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什麼是元利針圖片
擴展閱讀
手繪紅玫瑰唯美圖片 2025-07-05 16:57:29

什麼是元利針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9-03 17:59:52

⑴ 針具的針的類型

圓利針,與古代圓利針有所不同,針體較毫針短而稍粗,一般用26號,針長1.65厘米、針尖尖銳,適用於小兒疾病或成人暈厥等症狀時速刺使用。
三棱針,取法於古代鋒針,針端尖銳、呈三棱形,其質堅硬,適用於刺絡放血,祛除邪熱。
現代針具的質料,主要有不銹鋼針、白洋銅、合金、合銀等。

⑵ 針灸的度量1寸是多少厘米短針、長針各是幾寸

針灸的度量1寸是25mm,是0.25厘米。

長針為古針具名,九針之一,針身長7寸,新規格約175mm,針身細長,針尖銳利。後世有人稱「環跳針」。

毫針的規格主要以針身的直徑和長度區分。一般臨床粗細28~30號(0.32~0.38mm)和長短為1 ~2寸(25~50mm)


(2)什麼是元利針圖片擴展閱讀:

產品種類

老九針:包括鑱(音蟬)針、圓針、鍉(音低)針、鋒針、鈹(音披)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

大針新九針及其針具:包括磁性圓梅針(又叫磁園針)、毫針、梅花針、三棱針、鈹針、鋒勾針、鍉針、鑱針、圓利針、火針(包括單頭針,它又分細中粗,多頭火針,火鍉針,火鈹針)及配套器具微型酒精燈和針線包,毫針針盒。

好輕松針灸針,是用金屬製作而成的,以不銹鋼為制針材料者最常用。不銹鋼毫針具有較高的強度和韌性,針體挺直滑利,能耐熱和防銹,不易被化學物品腐蝕,故目 前被臨床上廣泛採用。

也有用其他金屬製作的毫針,如金針、銀針,其導電、傳熱性能雖明顯優於不銹鋼毫針,但針體較粗,強度、韌性不如不銹鋼針,加之價格昂貴一般臨床比較少用。至於鐵針和普通鋼針,因容易銹蝕,彈性、韌性及牢固度也差,除偶用於磁針法外,目前已不採用。

針灸的治療作用大致可歸納為三個方面即鎮痛、對機體各系統功能的調整增強機體的防禦免疫。

⑶ 九針的簡介

九針是古代九種針形的統稱。出《黃帝內經》。《靈樞·九針十二原》載:「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緹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寸半。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但《黃帝內經》未繪九針圖形,至宋代《濟生拔萃》方初繪九針圖。
古代使用的9種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金屬醫針。首載於《靈樞》中。分別為:①鑱針。長1.6寸,針頭大而針尖銳利,用於淺刺泄熱。②圓針。長1.6寸,針身粗大,針尖呈卵圓形,用於按摩皮肉。③提針。長4寸,針身粗大而尖圓如黍粟,用於按脈候氣,治療脈氣虛少者。④鋒針。長1.6寸,針身為三棱形,針鋒三面有口,十分銳利,用於刺絡放血。⑤鈹針。長4寸,寬2.5分,形如劍鋒,用於排膿放血,治療癰腫。⑥圓利針。長1.6寸,圓而且銳,針身中部微粗,用於治療急性痹證。⑦毫針。長1.6寸或3.6寸,針身較細,針尖如蚊虻的口器一樣尖銳,用於治寒熱痹痛在經絡者,能扶正祛邪。⑧長針。長7寸,針身較大,針鋒銳利,用於病變位置較深的痹證,又稱芒針。⑨大針。長4寸,針身粗,針鋒微圓,用於關節水腫。

⑷ 針灸用到的針,一共有幾種啊

古代有9種,老九針包括鑱針; 圓針; 鍉針; 鋒針; 鈹針; 圓利針; 毫針; 長針; 大針 新九針及其針具包括磁性圓梅針、毫針、梅花針、三棱針、鈹針、鋒勾針、鍉針、鑱針、圓利針、火針(包括單頭針,它又分細中粗,多頭火針,火鍉針,火鈹針)及配套器具微型酒精燈和針線包,毫針針盒。 給你個探索·發現的視頻《解密黃帝內經》鏈接地址,上面有很多介紹,有空看看吧: http://kejiao.cntv.cn/C24047/videopage/index.shtml

⑸ 元利針是什麼

九針之一,圓而且銳,針末微大針身較小。

古代九針的一種。狀如馬尾,針尖又圓又尖。多用於治療癰腫、痹病和某些急性病。

圓利針療法是根據古九針中的圓利針針具的特殊形態和作用為基礎,以現代運動學、解剖學理論為指導,對針具形態加以改進,結合現代醫學解剖知識和運動學知識來確立針刺點,運動針灸的「合谷刺」針法針刺,從而形成治療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疾病的一種新的針灸療法。 該療法不同於以往任何一種中醫針灸療法,它是運用西醫運動學原理,首先確定疼痛是什麼動作或什麼姿勢狀態下產生的,然後分析該動作的參與肌群或維持該姿勢穩定性的參與肌群,結合解剖學結構和力學平衡結構確定其中最易損傷的肌肉,然後對該肌肉的起點、中點和止點採用特製的圓利針,用「合谷刺」手法進行治療,以達到調整肌肉的痙攣狀態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其治療點不是傳統針灸療法的穴位點,而是肌肉的起點、中點、止點,也就是說該療法對沒有中醫穴位療法基礎的人也可以學會,只要你有西醫的解剖知識,就可以學會該療法。 圓利針療法採用西醫學知識為理論,中醫針刺技術為指導,是完全的中西結合方法。為軟組織損傷這一疼痛疾病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治療領域。

⑹ 九針十二原第一(法天)

【原文】

黃帝問於岐伯曰:餘子萬民,養百姓,而收其租稅。余哀其不給,而屬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葯,無用砭石,欲以微針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營其逆順出入之會。令可傳於後世,必明為之法。令終而不滅,久而不絕,易用難忘,為之經紀。異其章,別其表裡,為之終始。令各有形,先立針經。願聞其情。岐伯答曰:臣請推而次之,令有綱紀,始於一,終於九焉。請言其道。

小針之要,易陳而難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門,未睹其疾,惡知其原?刺之微,在速遲,粗守關,上守機,機之動,不離其空,空中之機,清靜而微。其來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機之道者,不可掛以發,不知機道,叩之不發。知其往來,要與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獨有之。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

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大要》曰: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言實與虛,若有若無;察後與先,若存若亡;為虛與實,若得若失。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瀉曰必持內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針,邪氣得泄,按而引針,是謂內溫,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絕,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持針之道,堅者為寶。正指直刺,無針左右,神在秋毫,屬意病者,審視血脈者,刺之無殆。方刺之時,必在懸陽,及與兩衛。神屬勿去,知病存亡。血脈者,在腧橫居,視之獨澄,切之獨堅。

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鑱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曰大針,長四寸。鑱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鍉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針者,末如劍峰,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大如氂,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

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復針。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黃帝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岐伯曰: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復。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氣至而去之。凡將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泄;害中而去,則致氣。精泄則病益甚而恇。致氣則生為癰瘍。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於四關,四關主治五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臟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五臟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臟之害矣。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於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於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於太沖,太沖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於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於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於鳩尾,鳩尾一。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臟六腑之有疾者也。脹取三陽,飧泄取三陰。

今夫五臟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疾雖久,猶可畢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復始也。疾高而內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譯文】

黃帝問岐伯說:我憐愛萬民,親養百姓,並向他們徵收租稅。我哀憐他們生活尚難自給,還不時為疾病所苦。我想不採用服葯物和砭石的治法,而是用微針,以疏通經脈,調理氣血,增強經脈氣血的逆順出入來治療疾病。要想使這種療法在後世能代代相傳,必須明確提出針刺大法,要想它永不失傳,便於運用而又不會被忘掉,就必須建立條理清晰的體系,分出不同的章,區別表裡。以明確氣血終而復始地迴圈於人身的規律。要把各種針具的形狀及相應的用途加以說明,我認為應首先制定針經。我想聽您說說這方面的情況。

岐伯答道:讓我按次序,從小針開始,直到九針,說說其中的道理。小針治病,容易掌握,但要達到精妙的地步卻很困難。低劣的醫生死守形跡,高明的醫生則能根據病情的變化來加以針治。神奇啊!氣血循行於經脈,出入有一定的門戶,病邪也可從這些門戶侵入體內。沒有認清疾病,怎麼能了解產生疾病的原因呢?針刺的奧妙,在於針刺的快慢。醫生僅僅死守四肢關節附近的固定穴位,而針治高手卻能觀察經氣的動靜和氣機變化,經氣的循行,不離孔空,孔空里蘊涵的玄機,是極微妙的。當邪氣充盛時,不可迎而補之,當邪氣衰減時,不可追而瀉之。懂得氣機變化的機要而施治的,不會有毫發的差失,不懂得氣機變化道理的,就如扣弦上的箭,不能及時准確地射出一樣。所以必須掌握經氣的往來順逆之機,才能把握住針刺的正確時間。劣醫愚昧無知,只有名醫才能體察它的奧妙。正氣去者叫做逆,正氣來復叫做順,明白逆順之理,就可以大膽直刺而不必猶豫不決了。正氣已虛,反用瀉法,怎麼會不更虛呢?邪氣正盛,反用補法,怎麼會不更實呢?迎其邪而瀉,隨其去而補,用心體察其中的奧妙,針刺之道也就到此而止了。

凡在針刺時,正氣虛弱則應用補法,邪氣盛實則用瀉法,氣血淤結的給予破除,邪氣勝的則用攻下法。《大要》說:進針慢而出針快並急按針孔的為補法,進針快而出針慢不按針孔的為瀉法。這里所說的補和瀉,應為似有感覺又好像沒有感覺;考察氣的先至與後至,以決定留針或去針。無論是用補法還是用瀉法,都要使患者感到補之若有所得,瀉之若有所失。

虛實補瀉的要點,以九針最為奇妙。補或瀉都可用針刺實現。所謂瀉法,指的是要很快地持針刺入,得氣後,搖大針孔,轉而出針,排出表陽,以泄去邪氣。如果出針時按閉針孔,就會使邪氣閉於內,血氣不得疏散,邪氣也出不來!所謂補法,即是指順著經脈循行的方向施針,彷彿若無其事,行針導氣,按穴下針時的感覺,就像蚊蟲叮在皮膚上。針入皮膚,候氣之時,彷彿停留徘徊;得氣之後,急速出針,如箭離弦,右手出針,左手急按針孔,經氣會因此而留止,針孔已閉。中氣仍然會充實,也不會有淤血停留,若有淤血,應及時除去。

持針的方法,緊握而有力最為貴。對准腧穴,端正直刺,針體不可偏左偏右。持針者精神要集中到針端,並留意觀察病人。同時仔細觀察血脈的走向,並且進針時避開它,就不會發生危險了。將要針刺的時候,要注意病人的雙目和面部神色的變化,以體察其神氣的盛衰,不可稍有疏忽。如血脈橫布在腧穴周圍,看起來很清楚,用手指按切也感到堅實,刺時就應該避開它。

九針的形狀依據名稱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第一種叫做鑱針,長一寸六分;第二種叫圓針,長一寸六分;第三種叫提針,長三寸半;第四種叫鋒針,長一寸六分;第五種叫鈹針,長四寸,寬二分半;第六種叫圓利針,長一寸六分;第七種叫毫針,長三寸六分;第八種叫長針,長七寸;第九種叫大針,長四寸。鑱針,頭大而針尖銳利,淺刺可以泄肌表陽熱;圓針,針形如卵,用以在肌肉之間按摩,不會損傷肌肉,卻能疏泄肌肉之間的邪氣;提針,其鋒如黍粟粒一樣微圓,用於按壓經脈,不會陷入皮膚內,所以可以引正氣祛邪氣;鋒針,三面有刃,可以用來治療頑固的舊疾;鈹針,針尖像劍鋒一樣銳利,可以用來刺癰排膿;圓利針,針尖像長毛,圓而銳利,針的中部稍粗,可以用來治療急性病;毫針,針形像蚊虻的嘴,可以輕緩地刺入皮肉,輕微提插而留針,正氣可以得到充養,邪氣盡散,出針養神,可以治療痛痹;長針,針尖銳利,針身細長,可以用來治療時間已久的痹證;大針,針尖像折斷後的竹茬,其鋒稍圓,可以用來泄去關節積水。關於九針的情況大致就是如此了。

大凡邪氣侵入了人體的經脈,陽邪的氣常停留在上部,濁惡的氣常停留在中部,清朗的氣常停留在下部。所以針刺筋骨陷中的孔穴,陽邪就能得以外出,針刺陽明經合穴,就會使濁氣得以外出。但如果病在淺表而針刺太深,反而會引邪進入內里,這樣病情就會加重。所以說:皮肉筋脈,各有其所在的部位,病症也各有其適宜的孔穴。九針的形狀不同,各有其施治相適的孔穴,應根據病情的不同而適當選用。不要實證用補法,也不要虛證用瀉法,那樣會導致損不足而益有餘,反而會加重病情。精氣虛弱的病人,誤泄五臟腧穴,可致陰虛而死;陽氣不足的病人,誤泄三陽經腧穴,可致正氣衰弱而精神錯亂。誤泄了陰經,耗盡了臟氣的會死亡;損傷了陽經,則會使人發狂,這就是用針不當的害處。

如果刺後未能得其氣,不問息數多少,都必須等待經氣到來;如已得氣就可去針,不必再刺。九針各有不同的功用,針形也不一樣,必須根據病情的不同加以選用,這是針刺的要點。總之,是針下得氣,即為有效,療效顯著的,就如風吹雲散,明朗如見到青天那樣,針刺的道理就是這樣了。

黃帝說:我想聽你談談五臟六腑的經氣所出的情況。

岐伯回答說:五臟經脈,各有井、滎、輸、經、合五個腧穴,五五則有二十五個腧穴。六腑經脈,各有井、滎、輸、原、經、合六個腧穴,六六共三十六個腧穴。臟腑有十二條經脈,每經又各有一絡,加上任、督脈二絡和脾之大絡,便有十五絡了。十二經加十五絡,這二十七脈之氣在全身迴圈周轉,經氣所出的孔穴,叫做「井」,如同初出的山間泉水;經氣所流過的孔穴,叫做「滎」,即像剛出泉源的微小水流,說明經氣尚很微弱;經氣所灌注的孔穴,叫做「輸」,即像水流會聚,而能轉輸運行,其氣也在逐漸盛大了;經氣所行走的孔穴,叫做「經」,像水流已經成渠,脈氣正當旺盛;經氣所進入的地方,叫做「合」,像百川匯流入海,經氣已就入合於內了。這二十七條經脈,都出入流注運行於井、滎、輸、經、合五腧。

人體關節的相交,共有三百六十五處,知道了這些奧妙,就可以一言以蔽之了,否則就不能把握住頭緒。所謂人體關節部位,是指神氣遊行出入的地方,不是指皮肉筋骨的局部形態。

觀察病人的面部氣色和眼神,可以了解正氣的消散和復還的情況。辨別病人形體的強弱,聽他的聲音,可以了解邪正虛實的情況,然後就可以右手進針,左手扶針,刺入後,待針下得氣即應出針。

凡是在用針之前,必先診察脈象,知道了臟氣的虛實,才可以進行治療。如果五臟之氣在裡面已經竭絕了,反用針補在外的陽經,陽愈盛陰愈虛了,這就叫重竭。重竭必定致人死亡,但臨死時病者的表現是安靜的,這是因為醫者違反了經氣,誤取腋部和胸部的腧穴,使臟氣盡匯於外而造成的。如果五臟之氣在外面已經虛絕,卻反而用針補在內的陰,陰愈盛陽愈虛,這叫逆厥。逆厥也必然致人死亡,但在臨死時病者會表現得很煩躁,這是誤取四肢末端的穴位,促使陽氣衰竭而造成的。針刺已刺中病邪要害而不出針,反而會使精氣耗損;沒有刺中要害,即行出針,卻會使邪氣留滯不散。精氣外泄,病情就會加重而使人虛弱,邪氣留滯則會發癰瘍。

五臟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穴,十二原穴出於肘膝四關,四關原穴可以主治五臟的疾病。所以五臟有病,應取十二原穴。十二原穴,是五臟稟受全身三百六十五節氣味的部位,所以五臟有病,就會反應到十二原穴,而十二原穴也各有所屬的內臟,明白了原穴的性質,觀察它們的反應,就可以知道五臟的病變情況。心肺居於膈上,屬陽位,但肺是陽部的陰臟,故為陽中之少陰。其原穴出於太淵,左右共二穴。心為陽部的陽臟,所以是陽中之太陽,其原穴出於大陵,左右共二穴。肝、脾、腎居於膈下,屬於陰位。肝是陰部的陽臟,為陰中少陽,其原穴出於太沖,左右共二穴。脾是陰部的陰臟,為陰中之至陰,其原穴出於太白,左右共兩穴。腎是陰部的陰臟,為陰中之太陰,其原穴出於太溪,左右共二穴。膏的原穴為鳩尾,只有一穴。肓的原穴是氣海,也只有一穴。以上十二原穴,是臟腑之氣輸注的地方,所以能治五臟六腑的病。凡是腹脹的病都應當取足三陽經,飧泄的病應當取足三陰經。

五臟有病,就像身上扎了刺、物體被污染、繩索打了結,江河發生了淤塞現象。扎刺的時日雖久但還是可以拔除的;污染的時間雖久,卻仍是可以滌盡的;繩子打結雖然很久,但仍可以解開;江河淤塞得很久了,卻仍是可以疏通的。有人認為病久了就不能治癒,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善於用針的人治療疾病,就像拔刺、滌洗污點、解開繩結、疏通淤塞一樣。病的日子雖久,仍然可以治癒,說久病不可治,是因為沒有掌握針刺的技術。

針刺治療熱病,就如同用手試探沸湯。針刺治療陰塞之病,應像行人在路上逗留,不願走開的樣子。陰分出現陽邪熱象,應取足三里穴,准確刺入而不能懈怠,氣至邪退了便應出針,如果邪氣不退,便應當再刺。疾病位於上部而屬於內臟的,當取陰陵泉,疾病位於上部而屬於外腑的,則應當取陽陵泉。從前的黃帝,生來十分聰明,很小的時候就善於言談,幼年時對周圍事物領會得很快,長大之後,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時,登上了天子之位。他向岐伯問道:我聽說上古時候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不顯衰老;現在的人,年齡剛至半百,而動作就都衰弱無力了,這是由於時代不同所造成的呢,還是因為今天的人們不會養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那些懂得養生之道的,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方法,使之達到正確的標准。飲食有所節制,作息有一定規律,既不妄事操勞,又避免過度的房事,所以能夠形神俱旺,協調統一,活到天賦的自然年齡,超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水漿,濫飲無度,使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醉酒行房,因恣情縱欲而使陰精竭絕,因滿足嗜好而使真氣耗散,不知謹慎地保持精氣的充滿,不善於統馭精神,而專求心志的一時之快,違逆人生樂趣,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古代深懂養生之道的人在教導普通人的時候,總要講到對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應及時避開,心情要清靜安閑,排除雜念妄想,以使真氣順暢,精神守持於內,這樣疾病就無從發生。因此,人們就可以心志安閑,少有慾望,情緒安定而沒有焦慮,形體勞作而不使疲倦,真氣因而調順,各人都能隨其所欲而滿足自己的願望。人們無論吃什麼食物都覺得甘美,隨便穿什麼衣服也都感到滿意,大家喜愛自己的風俗習尚,愉快地生活,社會地位無論高低,都不相傾慕,所以這些人稱得上朴實無華。因而任何不正當的嗜欲都不會引起他們注目,任何yín亂邪僻的事物也都不能惑亂他們的心志。無論愚笨的、聰明的、能力大的還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動心焦慮,所以符合養生之道。他們之所以能夠年齡超過百歲而動作不顯得衰老,正是由於領會和掌握了修身養性的方法,而身體不被內外邪氣干擾危害所致。

黃帝說:人年紀大的時候,不能生育子女,是由於精力衰竭了呢,還是自然規律呢?岐伯說:女子到了七歲,腎氣盛旺起來,乳齒更換,頭發開始茂盛。十四歲時,天癸產生,任脈通暢,太沖脈旺盛,月經按時來潮,具備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二十一歲時,腎氣充滿,真牙生出,牙齒就長全了。二十八歲時,筋骨強健有力,頭發的生長達到最茂盛的階段,此時身體最為強壯。三十五歲時,陽明經脈氣血逐漸衰弱,面部開始憔悴,頭發也開始脫落。四十二歲時,三陽經脈氣血衰弱,面部憔悴無華,頭發開始變白。四十九歲時,任脈氣血虛弱,太沖脈的氣血也逐漸衰弱泄,天癸枯竭,月經斷絕,所以形體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男子到了八歲,腎氣充實起來,頭發開始茂盛,乳齒也更換了。十六歲時,腎氣旺盛,天癸產生,精氣滿溢而能外泄,兩性交合,就能生育子女。二十四歲時,腎氣充滿,筋骨強健有力,真牙生長,牙齒長全。三十二歲時,筋骨豐隆盛實,肌肉亦豐滿健壯。四十歲時,腎氣衰退,頭發開始脫落,牙齒開始枯竭。四十八歲時,上部陽氣逐漸衰竭,面部憔悴無華,頭發和兩鬢花白。五十六歲時,肝氣衰弱,筋骨的活動不能靈活自如。六十四歲時,天癸枯竭,精氣少,腎臟衰,牙齒頭發脫落,形體衰疲。腎是接受其他各臟腑的精氣而加以貯藏,所以五臟功能旺盛,腎臟才能外溢精氣。現在年老,五臟功能都已衰退,筋骨懈惰無力,天癸已竭。所以發鬢都變白,身體沉重,步伐不穩,也不能生育子女了。黃帝說:有的人年紀已老,仍能生育,是什麼道理呢?岐伯說:這是他天賦的精力超過常人,氣血經脈保持暢通,腎氣有餘的緣故。這種人雖有生育能力,但男子一般不超過六十四歲,女子一般不超過四十九歲,精氣便枯竭了。黃帝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年齡都可以達到一百歲左右,還能生育嗎?岐伯說:掌握養生之道的人,能防止衰老而保全形體,雖然年高,也能生育子女。

黃帝說:我聽說上古時代有稱為真人的人,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令精神守持於內,鍛煉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所以他的壽命同於天地而沒有終了的時候,這是他修道養生的結果。中古的時候,有稱為至人的人,具有淳厚的道德,能全面地掌握養生之道,和調於陰陽四時的變化,離開世俗社會生活的干擾,積蓄精氣,集中精神,使其遠馳於廣闊的天地自然之中,讓視覺和聽覺的注意力守持於八方之外,這是他延長壽命和強健身體的方法,這種人也可以歸屬真人的行列。其次有稱為聖人的人,能夠安處於天地自然的正常環境之中,順從八風的活動規律,使自己的嗜欲同世俗社會相應,沒有惱怒怨恨之情;行為不離開世俗的一般准則,穿著裝飾普通紋彩的衣服,舉動也沒有炫耀於世俗的地方,在外,他不使形體過度勞累,在內,沒有任何思想負擔,以安靜、愉快為目的,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他的形體不易衰憊,精神不易耗散,壽命也可達到百歲左右。其次有稱為賢人的人,能夠依據天地的變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順從陰陽的消長和適應四時的變遷,追隨上古真人,使生活符合養生之道,這樣的人也能增益壽命,但仍有終結的時候。

⑺ 圓利針的介紹

古代九針的一種。狀如馬尾,針尖又圓又尖。多用於治療癰腫、痹病和某些急性病。

⑻ 針灸的用針

中我國古代二千多年前的時候,就已經有九針的出現了,九針不是九顆針,而是9種不同形狀和不同功能的九種針具,分別是毫針,火針,圓利針,三棱針,長針,梅花針,火鈹針,鑱針,鍉針等九種針具,其形狀不同,功能各異,險些被後人遺忘,但近年由於國家的重視,又逐漸走入人們的視線,被現代一些醫家所重視。每種針具都有它獨特的功能,如毫針對絕大多數病效果都好,適應症很廣泛;火針對脂肪瘤和淋疤結核多二三次即愈,圓利針用於截根療法治療痘痘是不可多得的效果,三棱針放血瀉熱,對三焦瀉熱立竿見影,長針透穴一針穿幾個穴位,可減少痛苦,梅花針用於大面積的皮膚病或局部病優於一切,火鈹針和鑱針開刀不留疤痕,鍉針似針而非針而沒有痛苦,有很多的功能是現代醫學不可取代的,神奇又神效。

⑼ 古代針灸用具是幾針

古代針灸用具是幾針?答案是九針。

《靈樞?九針十二原》曰:「九針之名,各不同形。一曰閗針,長一寸六分。二曰員針,長一寸六分。三曰鍉針,長三寸半。四曰鋒針,長一寸六分。五曰鈹針,長四寸,廣二分半。六曰員利針,長一寸六分。七曰毫針,長三寸六分。八曰長針,長七寸。九日大針,長四寸。閗針者,頭大末銳,去瀉陽氣。員針者,針如卵形,揩摩分間,不得傷肌肉,以瀉分氣。鍉針者,鋒如黍粟之銳,主按脈勿陷以致其氣。鋒針者,刃三隅以發痼疾。鈹針者,末如劍鋒以取大膿。員利針者,大如氂,且員且銳,中身微大,以取暴氣。毫針者,尖如蚊虻喙,靜以徐往,微以久留之,而養以取痛痹。長針者,鋒利身薄,可以取遠痹。大針者,尖如梃,其鋒微員,以瀉機關之水也。九針畢矣。」

古代針灸用具九針分別是:

鑱針

鑱針,古針具名。九針之一。醫學敎育網搜集整理《靈樞·九針論》:「鑱針者,取法於巾針,去末寸半,卒銳之,長一寸六分,主熱在頭身也。」該針形如箭頭。主要用於淺刺出血,治療頭身熱病及皮膚疾患等。

圓針

古代九針的一種。針體如圓筒狀,針尖呈卵圓形。多用於按摩穴位以治療肌肉疾病。

鍉針

古針具名。九針之一。《靈樞·九針論》:「鍉針,取法於黍粟之銳,長三寸半,主按脈取氣,令邪出。 又稱推針,是通過對經絡穴位的皮膚表面進行按壓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鍉針長約3~4寸,以粗鋼絲製成,也可採用骨質或硬木製成。針頭鈍圓,不致刺入皮膚,用於穴位表面的推壓。柄部或用鋁絲纏繞,在推壓時可以用指甲沿上下方向刮動,以增強感覺。

鋒針

古代九針的一種。即現代常用的「三稜針」。針體圓,針尖呈三稜狀,有刃。主要用於刺破皮下靜脈及小血管,治療癰腫、熱病、急性胃腸炎等。

鈹針

鈹針,古針具名,九針之一,亦稱(釒非)針、鈹刀、劍針。《靈樞·九針論》:「鈹針,取法於劍鋒,廣二分半,長四寸,主大癰膿,兩熱爭者也。」是形如寶劍,兩面有刃的針具。多用於外科,以刺破癰疽,排出膿血。

圓利針

古代九針的一種。狀如馬尾,針尖又圓又尖。多用於治療癰腫、痹病和某些急性病。

毫針

毫針(filiform needle),是用金屬製作而成的,以不銹鋼為制針材料者最常用。不銹鋼毫針具有較高的強度和韌性,針體挺直滑利,能耐熱和防銹,不易被化學物品腐蝕,故目前被臨床上廣泛採用。也有用其他金屬製作的毫針,如金針、銀針,其導電、傳熱性能雖明顯優於不銹鋼毫針,但針體較粗,強度、韌性不如不銹鋼針,加之價格昂貴,一般臨床比較少用。至於鐵針和普通鋼針,因容易銹蝕,彈性、韌性及牢固度也差,除偶用於磁針法外,目前已不採用。

長針

古代九針的一種。針體較長,一般為六至七寸(相當於 20~23 厘米)或更長一些。 多用於深刺,以治療慢性風濕病、坐骨神經痛等。

大針

針尖形如杖,略圓,似鋒針,長4寸。大針主治關節內有水氣停留的疾患,用以瀉水。這種針也可用以通利九竅,祛除三百六十五節的邪氣。

⑽ 古代九針與現代針具的關系是什麼

部分古代九針在現代針具中仍有使用,並有所改良。

因為針具的製作材料和技術水平的發展,以及治病方法的進步等因素,九針中部分針具已經不用,部分針具有所演變,對針具的分類方法更為科學合理。

但古醫籍中有關九針的載述,對今天仍然有啟發意義,對認識針刺療法及其理論,仍具有重要意義。

1、鑱針

後人又稱箭頭針,近代在此基礎上發展為皮膚針。

2、圓利針

以古代圓利針為基礎,但與古代圓利針又有所不同,針體較毫針短而稍粗,一般用26號,針長1.65厘米、針尖尖銳,適用於小兒疾病或成人暈厥等症狀時速刺使用。

3、三棱針

取法於古代鋒針,針端尖銳、呈三棱形,其質堅硬,適用於刺絡放血,祛除邪熱。

4、毫針

毫針是針灸臨床中最普遍應用的針具。

(10)什麼是元利針圖片擴展閱讀:

古代九種針具,即鑱針、圓針、鍉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

現代針具的質料,主要有不銹鋼針、白洋銅、合金、合銀等。

一、常用的修針方法有

1、注意銹蝕和彎曲,銹針可用細砂紙、除油劑及去污粉摩擦,蝕銹嚴重的不宜使用,避免折針。

2、用手法捋直不直的針體、或用金屬器械直針,對捋而不直的硬彎針則宜棄之。

3、針尖太鈍或有彎鉤,可用細磨石、細砂紙磨細針尖,一直達到光華正直為度。

二、注意事項

應用針具時應注意消毒,凡與針直接接觸的物品,如紗布、棉花、鑷子或藏針器具,尤其是針具本身,均應嚴格消毒。一般採用煮沸或高溫消毒。

針和鑷子可用75%酒精浸泡,通常浸泡20~30分鍾後即可應用。一次性針具,用完棄之,不必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