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漂亮的圖片素材,盡在圖片資訊網
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肝痛什麼地方圖片
擴展閱讀
手繪紅玫瑰唯美圖片 2025-07-05 16:57:29

肝痛什麼地方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06 00:16:45

1. 在這篇文章中哪些地方有插敘

第一處:「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後……」。這一處:
①母親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
②母親為兒子放棄了對生活的享受。
第二處:「後來妹妹告訴我母親常常肝痛……」。這一處:
①補充說明母親的病具體到了哪步田地。②母親做出的超常的努力忍住疼痛,不想讓自己的兒子和女兒知道,如果要他們知道了,他們會更傷心的。
第三處:「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這一處:①說明母親心裡只為兒女的幸福著想,未曾把自己放在心上。
答:課文秋天的懷念中一共有三處插敘。

2. 焦裕祿的精神事跡有哪些

焦裕祿的精神事跡有:

1、嚴於律己

焦裕祿說:「新幹部不參加勞動,就不能明確樹立階級觀點、群眾觀點;老幹部長期不參加勞動思想就要起變化,要變顏色」。

焦裕祿身體力行,無論工作多忙,總是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他經常開襟解懷,捲起褲腿和群眾一起幹活,群眾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

2、嚴管子女

有一次,焦裕祿發現大兒子去看戲,問道:「戲票哪來的?」孩子說:「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說沒有。叔叔問我是誰?我說焦書記是我爸爸,收票叔叔沒有收票就讓我進去了」。焦裕祿聽了非常生氣,當即把一家人叫來「訓」了一頓,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錢如數送給戲院。

3、不搞特殊

焦裕祿專門起草了一個《幹部十不準》的文件,規定任何幹部不準特殊化。這個「十不準」的通知,是一份既平常又不平常的通知。

說它平常,是因為《通知》所規定的每一條,都是每個共產黨員、革命幹部時刻應該想到的,做到的起碼准則。

說它不平常,是因為《通知》所規定的每一條准則,都閃耀著共產主義的思想光輝,都是對特權思想的有力批判。焦裕祿把職位看作是為人民服務的崗位,把職權看作是受人民的委託,為革命掌權。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無私的崇高革命精神的表現。

4、艱苦樸素

焦裕祿的辦公桌、文件櫃都是原蘭封縣委初建時買的,有不少地方破損。當時有人勸焦裕祿同志換個新的,他沒有採納這個建議,而且修了修,照樣使用。他用過的一條被子上有42個補丁,褥子上有36個補丁,同志們勸他換床新的。

他說:「我的被子破了,是需更換新的,但應該看到,災區的群眾比我更需要。其實,我這就很好,比我要飯時披著麻包片,住在房檐底下避雪強多啦。

焦裕祿的衣、帽、鞋、襪都是拆洗很多次,補了又補,縫了又縫的,雖然破舊得很厲害,但是焦裕祿同志總是捨不得換。他的愛人徐俊雅同志最後生氣了,不給他補,他就自己動手補。

5、關心群眾

有一天,焦裕祿冒著風雪,忍著劇烈的肝痛,一連走訪了九個村子,訪問了幾十戶群眾。但是,卻沒烤群眾一把火,沒喝群眾一口水。

他來到梁孫庄梁俊才的家裡,老大爺卧床不起,老大娘雙目失明。老大爺問:「你是誰呀?大雪天來幹啥?」焦裕祿同志說:「我是您的兒子,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的。」

老大爺感動得熱淚盈眶,說:「解放前,大雪封門,地主逼租,攆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還是黨好,社會主義好。」

3. 《秋天的懷念》一課中母親的艱難主要表現在哪裡結合全文概括o

《秋天的懷念》一課中母親的艱難主要表現在:重病纏身的母親,體貼入微地照顧雙腿癱瘓的兒子,鼓勵兒子好好活下去。

此文敘述了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對母愛的贊美,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對先年對母親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動。全文語言平淡、文字朴實,沒有經過精心的編織與雕琢,但卻句句含情,字字如金。

(3)肝痛什麼地方圖片擴展閱讀:

作品賞析

此文主旨寫母愛的真摯、細膩、深沉、偉大。作者以去北海看菊花為中心,敘述病入膏肓的母親忍受著巨大的病痛,隱瞞起病情,忘我地把愛全身心投入到不幸的兒子身上,直至自己生命最後一息的事,她對兒子的摯愛無微不至:理解、體諒、包容兒子的「暴怒無常」;

用盡苦心想辦法調整、改善兒子的心情(外出看花兒);盡量避免可能對兒子情緒產生負面影響的任何事情;臨終時刻念念不忘有病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全文表現出了母親對子女真摯無私的愛,也表達了子女對母親深深的懷念。

在這篇文章里,我們能從作者對母親的深愛里,看到他對生活、人生的這種認識與信念。正是這種厚重的意蘊,使它超越了一般懷念文章的悲悼、痛惜的情感而升華到一種崇高、壯美的境界。母愛是人類的天性,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偉大的感情。

但遠遠不是任何一個承受母愛的兒女都能一樣深切地感受到的。有多少心靈缺乏或是失去了愛與感受愛的功能,粗礪到近乎荒漠一片。不能感受愛的心靈一定不會去愛,能感受愛的心靈在感受的同時就是一種對愛的回報。史鐵生正是以訴說母親對自己的愛而訴說了自己對母親的愛。

4. 講排面花32萬買輛九年的保時捷卡宴,網友:修車的時候讓你肝疼

哈嘍,大家好!檢車家又和大家見面了。我是檢車家最「重量」級的檢測師GTwang,別看我外表高大,但內心實則心細如針啊。歡迎大家收看本期二手車檢測趣事。我是一個修過車的二手車檢測師,更是一名事故車勸退師。

好了,今天的檢測分享就到這了,我是檢車家的一名二手車檢測技師。喜歡就贊、不喜歡就噴。我修車多、讀書少,寫的不好,請大家多擔待。檢車家,願做你最懂車的朋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5. 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親的病有多重

三處
第一處:「母親喜歡花……」。
①母親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
②母親為兒子放棄了對生活的享受。
第二處:「後來妹妹告訴我母親常常肝痛……」
①補充說明母親的病具體到了哪步田地。②母親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處:「別人告訴我……」。說明母親心裡只為兒女的幸福著想,從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6. 史鐵生《秋天的懷念》的寫作的背景

創作背景

此文寫於1981年,最初發表於當年《南風報》上,那年史鐵生30歲。在史鐵生21歲時,也就是1969年到陝北延安「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

在生龍活虎、絢麗多彩的青春年華遭遇到生命的不幸,因而他的脾氣變得陰郁無比、暴怒無常。而他的母親此時肝病相當嚴重,常疼得整夜睡不著覺,可她將兒子瞞得緊緊的,仍鼓勵兒子好好活著。母親猝然離去後,史鐵生寫下了這篇文章以紀念他的母親。

(6)肝痛什麼地方圖片擴展閱讀

《秋天的懷念》是史鐵生一篇表達對母親深切懷念的散文。

文章寫得文字拙樸、情韻悠長、意蘊深沉,流露出對母愛的頌揚、母親高潔堅強品性的贊美及悲秋的憂傷之情。

史鐵生為什麼要以秋為背景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原來母親是在秋天離開的。倏然間,她悄悄地離開人世,就像落葉的飄零。這對一個無助的「我」來說,是生活的又一次沉重打擊。這個秋天,對史鐵生而言是刻骨銘心的。

史鐵生以飽蘸深情的筆墨敘述母親生前的點滴。文中寫到他暴怒時母親悄悄地躲出去,一面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一面暗自悲傷;寫到他看著窗外的樹葉飄落,母親進來擋在窗前;寫到母親最愛花,可自他生病後,母親侍弄的花兒都死了。

寫到母親反復勸他去北海看花,一旦答應就喜出望外;寫到母親最忌諱說到「跑」、「踩」一類的字眼兒;寫到母親常常肝痛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著卻對他隻字不提。每一個細節都令人深深感動,每一個細節都令人感知到母親的堅強。

史鐵生在構築這些細節時對母親主要用語言和動作描寫。文章更多的地方採用留白的手法,讓讀者去感懷、想像、豐富其中的細節。母親的形象由此變得更加豐滿生動,母愛的偉大淋漓盡致地被表現了出來。

7. 《秋天的懷念》插敘的地方有哪些

1、第一處:「母親喜歡花。說明母親是一個非常熱愛生活的人,但為兒子放棄了對生活的享受。

2、第二處:「後來妹妹告訴我母親常常肝痛。補充說明母親的病具體到了哪種程度,突出母親做出的超常努力。

3、第三處:「別人告訴我。說明母親心裡只為兒女的幸福著想,從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句子解析

1、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裡,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

動作描寫,表現孤獨、與世隔絕的生活狀態。「我」不願意接觸他人,不願意關注生活,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沉淪在痛苦裡面。

2、「什麼時候?」

語言描寫,在這里「我」的態度已經發生了細微的轉變,不再是完全的痛苦和暴怒。

3、「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准備的!」

語言描寫。我對母親的關懷、體貼和周到感到反感、厭煩,雖然情感狀態有所轉變,但是仍然缺少對生活的熱愛和關注,而更多是的沮喪和喪失信心。

8. 《秋天的懷念》 史鐵生 全文

《秋天的懷念》

——史鐵生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她總是這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活著有什麼勁!」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可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經到了那步田地。後來妹妹告訴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來覆去地睡不了覺。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裡,看著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著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臉上現出央求般的神色。「什麼時候?」「你要是願意,就明天?」她說。我的回答已經讓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說。她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那就趕緊准備准備。」「唉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准備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邊,絮絮叨叨地說著:「看完菊花,咱們就去『仿膳』,你小時候最愛吃那兒的豌豆黃兒。還記得那回我帶你去北海嗎?你偏說那楊樹花是毛毛蟲,跑著,一腳踩扁一個……」她忽然不說了。對於「跑」和「踩」一類的字眼兒。她比我還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沒回來。

鄰居們把她抬上車時,她還在大口大口地吐著鮮血。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看著三輪車遠去,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鄰居的小夥子背著我去看她的時候,她正艱難地呼吸著,像她那一生艱難的生活。別人告訴我,她昏迷前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拓展資料:史鐵生(1951-2010年),原籍河北涿縣,1951年出生於北京,196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中國當代作家,北京作家協會副主席、駐會作家,中國作家協會第五、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殘疾人作家協會副主。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因雙腿癱瘓於1972年回到北京。1979年開始創作,1983年和184年分別以《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榮獲全國優秀「三十萬東海文學巨獎」金獎(五萬元).1997年當選北京作協副主席。後來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余在寫作」,史鐵生創作的散文《我與地壇》鼓勵了無數的人。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2010年12月31日凌晨3點46分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9.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原文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

--------------------------------------------------------------------------------

1962年冬天,正是豫東蘭考縣遭受內澇、風沙、鹽鹼三害最嚴重的時刻。這一年,春天風沙打毀了20萬畝麥子,秋天淹壞了30多萬畝莊稼,鹽鹼地上有10萬畝禾苗鹼死,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了歷史的最低水平。

就是在這樣的關口,黨派焦裕祿來到了蘭考。

展現在焦裕祿面前的蘭考大地,是一幅多麼嚴重的災荒的景象呵!橫貫全境的兩條黃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邊的黃沙;片片內澇的窪窩里,結著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鹽鹼地上,枯草在寒風中抖動。

困難,重重的困難,像一副沉重的擔子,壓在這位新到任的縣委書記的雙肩。但是,焦裕祿是帶著《毛澤東選集》來的,是懷著改變蘭考災區面貌的堅定決心來的。在這個貧農出身的共產黨員看來,這里有36萬勤勞的人民,有烈士們流血犧牲解放出來的90多萬畝土地。只要加強黨的領導,一時就有天大的艱難,也一定能殺出條路來。第二天,當大家知道焦裕祿是新來的縣委書記時,他已經下鄉去了。

他到災情最重的公社和大隊去了。他到貧下中農的草屋裡,到飼養棚里,到田邊地頭,去了解情況,觀察災情去了。他從這個大隊到那個大隊,一路走,一路和同行的幹部談論。見到沙丘,他說:"栽上樹,豈不是成了一片好綠林!"見到澇窪窩,他說:"這里可以栽葦、養魚。"見到鹼地,他說:"治住它,把一片白變成一片青!"轉了一圈回到縣委,他向大家說:"蘭考是個大有作為的地方,問題是要干,要革命。蘭考是災區,窮,困難多,但災區有個好處,它能段練人的革命意志,培養人的革命品格。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

焦裕祿的話,說得大家心裡熱呼呼的。大家議論說,新來的縣委書記看問題高人一著棋,他能從困難中看到希望,能從不利條件中看到有利因素。

"關鍵在於縣委領導核心的思想改變"

連年受災的蘭考,整個縣上的工作,幾乎被發統銷糧、貸款、救濟棉衣和燒煤所淹沒了。有人說縣委機關實際上變成了一個供給部。那時候,很多群眾等待救濟,一部分幹部被災害壓住了頭,對改變蘭考面貌缺少信心,少數人甚至不願意留在災區工作。他們害怕困難,更害怕犯錯誤……

焦裕祿想:"群眾在災難中兩眼望著縣委,縣委挺不起腰桿,群眾就不能充分發動起來。'幹部不領,水牛掉井',要想改變蘭考的面貌,必須首先改變縣委的精神狀態。"
夜,已經很深了,焦裕祿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他披上棉衣,找縣委一位副書記談心去了。

在這么晚的時候,副書記聽見叩門聲,吃了一驚。他迎進焦裕祿,連聲問:"老焦,出了啥事?"

焦裕祿說:"我想找你談談。你在蘭考十多年了,情況比我熟,你說,改變蘭考面貌的主要問題在哪裡?"

副書記沉思了一下,回答說:"應該在思想前面加兩個字:領導。眼前關鍵在於縣委領導核心的思想改變。沒有抗災的幹部,就沒有抗災的群眾。"

兩個人談得很久,很深,一直說到後半夜。他們的共同結論是,除"三害"首先要除思想上的病害;特別是要對縣委的幹部進行抗災的思想教育。不首先從思想上把人們武裝起來,要想進行除"三害"的斗爭,將是不可能的。

嚴冬,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焦裕祿召集在家的縣委委員開會。人們到齊後,他並沒有宣布議事日程。只說了一句:"走,跟我出去一趟",就領著大家到火車站去了。當時,蘭考車站上,北風怒號,大雪紛飛。車站的屋檐下,持著尺把長的冰柱。許多逃荒的災民扶老攜幼擁擠在候車室里。他們正等待著國家運送災民前往豐收地區的專車,從這里開過……

焦裕祿指著他們,沉重地說:"同志們,你們看,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我們的階級兄弟。是災荒逼迫他們背井離鄉的,不能責怪他們,我們有責任。黨把這個縣36萬群眾交給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羞恥和痛心……"

他沒有再講下去,所有的縣委委員都沉默著低下了頭。這時有人才理解,為什麼焦裕祿深更半夜領著大家來看風雪嚴寒中的車站。

從車站回到縣委,已經是半夜時分了,會議這時候才正式開始。

焦裕祿聽了大家的發言,最後說:"我們經常口口聲聲說要為人民服務,我希望大家能牢記著今晚的情景,這樣我們就會帶著階級感情,去領導群眾改變蘭考的面貌。"

緊接著,焦裕祿組織大家學習《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鼓舞大家的革命干勁,鼓勵大家像張思德,白求恩那樣工作。

以後,焦裕祿又專門召開了一次常委會,回憶蘭考的革命斗爭史。在殘酷的武裝斗爭年代,蘭考縣的幹部和人民,同敵人英勇搏鬥,前仆後繼。有個地區,在一個月內曾經有九個區長為革命犧牲。烈士馬福重被敵人破腹後,腸子被拉出來掛在樹上……焦裕祿說:"蘭考這塊地方,是同志們用鮮血換來的,先烈們並沒有因為蘭考人窮災大,就把它讓給敵人,難道我們就不能在這里戰勝災害?"

一連串的階級教育和思想斗爭,使縣委領導核心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站起來了。他們打掉了在自然災害面前束手無策、無所作為的懦夫思想,從上到下堅定地樹立了自力更生消"三害"的決心。不久,在焦裕祿倡議和領導下,一個改造蘭考大自然的藍圖制訂出來了。這個藍圖規定在三五年內,要取得治沙、治水、治鹼的基本勝利,改變蘭考的面貌。這個藍圖經過縣委討論通過後,報告了中共開封地委,焦裕祿在報告上,又著重加了幾句:

"我們對蘭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對著當前嚴重的自然災害,我們有革命的膽略,堅決領導全縣人民,苦戰三五年,改變蘭考的面貌。不達目的,我們死不瞑目。"

這幾句話,深切地反映了當時縣委的決心,也是蘭考全黨在上級黨組織面前,一次庄嚴的宣誓。

"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

焦裕祿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規劃並不等於現實,這澇、沙、鹼三害,自古以來害了蘭考人民多少年呵!今天,要制服"三害",要把它們從蘭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樣驅走,必須進行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價。

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導,不管做什麼工作,必須首先了解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要想戰勝災害,單靠一時的熱情,單靠主觀願望,事情斷然是辦不好的。即使硬幹,也要犯"閉塞眼睛捉麻雀"的錯誤。要想戰勝災害,必須詳盡地掌握災害的底細,了解災害的來龍去脈,然後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部署。

他下決心要把蘭考縣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況摸透,親自去掂一掂蘭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

根據這一想法,縣委先後抽調了120個幹部、老農和技術員,組成一支三結合的"三害"調查隊,在全縣展開了大規模的追洪水、查風口、控流沙的調查研究工作。焦裕祿和縣委其他領導幹部,都參加了這次調查。那時候,焦裕祿正患著慢性的肝病,許多同志擔心他在大風大雨中奔波,會加劇病情的發展,勸他不要參加,但他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同志們的勸告,他說:"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他不願意坐在辦公室里依靠別人的匯報來進行工作,說完就背著干糧拿著雨傘,和大家一起出發了。

每當風沙最大的時候,也就是他帶頭下去查風口、探流沙的時候;雨最大的時候,也就是他帶頭下去冒雨涉水,觀看洪水流勢和變化的時候。他認為這是掌握風沙、水害規律最有利的時機。為了弄清一個大風口,一條主幹河道的來龍去脈,他經常不辭勞苦地跟著調查隊,追尋風沙和洪水的去向,從黃河故道開始,越過縣界、省界,一直追到沙落塵埃,水入河道,方肯罷休。在這場艱苦的調查中,焦裕祿簡直變成一個滿身泥水的農村"脫坯人"了。他和調查隊的同志們經常在截腰深的水裡吃干糧,蹲在泥濘里歇息……

有一次,焦裕祿從固陽公社回縣城路上,遇到了白帳子猛雨。大雨下了七天七夜,全縣變成了一片汪洋。焦裕祿想:"洪水呀,等還等不到哩,你自己送上門來了。"他回到縣里後,連停也沒停,就帶著辦公室的三個同志察看洪水去了。眼前只有水,哪裡有路?他們靠著各人手裡的一根棍,探著,走著。這時。焦裕祿突然感到一陣陣肝痛,不時彎下身子用左手按著肝區。三個青年懇求他:"你回去休息吧。把任務交給我們,我們保證按照你的要求完成任務。"焦裕祿沒有同意,繼續一路走,一路工作著。

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們為他張著傘,他畫了一張又一張水的流向圖。等他們趕到金營大隊,支部書記李廣志一看見焦裕祿就吃驚地問:"一片汪洋大水,您是咋來的?"焦裕祿掄著手裡的棍子說:"就坐這條船來的。"李廣志讓他休息一下,他卻拿出自己畫的圖來,一邊指點著,一邊滔滔不絕地告訴李廣志,根據這里的地形和水的流勢,應該從哪裡到哪裡開一條河,再從哪裡到哪裡挖一條支溝……這樣,就可以把這幾個大隊的積水,統統排出去了。李廣志聽了非常感動,他沒有想到,焦裕祿同志的領導工作竟這樣的深入細致!到吃飯的時候了,他要給焦裕祿派飯,焦裕祿說:"雨天,群眾缺燒的,不吃啦!"說著,就又向風雨中走去。

送走了風沙滾滾的春天,又送走了暴雨連連的夏季,調查隊在風里、雨里、沙窩里、激流里度過了一個月又一個月,方圓跋涉了5000餘里,終於使縣委抓到了蘭考"三害"的第一手資料。全縣有大小風口84個,經調查隊一個個查清,編了號、繪了圖;全縣的千河萬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閘……也調查得清清楚楚,繪成了詳細的排澇泄洪圖。

這種大規模的調查研究,使縣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鹼發生、發展的規律。幾個月的辛苦奔波,換來了一整套又具體又詳細的資料,把全縣抗災斗爭的戰斗部署,放在一個更科學更扎實的基礎之上。大家都覺得方向明,信心足,無形中增添了不少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夜已經很深了,陣陣的肝痛和縣委工作沉重的擔子,使焦裕祿久久不能入睡。他的心在想著蘭考縣的36萬人和2574個生產隊。抗災斗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基層幹部和群眾的思想覺悟也有高有低,怎樣才能充分調動起群眾的革命積極性?怎樣才能更快地在全縣范圍內開展起轟轟烈烈的抗災斗爭?

焦裕祿在苦苦思索著。

在多年的工作中,焦裕祿善於從毛澤東同志著作中汲取營養,按照他自己的說法,叫做"白天到群眾中調查訪問,回來讀毛主席著作,晚上'過電影'。"他所說的'過電影',主要是指聯系實際來思考問題。他說:"無論學習或工作,不會'過電影'那是不行的。"

現在,全縣抗災斗爭的情景,正像一幕幕的電影活動在他的腦海里,此時此刻,他常覺得毛澤東同志所倡導的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方法,是多麼重要!他決定發動縣委領導同志再到貧下中農中間去,集中群眾的智慧尋求解決困難的辦法。他自己更是經常住在老貧農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眾一起吃飯,一起勞動。他帶著高昂的革命激情和對群眾的無限信任,在廣大貧下中農中間詢問著、傾聽著、觀察著。他聽到許多貧下中農的要求和呼聲,看到許多社隊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革命精神。他在群眾中學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鹼的辦法,總結了不少可貴的經驗。群眾的智慧,使他受到極大的鼓舞,也更加堅定了他戰勝災害的信心。

韓村是一個只有27戶人家的生產隊。1962年秋天遭受了毀滅性的澇災,每人只分了12兩紅高梁穗。在這樣嚴重的困難面前,生產隊的貧下中農提出,不向國家伸手,不要救濟糧、救濟款,自己割草賣草養活自己。他們說:搖錢樹,人人有,全靠自己一雙手。不能支援國家,心裡就夠難受了,決不能再拉國家的後腿。就在這年冬天,他們割了27萬斤草,養活了全體社員,養活了8頭牲口還修理了農具,買了7輛架子車。

秦寨大隊的貧下中農社員,在鹽鹼地上刮掉一層皮,從下面深翻出好土,蓋在上面。他們大幹深翻地的時候,正是最困難的1963年夏季,他們說:"不能幹一天就干半天,不能翻一杴就翻半杴,用蠶吃桑葉的辦法,一口口啃,也要把這鹼地啃翻個個兒。"

趙垛樓的貧下中農在七季基本絕收以後,冒著傾盆大雨,挖河渠,挖排水溝,同暴雨內澇搏鬥。1963年秋天,這里一連九天暴雨,他們卻奪得了好收成。賣了8萬斤余糧。

雙楊樹的貧下中農在農作物基本絕收的情況下,雷打不散,社員們兌雞蛋賣豬,買牲口買種子,堅持走集體經濟自力更生的道路,社員們說:"窮,咱窮到一塊兒;富,咱也富到一塊兒。"

韓村,秦寨,趙垛樓,雙楊樹,廣大貧下中農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使焦裕祿十分激動。他認為這就是在毛澤東思想哺育下的貧下中農革命精神的好榜樣。他在縣委會議上,多次講述了這些先進典型的重大意義。他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應該把群眾中這些可貴的東西,集中起來,再堅持下去,號召全縣社隊向他們學習。"

1963年9月,縣委在蘭考冷凍廠召開了全縣大小隊幹部的會議,這是扭轉蘭考局勢的大會,是蘭考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一次誓師大會。會上,焦裕祿為韓村、秦寨、趙垛樓、雙楊樹的貧下中農鳴鑼開道,請他們到主席台上,拉他們到萬人之前,大張旗鼓地表揚他們的革命精神。他把群眾中這些革命的東西,集中起來,總結為四句話:"韓村的精神,秦寨的決心,趙垛樓的干勁,雙楊樹的道路。"他說:這就是蘭考的新道路!是毛澤東思想指引的道路!他大聲疾呼,號召全縣人民學習這四個樣板,發揚他們的革命精神,在全縣范圍內鎖住風沙,制服洪水,向"三害"展開英勇的斗爭!

這次大會在蘭考抗災斗爭的道路上,是一個偉大的轉折。它激發了群眾的革命豪情,鼓舞了群眾的革命鬥志,有力地推動了全縣抗災斗爭的發展。它使韓村等四個榜樣的名字傳遍了蘭考;它讓毛澤東思想的偉大紅旗,在蘭考36萬群眾的心目中,高高地升起!

從此,蘭考人民的生活中多了兩個東西,這就是縣委和縣人委發出的"奮發圖強的嘉獎令"和"革命硬骨頭隊"的命名書。

"當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共產黨員要出現在群眾面前"

就在蘭考人民對澇、沙、鹼三害全面出擊的時候,一場比過去更加嚴重的災害又向蘭考襲來。1963年秋季,蘭考縣一連下了13天雨,雨量達250毫米。大片大片的莊稼汪在窪窩里,漬死了。全縣有11萬畝秋糧絕收,22萬畝受災。

焦裕祿和縣委的同志們全力投入了緊急的生產救災。

那是個冬天的黃昏。北風越刮越緊,雪越下越大。焦裕祿聽見風雪聲,倚在門邊望著風雪發呆。過了會兒,他又走回來,對辦公室的同志們嚴肅地說:"在這大風大雪裡,貧下中農住得咋樣?牲口咋樣?"接著他要求縣委辦公室立即通知各公社做好幾件雪天工作。他說,"我說,你們記記:第一,所有農村幹部必須深入到戶,訪貧問苦,安置無屋居住的人,發現斷炊戶,立即解決。第二,所有從事農村工作的同志,必須深入牛屋檢查,照顧老弱病畜,保證不許凍壞一頭牲口。第三,安排好室內副業生產。第四,對於參加運輸的人畜,凡是被風雪隔在途中的,在哪個大隊的范圍,由哪個大隊熱情招待,保證吃得飽,住得暖。第五,教育全黨,在大雪封門的時候,到群眾中去,和他們同甘共苦。最後一條,把檢查執行的情況迅速報告縣委。"辦公室的同志記下他的話,立即用電話向各公社發出了通知。

這天,外面的大風雪颳了一夜。焦裕祿的房子里,電燈也亮了一夜。

第二天,窗戶紙剛剛透亮,他就挨門把全院的同志們叫起來開會。焦裕祿說:"同志們,你們看,這場雪越下越大,這會給群眾帶來很多困難,在這大雪擁門的時候,我們不能坐在辦公室里烤火,應該到群眾中間去。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

簡短的幾句話,像刀刻的一樣刻在每一個同志的心上,有人眼睛濕潤了,有人有多少話想說也說不出來了。他們的心飛向冰天雪地的茅屋去了。大家立即帶著救濟糧款,分頭出發了。

風雪鋪天蓋地而來。北風響著尖利的哨音,積雪有半尺厚。焦裕祿迎著大風雪,什麼也沒有披,火車頭帽子的耳巴在風雪中呼扇著。那時候,他的肝痛常常發作,有時疼得厲害,他就用一支鋼筆硬頂著肝部。現在他全然沒想到這些,帶著幾個年輕小夥子,踏著積雪,一邊走,一邊高唱《南泥灣》。

這一天,焦裕祿沒烤群眾一把火,沒喝群眾一口水。風雪中,他在9個村子,訪問了幾十戶生活困難的老貧農。在許樓,他走進一個低矮的柴門。這里住的是一雙無兒無女的老人。老大爺有病躺在床上,老大娘是個瞎子。焦裕祿一進屋,就坐在老人的床頭問寒問飢。老大爺問他是誰?他說:"我是您的兒子。"老人問他大雪天來幹啥?他說:"毛主席叫我來看望您老人家。"老大娘感動得不知說什麼才好,用顫抖的雙手上上下下摸著焦裕祿。老大爺眼裡噙著淚說:"解放前,大雪封門,地主來逼租,攆得我串人家的房檐,住人家的牛屋。"焦裕祿安慰老人說:"如今印把子抓在咱手裡,蘭考受災受窮的面貌一定能夠改過來。"

就是在這次雪天送糧當中,焦裕祿也看到和聽到了許多貧下中農極其感人的故事。誰能夠想到,在毀滅性的澇災面前,竟有那麼一些生產隊,兩次三番退回國家送給他們的救濟糧、救濟款。他們說:把救濟糧、救濟款送給比我們更困難的兄弟隊吧,我們自己能想辦法養活自己!

焦裕祿心裡多麼激動呵!他看到毛澤東思想像甘露一樣滋潤了蘭考人民的心,黨號召的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硬骨頭精神,已經變成千千萬萬群眾敢於同天抗、同災斗的物質力量了。

有了這種精神,在蘭考人民面前還有什麼天大的災害不能戰勝!

「縣委書記要善於當『班長』」

焦裕祿常說,縣委書記要善於當"班長",要把縣委這個"班"帶好,必須使這"一班人"思想齊、動作齊。而要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就必須靠毛澤東思想。

他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縣人委有一位從豐收地區調來的領導幹部,提出了一個裝潢縣委和縣人委領導幹部辦公室的計劃。連桌子、椅子、茶具,都要換一套新的。為了好看,還要把城裡一個污水坑填平,上面蓋一排房子。縣委多數同志激烈地反對這個計劃。也有人問:"錢從哪裡來?能不能花?"這位領導幹部管財政,他說:"花錢我負責。"

但是,焦裕祿提了一個問題:

"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嗎?"他接著說明了自己的意見:

"災區面貌沒有改變,還大量吃著國家的統銷糧,群眾生活很困難。富麗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連想也很危險。"

後來,焦裕祿找這位領導幹部談了幾次話,幫助他認識錯誤。焦裕祿對他說:蘭考是災區,比不得豐收區。即使是豐收區,你提的那種計劃,也是不應該做的。焦裕祿勸這位領導幹部到貧下中農家裡去住一住,到貧下中農中間去看一看。去看看他們想的是什麼,做的是什麼。焦裕祿作為縣委的班長,他從來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於人。他對同志們要求非常嚴格,但他要求得入情入理,叫你自己從內心裡生出改正錯誤的力量。不久以後,這位領導幹部認識了錯誤,自己收回了那個"建設計劃"。

有一位公社副書記在工作中犯了錯誤。當時,縣委開會,多數委員主張處分這位同志。但焦裕祿經過再三考慮,提出暫時不要給他處分。焦裕祿說,這位同志是我們的階級弟兄,他犯了錯誤,給他處分固然是必要的;但是,處分是為了達到治病救人的目的。當前改變蘭考面貌,是一個艱巨的斗爭,不如派他到最艱苦的地方去,考驗他,鍛煉他,給他以改正錯誤的機會,讓他為黨的事業出力,這樣不是更好嗎?

縣委同意了焦裕祿的建議,決定派這個同志到災害嚴重的趙垛樓去蹲點。這位同志臨走時,焦裕祿把他請來,嚴格地提出批評,親切地提出希望,最後焦裕祿說:"你想想,當一個不堅強的戰士,當一個忘了群眾利益的共產黨員,多危險,多可恥呵!先烈們為解放蘭考這塊地方,能付出鮮血、生命;難道我們就不能建設好這個地方?難道我們能在自然災害面前當怕死鬼?當逃兵?"

焦裕祿的話,一字字、一句句都緊緊扣住這位同志的心。這話的分量比一個最重的處分決定還要沉重,但這話也使這位同志充滿了戰斗的激情。階級的情誼,革命的情誼,黨的溫暖,在這位犯錯誤的同志的心中激盪著,他滿眼流著淚,說,"焦裕祿同志,你放心……"

這位同志到趙垛樓以後,立刻同群眾一道投入了治沙治水的斗爭。他發現群眾的生活困難,提出要賣掉自己的自行車,幫助群眾,縣委制止了他,並且指出,當前最迫切的問題,是從思想上武裝趙垛樓的社員群眾,領導他們起來,自力更生進行頑強的抗災斗爭,一輛自行車是不能解決什麼問題的。以後,焦裕祿也到趙垛樓去了。他關懷趙垛樓的2000來個社員群眾,他也關懷這位犯錯誤的階級弟兄。

就在這年冬天,趙垛樓為害農田多年的24個沙丘,被社員群眾用沙底下的黃膠泥封蓋住了。社員們還挖通了河渠,治住了內澇。這個一連七季吃統銷糧的大隊,一季翻身,賣余糧了。

也就在趙垛樓大隊"翻身"的這年冬天,那位犯錯誤的同志,思想上也翻了個個兒。他在抗災斗爭中,身先士卒,表現得很英勇。他沒有辜負黨和焦裕祿對他的期望。

焦裕祿,出生在山東淄博一個貧農家裡,他的父親在解放前就被國民黨反動派逼迫上吊自殺了。他從小逃過荒,給地主放過牛,扛過活,還被日本鬼子抓到東北挖過煤。他帶著家仇、階級恨參加了革命隊伍,在部隊、農村和工廠里做過基層工作。自從參加革命一直到當縣委書記以後,他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本色。他常常開襟解懷,卷著褲管,朴朴實實地在群眾中間工作、勞動。貧農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有多少泥。他穿的襪子,補了又補,他愛人要給他買雙新的,他說:"跟貧下中農比一比,咱穿得就不錯了。"夏天他連涼席也不買,只花四毛錢買一條蒲席鋪。

有一次,他發現孩子很晚才回家去。一問,原來是看戲去了。他問孩子:"哪裡來的票?"孩子說:"收票叔叔向我要票,我說沒有。叔叔問我是誰?我說焦書記是我爸爸。叔叔沒有收票就叫我進去了。"焦裕祿聽了非常生氣,當即把一家人叫來"訓"了一頓,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錢如數送給戲院。接著,他又建議縣委起草了一個通知,不準任何幹部特殊化,不準任何幹部和他們的子弟"看白戲"……

"焦裕祿是我們縣委的好班長,好榜樣。"

"在焦裕祿領導下工作,方向明,信心大,敢於大作大為,心情舒暢,就是累死也心甘。"

焦裕祿的戰友這樣說,反對過他的人這樣說,犯過錯誤的人也這樣說。

他心裡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

縣委一位副書記在鄉下患感冒,焦裕祿幾次打電話,要他回來休息;組織部一位同志有慢性病,焦裕祿不給他分配工作,要他安心療養;財委一位同志患病,焦裕祿多次催他到醫院檢查……焦裕祿的心裡,裝著全體黨員和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

1964年春天,正當黨領導著蘭考人民同澇、沙、鹼斗爭勝利前進的時候,焦裕祿的肝病也越來越重了。很多人都發現,無論開會、作報告,他經常把右腳踩在椅子上,用右膝頂住肝部。他棉襖上的第二和第三個扣子是不扣的,左手經常揣在懷里。人們留心觀察,原來他越來越多地用左手按著時時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東西頂在右邊的椅靠上。日子久了,他辦公坐的藤椅上,右邊被頂出了一個大窟窿。他對自己的病,是從來不在意的。同志們問起來,他才說他對肝痛採取了一種壓迫止痛法。縣委的同志們勸他療養,他笑著說:"病是個欺軟怕硬的東西,你壓住他,他就不欺侮你了。"焦裕祿暗中忍受了多大痛苦,連他的親人也不清楚。他真是全心全意投到改變蘭考面貌的斗爭中去了。

焦裕祿到地委開會,地委負責同志勸他住院治療,他說:"春天要安排一年的工作,離不開!"沒有住。地委給他請來一位有名的中醫診斷病情,開了葯方,因為葯費很貴,他不肯買。他說:"災區群眾生活很困難,花這么多錢買葯,我能吃得下嗎?"縣委的同志背著他去買來三劑,強他服下,但他執意不再服第四劑。

那天,縣委辦公室的幹部張思義和他一同騎自行車到三義寨公社去。走到半路,焦裕祿的肝痛發作,疼得蹬不動車,兩個人只好推著自行車慢慢走。剛到公社,大家看他氣色不好,就猜出是他又發病了。公社的同志說:"休息一下吧。"他說:"談你們的情況吧,我不是來休息的。"

公社的同志一邊匯報情況,一邊看著焦裕祿強按著肝區在作筆記。顯然,他的肝痛得使手指發抖,鋼筆幾次從手指間掉了下來。匯報的同志看到這情形,忍住淚,連話都說不出來了,而他,看來還是神情自若的樣子,說:

"說,往下說吧。"

1964年的3月,蘭考人民的除"三害"斗爭達到了高潮,焦裕祿的肝病也到了嚴重關頭。躺在病床上,他的心潮洶涌澎湃,奔向那正在被改造著的大地。他滿腔激情地坐到桌前,想動手寫一篇文章,題目是:《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他鋪開稿紙,擬好了四個小題目:一、設想不等於現實。二、一個落後地區的改變,首先是領導思想的改變。領導思想不改變,外地的經驗學不進,本地的經驗總結不起來。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四、精神原子彈--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

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的焦裕祿,從蘭考人民在抗災斗爭中表現出來的英雄氣概,從蘭考人民一步一個腳印的實干精神中,已經預見到新蘭考美好的未來。但是,文章只開了個頭,病魔就逼他放下了手中的筆,縣委決定送他到醫院治病去了。

臨行那一天,由於肝痛得厲害,他是彎著腰走向車站的。他是多麼捨不得

10. 小說里的蘇杭一般指什麼地方

蘇杭,蘇州和杭州的合稱;
蘇州(漢語拼音:Sūzhōu),中國著名旅遊城市,古稱吳,現簡稱蘇,擁有姑蘇、吳郡、吳中、東吳和平江等多個古稱和別稱。
杭州(漢語拼音:hángzhōu)中國六大古都之一,古稱錢塘、臨安、武林、餘杭,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浙江省省會,浙江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華東重要的交通、信息、文化、經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