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老人節又叫什麼節
重陽節。
老人節,每年農歷九月初九,也是傳統的「重陽節」。
重陽節最早是一個豐收後的祭祀節日,有感恩和期盼的寓意在其中,傳承至今,現在的重陽節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人們會在重陽之日享宴高會,感恩敬老,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是傳統節日現代傳承方式之一。重陽節的主要風俗有:登山秋遊、擺敬老宴、賞菊、辭青、喝菊花酒、吃重陽糕等。
Ⅱ 開齋節來歷圖片加文字介紹
開齋節來歷圖片加文字介紹
開齋節與宰牲節和聖紀節合稱為我國的伊斯蘭教的三大節日。下面就為大家收集了開齋節來歷圖片加文字介紹,僅供參考!
開齋節的節日由來
開齋節始於伊斯蘭教紀元第2年。此後,每逢此節,世界各地穆斯林都以熱情和虔敬的心情參加節日活動。
聖訓教導,穆斯林的節日一共有三個:每個星期的主麻日和兩個一年一度的爾德節,即開齋節和宰牲節。根據阿納薩的傳述,先知穆聖遷移到麥地那之後,發現當地的人繼承蒙昧時代的習慣,一年有兩次慶祝活動。穆聖說:“當我來到這里時,你們延續過去蒙昧時代的傳統保留兩個紀念日。真主啟示我告訴你們,這兩個慶祝日將用更好的日子代替:一個是奉獻犧牲的日子,一個是結束齋戒的日子。”
開齋節是真主降示啟示定為合法的節日,是真主為他的人類僕人選擇的吉慶日。穆斯林遵守這個節日,標志穆斯林五大功修中的其中一項項獲得圓滿結束:齋戒。真主給完成齋戒的人無限恩賜,同時對所有被造物降下了仁慈的'恩惠。
從《古蘭經》和聖訓的教導中,我們看到一年中的兩個爾德節與任何民族的節日或習慣的節日很不相同。《古蘭經》說:“我為每個民族制定一種供獻儀式,讓他們有所遵循,絕不是讓他們為這事與你爭論。你應當召喚眾人來崇拜你的主,你確是在正路上的。”
開齋節的節日意義
穆斯林重視爾德節的慶祝活動。依照經訓教導,在節日里,穆斯林沐浴凈身,換上最美的或最干凈的衣服。開齋節那天不許延長或額外守齋戒,也不許可無節制地吃喝。開齋節是宗教大集會,穆斯林從各方聚會在一起禮拜、祈禱、記念真主,互相問候、關懷和友好。
開齋節是伊斯蘭宗教節日,必須以伊斯蘭方式來慶祝。活動的主題當以記念真主和學習先知為主題。爾德節不是民族文化節日,因此阿訇不允許將爾德節降格為一般、地方或少數人的娛樂活動。阿訇解釋,民族節日活動的目的是尋求歡樂、節日休息、互相送禮、借機吃喝。而爾德節日的主題則必須以崇拜真主、記念穆聖為核心內容,否則就是偽爾德節。如果排除信仰目的,那麼,偽爾德節就不是把穆斯林引向光明,引向正義,而是引向錯誤,引向罪惡。因此那種偷梁換柱式的偽爾德節,穆斯林是堅決反對的。
穆斯林的爾德節不是休息日,也不是單純娛樂日,因為穆斯林的功課和職責時刻不能放鬆,一天也不能缺少。在記念真主和穆聖的節日里,責任只能加重,不能減少,穆斯林絕不許可把開齋節或宰牲節搞成庸俗的娛樂日。
開齋節是穆斯林的珍貴日子。節日里,每個穆斯林都有幸參加各種祈禱和禮拜活動,以提高個人品性和道德修養,指望真主予以更多恩典和收獲。
開齋節也是穆斯林自我反省、自我更新、仁慈好施的日子。開齋節應當更多地想到平日可能被遺忘的老人、親友、孤寡和窮人。由於穆斯林是祈求真主賞賜恩惠,所以首先應當感贊的是真主已經賞賜人們的恩典,並以自己富裕的條件和施捨給那些需要精神和物質幫助的人以力所能及的援助。通過一次成功的爾德節日,個人、家庭和社會都將在真主的綠蔭下提高一個精神階梯。
開齋節的日期是循環的,三年提前一個月,按陰歷計算,遇到3的倍數就會變動一次。
開齋節的節日習俗
伊斯蘭教規定,每個穆斯林每年必須封一個月的齋,也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們所要履行的一項重要“功修”。
封齋期間白天不吃不喝,甚至連咽口水也不允許。到了太陽落山之後,才能進行吃喝。所以這個節日也是宗教上沿襲下來的習俗。齋戒日期在伊斯蘭教歷的九月,這一月稱為“齋月”。“齋月”可以出現在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原因是伊斯蘭教歷是純陰歷,以月亮出現的那天為月首,單月 30 天,雙月 29 天,全年 12 個月,不置閏月,計 354 或 355 天,這樣就比太陽歷少 10 天或 11 天。它的月份和季節沒有固定關系,所以“肉孜節”便會在一年四季中輪流出現。九月份封齋滿一個月,到了十月一日改為正常生活,舉行禮拜和慶祝活動,稱為“開齋節”。新疆地區稱為“肉孜節”。其實“肉孜”在阿拉伯語中,也是“齋戒”的意思。
在齋月期內,回族群眾很重視“蓋午爾夜”,也有的叫“坐夜”。關於此夜的確切日期,《古蘭經》中無明文可考,回族群眾通常從最後三個單日內選取居中之日。即第二十七夜。“蓋德爾”原為“前定”、“高貴”之意。
;Ⅲ 重陽節的意義是什麼
重陽節又稱老人節,這一節日自古就有敬老愛老的傳統,又因為重陽雙九有長長久久的意思。因此重陽節在現代的意義是「尊老、敬老」。
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自魏晉因重陽氣氛日漸濃郁倍受歷代文人墨客吟詠,到了唐代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拓展資料
重陽節是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的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會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Ⅳ 聖誕節幾月幾日啊象徵什麼啊拜託了各位 謝謝
12月25日 聖誕節只是基督徒慶祝其信仰的耶穌基督(jīdū)誕生的慶祝日。聖誕節的慶祝與基督教同時產生,被推測始於西元1世紀。很長時間以來聖誕節的日期都是沒有確定的,因為耶穌確切的出生日期是存在爭議的,除了《新約》以外,沒有任何記載提到過耶穌;《新約》不知道日期,當然就沒有人知道確切日期了。在西元後的頭三百年間,耶穌的生日是在不同的日子慶祝的。西元3世紀以前的作家們想把聖誕日定在春分日上下。直到西元3世紀中期,基督教在羅馬合法化以後,西元354年羅馬主教指定儒略歷12月25日為耶穌誕生日。現在的聖誕節日期跟西元紀年的創制是密不可分的。 西元紀年創制於西元5世紀,後來聖誕節這一天就按格里高利歷法,即西元紀年的「公歷」來確定了,而日歷按著假定日期把時間分為公元前(耶穌基督誕生前)和公元後(A. D. 是拉丁文縮寫,意思是「有了我們主--耶穌的年代」)。後來,雖然普遍教會都接受12月25日為聖誕節,但又因各地教會使用的歷書不同,具體日期不能統一,於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為聖誕節節期(Christmas Tide),各地教會可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在這段節期之內慶祝聖誕節。西方教會,包括羅馬天主教、英國聖公會和新教,確定的聖誕日是公歷的12月25日。東正教會確定的聖誕日是公歷1月7日(實際上是叫「主顯日」),這與東正教沒有接受格里高利歷改革和接受修正後的儒略歷有關,因此把聖誕節在1900年到2099年的這一段時間內將延遲到1月7日。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也是東正教區,但聖誕節日期上遵循西歐習慣為12月25日,但復活節則遵從習慣。而最古老的基督教會亞美尼亞使徒教會確定的是公歷1月6日,同時亞美尼亞教會更關注主顯節,而不是聖誕節。聖誕節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區的公共假日,例如:在亞洲的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世界上的非基督徒只是把聖誕節當作一個世俗的文化節日看待。 教會開始並無聖誕節,約在耶穌升天後百餘年內才有。據說:第一個聖誕節是在公元138年,由羅馬主教聖克里門倡議舉行。而教會史載第一個聖誕節則在公元336年。由於聖經未明記耶穌生於何時,故各地聖誕節日期各異。直到公元440年,才由羅馬教廷定12月25日為聖誕節。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會領袖在伯利恆聚會,進一步予以確定,從此世界大多數的基督徒均以12月25日為聖誕節。十九世紀,聖誕卡的流行、聖誕老人的出現,聖誕節也開始流行起來了。 這個詞的含義是指「基督的彌撒(Christ's mass)」,即「為基督的一次聚餐」。這個儀式源自《新約》的「最後的晚餐」。而「基督的彌撒(Christ's mass)」這個詞是希臘語和拉丁語的拼湊,因為Christ來自希臘語Χριστ�0�2�0�9,意思本來只是指猶太人的「受膏者」,引申為救世主;而mass來自拉丁語missa,本意為散會(dismissal),引申為基督教會感恩聚會。所以有時又縮寫為「Xmas」。這可能是因為 X 類似於希臘字母 Χ(Chi);Χ是「基督」的希臘語 Χριστ�0�2�0�9ì(Christos)中的首個字母。為了尊重其它信仰的人士,以淡化聖誕節的宗教色彩。荷蘭語名稱類似英語,稱作Kerstroeten。聖誕節西班牙語稱為Navidad(或Pascuas),葡萄牙語稱為Festas,波蘭語稱為Narodzenie,法語稱為Noel,義大利語稱為Natale,加泰羅尼亞語稱為Nadal,意思是「誕生」,更清晰地反映聖誕節的意思。與此相對,德語稱為Weihnachten,意思為「神聖的夜晚」。 民間習俗】 自從聖誕慶祝習俗在北歐流行後,結合著北半球冬季的聖誕裝飾和聖誕老人神話出現了。 聖誕卡: 聖誕卡(聖誕卡片)在美國和歐洲很流行,也視為維持遠方親朋好友關系的方式之一。許多家庭隨賀卡帶上年度家庭合照或家庭新聞,新聞一般包括家庭成員在過去一年的優點特長等內容。 聖誕襪: 最早以前是一對紅色的大襪子,大小不拘。因為聖誕襪是要用來裝禮物的,所以是小朋友最喜歡的東西,晚上他們會將自己的襪子掛在床邊,等待第二天早上收禮。 聖誕帽: 那是一頂紅色帽子,據說晚上戴上睡覺除了睡得安穩和有點暖外,第二天你還會發現在帽子里多了點心愛的人送的禮物。在狂歡夜它更是全場的主角,無論你去到哪個角落,都會看到各式各樣的紅帽子。 [編輯本段]聖誕老人 聖誕老人的傳說在數千年前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即將出現。北歐神話中司智慧,藝術,詩詞,戰爭的奧丁神,寒冬時節,騎上他那八腳馬坐騎馳騁於天涯海角,懲惡揚善,分發禮物。與此同時,其子雷神著紅衣以閃電為武器與冰雪諸神昏天黑地惡戰一場,最終戰勝寒冷。據異教傳說,聖誕老人為奧丁神後裔。也有傳說稱聖誕老人由聖·尼古拉而來,所以聖誕老人也稱St.Nicholas.因這些故事大多弘揚基督精神,其出處,故事情節大多被淡忘,然而聖誕老人卻永駐人們精神世界。 每年聖誕節,聖誕老人騎在馴鹿上,聖童手持聖誕樹降臨人間,隨著世事變遷,作家和藝術家開始把聖誕老人描述成我們今日熟悉的著紅裝,留白鬍子的形象。同時不同的國度和文化對聖誕老人也有了不同的解釋。在德國,傳說他扮成聖童把堅果和蘋果放在孩子們鞋裡。他乘雙輪馬車四處漫遊,觀察人們的行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現好,將會得到蘋果、堅果、糖等諸多獎品。壞孩子則得一鞭子。家長們靈機一動紛紛採用此傳說來鼓勵孩子們聽話。如今,聖誕節已經成為一個全民的節日。聖誕老人已經成為聖誕節最受喜愛的象徵和傳統。他趕著馴鹿,拉著裝滿玩具和禮物的雪橇挨家挨戶給每個孩子送禮物的快樂老精靈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聖誕老人【聖誕老人的由來】 聖誕老人原來的名字叫做尼古拉,在第四世紀的時候,出生在小亞細亞巴大拉城,家庭富有,父母親是非常熱心的天主教友,不幸他的父母早逝。尼古拉長大以後,便把豐富的財產,全部捐送給貧苦可憐的人,自己則出家修道,獻身教會,終生為社會服務。尼古拉後來作了神父,而且還升為主教。他一生當中,做了很多慈善的工作,他最喜歡在暗中幫助窮人,聖誕老人是他後來的別號,這個名字是出自他暗中送錢,幫助三個女孩子的故事。 據說在尼古拉不遠的地方,住著三個美麗的少女,他們分別是二十、十八、十六歲。父親是一位清寒的學者,經常靠借貸來過日子。有一次,因為沒有能力還債,只好狠心把美麗健康的三女兒,賣給債主帶到非洲去做女僕人。三個女兒知道了這件事情,便擁抱在一起傷心的痛哭著,家中悲傷的情形,是可以想像得到的。尼古拉知道了這件事,跑到她們家中,安慰了一番。到了夜裡,尼古拉就裝了三長襪子的金子,偷偷地掛在三個少女的窗前。他們有了金子,還了父親的債,三女兒也就脫免了作女僕的命運。第二天正是聖誕節,她們知道是尼古拉作的好事,便請他來一面慶祝一面感謝。以後每到聖延節,這三個少女就講這個故事。孩子們聽了,非常的羨慕,也希望聖誕老人,來送給他一襪子禮物。 聖誕老人的來源要追溯到上世紀,正如我們所知,他是不同傳說和神秘人型的結合體。聖誕老人的前身是土耳其西部港口城市伊茲密爾的主教尼古拉斯,他生活在公元4世紀,是為善良、慷慨、對孩子們非常好的有錢人。東正教尊重尼古拉斯,視其為創造奇跡的人。在德國中部和北部地區,尼古拉斯被稱為「聖誕老人」,在英國被稱為「聖誕父親」,被美國的荷蘭移民稱為後來的「SantaClaus」。孩子們都想知道聖誕老人住在何處,他們何時會收到禮物?答案通常是聖誕老人住在北極,他的作坊生產聖誕禮物。1927年被孩子們稱做「Markus叔叔」的兒童節目主持人MarkusRautio第一次透露:聖誕老人生活在拉普蘭的Korvatunturi。 [編輯本段]聖誕大餐 聖誕晚宴正像中國人過春節吃年飯一樣,歐美人過聖誕節也很注重全家人圍坐在聖誕樹下,共進節日美餐。 聖誕大餐吃火雞的習俗始於1620年。這種風俗盛於美國。英國人的聖誕大餐是烤鵝,而非火雞。澳大利亞人愛在平安夜裡,全家老小約上親友成群結隊地到餐館去吃一頓聖誕大餐,其中,火雞、臘雞、燒牛仔肉和豬腿必不可少,同時伴以名酒,吃得大家歡天喜地。 [編輯本段]聖誕吃火雞的由來 在傳統的聖誕餐桌上,烤火雞是不可缺少的菜式。在一些亞洲國家,或許每年只有聖誕節這一天才吃火雞,以慶祝佳節;但在歐美,尤其是美洲大陸,火雞卻是很普通的一種肉食,而且在感恩節和聖誕節這兩個大日子,火雞更是傳統的食品。 火雞是美洲特產,在歐洲人到美洲之前,已經被印地安人馴化。火雞的名字在英文中叫「土耳其」。因為歐洲人覺得它的樣子像土耳其的服裝:身黑頭紅。歐洲人很喜歡吃烤鵝。在移民到美洲之後,還沒有養好鵝就有了吃鵝的要求,於是就吃火雞,竟然發現火雞比鵝好吃。而且北美洲有很多火雞。於是烤火雞成了美國人的大菜,重要節日中必不可少。這種風俗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據說在一六二零年的聖誕節,大批來自英國的移民抵達美洲大陸的朴里茅斯山。當時,那兒物產貧乏,只有遍布山野的火雞,於是他們便捉火雞,作為過節的主菜。因此聖誕大餐里,除了火腿、甘薯、蔬菜、葡萄乾布丁、水果餅、雞尾酒之外,當然少不了火雞這位「仁兄」了! 火雞的最傳統做法非常簡單,您只需要用鹽和花椒末將火雞里外充分塗抹,然後在烘爐中烘烤3小時左右即可。吃火雞的歷史已經有近四百年了。這個象徵豐收團圓的感恩大餐「Christmas Dinner」和「Thanks giving Dinner」中的「Dinner」原本並非指晚餐。而應該在中午吃。由於感恩節是每年11月第四周的星期四。已經非常接近聖誕節這個一年中的大節日。而聖誕節正是感恩耶穌降臨的日子。因此,象徵感恩的火雞大餐便延伸到了聖誕節。每當聖誕節的到來,人們總會想到香噴噴的火雞。 [編輯本段]聖誕裝飾和布置 在西方國家裡,聖誕節也是一個家庭團聚和喜慶的節日,通常會裝扮聖誕樹。不論是否基督徒,在西方過聖誕節時都要准備一棵聖誕樹,以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聖誕樹一般是用杉柏之類的常綠樹做成,象徵生命長存。樹上裝飾著各種燈燭、彩花、玩具、星星,掛上各種聖誕禮物。聖誕之夜,人們圍著聖誕樹唱歌跳舞,盡情歡樂。 聖誕裝飾包括以聖誕裝飾和聖誕燈裝飾的聖誕樹,戶內以花環和常綠植物加以裝飾,特別的冬青和槲寄生是傳統採用的材料。在南北美洲和少數歐洲地區,傳統上戶外以燈光裝飾,包括用燈火裝飾的雪橇、雪人和其他聖誕形象。冬青和槲寄生是傳統採用的材料.在南北美洲和少數歐洲地區,傳統上戶外以燈光裝飾,包括用燈火裝飾的雪橇,雪人和其他聖誕形象。 傳統的聖誕花是猩猩木(別名一品紅、聖誕紅,花色有猩紅、粉紅、乳白等).聖誕植物還包括冬青,紅孤挺花,聖誕仙人掌。 普遍市政當局也會對聖誕裝飾加以支持,在街道懸掛聖誕標語或者是在廣場放置聖誕樹。在美國,裝飾還曾經因為包括了宗教主題而被多次起訴,控方認為這是政府認可某種特定宗教行為,違反了宗教自由。 聖誕樹 1.據說大約在十六世紀,德國人最先把長青的松柏枝拿到屋中去擺設,後來,德國傳教士馬丁路德把燭放在樹林中的樅樹枝上,然後點燃,使它看起來像是引導人們到伯利恆的星光,如同二千年前的東方三博士依照天上的星星找到耶穌一般。今日,人們已經改用小燈泡代替蠟燭。 2.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位農人,在聖誕節那天遇到一位窮苦的小孩,他熱情地接待了孩子,這個小孩臨走時折下根松枝插在地上,松枝立即變成一棵樹,上面掛滿了禮物,用來答謝農人的好意。 聖誕樹聖誕樹(Christmas tree)是聖誕節慶祝中最有名的傳統之一。通常人們在聖誕前後把一棵常綠植物如松樹弄進屋裡或者在戶外,並用聖誕燈和彩色的裝飾物裝飾。並把一個天使或星星放在樹的頂上。 用燈燭和裝飾品把樅樹或洋松裝點起來的常青樹,作為聖誕節慶祝活動的一部分。近代聖誕樹起源於德國。德國人於每年12月24日,即亞當和夏娃節,在家裡布置一株樅樹(伊甸園之樹),將薄餅乾掛在上面,象徵聖餅(基督徒贖罪的標記)。近代改用各式小甜餅代替聖餅,還常加上象徵基督的蠟燭。此外,室內還設有聖誕塔,是一木質的三角形結構,上有許多小架格放置基督雕像,塔身飾以常青樹枝葉、蠟燭和一顆星。到16世紀,聖誕塔和伊甸園樹合並為聖誕樹。 18世紀,這種風俗在德國信義宗信徒中頗流行,但直至19世紀才流行全國,成為德國根深柢固的傳統。19世紀初,聖誕樹傳到英國;19世紀中葉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德國皇子艾伯特加以推廣普及。維多利亞式聖誕樹飾以蠟燭、糖果和花色糕點,用絲帶和紙鏈吊掛在樹枝上。早在17世紀聖誕樹即由德國移民帶到北美,至19世紀廣為流行。在奧地利、瑞士、波蘭和荷蘭也頗流行。在中國和日本,聖誕樹於19及20世紀由美國傳教士傳入,多飾以彩色繽紛的紙花。 在西方國家裡,聖誕節也是一個家庭團聚和喜慶的節日,通常會在家裡陳設一棵聖誕樹。在西方,不論是否基督徒,過聖誕節時都要准備一棵聖誕樹,以增加節日的歡樂氣氛。聖誕樹一般是用杉柏之類的常綠樹做成,象徵生命長存。樹上裝飾著各種燈燭、彩花、玩具、星星,掛上各種聖誕禮物。聖誕之夜,人們圍著聖誕樹唱歌跳舞,盡情歡樂。 聖誕長青環聖誕節櫥窗: 聖誕節/元旦/中國年,節日紛紛來臨,陳列設計師的想法也空前受到挑戰。「Cohim幸福社區」現已正式推出「聖誕節/春節陳設」專區,為大家提供國內外最精彩的節日陳設圖片,分享聖誕最IN的創意!讓你的創意不斷升級! 市政當局也會對聖誕裝飾加以支持,在街道懸掛聖誕標語或者是在廣場放置聖誕樹.在美國,裝飾還曾經因為包括了宗教主題而被多次起訴,控方認為這是政府認可某種特定宗教的行為,違反了信仰自由。 聖誕節環: 西方國家聖誕節其間掛在家門口用的裝飾品,通常用綠色的枝葉或藤條(松毛、松針等)和銀色的金屬及金色的鈴鐺配以紅色的緞帶組成。主色調綠、白、黃、紅代表歡樂喜慶,上面寫著MERRY CHRISMAS ,或者簡寫為X'mas。
Ⅳ 重陽節為什麼叫重陽節
每年農歷九月初九日都是重陽節,每到這一天民間就開始喝菊花酒,放紙鳶等,那麼關於重陽節知識你們又了解多少呢,下面就來介紹一下重陽節的一些小知識吧。
一、為什麼叫「重陽」節
重陽節還有個名字叫重九節,因為節日在農歷九月初九日,所以「重九」這個名字很好理解,那麼為什麼把「九」換成了「陽」呢。
其實「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於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一到十分為奇數和偶數,把「六」定為陰數,「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日和月都是陽,所以便有了重陽這個名稱的由來。
重陽節是一個承續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和中國人美好的節日,不應再被現代中國人所忽略。其中蘊含的傳統、內涵和價值,更應為人所真正認知並深深銘記。重陽節是一個傳統節日,但重陽節的意義,卻是永恆的。
Ⅵ 重陽節的寓意是什麼
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的傳統佳節——重陽節。重陽節是一個有著多重美好寓意的節日。下面從幾個方面來加以說明。
如今,重陽節還被人們稱為「老人節」。重陽敬老的習俗成為了新的時尚了。
最後說一句,重陽節到來之際,在尊老敬老的同時,也不要忘了重陽節的其他習俗與美好寓意,比如追求健康長壽,到戶外享受賞菊帶來的美好感受!
Ⅶ 老人節是什麼節日啊
重陽節。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民俗觀念中「九」在數字中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寄託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
1989年,農歷九月九日被定為「敬老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兩個老人的圖片代表什麼節擴展閱讀
各地舉辦豐富多彩的重陽節活動
2018年10月16日,天津市河西區天塔街第二十屆「鄰居節」活動在天津濱湖劇院舉辦。圍繞「以德為鄰、共築美好生活」主題,進行了「最美好鄰居」「最美好樓門」頒獎。
17日,「我們的節日·重陽」主題活動在天津市西青區文化中心舉行。天津市老年人大學學員表演的民樂合奏《採茶舞曲》、芭蕾舞《情系母親河》等,展示了老年人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風采。
閔行顓橋桶蒸糕、崇明糕、松江葉榭軟糕、浙江新塍糕點……17日,「九九重陽·顓橋糕會」上海重陽民俗文化系列活動在閔行顓橋田園公園拉開帷幕。
本次活動突出「孝、樂、壽」三大主題,通過「大放光彩·秋風送爽行街巷」「家喻戶曉·又見花糕各處忙」等九大環節,營造尊老、孝老、敬老、助老的濃厚氛圍。
在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湖光山色農庄,千餘名老人歡聚一堂,用一場「千叟宴」共度重陽節。老人們一邊吃著長壽面,一邊欣賞精彩的文藝表演。活動現場,來自各行業的志願者還為老人開展義診、免費理發、贈送書畫等敬老活動。這已經是該農庄連續10年舉辦「千叟宴」。
Ⅷ 被稱為「雙九節」「老人節」的是我國哪個傳統節日
雙九節和老人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重陽節的其他稱呼。重陽節是農歷的九月初九,因此這被稱為雙九節。重陽節是一個團圓的節日,看望老人,表達孝心的節日,因此也被稱之為老人節。王維有一首詩,使重陽節這個傳統節日更加深入人心,《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給人的寓意是長長久久的意思,人們都喜歡老人長壽,九九,諧音久久,蘊含著長長久久的意思,這對於老人來說,就有了長壽尊貴的隱層含義。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重陽節又被賦予了尊老愛老的含義,因此重陽節又可以被稱之為老人節,表達了對老人長壽的一種美好祈願。
Ⅸ 百度重陽節logo是不是兩個外國老人的背影啊
《重陽節簡介》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