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肱骨遠端指的是肱骨上段還是肱骨下段
你好,肱骨遠端指的是肱骨下段,這個也就是肘關節處這一端的,不是肩關節處的。
Ⅱ 肱骨下端的主要骨性標志
內上髁和外上髁是肱骨下端的主要骨性標志,這個非常好找。人身上的骨性標志很多的
Ⅲ 肱骨中下1/3和肱骨下1/3是一個意思嗎 懂醫學的來!
這兩個是不同的概念,肱骨的中下三分之一,指的是肱骨的下三分之一和中三分之一的分界點。肱骨下申論之一指的是肱骨,三分之一的下一段。
Ⅳ 肱骨是哪個部位
肱骨是上臂的骨,位於肩和肘之間。也就是胳膊上段的骨。
Ⅳ 肱骨下端是指哪部分它的解剖特點是什麼
您好:肱骨是典型長骨,分一體兩端。上端為膨大的半圓形肱骨頭,參與肩關節的構成。下端有肱骨小頭和滑車,參與肘關節的構成。肱骨幹後方有橈神經溝,有橈神經通過。肱骨下端內上方後面.是尺神經溝,有尺神經通過。肱骨主要結構可歸納為兩頭、兩頸、兩溝。肱骨外科頸位於解剖頸下2~3cm,即肱骨大結節之下,胸大肌止點之上,也就是肱骨頭外下縮細稱解剖頸,肱骨上端與干交匯處為外科頸,最易發生骨折故名為外科頸骨折。肱骨外科頸遠端1cm以下至肱骨髁部上方2cm以上為肱骨幹。肱骨幹骨折多見於青壯年,好發於中部,其次為下部,上部最少。中下1/3骨折易合並橈神經損傷,下1/3骨折易發生骨不連。給您提供參考意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Ⅵ 肱二頭肌肱三頭肌是哪(有圖)
一、肱二頭肌
肱二頭肌為上臂肌肉之一,位置在上臂前側,有長短二頭。長頭起於肩胛骨盂上粗隆,短頭起於肩胛骨喙突,短二頭於肱骨中部匯合為肌腹,下行至肱骨下端,集成肌腱止於橈骨粗隆和前臂筋腱膜。
(6)肱骨下段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與肱二頭肌、肱三頭肌一樣,同屬上臂肌肉還有肱肌。
肱肌為上臂肌群深層的屈肌,肱肌止點大部分位於尺骨鷹嘴尖一冠突尖連線的內側,小部分位於外側,止點尺骨粗隆和冠突。作用是近固定時,使肘關節屈;遠固定時,使上臂向前臂靠攏,即屈肘、旋後功能,由肌皮神經、橈神經雙重神經支配。
Ⅶ 人體圖形及各部位名稱是什麼
人體圖形及各部位名稱是:人是一個具有生命活動功能的整體。不同的部位,有著不同的名稱。
頭頸部的名稱:頭、頸;軀幹部的名稱:胸、背、脊椎;上肢部的名稱:肩、上臂、前臂、手;下肢部的名稱:臀、大腿、小腿、足。
人體常用方位的術語為了便於學習和研究人體各部位及其結構的位置變化,規定以身體直立、兩眼向正前方平視,兩腳跟靠攏,足尖向前,上肢自然下垂於軀干兩側,手掌向前為人體標准解剖姿勢,並以上述姿勢為依據,定出一些常用人體方位的術語。
人體的切面
1、矢狀面沿人體的前後徑與水平面垂直所作的切面叫矢狀面。當矢狀面位於正中而將人體分為左右兩半,該切面稱為正中矢狀面。
2、水平面(橫切面)與地面平行,將人體分為上、下兩部所作的切面叫水平面。
3、額狀面(冠狀面)沿人體的左右徑,將人體分為前後兩部所作的切面叫額狀面。
體表標志
1、軀幹部的體表標志
胸骨:胸骨柄、胸骨體、劍突。
肋骨:第二到第十二肋骨、第一到第十肋軟骨。椎骨: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
2、上肢部的體表標志
肩胛骨:肩峰、肩胛岡、肩胛下角。
鎖骨:全長。
肱骨:肱骨內上髁、外上髁。尺骨:鷹嘴、尺骨頭、莖突。
橈骨:橈骨頭、莖突。
手骨:腕骨、掌骨和指骨的背面。
3、下肢部的體表標志
髂骨:髂嵴、髂前上棘、髂後上棘、恥骨聯合生骨結節。
股骨:大轉子。
臏骨:前面。
脛骨:脛骨前緣。
腓骨:腓骨頭和外踝。
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Ⅷ 肱骨是哪裡啊
肱骨位於上臂,肱骨是上臂的骨質,近端有肱骨頭,與肩胛骨部位的關節盂共同組成肩關節。遠端與前臂部位的尺橈骨共同組成肘關節,並且肱骨部位是上臂唯一的骨性結構,前側有肱二頭肌、肱肌,後側有肱三頭肌,起到維持上臂部位平衡的作用。
肱骨上端由肱骨頭、肱骨頸、大結節和小結節組成。球形的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相關節。肱骨頭周圍的環狀淺溝,分隔肱骨頭與大、小結節之間的稍細部分,稱為肱骨解剖頸。
(8)肱骨下段在哪個位置圖片擴展閱讀
肱骨的特徵
肱骨下端寬,有銳利的內側和外側髁上嵴形成,然後在遠端終於其內側,尤其明顯的是向外側延伸的上髁,為肌肉提供了附著點。肱骨的遠端,包括上髁、滑車、肱骨小頭、鷹嘴窩、冠突窩和橈骨窩構成肱骨髁。
此髁有兩個關節面:外側的小頭,與橈骨頭相關節;內側的滑車,與尺骨近端(滑車切跡)相關節。滑車上方,前面是冠突窩,完全屈肘時容納尺骨的冠突,後面是鷹嘴窩,完全伸肘時尺骨的鷹嘴嵌入。小頭上方前面有一淺的橈窩,當前臂完全屈曲時,橈骨頭的前緣與此窩相接。
Ⅸ 肱骨是什麼
肱骨(humerus)是上肢最粗壯的骨。
其上端與肩胛骨形成肩關節,下端與橈骨和尺骨形成肘關節,上端由肱骨頭、肱骨頸、大結節和小結節組成。肱骨頭周圍的環狀淺溝,分隔肱骨頭與大、小結節之間的稍細部分,稱為肱骨解剖頸。
肱骨上端由肱骨頭、肱骨頸、大結節和小結節組成。球形的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相關節。肱骨頭周圍的環狀淺溝,分隔肱骨頭與大、小結節之間的稍細部分,稱為肱骨解剖頸。頭、頸與肱骨體的結合部是大、小結節(粗隆),為一些肩胛肱骨肌提供附著點和杠桿。大結節位於肱骨外側,而小結節位於肱骨前方。結節間溝(肱二頭肌溝)分隔大、小結節。肱骨外科頸是大、小結節遠側稍細的部分,從兩結節下行為大、小結節嵴,側面與結節間溝相接,外科頸是肱骨的常見骨折部位。
2特徵與輔助結構編輯
肱骨體有兩個顯著特徵:
1、三角肌粗隆,位於外側,為三角肌的附著點;斜行的橈神經溝,位於後面,有橈神經和肱深動脈經過。肱深動脈先穿過肱三頭肌的內側頭和長頭之間,繼而穿過肱三頭肌的外側頭。
2、肱骨下端寬,有銳利的內側和外側髁上嵴形成,然後在遠端終於其內側,尤其明顯的是向外側延伸的上髁,為肌肉提供了附著點。肱骨的遠端,包括上髁、滑車、肱骨小頭、鷹嘴窩、冠突窩和橈骨窩構成肱骨髁。此髁有兩個關節面:外側的小頭,與橈骨頭相關節;內側的滑車,與尺骨近端(滑車切跡)相關節。滑車上方,前面是冠突窩,完全屈肘時容納尺骨的冠突,後面是鷹嘴窩,完全伸肘時尺骨的鷹嘴嵌入。小頭上方前面有一淺的橈窩,當前臂完全屈曲時,橈骨頭的前緣與此窩相接。
Ⅹ 人體肱骨易發生骨折是什麼位置
肱骨髁上骨折以小兒最多見,占兒童肘部骨折的30%~40%,好發年齡為5~12歲。早期處理不當易發生缺血性攣縮,晚期可出現肘內翻等畸形。
【診斷】
明顯外傷史,患肢疼痛,活動受限。X 線片可確定診斷及骨折類上臂短縮、前臂正常上臂正常、前臂短縮型
[影像學表現]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點是:骨折線位於肱骨下段鷹嘴窩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為前下至後上,骨折向前成角,遠折端向後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骨折線可為橫斷,骨折向後成角,遠折端向前移位或無明顯移位。
【治療措施】
1、青枝骨折
骨折端無移位,若前傾角消失,不需復位;前傾角增大,在臂叢麻醉或全麻下,輕柔手法復位,長臂石膏固定於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骨折
在臂叢或全麻下手法復位,長臂石膏固定4~6周。手法復位的要點為:先縱向牽引糾正重疊移位,再側方擠壓糾正側方移位,最後糾正前後移位。橈側側方移位不必完全糾正,尺側側方移位應矯枉過正,以避免發生肘內翻畸形.屈曲型骨折,復位後固定於半伸直位;伸直型骨折,復位後固定於小於900屈曲位,以骨折穩定又不影響手部循環為度。若屈曲位影響循環,稍伸直後骨折又不穩定,可在電視Х線機透視下經皮克氏針交叉固定,外加石膏托適當屈曲位外固定;亦可牽引治療,消腫後再石膏固定。
3、牽引治療
適用於骨折超過24~48h,軟組織嚴重腫脹,已有水泡形成,不能手法復位,或復位後骨折不穩定。
4、開放復位
適用於手法復位失敗者;開放性骨折;骨摺合並血管損傷者;骨不連;骨折畸形連接或肘內、外翻畸形嚴重者,可行截骨術矯正。
5、骨摺合並神經損傷
先復位固定骨折,觀察1~3個月,若無恢復則行神經探查松解或修復術。
6、缺血性攣縮
關鍵是早期診斷和預防。對出現5「P」征者,首先復位骨折、解除壓迫因素。仍無改善者,即應早期探查、修復血管,必要時行筋膜間室切開減壓。
肱骨髁上骨折的葯物治療
初期
【治法】 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方葯】
1.主方肢傷一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當歸10克,赤芍10克,生地黃10克,桃仁6克,黃柏6克,防風6克,木通6克,乳香5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l劑。
若腫脹嚴重者,加丹參15克、茅根12克、三七粉3克(沖)。合並神經損傷者,加威靈仙10克、地龍6克。
2.中成葯跌打萬花油,用消毒紗塊放入葯油中浸泡片刻,即成為萬花油紗,直接外敷骨折處,然後再上夾板固定。如有張力性水泡者,可在穿刺抽液後再外敷。
中期
【治法】 和營生新,接骨續損。
【方葯】
主方生血補髓湯(錢秀昌《傷科補要》)
處方:生地黃12克,白芍9克,黃芪9克,杜仲9克,五加皮9克,牛膝9克,當歸9克,續斷9克,川芎6克,紅花5克。水煎服,每日1劑。
後期
【治法】 補肝腎,養氣血,壯筋骨。
【方葯】
1.主方肢傷三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黃芪15克,熟地黃15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續斷12克.骨碎補12克,威靈仙12克,木瓜12克,天花粉12克,自然銅10克,土鱉蟲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外用方①骨科外洗一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處方:寬筋藤30克,鉤藤30克,忍冬藤30克,王不留行30克,劉寄奴15克,防風15克,大黃15克,荊芥10克。煎水熏洗患肢,每日1劑。②軟堅舒筋湯(熊曼琪等《實用家庭中醫網路全書》):處方:寬筋藤30克,絡石藤30克,劉寄奴30 克,威靈仙12克,防風12克,紅花10克,蘇木10克,烏梅10克,白醋30克(後下)。煎水熏洗合並損傷性骨化者之患肢,每日l劑。
肱骨髁上骨折的練功活動 骨折復位固定後,即可開始進行練功活動,可作握拳、屈伸腕關節等活動。解除夾板固定後,應積極主動鍛煉肘關節屈伸活動,嚴禁暴力被動屈伸肘關節,以免發生損傷性骨化,影響肘關節活動功能。
【病因學】
1、伸直型
最多見,佔90%以上。跌倒時肘關節處於半屈曲位或伸直位,手掌著地,暴力沿前臂傳導至肱骨下端,將肱骨髁推向後方,而重力將肱骨幹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線由前下斜向後上方,骨折遠端向後上移位,近端向前下移位,嚴重時可損傷正中神經和肱動脈。按骨折的側方移位情況,又可分為尺偏型和橈偏型。其中尺偏性骨折肘內翻發生率可高達74%。
2、屈曲型
較少見,約佔5%。肘關節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後下方向前上方撞擊尺骨鷹嘴,髁上骨折後遠端向前移位,骨折線由後下斜向前上方。
【並發症】
缺血性攣縮
【鑒別診斷】
肱骨髁上骨折與肘關節脫位鑒別要點
1、肱骨髁上骨折(申直型)
肘關節可部分活動
肘後三角無變化
上臂短縮、前臂正常
2、肘關節脫位
肘關節彈性固定
肘後三角有變化
上臂正常、前臂短縮
0635zxhm 2009-05-06 09:30:47 221.2.200.*
肱骨髁上骨折以小兒最多見,占兒童肘部骨折的30%~40%,好發年齡為5~12歲。早期處理不當易發生缺血性攣縮,晚期可出現肘內翻等畸形。
【診斷】
明顯外傷史,患肢疼痛,活動受限。X 線片可確定診斷及骨折類上臂短縮、前臂正常上臂正常、前臂短縮型
[影像學表現]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點是:骨折線位於肱骨下段鷹嘴窩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為前下至後上,骨折向前成角,遠折端向後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骨折線可為橫斷,骨折向後成角,遠折端向前移位或無明顯移位。
【治療措施】
1、青枝骨折
骨折端無移位,若前傾角消失,不需復位;前傾角增大,在臂叢麻醉或全麻下,輕柔手法復位,長臂石膏固定於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骨折
在臂叢或全麻下手法復位,長臂石膏固定4~6周。手法復位的要點為:先縱向牽引糾正重疊移位,再側方擠壓糾正側方移位,最後糾正前後移位。橈側側方移位不必完全糾正,尺側側方移位應矯枉過正,以避免發生肘內翻畸形.屈曲型骨折,復位後固定於半伸直位;伸直型骨折,復位後固定於小於900屈曲位,以骨折穩定又不影響手部循環為度。若屈曲位影響循環,稍伸直後骨折又不穩定,可在電視Х線機透視下經皮克氏針交叉固定,外加石膏托適當屈曲位外固定;亦可牽引治療,消腫後再石膏固定。
3、牽引治療
適用於骨折超過24~48h,軟組織嚴重腫脹,已有水泡形成,不能手法復位,或復位後骨折不穩定。
4、開放復位
適用於手法復位失敗者;開放性骨折;骨摺合並血管損傷者;骨不連;骨折畸形連接或肘內、外翻畸形嚴重者,可行截骨術矯正。
5、骨摺合並神經損傷
先復位固定骨折,觀察1~3個月,若無恢復則行神經探查松解或修復術。
6、缺血性攣縮
關鍵是早期診斷和預防。對出現5「P」征者,首先復位骨折、解除壓迫因素。仍無改善者,即應早期探查、修復血管,必要時行筋膜間室切開減壓。
肱骨髁上骨折的葯物治療
初期
【治法】 活血祛瘀,消腫止痛。
【方葯】
1.主方肢傷一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當歸10克,赤芍10克,生地黃10克,桃仁6克,黃柏6克,防風6克,木通6克,乳香5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l劑。
若腫脹嚴重者,加丹參15克、茅根12克、三七粉3克(沖)。合並神經損傷者,加威靈仙10克、地龍6克。
2.中成葯跌打萬花油,用消毒紗塊放入葯油中浸泡片刻,即成為萬花油紗,直接外敷骨折處,然後再上夾板固定。如有張力性水泡者,可在穿刺抽液後再外敷。
中期
【治法】 和營生新,接骨續損。
【方葯】
主方生血補髓湯(錢秀昌《傷科補要》)
處方:生地黃12克,白芍9克,黃芪9克,杜仲9克,五加皮9克,牛膝9克,當歸9克,續斷9克,川芎6克,紅花5克。水煎服,每日1劑。
後期
【治法】 補肝腎,養氣血,壯筋骨。
【方葯】
1.主方肢傷三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
處方:黃芪15克,熟地黃15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續斷12克.骨碎補12克,威靈仙12克,木瓜12克,天花粉12克,自然銅10克,土鱉蟲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外用方①骨科外洗一方(廣東中醫學院《外傷科學》):處方:寬筋藤30克,鉤藤30克,忍冬藤30克,王不留行30克,劉寄奴15克,防風15克,大黃15克,荊芥10克。煎水熏洗患肢,每日1劑。②軟堅舒筋湯(熊曼琪等《實用家庭中醫網路全書》):處方:寬筋藤30克,絡石藤30克,劉寄奴30 克,威靈仙12克,防風12克,紅花10克,蘇木10克,烏梅10克,白醋30克(後下)。煎水熏洗合並損傷性骨化者之患肢,每日l劑。
肱骨髁上骨折的練功活動 骨折復位固定後,即可開始進行練功活動,可作握拳、屈伸腕關節等活動。解除夾板固定後,應積極主動鍛煉肘關節屈伸活動,嚴禁暴力被動屈伸肘關節,以免發生損傷性骨化,影響肘關節活動功能。
【病因學】
1、伸直型
最多見,佔90%以上。跌倒時肘關節處於半屈曲位或伸直位,手掌著地,暴力沿前臂傳導至肱骨下端,將肱骨髁推向後方,而重力將肱骨幹推向前方,造成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線由前下斜向後上方,骨折遠端向後上移位,近端向前下移位,嚴重時可損傷正中神經和肱動脈。按骨折的側方移位情況,又可分為尺偏型和橈偏型。其中尺偏性骨折肘內翻發生率可高達74%。
2、屈曲型
較少見,約佔5%。肘關節在屈曲位跌倒,暴力由後下方向前上方撞擊尺骨鷹嘴,髁上骨折後遠端向前移位,骨折線由後下斜向前上方。
【並發症】
缺血性攣縮
【鑒別診斷】
肱骨髁上骨折與肘關節脫位鑒別要點
1、肱骨髁上骨折(申直型)
肘關節可部分活動
肘後三角無變化
上臂短縮、前臂正常
2、肘關節脫位
肘關節彈性固定
肘後三角有變化
上臂正常、前臂短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