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沒有白色的八哥
八哥,拉丁文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國內常指中國南方常見鳥種黑八哥。
八哥為鳥綱雀形目椋鳥科八哥屬鳥類的通稱。額羽甚多,形特延長而豎立,與頭頂尖長羽毛形成巾幘;頭側或完全披羽,或局部裸出。兩性相似。共有6種,主要分布於亞洲,中國有普通八哥等4種。
普通八哥通體黑色,嘴基上羽額聳立,形成羽幘;頭頂、頰、枕和耳羽具鐵黑色金屬光澤;上體余部沾褐或灰黑色和生鐵色;初級飛羽基部和初級覆羽先端白色,形成大型白色翼斑;尾羽黑色,除中央尾羽外,均具白端。下體灰黑色,尾下覆羽黑而具白端。八哥是中國南方常見的鳥類。
國內的八哥種類基本上是:金冠樹八哥;黑八哥(普通八哥);海南八哥(印度八哥,家八哥);花八哥(黑領椋鳥);白領八哥;林八哥(叢林八哥,白臀八哥)。
經查詢沒有白色的八哥的介紹。
附八哥觀賞圖片:
八哥
Ⅱ 八哥鳥都有什麼品種怎麼區分怎麼定價格
幾種八哥鳥簡介
八哥
俗名別名鳳頭八哥、寒皋、華華、了哥、鴝鵒、鸚鵒、中國鳳頭八哥
英文名CrestedMyna
拉丁學名Acridotherescristatellus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於華南和西南地區。台灣、海南島等地
繁殖方式卵生
習性棲居平原的村落、田園和山林邊緣,性喜結群,常立水牛背上,或集結於大樹上,或成行站在屋脊上,每至暮時常呈大群翔舞空中,噪鳴片刻後棲息。夜宿於竹林、大樹或蘆葦叢,並與其他椋鳥或烏鴉混群棲息。食性雜,往往追隨農民和耕牛後邊啄食犁翻出土面的蚯蚓、昆蟲、蠕蟲等,又喜啄食牛背上的虻、蠅和壁虱,也捕食象、蝗蟲、金龜、螻蛄等。八哥的植物性食物多數是各種植物及雜草種子,以及榕果、蔬菜莖葉。4—7月繁殖,每年2巢,巢無定所,常在古廟和古塔牆壁的縫隙、屋檐下、樹洞內,有時就喜鵲或黑領棕鳥的舊巢加以整理,或借用翠鳥之棄穴。巢形大而不整,略呈淺盂狀,由稻草、松葉、葦莖、羽毛、軟毛及其它廢屑堆積而成。產卵4-6枚,卵呈輝亮的玉藍色。
體形特徵體長約25厘米。全身羽毛黑色而有光澤,嘴和腳黃色額前羽毛聳立如冠狀;兩翅有白色斑,飛行時尤為明顯,從下面看宛如「八字」,故有八哥之稱;尾羽具有白色端。
食性成年鳥以雞蛋大米為常備飼料,每天上午喂一軟食缸肉沫、水果(切成小塊)、粉料(同畫眉)拌成的軟食,量以在1—2小時之內吃完為限。幼鳥食料可把粉料和肉沫加水或用芭蕉調成泥狀。團丸填喂,每天5—8次。待鳥能自己吃食時改成軟食,羽毛長齊後再加雞蛋小米。
叫聲八哥羽衣不華麗,歌喉也不很美,但不怕人、聰明、善仿人言。有人慣養八哥為的是讓它跟人玩,但多數人是為聽其學「說話」。因而對雌雄選擇不嚴格,關鍵是要以幼鳥開始飼養。但有人認為,八哥雌鳥比雄鳥更善於模仿。根據經驗認為嘴呈玉白色、腳橙黃色的比嘴灰褐色、腳黃褐色的八哥更「聰明」。
護理八哥和鷯哥等椋鳥科的鳥均屬大型籠鳥,籠子應大一些。因其食性雜、食量大、排便多,籠應為亮底、下有托糞板。另外,八哥的嘴強有力,身體健狀,籠宜堅固。一般高48厘米、直徑36的厘米、條間距2.2厘米,條粗0.4厘米,竹製、鉛絲(14號)制均可。鯊魚皮棲杠一根,食水罐、軟食缸各一個,比一般鳥的深、大、結實。八哥糞便多而腥臭,要每隔一天清刷一次籠底和托糞板。同時應常使鳥水浴。可將八哥放在水浴籠任其自行洗浴,用噴壺淋浴也可,水浴後置陽光下曬干。水罐每天換水,因為吃軟食常涮嘴,容易污染。自幼羽至成羽期間教鳥「說話」最好,每天早晚空腹時教,周圍環境要安靜,無噪雜聲音。教的話音節應先少後多,一句學會後再教第二句。每「說」清楚一次便賞給鳥喜歡吃的食物。象香蕉、昆蟲等。需多次重復,一般學會一句需3—7天,能學會10句話的就是優秀者。用學會說話的老鳥帶最省事,教話時讓鳥對著鏡子見效快。至於八哥學「說話」必須給舌頭動某種手術的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因為多數鳥的發音器官是位於氣管下端、支氣管分支處的「鳴管」,靠附著肌肉的收縮而發音的,而人的聲帶是在氣管上端。
家八哥
英文名CommonMyna
拉丁學名Acridotherestristis
地理分布阿富汗至中國西南、東南亞及馬來半島。
繁殖方式卵生
習性通常結群在地面取食。喜城鎮、田野及花園。
體形特徵體態洋洋自得(24厘米)的偏褐色八哥。頭深色。與其他八哥的區別在於無冠羽,眼周裸露皮膚黃色。飛行時白色的翼閃明顯。亞成鳥色暗。虹膜-略紅;嘴-黃色;腳-黃色。
叫聲汩汩的似流水聲,刺耳尖聲及悅耳哨音,包括模仿其他鳥的叫聲。
金冠樹八哥
英文名Golden-crestedMyna
拉丁學名Ampelicepscoronatus
地理分布雲南南部廣東東部
繁殖方式卵生。
習性結小群活動於林冠層。
體形特徵體型略小(23厘米)的閃輝黑色八哥。特徵為具翼斑及頦黃色,臉頰裸露皮膚粉黃色。成年雄鳥頭頂亮麗金色。雌鳥似雄鳥但黃色區域較小。虹膜-褐色;嘴-粉紅,嘴基偏藍;腳-橘黃。
叫聲高亢的金屬般哨音及似鈴聲的叫聲。
林八哥
英文名White-ventedMyna
拉丁學名Acridotheresgrandis
地理分布雲南西部和南部廣西西部
繁殖方式卵生。
習性結成小至大群生活,取食多在地面,於開闊的多草地及稻田。常停棲於家養動物身上或周圍,捕食被驚起的昆蟲。
體形特徵中等體型(26厘米)的黑色八哥。體羽深灰而近黑,僅初級飛羽具明顯的白色斑塊,飛行時尤顯,臀及尾端白色;略具冠羽。與八哥的區別在尾端白色較寬,嘴全黃色而臀白。亞成鳥褐色較重。虹膜-橘黃;嘴-橘黃;腳-黃色。
叫聲吱吱的沙啞叫聲;哨音及捲舌音。有時模仿其他鳥的叫聲。
白領八哥
英文名CollaredMyna
拉丁學名Acridotheresalbocinctus
地理分布雲南
繁殖方式卵生。
習性喜沼澤地帶及牧場。
體形特徵中等體型(26厘米)的黑色八哥。略具羽冠,特徵為具白色的寬頸圈。頸圈冬季皮黃,尾下覆羽具寬的白邊。幼鳥色較淺且多褐色。虹膜-偏藍色或黃色;嘴-黃色;腳-艷黃。
這里只能上傳一張圖片。華東寵物網上每一種都有圖片。
Ⅲ 八哥幼鳥長什麼樣圖片
八哥,外形大小和家八哥相似,體長23-28cm。通體黑色,前額有長而豎直的羽簇,有如冠狀,翅具白色翅斑,飛翔時尤為明顯。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嘴乳黃色,腳黃色。
幼鳥的飼料以鷯哥粉為主,其配方為:玉米粉150克,內糜270克,熟雞蛋20克,骨粉05-1克,黃豆粉50克,魚粉20克,蠶蛹粉20克,青菜泥10克。將粉料加水調成半干半濕的糊狀,用竹製匙填喂,每天5-8次,等其能自行取食時飼喂配方:綠豆或黃豆粉150克,肉糜70克,熟雞蛋30克,青菜泥10克,骨粉0。5-1。0克的軟料。
Ⅳ 如何分辨八哥鳥是公是母(圖片)
幼年八哥分辨公母
1、年幼八哥從羽色上很容易區分公母,公八哥毛色黑亮,母八哥則羽色偏灰或淡黑,也沒那麼油光亮彩。
3、幼年八哥從叫鳴聲也可以鑒別公母,雄鳥的歌聲優美而激昂,而雌鳥的歌聲粗啞而低沉。
4、雄鳥頭大而略扁,嘴略粗較長呈玉白色,腿呈紅色或黃色。雌鳥頭小而略圓,嘴略細較短呈灰色,腿呈灰色或淺黃色。
5、雌鳥泄殖腔較雄鳥稍平坦,周圍鬆散地長著一圈小羽毛。雄鳥泄殖腔呈小圓柱形突起,突起頂端長有束狀的小羽毛。
成年八哥分辨公母
1、肛門:大而圓且外翻為母,小而內收且在肛門上方有一小突起為公。
2、毛色:全黑只有翅膀兩邊有白色為母,尾羽帶白毛為公。
3、鼻孔:鼻孔長而扁為母,大而圓為公。
4、腿腳:腿腳細而短小為母,粗而長大為公。
5、頭型:頭型圓而小為母,平而方大為公。
6、嘴角:嘴角細而短為母,粗而長為公。
7、全貌:站立高大直挺、雄壯、好動、毛色黑得發亮、特別愛叫為公,反之為母。
(4)高清八哥圖片擴展閱讀:
八哥鳥生活習性
性喜群體,站在水牛背上,或聚集在樹上,或站在山脊上,經常每次蠍子在一大群飛舞的空氣中,經過一段時間的棲息。 在竹林,大樹或蘆葦中過夜,並與其他鴕鳥一起居住。
常在翻耕過的農地覓食,或站在牛、豬等家畜背上啄食寄生蟲。性活潑,成群活動,有時集成大群,特別是傍晚,集成大群在樹上過夜。夜棲地點較為固定,常在附近地上活動和覓食,待至黃昏才陸續飛至夜棲地。善鳴叫,尤其在傍晚時甚為喧鬧。
野生八哥食性雜,主要以蝗蟲、蚱蜢、金龜子、蛇、毛蟲、地老虎、蠅、虱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穀粒、植物果實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
往往追隨農民和耕牛後邊啄食犁翻出土面的蚯蚓、昆蟲、蠕蟲等,又喜啄食牛背上的虻、蠅和壁虱,也捕食像蝗蟲、金龜、螻蛄等。八哥的植物性食物多數是各種植物及雜草種子,以及榕果、蔬菜莖葉。
Ⅳ 求巴哥犬的圖片,小崽崽,剛出生的
剛出生
求採納
Ⅵ 八哥鳥圖片
一般的家養八哥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幫助
Ⅶ 這是什麼鳥啊,羽毛全黑,腳是黃的
從你的圖片上看,這個是八哥鳥。八哥鳥是我們飼養比較多的觀賞鳥類品種之一,它還可以學習說話,所以深受人們喜愛。八哥鳥體長23-28厘米。通體黑色,前額有長而豎直的羽簇,有如冠狀,翅具白色翅斑,飛翔時尤為明顯。尾羽和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嘴乳黃色,腳黃色。
初級飛羽基部和初級覆羽先端白色,形成大型白色翼斑;尾羽黑色,除中央尾羽外,均具白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