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明朝兩廣總督駐守肇慶,為何清朝將兩廣總督的駐地遷至廣州
在中國地圖上,廣西和廣東是兩個毗鄰的省份。兩省人在相貌、語言、文化習俗方面亦有相通之處。而在 歷史 上,為了方便管轄和促進發展,明朝和清朝設立了兩廣總督這一職位。兩廣總督的駐所最早是在梧州,而後又遷至廣東的肇慶和廣州。
肇慶和廣州同在廣東,為何兩廣總督要將駐所從肇慶遷移至廣州呢?
明朝時,兩廣地區管理混亂,給 社會 增添了很多隱患。1449年,囚犯黃蕭養"越獄聚眾,千萬攻廣州",勢如破竹。明廷派遣孟鑒巡撫廣東,並調回支援廣西剿賊的廣東軍隊。時任廣西總兵官田真化因為廣西動亂尚未平息,未經請示,就調回了在廣東鎮壓黃蕭養軍隊的廣西副總兵武毅。而後,廣西「潯、梧瑤亂」,廣西總兵武毅請求廣東官軍支援,而廣東副總兵董興以廣東地方動亂推脫。
上圖_ 於謙側身像
兵部尚書於謙於是上書明代宗,讓翁信、陳旺接替總兵職位,再派遣王翱監督軍務。在這之後,兩廣有了第一任總督王翱,總督駐所則在梧州。由於兩廣總督是因為治亂而設,為了方便總督巡視治亂,明朝又建成了位於肇慶、廣州的兩座總督行台。而肇慶和廣州,則是後來兩廣總督的兩個駐所。
1580年,兩廣總督劉堯誨把兩廣總督的駐所從梧州遷至肇慶。明亡後,兩廣地區內部多起義動亂,廣東還遭受葡萄牙人的騷擾。清康熙年間,兩廣又捲入到三藩之亂, 社會 一直不大穩定。在這種情況下,清廷分設廣東總督、廣西總督,想要更好地應對復雜局勢。後來廣西總督又幾被撤裁,廣東總督保留。雍正十二年(1734年),兩廣局勢穩定下來,廣東總督更為兩廣總督,駐所為肇慶。乾隆十一年(1746年),兩廣總督駐所遷至廣州。
上圖_ 晚清兩廣總督葉名琛
肇慶和廣州,是兩廣總督重要的兩個駐所。兩者同在廣東,有著許多的共同點。
從長遠看,兩廣總督由於要轄治兩廣,所以駐所最好能夠方便、快捷地聯系廣西和廣東。
1.肇慶
肇慶市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東南為珠江三角洲,是廣東和廣西的交界城市。在交通方面,肇慶是廣東地方通向西南諸省的必經之處。肇慶在唐代時就有驛站。明朝在肇慶開通了水陸驛道,其中,自肇慶崧台驛沿西江可至梧州府虎門驛的水路驛道,是兩廣間傳驛的主要通道。蕭彥《制府疏草》就認為肇慶是廣東省離梧州較近的城市,可以起到兼制廣西,又聯絡廣東的作用。
2.廣州
廣州市位於廣東省中部偏南,南接珠江三角洲,與港、澳兩地隔海相望。在交通上,廣州瀕臨南海,境內有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合流。所以其對外是中國的「南大門」、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對內又是連通東西南北城市的重要交通樞紐。憑借優越的交通優勢,廣州如果成為兩廣總督的駐所,可以及時地獲知兩廣的情況,方便聯絡和指揮。
上圖_ 清 廣東全圖
肇慶和廣州的文化基礎都較好,皆為廣府文化的發源地。教育水平在兩廣地區算是發達。
舉個關於肇慶的例子。851年,17歲的肇慶籍人莫宣卿金榜題名。他不但是廣東省首位狀元,還是隋唐科舉制下年紀最小的狀元。而廣州在明清時期坐擁528名進士,遜於杭州、蘇州等,在全國排名第十。
除此之外,肇慶和廣州的文化設施也算是完善。肇慶端溪書院,享有「嶺南第一學府」的美名,還與廣州的粵秀書院、羊城書院、越華書院被稱為為「廣東四大書院」。
文化基礎較好的城市自然也是更利於管理。此外,兩廣總督把總督設在肇慶和廣州,大概也是希望這兩個城市成為兩廣地區發展教育的榜樣。
上圖_ 兩廣總督 勞崇光,1859年10月至1862年10月在任
肇慶和廣州能夠成為兩廣總督的駐所,有很大一個原因是兩地方便調兵抵禦強盜。
肇慶能成為兩廣總督駐所的一個原因是,官員們能夠方便征調兩廣資源抵禦強盜。嘉靖末年,廣東沿海強盜諸多,經常騷擾廣東內境。彼時兩廣總督總駐所還在梧州,但有的官員已經注意到了肇慶。據《明會典》「因惠、潮二州有寇,暫移提督駐潮州,事平,復移肇慶。」梧州在明朝是屬於廣西,距廣東的惠、潮兩地二千里,通信不暢。而肇慶位於廣東,距離兩地不過百里,征調更加方便。
嘉慶廣東巡撫的韓封山根據實際情況,認為「粵海形勢沿海村落處處可通外洋」,所以廣東多海盜。而前文提及,廣州是廣東最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並且不臨海。在遇到海盜事件時,廣州能夠利用交通優勢快速調兵,又因為不直接瀕海,而有一定的緩沖空間。
上圖_ 清軍與海盜激戰,據《靖海全圖》,香港海事博物館藏
1.經濟發展狀況不同
康熙時,兩廣總督吳興祚在肇慶成立鼓鑄局。鼓鑄局,就是官員鑄造錢幣的官署。一般來說,鼓鑄局會設在各地統治中心,所以肇慶也算是「兩廣央行」。看來清朝統治者一度對肇慶的經濟發展寄予厚望。
但實際上,廣州經濟發展得更好。廣州對外貿易一直很繁榮。在清朝乾隆時期,廣州十三行是清朝唯一對外貿易的商行。其與歐洲、拉美、大洋洲等都有貿易關系,海關收益頗豐,成為「天子南庫」。在這種情況下,兩廣總督如果再對廣州經濟上心一些,銀子就嘩啦嘩啦地能進賬啊。所以後來廣州成為兩廣總督的駐所。
上圖_ 清末時期 廣州十三行
2.安全考慮
廣州是清朝經轉外國貢品、本國商品等的重要樞紐。由於貿易來往繁多,貨物有價值,所以很多海盜都不惜冒險劫持。比如說乾隆時期,海盜們把廣東水師的巡船誤認為商船,於是殺害參將錢邦彥。海盜為財害命,甚至殺官,可見廣州 社會 治安存在問題。
海盜問題只是問題之一,廣州還面臨著不安好心的澳門葡萄牙殖民政權,以及對廣東虎視眈眈的英、法等殖民者。面對著內外復雜的局勢,為了保證廣州乃至清朝的安全,廣州順理成章地成了兩廣總督的駐所。
上圖_ 1900年的兩廣總督府
參考資料:
【1】沈登苗 《明清全國進士與人才的時空分布及其相互關系》
【2】楊景秀 《博弈與平衡:明代兩廣總督的權力運作》
文字由 歷史 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❷ 明朝實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具體實施措施有哪些
歷史上有很多事情對於現實都有借鑒意義,我們要多多學習,多多研究歷史。下面介紹的是明朝海禁的原因及政策,僅供參考。
實施海禁的原因
一是江南及江浙沿海的百姓以及外國商團曾經資助過張士誠等人與朱元璋爭奪天下,使他對海上貿易致使國窮民富的模式很痛恨。
二是朱元璋認為國家之根基在於農,而當時經過休養生息等一些列措施,明朝糧食產量以及農副業的產值已經可以滿足明朝的需求,通過禁海可以防止金銀外流。
三是同一時期的日本處於戰國時代,許多日本有武器和裝備的倭人徘徊於中國沿海,從事海盜活動,頻頻襲擾明朝沿海地區,採取禁海政策,封鎖沿海各港口,銷毀出海船隻,斷絕海上交通以斷絕倭寇的補給,可以防範倭患。
海禁政策的措施
1、洪武四年十二月,「詔吳王左相靖海侯吳楨籍沒方國珍所部溫、台、慶三府軍士……隸各衛為軍,仍禁瀕海民不得似出海」。
2、洪武十四年冬十月,「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
3、洪武十七年(1384年),「派信國公湯和巡視浙閩,禁民入海捕魚」。
4、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十月,「詔戶部嚴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國金銀、銅錢、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來不許出番;今兩廣、浙江、福建愚民無知,往往交通外番私貿貨物,故禁之。沿海軍民官司縱令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5、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春正月,「禁民間用番香、番貨,先是上以海外諸夷多狡詐,絕其往來。唯流球、真蠟、衢羅斛入貢,而緣海治人往往私下諸番,貿易香貨,用誘蠻夷為盜,命禮部嚴禁絕之。敢有私下諸番互市悉治重法凡番香、番貨皆販鬻,其見有者,限以三月銷盡。民間禱祀止用松柏楓桃諸香,違者罪之。其兩廣所產香木聽土人自用;不許越嶺貨賣,慮其雜市番貨,故並及之」。
6、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11而且在洪武年頒布的《大明律》中也明確規定:「凡將馬牛、軍需、鐵貨、銅錢、段匹絹、絲錦私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擔馱載之人,減一等。物貨船車,並入官,於內以十分為率,三分付告人充賞,若將人口、軍器出境及下海者,絞。因而走泄事情者,斬。其拘該官司,及守把之人,通同夾帶,或知而故縱者,與犯人同罪。失覺察者,減三等,罪只杖一百,軍兵又減一等。」
明朝海禁政策的影響
1、經濟方面
在明朝初期,由於海禁的施行,使得明朝內部得以休養生息,這對於明朝的經濟有促進作用。然而到明朝前中期,海禁政策的不斷強化,反而嚴重阻礙了明朝海外貿易的進行,這對於發展海外經濟又十分不利。
明朝中後期,由於明穆宗的開海,明朝經濟得以快速發展。更重要的是,開放海禁又為明朝帶來先進技術,這又反過來刺激明朝內部經濟,達到良性循環,這也使明朝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2、海防方面
海禁的施行對於明朝海防來說既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時也存在一些消極影響。海禁的施行減少了倭寇和海盜的滋擾,從這個角度看,確實是有著積極的影響。但我們換角度來看,海禁的嚴格使得「田盡斥鹵」的沿海百姓生活得不到應有的保障,因此沿海商人變逐漸轉變為寇,或者成為流民,在一定程度上給明朝帶來不穩定因素。
3、航海領域
明朝的航海技術在當時算是世界一流。明朝的航海技術曾有兩次巨大的進步,第一次是鄭和下西洋時期,第二次是在隆慶開關之後。但是在明朝前中期海禁的嚴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阻礙著中國航海技術和造船技術的發展。
❸ 回到明朝當王爺楊凌怎麼發現李福達
紅娘子被圍困了,楊凌打算讓她們投降去關外,手下的兄弟說打算再探下虛實看能不能突圍,然後就遇見了李福達,並被打傷,回去後紅娘子一看,傷的方式跟以前她一個長輩被李福達傷的傷口一樣,而這個功夫只有李福達會。
後面紅娘子跟楊凌聯手,讓手下(封雷好像是)去軍中指認,於是確定了。後面楊凌找了一個人冒充正德皇帝,讓李福達上當去殺皇帝,於是就除掉了。
李福達,山西代州崞縣(現山西原平市人)。明朝彌勒教首領。
李福達之獄
正德初年與王良、李鉞組織宗教反明,被判處山丹衛充軍。自山丹衛逃出,改名為李午,被發現,再次發往山丹衛。
後來又逃到陝西洛川,傳習白蓮教,「遠近爭附,隨其貧富,有獻至千金者,破產也所甘心,或子女,或器物,接撞而至」,和邵進祿、惠慶等人在陝起事。事敗,再改名張寅,編立族譜,呈獻黃白術,投靠武定侯郭勛。
嘉靖初年,輸粟捐官,任山西太原衛指揮使。嘉靖五年(1527年),被仇家薛良告發到山西巡按御史馬錄,郭勛寫信給馬錄,希望大事化小。馬錄卻聯合巡撫江潮上奏彈劾郭勛。
郭勛請張璁進言嘉靖帝,將焦點移轉到大禮議。嘉靖帝命刑部尚書顏頤壽、左都御史聶賢、大理寺卿湯沐等復審。嘉靖六年四月,錦衣衛逮捕馬錄入京,布政使李璋、按察使李鈺、僉事章倫皆入獄。
薛良被處死刑,馬錄發配邊疆。桂萼、方獻夫等平反有功,李福達官復原位以終。嘉靖帝則利用此案鞏固皇權,史稱「李福達案」。
嘉靖四十五年,四川人蔡伯貫叛亂,事敗被捕,供出是李福達之孫李同的徒弟。四川撫、按官移文山西,捕李同下獄。自吐為李午孫,大禮之子,世習白社妖教。假稱唐裔當出馭世,惑民倡亂,與《大獄錄》姓名無異。撫、按官論同坐斬,奉旨誅之。馬錄被平反,贈太僕少卿。
(3)大明靖海圖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回到明朝當王爺》是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的穿越類小說,作者是月關(又名:李觀魚)。
該小說講述了一個烏龍九世善人鄭少鵬因為陰差陽錯回到了大明正德年間後發生的故事, 那是一個多姿多彩的時代,東廠、西廠、內廠、外廷、錦衣衛之間的紛爭;代天巡狩清除貪官的故事;剿倭寇、驅韃靼、滅都掌蠻、大戰佛郎機;開海禁、移民西伯利亞……
楊凌是在小說《回到明朝當王爺》中登場的虛擬人物。為弘治十五年秀才,宣府雞鳴縣楊家坪人。明武宗賜字萬年。楊凌武功卓越,御邊寇,靖海患,平內憂。
楊凌起於雞鳴師爺,官至王公。受封西伯利亞。嬌妻美妾,兒女成群,永享富貴。
楊凌,字萬年,宣府雞鳴縣楊家坪人氏,傳為北宋名將楊公繼業之世孫。弘治十五年舉秀才,時年十六。弘治十七年代雞鳴驛丞。
時逢北元寇邊,因直書兵事之弊,上達天聽,孝宗甚嘉之,弘治十八年初賜同進士,擢為東宮侍讀。後因導太子微行見責,遷神機營參將。
及武宗繼位,以東宮舊人授侍衛親軍統領,授爵威武伯,督造泰陵。三月,坐泰陵金井案,下獄,論死。楊妻韓氏持先帝御賜墨寶法場鳴冤。上意稍回,命三司重審,復驗金井土樣無異,凌冤得白,官復原職,楊韓氏受封三品誥命。
未幾,凌提督內輯事廠,奉旨巡查江南稅賦,時外廷與東廠、錦衣衛因忌凌等東宮舊臣權勢日盛,乃設計欲陷殺凌與內侍八虎,凌聞急訊間道回京,潛行入宮密奏於帝,受命擒殺廠衛首領,逼退內閣劉、謝兩學士。朝野震動,咸謂凌與奸宦結黨亂政,皆鄙之。
明弘治十九年,太祖因倭寇海盜屢襲江南,詔令禁海,至武宗繼位,已百年矣,江南工商不勝其苦。凌巡視江南歸,以為禁海之策非計,實損萬民而益賊寇,乃諫之於帝,帝善之,命凌主其事。
至正德元年中,廷議畢,帝詔命開海通商,江南萬民無不歡欣鼓舞,朝鮮、日本、琉球、呂宋、南洋及西夷諸國爭相來朝,甫及期年,千帆如織,萬商雲集,江南稅賦倍增矣。
正德元年初,北元再犯邊,凌導帝微服往巡大同,與兀良哈衛結盟,並計誘北元伯延汗,於白登山下設伏大破之。凌以功授右柱國龍虎上將軍,晉爵武威侯。
正德元年中,凌奉旨巡視天下,會倭寇大舉侵襲江南,衛軍積弱,莫能與抗,喪師失地,賊勢益張。上震怒,命凌總領沿海六省軍政,督師剿倭。凌素知衛軍久疏戰陣,靡弱不堪,遂以獎賞勵其士氣,以竣法懾其軍心,復以親衛及川魯精兵為先鋒,數月間積小勝為大勝,反守為攻,倭寇漸次敗退閩粵。
時福建巡撫、布政使、水帥提督等勾結倭寇,以庫銀戰艦資敵避戰,致入閩援兵孤軍血戰竟日,全師戰死無一生還。凌聞訊震怒,請天子劍立斬巡撫以下一千一百餘人,三軍震動,戳力死戰,盡殲倭寇,靖清千裏海域。
時有西夷佛朗機憑堅船利炮,襲大明藩屬滿剌加,逐其國王,凌奉旨統艦隊大破之,滿剌加得以存國。大明水師自此駐軍琉求、夷州、滿剌加,東南萬裏海疆盡入大明之掌握。
凌巡視川蜀,逢都掌蠻作亂,劫掠州縣,蜀王世子被扣,川中震動,蜀王以凌能兵,委以軍權。凌率大軍深入蠻地,或計取、或火攻、或策反,諸城皆破,盡誅蠻酋,迎還世子,復擬撫蠻八策,改土歸流,遂平西南百年之亂。蜀王子朱讓槿陰圖奪位,計陷世子,為凌所識破,讓槿事敗自刎。
凌還京,帝以凌屢戰殊功,晉爵威國公,恩寵有加。時司禮太監劉謹,索賄結黨,弄權亂國,以致民變四起,凌得內閣三學士之助,揭其惡行,帝大怒,誅劉謹,除奸黨,天下皆稱凌之功也。
正德二年初,霸州白衣匪、響馬盜相繼作亂,勢若燎原,晉豫魯皆受荼毒,兵鋒所指,京師震恐。凌受命招討,於山東德州、泰安、山西中條山三破賊軍,余匪竄入江南,欲圖金陵,凌統水陸大軍,再破之,盡斬匪首,余者星散,遁入太行,後為凌所招撫。
正德三年,寧藩叛亂,起兵十萬,意圖金陵。廷臣皆驚惶,獨凌夷然自若,以為易事,帝命凌伴駕南征,果旬日克定。後值關外事變,韃靼內亂,復與瓦剌爭戰不休。
凌奉命出塞,得兀良哈衛之助,復憑火器之利,盡殲韃靼鐵騎,大軍會師忽蘭忽失溫,韃靼伯延汗與瓦剌首領火篩戰死,北元勢微,塞北遂定,大明百年邊患終得平息,並收河套、金山、巴兒思闊山於治下,建大明自太祖開國以來未有之奇功。
帝以凌開疆拓土之殊功,追及中山開平之偉績,乃加封武威王,旋改封西伯利亞王,就藩塞北。
凌起於東宮,與武宗名為君臣,實有兄弟之誼,終正德一朝,恩寵無以復加,凌文武雙全,用兵理政,皆精能也,孝宗在時,嘗以「森森千丈松,雖磊砢多節目,用之大廈,終是棟梁之材」譽之,帝亦倚重最殷,凌不負重託,整兵備、練新軍、破賊虜、開海禁、除奸黨、革弊政,終開大明國祚復興之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楊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福達
❹ 明朝的江防和海防制度是怎樣的明朝的水師力量強大嗎
明朝的江防制度
朱元璋是以南方為基礎,通過鄱陽湖水戰打敗陳友諒,奠定了大明的基礎。因此明朝對於長江和大的湖泊都有防衛。朱元璋時期,因定都在南京,所以在新江口設立有水兵,專門負責南京的守衛。等到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對於南京,朱棣同樣非常重視,畢竟他心裡也非常清楚,北京本身就是危機之地,一旦蒙古攻入,明朝還有機會馬上在南京立國,不至於像北宋那樣被動。
而大明的水師,哪怕在明朝的末期,只依靠鄭家一家的實力,就曾經三次完全打敗已經在全世界殖民,號稱當時海上馬車夫的荷蘭人。在鄭成功收復台灣後,知道西班牙人在印尼反華,大怒之下有遠征西班牙人之意,可惜早逝,否則恐怕在明朝時期,西班牙就被徹底趕出亞洲。由此可見明朝水師的實力。
❺ 回到明朝當王爺銀琦最後和誰在一起
楊凌。
銀琦公主是大明朝塞外藩屬朵顏三衛首領花當之女,先是因為父親被正德皇帝封汗而成為公主,後因父親戰死而成為了女王。
身為女王,她本身註定要成為一種工具,尤其是朵顏這種在夾縫中生存的草原部落。
她是可憐的,她所愛上的男人居然是出於控制朵顏,不使其敵視大明的目的而女扮男裝參加比武招親的紅娘子崔鶯兒;她也是幸運的,得以嫁給一向憐香惜玉的楊凌。
丈夫資料:
楊凌為弘治十五年秀才,宣府雞鳴縣楊家坪人。明武宗賜字萬年。楊凌武功卓越,御邊寇,靖海患,平內憂。
楊凌起於雞鳴師爺,爵至王公。受封西伯利亞。嬌妻美妾,兒女成群,永享富貴。
❻ 沿海倭寇海盜在土木堡之變後日益猖獗是為啥
導讀:倭寇海盜猖獗和土木堡之變後備倭兵抽調參加京師保衛戰沒有太大關系。倭寇的形成從元朝時期隨著元朝征伐日本就開始了,和當時明朝靖海政策有一定關系。倭寇的猖獗成因復雜,和日本國內以及明朝政策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遠不是簡單的一個土木堡之變的抽調備倭軍客戶以造成的,下面我們來詳細闡述具體原因。
這也就是倭寇愈演愈烈而又屢禁不絕的原因,如果沒有倭寇的襲擾造成的人力物力的靡費也許大明也不會這么快轟然倒塌。諸如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就會更多的布置遼東或者用於平叛,也許後金沒有那麼快的壯大。
小結:
倭寇從元朝時初步形成,經過明、日、高麗三國的聯合打擊告一段落。在明朝中後期由於大明、日本的國內形勢等多種因素的疊加造成倭寇犯變的形式再次嚴峻。所以這不會是僅僅土木堡之變後山東、河南備倭軍被抽調參加京城保衛戰這個原因就會造成倭寇的猖獗,這是多種因素共同疊加的結果。
❼ 靖海侯施琅的後代結局如何呢
施琅一共有八個兒子,而且他的後代結局非常好。的靖海侯的爵位就一直傳到大清滅亡以後,一共傳了十三代。施琅早年是鄭芝龍的部將,1646年隨鄭芝龍降清。不久又加入鄭成功的抗清義旅,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鄭成功手下曾德一度得罪施琅,施琅借故殺曾德而得罪鄭成功,鄭成功誅殺施琅家人後再次降清。施琅投降清朝後被任命為清軍同安副將,不久又被提升為同安總兵。康熙元年(1662年),施琅升任福建水師提督,開始做攻討台灣的部署准備。
二兒子施世綸據說是清朝有名的清官,有“施青天”之譽,被康熙稱為“江南第一清官”。三兒子施世騮,22歲就死了,據說“有政聲”。四兒子施世驥,跟著施琅收復台灣,後來在廣東廉州做知府。據說這個人做官名聲不錯。五兒子施世騋,他一直陪著施琅,直到施琅去世。六兒子施世驃,他也和他爹一樣,非常會打仗,做過福建水師的都督。同時他生了七個兒子,這一點也和他爹很像。不知道是不是不想超過他爹,所以他才只生了七個兒子。七兒子施世驊,授潤州郡佐。八兒子施世范,後來繼承了施琅的爵位。
❽ 回到明朝當王爺之楊凌傳演員表
回到明朝當王爺之楊凌傳講述了宣府雞鳴縣楊家坪秀才楊凌,因奇妙際遇和自身才能,意外與明武宗朱厚照相識相知,兩人結為至交,一起努力共同打造一個全新的、強盛的大明王朝的故事。那麼你知道回到明朝當王爺的演員陣容怎麼樣嗎?人物角色是怎麼樣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詳情吧。
回到明朝當王爺之楊凌傳演員表
蔣勁夫 飾 楊凌
袁冰妍 飾 韓幼娘簡介 楊凌原配夫人
劉芮麟 飾 朱厚照/正德
柳岩 飾 成綺韻簡介 楊凌妻妾之一
張思帆 飾 伍漢超
王紫璇 飾 馬憐兒簡介 楊凌妻妾之一
王俐丹 飾 玉堂春簡介 皇帝賜楊凌的妾
宣璐 飾 永福公主/朱秀寧簡介 楊凌妻妾之一
林予晞 飾 高文心簡介 楊凌妻妾之一
陳昊宇 飾 唐一仙
董春輝 飾 王景隆
回到明朝當王爺之楊凌傳人物角色介紹
楊凌演員 蔣勁夫
弘治十五年秀才,宣府雞鳴縣楊家坪人。武功卓越,御邊寇,靖海患,平內憂。後官至王公,受封西伯利亞。嬌妻美妾,兒女成群,永享富貴。
韓幼娘演員 袁冰妍
楊凌原配夫人,會武功,品德不妒,頗有大婦風范,集中國傳統婦女美德於一身。不算最漂亮,身段不算最好,武功不算最高,不是外國友好人士,不會醫術,也無甚智謀能相助夫君,但是她卻是楊凌始終不變的最愛,為了她楊凌可以抗旨不遵,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乃至於生命。
朱厚照/正德演員 劉芮麟
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十分器重楊凌,與楊凌一起經歷生死。
成琦韻演員 柳岩
楊凌妻妾之一,原來是江南名妓,心思縝密,女中諸葛。為著所愛之人多次忠誠卻毒舌的進言,於風月中萬般變幻的風情,為著楊凌不計一切的付出在所不惜。
伍漢超演員 張思帆
楊凌的生死兄弟,成都同知伍文定的公子。與楊凌一起經歷生死,為兄弟付出在所不惜。
馬憐兒演員 王紫璇
楊凌妻妾之一,聰明,美麗,會武功。其父親是雞鳴驛丞,錦衣衛暗探,後在小王子寇邊時死掉。對楊凌產生好感,後開始對楊凌展開追求,楊凌的拒絕,並沒有使她灰心,三箭定情,苦苦等待三年,最終守得雲開見月明。為楊凌生下了第一個女兒楊盼兒。
玉堂春演員 王俐丹
楊凌妻妾之一,皇帝賜的妾。傾慕楊凌,雖然出身青樓卻出淤泥而不染,憑借著自己對楊凌的一片真心和過人的膽識,屢次涉險助心上人渡過難關,是個對愛情堅定執著、不畏強權、有勇有謀,在楊凌入獄生死難料時,不離不棄。
永福公主/朱秀寧演員 宣璐
正德的妹妹,暗戀楊凌很久了,在招駙馬失敗後,終於對其母坦白了對楊凌的感覺,後經過些許磨難終與楊凌終成眷屬。
高文心演員 林予晞
弘治朝中,禁宮之中的首席高太醫之女,京城有名的女神醫。因為家破被楊凌所救,跟楊凌同生共死後愛上楊凌,因治好楊凌的不育之症,得到平妻的待遇,論地位僅次於幼娘。
唐一仙演員 陳昊宇
原喜歡楊凌。掉入懸崖後失憶,被山西代王府的人所救,後來與朱厚照和楊凌在在山西代王府相遇。最後發現自己喜歡上了朱厚照,朱厚照把她帶回了皇宮,封為貴妃。
王景隆演員 董春輝
山西八府巡按,官宦子弟,明朝弘治年間吏部尚書王瓊第三子。
❾ 清軍當時是如何入關的
是吳三桂放清軍入關
至於目的:李自成入城後 明崇禎上吊 大明基本亡了(南明啊...太短了 短的沒法算了)。本來李自成派人招降吳三桂,而吳三桂此時也已經准備投降李自成(廢話 皇帝都沒了 不投降還等什麼?)。但是 此時傳出消息--李自成 張獻忠不能控制自己的起義軍的紀律,造成亂兵劫掠,而且自己的家也被起義軍佔領,一家老小全完了,當然有人也說 陳圓圓也被起義軍將領霸佔。唉 換做你是老吳 你也恨啊。當即轉身回了山海關。
這時候 清軍派 袁崇煥的部下祖大壽(此時 已經投降清軍)來勸降吳三桂。祖大壽是吳三桂的舅舅,又給了很高的收買價錢,於是...開關請降。
❿ 明朝山東衛所都有哪些
明代
在
山東
地區
共設有9衛10所,分別是
安東衛
、
鰲山
衛、靈山衛、大嵩衛、靖海衛、
成山衛
、
威海衛
、任城衛、
平山
衛和雄崖所、夏河寨前所、
浮山
前所、王徐寨前所、寧津所、尋山後所、
百尺崖
後所、
金山
左所、
海陽
所、奇山所。
其中靖海衛、成山衛、威海衛,寧津所、尋山後所、百尺崖後所、海陽所在
威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