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本草綱目分別只什麼
關於《本草綱目》這部書名的由來還有一段有趣的插曲。公元1578年,年屆六旬的李時珍完成了《本草綱目》,只可惜尚未確定書名。一天,他出診歸來,習慣地坐在桌前。當他一眼看到昨天讀過的《通鑒綱目》還擺放在案頭時,突然心中一動,立即提起筆來,蘸飽了墨汁,在潔白的書稿封面上寫下了「本草綱目」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他端詳著,興奮地自言自語道:「對,,就叫《本草綱目》吧!」為了這部書的體例,李時珍考慮了許久,也翻閱了不少書籍,並從《通鑒綱目》中得到啟示,決定採用「以綱挈目」的體例來編這部書,並以《本草綱目》這個名稱作為自己經歷二十七年搜集、整理、編纂的這部書的書名。
它的成就,首先在葯物分類上改變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採取了「析族區類,振綱分目」的科學分類。它把葯物分礦物葯、植物葯、動物葯。又將礦物葯分為金部、玉部、石部、鹵部四部。植物葯一類,根據植物的性能、形態、及其生長的環境,區別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革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類。動物一類,按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為蟲部、鱗部、介部、禽部、獸部、人部等6部。還有服器部。這種分類法,已經過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統來進行了。從無機到有機,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這種分類法在當時是十分先進的。尤其對植物的科學分類,要比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綱目》不僅在葯物學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學、地質、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它在化學史上,較早地記載了純金屬、金屬、金屬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同時又記載了蒸餾、結晶、升華、沉澱、乾燥等現代化學中應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時珍還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樣,都是具有山河的天體,「竊謂月乃陰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爾」。《本草綱目》不僅是我國一部葯物學巨著,也不愧是我國古代的網路全書。正如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中指出:「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采,雖命醫書,實該物理。」
❷ 《本草綱目》中提到的各種中草葯的名稱有哪些
馬錢子,決明子,蒼耳子,蓮子,黃葯子,苦豆子,川楝子,山葯,當歸,枸杞,鹿茸,龜苓膏,冬蟲夏草,雲南白葯,蟾酥,地龍。
藿香、枳實、豆蔻、蒼術、陳皮、白術、丁香、木香、厚朴、乾薑、高良姜、砂仁、丹參、川芎、銀杏葉、乳香、血竭、三七、續斷、桃仁、紅花、肉桂、雞血藤、骨碎補、地龍
板藍根、薄荷、金銀花、菊花、黃連、決明子、夏枯草、牛黃、黃柏、苦參、龍膽、椿皮、半夏、川貝母、胖大海、桑白皮、桔梗、紫菀、百部、蛤蚧、苦杏仁、紫蘇子。
(2)本草綱目封面圖片是什麼草擴展閱讀:
《本草綱目》,葯學著作,五十二卷,明·李時珍撰,刊於1590年。全書共190多萬字,載有葯物1892種,收集醫方11096個,繪制精美插圖1160幅,分為16部、60類。
是作者在繼承和總結以前本草學成就的基礎上,結合作者長期學習、采訪所積累的大量葯學知識,經過實踐和鑽研,歷時數十年而編成的一部巨著。
書中不僅考正了過去本草學中的若干錯誤,綜合了大量科學資料,提出了較科學的葯物分類方法,溶入先進的生物進化思想,並反映了豐富的臨床實踐。本書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博物學著作。
❸ 醫用本草綱目彩色圖鑒的內容簡介
全書內容包括:草部、木部、蟲部、金石部等,對《本草綱目》的內容進行整理和精編,並配上葯物彩色圖片,從大眾閱讀的角度和深度詮釋經典。本書的主要讀者對象是廣大醫務工作者、中醫葯學研究人員及相關院校師生。同時,還可供圖書館收藏。
本書是16開,封面為普通金,全書採用銅板紙,四色彩色印刷。
隨著時代的變遷,《本草綱目》原文所載的部分葯物,由於人們的生活習慣、倫理觀念、醫療價值等原因,如水部、人部、土部等卷的部分葯物已不再適用,這類葯物已不能滿足現實生活的需要。另外,還有一部分葯物已經無跡可尋,為了讓《本草綱目》藝術恩能夠在當今形勢下更好地發揮積極作用,有必要對我們民族的醫學瑰寶重新進行一下回顧和梳理!因此我們經過精心策劃,特聘請相關專業人士編輯了《醫用本草綱目彩色圖鑒》一書。
❹ 請問這是什麼草
刺兒菜(學名:Cirsium setosum),民間俗稱刺角芽,為菊科薊屬的植物。分布於中國大部分地區,中歐、東歐、俄羅斯東部、日本、朝鮮等地區亦有分布。生長於海拔140米至265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荒地、草地、山坡林中、路旁、灌叢中、田間、林緣及溪旁。有人工栽培作葯用。
中文學名:小薊
別稱:刺兒菜
二名法:Cirsium setosum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亞綱:菊亞綱(Asteridae)
目:菊目(Asterales)
科:菊科(學名:Asteraceae)
屬:薊屬(Cephalanoplos)
分享
葯源相關
考證
出自《本草經集注》
1.《醫學衷中參西錄》:小薊,山東俗名萋萋菜,萋字當為薊字之轉音,奉天俗名槍刀菜,因其多刺如槍刀也。其根與莖皆可用,而根之性尤良。剖取鮮者搗爛,取其自然汁開水服之。若以入煎劑不可久煎,宜保其新鮮之性,約煎四、五沸即取湯飲之。又其莖中生蟲即結成疙瘩,狀如小棗,其涼血之力尤勝。若取其鮮者十餘枚搗爛,開水沖服,以治吐血、衄血之因熱者尤效。用時宜取其生農田間嫩而白者。
2.《中葯志》:歷代《本草》對於大薊與小薊形狀與生態的區別為:大薊生山谷,較高大,葉皺;小薊生平澤,較矮小,葉不皺。再結合《證類本草》的冀州小薊及《救荒本草》刺薊菜圖,均似刻葉刺兒菜C.Setosum。《本草綱目》的小薊圖頗似刺兒菜C.Segetum。《本草綱目》的大薊圖及《植物名實圖考》的大薊圖均似薊Cirsiumjaponicum。而《救荒本草》的大薊及《植物名實圖考》的小薊圖則均似飛簾Caruscrispus。由此可見,歷代《本草》所指大薊,主要應是薊Cirsiumjaponicum,而小薊則為刺兒菜Cephalano-plossegetum與刻葉刺兒菜C.Setosum。此外,其他近似植物如飛簾Caruscrispus等亦有當大薊或小薊用的。
❺ 《本草綱目》收錄了多少種植物
收葯1892種(新增374種)
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是一部中醫學論述葯物學的專著,其內容頗多博物學價值。明代著名醫葯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編撰於公元1578年,成書後幾經周折,後初刊於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全書共52卷,收載葯物1892種,其中植物葯計有1094種,動物葯443種,礦物葯161種,其他類葯物194種。李時珍新補入葯物374種。該書圖文並茂,有葯物圖1109幅。作者為了增加該書的臨床參考價值,於若干葯的論述中附錄臨床處方11096首,其中8000多首來自作者臨床經驗之總結或多年之徵集,有著較好的參考價值。
《本草綱目》共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等16部為綱,62類為目,其分部類的原則為「從微至巨,從賤至貴」。搜羅群集,有謂其所參考之書多達800餘種者,可謂「貫串百氏」的一代巨著。該書又在每葯物之下,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故命名其書為《本草綱目》。每葯之論述內容,則詳之於集解、辨疑、正誤、修治(炮製加工)、氣味(葯性葯理)、主治(葯效)、發明(李時珍之心得體會和研究結論)、附方等。《本草綱目》之分類敘述方法是在前人基礎上的一次創造性發展,條分縷析,使讀者一目瞭然,其分類方法實際上已具備了現代生物進化思想的科學性。
《本草綱目》的分類是先無機而後有機,先植物後動物。 在植物類葯物中,則先草、谷、菜而後果、木;在動物類葯物中,則先蟲、鱗、介而後禽、獸,最後則敘述人類葯。
《本草綱目》在葯物學發展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不但訂定了前人1518種葯物,並以自己的親身實踐,調查研究,搜詢訪驗,為中國醫葯寶庫增加新葯374種,這對一位學者來講是一個十分巨大的數字。這里僅舉若干例證說明之。
在葯物鑒別方面,《本草綱目》糾正了明代之前《本草》中的許多錯誤和非科學內容。過去之本草著作往往將一物誤認為二,如南星與虎掌,本來是一種葯物,過去卻誤認為兩種葯物;又如本應當分述的卻混而為一,《本草綱目》以前每將葳蕤、女萎並為一條,李氏經過鑒別則確認為兩種;又如宋寇宗奭《本草衍義》中錯誤地「以蘭花為蘭草,卷柏為百合」,蘇頌《圖經本草》將天花、括樓分為兩處圖形,而實際上本是一種植物的根塊與果實;前人錯誤認為「草子可以變魚」,「馬精入地變為鎖陽」等等傳說,也都一一經過《本草綱目》而予以糾正,並指出魚乃魚子所化,而鎖陽本是植物。
關於水銀的記述,更能說明李時珍嚴肅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無畏精神。《神農本草經》被封建社會尊為經典,其敘述水銀「久服神仙」,晉葛洪《抱朴子》謂為「長生之葯」,《大明本草》稱其「無毒」,唐甄權言其「還丹元母」。故在六朝之下,企圖貪生不死者因服之而成廢身甚而夭者不知有多少。《本草綱目》批判了這一非科學的訛傳,指出「水銀……入骨鑽筋,絕陽蝕腦,陰毒之物,無似之者。」他嚴肅地強調:「方書固不足道,本草豈可妄言哉。」歷史和科學實驗均證實了《本草綱目》所論述的水銀,在當時達到科學發展的最新水平,對徹底根除服水銀以求長生之荒謬做法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關於生物對生活環境的適應,《本草綱目》也有獨到見解。
以動物葯的描述為例,《綱目》對每一動物葯的動物都有概括性的定義,多能抓住各類動物的生物學屬性特徵。如指出「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獸產於山,故毛似草」,又說:「毛合四時,色合五方」,這都正確地掌握了禽獸對環境之適應以求保護的變異特點。在動物相關變異方面,該書正確指出:「烏骨雞但驗舌黑」即可知其骨黑的鑒別方法。《本草綱目》在有關葯物的論述上,還強調了生物受到人工方法的干預而在生活習性方面產生改變的特性。如記述的動物變野生為人工馴養,家種植物可以優於野生等,說明當時對生物之遺傳特徵已有一些知識。 在制葯化學和實驗研究方面,《本草綱目》較以前也有著突出的成就。所載制葯化學包括有蒸餾、蒸發、升華、重結晶、風化、沉澱、乾燥、燒灼、傾瀉等許多化學反應的方法。 所製取的醋酸鉛(鉛霜);利用消石與礬石分解和氧化作用製取鉛丹;以濃茶煎熬五倍子,使其產生沉澱;經麴菌發酵水解而析出沒食子酸的白色結晶,都達到了較高的科學水平,甚至是最早的記錄。在科學實驗方面,作者不但親自驗證了羅勒子治療眼翳和自服蔓陀羅花以觀察其治療效果和麻醉作用外,還對若干葯物的葯理作用等進行了動物實驗。他觀察大豆、雞腸草等之葯理作用,他解剖鯪鯉、蛇等多種低等動物,以證實其解剖結構上的異同,進行了若干比較研究。這些方法在當時科學界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創舉。 當然,未知或知之甚少在當時更是普遍的,在當時條件下不可知者也非少見。因此,作者對若干葯物的記述客觀地指出「未審然否」,或謂:「亦無所詢證,姑附於此,以俟博識」,足可證明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本草綱目》問世後其影響面之廣而深遠是創記錄的。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由金陵(今南京)胡承龍首次刊刻,世稱「金陵本」,至今尚存有極少幾部,除日、美、德均有收藏外,我國僅存兩部。1603年由夏良心等刊行於江西刻本《本草綱目》,世稱「江西本」,為僅次於金陵本之善本,現存於世者尚多。此後,重刻《本草綱目》者逐漸增多,如湖北本(1606年)、石渠閣本、立達堂本等,均刻於明末之前。清代刻本以張朝璘本(1657年)、太和堂本(1655)等為最早,其後刻刊者甚多。據現存國內之刻印本統計,截止1949年約有70餘版次。繼《本草綱目》之後,我國葯物學之發展在此基礎上雖不如其廣博,然在發揮、深化認識上和吸收外來葯物上取得了不斷的進步,如趙學敏撰《本草綱目拾遺》(1765年)等,幾乎都是在其直接或間接影響下完成的。
《本草綱目》不但在國內有著如此深廣的影響,早在公元1606年即傳至日本。據統計,日本在1637—1714年間先後出現了《本草綱目》的8種刻本,此後還先後出版了日文節譯和全譯本多種。日本學者研究《本草綱目》並有著作者多達30餘種。《本草綱目》在朝鮮、越南等也有較大的影響。大約從18世紀開始,《本草綱目》即傳至歐洲,英國大英博物館、劍橋大學圖書館、牛津大學圖書館、法國國民圖書館等都收藏有《本草綱目》的多種明刻本或清刻本。德國皇家圖書館收藏有金陵本。此外,在俄國(前蘇聯)、義大利、丹麥等也都有收藏。美國國會圖書館也收藏有金陵本和江西本等。據英國李約瑟博士考證,1732年法國醫生范德蒙德曾將《本草綱目》中部分內容譯為法文,幾經周折於百餘年後在巴黎發表,引起著名化學家和化學史學者的注目。據研究,《本草綱目》早在18世紀及以後的年代曾被部分摘譯成法文、英文、德文和俄文,歐洲在19世紀對研究《本草綱目》與中國本學產生興趣,並由此而獲得博士學位者。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在奠定進化論、論證人工選擇原理的過程中,即曾參閱了《古代中國網路全書》,其內容即《本草綱目》之內容。
如達爾文在《變異》中談到雞的變種、金魚家化史等,均吸取和引用了《本草綱目》的內容。李約瑟博士在評價《本草綱目》時寫道:「毫無疑問,明代最偉大的科學成就,是李時珍那部在本草書中登峰造極的著作《本草綱目》。」「李時珍作為科學家,達到了同伽里略、維薩里的科學活動隔絕的任何人所能達到的最高水平。」「中國博物學家中『無冕之王』李時珍寫的《本草綱目》,至今這部偉大著作仍然是研究中國文化史的化學史和其他各門科學史的一個取之不盡的知識源泉。
參考資料:http://www.zywx.org/medical/Fbook/bcgm.htm
❻ 本草綱目上有黎王草嗎
《本草綱目》沒有黎王草。
黎王草,學名:鱷嘴花Clinacanthus nutans,是爵床科鱷嘴花屬的植物。別名憂遁草、千里追、柔刺草、沙巴蛇草Sabah snake grass,印尼民眾稱之為:Sambung nyawa 意即延續生命的救命草。
在海南稱為接骨草。味甘、辛、微苦、性平,入肝、腎經。是一種生長在靠近赤道的低海拔疏林中或灌叢內潮濕砂質土壤里的野生灌木狀草本植物,成熟期一般為3--9個月。
黎王草,味甘、辛、微苦、性平,入肝、腎經。是一種生長在靠近赤道的低海拔疏林中或灌叢內潮濕砂質土壤里的野生灌木狀草本植物,含氨基酸和葉綠素極高。根據化驗結果顯示:憂遁草無毒,含有羽扇醇、白樺脂醇、五環三萜化合物、Beta谷甾醇、鈣元素、類黃酮含量極高。
廣泛分布於華南熱帶至馬來西亞、爪哇、加里曼丹。主產於我國海南熱帶雨林地區,黎族是海南島原住居民,黎葯也具有悠久的歷史,黎王草最早是黎族人進貢給黎王的葯,被稱為「黎家三寶」之一。
憂遁草有何作用呢
全株入葯,清熱解毒、散瘀消腫、消炎解酒、防癌抗癌等作用,能改進全身血流狀態,增強心肌收縮能力,改善血壓,含豐富的蛋白質,營養價值極高。傳統上用於治療腎炎、腎萎縮、腎衰竭、腎結石,是腎臟病人的救星,也可以治療喉嚨腫痛、肝炎、黃疸、皮膚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胃炎、風濕痹痛,以及對多種癌症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❼ 無憂草是什麼樣子
無憂草就是萱草.
「合歡蠲忿,萱草忘憂」一語,出自西晉·嵇康《養生論》,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萱草、合歡條曾兩次引用,其中萱草條下是這樣轉引的:「嵇康養生論:『神農經言中葯養性,故合歡蠲忿,萱草忘憂。』亦謂食之也。」
合歡與萱草,一木一草,基原不同,功用有別,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葯物,卻怎麼會被嵇康硬扯到一起呢?原來,二者都可以治療情志不遂,令人「歡樂無憂」。
考合歡一葯,始載於《神農本草經》,歷代都曾有過一些別名異稱,如合昏、夜合、青裳、萌葛、烏賴樹等。合歡樹的葉子極細而繁密,互相交結,風輕輕一吹,就各自分開而不相牽綴。尤為有趣的是,到了傍晚時分,葉子就自動閉合起來,故有合昏、夜合、黃昏、夜關門等名稱。崔豹《古今注》雲:「欲蠲人之忿,則贈以青裳。」蘇頌注曰:「青裳,合歡也。」青裳之名,顯然系得自其小葉青青,酷似衣裳。
陶弘景注雲:「至於合歡,俗間少識之者,當以其非療病之功。稍見輕略,遂至永謝,猶如長生之法,人罕敦尚,亦為遺棄。」盡管合歡早已見載於《本經》,但南北朝時期似乎並不常入葯用,故民間真正認識此葯者也不多。然而,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自唐宋以降,不僅人家庭院喜種植此樹,而且合歡逐漸為越來越多的醫家所接受。正如李時珍在「發明」項引金元醫家朱震亨語所說的:「合歡屬土,補陰之功甚捷。長肌肉,續筋骨,概可見矣。與白蠟同入膏用神效,而外科家未曾錄用何也?」可見丹溪對合歡的性能有所引申,並對外科醫生不用合歡提出了質問,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至於萱草入葯,顯然比合歡更遲。李時珍雖謂出自《嘉佑本草》,但據唐慎微雲,《本草拾遺》和《日華子本草》均有記載。萱草也有很多別名,李時珍在「釋名」項列舉了忘憂、療愁、丹棘、鹿蔥、鹿劍、妓女、宜男。除妓女之名尤難解外,其餘的李時珍都給予了合理的解釋:「萱本作諼。諼,忘也。詩雲:焉得諼草?言樹之背。謂憂思不能自譴,故欲樹此草,玩味以忘憂也。吳人謂之療愁。董子雲:欲忘人之憂,則贈之丹棘,一名忘憂故也。其苗烹食,氣味如蔥,而鹿食九種解毒之草,萱乃其一,故又名鹿蔥。」為什麼稱作「宜男」呢?李時珍又引周處《風土記》雲:「懷妊婦人佩其花,則生男。故名宜男。」此外,萱草之所以有忘憂之名,李時珍還引用了李九華《延壽書》的觀點:「嫩苗為蔬,食之動風,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憂。此亦一說也。」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即使像南宋鄭樵這樣的大學者,一不留神也會犯錯。故李時珍在「釋名」時糾正了他的訛誤:「鄭樵《通志》乃言萱草一名合歡者,誤矣。合歡見木部。」
陶弘景在為「合歡」作注時曾這樣提及:「詩人又有萱草,皆即今鹿蔥而不入葯用。」雖然魏晉大詩人嵇康有「萱草忘憂」之語在先,但是直至南北朝時期,已更名鹿蔥的萱草還是不入葯用。正因為如此,「普頒天下,營求葯物」的《新修本草》與令人歡樂無憂的萱草擦肩而過,也就不足為奇了。從蘇頌《本草圖經》的記載來看,自宋代起萱草逐漸開始大量應用,並且由用根發展到了用嫩苗及花:「今人多采其嫩苗及花跗作葅,雲利胸膈甚佳。」
李時珍對萱草不但有深入的文獻考證,對於實物觀察更是細致入微。他說:「萱宜下濕地,冬月叢生。葉如蒲、蒜輩而柔弱,新舊相代,四時青翠。五月抽莖開花,六齣四垂,朝開暮蔫,至秋深乃盡。其花有紅、黃、紫三色。結實三角,內有子大如梧子,黑而光澤。其根與麥門冬相似,最易繁衍。」他還引《南方草木狀》一段原文來說明萱草品種是多樣的:「《南方草木狀》言:『廣中一種水蔥,狀如鹿蔥,其花或紫或黃。』蓋亦此類也。或言鹿蔥花有斑文,與萱花不同時者,謬也。」至於有無斑文,並非原則上的問題,而是水土、日照等環境因素造成的。故李時珍接著分析道:「肥土所生,則花厚色深,有斑文,起重台,開有數月;瘠土所生,則花薄而色淡,開亦不久。嵇含《宜男花序》亦雲『荊楚之士號為鹿蔥,可以薦葅』,尤可憑據。今東人采其花跗,干而貨之,名為黃花菜。」
隨著歲月的流逝,如今萱草根已漸漸隱沒,而黃花菜卻是大行其道,幾乎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不過,如今黃花菜只是人們餐桌上的一道菜而已。若其令人歡樂忘憂之功,未必真的不如萱草根。有識之士,當明辨之。
「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旨哉言乎!
❽ 請問這是什麼草,像是帶一層白霜
看圖片是銀葉菊
銀葉菊養殖方法
銀葉菊適合在疏鬆肥沃的沙質壤土或富含有機質的粘質壤土中養護,喜涼爽濕潤、陽光充足的氣候,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0℃-25℃,在25℃時,萌枝力最強。冬季最低能耐-5℃的低溫,在長江流域能露地越冬。
銀葉菊比較怕濕,過量澆水會導致病害和爛根,這一點需要特別注意。
銀葉菊不耐高溫和烈日,在小苗期需要細心照顧,如果光照過於強烈,則很容易發蔫,所以我們需要適當遮蔭,並且盡量不要積水,但是又不能過於乾旱,一旦長大後,就省心多了(但夏季也應適當遮蔭)。
銀葉菊在開花之前一般地進行兩次摘心,以促使萌發更多的開花枝條,當苗高6~10公分並有六片以上的葉片後,把頂梢摘掉,保留下部的3~4片葉,促使分枝。在第一次摘心3~5周後,或當側枝長到6~8公分長時,進行第二次摘心,即把側枝的頂梢摘掉,保留側枝下面的4片葉。
銀葉菊較喜肥,可每周給予一次碧卡水溶肥,以氮肥為主,成株的澆水施肥注意不要沾污葉片,盡量點澆,不要施濃肥。
❾ 本草綱目草部的山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有名未用10類分別是那些
草之一 山草類 甘草、黃芪、人參、沙參、薺尼、桔梗、黃精,萎蕤、知母,肉蓯蓉,列當、鎖陽、天麻、蒼術、狗脊、貫眾、巴戟天、遠志,淫羊角、仙茅、玄參、地榆、丹參、紫參,紫草、白頭翁、白及、三七 草之二 山草類 黃連、黃芩、秦艽、柴胡、胡黃連、前胡、防風、獨活、土當歸、升麻、苦參、白鮮、延胡索、貝母、山慈姑、石蒜、白茅、水仙、龍膽、細辛、杜衡、及己、白前、徐長卿、硃砂根、白薇、錦地羅、紫金牛、拳參、鐵線草 草之三 芳草類 當歸、芎勞、蛇床、藁本,白芷、芍葯、牡丹、木香、甘松香、山奈、高良姜、顯寇、益智子、蓽茇、肉豆蔻、姜黃、補骨脂、鬱金、篷莪茂、荊三棱、香附子、莎草、瑞香、艾納香、澤蘭、茉莉、鬱金香、石香柔、薰草、零陵香、茅香、藿香、迷迭香、蘭草、香薷、爵床、假蘇、積雪草、薺寧、荏、水蘇 草之四 芳香類 菊、野菊、艾、蓍、茵陳蒿、青蒿、白蒿、黃花、牡蒿、茺蔚、角蒿、劉寄奴草、夏枯草、麗春草、青葙、旋覆花、雞冠、紅藍花、番紅花、燕脂、大薊、小薊、薴麻、續斷、苦芙、漏盧、胡盧巴、大青、蠡實、苘麻、惡實、蒼耳、天名精、箬、蘆、甘蕉、麻黃、木賊、龍常草、燈心草 草之五 濕草類 淡竹葉、地黃、牛膝、女菀、紫菀、麥門冬、萱草、槌胡根、鴨跖草、葵、蜀葵、菟葵、龍葵、龍珠、酸漿、迎春花、蜀羊泉、敗醬、鼠麴草、決明、鹿蹄草、款冬花、地膚、瞿麥,王不留行、剪春羅、金盞草、車前、狗舌草、馬鞭草、女青、蛇含、鼠尾草、陸英、鱧腸、狼把草、甘藍、連翹、藍、青黛、水蓼、蓼、毛蓼、葒草、火炭母草、狗尾草、三白草、虎杖、蕕草、扁蓄、藎草、蒺藜、谷精草、海金砂、地楊梅、水楊梅、地蜈蚣草、半邊蓮、紫花地丁、鬼針草、見腫消、攀倒甑 草之六 毒草類 大黃、商陸、狼毒、狼牙、問茹、澤漆、大戟、甘遂、續隨子、莨菪、雲實、蓖麻、常山、蜀漆、藜蘆、附子、木藜蘆、漏藍子、烏頭、射罔、白附子、虎掌、天南星、由跋、苟弱、半夏、蚤休、鬼臼、射干、鳳仙、曼陀羅花、玉簪、羊躑躅、芫花、醉魚草、鳶尾、鉤吻、石龍芮、毛莨、牛扁、蕁麻、海芋 草之七 蔓草類 菟絲子、五味子、覆盆子、懸鉤子、蛇莓、使君子、木鱉子、番木鱉、馬兜鈴、獨行根、磕藤子、預知子、牽牛子、紫葳,營實,牆蘼,栝蔞、月季花、王瓜、葛、天門冬、何首烏、百部,萆解、菝葜、土茯苓、白蘞、伏雞子根、女萎、鵝抱、千金藤、黃葯子、解毒子、白葯子、威靈仙、剪草、防己、通草、通脫木、鉤藤、白花藤、白英、蘿摩、烏蘞莓、律草、羊桃、絡石、木蓮、扶芳藤、常春藤、天仙藤、忍冬、甘藤、紫金藤、南藤、清風藤、省藤、紫藤、千里及 草之八 水草類 斛草、澤瀉、羊蹄、菖蒲、酸模、茭菰、水萍、白昌、香蒲、蒲黃、萍蓬草、越王余算、海藻、蒓、水藻、海帶、昆布 草之九 石草類 石斛、石韋、骨碎補、虎耳草、金星草、景天、石胡荽、酢漿草、地錦、離鬲草、仙人掌草、仙人草、佛甲草、崖棕 草之十 苔類 陟厘、千苔、石蕊、地衣草、昨葉何草、卷柏、桑花、馬勃、石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