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漂亮的圖片素材,盡在圖片資訊網
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世界由什麼組成圖片
擴展閱讀
手繪紅玫瑰唯美圖片 2025-07-05 16:57:29

世界由什麼組成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0-03 17:20:49

『壹』 世界是怎麼構成的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就提出這樣的問題: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從此人類開始了漫長的思考和探索過程,祖先們曾經把一塊石頭逐漸砸成粉末,看看最終會得到什麼。千萬年過去了,如今人類製造出了名叫「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巨大機器,它可能會撞碎「最小粉末」。

人類探索粒子世界的過程,經歷了從猜到稱,到撞,再到理論猜想,最後又是撞的過程,不過猜也不是瞎猜,撞更不是撞運氣,隨著人類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我們逐漸對物質世界的本源有了越來越深入的認識,但是遠遠還沒有到頭,隨著LHC的建成運轉,人類又站在一個全新的門檻上。

猜想「原子論」VS「元素說」

古希臘人認為宇宙萬物由水、火、土、氣組成,稱為「四元素說」。在古中國,人們認為宇宙萬物由「五行」組成。這些元素的概念混雜了事物本身和它的感官特性。

而「原子論」和「元素說」針鋒相對,古希臘哲學家留基伯、德謨克利特和稍後的伊壁鳩魯都曾提出「世界是由原子組成的」。其中,德謨克利特的學說最有名。他認為,一切物質都由微粒組成,這種微粒無限小,世上沒有比它再小的東西。無數的原子在無限的空間或「虛空」中運行;原子是永恆存在的,沒有起因,「不可分」,也看不見,相互間只有形狀、排列、位置和大小之區別。而佛教的世界理論將微塵視作構成世界的「基本粒子」。

古代的原子說更接近現代的科學理論,但是那隻是「猜准了」。實際上,「元素說」更接近人的感官體驗和思維模式,所以在很長時間里一直佔主導地位。

稱量實驗方法正式登場

17世紀,人類進入科學時代,伽利略開創了把「思維實驗」的結果用真實的物理實驗驗證,並用數學方式來描述物理過程的科學方法。後來,這套方法也被用在探索物質的組成部分上。

1803年,英國小學算術教師道爾頓提出了自己的「原子論」。他認為,化學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組成。這種微粒稱為「原子」。原子在一切化學變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這回猜得比以前更准,因為它有一個科學依據「倍比定律」:如果甲、乙兩元素能相互化合生成幾種不同的化合物,則與一定量甲元素相化合的乙元素的質量互成簡單整數比。簡單說,那時對原子的認識,建立在對化學物質的稱重上。

19世紀中葉,通過這套稱重的方法,以及對所謂「原子量」的想像,頭發亂蓬蓬的俄羅斯化學家門捷列夫繪制了無比美麗的元素周期表。

碰撞把粒子裝進「大炮」

在19世紀末,放射性元素逐一被發現。「原子會裂變」這一事實擊破了原子不能再分的傳統觀念。1897年,英國科學家湯姆森用X光轟擊氣體,隨後出現的電離現象,讓他猜測存在「電子」。後來他又用陰級射線管偏轉實驗證明了這一點。

1911年,盧瑟福和蓋革用α粒子轟擊金屬箔,並用熒光屏記錄粒子散射現象的情況。他發現大部分α粒子按直線透過金屬箔,只有極少一部分α粒子被反彈回來或偏轉很大角度。這個實驗充分說明原子內有很大空間,而正電荷部分集中在原子中心極小的球體內,這里占原子質量的99%以上,從而發現了原子核。1919年,盧瑟福發現了質子;1932年,查德威克發現了中子。質子和中子統稱「強子」,就是「大型強子對撞機」里的那個「強子」。

總之,人類對原子結構的發現一開始就離不開「撞」,開始的時候用天然射線撞物質,用微粒撞熒光屏,後來發展成用電磁場加速粒子讓它們去撞別的東西。

既撞又想物理學家們分道揚鑣

光「撞」還是不成的,還要「想」,就是開動腦筋,通過「撞」的結果,想像原子裡面是個什麼樣子。當然,它要有嚴謹的科學依據,還要通過科學檢驗才能被承認。

此時,物理分成了「實驗物理」和「理論物理」兩個系統。在粒子物理學中實驗物理學家主要管「撞」,理論物理學家主要管「想」。到了現在,實驗物理學家和理論物理學家已經完全分開了,一個只「撞」不「想」,一個只「想」不「撞」。

波爾提出的量子學說告訴我們電子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這讓人類習慣於「無級變速」的「模擬電路」大腦難以接受;後來德布羅意又告訴我們微粒具有「波粒二象性」;海森堡提出了一個「測不準原理」;薛定諤又過來告訴我們原子世界裡的貓可以既死又活……

親愛的德謨克利特,你只說對了一半,原子並非最小微粒。

繼續撞讓撞擊來得更猛烈些

在開始的時候,盧瑟福等人都是用天然放射性元素放射出來的粒子轟擊別的物體,物理學家很快就認識到天然放射性粒子能量有限,於是建造了多種粒子加速器,性能不斷提高。

1932年,考克饒夫特和瓦爾頓開發製造了700kV高壓倍加速器加速質子。科學家們說:讓撞擊來得更猛烈些吧!他們知道對撞的能量肯定要大於單方碰撞的能量,於是在加速器的基礎上又設計製造了粒子對撞機。1961年,最早的兩台正負電子對撞機建成運轉。通過撞擊,又發現了很多新的粒子和新的現象,其中有些是之前的理論已經提出的,有些是全新的。更厲害的「撞」發現的新東西,讓物理學家們不得不更努力地「想」。

繼續想建立「標准模型」

物理學家發現了無窮無盡的粒子或粒子族。這連物理學家都感到有些不舒服。當有個學生問費米某個粒子的名字的時候,他回答說:「要是我記得清這些粒子的名字,我就成了植物學家了。」

上世紀70年代,物理學家建立了粒子物理的「標准模型」。這個模型顯得有些笨拙,也一直有人對它提出質疑。但李淼表示,這個模型已經得到了多數人的認可,因為它較符合實驗結果。

但是,有一個問題,標准模型中還有一個叫「希格斯粒子」的東西還沒有在實驗中被找到,如果這個東西不能被證明存在,「標准模型」的一個重要前提將會無法立足。怎麼辦?接著「撞」吧。

結論最終還得靠撞

李淼說,LHC的建成肯定會發現新的物理現象。第一,可能會發現希格斯子,第二,可能發現超對稱現象———LHC可能會撞出一個粒子和它的超對稱夥伴粒子,從而發現「超對稱現象」。

通過LHC等研究設備的幫助,我們能最終建立起像元素周期表一樣完美的「基本粒子表」嗎?李淼說,如果真的發現希格斯粒子,還是有可能建成很閉合的理論體系的,但也有可能發現了全新的現象,建立全新的理論。

那麼,最終有可能建立一種粒子理論,讓普通人也能明白嗎?李淼說,這不可能,也沒有必要。但那些誇克、希格斯子、強力、弱力……李淼說,如果去學,肯定會懂的。真的嗎,試試看?

『貳』 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是由什麼組成

物質都是由粒子組成的。

粒子是能夠以自由狀態存在的最小物質組成部分。最早發現的粒子是原子、電子和質子,1932年又發現中子,確認原子由電子、質子和中子組成,它們比起原子來是更為基本的物質組分,於是稱之為基本粒子。

此外這些粒子中有些粒子迄今的實驗尚未發現其有內部結構,有些粒子實驗顯示具有明顯的內部結構。看來這些粒子並不屬於同一層次,因此基本粒子一詞已成為歷史,如今統稱為粒子。粒子並不是像中子、質子等實際存在的具體的物質,而是它們的統稱,是一種模型理念。


(2)世界由什麼組成圖片擴展閱讀

物質有六種存在形態: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費米子凝聚態。固態物質具有形狀和體積,它們的分子緊緊地結合在一起。液態物質也有體積,但沒有形狀,相比之下,它們的分子結合得要鬆散一些,因而液體可以被傾倒到一個容器中以測量它們的體積。

氣體既沒有體積也沒有形狀,它們的分子會自由地移動,從而充滿任何一個可以封閉它們的容器。等離子態是由等量的帶負電的電子和帶正電的離子組成。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表示原來不同狀態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狀態。即處於不同狀態的原子「凝聚」到了同一種狀態。

『叄』 世界由什麼組成的

化學的角度: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
物理的角度:世界是由分子組成的。
人性化的角度:世界是由許許多多的人+動植物+空氣+水
+一個大自然組成的。

『肆』 世界是由什麼構成的

世界是全部事物組成的集合統一體,是每個事物都具有的組成部分或組成元素,是人類通過認識實踐活動從自然事物中發現、界定、彰顯、抽取出來的具體事物和抽象事物。
世界也指人類所在地球上的一切。它是宇宙的一份,廣義上也指宇宙。涉及人類所有的活動范圍都統稱
世界。
世界是同人類有密切聯系的全部事物組成的綜合統一體。我把事物稱為元體,所以我把世界稱為元集體。
世界或元集體可一分為二,可分為元初世界和現實世界,可分為各種各樣對立統一的兩個部分。世界或元集體可一分為多,可分為元分體、元實體、元本體三個不同的具體事物族群,還可分為無數個姓名不同的具體事物個體。
採納哦

『伍』 這個世界到底是由什麼構成

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物質又分好多種。比如大的:星系、星雲。小的原子,分子。
各種各樣的物質構成了我們的世界。
我們生活的地球豐富多彩,其實,它也是物質構成。
不說地球這個星球內部的構成,單說地表的構成,足以讓人眼花繚亂。
我們看地表有什麼:
陸地,海洋。有數百萬種動植物,還有我們最有智慧的人類。

『陸』 世界七大板塊 圖

世界七大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北美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板塊、南美板塊。

1、太平洋板塊:太平洋板塊東以太平洋海隆為界,北、西、西南都為深海溝,與阿留申島弧、日本島弧、菲律賓板塊和印度板塊接界,南部以海嶺同南極洲板塊相接的板塊。

2、歐亞板塊:為包括大部份歐亞地區的大陸板塊,但不含括南亞的印度半島(印度次大陸)、西南亞的阿拉伯半島(阿拉伯次大陸)以及東西伯利亞的上揚斯克山脈以東的地區。

3、非洲板塊:非洲板塊的西界是一個離散邊界,形成中大西洋海嶺的中段和南段,非洲板塊隔此邊界在北部與北美洲板塊相接,在南部與南美洲板塊相接。

非洲板塊的東北界與阿拉伯板塊相接,東南界與印度-澳大利亞板塊相接,在北部和南部與之相鄰的則分別是歐亞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除了與歐亞板塊之間的北界外,其餘邊界均是離散邊界。

4、北美板塊:是一個較大的板塊,它的范圍覆蓋了北美洲的大部,向東延伸至中大西洋海嶺,向西延伸至東西伯利亞的切爾斯基山脈。它是1968年薩維爾·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塊中美洲板塊的一部分。後來,美洲板塊又被細分為北部的北美洲板塊、南部的南美洲板塊和周圍的一些小板塊。

5、印度洋板塊:為次級的大陸板塊,屬於印度洋澳洲板塊的一部分,包括印度洋的北部、中東和東南部、印度半島、大洋洲的大陸、島嶼及鄰近的海洋。

6、南極板塊:是一塊包括南極洲和周圍洋面的板塊,面積約169,000,000平方公里。每年正以1公分的速度向大西洋移動。南極洲板塊與納斯卡板塊、非洲板塊、南美洲板塊、斯科舍板塊和印度-澳洲板塊交界,並正與合並。

7、南美板塊:包括南美洲和南大西洋的西部。其東以大西洋中脊的南段與非洲板塊接界;西界為南美濱太平洋深海溝,北部與加勒比板塊接觸,南部為南極板塊。南美板塊同北美板塊一起向西運動,在南美洲的西部形成了高聳的安第斯山脈。

(6)世界由什麼組成圖片擴展閱讀:

世界七大板塊的形成

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不變形且堅固的板塊(地殼),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

由於地球表面積是有限的,地球板塊分類為三種狀態:其一為彼此接近的匯聚型板塊邊界;其二為彼此遠離的分離型板塊邊界;其三為彼此交錯的轉換型板塊邊界。

板塊本身是不會變形的,地球表面活動便都在這三種狀態下集中發生。

由於「極移動曲線」和海底擴大等提供的證據,大陸漂移的確是正在發生的事實。

1965年,科學家運用計算機使地球各個大陸以現有的形狀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 置、火山等活躍部位都連接成為帶狀,於是"板塊構造學說"這一革命性的見解應運而生。

『柒』 世界由什麼構成的

世界是由概念世界和物質世界組成。概念世界包含所有生命對客觀世界的認知以及為記錄認知而存在的事物的總和;物質世界,即客觀存在,它是指不依賴人的意識並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世界,它包括狹義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