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上第一個發射成功的火箭叫什麼名字
世界上第一個發明火箭的國家是中國,早在八世紀末的唐代就發明了火箭。
❷ 世界上第一顆火箭是哪國發明的
最早的火箭是由美國的「火箭實驗創始者」--羅伯特·戈達德
羅伯特·戈達德(Doddard,Robet
Hutchings),是美國最早的火箭發動機發明家,被公認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世界第一枚火箭是以液氧和汽油作推進劑,於1926年3月16日在麻省奧邦城發射;雖然只飛了四十一英呎高,卻是人類開始二十三萬八千里月球飛行之首步。
其實蘇聯的火箭理論起步更早。
最原始的火箭是我國中國發明的。就是那種火葯桶加人的原始簡陋火箭。
這是復制的~
❸ 中國第一個火箭
我國發射的第一個火箭是:長征一號火箭。
長征一號(CZ-1)是為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而研製的三級運載火箭,全長29.46米,最大直徑2.25米,起飛質量81.5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300千克。
長征一號火箭於1965年開始研製。1969年11月,長征一號火箭首次試飛,由於第2級故障,未能入軌。1970年4月24日,首次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送入太空。
研製歷程
1957年10月,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同年,國防部五院一分院(1964年改為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組建成立。當時的中國,火箭事業幾乎為零。
1958年5月,毛澤東主席在中國共產黨八屆二中全會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0年11月5日,我國近程導彈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從此具備生產、製造導彈的能力。
1962年3月21日,我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導彈飛行試驗失敗。
1963年4月2日,國防部五院科技委召開年會,由錢學森主持,討論通過了國防部五院一分院提出的「地地導彈技術發展途徑」,確定了導彈技術發展的方向。
1964年6月29日,地地中近程導彈飛行試驗成功,標志著我國從此具備自行設計導彈的能力。
1964年,著名科學家趙九章向周恩來總理提交了一份關於「盡快全面規劃中國人造衛星問題」的建議書。1965年1月,時任國防部五院副院長錢學森向國防科委和國防工辦提出「制定我國人造衛星研究計劃」,受到了以周恩來為主任的中央專門委員會的高度重視。
1965年2月18日——3月7日,第七機械工業部黨委和第一研究院黨委召集會議,經反復討論和研究,提出在1971年完成「八年四彈」(近程導彈,中程導彈,遠程導彈和洲際導彈)的具體實施步驟。
1965年4月,國防科委綜合各方面意見,形成了《關於研製發射人造衛星的方案報告》,提出在1970年到1971年間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設想。報告建議:衛星工程總體和衛星本體由中國科學院負責,運載火箭由第七機械工業部負責,地面觀測、跟蹤、遙測等系統以第四機械工業部為主、中國科學院配合。
1965年5月4日,中央專委第12次會議討論了《關於研製發射人造衛星的方案報告》,並作出了研製和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決定,代號「651」。
1965年7月,中國科學院提出我國人造地球衛星規劃方案。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工委的委託,在北京友誼賓館召開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和工作安排會議」(代號為651會議)。
初步確定了衛星方案,並將運載火箭總體設計的任務分配給上海機電設計院(1965年遷北京後改稱第七機械工業部第八研究院)。
1966年1月,根據國防科工委要求,第七機械工業部確定發射第一顆衛星的運載火箭第一、二級在遠程液體導彈基礎上進行設計,有關改變飛行程序和彈道計算的工作由第一研究院承擔。
1966年3月22日到3月29日,在北京召開了我國第一個人造衛星地面系統會議(代號為651地面會議),討論和確定651任務地面系統方案、分工以及具體落實。
1966年4月18日至28日,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召開了「人造衛星軌道選擇會議」。會議提出了選擇軌道傾角的五條原則,並確認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軌道傾角應在60度和70度之間。
1966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定名為東方紅一號,運載火箭定名為長征一號(CZ-1),整個工程代號為「651」工程。
1966年12月26日,我國自行研製的中程導彈首次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從此具備自行研製導彈的能力。
1967年11月1日,國防科委決定將長征一號的研製任務由第八研究院轉交給第一研究院。
1967年12月,上級決定抽調第一研究院一部副主任孫家棟等18名技術骨幹支援組建空間技術研究院。
1969年9月上旬,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完成了試車工作。
1970年2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合練火箭出廠,到酒泉發射場進行靶場合練。
1970年3月26日,長征一號火箭出廠。
1970年4月8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酒泉發射場技術陣地完成第一次總檢查。
1970年4月14日,周恩來總理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聽取了長征一號測試檢查情況、東方紅衛星測試檢查情況以及發射准備情況。16日周恩來總理同意摘掉過載開關,批准長征一號火箭轉往發射陣地。
1970年4月24日凌晨,毛澤東主席批准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
1970年4月24日21點35分44秒,長征一號升空,21點45分23秒衛星入軌。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震動了世界。
❹ 中國的古代火箭的形狀
中國古代火箭有箭頭、箭桿、箭羽和火葯筒四大部分。火葯筒外殼用竹筒或硬紙筒製作,裡面填充火葯,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導火線。點火後,火葯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產生向前推力。其實這就是現代火箭的雛形。火葯筒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推進系統。鋒利的箭頭具有穿透人體的殺傷力,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戰斗部。尾端安裝的箭羽在飛行中起穩定作用,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穩定系統。而箭桿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箭體結構。中國古代火箭外形圖,首次記載於公元1621年茅元儀編著的《武備志》中。
❺ 中國第一架上天的火箭叫什麼
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CZ-1)是為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而研製的三級運載火箭,全長29.46米,最大直徑2.25米,起飛質量81.5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300千克。
長征一號火箭共進行了兩次發射,第一次是在1970年4月24日,成功將東方紅一號送入預定軌道;第二次是在1971年3月3日,成功把實踐一號科學試驗衛星准確送入軌道。目前,長征一號已經退役。
(5)最早的火箭長什麼樣圖片擴展閱讀
「長征」1號的第一、二級為液體助推火箭,第三級是固體助推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起飛推力112噸。「長征」1號成功地進行了19次固體火箭發動機的地面試車。
1970年1月,「長征」1號進行了一、二級火箭飛行試驗,驗證了高空點火和二級分離的可靠性。1970年4月24日,北京時間21時35分,「長征」1號火箭在酒泉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成功地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送入預定軌道。
❻ 我國早期運載火箭的外形是怎樣的
我國運載火箭早期外形是簡單的椎-柱段設計。
後來由於衛星尺寸越來越大,運載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發展出了外形和氣動特性都比較復雜的大鈍錐頭設計和捆綁助推外形。目前,我國運載火箭最多可以捆綁4個助推器。
設計人員根據火箭的總體指標和要求,在與飛行彈道、發動機、飛行姿態的穩定控制和結構安裝等專業人員協調,設計出初步的外形方案。
經過大量的分析、計算,各種試驗後,將預測結果提供給相關的專業人員分析使用。相關專業人員如果發現問題,會對火箭外形進行修改,最後確定滿足總體性能要求的合理氣動外形方案。
❼ 火箭的升天原理是什麼
反作用力!也就是與升天相反的一種推力使它上升。我們可以舉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放開一隻充滿氣的氣球,在氣壓的作用下氣球會嗖地一下飛出去,在空中亂飛。類似的,火箭也是這種原理,但是實際上火箭升空的原理是相當復雜的,本文將做簡單介紹。
火箭的發動機,圖片來自:Les Chatfield (Elsie esq.)
❽ 我國發射的第一個火箭叫什麼名字
我國發射的第一個火箭是:長征一號火箭。
長征一號(CZ-1)是為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而研製的三級運載火箭,全長29.46米,最大直徑2.25米,起飛質量81.5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300千克。
長征一號火箭於1965年開始研製。1969年11月,長征一號火箭首次試飛,由於第2級故障,未能入軌。1970年4月24日,首次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送入太空。
(8)最早的火箭長什麼樣圖片擴展閱讀
盤點「長征」運載火箭家族的四個系列
1、長征一號系列
1970年4月24日,運載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長征一號系列包括長征一號和長征一號D兩個型號。它們都是三級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小型有效載荷。長征一號於1965年開始研製。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發射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
2、長征二號系列
長征二號系列運載火箭由長征二號、長征二號C、長征二號D、長征二號E、長征二號F五種型號組成,該系列火箭屬二級運載火箭,是近地軌道運載器。長征二號系列從1970年開始研製,1974年首次發射,至2014年10月27日共發射85次。
3、長征三號系列
長征三號系列運載火箭由長征三號、長征三號A、長征三號B和長征三號C四種火箭組成。它們區別於長征二號系列的特點是:(1)都是三級火箭;(2)三子級使用液氧和液氫作為推進劑;(3)三子級的發動機可以多次起動;(4)可以直接將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4、長征四號系列
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由風暴一號、長征四號、長征四號A、長征四號B、長征四號C等火箭組成,由上海航天局負責研製。
2014年12月7日11時26分,我國自主研製的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將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星准確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00次發射。
世界上第一個火箭是哪個國家發射的?發射到哪裡了?
「火箭實驗創始者」--羅伯特·戈達德
報界的注意力再次集中到他身上,至少這次有些贊揚的話語了。意想不到的是報界的報道引起了美國航空界先驅人物之一林白的注意。在親自考察了戈達德的試驗和計劃之後,他立即設法從格根海姆基金會為戈達德籌得5萬美元。這對於極端缺少資金而又迫切需要進行實驗設計的戈達德真是雪中送炭。這時馬薩諸塞州對於戈達德的計劃就顯得太擁擠了,於是在1930年他的全家和四個助手遷到新墨西哥州的羅斯威爾建立他的發射場。到1941年,除了短暫的中斷之外,他在這里從事了在科技史上最令人矚目的個人研究計劃。
戈達德的研究終於受到政府的重視。在他死後,他獲得的榮譽達到了頂峰。他被追授了第一枚劉易斯·希爾航天勛章,而國家宇航總局的一個主要基地以他的名字命名為戈達德航天中心。
戈達德雖然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但最初並沒有引起美國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所以到他逝世時美國的火箭技術還遠遠落後於德國。直到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上天後,美國才發表了戈達德30年來研究液體火箭的全部報告。後來,他被譽為美國的"火箭之父",美國宇航局的一座空間飛行中心被命名為"戈達德空間研究中心"。
但他的一生卻是孤獨而不被人理解的。勇敢的戈達德毫不氣餒,在理論和實踐上做了很多工作,向懷疑他的設想的人們表明未來的整個航天事業都將建基於火箭技術之上。他也因此而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現代火箭之父」。
戈達德的一生是坎坷而英勇的一生。他所留下的報告、文章和大量筆記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對於他的工作,馮·布勞恩曾這樣評價過:「在火箭發展史上,戈達德博士是無所匹敵的,在液體火箭的設計、建造和發射上,他走在了每一個人的前面,而正是液體火箭鋪平了探索空間的道路。當戈達德在完成他那些最偉大的工作的時候,我們這些火箭和空間事業上的後來者,才僅僅開始蹣跚學步。」
❿ 火箭最早是誰發明的
是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發明的。
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現代火箭技術之父,1882年10月5日-1945年8月10日)是美國教授、工程師和發明家,液體火箭的發明者。
他於1926年3月16日發射了世界的第一枚液體火箭。戈達德共獲得了214項專利,其中83項專利在他生前獲得。
設立於1959年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月球上的戈達德環形山(Goddard Crater)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10)最早的火箭長什麼樣圖片擴展閱讀:
羅伯特·哈金斯·戈達德的研究成果:
他從1920年開始研究液體火箭,1926年3月16日在馬薩諸塞州沃德農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而德國的V-2火箭試驗成功,已經是1942年以後的事了。
是美國最早的火箭發動機發明家,被公認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
1926年3月16日,在馬薩諸塞州的奧本,冰雪覆蓋的草原上,戈達德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液體火箭。火箭長約3.4米,發射時重量為4.6公斤,空重為2.6公斤。飛行延續了約2.5秒,最大高度為12.5米,飛行距離為56米。這是一次了不起的成功,宣告了現代火箭技術的誕生。
1930年12月30日,戈達德研製的一枚新的液體火箭發射成功,高度達到610米,飛行距離300米,飛行速度達到800千米/小時,打破了以往的火箭飛行記錄。
1931年,他在火箭發射試驗中,首先採用了現代火箭目前仍然使用的程序控制系統。
1932年,他首開先河,用燃氣舵控制火箭的飛行方向。同年,首次解決了用陀螺儀控制火箭飛行姿態的問題。
1935年,戈達德研製的的液體火箭最大射程已達到20千米,時速達到1103千米,是人造飛行器第一次超過音速。
戈達德共獲得了214項專利,其中83項專利在他生前獲得。
事實上,美國是現代火箭技術真正起步的地方,戈達德也被公認為現代火箭技術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