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外太空接近絕對零度,但是為什麼地球卻這么熱
宇宙空間是一個異常寒冷的地方,其平均溫度低至零下270.42攝氏度,僅僅比絕對零度高出大約2.73攝氏度。雖然太陽的表面平均溫度高達5500攝氏度,但完全不影響宇宙空間異常寒冷。
相比之下,地球就是一個溫度宜人的星球,雖然夏季較為炎熱,冬季也會出現嚴寒天氣,但是整體環境非常適合生命繁衍生息。那麼宇宙空間如此寒冷,為何地球卻十分溫暖?
地球是宇宙中的奇跡,也是一顆非常完美的星球,我們作為地球上最具智慧的生物,也應該珍惜地球的種種奇跡,保護地球,保護生態環境,畢竟地球目前依舊是我們唯一的家園!
㈡ 地球這么熱,太空卻接近絕對零度,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地球這么熱,太空卻接近絕對零度,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地球的現象則與外太空截然不同,地球存有大量分子,而且這些分子相對密度非常大,無時無刻都在開展劇烈的分子撞擊,這也為溫度的上升造就了標准。地球上大量分子在接收到來源於太陽的直射之後,會獲得很多的能量開展更加劇烈的分子健身運動,也也為物件溫度的進一步提高帶來了標准。
這類極為空曠的自然環境根本就不存有分子開展強烈撞擊的機會,並且宇宙空間空間一直在不停的澎漲,這樣只會再次增加分子間的距離,溫度也會因為分子撞擊機會的降低而越來越也低,最後無限的靠近於絕對零度。
宇宙空間最冷多少度
宇宙空間最涼是零下272℃。布莫讓星軌別名回力鞋棒星軌,是位於半人馬座方位的行星狀星雲距地球5000億光年。該星軌溫度可以達到零下272℃,比絕對零度(零下273.15℃)僅高1.15℃,知的一個溫度小於背景輻射的星體,都是已知的宇宙中最冷的城市。回力鞋棒星軌是通過從一顆行星的關鍵逸排出的氣體所形成的,汽體往外流出的速度是164千米秒,而且在進入太空以後很快速地澎漲。
這類澎漲是導致它溫度降低的重要原因。距地球5000億光年的布莫讓星軌,要在1979年由瑞典和美國科學家運用搭建在智利的巨望眼鏡發現的,他在1980年起名叫「布莫讓」,是因為其看上去像延長的變為彎形的「飛去來器(布莫讓是英語飛去來器的譯音)。
㈢ 一樣都是在太陽下,為什麼太空的溫度寒冷而地球卻很熱
我們平時說一個物體內部具有熱量(能量),一般用溫度這個物理量來衡量,溫度越高說明物體內所具有的熱量越多,溫度越低說明物體所攜帶的熱量較低。那麼熱量是如何產生的呢?熱量其實是物體內分子隨機運動的結果,運動越劇烈,分子平均動能越高,相應的溫度就越高;運動得越緩慢、分子的平均動能越低,相應的溫度也越低。
正是太陽光的這種性質,地球上的生物大部分對可見光波段的電磁波最為敏感。在太陽光到達地球以後,地球的大氣並不能直接吸收可見光來為自己增加熱量,而是可見光被地表吸收以後,地表升溫以後發出紅外輻射才能加熱底層大氣,底層大氣升溫上升又會與高層大氣發生對流來交換熱量,這就是為什麼高山上常年積雪的原因。
這就是太陽從遙遠的太空加熱地球大氣的過程,正是由於電磁輻射和大氣的存在才讓我們感覺到了舒適的溫度。
㈣ 外太空的溫度如何,到底是冷還是熱
空間溫度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對我們人類來說至關重要。溫度的變化與粒子的運動有關。粒子移動得越快,溫度越高。例如,溫度高達10億攝氏度的氣體雲比溫度為零下250攝氏度的氣體雲具有更大程度的無序,因為在熱氣體中,粒子移動如此之快,以至於不能結合成分子。對於溫度非常低的雲,這個問題的答案與溫度直接相關。這意味著像我們這樣的生物不可能存在於10億攝氏度的大氣中。讓我們看看太陽有多熱。太陽是一顆恆星,它的表面溫度大約是6000度。但這並不意味著太陽內部也是如此。在太陽內部,溫度可以達到1.5億攝氏度。事實上,核聚變會發射伽馬射線。當伽馬射線到達太陽的最外層時,這種輻射相當於6000攝氏度。因此,太陽內外的溫差很大。
我們能在這里生存的原因是在這個寒冷的海域有陸地,而且它非常薄,死亡比宇宙更有序。行星比恆星更有序。生物也比非生物更有序,包含更多信息。最後,舉例來說,與我們大腦相似的結構將保持其原始密度,並保持在遠離這個宇宙的數量級。這意味著許多不可思議的事情會發生在他身上。只有這樣,地球才能像天堂一樣誕生在宇宙中,宇宙與溫度密切相關!只有當宇宙目前的溫度降到我們能夠生存的低溫時,各種生物才能在宇宙中生存。有些人曾經想讓環境最糟糕的沙漠變得五彩繽紛。唯一能讓他堅持這件事的是他的大腦!
㈤ 太空非常寒冷,為什麼空間站反而擔心倉內過熱,增加散熱
太空中確實是非常的寒冷的,太空戰需要擔心艙內過熱的問題,你要增加散熱的面積,想到各種各樣散熱的方法,這與太空的寒冷並不發生沖突,因為我們要清楚溫度的概念,清楚寒冷的定義。這些都是相對來說的。
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是非常漫長的過程,這時間仍然非常短。因為宇宙已經存在了138.2億年,讓飛行器飛得更遠,怎麼讓航空站能夠有更安全的狀態,一切都是人類在短期內有研究的東西。未來我們可能會研究空間跨越的問題,研究更多資源利用的問題,不過現在離我們還太遙遠。
㈥ 太陽到地球之間的太空很冷,為什麼太陽光照到地球卻會變得很熱
因為溫度是一個很宏觀的概念,本質上其實是分子的高速運動,地球之所以能感覺到太陽光帶來的熱量,就是因為地球大氣層有著海量大氣分子在太空中討論溫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太空每立方厘米只有幾個原子,這幾個原子再怎麼運動也不可能給人溫暖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宇宙空間溫度接近絕對零度的原因,宇航員如果不慎死在太空的話也會變成一具冰凍的屍體,或者被地球引力拉倒大氣層內燒成灰。
太空當中,幾乎沒有空氣分子,對流效應可以忽略,當然也沒有一根鐵棒可以連通地球和太陽,剩下的只有輻射,在近地軌道,陽光直接照射的物體表面,光輻射能夠讓物體表面很快加溫,達到120多度,在陽光照射不到的區域,物體表面的溫度只能夠是-140度左右,這樣的溫度差,普通的材料是難以接受的,只能夠是某些合金才能夠承受。因此,人造地球衛星、太空站、甚至宇航服,都要考慮朝陽面和背陰面的溫度差,咱們看到宇航服笨重臃腫,就是這個道理,它背後有50公斤的生命維護系統,其中重要的部分就是溫度控制循環管道,否則,宇航員在太空就是水深火熱,胸前背烤焦,背後被凍裂,慘不忍睹。
㈦ 太陽這么熱,為什麼太空卻很冷呢
溫度存在的條件,是得有物質(至少來幾個原子,分子啥的),
如果在空間中一個粒子都沒有,那麼就算熱源再強,也只能是獨自happy!
太空是指地球大氣層以外的空間,太空為什麼那麼冷,我們先來看看溫度,溫度源於原子和分子運動的激烈程度,微粒運動越激烈,相互之間碰撞的就越多,溫度便越高,反之亦然,
太陽是熱源,能量以輻射的形式放出,即以太陽光的形式放出。物體溫度要升高必須吸收太陽光,黑色物體易於吸熱,白色物體不易吸熱,透明物體如空氣更不易吸熱。
輻射傳熱必須有物體吸收。太空中接近真空,含有物質的分子極少。吸收太陽光或宇宙射線的能量非常之少。所以太空溫度很低接近絕對零度。
在夏天中午有陽光時用手去摩太陽能熱水器吸熱真空管,不見得很熱,但管內的水己經沸騰。就是這個道理。
而太陽和地球就完全屬於熱輻射的形式。說的通俗一些,就是任何0K以上物體都會對外輻射電磁波,溫度越高輻射越強。自然地球肯定是被動的一方。
㈧ 太陽和地球之間的太空冷到不行,為何太陽光照到地球卻能變熱
「太空是真的空」
「太空是真的空」,這不是一句玩笑話,而是真實情況就是如此。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要先從宇宙的一些基本屬性說起。
在太陽系內,地球的能量來源就是太陽,沒有太陽輻射,地球可能還轉,但是地球上的生命就會消滅殆盡。而這些熱量之所以沒有在光子的傳遞過程中被帶走,就是因為宇宙的密度實在太低而來。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溫度是指微觀世界中,分子熱運動的劇烈程度。根據觀測和理論計算,宇宙的密度極其低,一立方米大概也就一個氫原子的水平,所以太空不是溫度特別低,而根本體現不出溫度來。其次,地球密度遠遠大於太空,是由大量的分子和原子構成的,因此,地球是有足夠的分子和原子吸收太陽輻射,以至於自身分子熱運動加劇的,這也是為什麼地球可以吸收太陽輻射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