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百味葯性歌訣是什麼
001、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
002、黃芪性溫,收汗固表,托瘡生肌,氣虛莫少。
003、白術甘溫,健脾強胃,止瀉除濕,兼祛痰痞。
004、茯苓味淡,滲濕利竅,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005、甘草甘溫,調和諸葯,炙則溫中,生則瀉火。
006、白芍酸寒,能收能補,瀉痢腹痛,虛寒勿與。
007、赤芍酸寒,能瀉能散,破血通經,產後勿犯。
008、生地微寒,能消濕熱,骨蒸煩勞,兼消破血。
009、熟地微溫,滋腎補血,益髓填精,烏須黑發。
010、麥門甘寒,解渴祛煩,補心清肺,虛熱自安。
011、天門甘寒,肺痿肺癰,消痰止嗽,喘熱有功。
012、黃連味苦,瀉心除痞,清熱明眸,厚腸止痢。
013、黃芩苦寒,枯瀉肺火,子清大腸,濕熱皆可。
014、黃柏苦寒,降火滋陰,骨蒸濕熱,下血堪任。
015、梔子性寒,解郁除煩,吐衄胃熱,火降小便。
016、連翹苦寒,能消癰毒,氣聚血凝,濕熱堪逐。
017、石膏大寒,滑能利竅,解渴除煩,濕熱可療。
018、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癰肺痿,開郁除煩。
019、大黃苦寒,實熱積聚,祛痰潤燥,疏通便秘。
020、柴胡味苦,能瀉肝火,寒熱往來,瘧疾均可。
021、前胡微寒,寧嗽化痰,寒熱頭痛,痞悶能安。
022、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023、桔梗味苦,療咽腫痛,載葯上升,開胸利壅。
024、紫蘇葉辛,風寒發表,梗下諸氣,消除脹滿。
025、麻黃味辛,解表出汗,身熱頭痛,風寒發散。
026、葛根味苦,祛風發散,溫瘧往來,止渴解酒。
027、薄荷味辛,最清頭目,祛風化痰,骨蒸宜服。
028、防風甘溫,能除頭暈,骨節痹痛,諸風口噤。
029、荊芥味辛,能清頭目,表汗祛風,治瘡消淤。
030、細辛辛溫,少陰頭痛,利竅通關,風濕皆用。
031、羌活微溫,祛風除濕,身痛頭痛,疏筋活血。
032、獨活甘苦,頸項難舒,兩足濕痹,諸風能除。
033、知母味苦,熱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
034、白芷辛溫,陽明頭痛,風熱瘙癢,排膿通用。
035、藁本氣溫,除頭巔頂,寒濕可去,風邪可屏。
036、香附味甘,快氣開郁,止痛調經,更消宿食。
037、烏葯辛溫,心腹脹痛,小便滑數,順氣通用。
038、枳實味苦,消食除痞,破積化痰,沖牆倒壁。
039、枳殼微溫,快氣寬腸,胸中氣結,脹滿堪嘗。
040、白蔻辛溫,能去瘴翳,益氣調元,止嘔和胃。
041、青皮苦寒,能攻氣滯,削堅平肝,安胃下食。
042、陳皮甘溫,順氣寬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
043、蒼術甘溫,健脾燥濕,發汗寬中,更去瘴翳。
044、厚朴苦溫,消脹泄滿,痰氣下利,其功不緩。
045、南星性熱,能治風痰,破傷強直,峰搐自安。
046、半夏味辛,健脾燥濕,痰厥頭痛,嗽嘔堪入。
047、藿香辛溫,能止嘔吐,發散風寒,霍亂為主。
048、檳榔味辛,破氣殺蟲,祛痰逐水,專除後重。
049、腹皮微溫,能下膈氣,安胃健脾,浮腫消去。
050、香薷味辛,傷暑便澀,霍亂水腫,除煩解熱。
051、豬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腫除濕,多服損腎。
052、扁豆微涼,轉筋吐瀉,下氣和中,酒毒能化。
053、澤瀉苦寒,消腫止渴,除濕通淋,陰汗自遏。
054、木通性寒,小腸熱閉,利竅通經,最能導滯。
055、車前子寒,溺澀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安。
056、地骨皮寒,解肌退熱,有汗骨蒸,強陰涼血。
057、木瓜味酸,濕腫腳氣,霍亂轉筋,足膝無力。
058、威靈苦溫,腰膝冷痛,消痰痃癖,風濕皆用。
059、牡丹苦寒,破血通經,血分有熱,無汗骨蒸。
060、玄參苦寒,清無根火,消腫骨蒸,補腎亦可。
061、沙參味苦,消腫提膿,補肝益肺,退熱除風。
062、丹參味苦,破積調經,生新去惡,祛除帶崩。
063、苦參味苦,癰腫瘡疥,下血腸風,眉脫赤癩。
064、龍膽苦寒,療眼赤痛,下焦濕腫,肝經熱煩。
065、五加皮寒,祛痛風痹,健步堅筋,益精止瀝。
066、防己氣寒,風濕腳痛,熱積膀胱,消癰散腫。
067、地榆沉寒,血熱堪用,血痢帶崩,金瘡止痛。
068、茯苓補心,善鎮驚悸,恍惚健忘,兼除恚怒。
069、遠志氣溫,能驅驚悸,安神鎮心,令人多記。
070、酸棗味酸,斂汗驅煩,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071、菖蒲性溫,開心利竅,去痹除風,出聲至妙。
072、柏子味甘,補心益氣,斂汗扶陽,更療驚悸。
073、益智辛溫,安神益氣,遺溺遺精,嘔逆皆治。
074、甘松味香,善除惡氣,治體香肌,心腹痛已。
075、小茴性溫,能除疝氣,腹痛腰痛,調中暖胃。
076、大茴味辛,疝氣腳氣,腫痛膀胱,止嘔開胃。
077、乾薑味辛,表解風寒,炮苦逐冷,虛熱尤甚。
078、附子辛熱,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陽有功。
079、川烏大熱,搜風入骨,濕痹寒痛,破積之物。
080、木香微溫,散滯和胃,諸風能調,行肝瀉肺。
081、沉香降氣,暖胃追邪,通天徹底,衛氣為佳。
082、丁香辛熱,能除寒嘔,心腹疼痛,溫胃可曉。
083、砂仁辛溫,養胃進食,止痛安胎,通經破滯。
084、蓽澄茄辛,除脹化食,消痰止噦,能除邪氣。
085、肉桂辛熱,善通經脈,腹痛虛寒,溫補可得。
086、桂枝小梗,橫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
087、吳萸辛熱,能調疝氣,心腹寒痛,酸水能治。
088、延胡氣溫,心腹卒痛,通經活血,跌撲血崩。
089、薏苡味甘,專除濕痹,筋節拘攣,肺癰肺痿。
090、肉蔻辛溫,脾胃虛冷,瀉痢不休,功可立等。
091、草寇辛溫,治寒犯胃,作痛嘔吐,不食能食。
092、訶子味苦,澀腸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斂肺。
093、草果味辛,消食除脹,截瘧逐痰,解瘟辟瘴。
094、常山苦寒,截瘧除痰,解傷寒熱,水脹能寬。
095、良姜性熱,下氣寬中,轉筋霍亂,酒食能功。
096、山楂味甘,磨消肉食,療疝催瘡,消膨健胃。
097、神曲味甘,開胃進食,破積逐痰,調中下氣。
098、麥芽甘溫,能消宿食,心腹膨脹,行血散滯。
099、蘇子味辛,驅痰降氣,止咳定喘,更潤心肺。
100、白芥子辛,專化脅痰,瘧蒸癖塊,服之能安。
101、甘遂甘寒,破症消痰,面浮蠱脹,利水能安。
102、大戟甘寒,消水利便,腹脹症堅,其功瞑眩。
103、芫花寒苦,能消脹蠱,利水瀉濕,止咳痰吐。
104、商陸辛甘,赤白各異,赤者消風,白利水氣。
105、海藻咸寒,消癭散癧,除脹破症,利水痛閉。
106、牽牛苦寒,利水消腫,蠱脹痃癖,散滯除壅。
107、葶藶辛苦,利水消腫,痰嗽症瘕,治喘肺癰。
108、瞿麥辛寒,專治淋病,且能墮胎,通經立應。
109、三棱味苦,利血消癖,氣滯作痛,虛者當忌。
110、五靈味甘,血痢腹痛,止血用炒,行血用生。
111、莪術溫苦,善破痃癖,止渴消淤,通經最宜。
112、乾漆辛溫,通經破瘕,追積殺蟲,效如奔馬。
113、蒲黃味甘,逐瘀止崩,補血須炒,破血用生。
(1)百味草葯圖片治什麼病告訴我放大擴展閱讀:
評價
《葯性歌括四百味》是學習中葯的啟蒙讀物,它以四言韻的形式,介紹了400味常用中葯的性味、功能、主治。內容簡明扼要,押韻和諧,讀之朗朗上口,便於誦讀記憶。是學習中葯知識的啟蒙文言,數百年來廣泛流傳,深受初學者的歡迎。
但是歌體文字比較簡奧,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中葯知識,由於該書年代久遠,古今詞義已有變化;又因四言韻文所限,難免有以辭害意之嫌。
Ⅱ 這是一種治眼鏡蛇咬傷的草葯,長在水底,不出水面,我這里叫它水芥菜,有誰知道它的學名以下是圖片
【葯名】龍舌草
【別名】塘底菜、水白菜、水芥菜、水萵苣、龍爪草、海菜、水車前、龍舌、瓢羹菜、山窩雞
【英文名】Herb of Waterplantain Ottelia
【拉丁文名】Herba Otteliae Alismoidis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Ottelia alismoides (L.) Pers.[Statiotes alismoides L.]
【科屬分類】水鱉科
【生態環境】生於淺水邊及池沼中。
【各家論述】
1.《綱目》:治癰疽,湯火灼傷,搗塗之。
2.《貴州民間方葯集》:解熱利尿。治水腫。
3.《貴陽民間葯草》:除濕化痰,止咳。
【採收和儲藏】夏、秋採收,鮮用或曬干。
【資源分布】分布於東北及河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動植物形態】
龍舌草,沉水草本。莖極短,具須根。葉基生,膜質;葉柄長短隨水體有深淺而異多變化於2-40cm之間;葉卵狀橢圓形、披針形或心形,長8-25cm,寬2-18cm,先端圓鈍至急尖,基部楔形、圓鈍至心形,多全緣。花序柄長;佛焰苞橢圓形至卵形,長2.5-4cm,寬1.5-2.5cm,先端2-3淺裂,3-6條縱翅;花兩性,無柄,單生;萼片3,長圓狀披針形;花瓣3,白色、淡紫色或淺藍色,廣倒卵形,長約2.5cm,基部有小形附屬物;雄蕊3-9(-10)。果長圓形,長2-5cm,寬8-15mm。種子多數,紡錘形,細小。花期4-10月。
【來源】水鱉科水車前屬植物水車前Ottelia alismoides (L.) Pers.,以全草入葯。春夏采全草,洗凈曬干。
【考證】出自《綱目》:龍舌生南方池澤湖泊中。葉如大葉松菜及不苡狀,根生水底,抽莖出水,開白花,根似胡蘿卜根而香,杵汁能軟鵝鴨卵。方家用煮丹砂,煅白礬,制三黃。
用葯
[編輯本段]
【性味歸經】甘、淡,涼。
【葯材基源】為水鱉科植物水車前的全草。
【葯理作用】龍舌草的水煎浸膏對人體病灶分離培養的結核桿菌有較強的抑制或殺滅作用。抑殺作用的強弱與葯物濃度成正比,在含葯量為1:10至1:10000之間都有效。臨床外用龍舌草浸膏治療兩例頸淋巴結結核,均在3個月內痊癒。
【功能主治】清熱化痰,解毒利尿。用於肺熱咳嗽,肺結核,咳血,哮喘,水腫,小便不利;外用治癰腫,燒燙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
Ⅲ 中葯四百味有什麼
中葯葯性四百味歌訣
諸葯之性,各有其功,溫涼寒熱,補瀉宜通。君臣佐使,運用於衷,相反畏惡,立見吉凶。人參味甘,大補元氣,止渴生津,調營養衛。 黃芪性溫,收汗固表,托瘡生肌,氣虛莫少。
白術甘溫,健脾強胃,止瀉除濕,兼祛痰痞。茯苓味淡,滲濕利竅,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甘草甘溫,調和諸葯,炙則溫中,生則瀉火。白芍酸寒,能收能補,瀉痢腹痛,虛寒勿與。赤芍酸寒,能瀉能散,破血通經,產後勿犯。 生地微寒,能消濕熱,骨蒸煩勞,兼消破血。
熟地微溫,滋腎補血,益髓填精,烏須黑發。麥門甘寒,解渴祛煩,補心清肺,虛熱自安。天門甘寒,肺痿肺癰,消痰止嗽,喘熱有功。 黃連味苦,瀉心除痞,清熱明眸,厚腸止痢。黃芩苦寒,枯瀉肺火,子清大腸,濕熱皆可。黃柏苦寒,降火滋陰,骨蒸濕熱,下血堪任。
梔子性寒,解郁除煩,吐衄胃熱,火降小便。連翹苦寒,能消癰毒,氣聚血凝,濕熱堪逐。石膏大寒,滑能利竅,解渴除煩,濕熱可療。 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癰肺痿,開郁除煩。大黃苦寒,實熱積聚,祛痰潤燥,疏通便秘。柴胡味苦,能瀉肝火,寒熱往來,瘧疾均可。 前胡微寒,寧嗽化痰,寒熱頭痛,痞悶能安。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桔梗味苦,療咽腫痛,載葯上升,開胸利壅。
紫蘇葉辛,風寒發表,梗下諸氣,消除脹滿。麻黃味辛,解表出汗,身熱頭痛,風寒發散。
葛根味苦,祛風發散,溫瘧往來,止渴解酒。
薄荷味辛,最清頭目,祛風化痰,骨蒸宜服。防風甘溫,能除頭暈,骨節痹痛,諸風口噤。荊芥味辛,能清頭目,表汗祛風,治瘡消淤。 細辛辛溫,少陰頭痛,利竅通關,風濕皆用。羌活微溫,祛風除濕,身痛頭痛,疏筋活血。獨活甘苦,頸項難舒,兩足濕痹,諸風能除。 知母味苦,熱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白芷辛溫,陽明頭痛,風熱瘙癢,排膿通用。藁本氣溫,除頭巔頂,寒濕可去,風邪可屏。
香附味甘,快氣開郁,止痛調經,更消宿食。烏葯辛溫,心腹脹痛,小便滑數,順氣通用。枳實味苦,消食除痞,破積化痰,沖牆倒壁。 枳殼微溫,快氣寬腸,胸中氣結,脹滿堪嘗。白蔻辛溫,能去瘴翳,益氣調元,止嘔和胃。青皮苦寒,能攻氣滯,削堅平肝,安胃下食。
陳皮甘溫,順氣寬膈,留白和胃,消痰去白。蒼術甘溫,健脾燥濕,發汗寬中,更去瘴翳。厚朴苦溫,消脹泄滿,痰氣下利,其功不緩。 南星性熱,能治風痰,破傷強直,風搐自安。半夏味辛,健脾燥濕,痰厥頭痛,嗽嘔堪入。藿香辛溫,能止嘔吐,發散風寒,霍亂為主。
檳榔味辛,破氣殺蟲,祛痰逐水,專除後重。腹皮微溫,能下膈氣,安胃健脾,浮腫消去。香薷味辛,傷暑便澀,霍亂水腫,除煩解熱。 豬苓味淡,利水通淋,消腫除濕,多服損腎。扁豆微涼,轉筋吐瀉,下氣和中,酒毒能化。
澤瀉苦寒,消腫止渴,除濕通淋,陰汗自遏。木通性寒,小腸熱閉,利竅通經,最能導滯。車前子寒,溺澀眼赤,小便能通,大便能安。 地骨皮寒,解肌退熱,有汗骨蒸,強陰涼血。木瓜味酸,濕腫腳氣,霍亂轉筋,足膝無力。威靈苦溫,腰膝冷痛,消痰痃癖,風濕皆用。
牡丹苦寒,破血通經,血分有熱,無汗骨蒸。玄參苦寒,清無根火,消腫骨蒸,補腎亦可。沙參味苦,消腫提膿,補肝益肺,退熱除風。
丹參味苦,破積調經,生新去惡,祛除帶崩。苦參味苦,癰腫瘡疥,下血腸風,眉脫赤癩。龍膽苦寒,療眼赤痛,下焦濕腫,肝經熱煩。 五加皮寒,祛痛風痹,健步堅筋,益精止瀝。防己氣寒,風濕腳痛,熱積膀胱,消癰散腫。地榆沉寒,血熱堪用,血痢帶崩,金瘡止痛。
茯苓補心,善鎮驚悸,恍惚健忘,兼除恚怒。遠志氣溫,能驅驚悸,安神鎮心,令人多記。酸棗味酸,斂汗驅煩,多眠用生,不眠用炒。
菖蒲性溫,開心利竅,去痹除風,出聲至妙。柏子味甘,補心益氣,斂汗扶陽,更療驚悸。益智辛溫,安神益氣,遺溺遺精,嘔逆皆治。
甘松味香,善除惡氣,治體香肌,心腹痛已。小茴性溫,能除疝氣,腹痛腰痛,調中暖胃。大茴味辛,疝氣腳氣,腫痛膀胱,止嘔開胃。
乾薑味辛,表解風寒,炮苦逐冷,虛熱尤甚。附子辛熱,性走不守,四肢厥冷,回陽有功。川烏大熱,搜風入骨,濕痹寒痛,破積之物。
木香微溫,散滯和胃,諸風能調,行肝瀉肺。沉香降氣,暖胃追邪,通天徹底,衛氣為佳。丁香辛熱,能除寒嘔,心腹疼痛,溫胃可曉。 砂仁辛溫,養胃進食,止痛安胎,通經破滯。蓽澄茄辛,除脹化食,消痰止噦,能除邪氣。肉桂辛熱,善通經脈,腹痛虛寒,溫補可得。
桂枝小梗,橫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吳萸辛熱,能調疝氣,心腹寒痛,酸水能治。延胡氣溫,心腹卒痛,通經活血,跌撲血崩。 薏苡味甘,專除濕痹,筋節拘攣,肺癰肺痿。肉蔻辛溫,脾胃虛冷,瀉痢不休,功可立等。草寇辛溫,治寒犯胃,作痛嘔吐,不食能食。
訶子味苦,澀腸止痢,痰嗽喘急,降火斂肺。草果味辛,消食除脹,截瘧逐痰,解瘟辟瘴。常山苦寒,截瘧除痰,解傷寒熱,水脹能寬。
良姜性熱,下氣寬中,轉筋霍亂,酒食能功。山楂味甘,磨消肉食,療疝催瘡,消膨健胃。神曲味甘,開胃進食,破積逐痰,調中下氣。 麥芽甘溫,能消宿食,心腹膨脹,行血散滯。蘇子味辛,驅痰降氣,止咳定喘,更潤心肺。白芥子辛,專化脅痰,瘧蒸癖塊,服之能安。
甘遂甘寒,破症消痰,面浮蠱脹,利水能安。大戟甘寒,消水利便,腹脹症堅,其功瞑眩。芫花寒苦,能消脹蠱,利水瀉濕,止咳痰吐。 商陸辛甘,赤白各異,赤者消風,白利水氣。海藻咸寒,消癭散癧,除脹破症,利水痛閉。牽牛苦寒,利水消腫,蠱脹痃癖,散滯除壅。
葶藶辛苦,利水消腫,痰嗽症瘕,治喘肺癰。瞿麥辛寒,專治淋病,且能墮胎,通經立應。三棱味苦,利血消癖,氣滯作痛,虛者當忌。 五靈味甘,血痢腹痛,止血用炒,行血用生。莪術溫苦,善破痃癖,止渴消淤,通經最宜。乾漆辛溫,通經破瘕,追積殺蟲,效如奔馬。
蒲黃味甘,逐瘀止崩,補血須炒,破血用生。蘇木甘咸,能行積血,產後月經,兼治撲跌。桃仁甘寒,能潤大腸,通經破瘀,血瘕堪嘗。 姜黃味辛,消癰破血,心腹結痛,下氣最捷。
鬱金味苦,破血生肌,血淋溺血,郁結能舒。金銀花甘,療癰無對,未成則散,已成則潰。漏蘆性溫,祛惡瘡毒,補血排膿,生肌長肉。 藜蘆味苦,療瘡瘙癢,白癜頭瘡,翳除目朗。白芨味苦,功專收斂,腫毒瘡瘍,外科最善。蛇床辛苦,下氣溫中,惡瘡疥癩,逐淤祛風。 天麻味辛,能驅頭眩,小兒驚癇,拘攣癱瘓。白附辛溫,治面百病,血痹風瘡,中風痰症。
全蠍味辛,祛風痰毒,口眼歪斜,風癇發搐。蟬蛻甘平,消風定驚,殺疳除熱,退翳侵睛。僵蠶味咸,諸風驚癇,濕痰喉痹,瘡毒瘢痕。
蜈蚣味辛,蛇虺惡毒,止痙除邪,墮胎逐瘀。木鱉甘寒,能追瘡毒,乳癰腰痛,消腫最速。蜂房咸苦,驚癇鍥叢,牙痛腫毒,累癧肺癰。 花蛇溫毒,癱瘓歪斜,大風疥癩,諸毒稱佳。蛇蛻辟惡,能除翳膜,腸痔蠱毒,驚癇抽搐。
槐花味苦,痔漏腸風,大腸熱痢,更殺蛔蟲。 鼠粘子辛,能除瘡毒,陰疹風熱,咽痛可逐。茵陳味苦,退疸除黃,瀉濕利水,清熱為涼。紅花辛溫,最消瘀熱,多則通經,少則養血。 蔓荊子苦,頭痛能醫,拘攣濕痹,淚眼可除。兜鈴苦寒,能熏痔漏,定喘消痰,肺熱久嗽。百合味甘,安心定膽,止嗽消浮,癰疽可啖。 秦艽微寒,除濕榮筋,肢節風痛,下血骨蒸。
紫菀苦辛,痰喘咳逆,肺癰吐膿,寒熱並濟。款花甘溫,理肺消痰,肺癰咳喘,補勞除煩。金沸草寒,消痰止嗽,明目祛風,逐水尤妙。 桑皮甘辛,止嗽定喘,瀉肺火邪,其功不少。杏仁溫苦,風寒喘嗽,大腸氣閉,便難切要。烏梅酸溫,收斂肺氣,止渴生津,善除熱利。 瓜蔞仁寒,寧嗽化痰,傷寒結胸,解渴止煩。密蒙花甘,主能明目,虛翳青盲,服之速效。菊花味甘,除熱祛風,頭暈目赤,收淚有功。
木賊味甘,益肝退翳,能止月經,更消積聚。決明子甘,能祛肝熱,目痛收淚,仍止鼻血。犀角酸寒,化毒辟邪,解熱止血,消腫毒蛇。 羚羊角寒,明目清肝,卻驚解毒,神智能安。龜甲味甘,滋陰補腎,逐瘀續筋,更醫顱鹵。鱉甲酸平,勞嗽骨蒸,散瘀消腫,祛痞除崩。 海蛤味咸,清熱化痰,胸痛水腫,堅軟結散。桑上寄生,風濕腰痛,安胎止崩,瘡瘍亦用。
火麻味甘,下乳催生,潤腸通結,小水能行。山豆根苦,療咽腫痛,敷蛇蟲傷,可救急用。益母草甘,女科為主,產後胎前,生新祛瘀。 紫草苦寒,能通九竅,利水消膨,痘疹最要。紫葳味酸,調經止痛,崩中帶下,症瘕通用。地膚子寒,去膀胱熱,皮膚瘙癢,除濕甚捷。 楝根性寒,能追諸蟲,疼痛立止,積聚立通。樗根味苦,瀉痢帶崩,腸風痔漏,燥濕澀精。澤蘭甘苦,癰腫能消,打撲傷損,肢體虛浮。 牙皂味辛,通關利竅,敷腫痛消,吐風痰妙。蕪荑味辛,驅邪殺蟲,痔癰癬疥,化食除風。雷丸味苦,善殺諸蟲,癲癇蠱毒,治兒有功。 胡麻仁甘,疔腫惡瘡,熟補虛損,筋壯力強。
蒼耳子苦,疥癬細瘡,驅風濕痹,瘙癢堪嘗。蕤仁味甘,風腫爛弦,熱脹胬肉,眼淚立痊。青葙子苦,肝臟熱毒,爆發赤瘴,青盲可服。 谷精草辛,牙齒風痛,口瘡咽痹,眼翳通用。白薇大寒,療風治瘧,人事不知,鬼邪堪卻。白蘞微寒,兒瘧驚癇,女陰腫痛,痛疔可啖。
青蒿氣寒,童便熬膏,虛寒盜汗,除骨蒸勞。茅根味甘,通過逐瘀,治吐衄血,客熱可去。大小薊苦,消腫破血,吐衄咳唾,崩露可啜。 枇杷葉苦,便理肺臟,吐穢不已,解酒清上。木律大寒,口齒聖葯,瘰癧能治,心煩可卻。射干味苦,逐瘀通經,喉痹口臭,癰毒堪憑。 鬼箭羽苦,通經墮胎,殺蟲祛結,驅邪除怪。夏枯草苦,瘰癧癭瘤,破症散結,濕痹能療。卷柏味苦,症瘕血閉,風眩痿辟,更驅鬼疰。 馬鞭味甘,破血通經,症瘕癖塊,服之最靈。鶴虱味苦,殺蟲追毒,心腹卒痛,蛔蟲堪逐。
白頭翁溫,散症逐血,癭癧瘡疝,止痛百節。旱蓮草甘,生須黑發,赤痢可止,血流可截。慈菇辛苦,疔腫癰疽,惡瘡癮疹,蛇虺並施。 榆皮味甘,通水除淋,能利關節,敷腫痛定。鉤藤微寒,療兒驚癇,手足契叢,抽搐口眼。稀薟味甘,追風除濕,聰耳明目,烏須黑發。 葵花味甘,帶痢兩功,赤治赤者,白治白同。辛夷味辛,鼻塞流涕,香臭不聞,通竅之劑。續隨子辛,惡瘡蠱毒,通經消積,不可過服。 海桐皮苦,霍亂久痢,疳匿疥癬,牙痛亦治。石楠藤辛,腎衰腳弱,風淫濕痹,堪為妙葯。鬼臼有毒,辟瘟除惡,蟲毒鬼疰,風邪可卻。 大青氣寒,傷寒熱毒,黃汗黃疸,時疫宜服。
側柏葉苦,吐衄崩痢,能生須眉,除濕之劑。槐實味苦,陰瘡濕癢,五痔腫痛,止涎極莽。瓦楞子咸,婦人血塊,男子痰癖,症瘕可愈。 棕櫚子苦,禁泄澀痢,帶下崩中,腸風堪治。冬葵子寒,滑胎易產,癃利小便,善通乳難。淫羊藿辛,陰起陽興,堅筋益骨,智強力增。
Ⅳ 需要知道圖片的草葯學名,土名雪人愁,治療風濕類疾病,開紫色喇叭形花
紫花前胡
(傘形科當歸屬植物)
紫花前胡又名:土當歸、鴨腳七、野辣菜、山芫荽、桑根子苗、鴨腳前胡、鴨腳板。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屬傘形科,在中國境內分布廣泛,多生長在山坡草地或稀疏樹林下,紫花前胡化學成分特殊,在醫學上有特殊的研究應用價值。紫花前胡的醇提物具有祛痰解痙,抗血小板聚集和抗炎作用,及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代謝作用。
中文學名功盡棄紫花前胡
別稱 土當歸、鴨腳七、野辣菜、山芫荽、桑根子苗、鴨腳前胡、鴨腳板。
紫花前胡(中葯志)土當歸(江蘇、安徽、江西、湖南)、野當歸(西南各省)、獨活(浙江、江西)、麝香菜(安徽、甘肅)、鴨腳前胡、鴨腳當歸、老虎爪(湖南)
中葯名:紫花前胡
請採納。。。。。。。。。。。
Ⅳ 治療風濕草葯圖片大全和名稱及作用
對於風濕病患者來說,根據病人當前的主要臨床表現,首先辨別其病性,是虛實寒熱,如屬實證,當辨明是風痹、寒痹、熱痹、抑或濕痹 陰虛夾濕熱者,用左歸飲合四妙散;陽虛夾 寒濕者,用金匱腎氣丸加味等等。
Ⅵ (轉)山葯百味
劉承恩中毉師
懷山葯是指古懷慶府(今河南省沁陽及焦作地區)所產的山葯。鐵棍山葯乃懷山葯中的極品,是一種珍貴的健康食品,因表皮蘊含鐵銹色,故稱為鐵棍山葯,被歷代醫家所推崇。其有很高的食用及葯用價值,素有「懷參」之美稱,已被焦作申請為國家原產地保護產品,被歷代醫家所推崇。
懷山葯按地理位置的不同分為臨近黃河的沙質土和臨近沁河的壚土(砂黏土)兩種。壚土種植的鐵棍山葯因地質堅瓷,黏性大,土質硬,產量很低,每畝平均只產0.5-0.6噸。其特點是質堅粉足、潔白細膩、久煮不散、味香微甜、久食不煩膩,營養成份極高,為鐵棍山葯中的珍品。本品為壚土種植的鐵棍懷山葯。為保證本產品質量,生產單位直接到農戶種植田地收購鮮貨加工而成。
山葯備受中國人喜愛。古往今來,民眾以其為食,醫家以其為葯,當今國法確定其為葯食兩用。
我感恩山葯,緣起大約十年之前。那時,一個來自三千年前的聖賢之聲告訴我「山葯百味」。一種葯有一至兩種味道,「五味子」也不過酸、苦、甜、辣、咸五種味道。為什麼山葯有百味呢?我在之後兩年的時間里體悟聖人之教,草葯多生長於山野,唯獨「山葯」佔有「山」字。玄機何在?學習《易經》山天大畜卦令我有所醒悟:山天大畜卦象是山在上,天在下;山為賢人,天為君子。其寓意為山養君子,不養小人。如果將人體內之健康細胞比作「君子」,病態細胞便相對成了「小人」。以此而論,山葯養健康細胞,不支持病態細胞。癌症患者攝入食物,腫瘤瘋搶營養。如果山葯只養健康細胞,不支持腫瘤細胞,遏制癌症就有希望。茅塞頓開令我興奮不已。我把這個理論推薦給一些癌症患者,均得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肝腹水等重症病人試用此法,效果極佳。
與山葯結緣,是我「善待癌症」養生事業的一個里程碑。從此,遇到各種類型的癌症,我心中開始坦然。感恩古代先賢教導我。山葯何止百味?「百」字於此象徵無限。
山葯分為「菜山葯」和「鐵棍山葯」。
菜山葯粗如嬰兒胳膊,顏色遇鐵器變黑,是不抗氧化的緣故,所以只適於菜用。
鐵棍山葯細如手指,皮色鐵銹,故稱「鐵棍山葯」。鐵器刮皮,乃至打汁機里粉碎成漿,色白如玉,久不變色,證明其抗氧化的能力極強,也正是「養君子,不養小人」之奧妙所在。
鐵棍山葯在中國北方地區均可生長。但是,其中的極品卻是懷山葯。「懷」字指古代「懷慶府」,即當今中國河南焦作地區。明代御醫龔延賢著《壽世保元》論懷山葯時曰:「生懷慶山中者白細堅實,入葯之。」明代大醫陳嘉謨著《本草蒙筌》曰:「山葯,今人多用懷慶者,故當今各地葯肆,多用河南懷慶栽培品,特稱懷山葯而出售之,乃遠近知名之葯材,葯肆常備之品也。」現政府為保證懷山葯的純正,已將焦作地區生產的懷山葯列為原產地保護產品。
鐵棍懷山葯又分為兩種。一種生長於臨近黃河的沙土地;另一種是生長於臨近沁河的壚(lú)土地。
壚土地黏性大,地質堅瓷,雖然懷山葯的產量低於沙土地,但是質量卻是懷山葯中的極品。壚土鐵棍懷山葯的特點是:質堅粉足,潔白細膩,久煮不散,味道香甜,常食不膩。或蒸或煮5-8分鍾即熟。其它產地或品種的山葯卻有所不同。
正因如此,仿冒者隨之出現。一些不守信義的商人將別處的山葯運至焦作假冒懷山葯。無奈之下,我所采購的懷山葯一定要到焦作地區壚土地,直接從農戶地里取得,或鮮用,或加工成粉。
一、懷山葯的食用方法
懷山葯的食用方法分為鮮用和磨粉兩類,可交替使用,調節口味。
(一)鮮山葯
懷山葯鮮用比較常見,不同做法有不同的益處。
1.蒸山葯
將山葯在清水中浸泡一夜。用毛刷洗凈,保留山葯皮。山葯皮養護脾胃,尤其對養護胃腸黏膜更加有益。山葯皮的香氣對於醒腦、化瘀、通經絡均有益處。去皮則香氣消失。
洗凈的山葯放入燒開的鍋中蒸8分鍾左右可熟。這種蒸山葯於嘴裡細嚼,口水將其酶化下咽,原汁原味地養人。仔細體會酶化的過程可以品出山葯的美妙滋味。
2.山葯羹
將洗凈的山葯放入打汁機,加少許水,置於燒開的水中蒸5分鍾左右即熟。不去皮的山葯有香氣,養脾胃益肺;去皮的山葯色白如玉,養肺益腎。
山葯羹補益偏中上焦,包括:脾、胃、心、肺。
3.山葯糊
將打成汁的山葯漿倒入滾開的沸水中攪拌,煮熟可成山葯糊。
山葯糊補益偏中下焦,包括:脾、胃、肝、膽、腎、膀胱、大腸、小腸等。
4.炒山葯
將山葯去皮切薄片,於滾水中焯1分鍾撈出,在油鍋里翻炒。用少許澱粉,加適量鹽和白糖,倒入鍋內掛漿,加香油數滴起鍋。
炒山葯脆嫩,色、香、味俱全,清肺降火。
5.山葯泥
將山葯去皮蒸熟放溫,裝入潔凈食品袋中,用擀麵杖壓成泥;在圓碗底部塗抹一點點香油,放幾粒泡好的枸杞,或泡好的紅棗,或櫻桃等;再把山葯泥入碗壓實。置於沸水鍋上屜蒸5分鍾取出,用菜盤(碟)扣於碗口反轉,山葯泥猶如玉饅頭坐在菜盤(碟)上;再用藍莓醬之類的調料灑於表面,品相誘人。
吃客也可以根據愛好在口碟中加調料,用小勺挖山葯泥蘸調料吃:(1)補脾胃者蘸白糖;(2)補血者蘸紅糖糊;(3)補中氣者蘸白糖加姜沫;(4)補肝氣者蘸白糖加微辣;(5)瀉肝之火氣者蘸白糖加少許醋;(6)補腎者蘸少許醬;(7)補肺氣者蘸白糖加少許白鬍椒面。
6.涼拌山葯
將山葯去皮切薄片在滾水中焯過。加少許香油攪拌後,加適量鹽和香菜沫即成。加少許白醋可瀉肝火。
7.拔絲山葯
將去皮山葯切成寸斷蒸熟,保持熱溫待用。
將鍋里放少許明油(顏色透明),文火燒熱油後放入白糖使其溶化,趁機倒入熱山葯攪拌勻速放盤中。旁邊放一碗涼水。吃客趁熱夾山葯蘸涼水,使糖遇冷在山葯表面形成脆殼。吃起來外脆里酥,香甜有趣。這種方法要求吃客速度快。否則,盤中糖溫涼下來,便會結成糖坨。
8.生山葯汁
將山葯去皮,加少許涼白開水和適量冰糖(也可不加冰糖),置於打汁機中攪成汁後生飲,可滋陰降五臟內熱。午時飲養心降火;未時飲降小腸熱;申時飲降膀胱熱;寅時飲養肺陰降虛火。
(二)山葯粉
我們食用的山葯粉,是壚土地生產的鐵棍懷山葯,直接從地里挖出後,清洗、切片、烤爐烘乾、磨粉。其味道清新、醇厚、微香甜。
有人在個別葯店買回山葯磨粉,其異味甚重,令人惡心不能下咽。這是山葯用硫磺熏制之故。硫磺熏過的山葯自然晾曬後不會變色,而且增白,比烤爐烘乾大大節約生產成本。但是,帶硫山葯不宜做食品。
山葯粉的吃法也有多種:
1. 攤薄餅
將山葯粉加水攪拌成糊,糊稀餅薄,糊稠餅厚,加適當鹽;在不粘鍋中滴入少許油,將鍋燒熱,舀一勺山葯糊入內攤平,糊干時將餅翻過,片刻即熟。
2. 疙瘩湯
將山葯粉加少許水,用筷子攪成麵疙瘩備用。根據個人喜好煮沸菜湯,將麵疙瘩徐徐撥入鍋中,煮熟後即可食用。
參考其他麵食的做法,山葯粉還可以做出許多花樣。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山葯粉「筋性」差,遠不如白面。所以製作其他食品時應考慮這一點。如果單為增強體質,可在做白麵食品時加入適量山葯粉。
癌症患者的腫瘤處於迅速增長期,或者剛查出病灶,在30天內只吃鐵棍懷山葯為好。不餓不吃,餓了即吃,有利於遏制腫瘤發展勢頭。腫瘤瘋長的態勢被遏制後可改為添加其他素食。
二、古代醫家對山葯的論述
古代醫家對山葯論述較多。學習這些知識,在食用山葯時更有針對性。但是,由於山葯性平,屬於食物類,和偏性較強的葯相比,對於疾病的改善速度不太明顯。它更多的是補益臟腑的元氣,猶如築基興廈。所以,每日食山葯之人,堅持數年後,身心輕爽,「氣聚成形。」
山葯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兼入足少陰經氣分。其功能是健脾,補肺,固腎,益精。
(一)《神農本草經》(始於秦漢時期眾醫家智慧,成書於東漢時期)論山葯曰:「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力氣,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
(二)《別錄》(西漢經濟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著)論山葯曰:「主頭面游風,風頭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羸瘦,充五臟,除煩熱,強陰。」
(三)《葯性論》(明末清初思想家和政治家唐甄著)論山葯曰:「補五勞七傷,去冷風,止腰痛,鎮心神,補心氣不足,患人體虛羸,加而用之。」
(四)《日華子本草》(五代時期一本重要醫葯書籍,作者不詳)論山葯曰:「助五臟,強筋骨,長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五)《本草綱目》(明朝醫家李時珍著)論山葯曰:「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
(六)朱震亨(金元時期醫學大家)先生論山葯曰:「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
(七)《葯品化義》(明代賈所學著,清代李延昰補訂)曰:「山葯,溫補而不驟,微香而不燥,循循有調肺之功,治肺虛久嗽,何其穩當。因其味甘氣香,用之助脾,治脾虛腹瀉,怠惰嗜卧,四肢睏倦。又取其甘則補陽,以能補中益氣,溫養肌肉,為肺脾二臟要葯。土旺生金,金盛生水,功用相仍,故六味丸中用之治腎虛腰痛,滑精夢遺,虛怯陽痿。但性緩力微,劑宜倍用。」
(八)《本草求真》(清代乾隆年間儒醫大家黃宮綉著)曰:「山葯,本屬食物,古人用入湯劑,謂其補脾益氣除熱。然氣雖溫而卻平,為補脾肺之陰,是以能潤皮毛、長肌肉,不似黃芪性溫能補肺陽,白術苦燥能補脾陽也。且其性澀,能治遺精不禁,味甘兼咸,又能益腎強陰,故六味地黃丸用此以佐地黃。然性雖陰而滯不甚,故能滲濕以止泄瀉。生搗敷癰瘡,消腫硬,亦是補陰退熱之意。至雲補陽消腫,補氣除滯,理雖可通,語涉牽混,似非正說。至入湯劑以治火虛危症,難圖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緩故耳。入滋陰葯中宜生用,入補脾宜炒黃用。」
(九)《神農本草經讀》(清代醫葯學家陳念祖著)曰:「山葯,能補腎填精,精足則陰強、目明、耳聰。凡上品俱是尋常服食之物,非治病之葯,故神農另提出久服二字,可見今人每取上品之葯,如此物及人參、熟地、葳蕤、阿膠、菟絲子、沙苑蒺藜之類,合為一方,以治大病,誤人無算。蓋病不速去,元氣日傷,傷極則死。凡上品之葯,法宜久服,多則終身,少則數年,與五穀之養人相佐,以臻壽考。若大病而需用此葯,如五穀為養脾第一品,脾虛之人,強令食谷,即可畢補脾之能事,有是理乎!」
(十)《本經疏證》(清代醫葯學家鄒謝著)論山葯曰:「主傷中補虛羸,即補中益氣力也。」
上述有關山葯的論斷,皆出於歷代大家,主要是醫葯學者,也有其他領域的名人,足見秦漢以來國人對山葯的共識。按現代醫葯臨床試驗說,一個新葯要用300-500人試用結果為據。那麼,山葯是中華民族用數千年時間證明了的食物和葯物,百利而無一害。相對應地正確使用山葯,利國利民,天地歡喜。
2013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