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窩窩頭和饅頭有什麼區別
首先是形狀不一樣的,窩窩頭是內部空的,形入一個窩,所以叫窩窩頭,而饅頭是整體的,所以叫饅頭。第二,材料不一樣,北方最早也是最原始的當屬地瓜面做成的了。在外邊上讓它形成一個窩,也是為了好熟的考慮。現在的材料很多了,玉米的,豆面的等,饅頭雖然也很多種了,還是以白面為主的。第三,窩窩頭是死面的,不需要發酵的,而饅頭是和面的,是經過發酵後加過而成的。
⑵ 我們平常吃的饅頭可以用實心這個詞來形容嗎
實心就是扎實啊...饅頭都是這樣的啊,實心的饅頭好像比較實惠呢,軟軟的說明某種東西放多了。呵呵。
⑶ 空心饅頭的做法竅門
做法
1. 麵粉+紅曲粉+酵母粉混合揉成光滑的面團,發酵至兩倍大後取出滾圓
2. 平均分成4個30G的面團和4個20G的面團。
3. 30G的面團滾圓然後按扁,就像要包包子那樣的麵皮
4. 20G的面團滾圓後表面抹一層油,接著30G的面團就像包包子一樣的包住抹了油的20G面團
5. 上鍋蒸25-30分鍾即可出爐
6. 出爐後用麵包刀輕輕的隔開側面,然後找分層的裂縫,找到後就可以順著周圍慢慢的取出裡面的那個抹了油的饅頭。
⑷ 抖音6饃表情包大全是什麼意思
6饃是北方一些地區的方言,意為蒸饅頭、熱饅頭。有些地方過年會蒸很多饅頭來過冬,每次要吃的時候就會拿之前蒸好的去加熱就叫6饃(餾饃),餾就是熱的意思。
在抖音的一段視頻中,女生因為會6饃跟男生走到了一起,所以網上就在說這種段子,溜饃也被稱為了6饃,這也是對河南、安徽這一帶麵食飲食習慣的段子,因為吃麵食偏多。
抖音6饃的發展
由於6饃在某音熱度大增,更是激發大家都創作慾望,又陸續出現了1個饃,掰2瓣,放了3天,4氣了,估計是5壞了,6個饃,拿7來,8個皮,9個辣椒,10在難吃。
網友表示咱們河南人這是把方言玩明白了,一個河南方言版的饃是爆火網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各地方言精彩絕倫。
⑸ 空心饅頭的做法,空心饅頭怎麼做好吃,空心饅頭的家常
麵粉500克
花生油適量
酵母5克
溫水250克
製作時間:30分鍾-1小時
用餐人數:
步驟
1
酵母加溫水化開加入麵粉和成面團發酵至2倍大小
2
發酵好的面團揉至光滑細膩沒有氣泡,切成一大一小的劑子
3
用手按扁成圓形
4
碗里放少許花生油,把小的面團沾勻油
5
沾勻油麵團放在面餅中間
6
合起來後去掉多餘的部分,團成比較光滑的面團
7
進行二次發酵,發酵好的饅頭涼水入鍋,開鍋蒸15分鍾即熟。燜3分鍾出鍋
8
蒸好的饅頭
9
晾涼後改刀,用刀切開後取出裡面的面團,中間便成中空的了。打開一個饅頭,裡面是一個圓圓的洞,把肉夾進去吃,好吃又可愛的「空心饅頭」
⑹ 空心饅頭的做法步驟圖,空心饅頭怎麼做好吃
用料
麵粉 200G
酵母粉 2G
紅曲 3G
油 一點點
空心饅頭的做法
麵粉+紅曲粉+酵母粉混合揉成光滑的面團,發酵至兩倍大後取出滾圓
平均分成4個30G的面團和4個20G的面團。
30G的面團滾圓然後按扁,就像要包包子那樣的麵皮
20G的面團滾圓後表面抹一層油,接著30G的面團就像包包子一樣的包住抹了油的20G面團
上鍋蒸25-30分鍾即可出爐
出爐後用麵包刀輕輕的隔開側面,然後找分層的裂縫,找到後就可以順著周圍慢慢的取出裡面的那個抹了油的饅頭。
小貼士
A:抹油就是因為表面光滑了所以面團發酵的時候無法完全融合,但是有時候饅頭發酵的很大裂縫有的時候還是會被吃進去,不過沒關系,拿小刀再輕輕劃一下就很輕易的取出的啦
B:面團的分配沒有講究,隨便包住就好的啦,只要外面的比中間抹油的稍微大一些就好了
C:隔開的時候建議在中上方的位置,這樣可以裝比較多,但是也不要太偏上端,不然取不出裡面的面團
⑺ 我們平常吃的饅頭可以用實心這個詞來形容嗎
諸葛亮七擒孟獲蒸「蠻首」——饅頭的來歷與趣聞 饅頭,曾用名:「蠻頭」、「蠻首」、「瞞頭」、「曼頭」;方言:「起面餅」、「籠餅」、「蒸餅」、「籠炊」、「炊餅」、「饃饃」、「包子」、「實心包」、「巢饅頭」;最後由「饅設」、「曼頭」演為今名「饅頭」。 「饅頭」起於何時?尚難肯定。西晉束廣微《餅賦》說:「三春之初,陰陽交際,寒氣既消,溫不至熱,於時享宴,則曼頭宜設。」這段文字只是說晉代已經有了饅頭(曼頭)。 再往上溯,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引證《稗官小說》:「諸葛亮南征,取面畫人頭祭之。」這是什麼典故呢?從《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祭瀘水漢相班師」中找到了詳盡的答案。原來是:時值公元225年9月的秋天,諸葛亮七擒七縱,征服了孟獲。班師回蜀,行至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驟起,兵不能渡。諸葛亮遂問孟獲,獲曰:「此水原有猖神作禍,往來者須祭之。」諸葛亮曰:「用何物祭享?」獲曰:「舊時國中因猖神作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恬浪靜。」諸葛亮略加思忖,擺手說:「吾今,事已平定,安可妄殺一人耶?吾自有主意。」於是喚來軍中行廚,宰牛殺羊,和面為劑,塑成人頭,內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蠻頭」(蠻,古代對南方各族的泛稱)。並列燈49盞,將饅頭等物陳設於地,還寫了352字的祭文。諸葛亮金冠鶴氅,親自臨祭,放聲大哭,情動三軍,無不下淚,只見愁雲怨霧,皆隨風散。次日,風靜浪平,蜀兵安然盡渡瀘水。 關於饅頭是諸葛亮發明創造之說,元末陶宗儀編的筆記叢書《說郛》中收錄的宋人曾三異撰《因話錄》也有此論。1980年新版《辭海》也載述:「俗傳諸葛亮南征……從此始有饅頭。」 因為諸葛亮的這種肉餡饅頭一定好吃,因此由軍中流傳民間。人們嫌棄「蠻頭」一詞,用人頭作為食品名,有礙胃口,遂改為曼頭。《辭源》注釋,曼有「展開;美,細膩」之意。 「曼頭」一詞最早見於西晉《餅賦》中。其後在唐代徐堅、韋述合撰的《初學記》以及宋代《事物紀原》中,都寫作「曼頭」。 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又將饅頭作「饅役」;《說郛》中則作「瞞頭」。曾三異說:「流傳作饅字,不知當時音義如何。適以欺瞞之『瞞』同音。孔明與馬謖謀征南,有『攻心』、『心戰』之說,故聽孟獲熟視營陣,七縱而七擒之。豈於事物間有欺瞞之舉,特世俗釋之如此耳?」說蠻人孟獲,頭腦簡單,七次被孔明欺瞞,故「瞞過蠻人孟獲之頭腦耳」,簡稱「瞞頭」。 宋代陳梗《負暄野錄》則說,「饅亦作梗」,書之「粳頭」。總而言之,「曼頭」、「瞞頭」、「蠻首」、「饅設」、「粳頭」,都是源自「蠻頭」之諧音。而舊版《辭源》的解釋,是援引明代筆記郎英《七修類稿》:「謂本名蠻頭。音轉訛為饅頭也。」《辭海》、《辭源》都間接地首肯,饅頭是諸葛亮七擒孟獲時的發明創造。 饅頭,為何又叫「籠餅」呢?北宋詩人陸游作過考證,《巢》詩雲:「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餚。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陸游在詩後自注,其意是:四川一帶人用豬肉作餡蒸熟,「作巢饅頭,佳甚,唐人正謂饅頭為籠餅」。元代周密《齊東野語》把饅頭叫「籠炊」:「餅之烙為餅,餅之蒸為炊。」 《辭海》對「饅頭」是這樣解說的:「一種用麵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本有餡,後北方人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吳語區(滬江浙)有餡無餡統稱饅頭。」至於還有人寫作饅首,這是對文字的遣詞所致,因為「頭」與「首」在某種場合同義。如「叩頭」,也常寫作「叩首」。 河北、河南、山東、陝西某些地區還稱饅頭為「饃饃」也有文字記載,如元代戲曲《酷寒亭》第二折就有「你兩個且起去,揩了眼淚,我買饃饃你吃」。此外,在河北省各縣叫法不一,如易縣、涿縣把北方的饅頭叫成「包子」,博野、蠡縣反而把帶棗泥、豆沙餡的包子叫成「饅頭」,浙江的溫州人則叫「實心包」,蘇州還叫「大包子饅頭」,真可謂「十里不同俗」。 饅頭在唐宋年間已作為美饌,成為殷富人家的主食。不但中原漢族人家喜歡食用,而且它還是與北宋同時代的遼國契丹貴族不斷吸收中原文化的表現之一。從文物考古中發現的一座遼墓壁畫上,有侍女端著一盤饅頭送給主人進餐。畫中反映出饅頭已成為契丹族家庭的膳食珍品。 不知是否與饅頭的創始人諸葛亮在瀘水改革了以人頭祭祀的野蠻惡習有關,千餘年來的封建社會,饅頭一直被用作祭神祭祖。歌劇《白毛女》中,在喜兒避難山洞的那些日子裡,食物來源之一就是奶奶廟中的供品——饅頭。所以,舊時的廟宇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