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中葯半夏圖片與性是什麼
擴展閱讀
手繪紅玫瑰唯美圖片 2025-07-05 16:57:29

中葯半夏圖片與性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9-04 19:17:29

❶ 半夏的葯材性狀

1、半夏:本品呈類球形,有的稍偏斜,直徑l~1.5cm。表面白色或淺黃色,頂端有凹陷的莖痕,周圍密布麻點狀根痕;下面鈍圓,較光滑。質堅實,斷面潔白,富粉性。氣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2、法半夏:本品呈類球形或破碎成不規則顆粒狀。表面淡黃白色、黃色或棕黃色。質較鬆脆或硬脆,斷面黃色或淡黃色,顆粒者質稍硬脆。氣微,味淡略甘、微有麻舌感。
3、姜半夏:本品呈片狀、不規則顆粒狀成類球形。表面棕色至棕褐色。質硬脆,斷面淡黃棕色,常具角質樣光澤。氣微香,味淡、微有麻舌感,嚼之略粘牙。
4、清半夏:本品呈橢圓形、類圓形或不規則的片。切面淡灰色至灰白色,可見灰白色點狀或短線狀維管束跡,有的殘留栓皮處下方顯淡紫紅色斑紋。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呈角質樣。氣微,味微澀、微有麻舌感。

❷ 中葯半夏的功效與作用及配料

半夏是一味中葯,具有良好的祛痰、止嘔功效,故醫家稱之“為燥濕化痰要葯”和“降逆止嘔要葯”。下面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下半夏的功效和作用,希望可以幫到大家哦。

半夏的功效和作用

止咳作用。

用洋地黃酊給鴿靜脈注射引吐法,證明口服制半夏丸、制半夏或生半夏流浸膏、姜半夏或白礬半夏混懸液、姜半夏或生夏煎劑3克/公斤,每日2--3次,連服2日均有一定的止吐作用,對於阿朴嗎啡或硫酸酮所致狗的嘔吐,煎劑灌胃也有一定的止吐作用,其有效成分是生物鹼。

促細胞分裂作用。

半夏蛋白的促細胞分裂作用亦有動物種屬專一性,它促使兔外周血淋巴細胞轉化,但不促使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分裂。

用於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濕,聚而成痰者為主,為治濕痰的要葯,適用於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症,常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因其性溫,故又可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生薑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致風痰,宜與天南星等同用。

用於胸脘痞悶,胸痹,結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溫通、化痰、燥濕,故可用於痰內阻、胸脘痞悶病症,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有可配黃芩、黃連、乾薑等同用,可收辛開苦降、散結除痞的功效(如半夏瀉心湯)。此外,又常用於胸痹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胸症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用於癭瘤瘰歷、瘡瘍腫痛、梅核氣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結,可用以治療痰濕結聚所致的癭瘤、瘰歷痰核、陰疽腫痛,或痰氣互結的梅核氣等病症。用治癭瘤瘰歷痰核,可與海藻、黃獨、貝母等配用。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醋外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朴、紫蘇等同用。

用於胃氣上逆、惡心嘔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嘔功效,可用於多種嘔吐癥候,在使用時應根據不同的症狀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薑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竹茹等葯;治妊娠嘔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人參、白蜜同用。

治療失眠。

半夏治失眠遠勝於酸棗仁和夜交藤合歡花之類。

半夏的葯伍配方

半夏配天南星,燥濕化痰。

半夏與天南星均可辛溫燥濕化痰。半夏專入脾胃,主治濕痰,且能降逆止嘔;天南星兼走經絡,善治風痰,又能祛風定驚。兩葯相伍,半夏燥濕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天南星開泄化痰,以搜經絡中之風痰;合可散周身痰結,尤以祛風痰為著。臨床用於頑痰咳喘,風痰眩暈,中風仆倒,口眼歪斜,舌強語蹇以及癲癇驚風等症。例如,《活幼心書》中如意膏以二葯治風痰停飲,咳嗽喘促。《聖濟總錄》中玉液湯以此二葯去痰涎,利胸膈。

半夏配旋覆花,止咳止嘔。

半夏消痰散結,降逆和胃;旋覆花開結消痰,下氣行水,降氣止噫。然半夏偏於燥濕化痰,旋覆花則側於宣肺,下氣行水。兩葯相伍,一燥一宣,互為其用,祛痰止咳,可增強和胃止嘔之效。臨床常用於治療痰飲壅肺之咳喘及寒濕犯胃所致的嘔吐噫氣或支飲,胸悶短氣,咳逆倚息不得卧,面浮肢腫,心下痞堅等。

半夏配茯苓,健脾燥濕。

半夏辛溫,功擅燥濕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脾喜燥而惡濕,濕去則脾運,痰涎無以為生;茯苓味甘淡,長於補脾,利水濕,且補而不膩,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兩葯相伍,一為溫燥化濕,一為淡滲利濕;一為降逆止嘔治其標,一為健脾和中治其本,共奏健脾利水、燥濕化痰、利水寧心之功。臨床用於治療脾虛濕停、胃氣不降之脘痞腹脹、呃逆嘔吐、大便溏瀉或咳嗽痰多等症。《傷寒大白》中的半夏茯苓湯以二葯治頭汗,中焦閉塞,則周身不能敷布,但頭有汗。《雲岐子脈訣》中的半夏湯以二葯治嘔逆,寒在上焦,脈緩者。

半夏配陳皮,理氣化痰。

半夏辛溫燥烈,功擅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陳皮辛苦而溫,長於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兩葯合用,半夏得陳皮之助,則氣順而痰自消,化痰濕之力尤勝;陳皮得半夏之輔,則痰除而氣自下,理氣和胃之功更著。兩者相使相助,共奏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理氣止嘔之功。臨床常用於痰濕上犯之胸膈脹滿、咳嗽痰多;脾胃失和、濕濁內困而致脘腹脹滿、惡心嘔吐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橘皮半夏湯即以二葯治痰飲、食積、寒痰停積,惡心嘔吐、目眩昏悶及瘴瘧。

半夏配藿香,兩調脾胃。

半夏性燥烈,偏於燥濕和胃,降逆止嘔;藿香與半夏皆歸脾胃經,藿香氣芳香,長於化濕悅脾,寬中快氣,和胃止嘔。二者合用,一以芳化,一以溫燥,有兩調脾胃之功,並有較強的止嘔之力。臨床用於寒濕困中、脾胃不和之頭目昏沉、胸脘痞悶、嘔惡腹瀉之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的藿香半夏湯以藿香、半夏聯袂,燥濕與化濕合用,治濕濁困脾較甚、胃中停飲嘔逆之證。

半夏配生薑,相使相畏。

半夏、生薑性味相同,均辛溫燥散,具降逆、止嘔、和胃、化痰之功。兩葯配伍,協同為用。半夏降逆止嘔為主,生薑化水止嘔為輔,且又具溫中化飲之功,相互協同而增強和胃止嘔之效。另外,半夏為有毒之品,生薑可制半夏之毒,屬相畏 配對 ,制其所短,展其所長,可更好地發揮和胃降逆作用。臨床用於水飲停胃而見嘔吐清水痰涎,苔白膩等症。《金匱要略》中以二葯組成的生薑半夏湯和小半夏湯可治痰飲內停、嘔吐、反胃等。

半夏配天竺黃,祛痰定驚。

半夏辛開苦降溫燥,偏於燥濕健脾,和胃降逆,脾健土燥,痰涎無以生;天竺黃甘寒,長於清熱化痰,清心定驚。兩葯共用,祛痰之力佳,並有一定的祛風定驚作用。臨床用於痰濕內停之咳嗽痰多,胸悶脹滿;痰涎壅盛之中風不語或痰熱驚搐、癲癇等。

半夏配貝母,潤燥相濟。

半夏辛溫而燥,為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之要葯;貝母甘涼,潤肺止咳效佳。二葯一潤一燥,相反相成,治各種痰濕咳嗽。臨床見濕痰咳嗽、偏寒偏熱均可酌情配合使用。《魏氏家藏方》中的半貝丸以二葯等分薑汁為丸治風痰暑濕瘧疾,咳嗽痰多,飲食無味,癇眩。

❸ 中葯半夏的功效和主治是什麼

【性味】辛、溫。【歸經】入肺、胃、脾、膽、肝五經。功效主治
1。祛風散寒
辛夷《本草乘雅半偈》曰:「植樹四十年方實、孕萼歷三...上為末。水調食後服。主治鼻塞流涕。7.辛夷天麻散(《本草匯言》)辛夷一兩、制半夏、膽星、天麻、乾薑、川芎各八錢。...

❹ 半夏的葯性是什麼

半夏中文名:半夏 平山縣一帶稱其為"葯狗丹"
英文名稱:pinellia tuberifera tenore
拉丁文名:rhizoma pinelliae, tuber pinelliae
植物學名:pinellia tuberifera tenore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塊莖毒性較大,生食0.1—1.8g即可引起中毒。對口腔、喉頭、消化道粘膜均可引起強烈刺激;服少量可使口舌麻木,多量則燒痛腫脹、不能發聲、流涎、嘔吐、全身麻木、呼吸遲緩而不整、痙攣、呼吸困難,最後麻痹而死。有因服生半夏多量而永久失音者。小鼠腹腔注射半夏浸膏LD50相當於塊莖13.142g/kg,慢性中毒引起死亡的原因可能與刺激腸道產生腹瀉有關;注射20g/kg塊莖的乙醇提取液,大部分共濟失調,死亡。
重要:治療半夏中毒
用生薑搗汁服下,其毒解
【內容介紹】:
半夏 (《本經》)
【異名】地文、水玉(《本經》),守田、示姑(《別錄》),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綱目》),蠍子草(《植物名實圖考》),地珠半夏(《昆明葯植調查報告》),麻芋果(《貴州民間方葯集》),三步跳、泛石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鷓鴣、地茨菇(《廣西中獸醫葯植》),老黃嘴、老和尚頭、野芋頭,老鴰頭(《江蘇植葯志》),捉嘴豆子,地巴豆(《河北葯材》),無心菜根、天落星、老鴰眼、麻芋子(《山東中葯》),地雷公、老瓜蒜、狗芋頭(《中葯志》),珠半夏(《廣西中葯志》),裂刀菜(《遼寧經濟植物志》),麻草子(安徽《土農葯介紹》)。
【來源】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
【植物形態】半夏,又名:三葉半夏;半月蓮;三步跳;地八豆;守田;水玉;羊眼。
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
塊莖近球形。
葉出自塊莖頂端,葉柄長6~23厘米,在葉柄下部內側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葉為單葉,卵狀心形;2~3年後,葉為3小葉的復葉,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中間小葉較大,長5~8厘米,寬3~4厘米,兩側的較小,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光滑無毛。
肉穗花序頂生,花序梗常較葉柄長;佛焰苞綠色,長6~7厘米;花單性,無花被,雌雄同株;雄花著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圓筒形,雌花著生於雄花的下部,綠色,兩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軸先端附屬物延伸呈鼠尾狀,通常長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
漿果卵狀橢圓形,綠色,長4~5毫米。
花期5~7月。
果期8~9月。
野生於山坡、溪邊陰濕的草叢中或林下。
我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採集】7~9月間採挖,洗凈泥土,除去外皮,曬干或烘乾。
【葯材】乾燥塊莖呈圓球形、半圓球形或偏斜狀,直徑0.8~2厘米。
表面白色,或淺黃色,未去凈的外皮呈黃色斑點。
上端多圓平,中心有凹陷的黃棕色的莖痕,周圍密布棕色凹點狀須根痕,下面鈍圓而光滑。
質堅實,緻密。
縱切面呈腎臟形,潔白,粉性充足;質老或乾燥過程不適宜者呈灰白色或顯黃色紋。
粉末嗅之嗆鼻,味辛辣,嚼之發粘,麻舌而刺喉。
以個大、皮凈、色白、質堅實、粉性足者為佳。
以個小、去皮不凈、色黃白、粉性小者為次。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浙江等地;以四川產量大、質量好。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掌葉半夏的塊莖,在江蘇、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
與半夏的主要區別點為:掌葉半夏的塊莖較大,通常直徑3~4厘米;葉片掌狀,有小葉9~11枚。
參見掌葉半夏條。
【化學成分】塊莖含揮發油、少量脂肪(其脂肪酸約34%為固體酸、66%為液體酸)、澱粉、煙鹼、粘液質、天門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β-氨基丁酸等氨基酸、β-谷甾醇、膽鹼、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3,4-二羥基苯甲醛,又含葯理作用與毒芹鹼及煙鹼相似的生物鹼、類似原白頭翁素刺激皮膚的物質。
嫩芽含尿黑酸及其甙。
【炮製】生半夏:揀去雜質,篩去灰屑。
法半夏:取凈半夏,用涼水浸漂,避免日曬,根據其產地質量及其顆粒大小,斟酌調整浸泡日數。
泡至10日後,如起白沫時,每半夏100斤加白礬2斤,泡1日後再進行換水,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略晾。
另取甘草碾成粗塊,加水煎湯,用甘草湯泡石灰塊,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攪拌,使其顏色均勻,至黃色已浸透,內無白心為度。
撈出,陰干。
(每半夏100斤,用白礬2斤,甘草16斤,石灰塊20斤) 姜半夏:取揀凈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後,另取生薑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悶潤後切片,晾乾。
(每半夏100斤,用生薑25斤,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 清半夏:取揀凈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後,加白礬與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悶潤後切片,晾乾。
(每半夏100斤,用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 ①《雷公炮炙論》:修事半夏四兩,用搗了白芥子末二兩,頭醋六兩,二味攪令濁,將半夏投於中,洗三遍用之。
半夏上有隟涎,若洗不盡,令人氣逆,肝氣怒滿。
②陶弘景:半夏,用之皆先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喉。
【性味】辛,溫,有毒。
①《本經》:辛,平。
②《別錄》:生微寒,熟溫,有毒。
③《葯性論》:有大毒。
④《日華子本草》:味辛。
⑤(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溫,味辛苦。
【歸經】入脾、胃經。
①《湯液本草》:入足陽明、太陰、少陽經。
②《雷公炮製葯性解》:入肺、脾、胃三經。
③《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少陽,手少陰經。
④《本草匯言》:入手陽明、太陰、少陰三經。
⑤《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
【功用主治】本品辛散溫燥有毒,主入脾胃兼入肺,能行水濕,降逆氣,而善祛脾胃濕痰。水濕去則脾健而痰涎自消,逆氣降則胃和而痞滿嘔吐自止,故為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良葯。既主治脾濕痰壅之痰多咳喘氣逆,如二陳湯、小青龍湯,又治濕痰上犯之眩暈心悸失眠,如半夏白術天麻湯,還可治風痰吐逆,頭痛肢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如玉壺丸。
本品善燥濕降逆止嘔,又性溫兼散寒,主治胃寒及痰飲嘔吐,如小半夏湯。若治療其他原因所致的嘔惡,當據情配伍它葯。
本品又善治胃氣上逆之惡心嘔吐,痰濕中阻之胸脘痞悶,氣郁痰結咽中如有物阻之梅核氣,如半夏厚朴湯。若痰熱互結之心下痞,如小陷胸湯 。還可治痰濕凝滯經絡或肌肉所致的癭瘤痰核及癰疽腫毒,未化膿者,可單用生品為末,醋調外敷。
此外,取本品和胃之功,治療胃不和卧不安,與秫米合用,如半夏秫米湯;取本品行濕潤燥之功,治療老人火衰便秘,與硫黃合用,如半硫丸。

❺ 半夏是什麼中葯,有什麼用處

半夏的作用: 1. 用於痰多咳嗽。
半夏性燥而功能化痰,其所化之痰,以脾不化濕,聚而成痰者為主,為治濕痰的要葯,適用於痰濕壅滯、咳嗽氣逆等症,常與陳皮、茯苓等配伍;治痰多咳嗽,又常與貝母配伍應用。因其性溫,故又可用治寒痰,宜與白芥子、生薑等同用;因其化痰力佳,故亦可治熱痰與風痰,治熱痰可與瓜蔞、黃芩等配伍;致風痰,宜與天南星
等同用。
2. 用於胸脘痞悶,胸痹,結胸等症。
半夏功能辛散溫通、化痰、燥濕,故可用於痰內阻、胸脘痞悶病症,可配陳皮、茯苓等同用;如寒熱互結,有可配黃芩、黃連、乾薑等同用,可收辛開苦降、散結除痞的功效(如半夏瀉心湯)。此外,又常用於胸痹疼痛,配瓜蔞、薤白等同用;治結胸症可與瓜蔞、黃連等同用。
3. 用於癭瘤瘰歷、瘡瘍腫痛、梅核氣等症。
半夏又能化痰散結,可用以治療痰濕結聚所致的癭瘤、瘰歷痰核、陰疽腫痛,或痰氣互結的梅核氣等病症。用治癭瘤瘰歷痰核,可與海藻、黃獨、貝母等配用。癰疽未潰者可用生半夏配生南星等同研,調醋外敷,有散結消腫的功效。用治梅核氣,可配厚朴、紫蘇等同用。
4. 用於胃氣上逆、惡心嘔吐。
半夏有良好的降逆止嘔功效,可用於多種嘔吐癥候,在使用時應根據不同的症狀而予以不同的配伍。如治胃寒嘔吐,可配合生薑或藿香、丁香等品;治胃熱嘔吐可配合黃連、竹茹等葯;治妊娠嘔吐,可配合灶心土等品;治胃虛嘔吐,可配人參、白蜜同用。
此外,配秫米同用還能治胃不和而卧不安,配硫黃而治腎陽不足、大便失調之症。 五味子的功效:
斂肺,滋腎,生津,收汗,澀精。
治肺虛喘咳,口乾作渴,自汗,盜汗,勞傷羸瘦,夢遺滑精,久瀉久痢。
(1)斂肺止咳:用於肺腎兩虛之虛咳、氣喘,常與補腎葯合用。
(2)澀精止瀉:用於遺精、久瀉。
治遺精常配桑螵蛸、煅龍骨;治久瀉常配肉豆蔻、芡實。
(3)生津斂汗:用於陰液不足之口乾渴、盜汗,常配麥冬、生牡蠣。
(4)凡一切氣血耗散之休克、虛脫,皆可配補葯用之。
①《本經》: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度,補不足,強陰。

❻ 半夏是什麼中葯,有什麼功效

半夏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中葯,半夏的葯用價值很高。
葯用半夏分為生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炮製方法不同,功效和用途也不相同。
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性味辛,溫,有毒。
歸經:入脾胃經,肺經,足太陰經,陽明經,少陽經。
功效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中醫經常用來治療痰濕,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飲症,眩暈,梅核氣等病症。
外用可以治療癰腫痰核,疣贅,瘡瘍腫毒,毒蛇咬傷等病症。
注意:生半夏有毒,生薑可以剋制半夏毒。
希望能夠幫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