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茯苓長什麼樣
茯苓屬於多孔菌科茯苓屬食材,它當中的葯用價值很高,一般用球形、扁圓形、橢圓形等各種不規則的形態,在在秋季7~9月時採摘,它的外表粗糙是淡棕色的,而內部是白色的,也有少數是淡紅色的,平時可以混合其它食物一起食用。
茯苓的形態特徵
每次將茯苓從土壤中挖出,首先需要將表面的土壤去掉,還要用清水將其清洗干凈,放在陰涼處晾乾就可以了,平時可以將其切成塊,也可以切成片、搗碎成粉末食用,有著很高的葯用價值。
其實茯苓中蘊含著大量的膳食纖維、煙酸、維生素B2、氨基酸等多種營養物質,平時適量食用茯苓,可以起到不錯的養心安神、健脾補氣等功效,但卻不宜大量食用茯苓,會造成身體不適等現象。
⑵ 茯苓是什麼植物
茯苓(拉丁文:Poria)是擬層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樹根上,茯苓是以為葯食同源的一種真菌類植物。很多中醫都喜歡用茯苓。
茯苓形如甘薯,球狀,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內部粉色或白色。分布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等地。主產於安徽、雲南 、湖北。
茯苓的產地
主要分布於中國、美洲、大洋洲和日本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中國人工栽培產量大的地區有湖南、湖北、貴州、雲南、廣西、福建、安徽等省,區。
茯苓多生於松屬植物根上,適宜700-1000米的中海拔、氣候涼爽、乾燥、砂質土壤、10-35°坡地。茯苓子實體正常發育的溫度為24-28℃菌核對溫度的適應能力很強,能經受40℃的高溫和冰凍嚴寒,常不會引起灼燒或凍害。
⑶ 茯苓怎麼讀
茯苓
讀音:[ fú líng ]
真菌的一種。形似瓜、拳、瓦罐等。表面淡黑色或紫褐色,內部粉白色。多寄生在松樹根上。可供葯用,主治小便不利、水腫等。
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形狀像甘薯,外皮黑褐色,裡面白色或粉紅色。中醫用以入葯,有利尿、鎮靜等作用。
1、茯苓個: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氣微,味淡,嚼之粘牙。
2、茯苓塊:為去皮後切制的茯苓,呈立方塊狀或方塊狀厚片,大小不一。白色、淡紅色或淡棕色。
⑷ 伏苓長的是什麼樣
茯苓長的什麼樣具體如下圖:
茯苓是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它的形狀像甘薯,並不規則,大小不一,呈現球形或橢圓形。外皮很薄且粗糙,外面是黑褐色的,裡面是白色或粉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有的具裂隙。在7-9月份挖出,然後清洗干凈,放在旁邊晾乾、切塊。氣微,味淡,嚼之粘牙。
茯苓
茯苓(拉丁文:Poria)是擬層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常寄生在松樹根上,形如甘薯,球狀,外皮淡棕色或黑褐色,內部粉色或白色。
茯苓主要分布於中國、美洲、大洋洲和日本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適宜中海拔、氣候涼爽、乾燥、砂質土壤、10-35°坡地。國內大多分布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湖南、湖北、四川、貴州、雲南、山西等地。主產於安徽、雲南 、湖北。
茯苓多於7-9月採挖,挖出後除去泥沙,堆置「發汗」後,攤開晾至表面乾燥,再「發汗」,反復數次至現皺紋、內部水分大部散失後,陰干,稱為「茯苓個」。或將鮮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陰干,分別稱為「茯苓塊」和「茯苓片」。
⑸ 伏苓長的是什麼樣子圖片
茯苓的樣子如下圖所示:
茯苓是中葯名,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多於7~9月採挖。茯苓是多孔菌科茯苓屬食材,它的形態不規則,一般在秋季7~9月時從土壤中挖取,表面有很明顯的皺縮紋,而且外表也相對較為堅實,外表粗糙是淡棕色的,而內部是白色的,也有少數的內部是淡紅色的。
茯苓的特點
野生茯苓一般在7月至次年3月間到馬尾松林中採取。生有茯苓的地面,一般具有以下特徵:松林中樹樁周圍地面有裂隙,敲之發出空響;松樹附近地面有白色菌絲(呈粉白膜或粉白灰狀);樹樁頭爛後,有黑紅色的橫線裂口;小雨後樹樁周圍乾燥得快,或有不長草的地方。
茯苓對於種植地的濕度要求較高,茯苓原本是一種寄居類的植物,我們也可以在土壤中養殖,只要茯苓有充足的養分,也可以生長得很好,菌體在生長的過程之中,是需要比較濕潤的環境的,這樣能幫助它的生長。
⑹ 茯苓長什麼樣子
呈類球形、橢圓形、扁圓形或不規則團塊,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顯的皺縮紋理。體重,質堅實,斷面顆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層淡棕色,內部白色,少數淡紅色,有的中間抱有松根。氣微,味淡,嚼之粘牙。
(6)茯苓是什麼樣子的植物圖片擴展閱讀
1、《本草綱目》: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張潔古謂其屬陽,浮而升,言其性也;東垣謂其為陽中之陰,降而下,言其功也。
2、《本草衍義》:茯苓、茯神,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闕也。
3、《本草正》:能利竅去濕,利竅則開心益智,導濁生津;去濕則逐水燥脾,補中健胃;袪驚癇,厚腸臟,治痰之本,助葯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