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有哪些著名書法家
1、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李氏,名斯,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駐馬店市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2、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3、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
4、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
5、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 、司徒顏杲卿從弟,唐代名臣、書法家。
2. 崔祐甫的墓葬紀念
崔祐甫墓誌志石呈四方形,高、寬各107厘米,厚21厘米。蓋為盝頂,由國子丞李陽冰篆蓋「有唐相國贈太傅崔公墓誌銘」3行12字,四周陰刻花草紋。志文隸書,38行,每行42字,首行題「有唐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常山縣開國子、贈太傅、博陵崔公墓銘並序」,吏部侍郎邵說撰文,前河南府潁陽縣丞徐珙書寫。墓誌在洛陽出土,時間不詳,現藏於河南博物院。
3. 千唐志齋的志石收藏
洛陽地處中原,古來為文人薈萃之地。此邙山雄渾逶迤,土厚水低宜於殯葬,所以歷代帝王將相、富戶巨賈,皆迷信北邙為風水寶地,多葬於邙山下,故民間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以致「北邙山上少閑土,說是洛陽人舊墓」、「北邙無卧牛之地」,成為我國最為集中浩大的墓葬區。隨著清末以來的盜墓及其它自然原因,埋於墓中的志石出土甚多,張鈁先生三十年代的大規模搜集,幾乎收藏了北邙出土志石80%以上,為我們國家保存了一大批珍貴的國寶。
墓誌銘是一塊刻滿文字的正方形青石,這塊薄薄的石片記述了死者的世系爵里、平生經歷、配偶子嗣、卒葬時地,然後埋在死者墳墓里邊。一個人漫長而輝煌的一生,一個人姜冷而平庸的一生,都被濃縮成一塊透明的膠片,展示在這里。曾經指點過江山的人,曾經使歷史發出耀眼光斑的人,曾經搖筆生珠的文人,曾經身首異處的武士,或吃齋念佛的和尚,或雲游四方的道士,都以一種形式,走進了時光的隧道,千唐志齋是他們最終的歸宿。 這些志石都是張鈁從全國各地,主要是洛陽一帶搜集而來的。洛陽為十三朝古都,是人文薈萃之地。城北邙山,東西綿延百餘公里,雄渾遙遠,土厚水低,宜於殯葬,所以歷代達官貴人,富戶巨賈,皆迷信邙山為風水寶地,甚至遠在江南塞北的人,臨終還囑其後人,不遠千里,還葬北邙。所以民間流傳有「生於蘇杭,葬於北邙」之說,以致「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見王建《北邙行》)。
也正是這些富豪的墓葬,誘致了盜墓之風的盛行,盜墓者重於劫掠殉葬品,笨重的志石則乏人問津,多散失民間。清末修隴海鐵路取線邙山腳下,掘出的志石被棄置於民間田舍。張鈁看到後,廣為搜求,闢地建齋,妥為保存,因其事先曾與於右任達成協議,魏志歸於而唐志屬張,遂使千唐志齋成為全國珍藏唐志最集中的地方。 千唐志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貞觀,歷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則天的改元、安祿山的僭號,無不盡備。志主身份有位極人臣的相國太尉,封疆裂土的皇帝貴戚,雄踞一方的藩鎮大吏,職司守土的刺史太守,官卑職微的尉墨參曹;也有悠遊園林的處士名流,昧悟參禪的寺觀洞主,以及被深鎖內宮、凄涼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貫的宮娥彩女。這些墓誌記載著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會活動,故又可作一部石刻唐書看待,這些文字為我們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況,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珍貴資料,起著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作用。
說千唐志齋是一部石刻唐書,是這些志石上記載了唐代三百年間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大量史實,這些史實的詳細情況已被歷史的風煙所湮沒,僅有的史籍僅述其大概,對於歷史的記述,史書是豎向的,粗略的,而墓誌銘對這些事實的記述則是橫向的、詳細的。這些唐人穿越千餘年時光的隧道,再現於我們面前,使我們如見其人,如臨其境,與我們智慧的祖先對話,使我們以史為鑒,感悟過去,啟迪未來。所以說,千唐志齋又是一部網路全書,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一下對唐代農民起義的記述,這方聖歷二年(公元699年)崔玄籍墓誌記載了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睦州(今浙江建德)女英雄陳碩真為首的反對酷吏、豪強壓迫的農民起義;這方天寶三年(公元744年)裴鎬墓誌則記載了當年在永嘉郡(今浙江溫州)發生的「海盜」起義事件;這方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嗣曹王李皋墓誌與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陳皆墓誌都記載了他們參與鎮壓袁晁起義的情況,這些記載都為史籍提供了難得的佐證,對我們了解唐中期以後農民起義活動的范圍、規模以及被鎮壓的情況大有裨助。在五號室崔玄籍墓誌左上方的這方墓誌主人為高玄,高玄為遼東三韓人(即南韓人),其祖父曾為平壤刺史,後其隨泉南生來唐,並入仕,卒葬洛陽北邙,這方墓誌對於了解唐代的外交及用人制度非常有趣,各位不妨仔細一看。
從這些藏志中,還可以看到唐代官府對鹽、茶、酒實行專賣和均田制日益解體的情況。如位於八號室的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孫公義墓誌中,記載了會昌年間睦州一帶經濟蕭條、土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的景象,以及孫公義針對時弊、力倡農耕、推行新稅制,減輕農民負擔,促進當地農業發展的措施。另外,位於三號室的聖歷二年(公元699年)的王德表墓誌、位於五號室的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裴同墓誌、位於三號室的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和守陽墓誌、位於三號天井的錦州刺史趙潔墓誌都分別記述了唐王朝與我國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同地方政權之間存在的矛盾與糾紛,也記載了大量彼此友好往來的事實。再如開元九年(公元721年)張尊師墓誌,開元六年(公元718年)侯敬忠墓誌中還可以看到唐代佛、道兩教廣泛流行及彼此相此消長的斗爭情況。如果讀者有心了解唐代士族門閥勢力的興衰,姓氏的淵源、地名的變更、以及自然、交通的情況,也不難從這些墓誌中略窺端倪。綜上所述,千唐志齋藏志對我們了解有唐一代三百年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情況均有其重要的價值。
對書法有興趣的朋友從這些琳琅滿目的志石上可以盡情享受唐人精美的書法藝術給我們帶來的美感,由此更可以看到我們中國獨有的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但是,由於歷史的久遠和時光的流逝,有許多美好的藝術不復再現了,後人對這些流逝的東西不能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比如書法藝術,我們僅僅只能看到大部分大家佳構,但許多發展過程中的東西看不到了。今天,這些唐代墓誌銘的書法藝術使我們耳目一新,「一將功成萬骨枯」,每一種傳之後世的書法藝術都是集前人之大成者,這里展示的書法藝術使我們看到了唐代書藝演變之全過程,她不僅可以打破許多人們對唐代書法的認知習慣,還可以提出許多新的命題,讓我們來認識唐人書法、唐代文化。此外,在專貯書法繪畫石刻的第十五號窯洞內,還可以見到宋米芾所書對聯,明清之際神筆王鐸所書的大幅中軸,清代王弘撰、劉墉、陳鴻壽、邵瑛、韓東籬等人所書的屏扇、對聯,以及近人章炳麟、李根源、靳志、戴傳賢所書的對聯、單條石刻等。在十一號窯室內還嵌有明代董其昌所書《典論論文》長卷,還有由蔣中正撰文、賀耀組隸書和國民黨眾多高級官員和社會賢達具名為張鈁母親慶祝七十壽辰的長篇壽序石刻。其他如元趙孟書丹的宣武將軍珊竹公神道碑等也彌足珍貴。
至於繪畫方面,雖為數不多,但皆為稀有佳構。第十一室嵌有漢代線刻佛教故事,第十五室嵌有漢武帝夢景浮雕,有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所作風、雨、陰、晴竹姿四幅屏扇和名曰「醒」的單條竹畫石刻,第三天井西壁所嵌清代光緒皇帝引見官王純謙指畫蘭草等,無不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尤其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所作「風雨陰晴」竹畫,幽篁疏影,形神皆妙,我們站在石刻前,彷彿感受到鳳尾森森,疏影橫斜的拂面清爽,頓然領受到名家聖手的無窮魅力。
4. 第一個敢為少數民族政權寫歷史的人是誰
崔鴻的故事也是一個勵志的故事,他是第一個敢於為少數民族政權寫歷史的人,這在歷史上非常少見。所以說他是非常偉大的一個文學家。魏晉南北朝時代是個動亂的時代,但是對於史學,卻是個蓬勃發展的時代。無疑,崔鴻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崔鴻生活在北魏年間,是個十分有名氣的史學家,他出身自書香世家,從小就非常的聰慧好學,對歷史類的書籍尤為喜愛,而他走入仕途之後曾經擔任過兵部郎中、司徒長史以及黃門侍郎等職位,最終在525年的時候離開了人世,而他去世之後也被追封為鎮東將軍和青州刺史。而《崔鴻墓誌》則是在他去世之後記載的一些關於他的生平事跡以及論述作品,那麼《崔鴻墓誌》具體是怎樣的呢?
《崔鴻墓誌》是在526年,也就是他去世的第二年完成的,主要介紹的就是崔鴻的一生事跡以及他的相關著述,而這個墓誌的書法也具有很大的歷史價值,不僅體現出了當時的書法特點,而且還有著十分重要的藝術和文物價值。可以說不管在當時還是在當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崔鴻墓誌》是在崔鴻夫妻兩人合葬在山東淄博大武鄉的墓碑中的,在1973年的時候才被人們發現,如今被安放在山東地區的文物考古研究所中珍藏。記載著墓誌的墓碑是青石質地,形狀則是正方形的樣子,四邊的長度分別是八十二公分,上面的文字分為了二十八行記載,而每行的文字也是二十八個。在墓誌上面本來還有個盝頂形的蓋子,但是發現的時候就已經破裂了。《崔鴻墓誌》的書法有著非常獨特的特點,看上去具備了方圓的雙重樣貌,而且筆跡也十分地冷峻,雕刻的刀工和下筆的韻味都充分地體現出來,具有一種特殊的高雅美感。
5. 北宋書法家、文物鑒賞家、賞石大家米芾的老師是誰
《韻語陽秋》卷14載:「元章始學羅遜書,其變出於王子敬。」「《襄陽學記》乃羅遜書,元章亦襄陽人。始效其體至於筆換萬鈞,沉著痛快處,遜法其能盡耶?」《襄陽縣志·古跡》:「襄州新學記碑:貞元五年盧群撰,羅讓行書。……羅讓字景宜,……讓書襄陽學記最有名。米元章始效其作,後乃超邁入神耳。宋人避英宗本生於濮安懿王諱,故或稱羅遜」。米芾《群玉堂米帖》自敘雲:「余初學顏書,七、八歲作字,至大一幅,書簡不成。」由此知,米芾是七、八歲時開始學習書法、啟蒙老師是襄陽書家羅讓(或稱羅遜)。
翁方綱《米海岳年譜》:「五年庚子,手帖雲:余年十歲,寫碑刻,學周越、蘇子美扎,自成一家,人謂有李邕筆法,聞而惡之。」「五年庚子」,即宋仁宗嘉佑五年(1060年)。
至於徒弟,我知道他有唯一的女徒弟:唐雙兒
6. 中國當代十大書法名家
一、啟功(1912——2005),男、著名書畫家、教育家,自稱「姓啟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號苑北居士,北京市滿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中國當代著名書畫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鑒定家、紅學家、詩人,國學大師。曾任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教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九三學社顧問、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世界華人書畫家聯合會創會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顧問,西泠印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