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世界文化遺產資料與圖片
1、頤和園 :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2、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修建前後費時近40年,至秦亡時陵園尚末完全竣工,工程之浩大為史所罕見。在秦始皇陵東l千米處,發掘出作為秦始皇陵陪葬墓坑之一的兵馬佣坑。陶佣身材高大,一般在1.8米左右,形態各異,體現了秦代高超的雕塑技藝水平。3、又名東岳,是中國五大名山之一,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山以雄偉壯麗著稱,歷史悠久,地層古老,風光秀麗,瓊閣掩映,文物古跡眾多。其主峰為玉皇峰,海拔1545米。
4、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5、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風景名勝區范圍154平方千米,區內峰林地貌獨特,座座山峰險峻雄峙,配以變幻莫測的煙雲,使自然美景千變萬化,構成奇、偉、幻、險的奇觀。風景區內共有自然景點400餘處。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名聞中外,號稱「天下第一奇山」。
希望對你有幫助
求採納,謝謝
『貳』 我要些都江堰的一些資料,各位幫下啊。(可以是圖片,介紹,歷史,技術作用)
都江堰坐落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於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於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岩寺等。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創建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作用。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圍已達40餘縣,灌溉面積達到66.87萬公頃。
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分,稱為「離堆」。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四川的經濟文化有很大發展。其最偉大之處是建堰兩千多年來經久不衰,而且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調統一。
都江堰工程至今猶存,仍發揮著工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灌區范圍的擴大,從1936年開始,逐步改用混凝土漿砌卵石技術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設施,古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灘、低作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沒有改變,都江堰水利工程成為世界最佳水資源利用的典範。水利專家仔細觀看了整個工程的設計後,都對它的高度的科學水平驚嘆不止。比如飛沙堰的設計就是很好地運用了迴旋流的理論。這個堰,平時可以引水灌溉,洪水時則可以排水入外江,而且還有排砂石的作用,有時很大的石塊也可以從堰上滾走。當時沒有水泥,這么大的工程都是就地取材,用竹籠裝卵石作堰,費用較省,效果顯著。
都江堰這一帶風景優美,有不少名勝古跡,又是一處十分理想的游覽勝地。都江堰一帶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等名勝古跡。
二王廟位於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臨都江堰,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後,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故而後人稱之為「二王廟」。廟內主殿分別供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並珍藏有治水名言、詩人碑刻等。
伏龍觀位於離堆公園內。傳說李冰治水時曾在這里降服惡龍,現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於宋代以前。位於都江堰魚嘴之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明末(公元17世紀)毀於戰火。現在的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都江堰不僅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1982年,都江堰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根據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第一條第二款有關文化遺產定義的規定:「建築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意義價值的單體或連接的建築群」。都江堰水利工程以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運行科學,與環境和諧結合,在歷史和科學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2000年聯合國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4屆大會上都江堰被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叄』 介紹一下都江堰的具體構造
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是二千多年前,中國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國現存的最古老而且依舊在灌溉田疇,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同時,這一帶風景優美,有不少名勝古跡,又是一處十分理想的游覽勝地。
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寶瓶口三部分組成。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稱為"離堆"。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國遊人,其中不少水利專家,都對它的高度的科學水平驚嘆不止。
江堰一帶有不少名勝古跡。離堆上建有伏龍觀、殿宇三重,順山勢逐級長高。前殿陳列著1974年修建外江節制閘時從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石像造於東漢靈帝初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圓雕石像,非常珍貴。後殿陳列有都江堰灌區的電動模型。伏龍現的左側是寶瓶口,江水奔騰澎湃,氣勢磅礴。觀後最高處建有觀瀾亭,兩層八角,憑欄遠眺,可見魚嘴、索橋及岷江激流、西嶺雪峰。
在玉壘山有二王廟,是古代人民為紀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績而建,初建於南北朝,名崇德祠,宋代以後李冰父子被封為王,改稱二王廟。現存建築為清代重修。廟宇依山取勢,宏偉秀麗,環境幽美。大殿及後殿內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廟內石壁有李冰治的口訣:"深掏攤,低作堰"等。
二王廟前岷江上的安瀾橋,橫跨在內江和外江的分水處,是一座索橋。始建於宋代以前,明末毀於戰火。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現在的橋,下移100多米,將竹改為鋼,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遠看如飛虹掛空,又像漁人曬網,形式十分別致。漫步橋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來,東望灌渠縱橫,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瞭然。
這上面有圖http://www.stdaily.com/gb/stdaily/2003-08/07/content_128292.htm
參考資料:http://www.sichuantour.com/scene/detail.asp?ID=28
至於圖片你可以直接在網路里輸入都江堰即可看到構造圖了
『肆』 都江堰圖片
都江堰圖片: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伍』 四川什麼地方好玩啊
1.閬中古城全景5A景區
地址:南充市閬中市閬水中路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