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漂亮的圖片素材,盡在圖片資訊網
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劉景文長什麼樣子圖片
擴展閱讀
手繪紅玫瑰唯美圖片 2025-07-05 16:57:29

劉景文長什麼樣子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2-06 08:50:21

A. 贈劉景文資料

《贈劉景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作於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給好友劉景文的一首勉勵詩。

此詩前半首說「荷盡菊殘」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氣節,後半首通過「橙黃橘綠」來勉勵朋友困難只是一時,樂觀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發作者的廣闊胸襟和對同處窘境中友人的勸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遠。

全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譯文: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緻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啊。



文學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初冬的景色。為了突出「橙黃橘綠,這一年中最好的景緻,詩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殘秋的圖景:那曾經碧葉接天、紅花映日的諸蓮塘荷,現在早已翠減紅衰,枯敗的莖葉再也不能舉起綠傘,遮擋風雨了。

獨立疏籬的殘菊,雖然蒂有餘香,卻亦枝無全葉,唯有那挺拔的枝幹斗風傲霜,依然勁節。自然界千姿萬態,一年之中,花開花落,可說是季季不同,月月有異。

這里,詩人卻只選擇了荷與菊這兩種分別在夏、秋獨占勝場的花,寫出它們的衰殘,來襯托橙橘的歲寒之心。

B. 贈劉景文的詩意是什麼

《贈劉景文》

宋代: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一年中最好的景緻你一定要記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黃桔綠的時節啊。)

詞語注釋

1、劉景文:劉季孫,字景文,工詩,時任兩浙兵馬都監,駐杭州。蘇軾視他為國士,曾上表推薦,並以詩歌唱酬往來。

2、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擎:舉,向上托。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

3、菊殘:菊花凋謝。猶:仍然。傲霜:不怕霜動寒冷,堅強不屈。

4、君:原指古代君王,後泛指對男子的敬稱,您。須記:一定要記住。

5、正是:一作「最是」。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黃、橘子將黃猶綠的時候,指農歷秋末冬初。

(2)劉景文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後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

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蘇軾的《贈劉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苕溪漁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緻,「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深秋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於將對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於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C. 劉景文的偽滿洲國督察長

劉景文,男,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出生於河北省滄縣西官莊,25歲在江蘇陸軍軍官補助教育團畢業。民國18年(1929年),任遼寧省第二十七警察大隊隊長,率步兵、炮兵和騎兵共四個支隊400多人駐守岫岩。二年後,任安東、鳳城、寬甸等九縣聯防大隊長。1932年,任岫岩縣縣長。同年3月末,劉景文以原警察大隊為骨幹,創立東北民眾抗日救國軍第五十六路軍(簡稱五十六路軍,編制為9個旅,1 .5萬人),自任司令。對日偽軍作戰20多次,打死打傷和俘虜日偽軍1400多人。1932年底,安東、遼陽、海城、鳳城等地日偽軍數萬人向岫岩集結,企圖將遼東抗日武裝力量消滅在三角地帶。12月14日,五十六路軍一部與遼陽地軍馬樹山部遭遇,馬樹山懾於五十六路軍威名,率部下繳械投降,五十六路軍俘虜偽軍600餘人,並生擒日軍大佐成澤直亮和7名日本兵。1933年初,劉景文率五十六路軍攻打岫岩縣城,未克。1934年1月,劉景文把隊伍交給他人指揮,回河北滄縣老家隱居。
1937年以後,偽滿洲國在河北招兵,劉景文應招參加,不久升任督察長。自此開始助紂為虐,參加鎮壓民族同胞的抗日活動。1945年「八·一五」光復前,劉景文脫離偽軍政界,回家隱居。1952年在鎮壓反革命運動中,劉景文被當地公安機關依法逮捕,判處16年徒刑。1964年,服刑期間病死在獄中。終年75歲。

D. 贈劉景文注釋及譯文

譯文: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緻你一定要記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黃桔綠的時節啊。

注釋:

⑴劉景文:劉季孫,字景文,工詩,時任兩浙兵馬都監,駐杭州。蘇軾視他為國士,曾上表推薦,並以詩歌唱酬往來。

⑵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擎:舉,向上托。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

⑶菊殘:菊花凋謝。猶:仍然。傲霜:不怕霜凍寒冷,堅強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後泛指對男子的敬稱,您。須記:一定要記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黃、橘子將黃猶綠的時候,指農歷秋末冬初。

《贈劉景文 / 冬景》【作者】蘇軾【朝代】宋。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創作背景:

《贈劉景文》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作於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給好友劉景文的一首勉勵詩。

這首詩寫的是初冬的景色。為了突出「橙黃橘綠,這一年中最好的景緻,詩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殘秋的圖景:那曾經碧葉接天、紅花映日的諸蓮塘荷,現在早已翠減紅衰,枯敗的莖葉再也不能舉起綠傘,遮擋風雨了。

獨立疏籬的殘菊,雖然蒂有餘香,卻亦枝無全葉,唯有那挺拔的枝幹斗風傲霜,依然勁節。自然界千姿萬態,一年之中,花開花落,可說是季季不同,月月有異。

借物喻人,贊頌劉景文的品格和節操。韓詩所贊乃人人心目中皆中皆以為好的早春;蘇詩卻把那些「悲秋傷春」的詩人眼中最為蕭條的初冬寫得富有生意和詩意,於此也可見他曠達開朗、不同尋常的性情和胸襟。真是淺語遙情,耐人尋味。蘇軾這首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初冬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E. 劉景文是什麼朝詩人

劉景文,即劉季孫,是北宋詩人。

【詩人簡介】

劉季孫(1033~1092)北宋詩人,蘇軾稱其為「慷慨奇士」。字景文,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北宋大將劉平之子。宋仁宗嘉祐年間,以之為左班殿直監饒州酒務,攝州學事。

哲宗元祐中,以其為左藏庫副使並為兩浙兵馬都監。後因蘇軾薦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元祐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傳,性好異書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祿賜盡於藏書之費。

劉季孫交遊廣闊,與王安石、蘇軾、米芾,張耒等文人雅士相知,事見《東坡全集》卷六三《乞賻贈劉季孫狀》、《東都事略》卷一一零《劉平傳》。

劉季孫詩,據宋王十朋《東坡詩集注》等書所錄,編為一卷。《隰州志》稱其「以文最稱」。

【詩人作品】

題屏(宋·劉季孫)

呢喃燕子語梁間,底事來驚夢里閑。

說與旁人渾不解,杖藜攜酒看芝山。

F. 贈劉景文這首詩描寫的是夏天的景色對嗎

贈劉景文這首詩描寫的是夏天的景色對嗎?
不是,寫的是秋天到冬天這個過渡的季節。
贈劉景文 / 冬景
作者: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譯文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啊。

注釋
劉景文:劉季孫,字景文,工詩,時任兩浙兵馬都監,駐杭州。蘇軾視他為國士,曾上表推薦,並以詩歌唱酬往來。
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
擎:舉,向上托。
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
菊殘:菊花凋謝。
猶:仍然。
傲霜:不怕霜凍寒冷,堅強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後泛指對男子的敬稱,您。
須記:一定要記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黃、橘子將黃猶綠的時候,指農歷秋末冬初。
譯文: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
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緻你要記住,
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時節。
題解:
這是一首寄贈的詩。劉景文,字季孫,開封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做過饒州酒監。蘇軾贊譽劉景文為「慷慨奇士」,將他比作孔融,並推薦他做官。全詩表面上只是在寫深秋(一說初冬)時節的景色,但托物言志,深有寄託。
簡析:
這首古詩是寫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敗、菊殘,寫出了秋末的特徵。接下來詩人以橙子的金黃與橘子的青綠,把深秋的景色點綴得色彩鮮明而富有生氣。詩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調子,突出了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擎雨蓋」指荷葉。第二行詩贊頌了菊花的殘枝有傲霜凌寒的氣概。

G. 贈劉景文的詩意

贈劉景文的詩意

《贈劉景文》

作者:蘇軾

原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

注釋:

1、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
2、已無:已經沒有辦法,沒有能力。
3、擎:舉,向上托。
4、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
5、菊殘:菊花凋謝。
6、猶:仍然。
7、傲霜:不怕霜動寒冷,堅強不屈。
8、君:原指古代君王,後泛指對男子的敬稱,您。
9、須記:一定要記住。
10、橙黃橘綠時:指橙子發黃、橘子將黃猶綠的時候,指農歷秋末冬初。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
只有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緻你一定要記住,
那就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啊。

賞析: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歌,詩中所託為秋天景物。第一句寫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為高潔品質之象徵,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殘莖,連枯葉也已無存,確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雲:菡萏香銷翠葉殘。王國維乃謂大有從芳蕪穢、美人遲暮之感。蘇軾此詩首句,殆更過之。夫留得枯荷,尚能聽雨,近則連枯葉亦無之,其衰颯至極矣。然則作者嗟嘆感喟之情僅此一句,第二句便將筆勢劈空振起,轉到了菊殘猶有傲霜枝。殘菊與枯荷,雖同為衰颯場面,卻以傲霜枝三字寫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態和貞亮之節,看似與第一句對文,有互文見義、相與呼應之勢;事實卻側重在傲字上。擎雨之蓋乃實寫,不過說像傘蓋一樣的荷葉都已一干二凈;而傲霜之枝的傲則以移情手法寫出了菊的內在精神,示人以凜不可犯的氣概。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則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蕭瑟秋風、嚴寒冬日為苦,作者卻偏偏贊之為一年好景,且諄諄囑咐君須記,此真以平淡無奇之語言給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於收句,倘無力回天,則全詩必成虎頭蛇尾,強弩之末。而作者乃從花寫到枝,從枝葉寫到果實,所謂正是橙黃橘綠時,乃金秋乍逝,百物豐收的季節,橙黃橘綠,又呈現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兩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現了炫目搖情的色彩,真使人疑為神來之筆。然而作者除了用幾個植物名稱和幾種簡單明快的色調之外,再無其他噶枝蔓之句,這就給予作者一種踏實穩重、矜平躁釋的美的感受。

為了突出橙黃橘綠這一年中最好的景緻,詩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筆墨描繪了一幅殘秋的圖景:那曾經碧葉接天、紅花映日的渚蓮塘荷,早已翠減紅衰,枯敗的莖葉再也不能舉起綠傘,遮擋風雨了;獨立疏籬的殘菊,雖然蒂有餘香,卻亦枝無全葉,唯有那挺拔的枝幹斗風傲霜,依然勁節。自然界千姿萬態,一年之中,花開花落,可說是季季不同,月月有異。這里,詩人卻只選擇了荷與菊這兩種分別在夏、秋獨領風騷的花,寫出它們的衰殘,來襯托橙橘的歲寒之心。詩人的高明還在於,他不是簡單地寫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將描寫的筆觸伸向了荷葉和菊枝。終荷花之一生,荷葉都是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同樣,菊之所以被譽為霜下之傑,不僅因為它蕊寒香冷,姿懷貞秀,還因為它有挺拔勁節的枝幹。花殘了,枝還能傲霜獨立,才能充分體現它孤標傲世的品格。這兩句字面相對,內容相連,是謂流水對。已無、猶有,一氣呵成,寫出二花之異。

可是,不論是先謝還是後凋,它們畢竟都過時了,不得不退出競爭,讓位於生機盎然的初冬驕子──橙和橘。至此,詩人才滿懷喜悅地提醒人們:請記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還是在青黃雜糅,文章爛兮(屈原《橘頌》)的初冬時節!這里橙橘並提,實則偏重於橘。從屈原的《橘頌》到張九齡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樹一直是詩人歌頌的嘉樹,橘實則可以薦嘉客。橘樹那經冬猶綠林、自有歲寒心的堅貞節操,豈止荷、菊不如,直欲與松柏媲美了。

這首詩寫的是初冬的景色。南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中說此詩詠初冬景緻,曲盡其妙。作者說,雖然秋去冬來,荷盡菊殘,但仍是橙黃橘綠的美好時光。詩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頌劉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潔品格。菊殘猶有傲霜枝,後來有人借用它比喻堅貞不屈的人。

贈劉景文古詩


贈劉景文古詩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
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
正是橙黃橘綠時。

注釋:

1、劉景文:劉季孫(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宋仁宗嘉佑間,以左班殿直監饒州酒務,攝州學事(《石林話》卷下)。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庫副使為兩浙兵馬都監。因蘇軾薦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傳,性好異書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祿賜盡於藏書之費。事見《東坡全集》卷六三《乞賻贈劉季孫狀》、《東都事略》卷一一○《劉平傳》。
劉景文的父親劉皴是北宋的將軍,所以也養成他豪放的個性。因此蘇軾稱他為慷慨奇士。
2、擎:舉,向上托。(擎雨蓋:喻指荷葉)
3、傲霜:不怕霜凍,堅強不屈。
4、君:你,指劉景文。
5、蓋:車蓋,這里比喻荷葉。

譯文:

荷葉敗盡,像一把遮雨的傘似的葉子和根莖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樣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風中依然顯得生機勃勃。別以為一年的好景將盡,你必須記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黃橘綠的時節啊!

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名季孫)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後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的一面,而這一點恰恰是其他季節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蘇軾的《贈劉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苕溪漁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景緻,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深秋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於將對劉氏品格和節操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光,莫過於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貞的節操。

古人寫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了深秋時節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給人以昂揚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並論,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

荷與菊是歷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麼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為了強調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和橘相提並論,但事實上市人正偏重於橘,因為橘象徵著許多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獨立不遷、精色內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句正有此意,在表達上熔寫景、詠物、贊人於一爐,含蓄地贊揚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贈劉司戶蕡


李商隱 贈劉司戶蕡

江風揚浪動雲根,
重碇危檣白日昏。
已斷燕鴻初起勢,
更驚騷客後歸魂。
漢廷急詔誰先入,
楚路高歌自欲翻。
萬里相逢歡復泣,
鳳巢西隔九重門。

【賞析】
劉蕡,敬宗寶歷二年(826)進士,博學能文,性耿直,嫉惡如仇,有澄清天下之志。李商隱對他非常推崇。宣宗大中元年(847),詩人奉鄭亞之命出使南郡和鄭肅通好。次年正月南返時,與被貶去柳州的劉蕡在長沙一帶相遇,李商隱寫此詩相贈。
詩的開頭從相遇的地點黃陵廟寫起。黃陵廟在黃陵山上,相傳為舜妃葬處。山在湘江匯入洞庭的咽喉,山峰兀立,水勢奔騰。時間正是初春,漫天陰沉,加上江風浩浩,越發揚起了濁浪。看來好似雲根一般的岸邊山石和系船石墩,受到浪花的猛烈沖擊。船上高高的桅桿,在江風中搖搖晃晃,分外顯得日暗天昏。這是湘江驚濤駭浪的實景,更是晚唐王朝政局動盪和險惡的寫照。詩人運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勾畫了劉蕡悲劇遭遇的社會背景。
頷聯表現劉蕡的坎坷遭際,字里行間充滿同情。已斷句把劉蕡比做展翅萬里的北國鴻雁(劉是燕人),剛剛要施展的雄圖偉略就很快夭折了。這是隱指劉蕡應試未第。唐文宗時代,劉蕡曾應召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在對策中切論宦官專橫誤國,應予誅滅,一時名動京師。但因遭宦官忌恨,未予錄取,初試鋒芒,就遭挫折。旋被令孤楚、牛僧孺召為從事,後授秘書郎,不久即遭宦官誣陷,貶為柳州司戶參軍。更驚句即指此番遭貶。詩人把劉蕡比做受讒而被放的屈原,遠貶南荒,難歸鄉土。前一已字,後一更字,緊湊有力地把劉的生平遭際中兩件大事聯結起來,通過沉痛憤慨的筆調,表現了詩人對劉的遭遇深致扼腕。
頸聯又借用歷史人物進一步抒寫對劉蕡的敬仰和同情。漢廷急詔用賈誼遭貶三年後又被漢文帝召回長安,拜為梁懷王太傅的故事。這句是說,如果皇上急召賢臣,以先生之才,應是首先被召去的,還有誰可以比你先回朝廷的呢?這里高度稱贊劉具有賈誼的抱負和才華,相信他一定會受到重用,敬慕和勸慰之情溢於言表。楚路高歌用楚國狂人接輿的故事。而劉蕡身貶楚地,恰與接輿彷彿,借劉的遭遇來抒發自己的滿腔憤激。自欲翻,體現了詩人對摯友的深切同情和理解。
結尾萬里相逢歡復泣,鳳巢西隔九重門,不僅是真摯深切的友誼之歌,更是對當時腐朽政治的憤激的控訴。兩位摯友在遠離家鄉、遠離帝京的地方不期而遇,其興奮和喜悅之情,是可想而知的。這是歡的來由。然而為什麼又歡而復泣呢?原來這意外相逢,恰同在他們患難之時:一個是得罪被貶;一個是長期受排擠而萬里投荒。大體相同的坎坷命運和對國運的憂切,又使他們不得不泣。歡不過是知音乍見時一剎那間的快事,而泣則是經過悲憤交加的長期醞釀。歡而復泣,感情復雜而沉痛,包含著個人的失意,但主要卻是為國運難扶而泣。末句中這一點表現得很顯豁。鳳巢,比喻賢臣在朝。《帝王世紀》說:黃帝時,鳳凰止帝東園,或巢於阿閣。現在賢臣一時都已星散,遠謫窮荒,備受排斥,君門九重,他們又如何可能竭忠盡智呢?詩人長期目擊黨爭的翻雲覆雨,又飽經天涯飄泊的生活,對唐王朝的黑暗現實的認識就更深切了。因而這首感情深摯的投贈之作,揉合了同情知友和憂時憤世之情。結尾的殷憂和憤懣,表面落在鳳巢西隔、急詔無從上,但實際更和首聯呼應。劉、李的遭遇,不都同是晚唐王朝重碇危檣白日昏的必然結果么?
這首詩以感慨蒼涼的雄渾聲調和高昂挺拔的沉鬱氣勢,表現自己哀時憂國的情感。詩在憤激之中,寓有深諷;景語之中,滲透情語;由眼前江風的險惡聯想到國家的隱憂;從同是天涯淪落的遭遇引起了歡泣交加的復雜感情,涵茹到人所不能涵茹、曲折到人所不能曲折(劉熙載《藝概》),寓哀愴憤激於深沉凝重之中,具有似矛盾而又統一的深厚蘊藉的獨特風格,可說是古典詩歌中的藝術珍品。

劉禎 贈從弟


《贈從弟》

作者:劉禎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
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注釋:

1、亭亭:聳立的樣子。
2、瑟瑟:寒風聲。
3、一何:多麼
4、慘凄:凜冽、嚴酷。
5、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說,難道松柏沒有遭到嚴寒的侵凌嗎?(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這是它的本性決定的。

翻譯: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
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
風聲是如此的猛烈,
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
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
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賞析:

劉楨的詩剛勁挺拔,卓犖不凡。曹丕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贈從弟》共三首,為其代表作,尤以第二首著稱於世。

《贈從弟》(其二)貌似詠物,實為言志,借青松之剛勁,明志向之堅貞。全詩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寓意高遠,氣壯脫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潔之態動人情思,鳳風的肅殺之聲逼人警覺。用亭亭標示松的傲岸姿態,用瑟瑟摹擬刺骨的風聲。繪影繪聲,筒潔生動。又以谷中映襯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詩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觀描寫為主,三四兩句則加強了抒情的氛圍。而且在似乎不相關的松和風之間沖突頓起,令聽者心驚,觀者顏開。兩個一何強調詩人感受的強烈,一盛一勁表現沖突的激烈和詩人的感情傾向。第三句詩順接第二句,第四句呼應首句,章法綿密,展開有序。

五六兩句,由風勢猛烈而發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剛勁而拓寬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發顯出環境的嚴酷和青松歲寒不凋的特性。詩的意境格外高遠,格調更顯得悲壯崇高。松樹和環境的對比也更分明,而松樹品性的價值也更加突現出來。

最後兩句變換句式,以有力的一問一答作結。詩人由外而內,由表層到深層,把讀者眼光從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視到松樹內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樹之所以不畏狂風嚴寒,是因為有堅貞不屈的高風亮節。

全詩以松樹為中心,寫得集中緊湊。反復詠歌,卻不平板單調。用詞樸素無華,風骨雄健,氣勢有力。不重在工筆細描,而以層層深入事物的內核見長。

這首詩名為贈從弟,但無一語道及兄弟情誼。我們讀來卻頗覺情深誼長,而且能同詩人心心相印。這是因為詩人運用了象徵手法,用松樹象徵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滅,與人無關。但一旦詩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樹木、風霜雷電,與自然界中某些同人類相通的特徵一撞擊,便會爆發出動人的火花。這種象徵手法的運用,劉楨之前有屈原的桔頌,劉楨之後,則更是屢見不鮮,且形成中國古典詩歌的傳統特徵之一。

劉楨如果直接抒寫內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樹的高潔來暗示情懷,以此自勉,也藉以勉勵從弟。全詩關於兄弟情誼雖不著一字,但味外之旨卻更耐人品嘗。

H. 蘇軾和劉景文是什麼關系

兩人是友人的關系,有一說是知己。
劉景文原名劉季禮,字景文,是北宋大將劉平之後。他是一個美髯公,長著一副漂亮的長鬍子,這點和蘇東坡很像。劉景文喜歡藏書,上班所得的工資基本上都用來買書,簡直是個書痴,這點又與蘇東坡趣味相投。最難得的是,劉景文是將門虎子,為人粗曠豪放,詩文襟袍開闊,甚合蘇東坡脾氣,稱他為「慷慨奇士」。

宋神宗主政時期,作為舊黨人士,蘇軾與新黨領袖王安石政見不合,親自向皇帝提建議,請求廢除一些不好的政策,罷免一些投機取巧的政客,因此受王安石變法派的排擠,蘇軾多次自求外放,甚至遭遇了人生最大的陷害(烏台詩案)。後來,宋哲宗上台,廢除了王安石的變法,蘇軾被召還朝。但當蘇軾看到重新執掌大權的舊黨人士、司馬光集團在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於是又向皇帝提出諫議。至此蘇軾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只得再度自求外調。

公元1089年,蘇軾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來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這一年,他在杭州疏浚西湖,並用挖出的泥修建了著名的「蘇堤」。在這項浩大的工程中,蘇軾得到了時任兩浙兵馬都監劉景文的大力支持,從此,二人相知相交,成為好友。
劉景文才華出眾,深有抱負,可惜因為父親劉平在對西夏戰爭中曾經被俘,所以一直未被重用,蘇軾多次贊許劉景文為「無雙國士」,對他很是尊敬,並且曾向朝廷大力保舉。兩人過從甚密,交情很深。有一次,蘇軾病了,躺在床上休息。忽然,家人來報,劉景文到訪,蘇軾立刻從床上一躍而起,病態全無。後來還專門寫了一首詩,題目就叫《喜劉景文至》。

公元1090年,蘇軾任杭州知州的第二年,初冬時節,荷花、荷葉已經枯萎凋落,早已失去「何處煙霞雲共雨,夢里相蓬花不語」的詩情畫意。菊花已經開過,只剩下傲霜而立的菊枝。橘果採收完畢,橙林綠意一片,黃澄澄的橙子還掛在枝頭。蘇軾想起劉景文已58歲,仍不得重用,而自己也經過數次起落,即將步入人生的深秋,感慨良多,便寫下了這首詩:「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