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腿上有些什麼穴位
腿上的穴位有血海穴,梁丘穴,殷門穴,承扶穴,風市穴。
1、血海穴
血海穴位於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股內側肌隆起處,在股骨內上髁上緣,股內側肌中間;有股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經及股神經肌支。
2、梁丘穴
梁丘穴位於伸展膝蓋用力時,筋肉凸出處的凹窪;從膝蓋骨外側端,約三個手指左右的上方也是該穴。
3、殷門穴
殷門穴位於大腿後面,承扶穴與委中穴的連線上,承扶穴下6寸,在半肌腱與股二頭肌之間,深層為大收肌;有股深動、靜脈穿支;布有股後皮神經,深層正當坐骨神經。
4、承扶穴
承扶穴位於臀部橫紋線的中央下方。這里是性感帶最為密集的地方,指壓時可以用力些。主導生殖器官的神經從此處經過。
5、風市穴
風市穴在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腘橫紋水平線上9寸(當髕底水平線上7寸)。或簡便定位法:直立,手下垂於體側,中指尖所到處即是。
B. 膝蓋上有個什麼穴位
膝蓋上有一個鶴頂穴。淺層有隱神經分支和股神經前皮支分布;深層有股神經關節支和膝關節動脈網分布。
半月板為膝內部股骨下端和脛骨上端之間的接連處所墊的一塊新月形的纖維軟骨組織,作用是緩沖膝關節的震動,以及避免兩塊骨頭的直接摩擦。
(2)膝蓋右上是什麼穴圖片擴展閱讀:
膝蓋由四條主要的韌帶支撐著。其中有兩條在膝的兩側,稱為中側突韌帶和外側突韌帶,主要功能是防止膝部軸離位;另外兩條韌帶則分別分布在膝前後方,稱為前十字韌帶和後十字韌帶,作用是防止膝部前後移位。
老年人發現有明顯骨質增生後,適量運動仍要進行,但要避免長期劇烈運動,因為長期的劇烈運動可使骨骼及周圍軟組織受力不均、負荷過重,加重疼痛。同時要注意防寒保暖。
C. 膝蓋疼痛難忍,哪些穴位按一按,緩解疼痛,讓你行動自如
按摩膝眼穴。膝眼穴的位置在膝蓋髕骨下方,可以將膝關節彎曲,沿著髕骨往下,膝關節的裡面和外面都有一個凹進去的小窩,這個凹進去的小窩就是要找的膝眼穴。在按摩膝眼穴的時候,搓熱雙手後按壓膝眼穴附近的位置,慢慢的按摩,直到感到溫熱。
今天介紹的這幾個動作看起來都不難,而且對膝關節有很大的好處,如果您正在因為膝關節疼痛飽受折磨,可以嘗試堅持鍛煉幾天。每天花費一些時間,例如說起床後、中午休息時、有空的時候做上幾組,一定會慢慢好轉。
D. 人體穴點陣圖解穴位按摩減肥法懶人的專屬
身體的脂肪太多是導致肥胖的原因之一。所以,減肥就是要將這些脂肪燃燒掉。小編為很多懶人MM們推薦了人體穴位按摩減肥法,只要按著小編提供的圖解上找准穴位,把握好方法,就能夠很快瘦下來哦!穴點陣圖:
1.足三里膝蓋外側下方1根手指的部位如圖所示。是強身健體的長壽穴位,長按摩這里可以治療腹脹、腹痛、食慾不振、腹瀉、便秘等症狀。
2.三陰交在內腳踝向上3根手指寬的位置如圖所示,常按這里能使腰足抵禦寒冷及增強生殖器官的抗病能力。
人體穴點陣圖解穴位按摩減肥法懶人的專屬
按摩減肥方法:
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的地方為足三里穴。用拇指在該穴上反復按揉120次即可,記住要常按哦!
人體穴點陣圖解穴位按摩減肥法懶人的專屬
穴點陣圖:
1.中脘胸窩口和肚臍的中間位置,常按能對胃部免疫力低下的人特別有效。
2.氣海肚臍向下一個手指寬處,對精神紊亂、治憂郁有很好的效果。
3.關元肚臍向下3根手指寬處,對腹涼等寒體症有緩解作用。
人體穴點陣圖解穴位按摩減肥法懶人的專屬
按摩減肥方法:
1、使用雙手,畫大圓周由右至左,抹至小腹與腰部,連續畫圓5次。
2、在從臀部上方朝腰部以畫圓的方式推壓5次。
人體穴點陣圖解穴位按摩減肥法懶人的專屬
3、由胸部下方開始垂直往下向腹部,用雙手重疊波浪式按摩3次,再順同方向以柔捏手法按摩5次,這樣能有效促進身體的脂肪分解與排水。
E. 按摩腿的穴點陣圖
1、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在從內踝尖一直向上三寸處,脛骨的後緣,是足少陰腎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之處,在應用上非常廣泛。
民間有「女人常揉三陰交,終身不變老」的說法,可見三陰交穴對於女性的重要性。按摩三陰交穴可以改善月經不調、月經腹痛症狀,保養女性子宮及卵巢,緊致肌膚,防治更年期障礙及多種婦科疾病;另外,按摩三陰交穴對於食慾不佳、胃酸、胃脹也有療效。
2、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位於外膝眼向下三寸處(約四橫指),脛骨的邊緣位置,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常按摩有增強人體免疫力、延緩衰老、延年益壽的功效,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
足三里穴指胃經的合穴,常按摩可以補脾健胃、調節胃經的氣血不和,對於腹瀉、腹脹、胃痛、嘔吐、便秘、腸鳴等一些胃腸道疾病有很好的療效,老年人常按摩足三里穴還可以防治一些常見的老年病。
3、陽陵泉穴
陽陵泉穴指足少陽之脈所入為合的合上穴,位於小腿的外側,腓骨小骨頭向前下方的凹陷處,是針灸療法的一個主要穴位。
陽陵泉穴指足少陽膽經上的一個重要穴位,常按摩對於腰腿疲勞、腳麻痹、膝蓋疼痛、腰痛、關節筋痙攣腫痛等關節疾病以及坐骨神經痛、胃炎、胃痛、胃潰瘍都有很好的療效。
4、陰陵泉穴
陰陵泉足太陰脾經之合穴,位於小腿的內側,在膝蓋下脛骨內側的凹陷處,與陽陵泉相對應,常按摩有益腎調經、健脾理氣的功效。
按摩陰陵泉穴對於尿瀦留、遺尿、尿路感染、遺精、尿失禁、陽痿、腎炎等泌尿系統疾病,痢疾、消化不良、腹膜炎、腸炎、腹水等消化系統疾病以及月經不調、失眠、膝關節炎等有很好的療效。
(5)膝蓋右上是什麼穴圖片擴展閱讀:
穴位按摩是中醫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中醫醫學理論為指導,以經絡腧穴學說為基礎,以按摩為主要施治,用來防病治病的一種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體特定的穴位,激發人的經絡之氣,以達到通經活絡,調整人體機能,祛邪扶正的目的。
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中醫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刺激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部分穴位並不在經絡上,但對其的刺激亦可產生療效。
F. 誰給人體致命穴點陣圖
免責申明:
請注意,提供圖片文字後,我方不承擔任何關於該圖片及文字包含的信息及實驗後果。
以下內容來自少林點穴法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禁止提供以下內容。。。。。。。。。。。。。。。。。
致暈十一穴歌訣
致暈十一穴位詳 腦顱囟門上星當 前後兩頂風府位
頭維耳後啞門綱 通天玉枕譜冊注 點中應辰入夢鄉
輕易莫把暈穴點 因小傷人是呆郎
致暈十一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一百零三穴歌訣
人體俞穴三百眼 點中致殘百零三 殘穴亦有殘身意
莫可輕糾胡亂點 少室祖師有銘訓 點藝不傳敗徒般
賢徒德技貫雙峰 僅為健體守門院 有德無藝非英傑
亦須百倍破武壇 飽咽三旬黃連苦 定闖八方擂台關
致殘102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3.扇門穴:即男者女者右左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解點休克
受傷者可躺、靠在椅子上或仰卧在床上。取人中、合谷、百會、十宣、目窗、湧泉等穴位,以人中穴、十宣穴、百會穴、目窗穴為主。解穴者氣運手掌拇指、中指指尖,然後分別點按上述穴位5~10分鍾,將自己的內氣由穴位傳導給傷者,從而使傷者體內發生一系列生理變化,復醒還陽。
2.解點暈厥
受傷者可仰卧在床上或地上。取人中、內關、足三里、合谷、百會、大敦等穴位。解穴者氣運拇指、中指指尖,利用點、按結合之手法在上述穴位上點按約10分鍾可恢復正常。
3.解點眩暈
受傷者坐在木凳上或平躺均可。取太陽、風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解穴者氣運拇指和中指尖,利用點按結合之手法,點按上述穴位約10分鍾可恢復正常。
4.解點不能言語
受傷者直坐或仰卧。取少商、前頂、膻中、人中、啞門、合谷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尖,用中指肚按壓傷者上述穴位約5~10分鍾可恢復正常。
5.解點氣急欲絕
受傷者仰卧。取傷者膻中、肺俞、神門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尖,以指代針按壓上述穴位約10分鍾可恢復正常。
6.解點口吐白沫
受傷者仰卧。取傷者巨厥、足三里、中魁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指尖,以指代針按壓上述穴位,將自己的內氣由穴位傳導給傷者,約10分鍾可恢復正常。
7.解點全身癱瘓
受傷者仰卧。取傷者百會、風府、足三里、陽陵、風市、環跳等穴位。解穴者氣運拇指和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點按約10~20分鍾可以恢復。
8.解點上肢癱瘓、肩臂疼痛
受傷者側躺,受傷一側在上。取傷者肩鵐、肩井、天宗、肩?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點按約10~20分鍾可恢復正常。
9.解點腦脈疼痛
受傷者坐直。取傷者上星、百會、風池、頭維等穴位。解穴者氣運中指指尖,用中指肚按壓上述穴位。
10.解點閉氣耳鳴
受傷者直坐或仰卧。取傷者合谷、膻中、聽宮、翳風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1.解點下肢癱瘓
受傷者俯卧。取傷者腎俞、腰奇、承山、昆侖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2.解點全身僵硬
受傷者仰卧。取傷者合谷、曲池、陽陵泉、湧泉、承山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3.解點內臟損傷或吐血
受傷者仰卧。取魚際、尺澤、太淵、勞宮、曲泉、然谷、太溪、肺氣、肝俞、脾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4.解點鼻衄不止
受傷者仰面直坐。取傷者合谷、上星、風門、百會、湧泉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5.解點足部紅腫、疼痛、麻木
受傷者坐在椅子上。解穴者蹲在傷者前面,取傷者膝眼、足三里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6.解點手部紅腫、手指麻木
受傷者坐站均可。取傷者八邪、落枕、中渚、後溪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7.解點腰部扭傷
受傷者俯卧。取阿是、委中、腎俞、大腸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8.解點胸肋疼痛
受傷者仰卧。取支溝、陽陵泉、期門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9.解點傷風哮喘
受傷者仰卧。取定喘、天突、內關、肺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20.解點面部神經麻痹
受傷者坐好。取四白、迎香、太陽、下關、地倉、頰車、人中、合谷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按點穴術中「閉穴過火」之說,被閉塞之穴道經解開之後,人體雖然脫離了生命危險,但由於穴位經絡塞閉時間長久之緣故,氣血離它本來應該到達的部位(經絡)太遠,勢必會影響其每天固定的時辰運行。這樣,難免對身體各個部位有所損害。所以,在用一系列手法解開被閉之穴道後,還必須取用一些葯物,調和人體氣血及時到達某部,不致有損傷之患
G. 最全的人體穴點陣圖
人體穴點陣圖:
1、穴位,學名腧穴,主要指人體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多為神經末梢和血管較多的地方。稱為穴、穴道。
2、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氣血輸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腧」通「輸」,或從簡作「俞」。「穴」是空隙的意思。《黃帝內經》又稱之為「節」、「會穴」、「氣穴」、「氣府」等;《針灸甲乙經》中則稱之為「孔穴」;《太平聖惠方》又稱作「穴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通稱為「腧穴」;《神灸經綸》則稱為「穴位」。
3、《素問.氣府論》解釋腧穴是「脈氣所發」;《靈樞.九針十二原》說是「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說明腧穴並不是孤立於體表的點,而是與深部組織器官有著密切聯系、互相疏通的特殊部位。「輸通」是雙向的。
(7)膝蓋右上是什麼穴圖片擴展閱讀:
頭頸部的穴位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2、神庭穴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H. 足三里穴的准確位置圖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犢鼻與解溪連線上。
小腿裡面的骨頭叫脛骨,外面的骨頭叫腓骨。小腿前面能摸得到的有一點稜角的,像家裡面菜刀刀背一樣的骨頭叫脛骨。摸到這個骨頭之後。
用大拇指的指肚從下往上推,當感覺到推不動的時候,拇指所在的地房就是足三里。
從下往上觸摸小腿的外側,右膝蓋的膝蓋骨下面,可摸到凸塊(脛骨外側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房一點之處,還有另一凸塊(腓骨小頭)。這二塊凸骨以線連結,以此線為底邊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頂點,正是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1橫指,當脛骨前肌上。取穴時,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腓骨與脛骨之間,由脛骨旁量1橫指,該處即是。
(8)膝蓋右上是什麼穴圖片擴展閱讀
不同人群按摩足三里的好處不同:
孩子可集中注意力。研究表明,一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脾氣差,是由於體內微量元素(鋅、鈣等)缺乏,或鉛元素過高導致的。這時可通過刺激足三里來健脾,脾胃好有助於調節微量元素水平,糾正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等現象。
老人按延緩衰老。足三里是胃經的合穴(全身經脈流注會合的穴位),全身氣血不和或陽氣虛衰引起的病症都可以通過敲打足三里來調整。
女性按緩解痛經。按摩方法是用拇指指腹稍用力點揉足三里,以感覺酸脹為宜;宮寒痛經還可用艾條來艾灸足三里。此法有補益氣血、暖宮調經、止痛的作用。
男性按緩解胃痛。工作壓力大常導致胃病頻發。
I. 膝蓋旁有哪些穴位
下肢外側穴點陣圖
居髎
環跳
髀關
風市
中瀆
伏兔
陰市
梁丘
膝陽關
犢鼻
陽陵泉
足三里
上巨虛
條口
豐隆
外丘
陽交
飛揚
光明
陽輔
懸鍾
跗陽
解溪
沖陽
丘墟
太沖
陷谷
足臨泣
第五地
內庭
行間
大敦
厲兌
足竅陰
至陰
俠溪
足通谷
束骨
京骨
金門
申脈
仆參
昆侖
圖:http://www.a-hospital.com/ahpic02/2006-5/2006524191831709.gif
J. 膝蓋疼痛,哪幾個穴位,可以緩解膝蓋疼痛
膝蓋疼痛是讓人很糟心的,白天有時候還感覺不出來什麼,到了晚上躺在床上,膝蓋上傳來的一陣陣疼就越來越明顯了。那從中醫角度上,我們可以按摩哪些穴位來緩解呢,一般說來有血海穴、委中穴、內外膝眼穴等。
不管膝蓋是因為什麼原因疼痛的,都應該好好對待。之前在跑步中曾經受過一次傷,當時很害怕,覺得可能再也不能跑步了。精心調理了好多天之後才敢繼續運動,所以對於這要用一輩子的走路的傢伙,我們要好好護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