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毛澤東《沁園春·雪》發表引起什麼樣的轟動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發表於1945年,反響強烈
看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後,柳亞子欣喜若狂,直呼「大作」、「大作」。他一面贊嘆毛澤東的詞,一面又寫了同一詞牌的《沁園春》和詞一首,一並抄好送交《新華日報》發表。《新華日報》是中共在重慶公開發行的報紙,報社負責人提出要向延安請示。柳亞子不願因此延誤時日,建議先發己作。《新華日報》於10月11日,即毛澤東離開重慶那天刊發了柳亞子的和詞。
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公開刊登後,轟動山城,一時成為人們談論的中心。重慶各種報刊紛紛發表和詞與評論。據不完全統計,當年刊發的和詞不下50首,評論將近20篇,這在我國詞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貳』 【多選】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公開發行的報刊有( )。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公開發行的報刊有《新華日報》、《群眾》周刊。
《新華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重慶公開出版發行的大型機關報,也是抗戰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唯一公開出版的大型日報。
《群眾》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初期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由中共中央南方局領導。
(2)重慶新華日報街景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新華日報》在國共政治合作初期堅持圍繞「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圍繞統一戰線」的中心進行宣傳。
1938年1月《新華日報》發表名為《團結救國》的社論指出:首先大家要相見以誠,其次是大家要一切為公,再次要求大家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再其次要大家共同工作共同負責共同發展。抗日高於一切,一切服從抗日,應當是大家公守的信條;一切為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切經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應當是大家工作的方針。
全篇社論的核心精神是建立以國民黨為中心的「統一」戰線;在「一切經過統一戰線」的主張下放棄共產黨和八路軍的獨立地位,將抗戰的主動權和領導權拱手讓給國民黨。
『叄』 挺進報的創刊背景
1946年6月,國共內戰爆發,1947年2月28日,國民黨封閉了設在重慶的中共四川省委和《新華日報》報社。3月5日,省委和《新華日報》的全體人員被迫撤回延安;重慶的國民黨出動軍、警、憲、特進行全市性的,大規模的逮捕,重慶處在白色恐怖之中。
由於《新華日報》的撤離,重慶消息閉塞,謠言充斥,白色恐怖加劇,許多人感到苦悶焦慮,甚至悲觀失望。地下黨的同志和進步群眾渴望了解解放戰爭的進展情況。《挺進報》就在這個背景下誕生了。
《挺進報》的前身叫《彷徨》,是一種由南方局四川省委領導下,在重慶市出版的「灰皮紅心」的雜志,主要的編輯和有關工作人員有蔣一葦、劉熔鑄、陳然(小說《紅岩》成崗原型)、吳子見等。
省委和《新華日報》突然被迫撤走後,《彷徨》失去了領導,但幾個同志決定繼續按「灰皮紅心」的方針辦下去,隱蔽下來,以待時機,同時積極尋找黨的關系。1947年4月,他們無意中收到一卷從香港寄來的新華社編的《新華通訊稿》,上面報道了人民解放軍在各個戰場取得勝利的消息。他們極為興奮,如獲至寶。就把《新華通訊稿》摘編刻印成油印小報,在熟悉可靠的同志中傳閱。以後每收到《新華通訊稿》,他們都有如此辦理。這份沒有取名的油印小報,在地下黨和進步群眾中不脛而走,深受歡迎,引起了重慶市委的重視。
1947年7月,市委委員彭詠梧(小說《紅岩》彭松濤原型)與劉熔鑄接上了關系。市委根據當時的需要,決定以這份「無名小報」為基礎,出版市委的地下機關報。並決定《彷徨》停刊,由蔣一葦、陳然、劉熔鑄、吳子見幾人分別負責地下機關報的出版工作,經他們商議,將這張小報定名為《挺進報》。先後由彭永梧、李維嘉領導《挺進報》的工作。
1947年11月,《挺進報》成立特支,由劉熔鑄任書記,後劉調走,由陳然擔任《挺進報》特支書記。
『肆』 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正式在哪創刊
1938年1月11日新華日報正式在武漢創刊。
西安事變後,出現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的新局面。1937年10月,中共中央長江局在南京籌辦《新華日報》,1938年1月11日正式創刊於武漢。1938年5月,《新華日報》在蒼坪街(現鄒容路)設立分館,發行航空版。1938年10月武漢失守後,《新華日報》遷來重慶,營業部設在下半城西二街12號。
《新華日報》的歷史意義:
《新華日報》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中共在國民黨統治區唯一公開出版發行的大型政治機關報,曾被譽為「新華軍」的先鋒和尖兵,是統一戰線輿論宣傳的主要陣地,向全世界展現了共產黨堅持抗戰、爭取民主的光輝形象,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起到了巨大的宣傳教育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重慶渝中區人民政府-《新華日報》營業部舊址
『伍』 新華日報的解放前
1938年1月11日,在漢口正式創刊出版發行《新華日報》,同時在廣州設立分館,同年10月分別在25日、21日從漢口和廣州遷入重慶和桂林。 該報系中共中央長江局的機關報,報社社長潘梓年。總編輯華崗,經理徐邁進。發刊詞宣稱:「本報願將自己變成一切願意抗日的黨派、團體、個人的喉舌」。
17日,報社營業部曾被國民黨暴徒搗毀。
10月25日,武漢失守後,報社遷重慶繼續出版,這是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公開出版的唯一機關報。《新華日報》陸續在山西、重慶、廣州、西安等地設立分館,在黃陂、宜昌、鄭州、洛陽、許昌、南昌、潼關等地設立代銷處。
在武漢期間,該報隸屬中共中央長江局領導,董必武主管。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後,該報有步驟地糾正了某些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宣傳。遷至重慶後,報社隸屬於中共中央南方局,由周恩來兼任董事長,南方局副書記董必武等直接領導,具體負責人先後為潘梓年、華崗、吳克堅、章漢夫和夏衍。
1938年8月1日遷至漢口府東五路(現前進五路)150號辦公(新華日報社舊址位於漢口民意一路大陸里4-9號)。當時報社領導機構為董事會,由陳紹禹(王明)、秦邦憲(博古)、吳玉章、董必武、何凱豐、鄧穎超6人組成,陳紹禹為董事長;潘梓年任社長,華崗任總編輯,熊瑾玎任總經理。 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新華日報》在武漢出版最後一期。同日,同一期號、不同內容的《新華日報》在重慶出版。歷任總編輯有華崗(華西園)、吳克堅、章漢夫等。
1938年12月19日,《新華日報》華北分館宣告成立,何雲任分館管理委員會主任(社長)兼總編輯。21日,何雲在《新華日報》華北版發刊詞中明確指出:「《新華日報》華北分館任務有三:一是立足華北,堅持敵後抗戰,鼓勵、推動全國團結抗戰及進步;二是創造、鞏固和擴大華北抗日根據地;三是團結華北文化戰士,開展敵後文化運動與敵苦鬥到底。」這是全國各大報在敵後發行地方版的創舉,在中國新聞史上具有非凡意義。
1939年元旦,《新華日報》華北版創刊號終於在戰火中誕生了。當徹夜未眠守在印刷房中的何雲看到第一張報紙印出來時,激動不已,十分欣慰。他決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乃至生命來哺育它,使它茁壯成長,成為華北地區強有力的新聞輿論陣地。
1939年元旦,《新華日報》華北版在山西沁縣創刊,為中共中央北方局機關報。
1940年1月6日,因社論被國民黨當局強令刪去﹐《新華日報》被迫「開天窗」 。
天窗
中共重慶《新華日報》社論欄第一次打開「天窗」。此前,國民政府先後頒布了《修正新聞檢查標准》、《修正戰時新聞禁載標准》、《戰時新聞違懲罰辦法》等法令,規定所有報紙於出版付印前,其內容都必須經新聞檢查機關審查、通過。是日,《新華日報》原擬刊登社論《論冬季出擊的勝利》,但稿件在送審時被以「系軍事論文」為借口扣留;《新華日報》決定改登另一篇社論《起來,撲滅漢奸!》。然而,這篇社論又未通過審查。為了抵制國民黨當局的刁難,《新華日報》毅然採用開「天窗」的斗爭手段以示抗議。今日的《新華日報》在原社論的位置僅刊印了八個大字:「抗日第一!勝利第一!」旁註兩行小字,對「開天窗」緣由予以說明:「本日兩次社論:一、論冬季出擊的勝利(代論);二、起來,撲滅漢奸!均奉令免登尚望讀者原諒是幸!」
周恩來題詩
1941年1月18日,《新華日報》登載周恩來的題詩:「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詩上首赫然入目地寫著另九個狂草大字:「為江南死國難者誌哀。」17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言人在重慶就「皖南事變」發表談話,宣稱:此次事件,完全為整頓軍紀,懲處叛變。周恩來得知上述消息後,恕斥何應欽:「你們的行動,使親者痛,仇者快。你們做了日寇想做而做不到的事。你何應欽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當晚,周指示新華日報社拒刊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通令」和「發言人談話」,堅持照常出報,並部署了應付各種可能情況的對策。當日清晨,載有周恩來題詞的《新華日報》到達讀者手中,並出現在重慶大街小巷的閱報牆上。報紙銷量從平時的1000份猛增到5000份。
1943年10月1日,改為太行版,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機關報。
1945年9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決定在上海設總館,在南京、重慶設分館。其中,重慶分館改為四川省委機關報。後因國民黨當局阻撓,上海﹑南京兩版的出版計劃未能實現。重慶分版先後由傅鍾、張友漁任社長,熊復任總編輯,於剛任經理。抗日戰爭時期﹐還出版過《新華日報》華北版﹐為中共北方局機關報﹔後改為太行版﹐為中共太行分局機關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出版過《新華日報》華中版﹐為中共華中分局機關報。
1945年12月9日,《新華日報》在江蘇淮陰創辦,為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機關報。
『陸』 《新華日報》總館舊址的修建背景
《新華日報》營業部於1938年10月從武漢遷渝復刊後,最初其整個機構都集中設於主城。 1939年日機「五三、五四」大轟炸後,在地下黨的幫助下,報社機關、編輯和印刷等部門皆遷往近郊的化龍橋,而《新華日報》營業部卻因其工作特殊性,被單獨分離出來遷往民生路 208號(現民生路240號)。此後,這里既成了《新華日報》社辦理訂閱發行業務,出售革命進步書籍的重要場所,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與地下黨同志、進步青年聯系和部署任務,並開展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聯絡點及陣地。
《新華日報》民生路營業部舊址位於重慶市渝中區民生路中段北邊。此樓建於20世紀30年代,建築面積274平方米,原為四川聚興城銀行修建。1940年8月,原設在重慶西三街12號的《新華日報》營業部被日機炸毀。通過各種關系,沖破國民黨當局的無理封鎖,《新華日報》租下了這棟位於當時重慶「文化街」上的三層樓房作為營業部門市和辦公用房,於同年10月27日遷此對外營業和辦公,一直到1946年2月22日被國民黨特務暴徒搗毀為止。
解放後,民生路208號(現240號)得以保存下來。
1974年,重慶市人民政府將此處底樓辟為紀念地,1982年將整棟樓房收歸紅岩革命紀念館。經全面維修和精心復原後,於1986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該舊址曾於1964年和1980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兩次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