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玉米有幾種品種
玉米的品種有五種:黃玉米、白玉米、黑玉米、糯玉米、雜玉米
黃玉米:種皮為黃色,包括略帶紅色的黃玉米。美國標准中規定黃玉米中其他顏色玉米含量不超過5.0%。
白玉米:種皮為白色,包括略帶淡黃色或粉紅色的玉米。美國標准中將淡黃色表述為淺稻草色,並規定白玉米中其他顏色玉米含量不超過2.0%。
黑玉米:黑玉米是玉米的一種特殊類型,其籽粒角質層不同程度地沉澱黑色素,外觀烏黑發亮。
糯玉米:富含粘性的玉米。
雜玉米:以上三類玉米中混有本類以外的玉米超過5.0%的玉米。中國國家標准中定義為混入本類以外玉米超過5.0%的玉米。美國標准中表述為顏色既不能滿足黃玉米的顏色要求,也不符合白玉米的顏色要求,並含有白頂黃玉米。
『貳』 粘玉米生長期多少天
粘玉米又叫糯玉米,自然露天生長時間在四個月(120天)左右。
拓展鏈接
糯玉米小網路
糯玉米(ZeamaysL.certainaKulesh)也稱蠟質玉米、粘玉米,是玉米傳入我國之後,在栽培種植過程中發生變異而產生的一種新類型。與普通玉米相比,糯玉米籽粒所含澱粉幾乎全為支鏈澱粉,食用消化率高;營養物質豐富,其所含蛋白質、氨基酸等也高於普通玉米,尤其賴氨酸含量比普通玉米高30%~60%。糯玉米具有綿軟適口、甜粘清香的獨特口感和風味,不僅可蒸煮鮮果穗用於青食,還可用於速凍加工、製作糯玉米罐頭等,深受消費者喜愛和青睞,在我國及東南亞地區消費較為集中。此外,糯玉米中的支鏈澱粉粘滯性強,透明度高,可作為食品加工業、紡織、造紙等工業的重要原料。糯玉米產業在我國發展潛力巨大。
糯玉米的起源及wx基因遺傳研究
1492—1496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將玉米從美洲帶回歐洲,陸續傳遍世界各地。糯玉米是玉米在16世紀傳入中國種植後,發生變異而形成的一種新玉米類型,中國西南地區(雲南、廣西壯族自治區一帶)是公認的糯玉米起源中心。我國史籍中在1760年之前就有黏玉米的記載,在我國有很長的種植歷史。糯玉米的糯質特性由位於第9染色體短臂上的單隱性基因wx控制。wx基因是一個包括至少31個異點等位基因的復合基因座,由編碼顆粒凝結型澱粉合成酶的基因突變而來,該基因活性被抑制,不能合成直鏈澱粉,即表現為糯質。20世紀80年代,國外學者對糯玉米種質的遺傳基礎進行了研究,表明wx基因包含14個外顯子和13個內含子,長約3718bp。田孟良等對我國西南地區糯玉米種質wx基因進行了部分核苷酸序列測定,推測我國糯玉米是由硬粒型玉米單基因突變產生;wx基因第10外顯子中,糖基轉移酶結構域起始位置核苷酸的缺失是中國糯玉米獨特的突變機制。陳亭亭利用糯玉米和普通玉米材料對wx基因進行了更深入研究,表明不同糯玉米材料wx基因的啟動子序列均發生了變異,該變異減弱了束縛態澱粉合成酶(合成直鏈澱粉)的活性,導致其wx基因轉錄水平顯著低於普通玉米;同時發現wx基因在第2、4、7外顯子處均有不同程度的鹼基缺失,且均與澱粉合成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