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把握好照片的主題
如何使你的照片主題鮮明,主體突出是攝影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攝影是造型藝術,造型就要主題鮮明,要想主題鮮明,有時就要主體突出。即使在風光攝影中,雖然不像紀實或人像那樣有一個很指向性的主體,但是仍然有一個相對比較突出的主體或主體群,這樣你的攝影才能表達的鮮明生動。造型造型,營造有型的事物,營造就是布局和構圖,本文主要從構圖、用光、影調、光調、色彩等幾個方面進行總結,難免有個人偏見,請批評指正。
一、構圖
所謂構圖,就是對鏡頭內的景物進行組織安排布局。主要取決於攝影的角度、視點、取景范圍等。角度視點主要取決於觀看事物時攝影者與景物之間在三維空間的位置關系,比如距離多遠、高度多高、方向如何等,這是觀察事物和攝影的最基本的問題,也就是搶佔有力有利的地形。視點角度方向確定了,接下來就是選取鏡頭取景范圍,也就是選取事物的哪一部分,突出事物的哪一方面。這不僅取決於鏡頭的焦距,有時也會因為攝影環境的開闊與否。攝影環境開闊,取景的自由度就高,反之就會低。關於怎樣選取視點問題不做詳細討論,重點討論一下如何在鏡頭內布局景物,就像如何在畫布上作畫一樣。
我個人認為,不論你選擇景物的那個側面,都要選擇這個景物在這個側面的最有特點的部位進行表現。一個景物或事物,不管在什麼方向上都會有一個最為生動形象的特點,把這個事物在這個方向上的特點表現出來就達到了造型的目的。其次,任何事物或者景物都有所謂的前後左右的方向問題,至少在你觀察的位置上或者約定俗成的會有一個這樣的方向問題。比如人,我們把面部朝向作為正面,就會分為正面、側面、後面、上面、下面等。細分就會出現作前側、右前側、左後側、右後側等,俯視、仰視、還有前俯、後俯前仰、後仰等。
構圖上最基本的構圖方法有幾何中心構圖法和黃金分割點的「井字」構圖法。幾何中心構圖法就是將主體安排在畫面的中心位置,這種構圖方法主要運用在具有左右、上下幾何對稱的主體事物當中,例如具有左右上下對稱的建築等構圖中,一般左右對稱的往往將主體安排在左右的中心點上,上下對稱的主體安排在上下的中心點上。「井」字構圖也就是根據主體的朝向將主體分別安排在「井」字的四個黃金分割點上。這兩種構圖是傳統的基本的構圖方法。由於黃金分割構圖比較普遍,有時在拍攝具有對稱的主體上也會運用上,比如,一個主體時左右對稱有時會將主體或者主體重的主要表現部分即視覺重點(有時又叫視覺趣味點)安排在左右的中心偏上偏下的某個黃金分割點上,上下對稱的主體或視覺中心也是如此。這兩種構圖是比較傳統的具有內斂性質的構圖基本方法。除了對稱以外,還有平衡構圖,就是主體和陪體在畫面布局上看上去會感到左右重量的平穩,上下的平衡,給人以四平八穩的感覺。
拿人作為主體進行舉例,我個人的做法是,將人放在一個立體的空間中,這個立體的空間是一個圓柱型的空間,在這里我只考慮左右的關系,上下的關系可以參照左右關系進行變通。這個圓柱以畫面的中心為中心,以到左右黃金分割點為半徑,一個站著的人則假想他在圓柱的邊緣上,面部是向著圓柱中心軸的,當他面對你是不同的方向性時,可以考慮是他在圓柱上轉動到不同的位置,正面對你和背對你的時候可以假想成是圓柱將人轉動到這個位置,所以構圖的時候人會在中心位置,當人是左或者右側面的時候,人的面部正對畫面的中心軸上,這樣圓柱就將人轉動到最左邊或最右邊,當人是左右前側身看著你的時候,就假想是圓柱將人轉動到了與你形成的這個位置,人的布局就要多少相中心位置偏移,這樣相對就會感覺平穩和平衡。人的正面對著你越大越接近中心軸,最大值就是正對你,正面對著你越小,越偏離中心軸,最大值就是完全側身對著你,在圓柱的左或者右的邊緣上,也就是黃金分割點上。
這只是自己的個人構圖方法,有時在拍攝過程中有時是不能完全遵照這種原則的,有時會因為主體的動作視線等好多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大體上遵循這樣的原則。這是單個人作為主體事物的時候,別的方面風景等構圖可以參考這種構圖方法靈活運用,而且主體或者主要視覺中心不同,構圖的方法也會不同,比如我們拍人的全景的時候可以遵循這種原則或方法,如果是近景或者特寫,則表現的主體或重點就不再是人而是人的表情或者人的人的眼神,因此這只是個人的一般的方法。當拍攝主體和重點不是單個而是有主體有陪體的時候就要將主體與陪體考慮進去綜合布局,這樣這個假想的圓柱就不再遵循黃金分割的位置關系,這要靠自己的感覺進行確定和安排。以上主要考慮和說明的是傳統構圖中最基本的兩個構圖方法,除了對稱、平衡、黃金分割「井」字構圖外,還有很多種,諸如:環形、S形、三角形等,除了對稱平衡關系外,還有陪襯、對比、呼應等關系等,這些都是傳統構圖中比較注重考慮的布局和關系。
傳統構圖主要是這種內斂式的追求畫面對稱、平衡、平穩的感覺,畫面內部的景物之間,景物與環境之間形成一種和諧。整個畫面看上去是一個完整的自成系統的世界。這樣的構圖我們稱它為傳統的保守性構圖。與保守性構圖相對的就是開放性構圖,所謂開放性構圖,就是,在構圖上打破傳統中那種追求對稱、平穩、平衡、自成一體、自成系統的構圖方法,追求畫面內部與外部的交流,畫面空間是開放的,就是將欣賞者的個人感受和想像空間考慮進去的一種構圖方法。這種構圖強調了畫面世界與畫外世界的相互關系,強調了畫面與欣賞者的互動關系,考慮了欣賞者的參與權利和參與意識,這是最近藝術理論人性化的表現。文藝理論中接受美學認為,一部藝術作品是在欣賞者參與以後才算作品的最後完成。欣賞者的欣賞水平、趣味不同,就造成了作品的內涵的不同,因此作者不能將自己的欣賞趣味和價值強加於欣賞者,不能強制欣賞者接受作者所表達的趣味和價值,要求將作品交給欣賞者去解讀和重構,因此,開放性構圖往往將主體與觀眾、畫面空間與現實空間的關系考慮進去進行創作,形式上往往不遵循傳統構圖的對稱、平衡、平穩,追求一種自然的未加主觀干預的狀態。表達的主題往往指向性不強,主題思想具有多義性、模糊性和含蓄性等。
因此構圖是攝影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統領其他表現元素的主帥,是靈魂因素,幾乎所有的其他表現元素都是與構圖發生聯系才能表現。所以說,構圖是攝影中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礎的,因此要想使你的攝影主題鮮明,就必須在構圖上下功夫,使攝影主體或重點更加生動突出。一幅攝影作品,如果構圖有鮮明的特點,而其他因素相對較弱,也會使你的攝影具有藝術的美感,如果其他藝術因素與構圖相得益彰,那麼則會使你的攝影作品會錦上添花,登上藝術殿堂的寶座。所以,構圖是攝影的關鍵。二、光影
藝術是表達宣洩感情的載體,攝影是光影的藝術,是用光作畫,因此光影成為攝影除了構圖以外的另一個表現因素。因為有了光,我們才能根據光影的分布進行構圖,所以就攝影的本質來說是光影。所以用好光對攝影來說尤其重要,不論是圖片攝影還是影視攝影。在色彩未參與攝影的黑白攝影時期,光影是表達感情的一個根本因素。
光影分為影調和光調兩個部分,籠統上都可以稱為影調,兩者之間有著非常細微的差別,往往統稱為影調,但是這兩個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影調往往側重畫面的整體調子,光調往往更加具體,主要指光與影的具體分布也就是光的階梯分布性質,色彩參與攝影後,在影調的基礎上有產生出色調。(我的這種說法不知是否科學,因為是信手寫來,還有待大家指正。根據畫面的明暗成分的多少,影調分為高調、中間調和低調,也稱亮調、中間調和暗調,根據明暗的對比強弱,分為硬調、中間調和軟調。這兩種調子所指是不同的,亮暗調主要指的是影調,硬軟調主要指的是光調。一般來說,亮調表達的情緒明快、積極、向上,但是也會給人淺薄不厚重深刻的感覺,暗調表達情緒抑鬱、陰暗、沉重的情緒。硬調表達的情緒結實、厚重、有質感、矛盾關系尖銳,是一種沖突而不是抵觸。軟調表達輕快、矛盾關系表現平緩,是一種抵觸而不是沖突。影調光調的風格形成主要由客觀和主觀光線、質感兩種因素有關。
比如,客觀上:在光線不足的晚上,夜景當然是暗調為主,白天當然是亮調為主。又比如,拍攝金屬和拍攝棉花,主體本身的顏色也會決定拍攝畫面的調子。光線的多少,主體對光線反射的多少決定了影調的性質。光線的軟硬強弱決定了拍攝畫面的軟硬,在柔和的日光燈西下和在明亮的中午陽光下拍攝,畫面的軟硬就會不同。同時,周圍環境的反光程度也決定了畫面的調子,比如在塗滿白色的病房中和陰暗潮濕的牢房中,拍出的畫面的調子就肯定不同。除了客觀上光線的因素外,影響畫面調子的因素還跟曝光組合有很大的關系,當以較亮的物體為曝光基準時,畫面往往較暗,呈現低調暗調硬調特質,當以暗的事物為曝光基準的時候,畫面往往呈現亮調高調特質。此外,還跟光的性質和用光角度和主光副光或叫輔助光的比重有關,一般情況下,正面光拍出的畫面比較亮,側光則為中間調,側逆光或逆光比較暗,主光與副光的對比大拍出的畫面比較硬,主光與副光的對比比較小,拍出的畫面比較軟。主光照射的角度和面積往往決定畫面的總體調子。光線運用也決定畫面的情緒,正面光和主光副光對比較小往往表達明快,因此由於光影的比重不大,往往畫面比較平淡,立體感不強,適合表達明快的主體。側光和主光副光對比強烈往往畫面深刻,立體感比較強,適合表達較強立體造型。側逆光和逆光則會出現鮮明生動的輪廓,使主題表達生動,但是也會具有不同一般的視覺感受,適合表達特殊的視覺情境。
光線決定影調光調,決定了畫面情緒的表達。同時作為構圖因素,也是構圖中考慮的重要因素。在畫面中,不論什麼樣的畫面,我們所要表達的主體或主要部分,主要內容都會在一定的環境當中,因此,任何一幅攝影作品都會有背景,這也是現實存在的必然,因此怎樣正確處理好主體與背景的關系成為構圖考慮的重要內容。我們往往為了突出主體或重要部分,往往把主體放在反差比較大的背景上,這樣我們表達的主體就會鮮明生動,有立體感。因此構圖上考慮光影就成為突出主體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手段。一般情況下,明和暗往往具有這樣的感覺和性質,亮的事物往往給人明快、活潑、開闊、擴展、向後縱深退縮的感覺,暗的事物往往給人沉重、抑鬱、內斂、頑固、向前的感覺。因此,在構圖上,我們常常將暗的事物放到亮的背景上,比如剪影;或者將亮的事物放在暗的背景上,比如火光、煙火、日出等等,將具有明暗分布的主體放到反差相反的背景或者具有中間調子的背景上。因此,要想將主體表達生動,往往注意將主體和背景分離。其中光影的運用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講到背景與主體的關系,順便提一下主體與前景的關系,主體與陪體的關系。前景就是處在主體前面的景物,在一幅攝影作品中,攝影主體和背景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前景則是根據攝影構圖表達的需要進行取捨,有的景物也會根據環境取捨的。環境中如果沒有前景就沒必要為了前景而假造前景,這樣就違背了藝術真實的原則。有的環境,當前景對事物的主體具有強調、襯托、突出作用時,或者為了創造一種縱深的環境感覺、或者為了表達一種形式上的美感,我們往往會加上一個前景作為陪襯,是主體更加鮮明生動。前景的取捨往往會跟主體有一種關系存在,或反襯、或強調、或呼應、或加強環境渲染等等。陪體有時是作為主體的背景出現的,有時是作為主體的前景出現的。有時又是作為與主體發生呼應關系的一種關系客體而存在的。處理好主體與陪體的關系有時會使畫面生動飽滿。就像花與葉的關系,以花為主體,沒有葉子作為陪體和背景,花就會單調乏味。再如以一種凋謝了的花為前景和陪襯,就能反映作為主體的花生命力頑強的象徵意義。再如,如果一個盛開的荷花和一個含苞的荷花的映襯可能表達一種成長的關系。一個成熟的蓮蓬與僅剩一個的花瓣的對比與襯托就會形成一種生命更替和孕育的意味等等,因此處理好主體與陪體的關系能夠表達的深刻全面。
三、色彩
色彩除了真切還原物體的本來面目使人獲得正常的視覺感受以外,也是最為重要的情緒元素。在色彩未進入攝影以來,情緒的表達主要依賴於影調的營造。色彩一旦進入攝影,就成為攝影中最為重要的情緒元。色彩與光影共同形成攝影的視覺造型重要載體。因此在彩色攝影中,我們討論攝影的情緒表達一般會討論畫面的影調和色調兩個方面。
影調已經在上面講過,單就色調來說,一般分為暖調、冷調,當然也有中間調,但是由於色彩的鮮明性,一個攝影畫面中很難做到冷色和暖色均衡,因此大部分的彩色攝影中都會有一種色調的傾向性。色調的傾向性決定了表達畫面藝術感情的傾向性。色彩的運用還能夠體現畫面的旋律,形成和諧統一的節奏。所有的藝術都是具有節奏的,旋律和節奏決定了感情表達的起伏。因此,一部好的藝術作品,往往非常注重旋律節奏的和諧統一和節奏上的變化。
在攝影藝術中就表現在影調色調節奏的和諧上。當然,一個畫面,表達的旋律節奏是否和諧,構圖上佔有很大的比重,在構圖中主體與陪體、主體與背景、主體與前景等會構成基本的旋律節奏,那麼影調和色調則加強和渲染了這種節奏使之更加突出和更加具有傾向性。一般暖調給人積極、熱鬧、熱烈、奔放、溫暖的感覺。冷調給人安靜、穩定、平和、寒冷的感覺。這種感覺是由顏色給人的感覺造成的。偏向紅色的色譜具有溫暖感覺,為暖調,偏向藍色的色譜具有寒冷的感覺,為冷調。冷調與暖調往往互相映襯這種性質往往表達更加鮮明突出。因此,我們往往會用少許的冷調或者暖調襯托畫面整體的調子,使畫面更加鮮明、活潑、生動。一般感覺是,冷色往往具有後縮、擴張、安靜和重量相對較輕的感覺,暖色一般具有前突、凝聚、熱鬧和重量較重的感覺,因此在構圖中往往會充分利用色彩的這種性質進行布局安排。為了表達暖色調,有時會摻雜一些與主體不同色階的色彩元素。互為補色的色彩,在畫面中往往起到非常醒目的反襯作用,這在生活中也會利用進行警告,比如一些動物的保護色、生活中交通紅綠燈以及交通標志等。一些建築屋的顏色有時也會以這樣的色彩搭配構成風格。為了使色彩具有和諧的節奏形成平緩的過渡,往往會利用相近的顏色進行和平過渡,使畫面表達感情含蓄平和,表達矛盾舒緩。為了表達情緒強烈,又往往充分利用這種色彩元素,是畫面風格鮮明,表達感情直接抒情。有時,在構圖上,我們也會注意使顏色鮮明的主體陪襯在不同的顏色背景上使其更加立體突出,或者利用前景的色彩反襯主體來使主體更加鮮活。四、鏡頭
攝影鏡頭的運用,往往使攝影的主體透視關系形成感覺的不同。因而使攝影風格形成獨特的風格。大家知道的常識就是,廣角誇大了主體與背景前景的位置關系,誇大了視覺透視感覺上的效果,往往產生縱深感,是畫面更加有層次。長焦鏡頭壓縮了主體與背景。前景的位置關系,使畫面產生靠近和擁擠的感覺。同時,由於鏡頭的不同也會產生景深的不同,廣角產生縱深的景深,景深范圍大,長焦往往景深淺,因而會使前景和背景模糊甚至完全虛掉。廣角視角大,包括較大的范圍,長焦視角窄,往往包括范圍較小。為了突出攝影主體的特點,我們往往選擇比較合適的鏡頭進行創作。比如,表現廣闊的空間、風光,顯示磅礴的氣勢,或者突出主體在前方的位置,我們往往用廣角增強這種效果。為了表現空間的擁擠或者特別強調主體的特點,往往用長焦,將主體進行特別的強調突出,進行虛化背景。我個人還認為,通常所說的那種景深鏡頭往往更加具有紀實風格,表達的含義更加客觀真實,攝影者個人的主觀干預較少。長焦鏡頭由於突出了主體的特徵,具有較大的主觀性,因此感覺具有較強的個人主觀感情和風格,長焦表達的往往是一種心理因素起作用的影像,比如浪漫等性質。有時為了表達某種構圖形式的美感,這種長焦往往會形成一種平面化的幾何圖案的視覺風格,構圖簡潔使畫面形成一種的抽象的感覺。廣角往往強調的是主體與陪體的大小對比關系,長焦強調的是主體與背景前景的虛實對比關系。
五、運動
除了鏡頭上景深的大小虛實對比能夠是主體更加鮮明突出外,運動的對比往往也會使主體更加突出。為了使表達的主體鮮明突出,我們往往會利用運動進行表達,有些乾脆是表達運動。當然,所有的藝術都是在表達運動和節奏,節奏就是運動的一種外化形式。只不過,攝影表達的運動是一種運動狀態、運動趨勢、運動瞬間,是凝固了的運動。為了表達運動,有時會通過運動的環境表達靜止的主體,比如加長曝光時間拍攝路面中間的崗亭,那麼路上行駛的車輛就會形成運動的虛像,晚上會形成光帶的脫影。有時為了表達運動的主體跟拍運動的主體,用較短的曝光時間來凝固運動的主體,而背景則形成虛的脫影,比如跟拍行駛的車輛或者運動中的足球運動員。有時讓主體模糊紀錄被攝主體表達主體的運動,比如拍攝夜晚的車流,使公路上的車流形成光帶的河流,延長曝光時間,時瀑布形成白色的柔和的絲帶感覺。有時又會通過凝固主體運動的瞬間,表現主體的本質和精神,如,高速拍攝子彈穿透蘋果,使人能夠充分認識了飛速運動中子彈的某一個瞬間的狀態,迅速撲捉某一個戰士中彈一剎那的狀態,表現戰爭的殘酷和戰士的英勇精神等等。因此,攝影的表達速度,使我們看到了運動著的主體事物的狀態和本質面貌。有時,攝影的本質其實就是在紀錄各種事物的本質和精神,而這種本質和精神恰恰是通過運動表達出來的,因此表達運動成為攝影求真求實的一種更高的要求。
科學與藝術是詮釋客觀事物的兩個方面。人類的知識最根本上就是在這兩個方面中進行拓展和延伸。科學研究表達的是世界是什麼、為什麼這樣和過去怎樣成為現在、現在將怎樣成為將來的問題,是理性的邏輯分析,是理性的知識。藝術表達的是人類與世界的感情關系,這就是人類的美的問題。藝術知識告訴人們什麼是美的,為什麼是美的和怎樣產生的美的問題。藝術來源於人類與世界的互動。音樂來源於運動中的號子,當號子有節奏的表達就溝通了勞動的步伐統一了思想意識和情感,加強了人們之間的交流。因此藝術是人在與世界的互動關系中形成的,藝術的這種與現實實用性相聯系的本質決定了藝術的真實性原則,真實成為藝術的生命。既然物質是運動的,物體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因此,藝術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一個方面,是人類與世界互動過程中形成的,它不可能避免的就要表現物質運動這一實質。因此,所有的藝術都是在描述、表達、表現運動。攝影作為藝術的一個門類也不例外。因此,本質上攝影表達的都是事物運動狀態這一事物的實質。大家可能認為風光攝影和人像攝影表達運動不是很強烈,其實不然,風光攝影中風光的奇觀是表達的是地球地質的變化、四季的更替的運動;人像攝影中表達的是人的行為和精神活動這一精神運動。因此在人像攝影中,准確細膩的抓取人物細微的表情,更能夠反映人的精神面貌,因此著名的攝影大師都非常注意抓取人的最為生動細微的感情的那一個方面,而那一個方面往往也是最為人最為真實的一面。比如抓取痛不欲生的表情和動作可以反映人們痛失親人的悲痛,反映人類崇高的親情,抓取細微的羞澀與喜悅表情可以表達少女初戀的幸福溫馨和反映愛情對人類的影響等等。因此,人像攝影高的境界不是模特的姿勢擺的如何優美而是在優美的外表下一顆崇高的心靈。希望對你有用。
❷ 如何創作個性創意人像攝影作 65533
在人像攝影中,最重要的是時刻記住你的拍攝對象是人。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圖片5 圖片6剛開始,學習如何平衡技術和創意及模特之間的關系可能會比較困難。你必須找到自己的節奏,與模特之間不僅有眼神交流,同時也要進行口頭交流。這是需要花時間並親自去體驗才能培養出來的技能。有技巧地、創造性地了解這種技巧很重要,這樣你才不會感到無從下手。拍攝人像的必要條件之一是你必須喜歡人。否則,做一名產品或風光攝影師對你來說可能更好。
我還記得曾給一名房產經紀人拍照的經歷。她需要一張用於名片的肖像照。這應該是一個比較簡單的工作,只需要光線、姿勢、相機的角度,對不對?不對。我心想:「我在大學就是學攝影專業的,這很容易。」在過分自信與自信之間有一個區別:你應該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才華,但是不要忽視你面前的那個人。我過於側重技術與創造性的一面,完全忘了人的因素。她只是坐在那兒輕輕敲手指,無聊地四處張望。照片里有很棒的光線,她擺的姿勢也不錯,但是表情比較很糟。她已經失去興趣了,從她的臉上就能看出這一點,尤其是從眼睛裡。有時候我們太過於糾結技術,以至於忘了人才是人像攝影中最重要的部分。這不僅是初學攝影者需要注意的地方,一些專業人士也需要。
如果你想在人像攝影方面變得優秀,與被攝者溝通就是必要的。隨著攝影技術與知識的增長,你會開始覺得以自己的喜歡的方式拍照會更舒服。但你需要學會如何與客戶交談,這樣他們就會感覺舒服而放鬆。開始交談最簡單的方式是問問題。畢竟,你需要知道這張照片用來做什麼,以及怎樣被使用。問問他們的家庭,談談他們的朋友,或者問他們喜歡做什麼,甚至是講一個笑話。幽默是使人放鬆的一個很有用的工具。聽他們的回答,或他們的談話及感受是很重要的。你必須對他們的需求敏感。
在整個拍攝期間,你應該讓過程非常流暢。換句話說,絕不應該讓客戶注意到你在考慮技術/創意問題,或被不速之客打擾。恰當的曝光和姿勢對人像照片來說很重要。但是,如果表情很差,那整幅照片將是失敗之作。你可以沒有成功地打破規則,或者將布光、姿勢搞砸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好的表情也能挽救照片。
我的建議是別過於執著於技巧以至於忘了自己的拍攝對象是人。否則糟糕的可能不僅是你的作品,甚至包括你的業務。在根本上,設身處地的為他們想想,難道你願意讓一個鐵石心腸的人為你拍照嗎?培養一種攝影師的個性來形成自己的攝影風格。這是唯一免費,也是最重要的攝影工具。我母親曾說:「上帝給我們每個人兩只耳朵一個嘴巴,因為他想讓你盡可能的多聽。」這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因此與你的客戶交談時最重要的是傾聽,滿足他們的需求。不僅要看到,而且也要聽到不同之處。
❸ 在創作插畫時什麼是最重要的
在新人學習插畫的時候,不應該將目光集中在所謂優秀作品的共性上,插畫創作沒有最重要一說。學習插畫需要自己理清每一個創作步驟,將每一步都做到位,或者說這才是優秀作品最值得學習的共性。
在這里就與大家聊一下創作過程:
1、「尋找靈感→確定主題→收集素材,在找靈感這一初期創作的階段,大家普遍沒有科學而系統的認知,只是在作畫過程中自行摸索,缺乏創作思路及靈感這類情況經常出現。其實,只要大家仔細觀察生活,留意身邊的人或事,亦或是從個人興趣愛好等方向出發,確定插畫主題並不難。
2、畫草稿,畫草稿的思路主要體現在從對創作對象深入理解的前提下,從構圖、透視的變化,人物塑造、肢體語言的變化、視覺元素的編排以及背景的選擇多方位的探索各種可能性。
3、篩選定稿。衡量標准,第一是審題,第二是巧思,第三是視覺沖擊力或美感。
4、後期上色和整體微調。
上色方面主要體現插畫師對色彩基調把控,對色彩情緒的表達。最後的潤色調整則是對作品整體性的進一步把控。
❹ 如何創作優秀的新聞攝影圖片
整理了一下這篇文章,
它可以反映一下優秀的新聞攝影應具備哪些條件:
1.何謂新聞攝影?
我國從80年代之後進行了探討,如今普遍採用的定義是:新聞攝影是以攝影技術為輔,對正在發生的具有價值的新聞事實,通過現場選擇抓拍的方式,提取特定的瞬間形象,並結合必要的文字因素來進行新聞報道的一種形式。
2.真實生動、形象主觀、現場感強、沖擊力大、一目瞭然
這些是圖片新聞的優勢所在。
一幅好的新聞照片,能把事物的主題內涵通過生動的瞬間形象揭示出來,讓讀者產生心理共鳴和豐富的聯想。與文字新聞和口語廣播相比,新聞攝影更具視覺直觀性。攝影圖片將事物的形象呈現在讀者的面前,讀者看照片的效果是一目瞭然,不像語言和文字都是抽象的。
3. 高素質的攝影精神
新聞攝影需要高素質的攝影記者。
所謂新聞記者就是以攝影手段進行新聞報道的專業人員。他首先需要掌握熟練的攝影技術,要做到對手中的設備運用自如,得心應手。現代科學的技術的日新月異,電腦軟體也在不斷推陳出新,每一種相關新技術的出現都在為新聞攝影事業的發展進步作著積極的貢獻,攝影記者要積極主動地掌握自己動作相關的新技術,只有這樣才不會落後。
當今數碼橫行,對於新聞攝影帶來了便捷,但任何先進技術的發明與應用都是一把雙刃劍,它給新聞攝影的真實性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在提高競爭力的同時攝影記者不能只為了個人作品的出名而弄虛作假。
4.尊重真理
尊重真理及公眾獲得真實的權利,是新聞工作者首要任務。」
《洛杉磯時報》派駐伊拉克前線的攝影記者布賴恩斯基,他於2003年3月30日傳給報社一幅新聞照片,《洛杉磯時報》將其發表在頭版,後一雇員將其放大到六倍時,發現這是一張有兩幅畫面合成的照片。這位有著25年從業經歷,獲得「加州新聞攝影協會2001年度攝影師 」等多獎項的著名記者解僱了。這就是弄虛作假的代價,這位名記者正是因為這樣永遠失去了在新聞界工作的機會。「尊重真理及公眾獲得真實的權利,是新聞工作者首要任務。」(周鴻書著:《新聞倫理學論綱》,第258頁,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
5.震撼心靈.
「攝影最重要的是發自內心——不是滿足自己內心的愉悅,而是從心靈深處獻出你的愛。」(大衛•貝斯特語)
在新聞攝影作品中,那震撼人們心靈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那就是新聞攝影者在新聞攝影實踐活動中,審美實踐所把握的真實的、活生生的人類生命活動的影像。新聞攝影作為人類在追求美好未來的活動,所產生的是一種審美創造活動。其產生的新聞圖片作品,也是人類對追求美好未來發展史的一種審美描述成果新聞攝影產生於人類對美好未來追求中,它自身不斷的發揮著功能,傳播著「美好事物」的信息。因此攝影記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審美判斷能力。人在審視新聞圖片時,自由和自覺的用審美意識去衡量新聞圖片的美的存在,以獲得視覺和信息的滿足。一幅好的新聞攝影圖片,不但能達到「一圖勝千言」的效應,同時又具備了經久不衰的藝術魅力。但是作為新聞圖片面對的是普通大眾,因此不可能一味的講究藝術效果而脫離大眾,否則也不算是成功的新聞圖片。在彩色圖片大行其道的今天,我們還依然看到黑白圖片的存在。黑白照片有其自身魅力,單純、朴實、含蓄而有想像空間。有些題材更適合黑白照片表現,戰爭、災難以及煤礦生活等等。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中,許多攝影師拍攝戰爭與災難題材之所以至今不肯割捨黑白影像,是因為他們認識黑色的情感特性,只有黑白才能有助於表達自己戰爭的心理感受,傳達給讀者。
「攝影最重要的是發自內心——不是滿足自己內心的愉悅,而是從心靈深處獻出你的愛。」
(大衛•貝斯特語)新聞攝影記者只有本著人文關懷的精神出發,拍攝出來的新聞照片才既真實又感人。如果單單為了滿足獵奇心理、完成工作任務或僅僅為了抓拍獨家新聞而背離人文關懷的情感去拍攝生活,其新聞照片不僅將大打折扣,而且還必將受到良心的譴責和受眾的批評。
6.與新聞事件緊密接觸
「你並不是去『拍攝』戰爭和飢餓,你是在接觸活生生的人和人類所面臨的問題。你和他們不能保持距離,而必須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美國聯系圖片社總裁普雷基語)
一個攝影記者拍攝好的新聞、精彩的鏡頭的時候,必須心存道義,以人文關懷的視角去尊重被采訪者的生命、情感和權利,否則一旦背上感情負債,內心將嚴重失衡,矛盾、愧疚和痛苦必揮之不去,縈繞心間。在當今很強競爭力下,只有立足人文關懷的精神,新聞攝影的形象性才能鮮明、生動、形象和感人,新聞攝影的作品才具有親合力和感染力。才能讓讀者產生共鳴,那就是新聞攝影記者的成功。
新聞攝影記者們,用他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抓取的一個個瞬間,編織成一部壯麗的社會發展形象史。
世界上有許多新聞攝影傑作,都是一個個絕妙的瞬間。這些用三隻眼觀察世界的攝影記者們,頭腦之靈敏,動作之嫻淑,令人叫絕。瞬間的抓取,是攝影記者知識庫的爆發之時。表面看來,相機只是按一下快門,只是短暫的一瞬。殊不知,記者對世界的看法、分析事物的能力、形象的構思、知識水平的顯露……都表現在那一剎那。按快門是決定性的,被世界攝影師布勒松稱為「偉大的瞬間」,而「按快門之前」,同樣是決定性的。「功夫在詩外」,照片之外的功夫越深,素質越高,瞬間就會抓得越准。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是典型瞬間的凝結。
參考文獻:
1)《新聞攝影縱橫談》許必華著 新華出版社 1997年6月第一版
2)《新聞攝影教程》盛希貴編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3年4月第二版
3)《記者素質與成名》姚文華著 新華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一版
4)《中國記者》2006年5
❺ 一張好看的相片主要是拍出來的還是PS出來的 哪個更重要
我覺得如果是山水非人物照的話,當然是拍的技術要高,如果是人物照的話那P出來的成分重要性是遠遠大於你拍的技術,因為人物照是非常顯眼細膩的存在物,你再怎麼有技術也無法把一個大象腿拍成玉藕,但卻P的出來,所以是要看什麼照片的,是要根據你拍的主題而定,什麼好器材,什麼色彩啊,那是其次,你個人的形象思維創作能力那才是真的首當其沖的,然後根據你作品主題,你要的效果,選擇是注重拍的技術,還是P的技術
❻ 圖片作品的創作流程一般需要哪幾步
一般分六步:
1、首先是選材做稿;
2、校對,即對出版編輯過程里的一個必須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審查訂正排印或繕寫的錯誤。
3、配色,簡單來說就是將顏色擺在適當的位置,做一個最好的安排。色彩是通過人的印象或者聯想來產生習理上的影響,而配色的作用就是通過改變空間的舒適程度和環境氣氛來滿足消費者的各方面的要求。配色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色彩的色相、明度、純度的對比來控制視覺刺激,達到配色的效果;另一種是通過心理層面感觀傳達,間接性地改變顏色,從而達到配色的效果。
4、上色,即填充顏色。
5、修正,即按字面意思解釋是修訂更正的意思,可引申為指整治、改正,治理。
6、整理(加細節或者添加背景):即對內容零散、層次不清的已有文字作品或者材料進行條理化、系統化的加工,如古籍的校點、補遺等。
最終完成
❼ 攝影最重要的是什麼
攝影就是在不斷地尋找秩序,
可秩序是什麼呢?
很多人可能就不清楚啦。
也有知道的人說是關系,
可關系在哪裡體現?
怎樣發現和確定關系呢?
很多人就糊塗了。
房地產最重要的是地段,地段,地段,
攝影最重要的就是主體,主體,主體!
有了主體才有陪體,
有了陪體才有關系,
有了關系才有攝影的秩序!
下面八點讓您全面了解主體:
第一,重中之重,主體明確!
此主體非彼主體!
要想拍攝一組場景相似的圖,
拍攝主體和場景
應該是離你比較近可以
時不時過去踩個點、蹭頓飯啥的。
比如一棟建築、支柱、
人或者你喜歡的任何東西。
可能你是個宅男OR宅女,
但攝影讓你重新撿起自己,
把自己丟到外面的世界。
那麼要好好想一想,
有沒有見過的哪個地方
特別適合攝影,比如自然光很足,
或者地面光滑的讓你隨時都要摔倒...
當時不時回到這個地方緬懷人生、青春,
就會發現這個地方的最佳拍攝點,
以及預測可能發生的狀況。
熟悉的地方有預測感。
可能用腦海里所知道的
完美角度進行拍攝取景,
直到筋疲力竭忘乎所以。
換個角度,
可能真的就是換一個度數。
如果人緣好,或者
有一群小模特排著隊等你寵幸,
千萬別猶豫,一個個帶過來試點。
盡管場景都一樣,
但保證出片的效果是不一樣滴。
信不信,試試就知道!
第二,主體有型,那就更好了!
人是個容易厭倦的物種,所以咯,
當很煩經常去某個地方取景,
那就找一個類似的場景取而代之。
拍攝一系列相關的事物,
就能輕而易舉地發現
其中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就好像寫論文,找到一個自己喜歡的選題,
然後就是瘋狂地查找
各種類別的文獻來支撐你的觀點。
是不是感覺棒呆了
拍攝主體可以是一系列相似的地點,
或者一根根看似獨立而又形態相近的柱子。
有句話叫,一枚硬幣有兩個面,
我們總在強調這兩面的差異,
卻忘了,它們共生在一枚硬幣上。
因此,任何事物都可以
成為一個系列,只要善於發現。
第三,主體要有一定的意義
建議找一些身邊的拍攝主體。
但不管是什麼,都要有一個概念,
拍攝的意義或者說目的是什麼。
舉個例子,大家都喜歡秋天的落葉,
但就不能換個方式欣賞嗎?
給自己定個規矩,比如,只拍一片樹葉?
一旦給自己限制條件,
就能用全新的眼光來看待這一樹落葉,
因為在這一堆里,
可能只有那麼一片,
才是你的眼中的珍寶~
可能發現自己想要給照片更多的留白,
或者只是讓某片干凈的風景成為葉子的背景。
所謂自律才有自由,
給自己某些限制,
才能讓大腦快速運轉,
尋找限制之內的無限可能!
第四,你的主體,應該是360°無死角
如果一組照片的主體
是某個確定的固定事物,
比如一棟建築物或者指示牌,
請充分發揮想像,
換個角度就不一樣。
當各種角度都拍了一遍之後,
再想想還有沒有其他拍攝方式。
總之,不要停止思考!
直接90°上下?夠近了嗎?
太遠了嗎?打個邊框會不會不一樣?
多角度探索可以提升構圖能力,
並促使產生更多的創意。
第五,把主體安置在不同的背景下
如果主體很方便攜帶,
比如下面這把椅子,就可以
把它放置在各種背景下拍攝。
或者你的對象小巧到
可以放在口袋裡,隨身攜帶。
這樣每到一個系的地方,
都可以拿出來取景拍攝。
讓主體處在不同環境下拍攝系列照,
將激發尋找更多意想不到的地方。
千萬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
你看我都帶著這把紅色的小椅子
跑遍了各個地方。
請記住,拍好照片,能屈能伸!
第六,帶著主體體驗一年四季
另一種非常棒的方式是一年中
重復拜訪某個拍攝場景或者主體。
沒有創作靈感時,
回到之前的拍攝地,
就像重新拜訪一位老朋友。
可能會發現這個老朋友家正在製作臘肉...
注意觀察主體在不同季節下的狀態,
又或者主體從未改變,
只有它周圍的景象隨著四季而變。
季節類主體可以是一棵樹,
或者某個確定的地點。
無論如何,關注主體在四季里的
不同狀態可以給你的創作提供靈感。
第七,和你的主體發生點故事
如果長時間跟蹤拍攝某個主體,
那麼需要進行適當的描寫
來敘述一個故事。
尤其當主體是人的情況下。
可能需要考慮拍攝
這個人的不同方法,甚至是拍攝地點。
舉個例子,可以固定對象的動作,
比如背對的姿勢。
那麼他背對的任何一個景點
都會成為一張有故事的照片。
更火爆的可以看看INS上面的牽手夫婦。
上傳到社交網路時,可以添加
一系列的標簽來整理編輯這組照片。
第八,來聊聊遠方
講故事也可以不要人,
烘托景物,
讓它充滿故事性。
可能這個地方大的出乎想像,
所以使用一組照片
來講故事就非常有必要。
拍攝某個地點的一組照片
會讓觀者產生一種完整感,
而且也會產生更多有創意的拍攝方式。
如果想要捕捉當下的感覺,
嘗試讓畫面表達不通的情緒。
試著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段
進行有對象或者無對象的拍攝,
並觀察不同的自然光所帶來的效果。
無論選擇怎樣的拍攝地點,
一定要記得從不同的角度來拍攝主體,
這樣才能捕捉到這個場景的真實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