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花山岩畫的圖像內容
中國戰國至東漢繪制在崖壁上的圖畫。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寧明縣東南14.5公里花山屯北明江東岸(見圖)。花山,壯語名為「岜來」,漢譯為「有畫的石山」。宋、明時代已有記錄。50年代初期調查發現。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畫面臨江,崖壁明顯內斜。畫面長約 172米,距江面最高約90餘米,底部高出江面30米,距離山腳一級階地 3~10米不等。繪畫顏料是赭紅色的赤鐵礦粉,用動物脂肪稀釋調勻,用草把或鳥羽直接刷繪在天然崖壁上。畫法採用單一色塊平塗法,只表現所畫對象的外部輪廓,沒有細部描繪。風格古樸,筆調粗獷,場面十分壯觀。現存圖像1900多個,包括人物、動物和器物 3類,以人物為主。人物只畫出頭、頸、軀體和四肢,無五官等細部。基本造型分正身和側身兩種。正身人像形體高大,最大的高達 2米以上,皆雙臂向兩側平伸,曲肘上舉,雙腿叉開,屈膝半蹲,腰間橫佩長刀或長劍。側身人像數量眾多,形體較小,多為雙臂自胸前伸出上舉,雙腿前邁,面向一側,作跳躍狀。
動物圖像主要是狗,皆側向,作小跑狀。器物圖像主要有刀、劍、銅鼓、銅羊角鈕鍾。刀、劍一般佩帶在正身人腰部。銅鼓數量多, 只畫出鼓面, 有的鼓面中心有芒,個別鼓面側邊有耳。這些圖像在畫面上交錯並存,組合成一個個單元,排滿整幅畫面。典型的組合是:以一個高大魁偉、身佩刀劍的正身人為中心,腳下有一狗,胯下或身旁置一面或數面銅鼓,四周或左右兩側有眾多的形體矮小的側身人。這些畫面可能是一場祭祀活動儀式的記錄,是巫術文化的遺跡。 岩畫由於長期暴露,許多畫像顏色逐漸減褪,模糊不清,有的畫壁已崩落,現正在研究保護措施。
② 號稱「萬祖之山」的昆侖山,發現萬年壁畫,上面畫的是什麼呢
中國其實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度,地域十分遼闊,但要說起來最神秘的地方,應該屬昆侖山,昆侖山是中國境內最神秘的山峰,在古代諸多典籍中,有關昆侖山的典故就有很多,而且昆侖山也有不少神秘所在,至今為止讓人難以捉摸,由於傳說眾多,也因此被人們稱為是「萬祖之山」。
當然中國地域遼闊,各個地區之間的文明並非是統一發展,這我們基本上也可以確定,但是有關類似「飛機」模型岩畫的出現,又帶給了現代考古上一個很大的疑團,如果要按照一般人的猜測來看,要麼現代人「穿越」打了過去,要麼存在史前文明,不管哪一種設想被證實,都會帶給人極大的震撼,甚至顛覆人現有的認識也說不定。
③ 世界各地的岩畫有哪些特色
歐洲岩畫集中出現在地中海沿岸等地區,多分布在洞穴內、岩石遮蔽處、露天崖壁上,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中石器時代,基本為狩獵的場面,其中尤以法國的岩畫居多,義大利、羅馬尼亞、葡萄牙、阿爾卑斯山等地也有相當多的分布。歐洲岩畫的主要題材是動物,令人不解的是岩畫中表現的動物大多是懷孕的,有的動物旁邊還刻畫著人類女性的生殖器,或者在這些懷孕的動物旁邊有天然孔穴存在。人類學家認為這應該代表著原始人對生殖的崇拜。
非洲岩畫分布得十分普遍,在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埃及、埃塞而比亞、肯亞、坦尚尼亞、蘇丹、辛巴威、索馬里等國家和地區都有出現。非洲的岩畫雖然沒有歐洲的岩畫古老,但要比大洋洲的史前岩畫流傳得長久,時間可達1萬年以上,是世界上岩畫流傳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
非洲岩畫
根據風格藝術、石垢的色澤、所表現的動物種類、人物服飾及武器等,非洲岩畫的時代可以分為四期:①古代水牛時期(約公元前9000—前3500年),以單獨動物、大動物及現代已經滅絕了的動物的寫實圖像為代表,是古代狩獵生活的反映;②牧養公牛時期(約公元前3500—前1500年),以大型的寫實家畜圖像為代表,包括大的公牛圖像,大型野生動物的圖像等;③馬時期(約公元前1500年—公元2世紀),包括風格化的人物圖像、馬拉班車以及大型馬車、寬大的服裝、風格化的公牛和其他家畜的圖像;④駱駝時期(約始於公元2世紀),在淺刻的駱駝圖像中,以概括的幾何圖案較多。非洲撒哈拉岩畫是世界各國學者公認的「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史前藝術博物館」。
印度岩畫主要分布在印度中部文迪山脈的丘陵地帶。最古老的岩畫可以追溯到距今2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根據風格,印度岩畫大致可以分為5期:①自然主義的岩畫,以描繪單獨的野生動物為主,造型古樸寫實;②風格化的岩畫,開始用線條勾畫人和動物的輪廓,或者是剪影式的平塗與粗線條的淺描並用,動物寫實,人物則是圖案化的、幾何形的;③裝飾性的岩畫,線條趨向裝飾化,往往在人和動物的外輪廓線中交織著直線、斜線、蛇形曲線,大量描繪人們的狩獵、舞蹈、奔跑等劇烈運動;④程式化的岩畫,線條復雜,色彩豐富,各種動物用優美的弧線和華麗的色彩裝飾,人體畫注意突出性別,畫面上出現了標槍、弓箭和石斧等;⑤折中的岩畫,基本是前四種的重復、模仿或者綜合。多為騎馬、騎象或步行的戰士手持盾牌和刀劍格鬥的場面,以及居住、歌舞、奏樂、禮拜、畜牧等生活場面。
中國岩畫中國是世界上岩畫遺存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岩畫在中國分布極廣,可分為三大系統區域:北中國岩畫、南中國岩畫、西中國岩畫。
在中國的北部,岩畫主要分布在內蒙古、寧夏、甘肅南部、江蘇北部。主要是以石器為工具,在深山幽谷裸露的石壁上鐫刻圖像而成的,到晚期也有用鐵為工具刻畫的。這類岩畫的特點鮮明,主要可以分為四類:動物岩畫、狩獵岩畫、放牧岩畫和人面岩畫。岩畫延續的時間很長,目前的研究表明,以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的岩畫居多。
以長江為界,南中國岩畫主要集中在雲貴高原及其周緣,包括貴州、雲南、廣西等及四川南部,最東到福建、廣東和台灣地區。這一區域的岩畫的最大特點是其繪制方法採用天然紅色顏料在石壁或洞穴中彩繪而成。岩畫的年代經同位素測定為距今約3000年。
西中國的岩畫表現比較復雜。其分布地域大致包括青海、新疆、甘肅河西走廊、內蒙古西部沙漠地帶以及西藏。幅員更加遼闊,岩畫類型也更加豐富多彩。
④ 將軍崖岩畫的相關內容
江蘇連雲港將軍崖岩畫發現於1979年,20多年來,崖壁上那些神秘的原始印記一直是考古界想要破解的難題,被稱為「東方天書」。近日,終於有學者稱破解了這部「天書」。
在對寧夏賀蘭山、內蒙古陰山等地發現的人面像岩畫對照研究考證之後,南京大學民俗藝術專家陳競教授認為:此前學界一般認為的至少有4000-6000年歷史的將軍崖岩畫,始作於春秋時期,是東夷族的附庸國——少吳氏郯國的巫師為死亡的王族招魂引魂留下的印記,而當時這里很可能是郯國故都。他認為:圖案中「大」字的圓形紋符號是指日中之大人,即東夷人,圓形紋、中間有一點的圓形紋均似鳥頭,象徵鳥人靈魂,一排人在跳巫舞,這是引魂升天的儀式。
這一解釋的提出,引起廣泛關注。畢竟這為將軍崖岩畫的破解又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連雲港將軍崖岩畫發現於1979年。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古老的岩畫,位於連雲港市西南9公里的將軍崖。1979年被發現時只有3組岩畫,主要內容為人面、農作物、獸面以及各種符號。其中第二組中的星象圖拓片和第一組中的兩張拓片模型已經作為我國最早的天文文物資料陳列於北京天文館古觀象台。
將軍崖岩畫的發現引起了考古界和史學界的高度關注。初步考證之後,專家認為:將軍崖岩畫是目前中國發現的唯一反映原始農業部落社會生活的石刻畫面;也是中國漢族地區首次發現的岩畫和年代最早的岩畫;還很可能是中國岩畫中最為獨特的人面岩畫的發源地。2003年,考古人員在將軍崖又新發現了一組「魚形岩畫」,使將軍崖岩畫的內容更加豐厚。
而將軍崖上神秘的岩畫符號到底記載了怎樣的原始信息卻一直充滿了疑團。
自1980年以來,全國眾多知名學者對將軍崖岩畫這部「東方天書」從民族學、考古學、文化人類學、原始宗教學、古天文學等領域進行了分析研究,有學者說是原始先民對土地神和太陽神的崇拜,有學者說是原始先民對穀神的崇拜,還有學者說是古代先民文面習俗的遺留。還有學者說是「最早的觀星測象台」。可謂眾說紛紜。今年三月份,連雲港有關部門甚至表示:如果有誰能真正破解「東方天書」,他們將以重金獎勵。
⑤ 歐洲最早的洞窟壁畫是哪兩個
法國拉斯科和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是歐洲最早的洞窟壁畫,同時也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兩處洞窟壁畫。
法國拉斯科洞窟中的動物壁畫是人類美術史上最早的繪畫記錄,距今已有15000年左右。拉斯科洞窟位於法國多爾多涅省蒙尼克鎮附近,是韋澤爾河谷中的一座洞窟。
阿爾塔米拉洞窟,位於西班牙坎塔布利亞自治區的桑蒂利亞納·德耳馬爾附近。這些岩洞在距今11000~17000年前已有人居住,一直延續至歐洲舊石器文化時期。
1985年該洞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史前人類活動遺址。舊石器時代的奧瑞納期、梭魯推期和馬德格林期先後有人類生活聚居在此。發現於19世紀下半期,製作年代稍晚於拉斯科洞窟。它包括主洞和側洞。
(5)崖壁岩畫高清圖片擴展閱讀:
阿爾塔米拉洞窟在距今11000~17000年前已有人居住,一直延續至歐洲舊石器文化時期。1985年該洞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阿爾塔米拉洞窟是1869年由考古學家馬塞利諾·德桑圖奧拉及次女瑪麗亞發現的,挖掘工作開始於1875年。它為南歐馬格德林的文明提供了絕好的見證。
1879年發現了第一批繪畫,起初,由於這些繪畫藝術高超,保存完好,曾一度引起專家們的懷疑。由此不難理解人們為什麼把它稱為「史前西斯廷小教堂」。
⑥ 澳洲大火過後,岩壁上的千年岩畫受到破壞了嗎
澳洲大火過後,岩壁上的千年岩畫受到破壞了。
盡管對岩畫的價值有所了解,但此處僅記錄了岩畫數個月的時間。在研究團隊的一次訪問中,還發現與損壞的岩畫相鄰的原始岩畫,但現在完全沒有痕跡。 顯然那裡還有更多的藝術品,但現在根本看不到了。遺產專家還認為,重要的遺址可能已被大火燒沒有了,專家認為應該修復其遺址。但是,在此之前,研究人員需要評估和調查對遺址的破壞程度。在澳大利亞北部地區,大火的影響很小,發現了原住民岩畫遺址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在這里發現了多達5,000個土著遺址。石岩壁上刻有澳洲蜥蜴,烏龜,袋鼠的圖像。
⑦ 滄源岩畫經歷了多少年的風雨
滄源岩畫經歷了3000多年的風雨。滄源岩畫具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採用剪影式輪廓畫法描繪人物,繪制技法簡單、粗率,造型稚拙、古樸,已被列為雲南省重點保護文物。
滄源岩畫是1965年1月發現的。1978年7月作了第二次調查,又發現了兩個地點。畫分布在高山崖壁上,崖面一般比較平滑,現在保存較好的幾處都是崖壁上有巨石,從而避免了雨水的直接沖刷。
岩畫的主要內容:
岩畫的內容以宗教活動為主,在雲南滄源岩畫中,除了宗教活動外,還有不少反映村莊生活的場景。在晚期岩畫中,還有一些人騎馬的圖像。這些岩畫點多位於江河沿岸的懸崖峭壁處,崖壁上部往往有向前突出形成的石檐,可避免日光和雨水的直接淋曬。
岩畫點前或者河對面通常有一塊兒平地,一般認為是人們祭祀、集會的場所。
⑧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最著名的是什麼
敦煌飛天壁畫。
飛天是莫高窟壁畫中最常見、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象。就連大門上的雕塑也是飛天:飛天雖然氣質優美,姿態優雅,但它只是佛像兩側的「配角」。作為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飛天有許多令人驚嘆的藝術形象。
敦煌飛天從藝術形象上說,它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佛教天人和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事融合為一,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
時代特點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在洞窟創建同時出現,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隨著敦煌石窟的建成而消逝。在這千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朝代的更替,政權的轉移,經濟的發展繁榮,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歷史情況的變化。
飛天的藝術形象,姿態和意境,風格和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藝術家,為我們留下了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一千餘年間的敦煌飛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變發展的歷史。其演變史同整個敦煌藝術發展史大體一致,分為四個階段。
以上內容來源:網路-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