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你眼中的國寶「大盂鼎」是怎麼樣的可以介紹一下嗎
清道光二十九年即1849年,在陝西郿縣禮村附近,一農民發掘出了大小2件鼎器,大的青銅器便是大盂鼎,被挖掘出來就流入古玩市場,小的一件不知所蹤。當時歧山首富宋金鑒,購得大盂鼎,但此鼎過於龐大、引人注目,很快被歧山縣令周庚盛強取豪奪,後又被北京一古玩商收購。
後來,岐山首富宋金鑒考中翰林,再次以3000兩白銀將大盂鼎買回,但在他去世後,家人僅以700兩白銀將鼎賣給陝甘總督左宗棠的手下袁保恆。袁保恆知道左宗棠愛好古玩,得鼎後馬上將鼎獻給左宗棠。
咸豐九年即1859年,左宗棠被永州總兵樊燮舉報,即將回京論處,後來大臣潘祖蔭出手相助,左宗棠才得以保住官職。因此左宗棠把大盂鼎送給了潘祖蔭,以報答援手之恩。
再看這篇銘文,金文奇異凝練、嚴厲凝重,筆觸美觀,書法結構嚴謹,章法朴實,方圓兼備,雄奇不失秀麗,可謂達到了極致精緻的藝術境界,甚至為後來的《張遷碑》《龍門造像》等書法作品奠下了基礎。
總之,大盂鼎的銘文書法,堪稱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且與大盂鼎的雄渾氣勢、端莊堂皇等相得益彰,更體現一種磅礴氣勢宏大格局,讓人肅然起敬。
因此,從目前出土的周朝銘文來看,在古周成康時代的金文里,如果單看書法成就,大盂鼎穩居第一。也就說明我國的每件青銅重器其亮點都各具特色。
大家認為此大盂鼎怎麼樣? 請在評論區留言~
(文中圖片來自網路,如侵則刪)
Ⅱ 有沒有是四足圓鼎的圖片
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四足圓鼎是極其罕見的。但也不是完全沒有。
比如下面的「西周夔龍紋四足圓鼎」就是四足的圓鼎。
上圖摘自《紫禁城》1992年05期《世所罕見的四足圓鼎》王光堯
相關論文參見: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ZIJC199205010.htm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摘自網路知道):
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
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
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Ⅲ 大篆書法作品精選
大篆字體非常的古樸大氣,創作出來的書法,受到很多人的追捧,是很多書法收藏家都喜歡的收藏。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大篆書法作品精選,希望對你有用!
大篆書法作品精選欣賞
大篆書法作品精選圖片4
樸拙的大篆
大篆是西周金文、東周各諸侯國文字(包括石鼓文字)遺跡的總稱。它們各自創造,或天子所命,或諸侯私造,並沒有統一的整體規劃,因而各有各的樣子,但由於文字之形質已定,倒也小異而大同。正因為如此,更顯示了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竟創造出了這樣燦爛多姿而又彼此質韻相通的法書。
《毛公鼎銘》
前一章曾以《毛公鼎銘》為金文實例,而《大盂鼎銘》則比《毛公鼎銘》還早,是西周康王時的器銘,相傳於清道光年間在陝西眉縣禮村出上。此作近商,故還略有甲骨的形意上的影響,但總的來看,文字結構嚴謹,安排妥貼,已毫無荒率隨意之處;筆畫深沉含蓄、凝練渾厚、遒潤飽滿。通篇鼓盪著渾穆古樸的氣度。這種神韻,是西周金文的典範,也為後世書家提供了追求的方向。
《大盂鼎銘》
《散氏盤銘》為西周厲王時器銘,於清乾隆(公元1736一1795年)初年出土於陝西鳳翔。此盤是傳世之重器,它的書法風格特殊,奇崛拙樸;結字蕭散有致,錯落成章,疏密相間,布白自然;筆畫遲緩恬靜,火氣全無,更無松軟柔媚、矜持作態,但坦然大方,妙出逸趣。
《散氏盤》
《史頌簋(gui三聲)銘》是西周共和時的器銘。此器共四件,文字內容相同。西周晚期,大篆已經完全成熟,古文字筆畫、結構都走上規范化的道路。筆畫已經盡可能地達到了勻凈、統一;然而,卻在以剛勁為基調的情況下,不時雜以柔美;在縱筆抒放中,又不時收斂內蓄。結體雖然意在規整,也不時立身修長,又間或以橫扁取勢。所形成的格局肅穆庄嚴、凝重有度,圓轉中增多方正。於是在雋永里蘊其沉厚,莊重中不失娟美。
《史頌簋銘》
“石鼓文字”出於東周,堪稱最規范的大篆,當是金文規范化到最後的結果。其字已規整完備,無論在用筆、結字還是格局、布白上都已建立了統一的形制。
《石鼓文》
僅就以上所列,可以看出皆不相同,但又都是大篆體系,尤其可以看出秦篆必然是它們的歸宿。
大篆的書體甚多,觀賞起來,各有所嗜,善鑒者總會有所會心。雖然每體存字不多,但所給人的感受差別極大,這正是書法藝術的特點,在大篆上已經表現得很充分了。自大篆重新為後人重視以來,賞玩臨習者擎出,早已雄辯地證明了它的魅力。
Ⅳ 《屋》甲骨文、金文、篆軆字文字的書法圖片
《屋》甲骨文、金文、篆軆字文字的書法
Ⅳ 陳宏偉書法作品
陳宏偉是我國知名書法家,他的書法作品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與認可。是收藏價值不錯的書法作品。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陳宏偉書法作品,希望對你有用!
陳宏偉書法作品欣賞
陳宏偉書法作品圖片4
中國書法字體的種類
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書體是和字體是密切相關的,書體是按字體的形狀來創造的。有什麼樣的字體就有什麼樣的書體,但是書體是有選擇的,是選擇美的字體的字形作為書法的載體。有些書法愛好者不懂得這個道理,在書法創作時按照字意去畫字,把“山”字畫成山的形,把“水”字畫成水波的樣子,這是違背書法藝術創作規律的。還有的脫離漢字的字形去抽象創作,讓欣賞者看不懂,這也是站不住腳。下邊我對書體加以介紹:
我們的先祖曾用結繩記事,後來用利器刻劃符號,考古學家在大約六千年的陝西省半坡村遺址,發現新石器時代陶片上有符號刻紋,距今五千多年的一些陶器上,刻有像太陽、月亮和山峰的象形符號,或稱“圖畫文字”。這些“文字”差異很大,經過幾千年的積累、規范逐漸走向統一。
篆書
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
1、大篆
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時期,先民們預測凶吉禍福,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刻在龜骨、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在歷史上曾經失傳過。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葯“龍骨”中被學者發現,以後在河南安陽古殷都廢墟中陸續大量發掘出來,共有十多萬片,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一千七百多個。
鍾鼎文。是在青銅器時代的商周,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為金文,鍾代表樂器,鼎代表禮器。周宣王時有位姓籀的太史對當時的文字進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鍾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石鼓文。是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十個,形似鼓狀,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2、小篆
早期文字處在初創階段,尤其是甲骨文還不規范,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較多,如其中的“馬”字。
秦始皇統一文字後,小篆的寫法就統一了。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
相傳在秦朝時篆字就有若干種。有鳥、蟲、蛇頭篆,這些篆書的起筆處畫有鳥、蟲、蛇頭的形狀。書法藝術不是具象的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抽象的藝術。因此,這類書體只能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就篆書的藝術而言鍾鼎文、石鼓文結構奇古,融入了先民質朴的美,更受後人所喜愛。周宣王時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銘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盤》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隸書
隸書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漢《張遷碑》、《禮器碑》、《史晨前後碑》、《乙瑛碑》、《石門頌》等。早在秦以前的竹簡上就有隸書的初形,經過長期演化,當漢代發明和運用紙張以後,書寫不再受窄長的竹木簡的限制,毛筆的性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隸書突破了秦篆單一中鋒運筆,筆法很豐富,中鋒和側鋒,方筆和圓筆,藏鋒和露鋒各顯神通。筆畫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蠶頭”、“燕尾”的筆畫,這樣的線條標明當時的書家在觀念上是要破除整齊劃一的單調,求生動活潑的多樣。在字的結構上改變了小篆擬橫揚豎的趨勢,字勢向橫向伸展,成熟的漢隸在書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把漢字的基本型態確立下來了。隸書的總體風格是嚴整壯闊而又舒展靈動。
草書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1、章草的代表作有吳皇象《急就章》、《文武將隊帖》、晉索靖《月儀帖》
草書是早於楷書的書體,章草始於篆書向隸書演化的過程中,隸書對章草的影響大些,所以又把章草稱為草寫的隸書。章草的代表人物:漢代有史游、杜度、崔瑗、張芝、張旭、等人,三國有皇象、索靖等人。
2、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晉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孫過庭《書譜》等。今草是從章草繁衍而來的。漢代張芝對創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稱為“草聖”。很可惜的是,現今沒有他的墨跡。“今草”之名,是晉代為了和章草相區別起的名。歷代很多書法名家都善今草,黃庭堅、趙孟、鮮於樞、祝允明、文徵明、徐渭、張瑞圖、傅山、王鋒等書法大師都留下了許多墨寶。
草書筆畫省略,相互縈帶,便於快捷書寫,以符號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規范性,又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是最善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3、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張旭《古詩四帖》、唐朝懷素《自述帖》
狂草字的寫法和今草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寫得狂放,連帶、省略更多,最能體現書者狂放的性情。史稱“顛張醉素”,是講張旭、懷素常在醉酒後,筆飛墨舞,其狂草線條流走飛動,結體險絕,謀篇奇特,尤如夏雲變幻莫測,痛快淋漓。
行書
分為行楷和行草。
1、行楷。如:東晉王羲之《蘭亭序》現代見到的王羲之的很多書法碑帖,並不是他的原跡,多是由後人臨摹或集字而成的。王羲之的原跡多數隨葬在唐太宗墓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黃庭堅《松風閣詩》、宋米芾《苕溪詩卷》、元趙孟《洛神賦》、明文徵明《醉翁亭記》等
2、行草。如:晉王獻之《鴨頭丸帖》、《中秋帖》、唐顏真卿《祭侄稿帖》,行書是界於楷書和草書之間最適用的一種書體,接近於楷書的稱為行楷,接近於草書的稱為行草。行草是王獻之創立的書體,《鴨頭丸帖》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行書碑帖眾多。
楷書
楷書是最晚形成的字體,始於漢末。漢鍾繇《宣示表》、鍾繇《薦季直表》、北魏《張猛龍碑》、晉《爨寶子碑》、晉王羲之《樂毅論》、晉王羲之《黃庭經》。關於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一道士知王羲之愛鵝,以白鵝換《黃庭經》,所以此帖又稱《換鵝帖》。晉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南朝《爨龍顏碑》、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唐顏真卿《勤禮碑》、唐柳公權《神策軍碑》《玄秘塔碑》。鍾繇對創立楷書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鍾的真跡,早已失傳,《宣示表》是晉唐人臨摹的。用筆質朴渾厚,雍容自然。體勢尚存隸意。魏碑和《爨寶子碑》、《爨龍顏碑》都屬早期的楷書,以方筆為主,開雄強古樸之風。楷書到晉代就完美了。唐朝將楷書規范化,唐楷法度嚴謹,結字端莊。端莊並非橫平豎直的呆板,細心的欣賞者可以看到書者微妙而又協調的變化。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潛藏豐富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