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荷蘭房子上的風車是干什麼用的
適應水力利用和磨坊工業的需要。
荷蘭坐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風帶,一年四季盛吹西風。同時它瀕臨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海陸風長年不息。這就給缺乏水力、動力資源的荷蘭,提供了利用風力的優厚補償。
荷蘭有「風車之國」之稱,荷蘭國名叫「尼德蘭(NETHERLANDS)」。「尼德」是低的意思,「蘭」是土地,合起來稱為「低窪之國」。荷蘭全國近四分之一的面積低於海平面只有三分之一的面積高出海平面,而在沒有工業化的年代,荷蘭人是靠風車抽水、排澇的。
1229年,荷蘭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座為人類提供動力的風車。漫長的時期,人們採用原始的方法加工輾磨穀物,最初是手工體力操作,以後是馬拉踏車和以水力推動的水車,之後才是借風力運轉的風車。
(1)荷蘭著名風車高清豎屏圖片擴展閱讀
荷蘭的民俗風車:
1、在距阿姆斯特丹僅20公里的地方,有一個桑達姆風車民俗村。這里保留著16、17世紀的舊式建築、傳統工藝,並融合了現代化生產方式。它的環境與建築富有特色,房屋和小橋均為木製,完全保留早期工業化時期的木製結構和風格。
民俗村集生活與旅遊於一體,以其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莊重古樸的老式建築傳統的工藝展示和古老的風車每年吸引了大量遊客。在民俗村,有現場使用傳統工藝製作木鞋、乳酪的作坊。
2、金德代克—埃爾斯豪特村,距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約8千米,這里有19個建於18世紀30~40年代的風車,形成當今世界最大的風車群。
每一個風車就是一個風車塔房,呈圓錐形,牆壁自上而下向里傾斜。風車的4片長方形翼板固定在塔房頂部的風車上。塔房分幾層,分別為睡覺、吃飯之用。每年七八月份的星期六對外開放的「童堤鎮」風車,為荷蘭旅遊業的一大景觀。
B. 荷蘭為什麼有那麼多風車呢風車有什麼作用呢
風車原為荷蘭人首創,適應著水力利用和磨坊工業的需要。如今雖然仍為荷蘭的「國家商標」,實際運用上卻不多見了。
荷蘭的風車,最早從德國引進。開始時,風車僅用於磨粉之類。到了十六、七世紀,風車對荷蘭的經濟有著特別重大的意義。有:造紙等作用,被譽為「風車之國」。荷蘭向來以風車聞名。而保存風車較多的地方,則是「小孩堤坊」。
(2)荷蘭著名風車高清豎屏圖片擴展閱讀:
荷蘭風車的發展歷程
荷蘭風車,最大的有好幾層樓高,風翼長達20米。有的風車,由整塊大柞木做成。十八世紀末,荷蘭全國的風車約有一萬二千架。
這些風車用來碾穀物、粗鹽、煙葉、榨油,壓滾毛呢、毛氈、造紙,以及排除沼澤地的積水。正是這些風車不停地吸水、排水,保障了全國三分之二的土地免受沉淪和人為魚鱉的威脅。
二十世紀以來,由於蒸汽機、內燃機、渦輪機的發展,依靠風力的古老風車曾一度變得暗淡無光,幾乎被人遺忘了。但是,因為風車利用的是自然風力,沒有污染、耗盡之虞,所以它不僅被荷蘭人民一直沿用至今,而且也成為今日新能源的一種,深深地吸引著人們。
荷蘭人很喜愛他們的風車,在民歌和諺語中常常贊美風車。風車的建築物,總是盡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每逢盛大節日,風車上圍上花環,懸掛著國旗和硬紙板做的太陽和星星。
C. 荷蘭被稱為是風車之國,為什麼當地風車這么多
荷蘭被稱為是風車之國,為什麼當地風車這么多?
荷蘭之所以被稱為風車之國,是因為風車已經成為了荷蘭這個地區的標志,在荷蘭,風車是那裡隨處可見的風景,這么多年以來,如果有想要去歐洲旅行的人,就一定不會錯過荷蘭的風車。
在17世紀,荷蘭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曾被譽為海上馬車夫。2014年荷蘭本土設12個省,下設443個市鎮。2013年人口數量16803700,人口密度407.5人/平方千米。荷蘭首都設在阿姆斯特丹,但是其中央政府、國王居住辦公地、所有的政府機關與外國使館、最高法院和許多組織都在海牙。
荷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以海堤、風車、鬱金香和寬容的社會風氣而聞名,在對待毒品、性交易和墮胎的法律是全世界是最為自由化的。荷蘭是全球第一個同性婚姻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
D. 幾月去荷蘭旅遊能看到好看的風車
那當然是五月份,因為五月份有荷蘭人的風車日。
有一種風景,靜靜地豎立在地平線上,遠遠望見,彷彿童話世界一般,那一刻便註定你不能忘記,不能忘記它底襯的國度:這就是風車,荷蘭的風車。
在民俗村,有現場使用傳統工藝製作木鞋、乳酪的作坊。比如說木鞋,現在荷蘭人已經很少穿了,只是在一些鄉下,偶爾還見到在田裡或馬廄工作的農夫還穿它,讓人憶起木鞋所具有的保暖與抗潮濕的特性。
E. 為什麼荷蘭的風車主要是用來排水而不是發電
春末入夏時節的荷蘭,處處洋溢著發芽的香味和唯美的田園風情。屹立幾百年的風車開始徐徐轉動,騎著自行車,環繞世界遺產小孩堤防風車群,穿行於桑斯安斯風車村的古老建築之間。進行一次美妙的有氧之旅,從寧靜的水面上欣賞風車的倒影,體驗幾個世紀以前的荷蘭民間風情。正是曾經的幾百座風車,它們密密成排,終日旋轉,把荷蘭帶到了現在的年代。數百年前,荷蘭全國有近萬座風車,風車是人們生產生活離不開的工具,至今各地仍保留著象徵民族文化的風車。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荷蘭的國家風車日,全國600多座風車都會掛上國旗,一起轉動,舉國歡慶,這個月的14號,公眾可以欣賞到如今定期開放的古老風車。最佳游覽方式非騎行莫屬。
小孩堤防風車群(Kinderdijk)18世紀歐洲風物的珍貴遺存
小孩堤防風車群位於鹿特丹東南10公里處,至今保存了19座建於1740年代的風車,是荷蘭最集中的風車群。雖然荷蘭以前的風車曾經超過1萬座,但如今仍然屹立的不過1000座左右,在一處能看到這么多風車的地方,非小孩堤防風車群莫屬。小孩堤防風車群可以說是荷蘭風景的典型樣板,每年7、8兩個月,每逢星期六下午,19座風車會一起轉動,場面非常壯觀。小孩堤防最為吸引人的是探訪風車內部。風車里隨處可見木鞋、傳統掛毯和各種老舊物品,它們都被很好地保存了下來。這種獨特的風車景觀圖片出現在每本有關荷蘭的畫冊中。1997年,小孩堤防風車群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小孩堤防」這個奇怪的名字,究竟是由何而來呢?
傳說一:過去荷蘭水患嚴重,需要靠堤防來保護沿海居民,有個小男孩經過村落旁的堤防時,突然發現有個小洞在冒水。小男孩怕因這個小洞而引發堤防崩塌,一邊讓自己的小狗回去通知村民,一邊用自己的手指塞住小洞。水終於停止滲出,小男孩不敢把手撥出來,痴痴地一直等待!最後村民在小狗的帶領下才救出小男孩。因為這個小男孩的一股傻勁,免去了全村被水淹沒的危機。
傳說二:傳說可上溯至1421年的大聖伊麗莎白洪水,當最糟糕的風暴過去、洪水消退之時,人們前去查看哪些東西可以搶救回來。有人看見遠處有個木質搖籃漂浮著,沒人指望裡面會有什麼活著的東西,但當它漂近時,人們看見一隻貓在裡面跳來跳去,試圖保持搖籃的平衡。當搖籃最終靠近堤防時,有人釣起它並發現裡面有一個安靜熟睡未見水痕的嬰兒!這則民間故事已經被發表在一本英文書《貓與搖籃》中。感受風車主的生活在4月至9月間,遊客可進入其中一架風車內部參觀,觀察風車的獨特設計。風車將阿爾布拉瑟丹低田中多餘的水抽出來,然後排放在存水區中。如果存水區的水位達到一個高度後,人們就再一次將水從存水區中抽出,然後排放到河流中。風車主會演示如何驅動風車工作,並友好地回答遊客的問題。除這座風車的其他風車都是私人民宅,目前部分還有人居住,享受愜意的鄉村生活。每年4月中至9月底間小孩堤防都有運河巡航遊船,夕陽西下之時,余暉灑落在水面,風車拉出長長的側影,盪舟欣賞,別有情調。騎車也是一種好的瀏覽方式,在小孩堤防就有出租的自行車,伴著清新的空氣,不時停下小憩,放慢旅途的節奏,感受寧靜與自然。如此有趣的村中風車探訪,定能讓孩子樂此不疲~
F. 風車之國的各國風車
目前,荷蘭大約有兩千多架各式各樣的風車。荷蘭人很喜愛他們的風車,在民歌和諺語中常常贊美風車。風車的建築物,總是盡量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每逢盛大節日,風車上圍上花環,懸掛著國旗和硬紙板做的太陽和星星。
在我國,使用風車的歷史很早。在遼陽三道壕東漢晚期的漢墓壁畫上,就畫有風車的圖樣。這表明,風車在我國至少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明代開始應用風力水車灌溉農田,並出現用於農副產品加工的風力機械了。
在埃及,還可以看到古代風磨的遺留品。現今保存的一部份磨石,說明它大約還是兩千年以前所造成的。這樣說來,東方國家的人民在上古時代就已經在利用風力為他們工作了。
在歐洲,第一架風車大約是出現在公元八世紀的時候。到十九世紀,風車的使用達到全盛時期。據記載,當時不僅荷蘭有一萬多架風車,美國農村更有100多萬架風車。一直到本世紀初,多風的丹麥還保留有十多萬架風車。在英國、希臘等島嶼國家的鄉村中,都在廣泛地使用著風車。在一些動力資源缺乏和交通不便的草原牧區、沿海島嶼,仍然用它來抽水灌溉、碾米磨面、粉碎飼料,或用它驅動小型發電機來照明等等。
G. 荷蘭的風車是用來干什麼的
排水。
荷蘭是一個低窪的國家,國內湖泊眾多,大部分國土的海拔都在海平面以下。
荷蘭的輪廓形狀是其領土組成中有類似漏斗形狀的海灣。荷蘭的地理位置和海陸輪廓易導致其在遭遇大風浪時被海水侵入。
為了防止海水的入侵,荷蘭人圍繞湖泊建造了堤防和運河。他們將堤壩建在水深相對淺的海域,在堤壩周圍修建運河。運河與運河相連,運河又與大海相連。並且,為了將堤壩裡面的水排出,荷蘭人將風車安放在堤壩上。
這樣就可以通過風車的轉動,抽出堤壩內的水,排到運河中,並通過相連的運河排入大海中。1229年,荷蘭人發明了風車。這些風車發揮著排水的作用,不僅減少了荷蘭自然災害的發生,還為發展加工業提供了便利。
(7)荷蘭著名風車高清豎屏圖片擴展閱讀:
排出水的土地也成為了荷蘭填海造陸的重要區域,為當地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和生機。荷蘭風車形成的美景還為荷蘭的旅遊業發展帶來了經濟效益。
荷蘭人還利用風車從事農副產品加工,並逐漸發展了造船業、漁業、航海業、商業、造紙業、毛織業、麻織業、食品加工業等產業。這一系列產業鏈環環相扣並日益繁榮,為荷蘭的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
荷蘭鹿特丹附近的小孩堤防-埃爾斯豪特風車群,風車數量眾多,均分布在萊克河與諾德河附近,保存完好。
H. 荷蘭風車的風景
有一種風景,靜靜地豎立在地平線上,遠遠望見,彷彿童話世界一般,那一刻便註定你不能忘記,不能忘記她底襯的國度:這就是風車,荷蘭的風車。
雖然荷蘭已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令人驚奇的是它並未失去它的古老傳統,象徵荷蘭民族文化的風車,仍然忠實地在荷蘭的各個角落運轉。在這個「風車之國」,數百年前的全盛時期,風車有近萬個,但是其它動力機械的問世,如蒸汽機、內燃機和電動機,把這些風車都給淘汰了,現在還剩下近千個。荷蘭人感念風車是他們發展的「功臣」,因而確定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風車日」,這一天全國的風車一齊轉動,舉國歡慶。因為風車已不多見,因此荷蘭人也得同世界各地蜂擁而至的遊客一樣,要到風車村保護區或風車博物館去參觀才能一飽眼福。 在距阿姆斯特丹僅20公里的地方,有一個桑達姆風車民俗村。這里還保留著16、17世紀的舊式建築、傳統工藝,並融合了現代化生產方式。它的環境與建築富有特色,房屋和小橋均為木製,完全保留早期工業化時期的木製結構和風格。民俗村集生活與旅遊於一體,以其恬靜優美的自然環境、莊重古樸的老式建築傳統的工藝展示和古老的風車每年吸引了大量遊客。在民俗村,有現場使用傳統工藝製作木鞋、乳酪的作坊。比如說木鞋,現在荷蘭人已經很少穿了,只是在一些鄉下,偶爾還見到在田裡或馬廄工作的農夫還穿它,讓人憶起木鞋所具有的保暖與抗潮濕的特性。在一大群好奇的中國遊客面前,民俗村的演示者說著「烘乾」、「磨光」和「荷蘭技術」等生硬而讓你發笑的中國話,也就是這種讓人驚嘆的現場演示,讓很「理性」的中國遊客也瘋狂地購買荷蘭木鞋,盡管他們都笑著說回去不要給人送「小鞋」。荷蘭人繼續製造他們的木鞋,因為木鞋是很受歡迎的紀念品。幾乎每個紀念品專賣店都賣那些色彩鮮艷、大小各異的木鞋。正是每年世界各地近千萬的旅客讓荷蘭成為一個著名的旅遊國,也讓荷蘭這個古老的木鞋製作傳統還能繼續下去。
金德代克—埃爾斯豪特村,距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約8千米,這里有19個建於18世紀30~40年代的風車,形成當今世界最大的風車群。每一個風車就是一個風車塔房,呈圓錐形,牆壁自上而下向里傾斜。風車的4片長方形翼板固定在塔房頂部的風車上。塔房分幾層,分別為睡覺、吃飯之用,有的家族在風車塔房裡已生活了245年。每年七八月份的星期六對外開放的「童堤鎮」風車,為荷蘭旅遊業的一大景觀。
好久以來,人們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荷蘭的風景,總是看到地平線上豎立的風車。風車是荷蘭那有著寬廣地平線和飄滿迷人雲朵風景中的佼佼者。風車是荷蘭民族的驕傲與象徵,也是荷蘭文化的傳承與張揚。從正面看,風車呈垂直十字形,即使它休息,看上去也仍是充滿動感,彷彿要將地球轉動。這種印象給親臨此地的人,都留下無法消逝的記憶,終於明白了為什麼人們稱風車是荷蘭的「國家商標」。
在荷蘭,風車、木鞋、乳酪和鬱金香,還有運河和梵谷的繪畫藝術,串起如織美景,帶給遊人無數的夢幻與想像。雖然風車已是風光不再,但是現在現代化的風力電站又出現在地平線上,尤其是在大壩沿岸或開闊平坦的地區。荷蘭先人靠風車變滄海為桑田,建設了美麗的家園;荷蘭後人不知在前人智慧的傳遞下,在與其所處的「與海斗」的特殊的自然環境中,又會製造出什麼樣的傳奇……
I. 荷蘭的風車代表著什麼
春末入夏時節的荷蘭,處處洋溢著發芽的香味和唯美的田園風情。屹立幾百年的風車開始徐徐轉動,騎著自行車,環繞世界遺產小孩堤防風車群,穿行於桑斯安斯風車村的古老建築之間。進行一次美妙的有氧之旅,從寧靜的水面上欣賞風車的倒影,體驗幾個世紀以前的荷蘭民間風情。正是曾經的幾百座風車,它們密密成排,終日旋轉,把荷蘭帶到了現在的年代。數百年前,荷蘭全國有近萬座風車,風車是人們生產生活離不開的工具,至今各地仍保留著象徵民族文化的風車。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荷蘭的國家風車日,全國600多座風車都會掛上國旗,一起轉動,舉國歡慶,這個月的14號,公眾可以欣賞到如今定期開放的古老風車。最佳游覽方式非騎行莫屬。
小孩堤防風車群(Kinderdijk)18世紀歐洲風物的珍貴遺存
小孩堤防風車群位於鹿特丹東南10公里處,至今保存了19座建於1740年代的風車,是荷蘭最集中的風車群。雖然荷蘭以前的風車曾經超過1萬座,但如今仍然屹立的不過1000座左右,在一處能看到這么多風車的地方,非小孩堤防風車群莫屬。小孩堤防風車群可以說是荷蘭風景的典型樣板,每年7、8兩個月,每逢星期六下午,19座風車會一起轉動,場面非常壯觀。小孩堤防最為吸引人的是探訪風車內部。風車里隨處可見木鞋、傳統掛毯和各種老舊物品,它們都被很好地保存了下來。這種獨特的風車景觀圖片出現在每本有關荷蘭的畫冊中。1997年,小孩堤防風車群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小孩堤防」這個奇怪的名字,究竟是由何而來呢?
傳說一:過去荷蘭水患嚴重,需要靠堤防來保護沿海居民,有個小男孩經過村落旁的堤防時,突然發現有個小洞在冒水。小男孩怕因這個小洞而引發堤防崩塌,一邊讓自己的小狗回去通知村民,一邊用自己的手指塞住小洞。水終於停止滲出,小男孩不敢把手撥出來,痴痴地一直等待!最後村民在小狗的帶領下才救出小男孩。因為這個小男孩的一股傻勁,免去了全村被水淹沒的危機。
傳說二:傳說可上溯至1421年的大聖伊麗莎白洪水,當最糟糕的風暴過去、洪水消退之時,人們前去查看哪些東西可以搶救回來。有人看見遠處有個木質搖籃漂浮著,沒人指望裡面會有什麼活著的東西,但當它漂近時,人們看見一隻貓在裡面跳來跳去,試圖保持搖籃的平衡。當搖籃最終靠近堤防時,有人釣起它並發現裡面有一個安靜熟睡未見水痕的嬰兒!這則民間故事已經被發表在一本英文書《貓與搖籃》中。感受風車主的生活在4月至9月間,遊客可進入其中一架風車內部參觀,觀察風車的獨特設計。風車將阿爾布拉瑟丹低田中多餘的水抽出來,然後排放在存水區中。如果存水區的水位達到一個高度後,人們就再一次將水從存水區中抽出,然後排放到河流中。風車主會演示如何驅動風車工作,並友好地回答遊客的問題。除這座風車的其他風車都是私人民宅,目前部分還有人居住,享受愜意的鄉村生活。每年4月中至9月底間小孩堤防都有運河巡航遊船,夕陽西下之時,余暉灑落在水面,風車拉出長長的側影,盪舟欣賞,別有情調。騎車也是一種好的瀏覽方式,在小孩堤防就有出租的自行車,伴著清新的空氣,不時停下小憩,放慢旅途的節奏,感受寧靜與自然。如此有趣的村中風車探訪,定能讓孩子樂此不疲~
J. 誰能描述一下荷蘭風車的內部結構及外部
房頂不是固定在牆體上,而是支撐在滑輪上一個可轉動的「蓋子」。房頂一側伸出一根木軸,上有4扇風車葉片,每扇葉片約長15米。
房頂另一側伸出一個粗大木製支架,垂到接近地面處,人可以通過移動這個支架而轉動整個房頂,相應移動風車扇葉的朝向,以便最大限度地利用風力。
荷蘭的風車開始時,僅用於磨粉之類。到了十六、七世紀,荷蘭在世界的商業中,占首要地位的各種原料,從各路水道運往風車加工,其中包括:北歐各國和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木材,德國的大麻子和亞麻子,印度和東南亞的肉桂和胡椒。在荷蘭的大港--鹿特丹和阿姆斯特丹的近郊,有很多風車的磨坊、鋸木廠和造紙廠。
十八世紀末風車用來碾穀物、粗鹽、煙葉、榨油,壓滾毛呢、毛氈、造紙,以及排除沼澤地的積水。
(10)荷蘭著名風車高清豎屏圖片擴展閱讀:
風車是荷蘭那有著寬廣地平線和飄滿迷人雲朵風景中的佼佼者。風車是荷蘭民族的驕傲與象徵,也是荷蘭文化的傳承與張揚。
從正面看,風車呈垂直十字形,即使它休息,看上去也仍是充滿動感,彷彿要將地球轉動。這種印象給親臨此地的人,都留下無法消逝的記憶,終於明白了為什麼人們稱風車是荷蘭的「國家商標」。
荷蘭風車是根據當地的濕潤多雨、風向多變的氣候特點,他們對風車進行了改革。首先是給風車配上活動的頂篷。此外,為了能四面迎風,他們又把風車的頂篷安裝在滾輪上。荷蘭風車,最大的有好幾層樓高,風翼長達20米。有的風車,由整塊大柞木做成。十八世紀末,荷蘭全國的風車約有一萬二千架,每台擁有6000匹馬力。這些風車用來碾穀物、粗鹽、煙葉、榨油,壓滾毛呢、毛氈、造紙,以及排除沼澤地的積水。
有的風車,由整塊大柞木做成。十八世紀末,荷蘭全國的風車約有一萬二千架,每台擁有6000匹馬力。這些風車用來碾穀物、粗鹽、煙葉、榨油,壓滾毛呢、毛氈、造紙,以及排除沼澤地的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