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
崑曲、古琴藝術、中國篆刻、中國書法、中國剪紙、雲錦織造、桑蠶絲織、青瓷燒制、宣紙製作、粵劇、活字印刷、中醫針灸、京劇、皮影戲、木偶戲、中國珠算。
孟姜女傳說、梁祝傳說、劉三姐歌謠、八達嶺長城傳說、王昭君傳說、陝北民歌、趙氏孤兒傳說、莊子傳說、黑暗傳、水鼓舞等。
截至202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先後命名了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珍貴財富,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它所體現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准則等備受全世界的關注和重視。
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正日益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化與世界和平、人類和諧和共同繁榮之間的密切關系,並藉此翹望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著影響社會現實、維護民族文化統一性的基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濃濃中華之情,是促進民族團結、保持國家統一的堅實基礎。
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培育民族認同感,增強社會的凝聚力和創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貫穿著一條抵禦時間消蝕力、保持民族文化連續性的血脈。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感是超越社會變遷、維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紐帶。保護和利用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利於民族精神的凝結和綿延,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⑵ 非遺文化有哪些啊
1、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如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黎平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2、鳳陽花鼓
鳳陽花鼓又稱「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鑼」、「雙條鼓」等,是一種集曲藝和歌舞為一體的民間表演藝術,但以曲藝形態的說唱表演最為重要和著名,一般認為形成於明代。 鳳陽花鼓主要分布於鳳陽縣燃燈、小溪河等鄉鎮一帶。
3、嘉善田歌
嘉善田歌是吳歌的一個品種。 嘉善田歌是浙江一種獨特的歌謠形式,是過去勞動者尋求慰藉、抒發思想感情的歌聲。田歌有獨唱、對唱和以三人、五人、七人、九人組成的歌班形式演唱,最常見的是把當地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編成長篇,到處演唱。
4、崑曲
崑曲是現存的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起源於明代(公元14—17世紀)。崑曲的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中國近代的所有戲劇劇種,如川劇、京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崑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這些內容亦是培訓京劇演員的基本科目。
5、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是中國海南省黎族人民創造的一種紡織技藝,它集紡、染、織、綉於一體,用棉線、麻線和其他纖維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人民從小就學習扎染經紗布、雙面綉、單面提花織等紡織技藝。
⑶ 非遺文化有哪些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為十大類,即: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葯、民俗。
1、民間文學
民間文學又稱口頭文學,主要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產生並流傳於民間。其形式豐富多樣,包括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史詩、長詩、歌謠、民間笑話、民間諺語、謎語、歇後語等。廣東有代表性的民間文學項目有五羊傳說、包公傳說、珠璣巷人南遷傳說、何仙姑與掛綠傳說等。
2、傳統音樂
傳統音樂是指產生並流傳於民間的各種音樂樣式,包括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曲、舞蹈音樂、戲曲音樂、曲藝音樂和民間祭祀儀式音樂等。
它主要是通過口頭創作方式產生和傳播,地域性、流變性、通俗性、程式性等是民間音樂的主要標志。廣東有代表性的傳統音樂有鹹水歌、客家山歌、惠東漁歌、南塘吹打樂等。
3、傳統舞蹈
傳統舞蹈是廣大勞動人民所創造的、世代相傳的,在日常生活場所表演的各種傳統舞蹈,它是民族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生活習俗舞蹈、歲時節令習俗舞蹈、人生禮儀舞蹈、宗教信仰舞蹈、生產習俗舞蹈等。
廣東有代表性的傳統舞蹈有等龍舞、鳳舞、獅舞、麒麟舞、鯉魚舞、鬧花燈、屯兵舞、禾樓舞等。
4、傳統戲劇
傳統戲劇指的是中國各地域各民族人民創造的傳統戲曲藝術。它綜合了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雕塑、雜技、武術等元素,講究唱念做打,具有很強的程式性和技術性。流傳廣東的傳統戲劇有漢劇、粵劇、木偶戲、採茶戲、雷戲、正字戲等。
5、 曲藝
曲藝是中國民族民間各種說唱藝術的總稱,是由民間口頭文學和歌唱藝術經過長期的演化發展而成的一種獨特的表演藝術形式,本質特徵是口頭語言進行的說唱表演。
它具有民間性、通俗性、一人多角、化出化入、說唱為主、簡便易演等特點。廣東有代表性的曲藝項目有粵語講古、粵曲、樂昌漁鼓、竹板歌、木魚歌等。
6、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它包括傳統武術、傳統競技、傳統體育、游藝、雜技、魔術、馬戲、喬裝戲、滑稽等,具有深厚的傳統和悠久的歷史,具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廣東的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蔡李佛拳、太虛拳、洪拳、詠春拳、賽龍舟等。
⑷ 廣東非遺文化有哪些
廣東非遺文化有:1、粵劇;2、醒獅;3、茶藝;4、蜈蚣舞;5、吳川泥塑。
1、粵劇
粵劇,又稱「廣東大戲」或者「大戲」,廣東傳統戲曲之一,源自南戲,流行廣東、廣西兩省和港、澳地區,在國外操粵語的華裔聚居區也時有演出。

⑸ 在廣東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在廣東的文化遺產有廣東醒獅、廣東粵劇、開平碉樓、洪拳、佛山獅頭等,具體介紹如下:
1、廣東醒獅
廣東醒獅屬於中國獅舞中的南獅,是一種地道的廣東省傳統民間舞蹈,是廣東舞苑中的一寶。歷史上由唐代宮廷獅子舞脫胎而來,五代十國之後,隨著中原移民的南遷,舞獅文化傳入嶺南地區。
2、廣東粵劇
粵劇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源自南戲,自嘉明朝嘉靖年間開始在廣東、廣西出現,是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每一個行當都有各自獨特的服飾打扮。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
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為了方便宣揚革命而把演唱語言改為粵語,使廣州人更容易明白。粵劇名列於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內。
3、開平碉樓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內,是中國鄉土建築的一個特殊類型,是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臘、古羅馬及伊斯蘭等風格多種。
2007年6月28日,「開平碉樓與古村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項目在紐西蘭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得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5處世界遺產,中國由此誕生了首個華僑文化的世界遺產項目。
4、洪拳
洪拳屬於中國傳統拳術中的南拳之一。關於其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間秘密結社三合會(洪門)假託少林所傳習的一種拳術;另一種說法由元、明間陝西地方拳術紅拳加上其他拳術演變而來,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洪拳流傳區域甚廣,如兩廣、兩湖及四川陝西等地,在香港、澳門、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頗有影響。在台灣洪門由鄭成功在台灣創立的「金台山」開始流傳,在南中國發展組織,練習武術,宣傳反清復明思想。2015年,洪拳列入廣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5、佛山獅頭
佛山獅頭是廣東省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品。始創於清代乾隆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的最大特色是造型生動傳神,設色鮮艷美觀,製作精巧堅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