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漂亮的圖片素材,盡在圖片資訊網
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窮什麼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圖片
擴展閱讀
手繪紅玫瑰唯美圖片 2025-07-05 16:57:29

窮什麼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2-16 10:36:07

1.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是個什麼意思

意思是:一個人處境越是艱難,就越是堅忍不拔,越是不丟失高遠之志。

出自:唐 王勃 《滕王閣序》

原文:「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釋義: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人生不是一次短暫爆發的突擊賽,而是一場比拼耐力的馬拉松。短暫的激情滿滿也許能成就一場突擊,但完美收官一次馬拉松,需要的一定是恆久如常的努力。

(1)窮什麼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圖片擴展閱讀

王勃的思想人格交融儒、釋、道多種文化因子。從人格精神來看,王勃首先是儒家之狂者,他志向高遠,勇於進取;才華橫溢,文采斐然;但同時也處事疏闊,缺少謀略。其次他還是傲者,身秉傲骨,且鄙世傲物,蔑視塵俗。

王勃的詩歌直接繼承了貞觀時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風尚,又注入新的時代氣息,既壯闊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主張表現為「立言見志」的創作思想、 「文章經國之大業」的教化功能。

在藝術形式上,《滕王閣序》接受了六朝抒情小賦的傳統,又在駢文的形式上加以散文化,達到了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滕王閣序》既是六朝駢文之新變,也是唐朝駢文通俗化格律化之先聲。

胡應麟《詩藪》中點評《滕王閣序》:神俊無前,六代體裁,幾於一變。即「畫棟」「珠簾」四韻,亦唐人短歌之絕。



2.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什麼意思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意思是年紀大了應當更有壯志,哪能在白發蒼蒼時改變自己的心志?處境艱難反該更加堅強,不能放棄凌雲之志。

「移」字為改變、更改等義;「白首」直譯為頭發白了,借指年老.;「心」指志向、志願等。

這句話出自於唐代王勃的《滕王閣序》。《滕王閣序》是唐代文學家王勃於上元二年(675年)所創作的一篇駢文。文章由洪州的地勢、人才寫到宴會;寫滕王閣的壯麗,眺望的廣遠,扣緊秋日,景色鮮明。

再從宴會娛游寫到人生遇合,抒發身世之感;接著寫作者的遭遇並表白要自勵志節,最後以應命賦詩和自謙之辭作結。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

(2)窮什麼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高宗時,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此閣,並於上元二年(675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作者南下探親,路過這里,也參加了盛會,即席賦詩,並寫了這篇序。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得名。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為了歌舞享樂的需要。這座江南名樓建於唐朝繁盛時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閣序》而很快出名。

3.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也是非常膾炙人口的詩篇。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一個人處境十分艱難的時候,反而要更加堅強,要更加堅定自己的志向,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比如對於一個,已經有了豐富閱歷和人生經驗的人來講,在四處打拚,碰壁的過程當中,他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發掘自己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從而調整自己的目標和方向。當我們找到了自己的真正價值領域,打磨自己的核心優勢,揚長避短,也更容易在的這個領域做出成就,創造更多的價值。雖然看似改掉了自己曾經的志向,但卻不是被迫向生活妥協,而是基於理性之下做出的,更好更適合自己的選擇。放棄不該堅持的,堅持真正想要的,看起來很簡單,但能真正做到的,無一不是有大智慧的人。

4.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是什麼意思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主要的意思就是指你的境遇越來越艱難的話,那麼你就越不能退縮,越不會讓你的志向從凌雲之上跌落下來,這也告訴我們,對於許多事情來說,你越是在艱難的時候,越要相信自己 越要堅信自己的能力。

這是在我們中國傳統歷史當中,許多名人志士在面對生活困難和壓力的時候所採取的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值得我們去學習,也值得我們去追求,而當代社會也存在許多人丟失了這么一種美好品德的現象。

5.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是什麼意思

年歲雖老而心猶壯,怎能在白頭時改變心情?遭遇窮困而意志更加堅定,在任何情況下也不放棄自己的凌雲之志。

一、原文:

節選自《滕王閣序》唐代:王勃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二、譯文:

呵,各人的時機不同,人生的命運多有不順。馮唐容易衰老,李廣立功無數卻難得封侯。使賈誼這樣有才華的人屈居於長沙,並不是當時沒有聖明的君主,使梁鴻逃匿到齊魯海濱,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時代嗎?只不過由於君子安於貧賤,通達的人知道自己的命運罷了。

年歲雖老而心猶壯,怎能在白頭時改變心情?遭遇窮困而意志更加堅定,在任何情況下也不放棄自己的凌雲之志。即使喝了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潔;即使身處於乾涸的車轍中,胸懷依然開朗愉快。北海雖然遙遠,乘著大風仍然可以到達;晨光雖已逝去,珍惜黃昏卻為時不晚。孟嘗君心性高潔,但白白地懷抱著報國的熱情,阮籍為人放縱不羈,我們怎能學他那種走到窮途的就哭泣的行為呢!

(5)窮什麼益堅不墜青雲之志圖片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為慶祝滕王閣新修成,閻公於九月九日大會賓客,讓其婿吳子章作序以彰其名,不料在假意謙讓時,王勃卻提筆就作。

閻公初以「更衣」為理由,其實是生氣的離開,讓人伺候王勃寫詩。聽到剛剛寫下「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覺得「亦是老生常談」;接下來寫到「台隍枕夷夏之郊,賓主盡東南之美」,閻公聽了,低頭頭不說話;一直到王勃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閻公大驚「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出列站於王勃身側看著他寫,又邀請他回到宴席上。

二、作者簡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

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