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秦朝滅亡時,一支50萬秦軍精銳按兵不動,他們那時候在忙什麼
這50萬大軍出征時就受到了秦始皇的命令,百越不征伐,不可班師回朝,哪怕有人造反和妄圖推翻秦朝。所以實際上,這50萬秦朝最精銳的部隊正在佔領百越。
最後的原因筆者認為是古代落後的通信和交通,當信息傳達到南越的時候,可能秦朝敗局已定,即使這50萬最精銳的大軍回去之後也沒有任何辦法力挽狂瀾了。但是從客觀上來講,這50萬大軍按兵不動還是從側面上推進了百越等地劃入中原的進程。
㈡ 皇太極五發中原的時間及帶兵將領
明末政治極度腐敗,土地高度集中,財政頻於破產。天啟末連遭重災,連續「三年飢饉,人皆相食,或食樹皮。迨年樹皮又盡,掘山中石塊而食,數日腹墜而死。」最可悲者「…..有糞場處,每晨必棄二三嬰兒於場…..」。然侵佔土地,餉稅 搜刮依舊,「死於飢與死於盜等耳,與其坐而飢死,何其為盜而死,猶為飽鬼也!」,於是引發越來越大農民戰爭。在這種情況下,新上台崇禎本應暫把遼事放下,振災懲腐,安定內部。由於兩次寧錦戰役失利,皇太極對明軍已經有所忌憚。崇禎如果支持袁崇煥策略性議和,穩住邊防騰手理內是完全可能的。但是急功近利的崇禎禁止議和,反令袁崇煥「收復失地200里」,袁勉為其難打到大凌河,盡管是搪塞朝廷,卻刺激了後金好戰貝勒們。於是拉開兩岸線作戰序幕。
第一次1629年進攻北京
是年,皇太極以努爾哈赤「釋堅攻脆」戰術思想,決定「出其不意,攻其心贓」:避開袁崇煥寧錦防線,率10萬精銳八旗繞道龍井關大膽進攻明都北京。對此袁早有擔心 兩次上奏但未被重視。10月26日龍井關破,後金軍入關。
這時候袁崇煥有兩選擇:他可以進攻後金首都沈陽,迫皇太回援。但袁手裡只有遼師3萬余,且由於貪官層層截扣糧餉冬季給養嚴重匱乏,到達沈陽須經過大凌河,盤錦,黑山,遼河等防線,而皇太極在這一帶預留了8-10萬兵力,無論攻堅還是野戰都毫無勝算。皇太極不理睬即重演三國官渡袁軍失敗悲劇,如果皇太極從背後攻山海關,則意味遼師和寧錦防線的覆沒。只有直接援京勤王為上,但在沒有皇帝詔書進京則是滅族之罪。以國家安危為重的袁崇煥毅然奔上勤王不歸路。
10月29日,後金軍兵臨遵化,遼師先鋒趙帥教急馳350里達三屯營,被拒入。只好繞道馳援遵化,途被後金軍包圍。11月4日趙全軍戰死,遵化陷,抵抗軍民慘遭屠殺。次日三屯營陷。
凶信傳來崇禎亂套,京城一扁驚惶。幸老將孫承宗有條不紊組織城防,日夜巡視,京城稍安。(網友贊每最危機時明皇帝都不離北京之舉,愚贊同,這是崇禎在這場保衛戰中的僅有貢獻。)
袁崇煥,祖大壽率遼師主力「奮不顧死,士不傳餐,馬不再秣」快師救京,11月5日進山海關,接到快馬詔書。雖說有了手續合法性,但時間差仍成為奸人話柄。
11月10日,遼師達薊州,皇太極已離開。15日,抵通州,但又未趕上皇太極。遼師前鋒6000快騎日夜賓士120里超越皇太極,於19日晨到達京郊。正是這個一步先到,加上其他勤王部隊軍紀較壞,一些百姓誤以為後金兵是袁崇煥帶來的。奸侫乘機大肆誇張,將誤傳升級為謠言。
11月20日京城保衛戰打響。德勝門外,勤王大同總兵滿桂,宣府總兵候世綠戰代善、濟爾哈朗、岳托及蒙古旗。侯敗,突圍而逃;城樓衛兵發炮誤中滿桂軍,死傷慘重,滿桂負傷20多處,退入瓮城。廣渠門外,袁崇煥、祖大壽9000騎戰莽古爾錄,阿齊格、阿敏、多爾袞、豪格等3萬人,激戰十分慘烈,「自辰至申,戰十餘里」.袁身負密箭「兩肋如蝟」,後金軍大敗,阿齊格傷重幾死,陣亡和落水死者不計其數,退30里。八旗野戰不可戰勝神話首次被打破。
11月23 日 袁崇煥和各總兵入城,在承諾「5年復遼」的平台與崇禎二次召對,沒談出任何退敵方案。崇禎拒絕袁讓遼師進城休整請求。(皇帝防將帥甚於防外敵,歷來如此)
11月27日,掠郊獲給養的後金軍攻左安門,秋毫無犯的遼師忍耐7天飢寒,袁崇煥列陣正確身先士卒殺退敵軍,代善兒子瓦格達負重傷。又夜出遊擊小組炮轟敵營,皇太極狼狽撤出南苑,嘆「10餘年未嘗有此勁敵也!」
然明內斗情報卻給皇太極新的希望,於是向被俘魏忠賢余黨「泄露」袁「勾結後金」謊言。12月1 日袁崇煥平台入獄。
遼師千里勤王,餐風露宿卻得不理解,京師衛隊還用箭,滾木,大炮等御敵武器驅趕城下遼師。袁崇煥被囚後,祖大壽憤怒返回寧錦。後在母親勸導下再次勤王。
12月1 4日後金軍占永平,遵化,灤州,遷安4縣。12月17日從永定門第四次攻京。滿桂和新到勤王總兵孫祖壽、黑雲龍、麻登雲一並接戰,這些軍隊遠無遼師戰鬥力,滿、孫亡,黑、麻俘。但後金軍也傷亡慘重停止攻城。 月底,後金軍被孫承宗,祖大壽打退回關外。阿敏對永平屠城,京周邊集鎮、鄉村、參天森林皆被破壞殆盡。
1630年8月16日,。崇禎以「九條罪狀」傑殺袁崇煥,自毀長城,自此「邊事益無人,明亡已決。」 袁崇煥為遼事嘔心瀝血終年奔波,女兒竟得不到照顧餓死,抄家報告「家無余資」,唯留下的有形遺產是膘悍八旗無法逾越的遼西防禦體系,後又經14年磨難,直到明亡時仍未淪陷。他和皇太極對手的驚心動魄京城保衛戰算得上「閃電戰」和「反閃電戰」的雛形。
第二次1632年
袁崇煥冤案後,明朝廷上下繼續激烈份爭,生靈塗炭,百業凋零。「流寇」越剿越多。賦稅也越來越多,「三餉」(練餉/剿餉/遼餉)從萬曆末年80萬兩/年追加達1960萬兩/年!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
1632年,皇太極後金軍蹂躪宣府,大同。這是明幾百年保衛北京要塞,但萬曆起邊務廢馳,不堪設想一擊,被屠慘重。
來自榆林增援明軍李自成部途中嘩變,投入高迎祥農民軍。
第三次1636年
時皇太極建立大清。推新政,版圖擴大與明相近,形成以滿族為中心多民族共同體。而明方,據張文衡奏皇太極言:「彼文武官員,俱錢買。文無謀,武無勇。管軍者,克軍錢,管官者,克官錢。軍士不聊生…..反趁勤王,一味搶掠,『韃、賊是梳,我軍如篦』。兵馬如此,雖多何益!」
1635年,李自成打到鳳陽,毀明皇祖陵。次年高迎祥攻克洛陽,殺福王朱常洵。震怒的崇禎調兵遣將,傾力圍剿。清軍乘虛於1636年5月從蒙古入關耀兵京畿,在北京周圍攻陷城堡,焚毀村莊,屠殺官民,掠奪財物,戰56次,克16縣,虜人畜17萬。明高啟潛、張風鑾、芮書梁軍不敢邀戰,如馬場觀眾坐視清鐵騎環京賓士,陰縱之歸。9月清軍還,「艷服乘騎,奏樂凱歸」,還在京郊砍木書寫「各官免送」以戲藐大明王朝。
第四次1638年
皇太極遣多爾袞、岳托從牆子嶺侵入密雲,密雲總督醉酒未醒。攻昌平,總兵剃發投降。攻定興,鹿善繼守7晝夜殉國 。史贊「捧一簣以塞潰川,挽杯水以澆烈焰」,現志士仁人之骨氣。清軍克通州後,多爾袞看透明朝無能,斷決定繼續深入明腹地,分兩路沿太行山東麓和大運河兩路南下。
西路至孫承宗家鄉高陽,孫已辭官數年,本無守土職責,仍率全家及鄉民拆房守御,城破,孫承宗拒降,投繯而死,時76歲,其家男女50多口殉國。誠「高陽悲歌」
清軍至吳橋,知縣縋城逃。訓導同兵民守3晝夜殉國。
崇禎遣楊嗣昌選率楊國拄、王朴、虎大威、盧象升增援達巨鹿,盧象升正逢父喪戴孝出征。拜告:「吾與爾受國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屬下 5000皆號泣。但楊嗣昌正忙鎮壓農民軍,無心與清軍作戰,不理盧會殲方案。清軍至王朴先逃,交戰中左右翼虎大威、楊國拄亦逃。盧象升兵「刃必見血,人必帶傷,馬必喘汗」,怎奈孤軍如雪球進沸湯,頃刻全沒,盧象升中3刀4箭仍手擊數十敵,犧牲時39歲。
1639年1月東路清軍經順德、大明南下,劉宇光、陳新甲明軍只尾隨而行。清軍達濟南,城破,張秉文等戰死,德王被俘,全市慘遭焚劫,積屍13萬。各路援軍皆不救援。
清軍這次侵犯歷時5月,轉戰2000里,克1府3州55縣。岳托、馬瞻、公和爾本死於軍。滿載而歸,經過一路,「遍躁畿內,民多殘破」,「荒草寒林,無人行蹤。」 「一望荊棘,四郊瓦礫」。這年農民戰爭正值低潮,有大量明軍對敵呈包圍態勢,可除盧象升外盡如高速公路行駛,保持距離不敢「碰車」,陰縱其歸,真氣數盡耶!
第五次1642年,
1641年4月清軍包圍祖大壽錦州,2萬遼師漸絕境:「圍三月,糧盡,殺人而食,折骸而炊」。崇禎派洪承疇率王廷臣、曹變蛟、邱民仰、吳三桂13精銳部隊救援。拉開薩爾滸後明清最大之戰.
這支援軍是明王朝統治支柱,洪承疇以對付中原農民軍很有效之密集縱列前進,7月28日抵松山,初交多爾袞、豪格失利。皇太極帶病出征,8月12日迂迴克塔山圍明援軍,明軍戰亡、投海、被俘超10萬,殘余困松山。1642年2月28日,松山守將夏承德擒洪承疇投降。祖大壽聞援軍覆沒亦投降。松錦大戰明軍喪失15萬最後精銳,再也無力組織大戰役了。
同年關內形勢也急劇惡化:李自成反政府武裝壯大,襄陽失守,朱仙鎮慘敗,開封被圍,黃河潰堤,千里澤國。清軍於1642年10月破長城第五次進掠中原。
這次進掠幾乎沒遇重大抵抗,先破薊州、臨清、河間。抵館陶,兵民用新戰術:每垛口5人,2鉤3刀,將登城清兵鉤住腿砍斃,殺傷多敵,館陶得保。
清軍經青州抵兗州,知府請求魯王捐財助守被拒,城破魯王及其家財為清軍獲。1643年1月,開州、東昌、萊陽先後陷。至濰縣,巡撫張忠「病軀木床,卧當矢石」,「城中竭力一心,老幼婦搬運磚石財米,木石盡,拆房助,炮子盡,碎鍋酬。」 濰縣倖免。
3月2日,清軍破順德,孔嘉戰死.4日攻德州不克。轉下樂膠、慶雲。3月12日陷南宮,時春草滿野,嘉禾遍地。清軍解鞍牧馬,縱掠財物。一月無明軍攻擊,密探出周圍城鎮無盤查。若非皇太極病重恐樂不思歸了。
4月清軍經萊、登州和莒、沂兩路北退。崇禎命周廷儒攔截,周不敢戰,「惟與幕下飲酒娛樂,騰章奏捷」。18日兩路清軍在密雲匯合,與八鎮明軍交戰,八鎮皆逃。
此清軍入境歷時8月,如無人之境,破3府18州67縣,擒6親王,上交財物黃金12250兩,白銀2205277兩,珍珠4440兩,綢緞52230匹,虜人口普查7萬,牲畜55萬。阿巴泰特令走盧溝橋過,車馱馬隊,長30多里,15天才過完。卑劣的京城明軍,在城樓上不發一炮一矢,目送清軍滿載而歸。
影響
清有了更高威名更大實力,成為入主中原基礎。另一方面,將官爭財分利,士兵私藏掠物,也成八旗墮落的起點。
明空前浩劫,災難巨大。當年北京瘟疫「死亡晝夜加繼,闔城驚悼」,「有闔家喪亡,竟無收斂者。」奄奄待斃。
但中原出現無數有志之士為民分憂,明知無救仍捨生救國可歌可泣事跡。大量精華也因此犧牲,以後多年反清斗爭大都在南方進行。遠期歷史傷痕難以估計。
㈢ 一個漢兵敵五個匈奴兵,秦漢時代的中國有多牛
提起來中國古代,人們總愛提到漢唐雄風,實際上,在中國歷史上,和同時代比較,秦漢時代的中國是無與倫比的強大,這種強大是從軟實力到硬實力的全面強大。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秦漢時代中國強到什麼程度。
漢武帝晚年,政局不穩,太子劉據害怕自身不保,因此在首都發動了一場叛亂。
劉據打開長安武庫,將兵器鎧甲取出來,分給長安城中的百姓。
劉據宣稱:天子在甘泉宮被奸臣劫持,我帶著你們救駕。
結果劉據帶著這幾萬臨時武裝起來的首都平民百姓,和漢武帝派來的漢朝正規軍激戰五天!血流成河!
直到最後漢武帝用攻心戰術,百姓知道了真正謀反的人是太子,這才離開他,叛亂才被平定。
這相當於,現在的美國首都華盛頓,由美國副總統臨時發放輕武器給首都平民,然後和美國精銳部隊激戰五晝夜不分勝負,直到美國總統親自下令才解決,差不多一個性質。
你們說秦漢時代中國猛不猛?
㈣ 有多少中原子弟兵集結完畢奔赴鄭州
據央視新聞官方微博7月21日消息,駐豫火箭軍某部近200人攜帶皮劃艇、救生衣、鍬、鎬等必要救生器材完成集結,奔赴鄭州搶險救災。
此外,據解放軍報20日消息,河南省多地出現強降雨天氣,部分地區發生城市內澇、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災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災情發生後,中部戰區迅速啟動應急預案,緊急派出前方指揮部,指揮戰區駐豫部隊、武警部隊官兵和民兵3000餘人、車(舟)裝備80餘台(艘),在10個地域同步投入搶險救災。
河南暴雨已致25死7失聯
7月17日以來,河南多地出現持續性強降水天氣,多地出現暴雨、大暴雨,部分地區出現特大暴雨。其中,鄭州出現罕見持續強降水天氣過程,鄭州普降大暴雨、特大暴雨累積平均降水量449毫米。7月21日下午,河南省召開防汛應急新聞發布會,介紹防汛救援最新情況。
截至目前,此次暴雨已經造成25人死亡7人失聯,緊急轉移16萬餘人。在發布會開始,參會人員為不幸遇難者默哀。
以上內容參考經濟觀察網-中原火箭軍集結完畢,奔赴鄭州
㈤ 三國時蜀漢北伐中原,為何總是兵出祁山,而未沿著漢水河谷東出
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西漢水北側,吸氣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東至鹵城(今鹽官鎮),綿延約50華里。連山秀舉,羅峰兢峙,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地扼蜀隴咽喉;勢控攻守要沖,所以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
如果直攻長安的話,能否取的長安這座易守難攻的城市暫且不論,就是僥幸攻下來,下一步就會陷入曹魏的河南方面軍與西涼方面軍的夾擊中,諸葛兵少於曹魏,結果肯定是失敗無疑. 其實,各位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早在劉備稱帝前後,北伐的第一個目標就定位在西涼了。
如不是西涼,劉備為什麼只封馬超為涼州牧,而別人都未封其餘的州牧;劉備取西川後按與東吳的條約是還荊州,而他賴著不還荊州的托詞就是取涼州後還荊州,這兩方面印證著取中原的總計劃是要先取西涼,再攻長安,而後出潼關取中原.諸葛亮再此後的六齣祁山,目標大抵是如此.他在執行劉備的計劃而已。
㈥ 為什麼南方民族沒有像北方的民族一樣頻繁侵擾華夏中原
中國有著上下五千年悠久的歷史,這其中有過無數政權誕生,也有無數的政權凋零,決定這一切結果的,大部分情況下都是一個政權向另一個政權發起戰爭。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但凡是中國歷史上完成統一戰爭,從來都是從北方向南方統一,從南方向北方統一的政權,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只有一次,那就是明朝。為什麼我國古代時總是北方統一南方呢?
圖片:躲避災禍出現的遷移劇照
除了明朝能夠完成從南方向北方統一的壯舉,其他時候南方的政權能夠將南方自己一方統一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且南方進行統一之後,還能夠和北方進行僵持的,就已經做的非常好了。想要統一南北兩方,基本上是難如登天。
㈦ 《三國演義》主要內容是什麼
《三國演義》主要內容是 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的劇情簡介· · · · · ·
東漢末年,山河動盪,劉漢王朝氣數將盡。內有十常侍顛倒黑白,禍亂朝綱。外有張氏兄弟高呼「蒼天已死,黃巾當立」的口號,掀起浩大的農民起義。一時間狼煙四起,劉家朝廷宛如大廈將傾,岌岌可危。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曹操(鮑國安 飾)、公孫瓚、袁術、袁紹、呂布(張光北 飾)、劉備、孫策、關羽、張飛、諸葛亮(唐國強 飾)等各路豪傑不斷涌現,從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戰,從魏蜀吳三國鼎立到三分歸一統,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的大幕緩緩拉開……
本片根據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改編。
《三國演義》網路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T_TC7DZEEsSqndT7dXpN9w
㈧ 成吉思汗從哪裡發兵進攻中原
蒙古人素來游牧生活,居無定所,有時還千里奔襲,不一定從哪裡的
再說樓主的問題很含糊,沒有說大約什麼時期,中原又是指佔領長江以北的金國還是指南宋(似乎他沒打過?)
進攻中原(金國)一直持續了許多年的,沒有固定的發兵地點
㈨ 高呼北伐中原的諸葛亮,他為什麼要一趟趟地往甘肅跑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227年)漢丞相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在《出師表》中,諸葛亮表示:“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對於諸葛亮來說,高呼北伐中原,興復漢室,這是大家都知道的情況。
就曹魏來說,一旦失去了隴右、隴西之地,想要守住關中之地,無疑是比較困難的了,這也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連曹魏皇帝曹叡都要御駕親征,來到長安的重要原因,這說明曹魏上下也意識到諸葛亮進攻甘肅的毒辣之處了。總的來說,蜀漢在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已經無法直接進攻中原了。因此,在北伐曹魏的行動中,諸葛亮採用了先攻打隴右、隴西,再圖謀關中,最終直指中原的方案。當然,非常可惜的是,在馬謖大意失荊州後,該計劃伴隨著曹魏對於雍涼地區的重視,已經很難實現了。
㈩ 為何華夏大地,到處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哪裡都是天下第一雄關
山川網:小川自小就對地理十分著迷,小的時候翻看一些關於地理類的資料時,最常看到的關於一城一地的形容詞,即「此誠兵家必爭之地也」。剛開始的時候,只要看到這句話,小川就會很興奮,認為一定要著重研讀。但是後來小川就發現,這個「兵家必爭之地」,在華夏大地上的數量,也忒多了點。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幾乎到處都分布著「兵家必爭之地」。後來小川也理解了,一方面誰讓咱們華夏泱泱大國,地大物博,好地方確實不知道比彈丸小國多了多少倍。另一方面,城市營銷這種事兒,看來打老祖宗那會兒就被玩得爐火純青。一城一地的地方官如何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視,做到會叫的孩子有奶吃呢?那就得跟皇上說,我這兒可是兵家要地,皇上您說什麼也得多給我分點兵馬糧草什麼的不是?
對「兵家必爭之地」看膩了以後,小川又開始對中國的關隘發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經過研究以後。納尼,就連「第一關」的這個名號,全國都已經是四處開花了?
山海關:天下第一關
我們先來說說這山海關。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與「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山海關這個「天下第一關」的名頭來歷呢,眾說紛紜,就連目前山海關城樓上懸掛的這塊「天下第一關」匾額的書寫者是誰,目前也沒有定論。一說是明代成化八年進士、山海關人蕭顯所題,此說見於清光緒四年編纂的《臨榆縣志》。二說是明代嘉靖年間武英閣大學士嚴嵩所題,此說見於1933年出版的《榆關抗戰史》。當然也還有三說和四說,只不過傳的實在是有些沒邊沒樣,這里小川也就不在累述。
山海關作為明長城的東部第一座關隘,其實其軍事上的重要性,主要集中在明朝中後期。明朝中期的北部主要威脅來自於瓦剌,從方位上說,主要戒備北京的西北方向。著名的由於謙(不是抽煙喝酒燙頭那個)領導的北京保衛戰,正是由於明英宗土木堡大敗被俘後,瓦剌攜戰勝之勇,以英宗為挾,兵分兩路進逼北京。一路經宣府破居庸關,一路經大同破紫荊關,最終兵臨北京城下。此時的山海關,還沒有真正嶄露頭角。
而到明朝後期,大明的主要威脅則變成了女真。山海關在明清之爭期間,為什麼如此重要,並且有了「天下第一關」的稱號呢?小川提一個人,明末大名鼎鼎的薊遼督師袁崇煥。袁崇煥抗金前期階段的重要勝利,如寧遠(今遼寧興城)大捷、寧錦(今遼寧錦州)大捷,其戰斗地點都位於今遼寧省境內。而今天遼寧與河北兩省的交接,仍舊是山海關。山海關,對於大明王朝而言,就是防守女真的最後防線。失了山海關,女真鐵騎基本就可以暢通無阻,兵臨北京城下。
對於明末清初的明與清之間,山海關的確就是「天下」的代名詞。誰擁有了山海關,誰就擁有了關內的錦綉中華萬里江山。
嘉峪關:天下第一雄關
嘉峪關,號稱「天下第一雄關」,又是一個「天下第一」。嘉峪關位於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千米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牆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有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台、西有嘉峪關)。
嘉峪關守護的,是著名的河西走廊。其北部是巴丹吉林沙漠和騰格里沙漠,南部是祁連山脈,祁連山脈的冰川融雪在山腳下形成了一片帶狀的綠洲,成為連接新疆和中原必經之路,也就是後世所謂的「絲綢之路」。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隴右擊匈奴,使整個河西納入西漢版圖。在隴西郡和北地郡基礎上,增設河西四郡,武威、張掖、酒泉、敦煌,以此來保衛這條交通要道。甘肅省的名字也是來源與其中的兩個郡,即張掖的甘州,酒泉的肅州。
而目前甘肅省內連接武威、張掖、嘉峪關、敦煌的交通要道,即G30連霍高速。其線路的走向,依舊和古代的河西走廊方向一致。事實上,很多當下中國境內的重要交通樞紐要道,其走向,依舊和曾經的中國古道重合。足以見,這些道路自古以來的重要性。
雁門關:中華第一關
雁門關,位於中國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
小川在之前的《為何得山西者易得天下,得四川者不易得天下(山西篇)?》曾較為詳細地介紹過山西和大同的重要地理與軍事價值。而這個雁門關,就是扼守大同盆地與太原盆地的重要關隘。
古代失了大同則太原危矣,而失了太原也就意味著失了山西,則華北、關中、中原都將危矣。而華北、關中和中原都丟了的話,那就是歷史上最有名的偏安政權――南宋。而南宋最終的結局,大家都是清楚的。
此外,還有天下九塞(出自呂氏春秋《呂氏春秋有始》),泛指雁門關、居庸關、八達嶺長城、紫荊關、楚長城、黃草梁、井陘關、句注塞、平靖關這九個古中原長城要塞。
還有,中國四大名關的說法,即山海關、嘉峪關、潼關、友誼關。
最後,貼上一幅中國的重要關隘分布圖。圖上每一座關隘的背後,都是一處「兵家必爭之地」。而兵家必爭之地背後,則是數千年來,無數中國民族兒女,為了保衛家園,保衛民族的抗爭史與血淚史。
順帶說一句,以北京為中心的華北平原,和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周圍分布的險關之多,著實令人嘆為觀止!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己認真看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