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蔡鍔年輕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手繪紅玫瑰唯美圖片 2025-07-05 16:57:29

蔡鍔年輕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06 10:37:45

❶ 如果蔡鍔不英年早逝,他以後會是什麼發展

他後續應該像孫中山先生一樣繼續領導中國的革命。蔡鍔將軍是著名的愛國者,因為袁世凱的帝制復辟,可以不顧身體的健康情況毅然決然選擇推翻袁世凱政府,這樣的性格如果不英年早逝,勢必會帶領革命者堅持革命。

❷ 蔡鍔如果不死能是什麼官

蔡鍔如果不死能是丞相。

蔡鍔可以稱得上是文武雙全,他的英年早逝的確讓人惋惜,如果他沒有那麼早就去世的話,北洋軍閥不會變成那種混戰的局面,起碼四川的局勢不會成為後來那個樣子,有蔡鍔在,雲南的唐繼堯會安分很多。

蔡鍔生平介紹

蔡鍔,字松坡,出身農家,年輕的時候進入長沙實務學堂,是梁啟超先生的得意門生。後來到日本學習軍事,回國後一直在軍界任職。

辛亥革命時期他領導了雲南的「重九起義」,成為了雲南都督,深受雲南軍民擁戴。

❸ 蔡鍔歷史上有幾位學生

蔡鍔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歸國。先後應聘任西隨軍學堂監督、湖南教練處幫辦、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廣西測繪學堂堂長、陸軍小學總辦等職。年輕英俊的蔡鍔,腳穿長統靴,腰挎指揮刀,每天揚鞭躍馬,威風凜凜,指揮練兵。他講解精闢,技藝嫻熟,要求嚴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贊譽為人中呂布,馬中赤

兔。

親自帶過的學生後來有十餘人成為上將,還有的成為元帥,比如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朱德、朱培德等,名義上的弟子就更多了,可以說桃李滿天下。

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 ,漢族,湖南邵陽人,近代偉大的愛國者,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民主革命家,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

蔡鍔一生中,做了兩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時期在雲南領導了推翻清朝統治的新軍起義,另一件是四年後積極參加了反對袁世凱稱帝、維護民主共和國政體的護國軍起義。

蔡鍔在一生中,注意辨別政治風雲,順應歷史潮流,投身革命運動;在軍事理論和戰爭實踐方面都作出了較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在護國戰爭中,他抱病參戰,指揮劣勢軍隊頂住了優勢敵人的進攻,逼迫敵軍停戰議和,表現了他堅定不移、臨危不懼的精神和為國為民戰斗到底的英雄氣概。

哪個男人被未婚妻嫌棄,妹妹替姐出嫁,最後成了一品大官

廣東有俗語言:「寧欺白須公,莫欺少年窮。終須有日龍穿鳳,唔信一世褲穿窿。」意為莫要因今日之貧窮而小看了少年,或許來日再見時,少年已成龍鳳。

我國有名的大將軍蔡鍔也曾在未出頭時遭人輕視,對方還是早已與自己定下婚約的未婚妻。



劉俠貞嫁給蔡鍔後,雖未曾得過蔡鍔太多的關懷,但兩人也曾共同度過一段安寧和睦的日子,也有了女兒。對於蔡鍔後來的成就,劉俠貞或許也未料到,但她後來成為將軍夫人而姐姐劉長姑卻不得不為當初的選擇懊悔,這也足以為後人評述了。

❺ 歷史上真的囿蔡鍔這個人嗎

救國的萌芽
張靈甫題贈的《蔡松坡先生遺集》
1882年生於湖南寶慶(今邵陽)一個貧寒的裁縫家庭。6歲時在當地一位名士幫助下,免費入私塾學習。12歲考中秀才。16歲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受到該學堂中文總教習梁啟超的賞識,並建立起深厚的師生友誼。 這時,中國在腐敗的清王朝統治下,山河破碎,國力孱弱,帝國主義虎視鷹瞵,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蔡鍔像許多熱血青年一樣,懷著急迫的心情,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流血救民吾輩事,千秋肝膽自輪菌」,傾吐了滿腔的愛國抱負。
軍事救國
1899年7月,蔡鍔東渡日本,入陸軍成城學校學習,從此開始了「軍事救國」的生涯,並正式改名為鍔。 在日本,蔡鍔一面如飢似渴地學習軍事知識,一面苦苦地思索拯救中華的途徑。1902年2月,他在梁啟超創辦的《新民叢報》上,發表了題為《軍國民篇》的文章,闡述了他的救國救民主張。他認為中國之所以「國力孱弱,生氣銷沉」,主要由於教育落後,思想陳舊,體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若要改變上述弊病,必須實行「軍國民主義。」 他斷言:「居今日而不以軍國民主義普及四萬萬,則中國其真亡矣。」(《軍國民篇》,《蔡松坡集》(1984年版),第15頁)那麼,怎樣實行「軍國民主義」呢?蔡鍔認為「欲建造軍國民,必先陶鑄國魂」(《軍國民篇》,《蔡松坡集》第32頁)。至於「國魂」的具體內容是什麼,蔡鍔雖冥思苦想,卻未能做出回答。盡管如此,他的這種探索還是有意義的。當時,國內正掀起編練新軍、改革軍制的熱潮,把練兵作為救國的「第一要義」。而蔡鍔等愛國青年則認為尚武不僅需要刀劍,而且更需要精神,禦侮不僅需要槍炮,更需要國魂。提出對全民進行軍事教育、軍事訓練,以提高國民素質。這種主張,與單純依靠改革軍制以求強兵禦侮的思想相比,顯然視野更廣闊、更深遠。
中國士官三傑
1902年11月,蔡鍔又考入東京陸軍士官學校。他思想活躍,成績突出,與同學蔣方震、張孝准,同被稱為「中國士官三傑」。當時,他雖然熱切地希望變中國為世界第一等強國,但是還沒有確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著從改革軍事入手,幫助清廷革除弊政,藉以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 1904年初,蔡鍔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歸國。先後應聘任江西隨軍學堂監督、湖南教練處幫辦、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廣西測繪學堂堂長、陸軍小學總辦等職。年輕英俊的蔡鍔,腳穿長統靴,腰挎指揮刀,每天揚鞭躍馬,威風凜凜,指揮練兵。他講解精闢,技藝嫻熟,要求嚴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贊譽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不久,雲南總督李經羲聘請他到雲南擔任軍職。

❻ 如果蔡鍔不英年早逝,他以後會是什麼發展呢

若上蒼肯給予蔡鍔先生數年時日,那麼在抗戰之初,中國軍隊便有可能構建起有效的防禦體系。在上個世紀初,涌現出了許多風雲人物,蔡鍔將軍便是其中之一。他有著堅定的信念和出色的軍事能力,只可惜34歲便英年早逝。假如他能活得更長久一點,它會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今天協虎就帶大家回顧一下蔡鍔將軍的傳奇人生。

蔡鍔原名艮寅,出生於今天的湖南省邵陽市。他年輕的時候曾經考入長沙時務學堂,在梁啟超譚嗣同的指導下學習。後來他考入了上海南洋公學,也就是今天,上海交通大學的前身。良好的教育,培養了他對於國家和民族的熱愛。

當時的清政府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全國各地,大量不滿清廷腐朽統治的仁人志士都漸漸覺醒。在雲南講武堂和雲南當地的新軍裡面,也有許多進步人士。蔡鍔雖然不是同盟會的一員,但是受到他們的影響,也表現出了對進步活動的支持

❼ 蔡鍔與小鳳仙真實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二人初遇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人。1914年,蔡鍔是雲南督軍,手握兵權,鎮守邊疆,權傾一時。袁世凱為稱帝拉攏蔡鍔,請蔡鍔進京,封為「始威將軍」,做他復辟的左膀右臂。當袁世凱看出蔡鍔並不對他忠心耿耿,而是反對他當皇帝時,便把蔡鍔軟禁起來,不準他離京,怕他跑回雲南起兵造反。蔡鍔住在西城的棉花胡同,百般無聊之時,常常化裝成商人模樣,串八大胡同,找妓女尋歡作樂。

那時候,小鳳仙住在八大胡同陝西巷裡的雲吉班。蔡鍔心內煩悶,隨便出來走走,並不是成心嫖妓,又因打扮成了普通商人的樣子,並不像是特別有錢的大少,妓院老鴇就把他引到長相一般,性格古怪的二流妓女小鳳仙這里。小鳳仙一見來客就斷定他不似一般尋常的狎客,真誠以待。[2]

相知

民國四年初秋,籌備袁世凱登基的「籌安會」堂而皇之地在北京成立,楊度主持其事,利用都是湖南同鄉的身份,天天到棉花胡同力促蔡鍔列名發起人之一。

楊度是籌安會的主持人,帝制的催生者,未來袁氏朝廷的宰相;同時又是個風流倜儻、落拓不羈、寄情聲色、醉心犬馬的大名士。天天晚上呼朋引類往八大胡同去征歌逐色。蔡鍔決定要打進他們的圈子,就不能免俗,那些人各自有相好的姑娘,蔡鍔自從那次遇到小鳳仙後,頓感此女雖淪落風塵,然而出語不俗,或可作為紅粉知己,藉以應付京中的一班「同僚」。

相處過程中,小鳳仙掏心挖肝地將自己的身世,向蔡鍔盡情地傾訴,並要求蔡鍔以誠相待。二人歷經波折,終坦誠以待,蔡鍔甚至為了小鳳仙與發妻鬧翻。楊度眼看這位當年在雲南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如今與八大胡同的一個二流妓女打得火熱。天天醇酒婦人,壯志已經消磨殆盡,時常晝夜不分,不只是耽擱了公務,連棉花胡同家裡的老太太也疏於晨昏定省,而結發妻子更是久受冷落。楊度把這種情形報告袁世凱,袁世凱聽到蔡宅亂七八糟,不屑地說:「我道蔡鍔是個干練之才,可參與國家大事,誰知道治家都還不妥貼!」大大鬆懈了對蔡鍔的戒心。

同死共生

袁世凱登基前,為防止蔡鍔叛變,派軍警到棉花胡同的蔡宅搜查,蔡鍔意識到北洋政府還是容不下他,他到天津去了一趟,袁世凱的密探對他層層監視,他苦思脫身之計,最後想到了小鳳仙。蔡鍔對小鳳仙說:「決計不顧生死,非要逃脫羈系不可。」小鳳仙決定與蔡鍔生死同行。蔡鍔說:「同行多有不便,將來成功之日,必不相忘!」小鳳仙當夜為蔡鍔餞行,為他歌唱、為他流淚,仔細叮嚀。

蔡鍔稱和小鳳仙遊玩並趁機逃離北京,回到雲南,通電討袁。次年1月,蔡鍔率軍出征,稱帝僅83天的袁世凱在內憂外患中死去。同年11月8日,患喉結核的蔡鍔在日本病逝,年僅34歲。消息傳到北京,在中央公園公祭蔡鍔時,小鳳仙身披黑紗,前往祭奠。蔡鍔的離世帶給小鳳仙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從那以後,小鳳仙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

至於為什麼初二的歷史書沒有,只能說明中華歷史太悠久,名人太多,寫不過來,也是正常的。

(7)蔡鍔年輕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小鳳仙(1900年8月-1954年),原名朱筱鳳,偏房所生,後改名為張鳳雲、張洗非。原籍浙江錢塘。出生在杭州,父親是沒落的滿族八旗武官。在清王朝徹底崩潰前的苟延殘喘的年月里,這個八旗武官又突然被解職了。小鳳仙的幼年,生活在一個日趨貧困,後母對她很冷漠的家庭中。

正史之中並沒有關於她的記載,甚至連她的生卒日期都沒有能說清楚,但她卻曾是名動公卿的名妓。她曾幫助共和名將蔡鍔將軍逃離袁世凱的軟禁,更因為與蔡鍔的那段至死不渝的愛情而被人傳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段愛情被拍成名叫《知音》的電影。

參考資料:

小鳳仙——網路

❽ 蔡鍔:軍人之心,唯有共和,歷史上真實的蔡鍔將軍是個怎樣的人

蔡鍔一生從未加入同盟會,也始終不是國民黨黨員。他所反對的,也從來不是袁世凱或者任何具體的個人。他畢其一生所踐行的,只有一條:與全國國民戮力擁護共和國體,使帝制永不發生於中國。

電影里,導演們都愛他。在《讓子彈飛》中,他是張牧之年輕時追隨的松坡將軍。將軍死後,這個手槍隊長對國事充滿失望,落草為寇變身張麻子,這才有了鵝城裡“吃著火鍋唱著歌”荒謬又現實的故事。

一旦溥儀退位,帝制已除,袁世凱承認民國,蔡鍔的態度就轉變了。袁世凱在北京就任大總統之後,他致電祝賀,稱其是“群望所歸”。蔡鍔的老師梁啟超後來曾說:“(蔡鍔)很有點痴心妄想,想帶著袁世凱上政治軌道,替國家做些建設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