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門寺地宮的重大意義
貯佛骨修塔建寺 地宮仿帝王陵寢
世界第九大奇跡的法門寺地宮,是一部追溯歷史文化的佛教「史記」,也是一幅再現佛教聖地的歷史畫卷。如何解讀,則必須透過歷史的隧道,深入了解塔的淵源,進入幽邃的法門寺地宮。
塔,音譯作窣堤婆,或譯作塔婆、浮屠,意譯作高顯處,為佛教特有之建築。著名學者黃卓越稱,中國東漢前,沒有塔這種建築類型。而塔在印度的起源,一說是就是源於佛祖涅盤後的舍利,弟子們建造了三層佛塔埋葬舍利。最初的佛寺,以塔為中心,四周用堂、閣圍成方形的庭院。法門寺就是因痙貯佛骨而修塔,因修塔而建寺,因名塔寺。
地宮,則是中國佛塔構造特有的一部分,用以瘞藏佛舍利、佛的遺物、經卷等法物的秘室。它不同於古印度把佛舍利藏在「剎竿」里的做法,與中國古代的深藏制度結合。因系盛唐皇家寺院,法門寺地宮,又與帝王陵寢的地下宮殿相仿。
宗教旅遊內涵吸引信徒朝拜進香
眾多遊客來到古老的法門寺地宮,只能排成單行,魚貫而入。記者眼中的地宮,在清幽燈光照射下,尤顯神秘。1987年,法門寺擴建重修寶塔再建的地宮,由踏步、平台、隧道和前、中、後三室組成的地宮。導游介紹全長21.4米,雖然面積僅31.48平方米,但卻是世界最大的佛教地宮。
法門寺所產生的轟動效應,如地宮珍寶的出土、佛指舍利赴泰國、台灣等,均由其內在的價值引起轟動,參與法門寺考古發掘的韓金科說:法門寺文化景區開發利用很不夠,名不符實。
「法門寺亟需進一步開發,成為集世界僧眾朝拜、文化交流、觀光旅遊、休閑度假為一體的綜合文化旅遊景區。」參與陝西省戰略決策,力薦建設法門寺文化景區,拉動陝西旅遊東線產業的韓金科,在分析中國旅遊大省陝西的旅遊點後說:秦兵馬俑博物館、漢陽陵、乾陵等,都屬於歷史文物,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絕大多數遊客不會再來第二次。然而,宗教旅遊點則有其特殊的地位及人文內涵,能吸引信徒和遊客多次朝拜、瞻仰、進香、參觀。
陝西的宗教旅遊資源具有很強的優勢,特別是佛教,不但寺院多,而且等級高,在全球佛教徒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法門寺文化景區建設總工程師鄭毅說:法門寺的文化寶藏極為豐富,利用法門寺地下出土文物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建設法門寺合十舍利塔,將成為佛指舍利安奉供養和瞻禮中心和二十一世紀世界佛教文化中心。
地宮放大百倍可容二千人盛大佛事
走進由李祖原設計的合十舍利塔,進入148米高的佛塔下,感覺空間寬闊,鄭毅介紹:地宮面積廣達5000多平方米,較古法門寺神秘地宮大了100多倍,可容納2000多人在其中活動。室內大廳建築面積2.4萬多平方米,可容納2萬多人舉行活動。
值得一提的是,合十舍利塔地宮燈具隱藏得非常高明,在將燈具埋設於建築結構的進深處,使燈具與建築溶為一體的同時,也避免了眩光。步入地宮,根本覺察不到身在地下,此時地宮正廳的大日如來佛像躍然眼前,坐高7米圓雕鏨銅貼金的佛陀,金碧輝煌。
合十舍利塔地上11層,地下一層,塔內自上而下供奉法、報、化三身佛像。給記者的感覺是塔上與塔下渾然一體,只能用佛教術語,形容地宮予人強烈的印象:「空間為三身、三世諸佛,菩薩的宇宙法界……」
夢幻與神秘地宮多元文化交流對話
大日如來佛像之南為真身舍利,正前的中心藻井。記者觀察到用半圓雕方式,匠心獨具做出可開啟的鏨銅貼金蓮花。鄭毅說「合十舍利塔天軸與地軸交匯點,即塔下地宮就安奉佛祖舍利」。釋迦牟尼真身舍利,供奉於寶函之內,位於地宮中心,逢重大佛事活動可用電動液壓升降機通過頂部蓮花中心藻井開啟裝置,升至一層供僧眾瞻禮。
法門寺地宮出土時,真身舍利伴有三枚影骨。影者影現之意,喻真身舍利是天上之月,而影骨則表水中之月,是唐代所制的替代品,分別被安置於地宮的前、中、後三室及後室下方的秘龕內。
冉冉升起的佛舍利,只在好萊塢電影中才看到的神秘之事,屢屢在地宮中出現。「地宮之下,還有地宮」。一路參觀的的記者同行笑稱:當遇到不可推測的原因時,地宮下的地宮,剎那間打開,護法高僧手棒佛祖真身,降落最隱秘的地宮……
新建的地宮,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具有防地震、防腐蝕、防爆炸、防盜竊等功能。據悉,為了保護這「象徵著國泰民安、和諧安康」的佛家最高級別中國國寶,陝西省政府還特批一個至少百人以上的武警中隊,長年駐守保護。
夢幻與神秘地宮,將吸引眾多佛教徒和遊客前來,感悟佛家文化精髓,達到合十舍利塔設計大師李祖原曾說的境界:法門寺是中華文化之瑰寶,佛文化乃法門寺之核心,建設法門寺成為21世紀世界佛文化中心,以實踐全球化中多元文化「交流」與「對話」之時代使命。
❷ 陝西省寶雞市扶風縣的法門寺的「厲害」之處在哪裡
在中國,佛教也是較為興盛的,雖然其興盛的程度比不上印度,但是我國從古至今仍然修繕了不少佛教寺廟。在中國的寺廟大多數都有同一個特點,就是在建造上基本都採用傳統的木質構架與磚石結合的構造,如今看起來古樸而自然。但是,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這個寺廟,卻是一個極為豪華的寺廟。
除此之外,法門寺的地宮是一定不能錯過的。地宮中就是一個博物館,裡面的各種佛教金銀器多達120多件,其最著名的是一個叫做八重寶器具,因為它是珍藏佛舍利的寶盒,外表雕刻著佛祖念經的形象,十分精美。其實法門寺裡面還有很多其他值得觀看的佛教珍藏品,一定是佛教愛好者的天堂。
❸ 法門寺景區主要景點有哪些
山門廣場
山門廣場區域面積約15萬平方米,由佛光門、般若門、菩提門及圓融門4部分組成。此區域涵蓋酒店、素食餐飲、大唐禪茶、講經堂、旅遊精品購物、遊客中心、大型超市、電瓶車租賃等配套實施一應俱全。山門廣場建築設計風格大氣恢宏,北接佛光大道,寓意著眾生由此岸世界渡到佛的彼岸世界的過程。
佛光大道
佛光大道長1230米,寬108米,1代表這里供奉著世界上唯一釋迦摩尼指骨舍利,2代表新舊兩座寶塔,3就是代表佛法僧三寶的設計規劃,而0就是萬物一切所有的眾生。而108呢,比如說法師手持的念珠就是108顆,每撥去一顆佛珠就代表看破放下一種煩惱。
佛光大道分為主道和輔道。主道上陳列的是十尊菩薩和經幢。兩邊黃色柱狀體的就是佛教的聖物經幢,佛經經常可於其上,象徵著佛法的智慧能夠降服一切煩惱。經幢也是按照佛教的五個時期來排列的,分別為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和法華時。華嚴時,指的是法界之法渡大菩薩,這個時期講求的是大乘佛法。而輔道中東西各八組景觀小品。東邊是佛陀勝跡,西邊是法界源流。
法門寺寺院
位於佛光大道偏北段的東側就是法門寺寺院,整個寺院面積約3萬平方米。始建於東漢末年恆靈年間,距今約有1700多年歷史,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文帝時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敕建並改名「法門寺」,被譽為皇家寺廟。1981年8月24日,寶塔半邊倒塌。1986年政府決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寶塔。2499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地宮內出土的稀世珍寶,不論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舍利塔廣場
佛光大道北側,是六度橋,這是修身成佛的必行之橋。「度」,梵語是「Pāramitā 波羅蜜多」,字義是「到彼岸」,就是從煩惱的此岸度到覺悟的彼岸。所謂六度,就是六種從煩惱到覺悟、從此岸到彼岸的方法,也就是講人的修行方式。六度分別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每行進一次,即洗滌心靈一次。六度橋是眾生由山門經由佛光大道踏上彼岸,拜見佛祖真身的必經之路。 過六度橋,穿過十萬人廣場,就到了法門寺合十舍利塔前。
合十舍利塔
合十舍利塔,庄嚴肅穆,氣勢恢宏,它供奉著世界唯一的釋迦牟尼指骨舍利。合十舍利塔的造型,為雙手合十,雙手合十表示了佛教的儀式特點、基本理念和人類追求和平的基本意願。在雙手合十造型中,內含的唐塔表明了歷史和現代的圓滿融合。在雙手合十的空間內,又供奉有三身、三世諸佛、菩薩,表明了這是宇宙法界。通過雙手合十的建築造型,表現了佛教和合、和睦、和諧、和平的思想內涵。
合十舍利塔塔高148米,「一」表示佛祖與眾生無別,佛陀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的佛陀。「四」和「八」是夏歷四月初八,為佛之誕生,它象徵著和諧、安康、國泰民安的曠古盛世。
合十舍利塔共六層,分地面及地宮部分。地宮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較古法門寺的神秘地宮大了100多倍,可容納2000多人在其中活動。地宮內,南面供奉著四大天王、彌勒佛、韋馱菩薩,東西兩面供奉著千手觀音和地藏菩薩。
合十舍利塔地宮的佛祖和真身舍利
地宮中心,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化身佛,他的兩邊,侍立著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釋迦牟尼佛化身佛身前,有一個舍利寶函,佛祖的真身舍利就存放在這個寶函之中。每逢重大佛教節日,寶函才升起展示,供人瞻仰聖物。
合十舍利塔二層,供奉著報身佛。再向上走來到54米處,可以看到唐塔內供奉著法身佛。合十舍利塔自下而上,供奉著佛教三身佛,寓意「三身法像,六重法界」,這便是人們理想的彼岸。
站在合十舍利塔上54米處,可以俯視整個文化景區,它分為佛、法、僧三區,融天、地、人為一體,匯眾生萬物於法門。
法門寺博物館
法門寺博物館以20世紀中國最重大的唐代佛塔地宮考古發現為建館機緣,以世界僅存的真身佛指舍利及罕見的大唐王朝宮廷奉納文物作為博物館收藏、保護、研究和展示的基礎,是國內首座以大唐宮廷珍寶和佛教藝術為館藏特色的博物館,國寶級文物數量和等級以上文物數量占館藏文物的比例,在國內博物館中獨占鰲頭。已成為西北獨具特色的大唐文化和佛教文化旅遊目的地和國內頗具影響的學術文化交流中心。
法門寺地宮
法門寺唐代地宮於1987年發現,是世界上發現時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地宮所保存的大批文物,不僅等級高,品種多,有的甚至完好如初。是研究唐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多種學科提供了實物證據,對中國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法門寺地宮文物代表了唐文化的金字塔尖。
1987年4月3日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朝數位皇帝供奉的大唐絕世珍寶2499件,其中國寶級文物40件,一級以上文物148件,二級以上文物25件,三級文物62件。
❹ 法門寺佛指舍利安奉大典的介紹
2009年5月9日,「佛教聖地法門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在陝西扶風法門寺舉行。細雨中合十舍利塔燈光璀璨越發顯得庄嚴宏偉,四面LED屏播放著大典的盛況,合十舍利塔下的萬人廣場上人頭攢動,海內外高僧大德和佛教信眾、嘉賓約3萬餘人參加盛典。通過恭迎、供養、安奉一系列隆重的活動,釋迦牟尼真身指骨舍利將永久性供奉在合十舍利塔地宮。
❺ 法門寺合十舍利塔的十大之最
地宮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發現的有文獻記載和碑文證實的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聖物。法門寺地宮,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年代最久遠、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佛塔地宮。
地宮文物陳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羅。
地宮27000多枚錢幣中,13枚玳瑁開元通寶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絕無僅有的玳瑁幣。
地宮出土的一整套宮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等級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宮廷茶具。打破日本茶文化起源說
地宮中出土的雙輪十二環大錫杖,長1.96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年代最早、體型最大、等級最高、製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地宮中發現的13件宮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並有碑文證實的秘色瓷器。
地宮中發現的700多件絲織品,幾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絲綢品類和絲織工藝,堪稱唐代絲綢的寶庫,是唐代絲綢考古的空前大發現。
盛裝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是世界上發現的製作最精美、層數最多、等級最高的舍利寶函。
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銀寶函,上面鏨刻金剛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羅,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羅壇場。
2006年05月25日,法門寺遺址作為南北朝至清古遺址,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❻ 法門寺合十舍利塔的基本簡介
「法門寺合十舍利塔」由台灣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策劃設計,呈雙手合十狀,塔高一百四十八米,相當於五十層樓高,中間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寶塔型建築,舍利塔前面有一條長達一千五百米的「佛光大道」,兩旁用花崗石雕刻巨大的佛像。舍利塔總投資超過五十億人民幣。 據佛典記載,釋迦牟尼涅盤時,弟子從其遺體灰燼中揀出1塊頭頂骨、2塊肩胛骨、4顆牙齒、1節中指指骨和眾多珠狀舍利子。唐代時,這枚指骨舍利被6次迎請至皇宮供奉。公元874年,在最後一次迎請供奉後,這枚舍利被密封珍藏於陝西法門寺塔下地宮中,直到1987年文物工作者在清理佛塔廢墟時重新發現。
法門寺合十舍利塔屬於佛教建築,功能及設施完善。總建築面積為76690平方米,其中地上為60225平方米,地下約為16465平方米。工程總高147米,寬54米(裙房底盤寬253米),合十雙手的特殊造型,其恢宏的氣勢不僅傳承佛教建築的特色,更以現代化的技術融合古今中外建築之精華,例如玻璃帷幕為現代科技的結晶,摩尼珠與蓮花台亦蘊含印度傳統佛教建築的風格與精神等等,為佛教建築注入新的生命力,展現新風貌。成為佛指舍利安奉供養和瞻禮中心和二十一世紀世界佛教文化中心。該工程設計基準期為50年,結構設計使用年限(耐久性)為100年,結構安全等級為一級,乙類抗震設防。混凝土設計強度等級:基礎底板為C35,地下室外牆C60,舍利塔主塔體(54mX54m)牆、柱C60,±0.000、一6.050夾層樓板、梁C35。外牆防水採用1.5厚彈性水泥基以及2—2.5mm厚聚氨脂防水層。主樓±0.00以下鋼筋用量為4580噸,鋼結構1850噸,混凝土25600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