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古時候為什麼有內城和外城圖片
擴展閱讀
早上佛送福動態圖片 2025-05-25 12:18:55
手機圖片轉手繪 2025-05-25 11:50:56

古時候為什麼有內城和外城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1-11 21:38:29

❶ 古代城池中的「瓮城」是怎麼出現的它有什麼功能呢

瓮城的出現是隨著沖突雙方,將攻守的關鍵聚焦於城門而產生的,其功能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保護城門。

從軍事進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環節,自然是城門。相反,城池的防衛者自然會對其加大保護力度,強化其防禦能力。規模小一點的城池,一般是設置懸門或吊橋,而大一些的城池,則要設置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門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專為保衛城門而設的小城。

《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瓮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這樣來看,即便敵軍攻破了瓮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禦,由於瓮城內地方狹窄不易於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牆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瓮中捉鱉。

《詩經·鄭風·出其東門》雲:“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闉闍”,指的便是瓮城。可見早在春秋時期,城池的城防技術已經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

事實證明也是如此,最近考古人員在河南省新鄭市鄭韓故城東城北城門遺址考古發掘中,便首次發現城門和瓮城遺址。


值得注意的是,石峁城址外城東門位於外城東北部,從地勢上來看,外城東門址位於遺址區域內最高處、地勢開闊,位置險要。門道為東北向,由“外瓮城”、兩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內瓮城”、“門塾”等組成。因此,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考古學家嚴文明贊嘆道“它是中國城門的老祖宗,後世城門的所有要素它都有了”

總結:瓮城用於保護城門而出現,其最早雛形就目前來看,可早至新石器時代晚期。

至於春秋戰國之後、乃至隋唐明清時期的瓮城已經相當成熟了,再此便不贅述。

❷ 盤點中國古代十大雄關,這些關隘都在什麼地方呢為什麼會如此重要呢

    《孫子兵法》-《地形篇》說「夫地形者,兵之助業」。古代的關口在軍事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是兵家必爭之地,提起關口,就不得不提中國古代的十大雄關,個個都充當著「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角色,那麼這些關隘都在什麼地方,為什麼會這么重要?

    「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

    友誼關,古代又稱鎮南關,位於廣西崇左市憑祥市西南端,關樓左側是左弼山城牆,右側是右輔山城牆,猶如巨蟒分聯兩山之麓,氣勢磅礴。有「南疆要塞」之稱,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陸路通道,是西南邊陲的重要關口。

❸ 城郭是什麼

城郭,古義是指內城和外城,現在泛指城或城市。城指內城的牆,郭指外城的牆。

從春秋一直到明清,除秦始皇的咸陽外,其他各朝的都城都有城郭之制。城郭之制即『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內之為城,外之為郭『的城市建設制度。一般京城有三道城牆:宮城(大內、紫禁城)、皇城或內城、外城(郭);府城有兩道城牆:子城、羅城。

(3)古時候為什麼有內城和外城圖片擴展閱讀:

城郭的起源:

中國在新石器時代,一些部落為保護自己的居住地,已開始在聚落周圍設置防禦工事。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聚落外部挖有壕溝,河南登封王城崗龍山文化中晚期遺址有兩座100×100米的方形城堡。

春秋戰國是中國早期大規模建城的時期,春秋時期的曲阜魯城(見曲阜魯國故城)、洛陽東周王城、秦雍城等的城牆厚度為10米左右。戰國時期的齊臨淄、燕下都、楚紀南城的城牆加厚到20米,夯層密實,有瓦質排水道。這些城的城門道深度約20餘米,最深的達80米,紀南城還有水門。

❹ 古代「內城」和"外城 」有什麼區別

在古代內城叫「城」,外城 叫「廓」。城廓之制是我國古代城市規劃建設的主要形制。

區別如下

1、范圍不同:外城比內城大,內城在外城的范圍之內。

2、居住階級不同:夏代已有階級分化,奴隸主貴族居住城內,一般人民居住在城外。

(4)古時候為什麼有內城和外城圖片擴展閱讀:

以北京城為例。北京城的地域主要向南開放,東邊數十里有丘陵,西邊可見山,南方則沃土綿延數百里。整個北京城的形狀呈現「凸」字形,分別由內城和外城組成。

1、外城:外國人叫北京城的外城為「中國街」,主要是構成北京城南部分的區域,最南邊的城門分別是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 進入永定門後,有一條大街,這條街道是直通正陽門,也叫正陽大街,永定門的兩側分別是天壇、先農壇。

天壇在東邊,主要是皇帝祭祀所用,天壇內的諸建築基本上採用圓形及穹窿,用來象徵天之形狀;先農壇則在西邊,與天壇相對,先農壇內有許多建築。外城東有廣渠門,西是廣寧門(廣安門),中間貫穿一條大路,這條路與正陽大街相交處名為豬市口。

外城西北有西便門,東北有東便門,這些門里唯獨這兩個門外沒有設立瓮城,其他五門皆有瓮城且多為方形。

2、內城:國外人也給內城取了個名字,叫「韃靼街」,內城設有城牆,高11.6米,足足有三四層樓之高,然而清朝末期腐敗不堪,慈禧利益受損,向世界列強宣戰,結果自己西逃,以至於被八國聯軍從廣渠門攻進。

內城每個城門都設有瓮城,且再城內分為八個轄區,分別是東南方向的正藍旗、西南方向的鑲藍旗、西北正黃旗、東北鑲黃旗,鑲黃旗與正藍旗之間有正白旗管轄,南邊是鑲白旗,正黃旗與鑲藍旗之間北邊是正紅旗,南邊是鑲紅旗。

網路-城

❺ 我國歷史上有很多大中城市,為什麼城市的外圍要建造城牆

華夏文明是在黃河和長江流域一帶繁衍的文明,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它不同於游牧文明,時常的搬遷,大河文明造就了耕種的定居文明,所以耕作多以農作物為主 也就是農耕民族,所以最開始的作用是起到防備野獸的侵擾而修建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最終慢慢進入封建文明,開始了人與人之間的戰爭,原先的木製簡易的防備設施已經不能保護人們的安全。

❻ 城和郭的區別

城指內城的牆,郭指外城的牆。

城郭,古義是指內城和外城,現在泛指城或城市。

古時一般京城有三道城牆:宮城(大內、紫禁城)、皇城或內城、外城(郭);府城有兩道城牆:子城、羅城。城郭分為: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內城叫"城",外城叫"郭"。內外城三七比是戰國時較通行的體例,屬於較小的城池。

(6)古時候為什麼有內城和外城圖片擴展閱讀

卡爾卡松城郭:

城郭是西元前6世紀羅馬人所興建的碉堡。在17世紀後期因失去軍事功用成為廢墟,也逐漸被人們所忘。19世紀由建築師維歐雷·勒杜克將之恢復原狀。當初為了防禦5~6世紀入侵的新哥德族,建設了第2城牆,所以形成了擁有雙重城牆巨大的城塞都市。

城郭正門是那波尼斯門,徒步前往的話經由奧德門比較省時。城郭內可分為高盧·羅馬時期、西哥德時代、歷代法國國王等分別興建,呈現各種時代樣式的建築。

❼ 北京的內城、外城、皇城、紫禁城是什麼關系

都是北京城的一部分。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內城、皇城、宮城。城各有門。

1、內城

又稱「京城」、「大城」。城牆高12至15米,底厚20米,頂厚16米,上有女牆。有城門九座,角樓四座,水門三處,敵台一百七十二座,雉堞垛口11038個。城外有寬30-60米的護城河。城有九門。

2、外城

1553年(明朝嘉靖三十二年)間增築。又稱「國城」、「外郭」。城牆長28里,高7.5米至8米,底寬約12米,頂寬約9米。有七門。

3、皇城

長18里,有六門。

4、宮城

即紫禁城。城牆周長3.4公里,有六門。

(7)古時候為什麼有內城和外城圖片擴展閱讀

北京城是中國歷史上最後5代封建王朝遼的陪都及金、元、明、清的都城,其設計規劃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的最高成就,被稱為「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

目前北京城池遺存的只有正陽門城樓、箭樓,德勝門箭樓,東南角樓,內城護城河北段,以及北京站和西便門兩處城牆殘余,另外永定門被重建。

❽ 老照片:光緒帝治理下的清朝,為何要去老北京街頭逛逛呢

站在崇文門附近的城牆上拍攝外城。明清時期北京分內城、外城,外城位於內城之南,崇文門、前門、宣武門一線城牆則是分界線。清軍佔領北京後,所有居住在內城的漢人都被遷至外城,內城則由八旗居住。外城是京師的繁華之地,商賈雲集,酒樓林立。


前門火車站,廣場上散落著很多貨物,靠近城牆的地方有客運站台。前門一東一西各有一座火車站,東車站是京奉鐵路的起始點,西車站是京漢鐵路的起始點。東車站是清末全國最大的火車站。當時俗稱的“前門火車站”,指東車站。


關門閉戶的大清門。大清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初稱“大明門”,1644年改名“大清門”。門前為正方形深廣數百步小廣場,周繞石欄,號稱“天街”。此門平時並不開啟,只有皇帝去參加祭天、祭地、祈谷、親耕等大典時,或者皇帝迎娶皇後時,才打開。


婚禮上的樂隊,他們手裡的樂器有鼓、有嗩吶,哪位知道左右兩側喇叭狀的東西是什麼?

❾ 明朝北京城由里到外的順序是什麼

明朝北京城由里到外的順序是宮城、皇城、京城。在明朝時,故宮它又叫紫禁城。它是明代和清代兩朝皇家宮殿。直到今天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演變和歷史。但是,在當時明朝的宮殿和今天故宮是不一樣的,當時,明朝宮城比我們現在看到故宮還要大出許多面積。

結語:

明代北京城十分繁華,而現如今北京城的特點就是全城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都是對稱,街道都被規劃十分方正,而紫禁城也成為了中國古代明朝時代的標志!如今也成為了北京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