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嶺南畫派高清圖片
擴展閱讀
直發卷發對比圖片卡通 2025-07-14 06:25:48
下雨前圖片唯美 2025-07-14 06:08:14
少女圖片素材 2025-07-14 06:08:13

嶺南畫派高清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17 22:17:03

1. 國畫裡面的燕子怎麼畫

國畫燕子的畫法,下面舉幾個例子:

第一種畫法:

1、先調中等墨色,筆尖蘸濃墨。一筆點頭(圖1)。

2. 吳岳秋的個人榮譽

1995年 國畫作品《荷塘淸趣》獲「金剛杯」全國書畫大賽最隹創作獎。2000年國畫作品《朝陽》入選廣東省美協主辦群藝館書畫大賽。2001年《清氣圖》獲廣東省監察紀檢書畫大賽優秀獎。2003年《生命的韻律》入選廣東省美協主辦群藝館書畫大賽。作品發表於廣東電視周報,揭陽日報,汕頭日報,中國書畫報和藝術報等。入編書籍《中國書畫家作品大觀》,《清風墨韻》,《中國書畫家名鑒》,《中國青年書畫家》,《中國當代書畫家》。
吳岳秋:畫筆下錦綉畫卷源於祖國在我心中吳岳秋,嶺南畫派第三代畫家,其恩師劉春草是嶺南畫派開派宗師陳樹人的唯一弟子。劉春草教授旅居海外50載難忘中國心;2014年2月7日,馬年春節後,嶺南畫派第二代著名畫家劉春草仙逝,享年90歲。一支畫筆、兩袖清風、三尺講台,傳播中華文化於四海,是劉春草教授一生的真實寫照。有網友在微博中悼念劉春草教授時如此感慨:」上帝喜歡看劉老先生作畫,所以,劉老先生就去了。「劉春草教授一生用筆墨揮灑渲染著祖國的秀麗河山,內心的故鄉情結是任何人都不能體會的。劉春草,原名劉頌耀,號竹園,1925年3月29日出生,祖籍廣東順德,是嶺南畫派創始人陳樹人的唯一弟子,與關山月、趙少昂、黎雄才、楊善深同為「嶺南畫派」第二代傳人。他創作的描繪祖國壯麗山河的《月是故鄉明》、《天下第一峰》兩幅作品被人民大會堂收藏。幼年時,劉春草在順德容山書院讀小學。中學時,劉春草跟隨父親劉鏞伯到廣州求學,清末太史桂南屏將劉春草收為入室弟子,後又將春草推薦到嶺南畫派宗師陳樹人門下為徒。弱冠之年的劉春草,書畫藝術得到名師指點進步很快,抗戰勝利後,廣州經濟蕭條,當時劉春草作品在廣州展出,所賣作品的款項能買到一套民房。解放前夕,劉春草應香港中文學院邀請,赴港任教。後在一次書畫展中,馬來西亞教育官員欣賞劉春草的作品和才華,聘請他到北婆羅洲(今沙巴)從事教育工作;在馬來西亞的歲月里,劉春草擔任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以傳播中華文化為己任。
劉春草先後在東南亞、歐美、澳大利亞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畫展。晚年的劉春草還在新加坡、香港、澳門等地舉辦畫展,觀眾如潮,人們紛紛被中國畫的魅力感染。劉春草是一位全才的中國畫大家,他筆下的花鳥、山水、人物,各具其美,栩栩如生。時至今日,在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藝術館、博物館、文化機構都珍藏有劉春草的作品。早在1941年,劉春草就在廣州文獻館舉辦第一次個人書畫展。1999年南韓亞細亞藝術展上,劉春草獲得最高獎項——亞細亞大獎,同年,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向他頒發政府元首B.S.K勛章。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春草旅居海外50餘載,游歷大半個世界,其創作手法也在嶺南畫派的基礎上兼收並續,融合了西畫素描、透視的手法,吸收海派、京派等特點,創立了「我之為我,只有我在」的獨特藝術風格。
雖然,在國外無限風光,劉春草卻不改拳拳赤子心。月是故鄉明,樹高千丈,落葉歸根。2003年,劉春草決定從馬來西亞回國定居。他在家鄉佛山市郊外修建「竹園」作為畫室,生活起居都在那裡。每日靜心作畫,將畫作所得款項都用於慈善事業。2008年,他獲得佛山市政府頒發的「外國專家證」,這也是佛山市書畫藝術家中獲此殊榮的第一人。2009年佛山市政府為他頒發「佛山友誼獎」。今日,你若到廣東佛山,劉春草先生的大名連計程車司機都知道。恩師陳樹人「未妨低處是前程」的精神一直影響著劉春草。做人淡泊名利,兩袖清風。劉春草把畢生嘔心瀝血創作所得幾乎全部奉獻給了教育、慈善事業。「希望為佛山嶺南文化名城建設,為嶺南畫派的發揚傳承,為故鄉為祖國作出更多貢獻。」老人這樣說。回國後,年逾古稀的老人更加盡心力,深夜常常伏案創作。他赴清華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給學生上課講解中國畫。
「我想在有生之年多努力一點,也許能幫助更多的人。」劉春草在世時告訴身邊的朋友。他多次舉辦畫展義賣作品資助社會。2007年,他將義賣作品所得310萬元悉數捐贈給澳門的勞工學校。生前,他在澳門醫院檢查身體,一報上自己的姓名,一群看護小姑娘就把老人圍繞起來,感謝老人資助她們完成學業,有今天這份工作。2009年,他在貴州黔西南州興義中學設立春暉班資助貧困的少數民族學生就讀,這一資助就是五年直至老人去世。2011年3月,他向佛山市榮山中學捐資20萬元,設立「劉春草扶貧助學金」,幫助在讀的貧困學子完成學業,資助有困難的畢業生升讀大學。2006年,劉春草飽含深情地創作長1.6丈,寬1.2丈的國畫巨作《天下第一峰》被北京人民大會堂收藏。在劉春草的畫作里,祖國的秀麗山川是他畫筆繪不完的美景。如今,劉春草老人已駕鶴西去,你若到訪竹園會看到大量被資助的學生寫給老人的感謝信,這中間有小學生,也有在校大專生、本科生。老人的音容笑貌彷彿展現你眼前。
2013年10月30日,嶺南畫派著名畫家劉春草在廣東佛山竹園以傳統拜師儀式收下弟子吳岳秋。今天是他嶺南畫派陳樹人這一支脈傳承人確立的重要歷史時刻。在釆訪中吳岳秋告訴記者,他永遠都不會忘記,那天給恩師劉春草奉茶時老師對他說的話。後來,吳岳秋在自己的博客中寫道:那天,我就像一個孩子在過新年時分得了一塊糖,而這塊糖足以讓我甜一輩子不忘,我感到非常欣喜和榮幸。
這十年間,吳岳秋每周要去竹園多次,向劉春草學習書法繪畫,二人情如父子,親如家人。回憶起和恩師劉春草相處的日子,吳岳秋不禁潸然淚下。他說老人愛吃海鮮,在廣東省人民醫院期間,因為不能說話,老人用畫板在白紙上畫出螃蟹和蝦,告訴吳岳秋自己想吃海鮮了。老師常說「老吳,你辦事,我很放心!」如今,這句話不時在耳邊響起。談及和老師的師生緣分,《吳岳秋畫集》出版,劉春草欣然題字作序。老人這樣回憶兩人的交往:吳岳秋與我相識於祖國襌城,他是潮汕揭陽人,說起來我萍居海外數十年,以推揚中華藝術為已任,所到處,有水的地方,便有華人,有華人,便有潮汕人,有了潮汕人,便有中華文化,舉凡教育慈善機構,便得潮汕人支持,一壺茶,一杯酒,兩句潮音歌曲,詩詞書畫,多是來自韓江流域。吳岳秋便是生長於韓江流域了。東方的藝術與西方的文化不同,浩然之氣於心間,雅雋的筆墨表現在紙素里,文以載道,吳岳秋的作品了無俗氣,山谷畫師說:「俗氣不可醫,稍落名利,則終身不能到藝術的彼岸。」我喜其誠,復循循古道,故常引所知,以啟藝匙。他擅畫荷花靜直香遠,出污泥而不染,正是從事藝術的人格觀,鍥而不舍的原則,移動圖片八大石溪上而宗院,日課勤習可以卓然大觀了。
書畫評論家伊諾在《路正根深的嶺南派畫家》評論中寫到:水清出芙蓉,禪心凝荷魂。一字一畫,一言一行,返歸自我,緣起這種感覺的人,這便是,「萬荷堂」主人吳岳秋。早年的吳岳秋雲游四海,尋師學畫,博眾家之長,走進自然感悟的天地。得到恩師劉春草真傳後,繪畫上再度飛躍;謙虛誠實的他不負恩師所望,通宵達旦,日夜苦練,潛心感悟,在畫壇獨領風騷!吳岳秋的勤奮是記者在采訪中不曾多見的,作畫間隙休息時他會泡上一壺好茶,聽聽音樂,和多多說說話。多多是恩師劉春草的愛犬,如今,一直陪伴在他的身邊。在吳岳秋的作品中荷花、木棉、牡丹、山川、松樹常常是其最擅長的。吳岳秋喜歡荷花、欣賞荷花、畫荷花,畫得如痴如醉。他說畫家要有潔凈的靈魂,慈悲的心,這樣才能出好的作品。書畫同源,畫品如人品,通過作品可以看得藝術家的修為。
2011年出版《吳岳秋畫集》,同年10月18日作品參加劉春草北京政協禮堂畫展。2012年嶺南出版社出版《劉春草吳岳秋師生畫集》,同年,吳岳秋國畫作品由中國民航在全國機場貴賓廳發送;這一年,他的荷花作品《荷花圖》、木棉作品《花冠群香》兩幅作品入選中國郵政明信片全國發行。2013年6月出版第四冊《劉春草吳岳秋師生畫集》。2013年1月16日,「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劉春草、吳岳秋師生作品展」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隆重舉辦。廣東省原省長盧瑞華為畫展題詞,廣東省美協主席許欽松為畫展題詞並作序。廣東省廣東畫院黨委書記致辭,此次展覽引起媒體廣泛關注,展覽共展出70多幅劉春草、吳岳秋的新作。專家評價作為嶺南畫派第二代傳人的劉春草教授雖然年近九十,作品依然大氣雄渾,意趣高妙,形成了「我之為我自有我在」的鮮明精神風骨;其徒弟吳岳秋的作品也讓廣大觀眾驚喜,他的木棉、荷花系列作品色彩絢麗,筆墨老辣,畫風灑脫飄逸,傳承了劉春草教授的藝術特點並形成了新時代風格。在場的收藏家無不認為,近年來嶺南畫派畫家作品收藏前景喜人,吳岳秋的作品將成為收藏家的新寵。
2013年10月吳岳秋的荷花作品《出污泥而不染》榮獲首屆澳門國際荷花展二等獎,後該作品被澳門「賞心堂」收藏。2014年春節吳岳秋作為嶺南畫派的代表畫家通過廣東衛視向全國人民賀歲拜年。2014年4月,吳岳秋應邀參加「中澳投資2014重慶臨空旅遊文化商貿合作論壇」,他的作品《松青峻嶺通雲氣》作為國禮贈送澳大利亞代表團,為澳方商務部收藏。如今,吳岳秋為聯合國創作的《南國木棉圖》正在創作中。墨韻生輝,大家氣象,品高淡雅,隱者之風。這是記者對吳岳秋的評價。吳岳秋說,作為嶺南畫派的傳承人,嶺南畫派傳統的撞水撞粉重渲染的技法將隨著發展而創新;自己畫筆下的錦綉畫卷,源於祖國在我心中。

3. 廣州省博物館有什麼古董

廣州是市,不是省。有一個廣東省博物館,還有一個廣州博物館。

廣東省博物館:
截止2009年12月,通過考古發掘、收購、調撥、接收捐贈等方式,廣東省博物館藏品已達16.6萬余件(套),其中,一級文物404件,二級文物7284件,三級文物12639件,自然標本、化石4萬余件(套)。館藏中的古字畫、古陶瓷兩類傳世文物,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在全國博物館中,均名列前茅,尤以「嶺南畫派」書畫藏品豐富而聞名;端硯和潮州木雕獨成系列,是極具特色的廣東傳統工藝收藏品;廣東出土文物、廣彩瓷器、石灣陶塑、廣州牙雕、外銷畫等極富地方特色;自然標本中的「須鯨骨骼」、「巨型孔雀石」和五噸多重的「信宜玉石」等亦極其珍貴。此外,廣東省博物館還收藏有圖書資料10餘萬冊。
豐富的藏品資源為廣東省博物館深入開展學術研究與陳列展示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開館至今,廣東省博物館舉辦了數百個高水平的陳列展覽,先後推出了許多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的基本陳列和臨時性大型展覽,如《廣東歷史大觀》、《漆木精華——潮州木雕藝術展覽》、《廣東出土文物展覽》、《廣東省改革開放成就展覽》、《珠聯璧合——泛珠三角文物精品展》、《荊楚輝煌——湖北省楚文物精華展》、《廣東珍稀動物展覽》、《廣東省社會發展成就展覽》、《國民黨「一大」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史料陳列》等,共接待觀眾達千餘萬人次,充分展示了廣東的歷史發展進程和鮮明的地方文化藝術、自然資源特色,向國內外觀眾推介了中華傳統文化,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和效應。特別是自2008年3月28日起,廣東省博物館正式開始向社會免費開放,突出發揮了廣東省博物館的職能作用,開創了廣東省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新局面。

廣州博物館:

廣州博物館位於廣州風景秀麗的越秀山,館址鎮海樓。鎮海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永嘉侯朱亮祖修繕廣州城時,北城垣拓展至越秀山上時建造的城樓。鎮海樓自清代以來,多次被評為羊城八景和現代十大旅遊美景之一。1928年,廣州市政府在修葺的同時,於此籌辦「廣州市立博物院」,1929年2月11日,正式對外開放,為我國最早期創建的博物館之一。1941—1945年,稱為廣州市立圖書博物館。1946—1949年,稱為廣州市立博物館。1950年至現在,稱為廣州博物館。廣州博物館經過不斷發展,現除鎮海樓展區外,同時還有廣州美術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紀念館、三·二九起義指揮部舊址紀念館三個分展區 廣州博物館是一座具有地方特色的綜合性歷史博物館,是收藏和展示廣州地方歷史文物的重要場所。現館內常設展覽為「廣州歷史陳列」展,展覽通過近千件古、近代的圖片、資料,使人們從中了解到廣州歷史發展的概況與地方文化的特徵。此外,廣州博物館還定期舉辦各類專題性、紀念性的臨展。

廣州博物館的藏品,主要是建國以來考古發掘的出土文物,這些文物是館藏的基礎。同時通過市政府調拔,向社會廣泛徵集、購買與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捐贈,目前,館藏由初期的三干多件增至十萬件。
館內常設《廣州歷史陳列》展覽,通過廣州出土和採集的近千件各時期的文物、照片和資料等展品,系統展示了廣州五、六千年來,文化、風俗和城市發展等變遷軌跡。在展區東側為專題展廳,舉辦各種專題的特展。西側有展示廣州歷代珍貴史料碑刻的碑廊和清城防大炮。

4. 高劍父魚躍圖寫的什麼字

高劍父魚樂圖的簡介。在畫幅偏下偏右的素紙中畫有一條魚,從畫魚的筆勢來看,作者先畫出魚頭,數筆而出,然後再畫出魚背,另又一條線畫出魚腹,最後畫出魚尾鰭,最末給魚點睛,使一條完整的魚兒躍然紙上。畫中的魚,筆墨簡率豪放,神態極為生動,妙趣橫生。
畫幅左上角作者自題:「三萬六千頃,畢竟有魚行。到爾黃頻,海潮吹上笙。辛重光之十二月既望畫並題。」鈴「八大山人」朱文屐形印、「八大山人」白文方印、「在笑」朱文長方印。[1]

5. 有哪些特色文化旅遊展館值得一游

每個城市都有值得一游的地方,我來說說我去的幾個吧!

1、淮北鳳凰山綠色食品旅遊文化博覽館

淮北鳳凰山食品工業文化博覽館定位為中國食品文化博覽館,以「涵養生命的力量」為設計主題,從過去、現在、未來充分展示中國食品文化悠久的歷史與輝煌的成就,展示中國食品文化的多樣性和淮北地方食品工業的專屬性。

6. 廣東省博物館的陳列展覽

廣東歷史文化陳列
「廣東歷史文化陳列」展廳面積4000多平方米,共展出文物一千五百多件/套,照片三百多張。作為廣東省博物館三大基本陳列之一,該展覽通過文物、圖片、油畫、雕塑、模型、多媒體、復原場景等豐富的展陳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向觀眾展示了廣東從馬壩人到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文化變遷。 「廣東歷史文化陳列」共四篇,以時間順序為主線,分別是南粵源流、揚帆世界、繼往開來和粵海烽火。
廣東省自然資源展覽
「廣東省自然資源展覽」展館近4000平方米,共有地質地貌、礦產、寶玉石、中草葯、陸生野生動物、海洋生物、古生物等7個主題展覽,主要包括《我們的家園——地質地貌館》、《我們的寶藏——礦產資源館》、《石之精靈——寶石館》、《嶺南本草——中草葯館》、《陸生的動物居民們——陸生野生動物館》、《海洋動物世界——海洋館》、《探尋消失的生命——古生物館》。
潮州木雕藝術展覽
潮州木雕藝術展覽分源流篇、製作篇、藝術篇、器用篇、欣賞篇,展出木雕實物200多件(套),有描金漆畫、圖大壽屏、圓雕蟹簍,還有造型獨特的神龕、神亭、神轎、薰爐罩、饌盒、糖果架、紙煤筒。籌展人員逼真地復原傳統潮汕民居的廳堂、卧室、書房等場景,再現了木雕製品在潮汕民間傳統社會生活中的陳設應用。
館藏歷代陶瓷展覽
館藏歷代陶瓷展覽以中國陶瓷發展歷程為線索,以館藏陶瓷文物為依託,展示了從新石器時代到清代,中國陶瓷從產生、發展、到興盛的歷史。該展覽從館藏中精選出近三百件文物,從工藝的進步、器物的演變和對外貿易等方面,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中國古代陶瓷文化的面貌。展覽共分四個部分:「初見窯火——陶器的起源與瓷器的濫觴」、「瓷國崛起——陶瓷的發展期」、「各領風騷——陶瓷的鼎盛期」、「南國明珠——廣東陶瓷的發展歷程」。
端硯藝術展覽
「紫石凝英——端硯藝術展覽」展示廳面積達600餘平方米,展出館藏端硯近200方,展覽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硯林回溯,概要介紹硯的源流、端硯的發展歷史和時代特色。第二部分:石質粹美,對端石獨特的自然屬性加以介紹。第三部分:神工鬼斧,從工藝流程、雕刻技法、硯形硯式、裝飾題材、因材施藝五個方面對端硯的工藝加以展示介紹。 第四部分:鐫詩題銘,以50餘件明清時期鐫有銘文的端硯,展示更加深沉的硯文化內涵。 萬曆時代的海貿傳奇(2015年9月23日至2016年3月20日):廣東省博物館以「南澳I號」、「萬曆號」這兩艘沉船的發現及研究為基礎,探索這一時期海洋中西方海洋貿易的發展、內涵與變遷。展覽分為「中國海洋貿易黃金時代的到來」、「 碧海沉舟-東西洋沉船的發現」、「 貨通萬國-海洋貿易物品」、「 時間膠囊-流動的社會」、「 東西匯流-大航海時代」五部分。讓觀眾通過展覽去了解這一段作為中國海洋貿易黃金時代前奏的絢麗圖景。
館藏宋元以來繪畫精品展(2015年9月16日至2016年2月22日):本次展覽由廣東省博物館主辦,展覽分為宋元、明、清、近現代四個部分。宋元部分從有限的畫跡窺其發展之大略;明、清、近現代部分按時間為線,展現畫派紛呈,名家輩出的藝術現狀,基本上囊括了明清繪畫史上絕大部分畫派及其代表畫家。
展覽回顧 時間名稱2010.8.2至2010.10廣東歷代繪畫展覽2010.8.12至2010.9.5陳略中國人物畫作品展2010.11.6至2011.2.8考古中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60年成果展2010.11.22至2011.2.10TCL經典藝術多媒體互動展2010.11.25至2010.12.24劉藕生書畫展2011.3.1至2011.3.31握手中國——雷米·艾融 林若熹巡迴畫展2011.5.20至2011.5.31妙筆神遊——嶺南畫派鮑少游書畫展2011.6.10至2011.7.10瓷都珍萃——江西省博物館藏景德鎮古代瓷器精品展2011.6.25至2011.7.10黃君實書畫展2011.6.28至2011.7.2廣東省直屬機關慶祝建黨90周年書畫攝影展2011.7.20至2011.8.20吳南生捐贈書畫展2011.7.20至2011.8.19光輝的歲月——石灣陶藝回顧展2011.8.2至2011.8.31劉秉衡師生書畫展2011.9.21至2011.10.20氣吞河嶽——辛亥風雲人物墨跡展2011.9.21至2011.10.15大道之行——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影像展2011.10.21至2011.11.20角度——第二屆廣東青年畫院畫家作品匯報展2011.10.22至2011.12.1嶺南風韻——饒宗頤教授書畫藝術特展2011.11.25至2011.12.22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展——陽春根雕展2011.12.7至2012.2.7重返巴洛克——那不勒斯的黃金時代繪畫展2011.12.28至2012.2.28天南重地—雷州歷史文化展2012.2.21至2012.3.15風起南方——紀念小平南方談話20周年圖片展2012.4.10至2012.6.28雪域瑰寶——西藏文物展2012.4.27至2012.5.8當代藝術的超越——美國華裔畫家徐健國繪畫作品展2012.5.15至2012.6.15薪火相傳——梁又銘·梁政均書畫展2012.6.1至2012.11.30深海奇珍 The Deep2012.7.10至2012.10.10紫石風流——現當代端硯精品展2012.8.28至2012.10.9傅山書畫精品展2012.10.16至2012.10.28墨香雅韻—楊和明書畫展2012.10.30至2012.11.5弘揚廣東精神,建設幸福廣東——書法邀請展2012.11.13至2013.5.19海上瓷路——粵港澳文物大展2012.11.16至2013.2.20紀念蘇庚春先生暨徵集書畫精品展2012.11.30至2013.1.26和諧能源之旅2012.12.5至2013.3.10南國石韻——廣東四大玉石精品展2013.1.16至2013.3.3五光石色——彩色寶玉石展2013.3.12至2013.5.10首屆廣東省博物館文化產品創意設計大賽優秀作品展2013.3.16至2013.3.31人性與愛:李自建油畫展2013.3.27至2013.5.19中美文化雕塑園藝術成果展2013.4.23至2013.6.23玉葉金枝——明代江西藩王墓出土玉器精品展2013.4.28至2013.5.5中國陶瓷藝術大師黃志偉作品展2013.5.18至2013.7.5愛綠草堂春常在——王蘭若、黃文鳳捐贈書畫展2013.6.5至2013.7.31晉國遺珍——山西出土周代文物精華展2013.6.6至2013.7.6靜木清緣——金絲楠薄浮雕藝術展2013.6.8至2013.6.112013年文化遺產日系列活動2013.6.20至2013.7.16當我遇見你——世界兒童融合藝術大展 2014.2.12至 2015.3.31重彩華章——廣彩瓷器300年精華展覽2014.12.5至2015.4.19君子之風——傳統梅蘭竹菊繪畫展2015.6.10至 2015.8.9天府匠心——四川博物院藏文物精品展2015.9.29至 2016.1.3夢回五千年——探尋消逝的良渚古國

7. 有名的畫家吆什麼山月的嗎

關山月(著名國畫家、教育家)

關山月(1912年10月25日—2000年7月3日)原名關澤霈,1912年生於廣東陽江。嶺南畫派代表人物。

出版有《關山月畫集》

代表作欣賞《綠色長城》

綠色長城

8. 十香園的園內陳設

十香園內設置了《十香園與居巢、居廉》專題展覽。展覽以圖片、實物、高分子模擬蠟像人、場景復原、多媒體展示等形式,讓觀眾了解居巢、居廉的藝術特色和成就。十香園是廣州市一處新的參觀游覽的好地方。
居巢、居廉在晚清畫壇上享有盛名,他們繪畫的藝術在繼承前人沒骨法的基礎上,創造出「撞粉」、「撞水」激發,題材多以花鳥魚蟲為主,兼反映社會民生,構圖造型巧出新意,成為清末嶺南畫壇的主流。十香園以蒙館形式,培養了廣東、廣西等地一大批美術人才,其中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陳樹人為最出色的入室弟子,故十香園又稱「嶺南畫派搖籃」。

9. 介紹廣州歷史

1、鎮海樓(廣州博物館)

又名望海樓,俗稱五層樓。位於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園)小蟠龍岡上,為廣州城市標志之一。現是專門收藏、展覽關於廣州歷史文物和史料的場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擴建廣州城,將宋三城(子城、東、西兩城)合並,並開拓北城800餘丈,城牆橫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層高樓以壯觀瞻。建築有雄鎮海疆之意,故名鎮海樓。

廣州城的歷史上,除了鎮海樓,沒有哪座建築能夠在漫長的6個世紀中都穩居「城標」的寶座。廣州博物館館藏的《十三行油畫》,畫面描繪了清代廣州十三行商船雲集的繁榮景象,商館右後方不遠處的一座紅色五層高樓格外顯眼,這就是鎮海樓。藏品中還有一張外國明信片,圖片的主體就是清代的鎮海樓。

實際上,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鎮海樓就是外國人眼中「廣州」的象徵,進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國」的象徵。自明代起,漂洋過海的外國商船,一過獅子洋,經虎門北上,沿途可見蓮花塔、琶洲塔、赤崗塔。駛近廣州城外,望到高聳在越秀山上的鎮海樓,便知到了廣州。

600多年間,鎮海樓由於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廣州城下,300守城將士堅守鎮海樓十個晝夜,不眠不休,最後彈盡糧絕,無一生還。如今鎮海樓的旁邊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時期廣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戰之時,兵部尚書彭玉麟奉命到廣東督師抗法,以五層樓為海陸兩軍指揮部。1885年,朝廷議和之聲甚囂塵上之際,彭玉麟上書朝廷,力爭抵抗。但清政府最終選擇了妥協,郁悶中的彭玉麟舉目廣州城,撰下了一副廣東最有名的對聯:「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對於這副對聯,有評論解讀說,聯中「故侯」指朱亮祖,鎮海樓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樓存,可證歷史滄桑。「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則是有感而發,當年彭玉麟因中法戰爭率兵至廣東辦理防務。他是主戰派,反對和議,但最終只得「淚灑英雄」了。此聯先詠樓,後寫人,意境磅礴,不失為一幅佳聯。

據《鎮海樓名聯話舊》一文作者陳叔垣先生說,少時他曾隨其父登鎮海樓,親見三樓懸掛木雕對聯,下款署為「宮保雪琴彭玉麟」(宮保是官銜,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樓則懸掛兩廣總督瑞麟書寫的「鎮海樓」三字。

就是說,這副對聯當時懸掛在三樓,是彭玉麟本人書寫的。彭的手跡後來遺失,改由葉恭綽、沈演公、吳子夏等書法家「補書」。現在這副對聯懸掛於五樓,且用兩種字體,由兩位書法家書寫。

清光緒年間,廣東幾個陳姓族人,倡議在廣州籌建一座全省性的陳氏合族祠堂,各地陳氏熱烈響應,紛紛慷慨捐資。

1892年,京城傳來喜報:一名陳姓子弟被欽點探花郎。這對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謂錦上添花。族人驚詫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靈驗!於是更大規模的籌資活動開始。

1894年,宏偉而精緻的陳氏祠堂宣告竣工。這座祠堂,就是聞名至今的陳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陳姓子弟,叫陳伯陶,東莞市中堂鎮鳳涌人,他也是修建陳家祠的幾個倡議者之一。

陳伯陶五歲就讀,六歲師從廣東歷史上有名的大學者陳澧。他少年勤學,生性聰慧,十歲便能背誦五經。某日,父親的兩位朋友方文炳(東莞報功祠四君子之一)與方應錫來訪,夜飲,見伯陶夜讀,就出上聯為「半夜讀書燈火細」的對聯叫伯陶應對。伯陶應聲說「三更飲酒月輪高」。聽後,方文炳對方應錫說「此佳婿也」。方應錫即與陳家訂立婚姻,把次女許配給陳伯陶。

21歲,陳伯陶中了秀才,25歲時獲鄉試第一名。老師陳澧更以對聯贈送給陳伯陶,勉勵他「文章高似羅浮頂,科第連登會狀元」。可惜,此話並未「一語成讖」,光緒十八年陳伯陶復出應試,在殿試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狀元。然而在試卷中,他將「宣撫司」寫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壓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豐朝狀元、戶部尚書翁同和為他據理力爭,謂此積學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為了東莞歷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這之後,38歲的探花郎陳伯陶,歷任雲南、貴州、山東鄉試副考官,文淵閣校理,武英殿纂修,國史館總纂,憲政編查館一等諮議等職。雖沒高官厚爵,而對於生性不善逢迎的陳伯陶而言,也稱得上青雲直立。即便在甲午戰敗、戊戌變法等事件沖擊下,陳伯陶也是不為所動、坐懷不亂。

庚子亂起,八國聯軍攻陷京師,光緒和慈禧倉惶出逃。陳伯陶仍不為時勢所動,早在1898年,他便親自見證了李鴻章代表中國與英方簽署《拓展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及香港地區235個島嶼99年的恥辱之事。兩宮返京後,陳伯陶入職南書房,後被派往日本考察學務,歸國後出任江寧提學使。陳伯陶重視國學,曾四處奔走,游說勸諭國內外華人華資辦學以振興中華。

1906年,陳伯陶協助當時的兩江總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創辦國內首個培養僑生的學堂,目的是培養華僑學生的國文及國語等,並由陳伯陶命名―――暨南學堂,也就是今天廣州暨南大學的前身。陳伯陶更以提學使身份,兼任暨南學堂監督,親自製定辦學章程和經費預算。他與中國教育的深厚淵源,由此可見一斑。

鳳凰網—清代兵部尚書青睞鎮海樓?

人民網—中國廟立著「黑臉番鬼」?

網路—趙眜

網路—南越文王墓

網路—陳伯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