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學佛,有圖片嗎
因為我們活得很苦,需要解脫。
㈡ 信佛的意義是什麼
信佛,學佛,解脫成佛,不是身體的解脫,而是精神的和心靈的超越。在任何條件下,任何環境下都不起煩惱,沒有痛苦,這是佛學修行,也是信佛的意義。解脫,就是任何環境中沒有煩惱,沒有痛苦,這便是解脫。精神超越了物質,物質就不能控制你的精神,也就不能傷害到你。如果我們的精神不能超越物質,物質條件就會控制精神。
人類的需要,除了物質食糧以外,還要精神食糧;在許多精神食糧之中,佛法是最好的精神食糧;一個學佛的人,可以得到很多的好處;現在我想提出學佛的很多意義中,比較淺顯的三點意義來談談:
一、認識人生
人從出生到老死,忙碌了幾十年、到底是為什麼忙?如果說是為了衣食住行的生活,必需要有了錢,才能解決生活的問題,那麼衣食住行的生活問題解決了以後,應該是不必忙了,但他仍然要忙,甚至有些人會更加忙,因為這個時候,他的生活又有進一步的要求了。為了滿足更高的慾望,所以又要拚命地去追求。但是「人生恰似採花峰,飛南飛北飛西東,採得百花成蜜後,一場辛苦一場空」,正在忙碌中的人,終日忙著向外追求,從來沒有想到去研究這些問題的。
佛法,是茫茫人海中的慈航,它教人認識生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指示人生的真諦,使人獲得內心的滿足與安樂,把人生從煩惱的此岸,運載到安樂的彼岸。
中國清朝第一代的順治皇帝,對佛法很有研究,他羨慕出家人的生活,很想出家修行,他曾經做了一首耐人尋味的偈子:「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這首偈子,提出了人生的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問題,懂得佛法的人,雖然做了皇帝,也會在尋求研究人生的問題;不懂佛法的人,活了一輩子都是在糊塗中過生活,糊里糊塗的來,糊里糊塗的去,從來不會去想這個問題,這首偈子,提出了人的一生整個過程的問題,但是最重要的是生與死的二個問題:「未曾生我誰是我、是生的問題——生從何來?「合眼朦朧又是誰」,是死的問題——死往何處去?要解答這兩個問題,先要明白一個佛教的名詞「業力」。
「業力」,印度的梵語叫羯磨,巴利語叫迦馬,意思是行為或造作。原來我們的一切行為、動作之後,都會留下一種力量,潛存於心中,這種力量,佛教把它稱為業力,業力留存於心中,緊跟著我們不放,好像我們的影子,跟隨著身體一般。這業力從它性質來說,分為善業和惡業。善業可以決定人的生命,走向良好的去處,得到舒適的享受,惡業可以決定人的生命,走向惡劣的去處,得到坎坷的遭遇。
那麼人生到底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呢?簡單地說,人的生是由業力而來,死則隨業力而去。
佛法說明善惡果報,有六道輪回,六道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生道,天道、人道和阿修羅道,叫三善道,是造作善業者的去處:地獄道、餓鬼道和畜生道,叫三惡道,是造作惡業者的去處。
我們了解了這些道理,也就可以認識到人生是多麼可貴的,因為人為三善道之一。人生到底生從何來呢?毫無疑義的,人生是由善的業力而來的,那麼死往何去呢?這就要看你現在的行為動作如何而定了,如果你能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但可以得升人道,而且可以上升天道;要是你能夠進一步依佛法的指示,去修行解脫道,還可以超出六道輪回,解脫生死,成為大自由的聖者。假如你現在的行為動作,大都是為非作歹,損人利己,那麼三惡道當然就有份了,所以,明白了這些道理後。你要選那一條路子走,自己就有把握了,你的人生前途如何,可以由你自己做主了。
二、凈化人生
因為現代的科學昌明,工藝發達,工廠到處設立,造成了空氣污染,影響到人類身體的健康,這是少有科學知識的人都知道;但是,人類內心的煩惱污染。實在是時時刻刻都在嚴重地影響人類心靈的安寧,可是沒有研究佛法的人,卻很少知道的。明朝有個理學家王明陽先生,因為他的理學是從佛理中摸索出來的,所以他就知道,煩惱是很嚴重地影響到人類的心靈,控制著人類的思想,於是他說:「山中之賊易治,心中之賊難防,」煩惱被形容為賊,這正說明煩惱的厲害;其實,我們的心靈所以不能安寧,就是煩惱在擾亂,在作祟;我們的行為所以違背真理,也是煩惱在驅使,在鞭策。
佛經上說:「佛說種種法,為治種種心,」心就是指我們心中的惱煩。
充滿著惱煩的人生,是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所以必需要改造。但是要怎麼樣去改造呢?就是要把它凈化。我們學佛,就是沐浴佛化,用佛陀的法水,來洗塗我們內心的垢穢,等到我們內心的煩惱垢穢清除了,那麼,我們那染污的、缺陷的、痛苦的、不理想的人生,便可改適成為清凈的、圓滿的、快樂的、理想的人生了。
從前,印度憍薩羅國有一國王,叫做波斯匿王,有一天,波斯匿王出巡,在路上遇見一個老公公,頭發蒼白,這顯示他的年紀已經很老了,國王問他道:「老公公你今年幾多歲?」老公分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四歲。」波斯匿王覺得驚奇起來;他幾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於是再伸出自己的右手,豎起四隻手指向老公公問道:「你才四歲!?」老公公點點頭,很肯定地證實道:「不錯,我今年的確才四歲。」老公公知道國王一定感到疑惑,就再向他解釋道:「以前我不懂佛法,活了幾十年,思想、行為都被內心的煩惱控制著,做了很多自己以為對而實在是不對的事;四年前有個機會,給我聽到了佛法,才認識了人生,皈依了佛教,實行佛陀所指示的道理,依佛法去生活,去凈化人生,最近這四年來,才算是真正的做人,所以我今年才四歲。」國王聽了老公公這一番話,非常感動!點頭稱贊道,「老公公你說得對,一個人要能夠學習佛法,照著佛法去做人,才算是真正的做人。」
三、庄嚴人生
庄嚴是佛教用來形容美好的詞,庄嚴人生,也可以說就是美化人生。一般來說,美可分為形相美和內在美,形相美屬於外表,內在美則指人的德性。單有外表的形相美,而沒有內在的德性,這還是有缺陷,不算完全的美。所以人生除了有外表的形相美之外,必須充實內在的德性美;內外俱美,才可以稱為庄嚴的人生;而庄嚴的人生,才是快樂、幸福、完美的人生。
佛教是一種道德的、實踐的宗教,學佛的人,必須實踐佛陀所指示的五戒、十善、四攝、六度籌的道德行為,來培養與充實內心的德性,以庄嚴人生。
從前印度有個大慈善家,娶到一個非常美麗的玉耶女做媳婦;媳婦自恃她的姿容秀麗,瞧不起公婆和家裡人。
一天,慈善家請佛到家來想教導媳婦。媳婦卻故意避開,後來,為了好奇,從門縫里偷看佛陀。她看到佛的庄嚴德相,實在比她更美!於是自動出來,向佛陀行禮。
佛陀說:「玉耶,你有看佼美的容貌,如果配上端正的心行,那就更好了。要知道,佼美的容貌,只是外表美,而端正的心行,才是內在美。真正的美人,必須內外俱美!」
玉耶聽了佛的開示,心中驕傲清除了。皈依了佛,佛教他實行五戒、十善等的好行為,以充實她內心的德性美,她依教奉行,立志做一個內外俱美的真正美人。
佛法是指導人生、激勵人生、鼓舞人生的;學佛除了可以認識人生、凈化人生、和庄嚴人生以外,還可以把缺陷的人生,改造為美滿的人生;從迷夢的人生,演變為覺悟的人生,由生死的人生,進化為解脫的人生;由凡情的人生、升華為聖智的人生;總而言之,學佛的意義,是說不盡的。
㈢ 為什麼信佛的人越來越多
主要原因不在於佛學本身多麼的精深奧妙,我對釋迦牟尼佛關於宇宙本原的部分看法並不認同,但我對佛學很有好感!身邊信佛的人大都是為人和善、待人以誠。
所以,佛教以及類似信仰的興起是現在的人們內心的訴求,因為中國這幾十年的發展,迷失的人太多了。
㈣ 想知道人為什麼要信佛,信佛的真實意義是什麼
師兄您好: 信佛和學佛是兩碼事情,信佛只是說是一個宗教信仰而已,有了信仰也是好的,有了信仰人心就會有歸宿, 人生就會有方向,不會迷惑,現在的人們就是因為缺少信仰,所以現在社會才會發生諸多慘事,現在的人們 自殺的,他殺的的事情越來越多,究其原因,也就是因為缺乏信仰,所以一個人有了宗教信仰是非常好的一 件事情,被國際上公認的宗教都是導人向善的,都凈化社會都有一些幫助。這就是信佛的好處,而且可以因 為信佛,慢慢的發展到學佛,學覺悟,學智慧,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破迷開悟,離苦得樂,轉惡為善,轉 迷為悟,轉凡成聖。正所謂開經揭所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能聞到佛法也是一件非常難得 的事。要好好珍惜。
求採納
㈤ 人為什麼要信佛
大部分是為了尋求心理安慰
信佛的人幾乎沒有是為了普度眾生的,基本上都是為了治病、求平安、陞官發財、下輩子榮華富貴、往生極樂世界、成佛、保佑自己家人,也有很多人是為了逃避現實的挫折,或者年紀大以後生活孤單,想找個事情豐富自己的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把一些名人對佛教哲理部分的推崇,拿來說明佛教輪回、神通、中陰身這些無法證實的東西,想以此作為佛教正確的依據。
㈥ 為什麼要信佛,信佛的好處是什麼
學佛的好處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兩種:學得淺,可以幫助你過好當下這一輩子,稱之為「福慧雙修,龍天福報」,也叫「世間法」;學得深,可以讓我們在過好這一輩子的基礎上,順便做好過下一輩子的准備,稱之為「解脫生死,超越輪回」,也叫「出世間法」
㈦ 請問為什麼人要信佛,信佛有哪些好處
學佛對於每個佛教徒來說意義都不同,今天主要針對經商學佛的意義進行一般性的敘述:慈悲的佛陀為人們指出一條解脫人生煩惱的道路。只要我們遵照佛陀教誨去做,自然會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在這個世界上,唯一能夠解救人們脫離苦海的,是我們自己,是我們自己與生俱來的那顆智慧的本心。
學佛的意義在於是讓我們幸福快樂,是讓我們生活越來越輕松的,如果一個人越學佛越感到麻煩和不便,越學佛越感到受到約束和壓抑,那麼,毫無疑問地,你肯定是學錯了,如果再學到人見人煩,人見人以為你這個人有問題,那麼我更要告訴你,如果您再這么學下去,肯定會走火入魔與道相違。
佛教追求的是人生的和美,親情的和睦,人際的和順,社會的和諧,世界的和平。而真正的和平是由仁愛、慈悲、平等、真誠、善良等積極的因素構成的,所以,締造和平要從每個人做起,從身邊的善事做起,堅定地奉行佛教菩薩道所指的四攝六度,五戒十善,把入世度生建設人間凈土,作為佛教徒最高理想和社會責任。
這就是我認為,為什麼要學佛信佛的意義之所在。
㈧ 為什麼要信佛,信佛的好處是什麼
首先要有信仰。「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為隨順義,信才隨之,不信則不隨。「信」敬慕義,尊敬仰慕。
1 不信
不信己和他,己有佛法可修成,佛已成。
2 疑信
疑己和他,將信將疑。今天覺得學佛是好,明天又覺得學佛不好,今天遇知識來贊嘆,便增信心,明天遇惡知識,笑之迷信,便又生疑,自與自矛盾。
3 淺信
信佛為好,而不識所以然。或信佛菩薩有靈,「能保佑我發財,保佑我生好孩子,找好對象,沒有病,發財,什麼事都好。」同時也相信神鬼都能保佑他,把佛和神鬼混在一起,謂之迷信。有的人生了病,或孩子有病,以為醫師都是人,不如佛菩薩有靈,於是走到廟里去求簽問卦許願,一旦病好就對佛教起信仰,不好則不信,搞不清何者為佛菩薩。
4 深信
學佛人經過相當修持,已得受用,覺得佛法是有真理,立志不變,無論如何不改變,可謂定信、真信。無論什麼磨難亦堅持,如鑽木取火,如鐵錘磨針,這樣經過寒徹骨,才能有梅花撲鼻香的境界。山窮水盡,自然會有柳暗花明,要一門深入自有受用。
所以信仰,所信的對象要搞清楚,才能在日常生活上隨順實於行動。
㈨ 為什麼會有人信佛
可惜啊。這么多修行方法中,恰恰沒有最基礎的打坐。你失了信心一點都不奇怪。沒有了打坐這個根基,以上修行方式的奧妙就沒法看到了。其實你的問題也很普遍,在大乘佛教教義的民間傳承中對打坐介紹的比較少,但這不是忽略了而是因為根本不需要說。其實從虔誠兩個字就知道你這十年走了彎路。佛學是智慧之學,居然被你理解為信仰這種騙小孩子的玩意。唉。
個人認為:佛學是增長之學。佛教是社會團體。二者是不一樣的。很多人在概念上就有混淆。社會團體有其固有特徵特色和行事方式,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因人資質而異,進也可以,不進也可以,沒有對錯。領悟佛學智慧,有萬千法門。加入佛教(社團),入叢林僅僅是其中一種而已。以為讀經、念咒、念佛、參禪、拜佛、放生、打坐、捐錢就是修行,達摩禪師曾經回答過梁武帝,「無甚功德」。磨磚不能作鏡,坐禪安得成佛。
形式不重要,但有些法門確實是捷徑。真傳一張紙,假傳滿床書。
末法時期,能做到「頂天立地,光明磊落」、「良心平安」,也算是奇男子、真英雄(真能做得到的話),但距離「悟道明心」、「般若自在」,那還差得遠。連「善知識」也未必夠得著。
取現當代的例子,辛德勒、甘地、特雷薩修女這些人,都是菩薩行的。雖然均非佛教徒。「佛」是個稱呼,不是職務職稱。
世界上從來沒有所謂的「保佑」、「詛咒」,只有「因果」。
佛學是理論體系最自洽、最圓滿的一種宗教學說。
人是有極限的。在自己的極限之外,要承認有更高的境界存在。看不見夠不著是自己的問題,不是「佛」的問題。
批評一行,首先要精通這一行。
㈩ 現在的人,為什麼信佛的那麼多,這是什麼原因
近年來,在網上逐漸流行起一種佛系生活,大家似乎都不想不念不說不做以及不管太多事情了。不過雖然這只是網路上的一種流行,但也反映了大家的一種趨向,就是對於佛家思想的一種普遍認同。那麼現在的人在明知道科學文化理論的情況下,還要選擇去相信佛家理論,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生活的壓力,還有其他的一些因素也是不得不考慮的。
在以前車馬很慢,交通非常不便的情況下,佛系的傳播非常受限。韓如心各種傳播手段的發達,為佛學快速傳播提供了有利條件。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微信QQ或者說大屏幕宣傳欄以及廣播等來宣傳佛學思想,這樣的話,知道佛的人就比之前要多,自然信佛的人也會大大增加。所以在現代傳播如此快速便捷的情況下,佛學宣傳就變得容易多了,這樣佛家信徒增多也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最後只要佛學能夠減輕人的壓力,社會都是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