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豬苓子長什麼樣子圖片
擴展閱讀
什麼叫海蝶魚圖片 2024-05-02 05:43:27
烹飪是學什麼的圖片 2024-05-02 05:33:15

豬苓子長什麼樣子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26 20:50:15

1. 豬苓幾月開花,什麼顏色,有圖片嗎

豬苓為菌類,不開花。

豬苓,是一種葯用真菌,長得像生薑。是著名中葯,有利尿治水腫之功效。子實體大或很大,肉質、有柄、多分枝、末端生圓形白色至淺褐色菌蓋,大小不等。菌蓋圓形,中部下凹近漏斗形,邊緣內卷,被深色細鱗片,寬1-4cm。其地下菌核黑色、形狀多樣。



(1)豬苓子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採集方法

野生豬苓呈不規則塊狀,葯農們常根據其形狀和大小分為「豬屎苓」和「雞屎苓」。豬屎苓的特點是塊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勻,有橢圓形的像土豆,或長形的略扁而彎曲,或分枝樣像生薑。它們集聚在一起生長。

雞屎苓塊小,分布均勻,大小基本相等,每窩少者0.25kg以下,最多也不超過5kg。其共同特點是外表面呈黑褐色,似煤塊樣,但無煤樣光澤。表面粗糙,有瘤狀突起,凹凸不平,整體有皺縮,體堅而實,斷面呈白色或黃白色。



2. 豬苓長什麼形狀

豬苓是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樹花屬葯用真菌。別名野豬糞、地烏桃、粉豬苓等。經濟價值:子實體幼嫩時可食用,味道十分鮮美。其地下菌核黑色、形狀多樣,是著名中葯,有利尿治水腫之功效。含豬苓多糖(glucan),試驗抗癌。

如下是:豬苓菌核圖片

3. 豬苓子實體是什麼樣子,要圖片

:豬苓子實體圖片。豬苓的子實體是一種非常好吃的蘑菇。

4. 豬苓長在什麼地方圖片

野生豬苓多生長在海拔1000-2000米,坡度20-50°的向陽山地、林下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中。植被多為闊葉次生林,常見樹種為柞、槭、橡、榆、楊、柳、竹等。

野生豬苓除了產生子實體的短暫時間之外,多數情況下沒有地上部分作為標志,因而給野外採挖帶來了一定困難。豬苓多在夏秋多雨季節產生子實體,產生率大約是10%-15%,這是發現豬苓的最佳時機。應選擇闊葉林或混交林,在純松林中沒有豬苓分布,樹種以椴樹、樺樹、楓樹、櫟樹類、柞樹、榛樹類等為好。子實體即為豬苓蘑菇,特點是有較大的主幹生成,而後反復分枝,上面長滿了小蘑菇,表面雪白,高於地10-30cm,3-5天後開始變色腐爛,逐漸由白色變為淡褐色至褐色,最後可干縮成為烏黑色。由於豬苓的子實體具有大而多分枝的特點,與其他菌種的蘑菇有明顯的不同,即使干縮成烏黑色,有經驗的葯農也不難將之辨別出來。野生豬苓一般埋藏較淺者才生長出子實體,在子實體的下方只要除掉蓋於表面的腐爛枝葉和浮土通常就可以看到豬苓。

5. 野豬苓長在山上什麼地方

野生豬苓生於茂密的森林地下。應選擇闊葉林或混交林採集。

生豬苓生於茂密的森林地下,除了產生子實體的短暫時間之外,多數情況下沒有地上部分作為標志,因而給野外採挖帶來了一定困難。豬苓多在夏秋多雨季節產生子實體,產生率大約是10%-15%,這是發現豬苓的最佳時機。

應選擇闊葉林或混交林,在純松林中沒有豬苓分布,樹種以椴樹、樺樹、楓樹、櫟樹類、柞樹、榛樹類等為好。子實體即為豬苓蘑菇,特點是有較大的主幹生成,而後反復分枝,上面長滿了小蘑菇,表面雪白,高於地10-750px,3-5天後開始變色腐爛,逐漸由白色變為淡褐色至褐色,最後可干縮成為烏黑色。

由於豬苓的子實體具有大而多分枝的特點,與其他菌種的蘑菇有明顯的不同,即使干縮成烏黑色,有經驗的葯農也不難將之辨別出來。野生豬苓一般埋藏較淺者才生長出子實體,在子實體的下方只要除掉蓋於表面的腐爛枝葉和浮土通常就可以看到豬苓。

(5)豬苓子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豬苓具喜冷涼、陰郁、濕潤,怕乾旱的特性。在地溫5-25℃條件下均生長。西北產區地溫在17-19℃時生長良好,10℃時萌發,22℃時子實體開放;華北產區平均地溫達9.5℃時萌發,12℃左右時新苓生長膨大,14℃左右時新苓萌發多,個體增長快。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腐殖質土、砂壤土為宜。

豬苓的生活史分擔孢子、菌絲體、菌核、子實體四個階段。擔孢子是子實體產生的有性孢子(長卵狀橢圓形,一端有尖,無色,平滑,7-10×3-4毫米),萌發後形成初生菌絲體,初生菌絲體質配後產生雙核的次生菌絲,諸多次生菌絲緊密纏結成菌核。

菌核主要是儲存養分,耐高、低溫和乾旱。在不適宜的條件下,能夠長時間保持休眠狀態,遇適宜的溫度、濕度和營養條件,即可在菌絲體的任何部分萌發產生新的菌絲。

6. 東北野豬苓長什麼樣的葉子

是傘形或傘狀半圓形的,常多數合生,半木質化,直徑5-15厘米或更大,表面深褐色,有細小鱗片,中部凹陷,有細紋,呈放射狀,孔口微細,近圓形;擔孢子廣卵圓形至卵圓形。

豬苓的子實體大或很大,肉質、有柄、多分枝、末端生圓形白色至淺褐色菌蓋,一叢直徑可達35cm。菌蓋圓形,中部下凹近漏斗形,邊緣內卷,被深色細鱗片,寬1-4cm。菌肉白色,孔面白色,干後草黃色。孔口圓形或破裂呈不規則齒狀,延生,平均每毫米2-4個。

(6)豬苓子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茯苓不僅可以作為葯物服用,也可以作為食材在日常生活中食用。比如在天氣寒冷的時候,人們可以選用溫性、平性的食材,如茯苓、薏仁、乾薑等與米粥一同熬制,以達到溫暖胃部、幫助消化等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茯苓為滲濕之品,「補少利多」,所以不宜長期、大量服用。茯苓偶爾還會引發過敏反應,比如腹痛、皮膚紅腫、支氣管哮喘等,所以過敏者應慎用茯苓。在服用茯苓的時候,還應避免攝入米醋、濃茶等。

7. 豬苓有什麼功效

利尿作用、免疫增強作用、一種非T細胞性促有絲分裂素作用。

主要成分:含粗蛋白7.89%、醚溶性浸出物 0.24%、粗纖維46.06%、可溶性糖分等;還含游離及結合型生物素(Biotin)、2-羥基-二十四烷酸(2-Hydroxytetracosanoic acid)、麥角甾醇(Ergo- sterol)含麥角甾醇、生物素、糖類、蛋白質。

豬苓多糖對小鼠全脾細胞有明顯的促有絲分裂作用。在12.5mg/(kg·天)劑量下,豬苓多糖能明顯增強小鼠對SRBC的特異抗體分泌細胞數;能明顯增強小鼠對異型脾細胞遲發型超敏反應以及促進異型脾細胞激活細胞毒T細胞(CTL)對靶細胞的殺傷。



(7)豬苓子長什麼樣子圖片擴展閱讀

栽培管理

1、蜜環菌種生產:採用固體培養法,經母種、原種、枝條種的三級培養。

2、培養菌材:以青岡、椴樹等闊葉林樹種為菌材,禁止使用針葉林樹種,菌材直徑≥8厘米,將三級種接種在菌材上,堆碼發酵60至90天。

3、種植:3至5月或7至8月種植,用種量1平方米1千克至2千克灰苓。土壤水分保持在20%至30%。

4、施肥:生長一年期以上後,需在坑道上添加菌棒、腐質土。

5、環境、安全要求:農葯、化肥等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8. 豬苓是什麼東西

豬苓是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樹花屬葯用真菌。

豬苓屬於葯用真菌,實體幼嫩時可食用,味道鮮美,地下菌核為常見中葯。豬苓從外面看起來就像是野豬的糞便一樣,是黑色的,形狀也多樣。但是切開以後,裡面的菌肉卻是白色的。

豬苓的特點

豬苓具喜冷涼、陰郁、濕潤,怕乾旱的特性。在地溫5-25℃條件下均生長。西北產區地溫在17-19℃時生長良好,10℃時萌發,22℃時子實體開放;華北產區平均地溫達9.5℃時萌發,12℃左右時新苓生長膨大,14℃左右時新苓萌發多。

種植豬苓至少需要三年,第1年長出菌核,到了第2年才是豬苓生長的旺盛期,等到了第3年才會長成成品。所以種植周期長,投入也比較大。

9. 豬苓長什麼樣子

豬苓為擔子菌綱多孔菌科,菌絲特化形成菌核。菌核呈長形塊狀或不規則球形,稍扁,有分枝乾薑狀,表麵灰黑或白色至淡褐色,凹凸不平,有皺紋或瘤狀突豐收,乾燥後堅而不實,斷面呈白色至淡褐色,半木質化。子實體從理於地下的菌核內生出。菌柄往往於基都相連或大量分枝,形成一叢菌蓋,總直徑達15厘米以上。菌蓋肉質,乾燥後堅硬而脆,圓形,中央為臍狀,表面近白至淡褐色,邊緣薄而銳,常常內卷。菌肉薄,白色。菌管與菌肉同色,與菌柄呈延生;管口圓形至多角形,每毫米3~4個。

10. 豬苓有哪些特徵

(徐錦堂)

豬苓〔Grifola umbellata(Pers ex Fr.)Pilát〕別名野豬苓、豬屎苓、雞屎苓。屬擔子菌亞門、層菌綱、無隔擔子菌亞綱、非褶菌目、多孔菌科、多孔菌屬。豬苓含有豬苓多糖和麥角甾醇等。以菌核入葯。有利水、滲濕等作用,近年發現其對乙型肝炎有一定療效。自古以來豬苓都靠採挖野生供葯用,自然資源少,葯用量增大,供求矛盾日趨突出,近年山西、陝西、甘肅等省相繼野生變家栽獲得成功,結束了千百年來豬苓單純依靠野生供葯用的歷史。

一、形態特徵

豬苓菌核埋於地下生長,為不規則塊狀,半木質化,個體大小不等,大者近30cm長,直徑10cm,小如蛋狀,表面凹凸不平,皺縮多疣狀物,外被一層黑褐色表皮,有油漆光澤,切面為白色或淡黃色菌絲體。鮮的菌核較柔軟,干後堅而不實,輕如軟木,用手按壓有彈性。子實體從接近地表或微凸出地表的菌核頂端生出,直立菌柄,有多次樹狀分枝,每枝頂端有一傘狀或漏斗狀肉質菌蓋,直徑1.5cm左右,俗稱「干層蘑菇」、「豬苓花」。菌蓋圓形,少有單耳狀,上有小鱗片和細紋,呈放射狀,邊緣薄而銳,常內卷,菌肉薄、白色,為孔狀菌,孢子卵圓形,成熟時由菌蓋下面孔中彈出。子實體大小不等,大者直徑達29cm,高37cm,有小菌蓋1000多個,小者直徑1.6cm,高23cm,單耳狀,其大小與隱生在地下的豬苓菌核大小無關(圖21—10)。

圖21—13 銀耳形態圖

1.子實體 2.擔子 3.孢子 4.擔子橫切

(仿劉波)

二、生物學特性

(一)生長發育及其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營養

銀耳是一種異養型生物,在自然界通常生活在倒木上,對纖維素、木質素等物質的利用能力差,只能利用簡單的碳水化合物,在段木上生長時只有通過伴生菌(香灰菌絲)對纖維素等分解才能生長發育。

2.溫度

孢子的萌發、菌絲的生長、子實體的形成都需要在溫暖的條件下進行。孢子萌發最適溫度為22—25℃;菌絲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0—25℃,30℃易斷裂成節孢子,過低則生長緩慢。耳木中的菌絲能抵禦嚴寒;子實體生長的最適溫度為20—25℃,在此溫度下不僅生長最快且耳片厚、產量高,低於20℃或高於25℃,則不利於子實體的生長。變溫培養或低溫刺激,有利於子實體的形成。

3.水分

在生長階段,要求段木含水量為45—50%,菌絲生長快而健壯。出耳階段,子實體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空氣相對濕度需保持在90—95%以上,可不斷形成子實體。故栽培過程中,在不同的生長發育階段,控制和調節段木含水量和空氣濕度是獲得高產、穩產的重要措施之一。

4.空氣

銀耳是好氣性真菌,在整個生長發育階段部需要氧氣。在菌絲階段需氧較但缺氧條件下,菌絲生長較慢。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需氧較多。氧氣不足,原基分遲,不易開片,且色黃質差。悶濕的環境條件則易造成爛耳及雜菌生長。

5.光線

光照與銀耳的生長發育有關,在黑暗條件下不能產生子實體,在強烈的陽光下生長不良,以散射光栽培的銀耳色白,質優。

6.pH值

孢子萌發和菌絲生長的適宜pH值在5.2—5.8之間。而銀耳菌絲和香灰菌絲在木屑上混合培養時的最適pH值為5—6之間。

(二)生活史

成熟的銀耳擔孢子具有彈射力,借風雨、昆蟲傳播,在適宜條件下萌發長出菌絲狀芽管,形成單核菌絲,兩種不同性別的單核菌絲,經異宗結合形成雙核菌絲。菌絲體分解和吸收基質中的養分和水分,並不斷生長發育,經一定階段,通過膠質化形成子實體。子實體成熟後又產生擔孢子,再繁殖下一代。完成這樣一個周期,在適宜條件下大約需要45—60天。

三、栽培技術

中國是世界栽培銀耳最早的國家,1894年始於四川通江縣,其後傳到貴州、陝西、湖北、福建等省。過去是採用段木自然接種,產量很低。現在,由於銀耳純菌種的分離培養成功,並採用人工接種於段木上,成活率有了保證,故產量有很大的提高,所產銀耳品質優良。目前生產上仍在採用段木栽培方法。由於袋栽方法可節約木材,生長周期短,條件易控制,便於管理,產量比段木栽培提高數倍,故袋栽方法在不斷普及。近年來瓶栽及磚池栽銀耳方法的研究也獲得成功。

(一)銀耳的栽培方法

1.段木栽培法

(1)耳樹的選擇由於銀耳菌絲分解纖維素能力較弱,故需選擇木質松、營養豐富、含水量高、邊材發達直徑為3—10cm的闊葉樹種為宜。

(2)段木准備

砍樹最好在秋季落葉至第二年剛出新芽時砍伐,因這時樹體儲存的養分最豐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樹皮和木質結合最緊密,砍伐後樹皮不易脫落。同時應選擇在晴天或雨後連續晴朗的天氣進行砍伐。對於含水分多的容易返青抽芽的樹木,需進行乾燥,上海採用「沸水浸泡」和「蒸汽熏蒸」熱處理方法,不但可促使原木完全死亡,而且還能調節木內含水量,滅蟲滅菌和促進銀耳菌絲生長,保證銀耳的高產穩產。但經過熱處理的段木,在栽培管理中,用水量不宜過多,以免引起銀耳菌絲體早衰。

(3)段木接種

接種時間主要在於掌握適宜氣溫條件下接種。同一時間,各地區氣溫差異較大,故應根據當地具體氣溫情況而定。接種時間可分為春秋兩季,一般氣溫穩定在15—18℃時接種為宜。溫度高,易染雜菌。溫度低,發菌慢。使段木含水量保持在40%左右為好。最好在陰天或雨後初晴進行。過干,影響菌絲定植和生長,過濕在發菌時易長黴菌,出耳早,易早衰。故過乾的段木,最好事先用水噴濕或在清水裡浸泡一段時間,曬干水氣後,再砍口或打孔接種。接種方法可採用液體菌種和固體菌種一起接種的方法,成活率高,能防止污染。具體操作是,用1.1—1.2cm皮帶沖打好接種孔穴,穴深1.5cm,直徑1cm,將扁瓶芽孢菌種周洗米水(1∶1)浸洗攪拌成濃菌液,每孔穴接1—2滴,再接上木屑菌種,蓋上樹皮蓋子。接種孔不宜過密,一般孔距7—8cm,行距3—4cm,穴深1.5—2cm,交叉排列。兩端截面也可各接一穴,根據木質及段木粗細調整距離。

(4)段木堆放發汗

接種後,應立即將段木垛起來進行發汗。目的在於使菌種在段木上更好地定植和生長。發汗實質上是一個發酵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段木的某些有機物被分解,分解產物易被銀耳孢子和菌絲吸收,因而有助於孢子的萌發和菌絲的生長。段木堆放場所應掌握氣溫低時選溫和處、氣溫高時選陰涼處的原則。最好是向陽山坡,上面有一定遮蔭,地下又不太濕的場地,以利於生長和防止黴菌污染。段木一般可堆放成井字形和覆瓦狀兩種。若場地干或段木較乾燥堆放成覆瓦狀為好,因有利於保濕;若場地較濕或段木較濕可堆放成井字形,便於水分蒸發。堆放高度以70—80cm為宜。堆木後,如果氣溫在20℃以下,則應注意保溫。可在堆木上面加樹葉簾子或塑料薄膜覆蓋,.如果氣溫已達到20℃以上時,則應注意保濕。可不必再用塑料薄膜蓋堆。7—10天內一般不宜掀動覆蓋物(樹葉、草簾),盡可能使堆內溫度保持在20—25℃,空氣相對濕度在以上。上堆後每隔7—8天要翻堆檢查一次,並結合噴水或通風,第一次翻堆,段木過乾的可在地下噴水保濕。並把段木上下里外調換,以調節干濕度。只要溫濕度適宜,一般20天左右即可發現耳芽,一個月開始大量長出耳芽。若堆內溫度過低,濕度小,則需一個月以上方出耳芽。故需及時檢查,調節濕度和溫度。如果發現成活率過低時應及時補種。鑒定接種後是否成活的主要標準是接種穴內壁及其附近組織有無呈現灰黑色斑紋的香灰菌絲。其檢查方法可劈開接種穴附近淺層,看香灰菌絲是否生長。只要菌種質量好,含有足量的銀耳菌絲。隨著香灰菌絲的蔓延生長,銀耳菌絲便能順利生長。

(5)銀耳的段木栽培方式

銀耳的段木栽培方式多種多樣,如坑道栽培、蔭棚栽培、樹蔭栽培、溪溝栽培等。無論採用何種栽培方式,均需從溫度、濕度、光線、通風、病蟲害等諸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各地區可根據具體條件因地制宜選擇採用適宜的栽培方式。①坑道栽培:需選擇地勢高、土質粘、保濕性好、排水方便、通風好、環境清潔的地方挖坑或利用溝道改建,坑深1m,底寬2m,面寬3m,地面鋪上磚頭或砂礫,以免積水和泥漿沾污耳木,影響銀耳生長。坑底兩旁各挖一條10cm寬的排水溝,埋立1—2行有分叉的木樁,上面橫放長竹竿,以作排放耳木用,中間留下作業道。坑上面搭一棚架,棚高2—2.5m,長10—15m。兩頭各設一門,兩旁各開2—3扇窗(可支起通風)。棚頂用草簾覆蓋,棚周圍可種植瓜類、豆類等藤本作物以遮陽降溫。坑道栽培的優點是受外界氣候條件影響較少,調溫、保濕、通氣性好。②蔭棚栽培:選擇避風、向陽、近水的平地,在地面上搭一棚架,高2—2.5m,四面用蘆席或草簾圍住,兩頭開門窗,地面挖一條10cm寬的引水溝,泥地要鋪上磚或砂,設立支架,耳木斜擱於上。③樹蔭栽培:是利用山林或苗圃,將耳木平列式排放在樹蔭下的栽培方法。排放時用磚石作墊,上面放兩根樹桿,耳木成行平放於上。這種方法保濕性較好,可減少噴水次數,爛耳也少。④溪溝栽培:把耳木平鋪在狹窄的溪溝上,上面搭棚或利用現成的樹蔭遮蔽,以調節溫濕度和光照。

2.瓶子栽培

是在瓶內採用鋸木屑培養銀耳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城市和缺少樹木的地區。優點是可節約大量木材,生長周期短。可採取升、降溫措施,一年四季都可進行栽培,條件易控制,便於管理,減少病蟲害,產量比段木高數倍。但需有滅菌鍋、無菌室、培養室及培養瓶等設備。現瓶栽方法在不斷普及。

(1)木屑培養基的制備

①組成:干木屑(或棉籽殼)71.5%,米糠或麩皮25%,蔗糖1%,石膏粉1%,豆餅粉1%,硫酸鎂0.05%,水適量,pH值5.2—5.8。②制備:按上述比例稱好所需原料,將木屑、米糠、豆餅粉、石膏混在一起拌勻,然後加入已溶化的糖,硫酸鎂水溶液和水,充分拌勻,使培養料含水量為55—60%,然後裝入罐頭瓶內,邊裝邊適度壓實,高度為瓶口下1cm左右,中間打一深2cm、寬1.5cm的接種口,擦凈瓶的內外壁及瓶口,包上防潮紙或耐高溫塑料薄膜,用線繩扎緊,於15磅高壓下滅菌1小時。

(2)接種

培養基冷卻後,在接種室或接種箱內進行無菌操作接種。原種須具備出耳率高、生活力強、色白、肉厚、易開片、菌絲健壯等特點。用接種鏟去掉原種內的子實體原基,挑取花生仁大小的原種,放入接種口內,輕輕壓實,包上薄膜,用橡皮圈扎緊。

(3)培養

接種後,置於22—25℃培養室內培養。經3天後,接種口可長出白色菌絲。10天內室內空氣相對濕度需保持在60%以下。

(4)開瓶套紙

培養8—10天後,菌絲在培養基內向下生長3—4cm時,為了增加菌絲對氧氣的需要,把覆蓋的薄膜去掉,換上高3—4cm的牛皮紙套,以便新鮮空氣進入瓶內,促進菌絲生長。再經培養5—10天,接種塊上的菌絲轉為粗壯,出現紅、黃色水珠,並形成銀耳的原基時,應增加培養室的通風量,提高空氣相對濕度達80%左右,以促進子實體的形成。

3.塑料袋栽培

此法省工、省力、成本低,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1)塑料袋規格

一般可採用長40—50cm、寬15—20cm的耐高溫塑料袋。

(2)培養基組成成分及制備

木屑與瓶栽相同,或以棉籽殼、玉米芯粉代替木屑。裝料時適當壓實,裝至2/3時,袋口用3—4cm口徑竹筒套入,筒口塞上棉塞,包上防潮紙,每袋剪4—5個洞口,直徑2—2.5cm,用木棒壓成直徑1.5cm的接種穴。然後貼上直徑為3.5cm的膠布。1.5kg/cm2滅菌2小時,放入接種室備用。接種時,需兩人操作,一人在酒精燈旁掀開膠布一角,一人迅速將菌種接入接種穴,輕輕壓實,立即封上原膠布。

(3)培養

培養條件等與銀耳的瓶子栽培相同。

(二)栽培管理

1.調節溫度

無論是銀耳的段木栽培、瓶子栽培或是塑料袋栽培,子實體生長的最適溫度均為20—25℃,氣溫低時,要注意防風保溫。氣溫高,銀耳生長快,但耳片薄,易引起爛耳,應加強遮蔽、通風,地面及頂棚噴清水,使溫度不超過28℃。

2.控制濕度

銀耳子實體發生及生長時,耳木含水量保持在40—45%,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90—95%,則銀耳生長健壯、迅速,色白朵大。

3.通風

銀耳生長需要一定的氧氣,室內空氣新鮮,子實體開片好、色白。故栽培場所須保持空氣流通。氣溫高時,清晨通風為好;氣溫低時,中午通風為宜。在梅雨季節及高溫季節需增加通風時間。

(三)病蟲害及其防治

銀耳在整個栽培過程中,段木及子實體都易受到病蟲為害,尤其是溫濕度高,通風不良時為害更大。

1.線蟲

(Rhabditis sp.)

是引起爛耳的主要病原。0.5%碘液能預防線蟲病兼有刺激銀耳生長的作用。噴段木後爛耳少,子實體健壯,長勢好。亦可用1%冰醋酸或稀釋4倍的醋噴灑耳木,抑制線蟲的繁殖。為害嚴重的耳木,可將爛耳連穴挖除,洗凈,乾燥數日,待線蟲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