藏在枯草叢里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有一些專門的保暖設備。用剪刀把包在外面的這層防雨緞子剪開來看看。在這下面發現了一層紅色的絲。這層絲不是像通常那樣的纖維狀,而是很蓬鬆的一束。這種物質,比天鵝的絨毛還要軟,比冬天的火爐還要暖和,它是未來的小蜘蛛們的安樂床。小蜘蛛們在這張舒適的床上就不會受到寒冷空氣的侵襲了。
共5張
蜘蛛
在巢的中央有一個錘子一樣的袋子,袋子的底部是圓的,頂部是方的,有一個柔嫩的蓋子蓋在上面。這個袋子是用非常細軟的緞子做成的,裡面就藏著蜘蛛的卵。蜘蛛的卵是一種極小的橘黃色的顆粒,聚集在一塊兒,拼成一顆豌豆大小的圓球。這些是蜘蛛的寶貝,母蜘蛛必須保護著它們不受冷空氣的侵襲。
它做袋子的時候,慢慢地繞著圈子,同時放出一根絲,它的後腿把絲拉出來疊在上一個圈的絲上面,就這樣一圈圈地加上去,就織成了一個小袋子。袋子與巢之間用絲線連著,這樣使袋口可以張開。袋的大小恰好能裝下全部的卵而不留一點空隙,也不知道蜘蛛媽媽如何能掌握得那麼精確。
產完卵後,蜘蛛的絲囊又要開始運作了。但這次工作和以前不同。只見它先把身體放下,接觸到某一點,然後把身體抬起來,再放下,接觸到另一點,就這樣一會兒在這,一會兒在那,一會兒上,一會兒下,毫無規則,同時它的後腳拉扯著放出來的絲。這種工作的結果,不是織出一塊美麗的綢緞,而是造就一張雜亂無章、錯綜復雜的網。
接著它射出一種紅棕色的絲,這種絲非常細軟。它用後腿把絲壓嚴實,包在巢的外面。
然後它再一次變換材料,又放出白色的絲,包在巢的外側,使巢的外面又多了一層白色的外套。而且,這時候巢已經像個小氣球了,上端小,下端大,接著它再放出各種顏色不同的絲,赤色、褐色、灰色、黑色……讓你目不暇接,它就用這種華麗的絲線來裝飾它的巢。直到這一步結束,整個工作才算大功告成了。
蜘蛛開著一個多麼神奇的紗廠啊!靠著這個簡單而永恆的工廠——它可以交替做著搓繩、紡線、織布、織絲帶等各種工作,而這裡面的全部機器只是它的後腿和絲囊。它是怎樣隨心所欲地變換「工種」的呢?它又是怎樣隨心所欲地抽出自已想要的顏色的絲呢,只能看到這些結果,卻不知道其中的奧妙。
建巢的工作完成後,蜘蛛就頭也不回地跨著慢步走開了。再也不會回來,不是它狠心,而是它真的不需要再操心了。時間和陽光會幫助它孵卵的,而且,它也沒有精力再操心了。在替它的孩子做巢的時候,它已經把所有的絲都用光了,再也沒有絲給自己張網捕食了。況且它自己也已經沒有食慾了。衰老和疲憊使它在世界上苟延殘喘了幾天後安詳地死去了。這便是那匣子里的蜘蛛一生的終結,也是所有樹叢里的蜘蛛的必然歸宿。
繁殖習性
在交配前,雄蛛織一精網,從生殖孔產一滴含精子的液體到精網上,然後把精子吸入觸肢器內。有的在交配時有求偶動作,如狼蛛和跳蛛揮動其須肢。歐洲的盜蛛雄體將用絲包住的蠅等獻給雌體,在雌蛛取食時與之交配;找不到蠅時以小石塊代之。多數雄蛛在交配時用左須肢插入雌蛛生殖板上的左側開孔,右肢插入右側孔。精子入生殖板後,移入與輸卵管相通的受精囊,卵通過輸卵管至生殖孔排出的過程中即受精。有的雄蛛於交配後將交接器再充以精液,並與同一雌蛛再次交配。交配後,有些種類的雄蛛在雌蛛生殖板上塗一種分泌物(生殖栓),阻止雌蛛再交配。有的雄蛛在交配後為雌蛛所食,但這種情況不常見。黑寡婦雄蛛交配後數日死亡,偶因交配後太衰弱被雌蛛捕食。
人面蜘蛛
為什麼雄蜘蛛甘願犧牲自己?加拿大科學家安德雷在美國《科學》雜志刊文破譯了其中的秘密。她用顏料標記雄赤背蛛,看它們怎麼找到雌蛛的網,卻發現大部分雄蛛在找到另一半之前就離開了這個世界。
像其它種類的雄蛛一樣,它們成熟後就不吃不喝,只能靠之前儲存的能量過活,根本經不起長途跋涉的折磨。瘦小的赤背雄蛛呆在自己的網內倒也挺威風,一旦遠離避風港,螞蟻都敵不過。
最終,只有20%的雄蛛能成功到達雌蛛的蜘蛛網———安德雷相信:正是因為機會來之不易,為了後代繁衍,雄蛛才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
當雄赤背蜘蛛將輸精器官插入雌蜘蛛體內時,會以前肢為支點倒立,讓身體懸掛在雌蛛嘴邊。它一邊注入精液時,比它身體大200倍的雌蛛一邊開始咀嚼它的尾部。
更奇妙的是,雄蛛有逃命的機會。它有兩個交配器官,其中一個輸精完畢後,可以虎口逃生,撿回一命。但是在20分鍾內,雄蛛通常會重返雌蛛網,進行第二次交配,這一次,雌蛛再也不會嘴下留情。
那為什麼雄蛛要採取自殺式奉獻呢?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啊?
由於雌性赤背蜘蛛將精子儲存在特殊的器官里,安德雷將該器官取下,想通過實驗手段干預赤背蛛的交配時長。
在顯微鏡的幫助下,安德雷用切片數出交配後雌蛛接收到的精子數,發現交配時長與輸送的精子數密切相關———與雌蛛進行兩次交配的雄蛛,比起只交配一次的雄蛛要多輸送1000多條精子。原來,為了這1000多條精子,為了整個種族的延續,雄性蜘蛛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這對羸弱的雄蛛而言是最劃算的選擇,因為,它不能保證有力氣會活著找到另一隻雌蛛交配。
安德雷終於理解了,蜘蛛絕戀背後的秘密。
有的雌蛛僅交配一次,有的可相繼與多個雄體交配,交配後雌蛛產一個卵袋,內有數個到一千個卵,或產數個卵袋,其中所含的卵一次比一次少。有的種類在產完最後一個卵袋或照顧幼蛛後即死去,這類雌蛛一般壽命1~2年。直螯類壽命20年。
一些原始的種類卵袋由數層絲組成,球形或盤形,附在石上,有的雌蛛守衛卵袋。狼蛛把卵袋隨身攜帶在螯肢或紡績突上。幼狼蛛孵出後爬到母蛛背上,約10天始離去。有的蜘蛛媽媽要帶幼蛛曬太陽,有的雌蛛會哺喂幼蛛。歐洲有一種蜘蛛,母蛛在幼蛛開始取食時死去,成為幼蛛的食物。幼蛛似成蛛,隨蛻皮數次而成熟。雌蛛蛻皮6~12次,雄蛛2~8次。有的在孵出前已蛻皮1~2次。直螯類需3~4年成熟。多以未成年蛛越冬。發育及蛻皮受激素控制。許多幼蛛能爬上葉尖或樹梢,抬起腹部,放出幾束絲藉風力飄至他處而散播。
雌蛛紡絲形成一個卵袋,內裝受精卵,卵袋附在網上(結網蜘蛛),或產在石下、葉面上。有的母蛛守護卵袋,也有隨身攜帶卵袋的。孵出卵殼的幼蛛仍在卵袋內停留數天,並在袋內脫1~2次皮。幼蛛在成熟前共脫皮4~10次。蛛絲在蜘蛛的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結網是許多種蜘蛛的一種本能。網有多種類型,結網方法也不盡相同。許多種蜘蛛,尤其是幼蛛,能利用絲飛航。
蜘蛛卵生,卵一般包於絲質的卵袋內,雌體保護和攜帶卵袋的方式不一,或置網上,石下,樹枝上,或用口銜卵袋,胸抱卵袋等。為不完全變態,在胚胎時期腹部仍分節,營結網或不結網生活。網有圓網,皿網,漏斗網,三角網,不規則網等。有一首民謠"小小諸葛亮,獨坐中軍帳,擺下八卦陣,專捉飛來將",把蜘蛛布網捕蟲的現象描繪的維妙維肖。
蜘蛛不但雌雄異形,雄小於雌,而且有的異色,如跳蛛科的雄性體色明亮,雌性體色晦暗,巨蟹蛛科的雄性背面有紅色斑紋,雌性全為綠色。
雄性蛛比雌性蛛的性成熟時間早,雄性蛛出現的時間短,一般採集到的大多是雌性蛛,蜘蛛的交尾方式獨特,如交尾後,雄性不被雌蛛殺死而能逃脫者則能再次交尾。
雌性蛛產卵前,先用絲做"產褥"。產卵其上,然後又用絲覆蓋。並將卵袋編成固定形式。一個雌性蛛,一般只產一個卵袋,也有產多個卵袋的,如園蛛產5~6個,紅斑毒蛛產13個,一個雌性蛛的產卵數可以從幾個到幾百個,如紅斑毒蛛可產60~720個,園蛛科的某些種可產1000個。
從卵殼孵出的幼蛛仍舊留在卵袋內,要在卵袋內經1次蛻皮後,才離開卵袋。由於狼蛛不僅帶卵袋游獵,而且當幼蛛孵化後,還有攜幼的習性,故稱狼蛛為褓姆蛛。雌性蛛在編成卵袋後,有的即死亡,有的在幼蛛脫離卵袋後,繼續生活一段時期才死亡,有的被自己孵出的幼蛛活活咬死為食。
蜘蛛至成熟期以前,隨著生長,須經多次蛻皮,蛻皮次數和間隔時間,很不一致,一般說,小型蛛一生蛻皮4~5次;中型蛛約7~8次;大型蛛約11~13次,如紅斑毒蛛的雄蛛蛻皮5次,雌蛛7次。
價值意義
蜘蛛絲可望用於製造高強度材料,俄羅斯科學院基因生物學研究所專家正在積極研究利用蜘蛛絲來製造高強度材料。蜘蛛腹部後方有一簇紡器,內通體內的絲腺。該腺體分泌的蛋白質粘液能夠在空氣中凝結成極牢固的蛛絲。據俄《莫斯科共青團員報》報道,俄科學院基因生物學研究所專家在對由蛛絲編結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材料進行實驗時發現,這種材料硬度比同樣厚度的鋼材高9倍,彈性比最具彈力的其它合成材料高2倍。專家認為,對上述蛛絲材料進一步加工後,可用其製造輕型防彈背心、降落傘、武器裝備防護材料、車輪外胎、整形手術用具和高強度漁網等產品。[9]
人工飼養
由於蜘蛛性情兇猛,全為肉食,有互相殘殺習性,故單獨飼養容易成功,群養較難。又因為蜘蛛的食性雜,耐飢餓,生活力強,只要保證食物、水份及隱蔽物三個基本條件,即可成功。在汽燈罩內飼養觀察,體長1厘米左右的擬環紋狼蛛,每日捕食飛虱、葉蟬、蒼蠅7~12頭。擬環紋狼蛛,在供水不供食的情況下,可耐飢34~112天,蜘蛛耐飢力強,與其食量大有關。一般溫度越高,耐飢力越差。[10]
② 迷魂草長什麼樣有圖片嗎開花嗎
跳舞草——(學名:Desmodium motorium,英文名稱:Dancing grass),別稱「舞草」、「風流草」、「迷魂草」、「雞毛草」、「求偶草」、「情人草」、「多情草」「無風自動草」等。蝶形花科/木本豆科植物(山綠豆屬/蟻蝗屬),學名山綠豆。分布於印度、尼泊爾、不丹、斯里蘭卡、泰國、緬甸、寮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中國雲南、廣西、貴州、福建都有分布,台灣也有生長。生於丘陵曠野和山溝灌叢中。
在199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上,跳舞草出盡了風頭,令中外遊客驚嘆神奇、著迷、動情、心醉,引起大家的極大的興趣、留戀忘返,都說OK、奇跡!有人說它像雞毛一樣飄動。因此叫它"雞毛草"。有人看它有如鴛鴦相戲,又似丹鳳求凰,所以稱之"風流草"。民間說它跳得迷人魂魂,又叫"迷魂草"。
跳舞草說它樹不像樹、似草非草、地植高約100厘米,盆栽高約50厘米左右;莖呈圓柱狀,光滑;各葉柄多為3權葉片,頂生葉長6~12厘米,側生一對小葉長3厘米左右。各枝葉柄上長有3枚葉片,頂生一大葉,側生一對小葉,莖干粗若拇指。秋天開花結果,冬天落葉。花期在8~10月,小花唇型、紫紅色;莢果在10~11月成熟;種子呈黑綠色或灰色,種皮光滑具蠟質。花似唇形,粉紅色。結籽黑褐色,外殼堅硬,殼外有一層發亮的蠟質物包裹,蠟質物有芬芳香味。它的枝幹上每個葉柄頂端有一片大葉子,大葉子後面對稱長著兩片小葉。這些葉子對陽光特別敏感,一旦受到陽光照射,後面的兩片小葉就會迎著太陽一刻不停地繞著葉柄翩翩起舞,從太陽東升一直舞到夕陽西下,它才疲倦地順著枝幹倒垂下來,開始休息,直到第二天太陽出來,它又開始跳舞。
當氣溫達到25度以上時,在無風的情況下,兩片小葉會自動以葉柄為軸,圍繞著大葉自行舞動(大葉的長度與寬度約為小葉的5-7倍,葉柄和大葉則紋絲不動),旋轉一圈後快速彈回,然後再旋轉再彈回,長年不斷左右擺動,上下彈,日夜不停。有時又作上下方向擺動,時快時慢,頗有節奏。時而上蹦下跳,翩翩起舞, 時而像情人一樣,向你招手,時而自行交叉轉動親近,像在擁抱親吻,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姿態優美,給人以清新美妙神秘之感。據觀察,當氣溫升到30℃左右時,尤其是在8-11點、15~18點,小葉轉動最為活躍。特別是雨過天晴、陰天的跳動更具戲劇性。
風流草不但舞姿好看迷人,還可入葯,全株均可入葯,具有祛瘀生新、舒筋活絡之功效,對接骨、鎮靜、風濕等症均有較好的療效。味淡微苦,有清熱解毒、消腫散毒之功效,能治療風熱感冒、毒蛇咬傷、痛瘡毒等病症。由於跳舞草具有特異的運動性能,內含有多種特異的生命活性因子,具有活血化淤、去瘀生新、舒筋活絡的神奇功效。用跳舞草的葉片、莖枝陰干炮酒,早晚各服用一杯,治療坐骨神經痛、風濕病等頑疾,具有神奇療效。還有人用跳舞草的鮮葉泡水洗面,能夠使皮膚光滑白嫩、青春永駐,具有美容駐顏,返老還童的功效。
原理:
跳舞草是自然界唯一能夠根據聲音產生反應的植物。據科學研究,跳舞草起舞的原因主要與溫度、陽光和一定節奏、節律、強度下的聲波感應有關。在常溫強光且無風雨時的環境下,舞草的2片側小葉會不停地擺動,在半分鍾內,每片小葉可完成橢圓形的運動1次,每葉轉動達180度之後便又彈回原處,爾後又再行起舞。如果光照越強或聲波振動越大,運動的速度就會越快,直至晚上所有葉片下垂閉合睡眠為止。每當太陽下山,當夜幕降臨時,光線變弱,與白天的光線有了差別和變化,海綿體就會收縮,葉子便垂了下來,緊閉而貼於枝幹上。
舞草側小葉不停舞動的原因是由於其小葉柄基部的海綿體組織對光有敏感反應的結果。每當太陽照射,溫度上升,植物體內水分加速蒸發,海綿體就會膨脹,小葉便左右擺動起來。此外,舞草還會有聲感,當它受到音量35~40分貝的歌聲振盪時,海綿體也會收縮,帶動小葉片翩翩起舞。
研究表明,當外界氣溫達到20C以上時,舞草的側小葉開始轉動。氣溫上升到30度C以上,它的轉動最為活躍,速度也加快了許多。
盡管跳舞草非常奇特,但其發現歷史並不久遠。而且野生種已經瀕危,被列為保護植物。
③ 張國榮為什麼要跳樓自殺
最直接的原因自然其自身所患的抑鬱症的緣故。而且張國所患的抑鬱症並非心理疾病,而是由於其腦內化學物質不平衡,導致的生理上的抑鬱症。張國榮在生前與親友說過:「我有錢,這么多仁愛,又很開心,為什麼會患有抑鬱症?」說明了這個病對他本人的打擊是相當大的,也是其走向自殺這條不歸路的直接原因。
距離今年為止,張國榮早已離開十多年,他因何而選擇這條路也並不是那麼重要了。值得讓人沉思的反倒是公眾對於抑鬱症這一疾病的忽視和不屑,使得不少人最終在他人不解的目光中走向絕路。但事實上,抑鬱症就像感冒發燒,是一種不可控發生的疾病,不論是否是病人,都應該理性看待此類疾病,以此避免張國榮式的悲劇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