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茵陳什麼樣子請出圖片
擴展閱讀
手繪紅玫瑰唯美圖片 2025-07-05 16:57:29

茵陳什麼樣子請出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09 12:14:30

A. 你認識茵陳嗎什麼時候采茵陳

茵陳我們這里叫「星星蒿子」,上小學的時候學校每年春天都有任務,讓采「星星蒿子」曬干後上交,多交著給予「小紅花」的獎勵。茵陳一般我們這里都是四月份左右才露頭,等到它長大以後就沒有人采了,也就是最嫩的時候才有葯用價值。記得以前都是用特製的小鏟子,貼著它露出地面的部分,輕輕一鏟就下來了!根一般不挖出來,這樣過段時間它還會長出來。現在農村的果園地里每年的清明過後也有不少,就是沒人采了。

茵陳現在在中葯店還有出售,一般都是搭配其它葯材共同來使用,主要還是對肝臟有好處。現在家裡已經很少食用茵陳,農村的茵陳也幾乎沒有人採挖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關於茵陳什麼時候採挖?這個問題就跟大家分享到這里。大家如果知道茵陳都有哪些葯用價值,以及哪些美味的做法,歡迎留言、評論。

B. 茵陳是白蒿嗎 茵陳和白蒿有什麼區別

不是。

1、外形不同:茵陳和白蒿外形相似,但是總體來說具有區別,兩者不屬於同一種植物,可以將兩者放在一起對比。茵陳是屬於灰白色或灰綠色的外形,全身呈現綿軟的狀態,質地比較的脆。白蒿屬於多年生的小灌木,整體相對堅挺一些,在春季的時候返青時間很早。

2、葉子不同:茵陳和白蒿的葉子不同,茵陳的葉子整體很柔軟,有些皺縮,葉子呈現1到3回羽狀分裂,長度大約1-3厘米左右,寬度大約1厘米左右,葉子上的小裂片形狀為線形、卵形或是倒披針形。白蒿的葉子正反兩面都分布柔軟的短毛,葉子相對要大一些,長度大約4-8厘米左右,寬度大約3-6厘米左右,葉子上具有羽狀分裂,小裂片的形狀呈現為線形或線狀披針形。

(2)茵陳什麼樣子請出圖片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茵陳是一種能夠發揮清熱利濕,快速退黃效果的葯物,但是如果身體並沒有任何的異常現象,就不應該長期的泡水喝,以免對身體造成一定的影響,畢竟是葯都有三分毒性,建議大家在服用的過程中應該適當性的應用,不宜長期泡水服用。

茵陳也具有涼血活血的作用,能夠有效的改善肝臟的血液循環,促進肝細胞的恢復,同時也可以快速的去黃,在治療黃疸的過程中效果比較不錯的,同時也能夠發揮保護肝功能的作用,在食用茵陳泡水之後,能有效的治療肝病。

C. 茵陳是什麼樣的

茵陳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英)Capillary Wormwood Herb
別名 綿茵陳、白蒿、絨蒿、松毛艾。
來源 為菊科植物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狀。莖直立,高0.5~1m,基部木質化,表面黃棕色,具縱條紋,多分枝;幼時全體有褐色絲狀毛,成長後近無毛。葉1~3回羽頭深裂,下部裂片較寬短,常被短絹毛;中部葉裂片細長如發,寬約1mm;上部葉羽頭分裂,3裂或不裂,近無毛。頭狀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復總狀;總苞片3~4層,無毛,外層卵形,內層橢圓形,中央綠色,邊緣膜質;花黃色,管狀,外層花3~5,雌性,能育,內層花兩性5~7,不育。瘦果長圓形,長約0.8mm,無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生於山坡、路邊。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採制 春季幼苗高6~10cm時採收,除去老莖及雜質,曬干。
化學成分 含6,7-二甲基七葉樹內酯(6,7-dimethylsculetin)及揮發油,油中主要為a-蒎烯、茵陳二炔酮(capillin)茵陳烯塊(capillene)、茵陳醇(capillanol)、茵陳色原酮(capillarisin)、氯原酸等。
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濕熱,退黃疸。用於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附註 同屬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dldst.et Kit. 的幼苗同作茵陳入葯。
【來源】 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乾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 6~10cm時採收或秋季花蕾長成時采割,除去雜質及老莖,曬干。春季採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茵陳蒿」。
【製法】除去殘根及雜質,搓碎或切碎。綿茵陳篩去灰屑。
【性狀】
綿茵陳:多捲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2。5cm,直徑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後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葉具柄;展平後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3cm,寬約1cm ;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尖銳。氣清香,味微苦。
茵陳蒿:莖呈圓柱形,多分枝,長30~100cm ,直徑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縱條紋,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葉密集,或多脫落;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細條形,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莖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基部抱莖,裂片細絲狀;頭狀花序卵形,多數集成圓錐狀,長1。2~1。5mm,直徑1~1。2mm,有短梗;總苞片3~4層,卵形,苞片3 裂;外層雌花6~10 個,可多達15個,內層兩性花2~10 個。瘦果長圓形,黃棕色。氣芳香,味微苦。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歸脾、胃、肝、膽經。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貯藏】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備注】(1)用於濕熱熏蒸而發生黃疸的病症,可單用一味,大劑量煎湯內服;亦可配合大黃、梔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顯著者,又可與澤瀉、豬苓等配伍。本品退黃疸之效甚佳,故除用於濕熱黃疸之外,對於因受寒濕或素體陽虛發生的陰黃病症,也可應用。但須配合溫中祛寒之品如附子、乾薑等葯同用,以奏除陰寒而退黃疸的作用。
【摘錄】《中國葯典》
【食療湯水】以茵陳、煎好的鰂魚,用猛火煲一小時飲用,可有放的疏肝、清肝熱,是廣東人常用的食療湯水
[葯材及產銷] 茵陳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主產於陝西、河北、山西等省。商品通稱綿茵陳,陝西產者稱西茵陳,質量最佳。除供應本省外,並運銷南方諸省。其他種省、區產者,多自產自銷。
【選方】
①治陽明病,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瘀熱在里,身發黃者: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擘),大黃二兩(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陳,減六升,內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傷寒論》茵陳蒿湯)
②治發黃,脈沉細遲,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陳二兩,附子一個作八片,乾薑(炮)一兩半。甘草(炙)一兩。上為粗末。分作四貼,水煎服。(《玉機微義》茵陳四逆湯)
③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語言,四肢無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陳蒿、白蘚皮各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日三。(《聖濟總錄》茵陳湯) [編輯本段]茵陳的傳說傳說華佗給一黃癆病人治病,苦無良葯,無法治癒。過了一段時間,華佗發現病人突然好了,急忙問他吃了什麼葯?他說吃了一種綠茵茵的野草。華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採集了一些,給其他黃癆病人試服,但試了幾次,均無效果。華佗又去問已痊癒的病人吃的是幾月的蒿子,他說三月里的。華佗醒悟到,春三月陽氣上升,百草發芽,也許三月蒿子有葯力。第二年春天,華佗又採集了許多三月間的青蒿,給黃癆病人們服用,果然吃一個好一個,但過了三月青蒿卻又沒有功效了。為摸清青蒿的葯性,第三年,華佗又把根、莖、葉進行分類試驗。臨床實踐證明,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葯治病,並取名「茵陳」。這就是「華佗三試青蒿草「的傳說。他還編歌供後人借鑒:「三月茵陳四月蒿,傳於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

D. 中葯茵陳是什麼樣子

茵陳,別名牛至、田耐里、因塵、馬先、綿茵陳、絨蒿、白蒿、細葉青蒿、安呂草,拉丁文名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管狀花目、菊科、牛至屬植物蒿經冬不死,春則因陳根而生,故名因陳或茵陳。至夏其苗則變為蒿,故亦稱茵陳蒿。中國民間現尚有以米粉作茵陳糕、團的習慣。茵陳作菜,要采嫩苗,老的葯用是茵陳蒿。故有「二月茵陳,五月蒿」的說法。分布於中國、日本、朝鮮、蒙古等國家的低海拔地區的河岸、低山坡地區。茵陳有兩個採收期,春季採的習稱「綿茵陳」;秋季採的習稱「茵陳蒿」。

E. 白蒿與茵陳外觀非常相似,白蒿與茵陳有什麼區別

很多城裡人會跑到農村挖一些茵陳曬干,加紅棗和雞蛋,熬水喝,它具有清熱利濕,保肝護肝的作用。 因此每年初春,我都會打電話讓老家的親戚給我挖一些曬干拿來我熬水喝。下面這是今年我回老家親自挖的茵陳。菌陳是灰白色或者灰綠色的,布滿白毛。是一味很好的中葯材,清熱解毒。預防流感,感冒。可治療腹痛、腹瀉嘔吐、食積腹脹、月經不調、水腫等症。

同一植物,月份不同叫法不同而已,我們這的俗語是三月茵陳四月蒿,到了四月份茵陳老了就稱蒿了,雖同一植物,但蒿的葯用價值比茵陳差好多!茵陳有很好的利濕退黃疸的功效!正月,二月我最愛的就是去果園采白蒿裹麵粉蒸著吃。三月里茵陳,四月的蒿,五月六月當柴燒。意三月的茵陳是採挖最好的時候,蒸著吃,燒水喝味道都很好。

F. 這是茵陳嗎

不是,是艾草。
茵陳的葉子沒有那麼寬,應該是細圓的,而且有毛茸茸的感覺。

G. 艾葉和茵陳外觀的區別

區別:茵陳葉子小,氣味小,艾葉葉片大,苦味較重。艾葉多皺縮,破碎,葉片展開後呈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上表麵灰綠色或深黃綠色被稀疏的絨毛和腺點,下表面有密集的灰白色絲狀絨毛。茵陳,葯材多捲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株密被灰白色絨毛,綿軟如絨。質脆,易折斷。

拓展資料:

艾葉:艾草,別名:蕭茅、冰台、遏草、香艾、蘄艾、艾蕭、艾蒿、艾蒿、蓬藁、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

莖單生或少數,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萆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葉厚紙質,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無假託葉或極小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頭狀花序橢圓形,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外面有腺點,花葯狹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於花冠。

春季幼苗高6~250px時採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采割,除去雜質和老莖,曬干。春季採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花茵陳」。

H. 菌陳開什麼花

茵陳,中葯名。為菊科植物濱蒿或茵陳蒿的乾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250px時採收或秋季花蕾長成至花初開時采割,除去雜質和老莖,曬干。春季採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花茵陳」。

I. 請幫我鑒別下圖片中的是不是中草葯茵陳

艾蒿有種特別的氣味

J. 茵陳和艾蒿有什麼不同

1、性狀不同:

茵陳多捲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莖細小,長1。5~2。5cm,直徑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後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葉具柄;展平後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3cm,寬約1cm ;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尖銳。

艾蒿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物,植株有濃烈香氣。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厘米,側根多;常有橫卧地下根狀莖及營養枝。莖單生或少數,高80-150(-250)厘米,有明顯縱棱,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草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枝長3-5厘米;莖、枝均被灰色蛛絲狀柔毛。

2、味道不同:

茵陳氣清香,味微苦。

艾蒿植株有濃烈香氣。

3、分布范圍不同:

菌陳主產於山東、陝西、山西等省,商品通稱綿茵陳。其他種省、區產者,多自產自銷,國外分布於日本、朝鮮、蒙古等國家。

艾蒿分布廣,除極乾旱與高寒地區外,幾遍及全國。生於低海拔至中海拔地區的荒地、路旁河邊及山坡等地,也見於森林草原及草原地區,局部地區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蒙古、朝鮮、蘇聯(遠東地區)也有,日本有栽培,模式標本采自中國華北。

4、功效不同:

茵陳全草入葯,可預防流感,治中暑、感冒、頭痛身重、腹痛、嘔吐、胸膈脹滿、氣阻食滯、小兒食積腹脹、腹瀉、月經過多、崩漏帶下、皮膚搔癢及水腫等症,其散熱發表功用,尤勝於薄荷。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葯,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台灣正流行的「葯草浴」,大多就是選用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