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壺關縣的介紹
壺關縣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位於山西東南部,東與河南省林、輝二市相連,西與長治市為鄰,北與平順縣隔界,南與陵川縣壤。2009年,壺關縣轄5個鎮、7個鄉、1開發區。總人口29.16萬人(2010年),有漢、回、滿、壯、白、彝、蒙等七個民族。縣城距長治市只有13公里,是長治市的東大門,繫上黨城鎮群重點之一。故西鐵路、蔭林公路橫貫縣境,是國家中部地區經濟開發的重化工基地,也是晉豫經濟文化交流的要沖。
『貳』 壺關太行山大峽谷的景點介紹
東出河南林州,至合澗,經弓上水庫,進太行山大峽谷,入大河關,上行至(西從太行山大峽谷入口處——山西壺關下石坡,沿蔭林公路,穿越王莽峽、土圪堆、日月隧道、紅豆峽口,下行至)古鎮橋上村,即到八泉峽風景區入口。
八泉峽風景區因主源有八道大水同出一地故得八道水。2001年旅遊開發時,又依峽谷中部又有兩處八泉,三處泉數均合「八」數,易名太行八泉峽。
太行八泉峽,是太行山大峽谷群中品位最高,內涵最豐富,結構參差,氣勢宏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景區。它南起橋上古橋,北至石子河畔,東負梯腦山脈,西連石河沐岑脊。境內:海撥最高的山峰達1700餘米,澗壑最低處僅600餘米,相對落差達1100餘米,總面積170平方公里。峽谷全長11公里,流城面積60.3平方公里。泉源300餘處,飛瀑30餘條,主源八道水流量1m3/秒。現已開發面積為32.14平方公里,依地理位置及內容設置,共分四大景區,十大景點,百餘個景觀,四大旅遊項目。四大景區為:「偉人峰、伯陽山景區,梯腦山景區(雲崖棧、大瑤窪、天上人家),八道水景區、石河沐山脈景區」。旅遊項目為「地上看、水中游、天上觀、雲中行」。而分布在石河沐、梯腦山兩條山脈之間的古村、古寨、古寺、古廟及山林景觀、古代戰爭遺跡等90餘處景點景觀尚待開發。
俯瞰全境,東西兩側山巒起伏,中間溝谷斷壁對峙,呈南北走向模卧其趾,由南往北漸次抬升,山峽珠聯恰如一條騰飛的翼龍。
山以秀峰爭奇,以史聞名。拾階登頂,移步山間,山巒疊翠,奇峰林立,山泉叮咚,仙境迭出。臨澗可觀峽聞濤,小憩可與鳥共舞,朝夕能觀日出日落,霧雨可賞霧海靈光,真乃人間仙境,不可多得。故有仙居,轆轤城,馬奇寨,砂駝,坂窯等諸多古城遺址。尤其兩山依峽谷激流為天然屏障,歷代圖天下者,固守山寨,逐鹿太行,爭霸中原的故事流傳不息,膾炙人口。為歷史名山積演下豐厚的文化資源。使八泉峽風景區錦上添花。
峽以險峻爭雄,以水揚名。蜿蜒11公里的長峽,如同一幅潑墨長卷,將峽谷氣勢、山泉飛瀑,激流浪花、奇峰異石濃縮於此,形成一幅巨大的山峽風景畫。盪舟湖面或逆流而上,「畫卷沿畫軸徐徐展開」,環顧兩岸,絕壁如削,對峙高聳,雄偉壯觀,撼人心魄;岸邊崖間湧泉突突,水柱列列,迭迭飛瀑,瀉銀流玉,諸泉匯谷,聲若洪鍾。使雄偉壯觀的峽谷,增添了無盡的靈氣,故有淇河主源,「太行第一水峽」之稱。舉首仰望,峽頂峰頭,日月孕育,風雨雕蝕,奇石如筍,洞若門戶。尤其令人驚嘆的是同一條峽谷,同一面崖體,同一條河床間,依次出露出元古界長城季紅砂岩,古生代寒武系、奧陶系石灰溶岩、頁岩等三大古岩層,隨岩層的逐層逐季形成,全面展示出了遠古海洋生物漫長的進化史。素有「古代海洋博物館」之稱。國家地質專家考察後驚嘆的贊到:八泉峽是太行山大峽谷地質公園中心區,出露的片麻岩是國內一大奇跡。據中科院旅遊研究與規劃設計中心的專家們確認,八泉峽屬「世界級極品旅遊資源」,「太行第一雄峽」。是自然觀光,生態旅遊、地質科考、休閑度假的理想佳地。 太行山大峽谷紅豆峽自然風景區,位於山西省壺關縣境內,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是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和中國最美十大峽谷。由於境內生長著寓意相思的珍稀樹種「紅豆杉」故被譽為「中國情峽」。
紅豆峽雄奇險幽,集北方陽剛粗狂與南國陰柔和美於一體,可謂匯千峽之秀,納萬種風情。這里有雄山秀水,直壁斷崖。整條峽谷由億萬年前造地運動形成,斧砍刀削,絕壁對峙,河谷高斷,瀑潭疊出,岩層豐富,化石眾多。這里林木蔥郁,生態完好,森林植被覆蓋率達90%,彷彿一座天然氧吧。在峽谷深處的裙褶形溝坡上,成片生長有2萬余株天然紅豆杉,這在我國北方地區實為罕見;方圓2.5平方公里的石樹公園,奇石林立、樹木參差、石樹相依,渾然天成,獨具特色,為專家學者拍案叫絕;峽谷內還開發建成極具觀賞價值的雜果園和植物園,是情侶幽會、休閑觀光的好去處。這里有鄉村人家,田園風光絕佳。民風淳厚,民俗淳樸,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如詩畫卷,不失為都市人返樸歸真的理想境地。這里有商煙隋磚,文化底蘊厚重。穿峽而過的白陘古道是上黨古八陘之一;建於隋代和明代的滴谷寺、九連寺,遺址尚存,壁畫、石刻、碑碣等遺產頗豐,是探索、考察、研究史前文化、古代歷史和佛教文化的現實教材。此外,這里還有紅豆峽保衛戰炮台遺址,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通過對以上資源的初步開發,紅豆峽自然風景區已成為集自然生態旅遊、地質古道旅遊、宗教民俗文化旅遊、休閑娛樂旅遊、攀岩探險旅遊、愛國主義教育旅遊等一系列旅遊項目為一體的旅遊勝地。
峽谷山水共天祥地和,紅豆情思品和諧溫馨。紅豆峽美,美在自然;紅豆峽奇,奇在珍稀;紅豆峽幽,幽在深邃;紅豆峽秀,秀在玲瓏。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充分體現的是陰陽比和、古今結合、人與自然和諧。主要景點有七仙峪、三疊潭、紫雲嶺、鋸齒嶁、龍眼泉、滴谷寺、石樹苑、紅豆谷、植物園、鵝掌溝等。沿峽入境,如墜畫廊,千峰競秀,萬木爭奇,清流潺潺,飛瀑迭迭,湖光山色,五彩紛呈。正如詩人所贊「此景本應在天上,醉佛失手落人間」。遊客至此,可攀崖賞紅豆,一線天中游,幽谷觀奇景,湖潭戲青波,擺渡思古韻,隔岸唱情歌,享受的是和諧、和美、和合,體味的是溫情、溫馨、溫暖。紅豆,讓人心心念念,情意綿綿!紅豆峽,讓人物我兩忘,魂牽夢縈 黑龍潭紫團山風景旅遊區位於太行山大峽谷自然風光旅遊區(國家森林公園)「黑龍潭—紫團山—真澤宮景區」范圍內,位於山西省壺關縣東南部,距長治市64公里,距山西省太原市250公里,距河南省鄭州市280公里,距河北省石家莊市300公里。
黑龍潭,內有龍王廟,古為方圓百里的鄉民遭受旱災時,拜祈甘霖的神聖之地,所在峽谷窈窕峽長蜿蜒曲折,峽谷兩壁陡峭奇聳,峰巒疊嶂,奇石佳卉,目不暇接,已然開發的龍潭戲水,懸梯漫步,龍潭靈澤,凌空棧道,孤山巡遊等景點貫穿其中,春花秋月,平沙落雁,曲疊沉懸。
黑龍潭主要景觀有龍湖盪舟.懸梯漫步、龍潭靈澤、索橋探險、孤山巡遊等。進入黑龍潭峽谷口,迎面便是人工湖——龍湖。這里峽谷寬闊,河床平坦,相聚不遠處有兩道數米高的泥石大壩,將五指河攔腰截住,迴流成湖。水瀉受阻,迴流成湖。待到水位高漲,漫過壩頂,數道瀑布,直瀉壩底。遊客可乘備好的橡皮舟在龍湖上盪漾,欣賞湖光山色。棄舟登岸,沿河逆行,峽谷越收越窄,水流越來越急,將小徑淹沒,迫使遊客登上凌空搭建在懸崖上的棧道。棧道寬60厘米,長達800餘米,從黑龍潭開始,依峽谷走勢,蜿蜒前進,直達峽谷盡頭。遊人漫步棧道上,駐足憑欄觀景,腳下是深谷急流,游魚躍水,水鳥翱翔。身旁為懸崖絕壁,奇石佳卉,目不暇接。當地民間傳說:遠古時有一條黑龍棲息在潭中,故名黑龍潭。河水流到這里,從20米高的懸崖上跌落到黑龍潭中,形成一條瀑布,濤聲如雷。黑龍潭方圓20餘平方米,潭水深不可測,碧綠如墨,兩側峭壁高峻,一線天際曲折婉轉,倒映在水中,波光粼粼,清幽雅靜。在黑龍潭北側的峰頂上,建有龍王廟,自古就是人們祈雨之地,故稱龍潭靈澤。過了龍潭靈澤,再往裡行,棧道延伸至孤山下。抬頭仰望,50餘米高處,凌空飛架一座鐵索橋,直達70餘米外對面懸崖絕壁。當您戰戰兢兢登上鐵索橋,只覺橋隨風動,好不容易踽足而行,挨到鐵索橋盡頭,手腳並用,蹬著懸崖絕壁上豁口,攀援而下,心驚膽戰,方才真正領略了索橋探險的滋味。孤山腳下是五指河,泉水從石縫中汩汩流出,向峽外淌去。一座6米高的大壩,將水攔阻蓄積起來,圍繞孤山,形成寬30米、長500米的環湖。乘遊艇在湖上巡遊孤山,見山上草木茂盛,山下石壁裸露,景觀奇特,不虛此行。離開黑龍潭,沿五指峽東行1公里,就是白龍潭。白龍潭周圍都是懸崖峭壁,山澗流淌,丁冬和鳴,如懸鍾敲響。澗水匯成瀑布,瀉入潭中,浪花飛濺達1米高,潭水在陽光照射下,水波漣漪,白光閃爍,變幻莫測,彷彿無數條白龍潛於潭底,故稱白龍潭。白龍潭是遊客消暑戲水的絕佳去處,也是觀賞風光的旅遊勝地。 紫團山,因山頭常有紫氣繚繞而得名,《潞安府志》記載,「宋以後之紫團即唐以前之抱犢也」,古有「南五夷,北抱犢」之說,今留有詠紫團詩百餘篇,景區內的宗教文化主要體現以紫團山白雲填充道教文化為主,還有雲蓋寺遺址的佛教文化遺存。
紫團山海拔1500餘米,其間巒縱橫,嶂峰疊層,長松翠柏,濃蔭蔽日,泉流潺潺,珍禽西西,春夏鳥語花香,馨香盪溢,秋來紅葉滿目,松柏愈鮮;冬季堆銀掛玉,碧青璀璨,現已開發的一線天、獨石橋、飛來石、斷頭龜、官印、天書、探水千年龜、雲梯、白雲寺、紫團洞等奇特絕妙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和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說,更使人亦痴如醉,贊口不絕。
紫團洞位於紫團山邊,白雲寺下,因岩溶地貌造型奇特,洞容之大,因而被稱之為「北方第一洞」。洞內千門萬戶,曲折回環,深遠莫測,撲朔迷離。有各類不同的鍾乳石,構成景觀上百處,壁虎、二魚相吻、桃仙對石榴、豆山米山、松花江、南天門、五龍壁首、萬年燈、七音鍾、唐僧取經、紫禁城等景觀,惟妙惟肖,氣勢磅礴,引人入勝。
景點有紫團洞、白雲寺、慈雲院、南極園、雲蓋寺、福水泉等近10處景觀。紫團山麓有一個石灰岩(青石)溶洞,洞口常有紫氣團聚如蓋,故名紫團洞,紫團山也因此得名,自古就有團峰倚秀的美譽。紫團山山巒縱橫,峭拔高聳;漫山蒼翠碧綠,珍禽和鳴;山澗泉流潺潺,長年不息;沐浴朝陽夕下,霞光萬丈;公路蜿蜒曲折,直達峰巔。紫團山麓的紫團洞,可供遊人探險尋幽;山巔現存明清時修建的白雲寺,其木雕、磚刻藝術令人叫絕;山下東北處是雲蓋寺遺址,可供遊人發思古幽情;南極園種植的紫團參,更是遊客首選的購物佳品;離紫團洞不到5公里的福水村盛產天然礦泉水,日流量200噸,含鋅鍶、鋰,為祛病、健身、益壽的上好飲品。團洞坐落在紫團山麓,洞口狹小,僅容一人爬行而入。每當日出日落,在陽光映照下,常常有紫氣升騰、團聚如蓋、璀璨奪目。現已在洞口旁另闢新門,供遊人出入。進人洞內,但見洞窟曲折回環,四通八達,洞深莫測。現已開發遊程1000餘米。洞穴狹闊不一,高低錯落。最高處達50米,最低處不到3米;最闊處可容千人,最窄處不能側行。洞內冬暖夏涼,溫度宜人,泉水丁冬,雅趣橫生。紫團洞系500萬年前至天然石灰溶洞,岩溶地貌發育明顯,裡面有絕無僅有的溶奇觀,鍾乳石構成數十種景觀。從洞口開始,依次為壁虎、二魚對吻、仙桃與石榴、豆山與米山、松花江、獅虎山、青蛙嶺、南天門、通天河、鯉魚精、珞珈山、玉女盆、九華山、玉皇大地、定海鍾、七音鍾、萬年燈、唐僧取經、五行山、鱉精、狀元拜塔、頂天柱、五龍聚首、紫禁城、南清官、水簾洞、石馬、八仙宮、紫團二仙女、焰火場、二仙池、老爺坡、天花宮等36景。二魚對吻最為奇特,每條魚長5.6米,據考證為地殼變動時留下的一對原始魚類化石,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玉女盆上有天然蓋石,蓋上有僅能容手的小口,把手伸進去,可以摸到永不幹涸的泉水。七音鍾是一個高2.5米、直徑0.3米的鍾乳石柱,用石頭頭敲擊它的不同部位,能發出音調不同的聲音。白雲寺位於紫團山巔,始建於北魏,明、清、民國時屢有續建,保存至今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白雲寺面積800平方米,該寺坐北朝南,有前、後兩進院落,為磚木建築結構,寺內的過亭保存了大量的清代木雕、磚刻藝術精品,值得遊客駐足仔細觀賞。慈雲院遺址與雲蓋寺毗鄰,也是一座佛教寺院。慈雲院始建於983年(宋太平興國七年),1144年(金皇統三年)重修,1547年(明嘉靖二十六年)再修。南極園位於紫團山麓,是滋補精品紫團參的原產地。據當地民間傳說說:南極仙翁曾在這里采參煉丹,南極園由此得名。南極園地勢平坦,土質肥沃,良田成隴。四周峭壁聳立,松柏蒼翠,多陰少光,溪水潺潺。在紫團山麓東北側,坐落著雲蓋寺遺址。雲蓋寺緊鄰慈雲院,周圍是懸崖峭壁,森林簇擁,潺潺溪水,流淌不息。 青龍峽原生態自然風景區位於山西省壺關縣大河村。融青山、綠水、峽谷、洞穴、激情漂流等自然景觀於一體,納太行山國家地質博物館、山道雄關、戰事翰墨等人文景觀於一身。遊程約需4小時。這里氣候溫潤宜人,林木濃蔭蔽日。有刀削斧劈般的雄宏懸崖、千姿百態的象形山石、幽深清涼的洞穴、優質甘洌的山泉、如練似銀的瀑布、碧波盪漾的深潭、珍異稀有的動物、美麗動人的傳說、風情獨具的社火……。一切皆原汁原味。來此,遠離鬧市喧囂,身置山水靜地,回歸天成自然,是人們旅遊、觀光、休閑、度假的理想之地。
作為青龍峽景區配套設施的准四星大河賓館,環境優美、設施典雅、服務周到、至尊享受。賓館備有豪華套房、高檔標間、普通標房;大、中、小會議室;大、中、小餐廳;棋牌室、健身房、演藝廳等一應俱全。可同時接納二百人住宿,三百人會議,五百人就餐。餐飲薈萃本土廚藝,風味獨特。鄉村篝火晚會,縱情狂歡,通宵達旦。消夜特色一眼,口人心弦,樂而忘寢。歡迎您下榻大河賓館!
青龍峽呈南北走向,全長5公里,其中點綴著青龍潭、蓮花台、狐仙洞、馬奇寨等4個景點。因峽內有青龍潭,故名青龍峽。青龍峽自然風光優美,是休閑、度假旅遊勝地。青龍峽南口寬闊敞開,兩側山峰平緩低矮,遙相對峙。漫竺竺薴筌:柏、柿、棗樹,花草叢生,遍地青翠,萬紫千紅。谷底到處是奇形怪狀的靈石,最小的可拿到手中把玩,最大的一塊靈石為長方形,長15米、高15米、寬3米,孤零零地矗立在小山丘上。令人驚奇的是,在大石頂上長著一棵翠柏,四季鬱郁蔥蔥。距大靈石不遠處,在峽谷底部有一個河床斷層,溪水從斷層懸崖峭壁峭壁頂端跌入深潭,形成巨大的瀑布,瀑布落差30多米,寬2米,水聲如雷貫耳。長年累月瀑布沖刷形成水潭。水潭面積200餘平方米,深10餘米,潭水青翠碧綠如染。據當地民間傳說:古時青龍潭內有一條青龍,溫順可愛,乖巧伶俐,喜歡與人嬉戲,故人們為水潭起名叫青龍潭,也叫乖龍潭。
遊客前行到青龍峽中部,發現在懸崖峭壁的頂端,有大、小不同的兩個洞口,大洞口有外、里兩個洞窟,泉水從洞中流出,這就是狐仙洞。狐仙洞全長400米,大洞口為長方形,寬3米、高5米;小洞口為正方形,長、寬均為3米;大、小洞口相距3米,因狐狸偶爾在洞中出沒,故名狐仙洞。狐仙洞是5億年前至4億年前形成的天然石灰岩溶洞,具有發育明顯的岩溶地貌,鍾乳石構成各種溶洞景觀。進人大洞口,有外、里兩個洞窟,外洞右側洞壁上有形似各種花卉的鍾乳石圖案,左側洞壁上有形似游龍飛舞的鍾乳石圖案,一直延伸到旁邊的小洞中去。里洞頂端有一塊突出的巨型鍾乳石,直對著洞口,形狀頗似青蛙,蛙口噴出高20餘米、寬2米的瀑布,落在洞窟底部,緩緩流到洞外。據當地民間傳說:從狐仙洞流出的泉水是洞中狐狸成仙後留下的神水,喝多了可以治療疾病,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離開狐仙洞繼續前行,便來到了青龍峽盡頭。在懸崖峭壁上,有一個巨大的天然石台。石台坐北朝南,台中間有石灰岩天然溶洞,洞口有蓮花狀鍾乳石,泉水從洞口噴涌而出,形成噴泉,噴泉狀如蓮花,故名蓮花台。蓮花台與谷底落差100餘米,隨年降水量變化,噴泉蓮花初萌於春,盛開於夏,衰落於秋,枯萎於冬。同時隨日照強度變化,泉水呈現出白、赤、橙、黃、綠、青、藍、紫八種顏色,好似盛開的八色蓮花,從谷底望去,煞是好看。
距蓮花台不遠處的葯王山巔上,至今仍留有古代營寨遺址,營寨長官是總兵馬奇,故稱馬總兵寨。馬總兵寨雄踞在葯王山巔高地上,海拔1190米,居高臨下,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馬總兵寨四周壘有堅固的石城牆,牆上有聳立垛口,牆里建有碉堡、房屋等軍事設施,利於駐兵防守,出征打仗。另外也設有舂臼、碾盤等生活沒施,又使營寨具備了生活功能。馬總兵寨西有古寺院遺址,裡面留有佛堂、石碑等遺跡,這一切都讓遊客不難想見當年營寨和寺院的繁盛。如今已是殘垣斷壁、瓦礫成堆的廢墟,變成今天留給世人的旅遊景點,到這里參觀游覽的客人絡繹不絕,傾聽導游講述著馬總兵寨的古老民間傳說。據當地民間傳說:古時候,馬奇總兵駐守山寨,清正廉潔,愛民如子。他聽說寨西寺院里的僧侶依仗武功高強,殘害百姓,非常生氣,便率兵拆毀寺院,殺掉僧侶,受到百姓的愛戴。
『叄』 三國志戰略版壺關在哪裡
壺關是河北的一個城,離蒲板津(出關)比較近,所以一般出桿的時候都要從壺關調動部隊,減少大量的時間來恢復士氣。
《三國志戰略版》是光榮正版授權手游,讓三國志愛好玩家體驗演繹全新真實的國人三國劇本。在這里新的歷史即將展開,歡迎千萬謀者共同潑墨演繹。
『肆』 長治旅遊景點大全排名是怎樣的
長治旅遊景點大全排名:長治壺關太行山大峽谷、平順通天峽風景區、長治壺關紅豆峽、襄垣仙堂山景區。
3、長治壺關紅豆峽
紅豆峽自然風景區,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壺關縣境內,是國家AAAA級風景區,是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和中國最美十大峽谷,是休閑、旅遊、觀賞和研究植物的佳地。
『伍』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壺關篇免費在線觀看完整版高清,求百度網盤資源
《中國影像方誌:山西壺關篇》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https://pan..com/s/1Q0ExiGDSzgVSCJhj00V_pA
簡介: 千百年來,無窮無盡的大山,曾困住過壺關人,但也滋養了一種不怕吃苦的精神。這種精神,讓他們在與大自然的對抗博弈中,從未屈服。就如同這片巍峨青川中的險峻山石,不僅堅硬無比,而且擲地有聲。從一片荒山到綠色城市,從貧困區到創收縣。壺關人,在日升日落的天地間,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 (《中國影像方誌》 第167集 山西壺關篇)
『陸』 求三國群英傳5或6等裡面的大地圖(山和河都看得很清楚),還有很清晰的城池圖片
1。首先打開地圖時,所有建築物(包括檢查站,港口),你可以按Esc鍵來關閉地圖。
2。喜歡的幾個小圖標旁邊從上到下的地圖:顯示/關閉顯示器的關卡,顯示/關閉顯示器埠,顯示開/關顯示水道/關土地(順序可能有問題,我不記不清了),然後點擊你就可以看到效果的變化。
3。建築物的代碼
1西涼2隴右3穩定4弘農
5咸陽6陳倉7扶風8街亭
9天水10雁門11深紅12平陽
20平原<上13葉城15日,金陽14虎牢16壺關
17界橋18汜水19代郡/>濮陽23樂陵市21烏巢22 24南皮
25高唐26北平27襄平28昌黎
29音樂一個正方形的31邊32祁山
33陽平34梓潼35成都36江州
37五丈原38白水39庸40漢中
41構建楊42百合30波墊蒙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43 44向陽
45白帝濱江47,46 48武林
49美50長安51洛陽52萬
53延津54官渡55新野56許昌坂本長波
57汝南58陳留59廬江60譙
61小沛62定陶63樂安64北海
65頃男66皮67徐州68淮安
69盱眙70壽春71的合作飛鶴72江夏區
73峽口74赤壁75湘潭76貴陽
77長沙78廬陵79中國南海80豫章
81區A 82 APB 83南昌84鄱陽
85 NG 86會稽87松江88江陵
89零陵90桂林91涪陵92武陵
93交趾94建寧95雲南96夷州
97鹿耳門雲
邪馬台99阿蘇100 101佐賀102阿久根103下關
武器第98號1-29,我沒有使用過的秘籍對應關系是不明確的,對不起。
『柒』 河南壺關屬於哪個市
壺關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不在河南省,與之相鄰;
壺關縣,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位於山西東南部,東與河南省林、輝二市相連,西與長治市為鄰,北與平順縣隔界,南與陵川縣壤。地跨東經113度10分—113度40分,北緯35度51分──36度13分之間,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全縣總面積1013平方公里,東西長46公里,南北寬42公里;
壺關縣,商周時期屬黎侯國,為冀州域。春秋,屬晉。建國後,屬長治專區。1959年,屬晉東南專區。1974年,屬晉東南地區。1979年底,屬晉東南行署。1985年4月30日,屬長治市管轄。
境內著名景點有:萬佛寺石刻、古墓葬、古牌坊、古塔、朱德總司令舊居等。
『捌』 壺關有古代遺址或戰役嗎具體點
故址在今長治市東南壺口村,為壺關縣之西口,又名壺關山、壺口山、壺山、崞口。以兩峰夾峙而中虛,壯如壺口,故名,是一處天然的軍事要地,漢代在此置關。歷代史籍對壺關口多有記載。《漢書》:「上黨郡有壺口山。」《通典·州郡典》:「壺關縣,有壺山。」胡三省《通鑒注》:「潞州上黨有壺口山,因其險而置關焉。」《文獻通考》:「壺關,以山形似壺,嘗置關。」《讀史方輿紀要》:「壺關山,在長治縣東南十三里,延袤數百里,東接相州,崖徑仄險,形如壺口。……亦謂之崞口。」乾隆《潞安府志》:「壺關山,在壺關縣西北五里長治界,高三里,周二十二里,山形似壺。」《清一統志》:「壺關山,在長治縣東南,跨壺關縣界。又名壺關山,一名壺山。」金代詩人李晏在《潞州形勝》一詩中說:
東迎壺口疊群山,吞吐嵐光紫翠間。
削玉遠排圭首銳,暈痕輕拂黛眉彎。
五龍飛去松杉老,萬井喧囂口月間。
遊客乍醒塵土眼,仙扃誰指扣玄關?
上黨號稱天下之脊,「俯瞰中州,肘臂河東、並州,則謂晉國咽喉也」,形勢十分險要,所以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前402年,魏、趙、韓三家分晉,上黨歸韓。但強大起來的秦,對上黨早就覬覦。公元前280年,秦將白起曾深入上黨,攻取了光狼城(今高平康營村)。此時,秦吞食上黨之口已經張開,只是由於當時正值秦楚戰事緊張,才撤軍緩和下來。之後,秦對楚作戰獲勝,於是又在公元前262年,重逼上黨。秦昭王四十五年(前262年),秦攻上黨,韓國之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主動將上黨史獻於趙國,被封為華陽君。趙國名將廉頗屯兵於上黨史南界,抵抗秦軍。趙軍曾在今長治縣八義鄉東坪、西坪駐兵,並在石後堡建立堡壘,扼守三關要道,與秦軍相持3年之久。秦昭王四十七年(前260年),范雎用反間計誘使趙孝成王換了根本不知怎樣打仗的趙括為將。趾高氣揚的趙括改變廉頗戰術,率大軍盲目出擊,強令東、西營和石後堡駐軍挺進長平(今長治縣、高平市交界處)。此時,秦昭王特地起用了軍功顯赫、威震敵國的武安君白起為主將。白起針對趙括魯莽輕敵、缺乏作戰經驗的弱點,採取誘敵深入,迂迴包抄的戰術,決戰之初故意改退。趙括愈加輕狂,傾巢而出,乘「勝」追擊。追至秦壘,秦軍主力一面堅守城壘,一面乘其不意,出兩支奇兵:一支2.5萬輕騎速進趙軍背後,占據秦嶺(又名寶山,在今高平市、陵川、長治縣交界處),切斷了趙的後路,「遮絕趙救兵及芻餉」;一支5000人的精兵穿插趙軍中間斬趙軍為兩截,使其失去統一指揮,首尾不能相顧。趙軍頓成釜中之魚。這時白起以靜制動。從7月中旬到9月,趙軍被困整整46天,糧盡水竭,互相殺食,不戰自亂。趙括組織了四支突圍,結果自己中箭身亡。趙軍失去的主帥,立刻陷入混亂。秦軍趁機猛烈進攻,趙軍丟下兵器,卸下鎧甲,全軍投降,被白起坑殺於現在高平市的王赧(殺谷,又名脊冤谷)、箭頭、圍城、谷口、金門山一帶。趙括空言清談,萬余將士的性命被坑殺。野蠻殘酷的大屠殺使成千上萬的將士血流成河,趙括自己也一命嗚呼!
壺關口為古代東入郡治之門戶,歷代在此發生的戰事很多。東漢建安十年(2O5)十月,並州高幹叛,執上黨太守,舉兵守壺關。曹操派大將樂進、李典率兵前往上黨征討,未能拿下。第二年正月,曹操親率大軍出鄴城,過羊腸坂進攻壺關。高幹守住壺關口,戒備森嚴,曹操幾攻不克。三月,曹操用詐降計,里應外合,奪下壺關口,大破高幹。高幹敗走匈奴,單於不受,又行至陝西商洛,被漢將王琰捕而殺之。晉惠帝永興元年(305)十一月,並州刺史劉琨命上黨(今長治市)太守劉敦攻壺關,劉淵將綦母達敗走。晉永嘉三年(309)正月,劉淵遷都平陽。五月,劉淵以王彌為征東大將軍青州牧,石勒為前鋒都督,與楚王劉聰共同進攻壺關,晉將韓述、黃肅戰死,上黨太守以壺關降劉聰。明崇禎十五年(1642),任國琦自松山遁歸,由林縣夜逾壺關口。十一月,掠長治北董鎮、蘇店、秦家莊,從容入秦去
李隆基(685-762年),即唐玄宗皇帝。中宗景龍元年(707年)四月,李隆基以臨淄王的封爵和衛尉少卿的四品官職,兼任潞州別駕,第一次來到潞州(今長治市)。景龍三年(709年)十月卸任回長安。延和元年(712年),即帝位。在潞州治政近三年。
李在潞州時,多方延攬人才,收取民心,顯示了傑出的政治才能,「有德政、善僚屬、禮士大夫、愛百姓」。理政之餘,還修造了一所宏麗的府第,後面建有「德風亭」(舊址在今長治市府上街)。亭西有輦道接「盾花梳洗樓」(舊名游嶺,即今牛嶺)。他常和潞州名士、幕僚、契友在這里賞景賦詩、評論國事。談到唐太宗的赫赫功績,他往往仰天長嘆,似有無限感慨;談到當時秉政的中宗、韋後,他不過微微一笑,似乎不屑一顧。而當大家談到各自的抱負時,他卻靜靜地聽著,不置一辭。大家問他,他又笑而不答。酒到酣處,他離席起舞,吟唱起漢高祖的《大風歌》,大家才知道他的志趣不凡。由於他風雅博學,平易近人,禮賢下士,有識之士都樂於歸附。李隆基選拔人才,能夠不拘一格。如後來封為霍國公的王摶仲,「本高麗人」,父親犯罪,沒入官奴,只因「性識明悟」,他就引為心腹,讓毛仲「伏事左右」。又如後來封為成紀侯的李宜德,為人家奴而「矯捷善騎射」,他就「以錢五萬買之」。同時暗中蓄積武力,伺圖展露身手。景龍三年(709年)十月,李隆基帶著精銳將士卸任回長安,就讓毛仲、宜德二人「挾弓矢為翼」,後來,李隆基以皇侄身份起事,誅韋後及其黨羽,擁立他的父親睿宗,為他不皇帝打通了道路。李宜德參加了誅除韋後的行動。王毛仲則參加了陳鎮壓太平主謀亂的行動,為李隆基當皇帝掃除了最後一道障礙。三年後,李隆基即帝位,開創了與「貞觀之治」齊名的「開元盛世」。
開元十一年(723年)正月,李以皇帝身份再次來到潞州。侍駕而來的,還有張嘉貞、張說、張九齡、苗晉卿等名臣。他初九日進入潞州後,大擺筵席「宴父老」。並把當年故居改為「飛龍宮」,讓張說寫了一篇《上黨舊宮述聖頌》,樹碑勒石;還讓張九齡寫了一篇《聖應圖贊》。而且免除了潞州五年的租稅,赦免了「大辟」以下的所有罪犯。
開元十二年(724年),李東游泰山,回程途中又繞道潞州,體察民情,慰問疾苦,再次賞賜「父老」。
開元二十年(732年),李第四次來到潞州,對老年人普遍「賜粟帛」,讓已經徵募、即將開拔的士兵歸里;另從別處徵集,並再次免除潞州三年租稅。
李隆基之所以對潞州情有獨鍾,因為潞州是其發跡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