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高清圖片 » 框架間牆是什麼圖片
擴展閱讀
請幫我搜索明翰的圖片 2025-07-16 18:30:40
小女孩的簡筆畫圖片大全 2025-07-16 18:21:17

框架間牆是什麼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10 17:32:17

❶ 填充牆是什麼啊是不是框架結構中填充在兩根框架柱之間的牆

填充牆其實就是框架結構的牆,起圍護和分隔作用,重量由樑柱承擔。牆體按照結構受力情況不同,有承重牆、非承重牆之分。非承重牆包括隔牆、填充牆、幕牆。

凡分隔內部空間其重量由樓板或梁承受的牆稱為隔牆;框架結構中填充在柱子之間的牆稱框架填充牆。而主要懸掛於外部骨架間的輕質牆稱幕牆。框架結構的牆體是填充牆,框架結構分全框架和半框架,全框架沒有承重牆,半框架有承重牆。

(1)框架間牆是什麼圖片擴展閱讀:

填充牆發展現狀:

現有的填充牆中,填充牆頂部與建築物的梁銜接部位的間隙層常規做法為斜砌頂死、或採用干硬性細石混凝土塞死,由於空間限制,間隙層頂死、塞死操作麻煩,且頂死、塞死結構不牢固,容易遺留不規則空洞間隙等,不利於牆體的防水。因此,有必要予以改進。

而新型建築填充牆,具有結構牢固和間隙層填充充分且均勻的特點。該實用新型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建築填充牆,包括梁和地板,所述梁的下端面設置有「L」型的主包條,梁與地板之間砌築有牆體,牆體的頂部與主包條之間形成有間隙層,所述主包條的一側連接有包邊條,包邊條與主包條形成「U」形護槽並包覆間隙層及牆體的頂端,所述的包邊條上設置有若干個通孔;所述的間隙層內通過通孔填充有水泥漿層。

所述包邊條與主包條為鋼鐵材料製成。採用上述結構後,本實用新型和現有技術相比所具有的優點是:本實用新型在填充牆的間隙層上方設置主包條和包邊條,並在間隙層灌注水泥漿層,使填充牆的結構更加牢固,間隙層填充充分均勻,利於牆體的防水。

❷ 框架剪力牆與剪力牆的區別

框架剪力牆與剪力牆的區別如下:

1、框架-剪力牆結構也稱框剪結構,這種結構是在框架結構中布置一定數量的剪力牆,這種剪力牆稱為框架剪力牆,由它們構成靈活自由的使用空間,滿足不同建築功能的要求,同時又有足夠的剪力牆,有相當大的剛度。

3、框架-剪力牆結構體系是指把框架和剪力牆兩種結構共同組合在一起形成的結構體系。房屋的豎向荷載分別由框架和剪力牆共同承擔,而水平作用主要由抗側剛度較大的剪力牆承擔。這種結構既具有框架結構布置靈活、使用方便的特點,又有較大的剛度和較強的抗震能力,因而廣泛應用於高層辦公建築和旅館建築中。

4、剪力牆分平面剪力牆和筒體剪力牆。平面剪力牆用於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升板結構、無梁樓蓋體系中。為增加結構的剛度、強度及抗倒塌能力,在某些部位可現澆或預制裝配鋼筋混凝土剪力牆。現澆剪力牆與周邊梁、柱同時澆築,整體性好。筒體剪力牆用於高層建築、高聳結構和懸吊結構中 ,由電梯間、樓梯間、設備及輔助用房的間隔牆圍成,筒壁均為現澆鋼筋混凝土牆體,其剛度和強度較平面剪力牆高可承受較大的水平荷載。

拓展資料:

一、剪力牆的結構分類:

1、框架-剪力牆結構。是由框架與剪力牆組合而成的結構體系,適用於需要有局部大空間的建築,這時在局部大空間部分採用框架結構,同時又可用剪力牆來提高建築物的抗震能力,從而滿足高層建築的要求。

2、普通剪力牆結構。全部由剪力牆組成的結構體系。

3、框支剪力牆結構。當剪力牆結構的底部需要有大空間,剪力牆無法全部落地時,就需要採用底部框支剪力牆的框支剪力牆結構。

二、剪力牆結構的優缺點:

1、剪力牆的主要作用是承擔豎向荷載(重力)、抵抗水平荷載(風、地震等)。

2、剪力牆結構中牆與樓板組成受力體系,缺點是剪力牆不能拆除或破壞,不利於形成大空間,住戶無法對室內布局自行改造。

3、短肢剪力牆結構應用越來越廣泛,它採用寬度(肢厚比)較小的剪力牆,住戶可以一定范圍內改造室內布局,增加了靈活性,但這是以整個結構受力性能的降低為代價的(雖然有試驗和研究表明這種降低幅度較小)。

4、就目前中國現狀,純剪力牆結構造價高,施工困難,耗鋼量極大,所以往往因為建設單位的制約,結構抗震設計囿於成本而不得不降低標准,建議慎用此類結構形式。

5、框架結構的特點是:建築平面布置靈活,外牆立面設計也較為靈活,其變形特點為剪切變形和彎曲變形組合起來的剪切型變形,框架結構構件類型少,易於標准化,定型化,在材料變形性能良好的時候,可以建造到30層,一般情況下15~20層為好。

6、剪力牆結構的特點:整體性能好,剛度大,在水平作用下側向變形小,承載力要求也比較容易滿足,其側向變形為彎曲型,但是由於剪力牆的間距不能過大,所以其平面布置不夠靈活。為了克服其缺點,會使用框支剪力牆結構,跳層剪力牆結構。

7、框架剪力牆結構:繼承了框架結構和剪力牆結構各自的優點,側向變形呈現彎剪型。有時候也會設計為框架筒體結構。

❸ 內牆和外牆是怎麼區分的

1,按牆體在建築中的位置和走向不通:沿建築四周邊緣布置的牆體稱為外牆。被外牆包包圍的牆體稱為內牆。

2,與空氣的接觸不同:外牆是室外空氣隔牆,和室外空氣直接接觸的牆體,多為「冷牆」。內牆,指在室內起分隔空間的作用,沒有和室外空氣直接接觸的牆體,多為「暖牆」。


(3)框架間牆是什麼圖片擴展閱讀

內牆分隔室內成各種不同使用 要求的空間或房間,沿房屋短軸方向布置的稱橫向內牆;沿長軸方向布置的稱縱向內牆。不承重的內牆稱隔牆。根據房屋等級及不同使用功能,選擇牆體材料、厚度及構造方式,以達到一定的隔聲、耐久及承重等能力。對有吸聲、反射聲光吸及藝術等特殊要求的內牆,可通過牆面作相應的構造處理。

❹ 框架結構一般用什麼牆體

1、填充牆或分隔牆、維護牆:主要作用時房間分隔和建築外圍護。

2、後砌牆:相對於砌體結構,框架結構是先做柱子後砌牆。

3、輕質牆:為了減小建築物的自重,通常採用密度較小的牆。

(4)框架間牆是什麼圖片擴展閱讀:

1、基礎平面圖及詳圖

(1)在柱下擴展基礎寬度較寬(大於4米)或地基不均勻及地基較軟時宜採用柱下條基。並應考慮節點處基礎底面積雙向重復使用的不利因素,適當加寬基礎。

(2)當基礎下有防空洞或枯井等時,可做一大厚板將其跨過。

(3)混凝土基礎下應做墊層。當有防水層時,應考慮防水層厚度。

(4)建築地段較好,基礎埋深大於3米時,應建議甲方做地下室。地下室底板,當地基承載力滿足設計要求時,可不再外伸以利於防水。每隔30~40米設一後澆帶,並註明兩個月後用微膨脹混凝土澆注。

設置地下室可降低地基的附加應力,提高地基的承載力(尤其是在周圍有建築時有用),減少地震作用對上部結構的影響。不應設局部地下室,且地下室應有相同的埋深。可在筏板區格中間挖空墊聚苯板來調整高低層的不均勻沉降。

(5)地下室外牆為混凝土時,相應的樓層處梁和基礎梁可取消。

(6)抗震縫、伸縮縫在地面以下可不設縫,連接處應加強。但沉降縫兩側牆體基礎一定要分開。

(7)新建建築物基礎不宜深於周圍已有基礎。如深於原有基礎,其基礎間的凈距應不少於基礎之間的高差的1.5至2倍,否則應打抗滑移樁,防止原有建築的破壞。建築層數相差較大時,應在層數較低的基礎方格中心的區域內墊焦碴來調整基底附加應力。

(8)獨立基礎偏心不能過大,必要時可與相近的柱做成柱下條基。柱下條形基礎的底板偏心不能過大,必要時可作成三面支承一面自由板(類似筏基中間開洞)。兩根柱的柱下條基的荷載重心和基礎底板的形心宜重合,基礎底板可做成梯形或台階形,或調整挑梁兩端的出挑長度。

(9)採用獨立柱基時,獨立基礎受彎配筋不必滿足最小配筋率要求,除非此基礎非常重要,但配筋也不得過小。獨立基礎是介於鋼筋混凝土和素混凝土之間的結構。面積不大的獨立基礎宜採用錐型基礎,方便施工。

(10)獨立基礎的拉梁宜通長配筋,其下應墊焦碴。拉梁頂標高宜較高,否則底層牆體過高。

(11)底層內隔牆一般不用做基礎,可將地面的混凝土墊層局部加厚。

(12)考慮到一般建築沉降為鍋底形、結構的整體彎曲和上部結構和基礎的協同作用,頂、底板鋼筋應拉通(多層的負筋可截斷1/2或1/3),且縱向基礎梁的底筋也應拉通。

(13)基礎平面圖上應加指北針。

(14)基礎底板混凝土不宜大於C30,一是沒用,二是容易出現裂縫。

(15)可用JCCAD軟體自動生成基礎布置和基礎詳圖。生成的基礎平面圖名為JCPM.T。

(16)基礎底面積不應因地震附加力而過分加大,否則地震下安全了而常規情況下反而沉降差異較大,本末倒置。

2、牆身加固

當牆身由於承受集中荷載、開洞以及由於地震等因素的影響,致使牆體穩定性有所降低,這時須考慮對牆身採取加固措施。

增設壁柱和門垛

當牆體的窗間牆上出現集中荷載,而牆厚又不足以承受其荷載;或當牆體的長度和高度超過一定限度並影響牆體穩定性時,常在牆身局部適當位置增設凸出牆面的壁柱以提高牆體剛度。當在牆上開設門洞且門洞開在兩牆轉角處或丁字牆交接處時,為了便於門框的安置和保證牆體的穩定性,須在門靠牆的轉角部位或丁字交接的一邊設置門垛。如圖2-1-11所示。

設置圈樑

圈樑是沿外牆四周及部分內橫牆設置的連續閉合的梁。圈樑配合樓板的作用可增強樓層平面的空間剛度和整體性,減少由於地基不均勻沉降而引起的牆體開裂,並與構造柱一起形成骨架,提高抗震能力。

抗震措施

由於磚砌體屬脆性材料,抗震能力差,因此在7度以上的地震設防區,對磚石結構建築物的總高度、橫牆間距、圈樑的設置以及牆體的局部尺寸等,都提出了一定的限制和要求,必須按抗震設計規范考慮。

此外,為增強建築物的整體剛度和穩定性,還要求提高砌體砌築砂漿的強度等級以及必要時採用鋼筋混凝土構造柱。鋼筋混凝土構造柱是從構造角度考慮設置的,一般設在建築物的四角、內外牆交接處、樓梯間、電梯間以及某些較長的牆體中部。

構造柱必須與圈樑及牆體緊密連結,對整個建築物形成空間骨架。從而增強建築物的剛度,提高牆體的應變能力,使牆體由脆性變為延性較好的結構,做到裂而不倒。施工時必須先砌牆,隨著牆體的上升而逐段現澆鋼筋混凝土柱身。

網路-框架結構

網路-牆體

❺ 框架結構填充牆與砌體填充有什麼區別

一、指代不同

1、砌體填充:是用塊體和砂漿通過一定的砌築方法砌築而成的牆體。

2、框架結構填充牆:是指把框架和剪力牆兩種結構共同組合在一起形成的結構體系。

二、優點不同

1、砌體填充:灰縫容易飽滿,粘結性好,牆面整潔。

2、框架結構填充牆:構成靈活自由的使用空間,滿足不同建築功能的要求,同時又有足夠的剪力牆,有相當大的剛度。


三、特點不同

1、砌體填充:對於磚牆來說包括「三一」砌磚法、「二三八一」砌磚法、擠漿法、刮漿法和滿口灰法。其中,「三一」砌磚法和擠漿法最為常用。「三一」砌磚法:即是一塊磚、一鏟灰、一揉壓並隨手將擠出的砂漿颳去的砌築方法。

2、框架結構填充牆:建築物中的豎向承重構件主要由牆體承擔時,這種牆體既承擔水平構件傳來的豎向荷載,同時承擔風力或地震作用傳來的水平地震作用。

❻ 什麼是框架間牆

1.所謂框架間牆是指兩端或一端是框架柱。一次框架先起,砌體後起的。

2、框架間牆不一定全部為內牆。

3、輕型框剪牆是現澆砼牆。

4 框架間牆由於都是砌大塊不一定趕模數 因此都要預留頂縫。

❼ 哪位高手可以告訴框架間牆與非框架間牆的區別急用謝謝

框架間牆,是框架結構中的隔斷牆,只起到隔斷房間的作用。 這個牆是自承重的,也就是只承受自重。 這樣的牆,在靠近樓板的最後一層磚,是傾斜砌築的,為的是防止梁產生的撓度把砌體壓壞。 非框架間牆,就是一般說的承重牆。 受力特點是,不僅承受自重,還承受樓板等其他構件傳來的力。 在計算中需要考慮抗壓,抗剪,抗彎,以及抵抗地震力等。 這樣說夠不夠?

❽ 什麼是房屋框架結構怎麼辨別

框架結構住宅,是指以鋼筋混凝土澆注成承重樑柱,再用預制的加氣混凝土、膨脹珍珠岩、浮石、蛭石、等輕質板材隔牆分戶裝配而成的住宅。適合大規模工業化施工,效率較高,工程質量較好。框架結構的住房除了抗震性能好以外,還具有可以自由分割的特點。一套房子之內,卧室、客廳、書房等可以由購房者重新分割、重新組合。所以建築物以其結構類型不相同,可分為磚木結構、磚混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和鋼結構共四大類。具有鋼混結構的住宅,這類住宅結構材料是鋼筋混凝土,即鋼筋、水泥、粗細骨料(碎石)、水等的混合體。這種結構的住宅具有抗震性能好、整體性強、抗腐蝕能力強、經久耐用等優點,並且房間開間、進深相對較大,空間分割比較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