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動態圖片 » 浪淘沙動態圖片
擴展閱讀
難過委屈唯美的圖片 2025-07-24 11:43:48
手機ps圖片換頭 2025-07-24 11:11:36
遲到了很久的動態圖片 2025-07-24 11:10:53

浪淘沙動態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5-05 02:59:09

A. 《浪淘沙》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譯文:彎彎曲曲的黃河河流漫長,夾帶著大量的黃沙,黃河波濤洶涌,奔騰澎湃,來自天邊。現在我要迎著風浪直上銀河,走到牛郎、織女的家門口。

原文: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作者】劉禹錫【朝代】唐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賞析: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討生活。直上銀河,同訪牛郎織女,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無華的美。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見唐·劉禹錫《浪淘沙》。淘:用水沖洗。簸:搖動。自:來自。這兩句大意是:九曲黃河之中有無數的抄礫,它們隨同黃河流經萬里,經受了浪濤的沖洗和狂風的簸盪,從天涯一直來到這里。

詩人歌詠九曲黃河中的萬里黃沙,贊揚它們沖風破浪,一往無前的頑強性格。我們引用時可取其象徵意義,歌頌與它們有著共同特點的事物或人們。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見黃河後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對寧靜生活的一種嚮往,而時間讓世事變得復雜,追逐靜已是現代人的一種精神渴求。

(1)浪淘沙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朝自安史之亂後,氣勢頓衰。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才人被外放,憤激之際,怨刺之作應運而生。劉禹錫從京官調到地方官之後亦有流芳之作,如《浪淘沙九首》。此組詩當為劉禹錫後期之作,且非創於一時一地。

據詩中所涉黃河、洛水、汴水、清淮、鸚鵡洲、濯錦江等,或為輾轉於夔州、和州、洛陽等地之作,後編為一組。有學者認為這組詩作於夔州後期,即長慶二年春(公元822年)在夔州貶所所作。

B. 浪淘沙——北戴河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澤東主席於1954年於秦皇島北戴河開會時創作的一首詞。《浪淘沙·北戴河》展示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具有比《觀滄海》更鮮明的時代感、更深邃的歷史感、更遼闊的宇宙感和更豐富的美學容量。

浪淘沙 · 北戴河
毛澤東

浪淘沙·北戴河
1954年夏
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
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
魏武揮鞭,
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
換了人間。
編輯本段詩詞注釋
浪淘沙:詞牌名。
北戴河:秦皇島市西南15公里處的渤海海濱,因北戴河流經其境而得名。氣候宜人,是避暑勝地。
幽燕:指今天河北省北部一帶,故叫幽燕。幽指幽州,燕指燕國。在今河北,北京一帶。
滔天:形容水勢很大,大到好像與天連接起來一樣。
秦皇島:三面環海,是渤海灣一個不凍良港,現已設為市,相傳秦始皇求仙曾到此,它因此得名。
汪:指水勢大,深且闊。
誰邊:何處,哪裡
往事:過去的事,這里指公元二百零七年(建安十二年)曹操東征烏桓(古代部族名)經過碣石山時寫下《觀滄海》一詩之事。
越:越過。
千年:只是一個大概數,實際已一千七百多年。
魏武:即曹操(公元前155~220年)。曹操死後,他兒子曹丕當上皇帝追封他為魏武帝。
揮鞭:原指揮鞭策馬,這里指騎馬出征。
碣石:碣石是古代山名,位於現今何處,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河北樂亭說、河北昌黎說,山東無棣說等。本詞應指的是位於河北昌黎。昌黎碣石山位於河北省昌黎城北1公里,與北戴河毗鄰,面積28.8平方公里,形成歷史久遠,自然風光秀美,歷史文化淵源,地理位置優越,是五嶽之外的「神岳」,是古今中外有名的歷史名山、仙山、觀海勝地、佛教勝地和旅遊勝地。
遺篇:遺留下來的詩篇,指《觀滄海》一詩。
蕭瑟:秋風吹拂草木的颯颯聲音(或指風的陰冷狂暴)。
人間:人世間,這里指時代、社會、世界。
編輯本段詩詞譯文
大雨落在了幽燕, 滔滔波浪連天, 秦皇島之外的打漁船, 在起伏的波濤里都已經看不見, 也不知漂去了哪裡。
往事已經有千年, 那時魏武帝曹操躍馬揮鞭, 東巡至碣石山吟詠過詩篇。 秋風瑟瑟到了今日, 人間卻換了新顏。[1]
編輯本段相關典故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年),時任大將軍的曹操為清除邊患,鞏固後方,率大軍北征烏桓。八月大破烏桓於柳城(今遼寧朝陽市南)後凱旋迴師,途經渤海口附近的碣石山,乘興登臨,以一首千古傳頌的《觀滄海》詩,描繪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大海圖景,抒發了詩人削平割據、統一中國的宏願和自強不息、叱吒風雲的豪情。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一次,毛主席在海里暢遊了一個多小時,然後就在沙灘上散步,邊走邊吟起了曹操的《觀滄海》。主席身邊陪同的保健醫生徐濤問:這是誰的詩?主席告訴他是曹操的。徐濤很驚訝,說曹操只是個白臉奸臣,會做出那麼好的詩?毛主席就耐心地解釋: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大詩人。他統一了北方,為創建魏國打下了基礎,同時大膽改革,革除東漢弊政,使當時受到很大破壞的生產力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毛澤東在《浪淘沙·北戴河》的下闋中說到曹操,並將曹操的「秋風蕭瑟」升華為「蕭瑟秋風今又是,換

了人間」,讓人們感受到了一種強烈的豪邁激情。
還有一次,毛主席下海游出很遠,跟隨的人累得輪番上船休息,可毛主席就是不肯上船。後來,到了快望不到岸邊的海域,遇上一位駕船捕蟹的老漁民,工作人員再次請毛主席上船,毛主席馬上痛快地上了漁船,不待擦乾身體,就和老漁民聊起天來。他當時只穿著泳褲,老漁民一下子沒有認出來,兩人就從吃喝穿戴、魚鱉蝦蟹、鍋台灶頭、老婆孩子、新舊社會,直聊到互助組鬧不團結等等。在《浪淘沙·北戴河》中,主席寫道:「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道出了毛主席同老漁民交談的美好回憶,也寄託著領袖對海上漁船安危的牽掛和關懷。有一天,時逢北戴河海濱風雨大作,浪濤翻湧,喜好游泳的毛主席不顧身邊警衛人員的勸阻,下海游泳,與風浪搏鬥。上岸後意猶未盡,又縱筆揮毫,寫下了這不朽名篇《浪淘沙.北戴河》。生動描繪了北戴河海濱夏秋之交的壯麗景色;展示了一代偉人前無古人的雄偉氣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懷。
編輯本段詞牌名
詞牌概述
《浪淘沙》調出於樂府(《樂府詩集》收入近代曲中),原為二十八字,即七言絕句一首。唐白居易、劉禹錫演有此詞,且詞句即詠江浪淘沙,為唐時教坊曲名。迨至李煜,因舊調另制新聲,乃變作雙調,每段僅存七言二句,而所詠亦泛而不必切題矣。如皇甫松詞雲:「蠻歌豆寇北人愁,浦雨杉風野艇秋,浪起鵁鶄眠不得,寒沙細細入江流。」
詞牌格律
以二十八字為正格,而以本調為變體,又名﹝曲入冥﹞、﹝過龍門﹞、﹝賣花聲﹞,而﹝謝池春﹞亦名﹝賣花聲﹞,不容稍混也。
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平平(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韻)。
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平平(韻)。
中平中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仄平平(韻)。
編輯本段用韻填詞
此調五十四字,前後闋字句完全相同。第一句五字,與﹝憶江南﹞次句同。第二句四字,為仄仄平平,第一字平仄不拘。第三句即平起平收之七言句。第四句為仄起仄收之七言句。第五句則與第二句同。此調平仄既寬,而後半又同前半,為初學填詞者最易摹擬之詞調也。
編輯本段詩詞鑒賞
「詩的形象以使人驚心動魄為目的」(朗吉努斯《論崇高》)。這首詞一開始就給人們展現出雄渾壯闊的自然景觀。「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來,給人以雨聲如鼓勢如箭的感覺;繼之以「白浪滔天」,更增氣勢,寫出浪聲如雷形如山的洶涌澎湃,「大雨」、「白浪」,一飛落,一騰起,相觸相激,更兼風聲如吼,翻雲掃雨,推波助瀾,真是聲形並茂氣象磅礴,這情景較之曹詩中「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秋風蕭瑟,洪波湧起」的晴日所見更令人驚心動魄。
上片前兩句,一為仰觀,一為前瞻,隨著視角的變化,空間畫面也由陸而海,從上而下。後三句則顯示視線由近而遠的漸次推移,極富層次感。「秦皇島外打魚船」回應開頭一句的「幽燕」,點明地點,又與題目相吻合。「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的意境或也取軋於古人對大海驚濤駭浪的描寫,但《浪淘沙》是小令,不直鋪敘,用精煉的設問句式寫出來,化實為虛,以簡馭繁,真乃神來之筆!與其說是寫人寫船,不如說是以小襯大,將較小的意象置於廣闊巨大的空間之中,進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曠悍,突出風雨中的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曠盪無崖的景象,從而擴大作品的空間容量,顯示出一種寥廓深邃的宇宙感。
上片寫景,景中含情,而下片抒情,情中有景。秦皇島外,白浪滔天,一片汪洋。此時此地此景,自然會使人聯想起一千多年前曹操登陸碣石山觀海的歷史往事和那首《觀滄海》詩。「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魯迅《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葯及酒之關系》)。東漢末年,豪強群起割據,「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曹操《蒿里行》)。連年混戰,民不聊生,曹操雄才崛起,「挾天子以令諸侯」,經過幾十年的征戰,終於掃盪了分割的世族軍閥與豪強勢力,統一了中國北方,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在歷史上舉一反三一定的進步作用。他同時又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其詩「氣雄力堅,足以籠罩一切。」(清劉熙載《藝概.詩概》),表現了他的政治抱負、雄才大略和進取精神,同時也反應了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開建安文學風氣之先。詞的下片先發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轉時空,展現歷史的畫面。「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恰似一幅生動、傳神的剪影,簡括而鮮明地勾勒出曹孟德當年策馬揚鞭、登山臨海的雄姿,讓人感覺十分壯麗。「揮鞭」是一個典型的蘊藉豐饒的動態意象,作為片段過程,它概括了人物馳騁沙場、南征北戰的戎馬生涯;作為瞬間動作,它顯示了人物沉雄豪放、威猛贏武的性格特徵。「遺篇」指曹操的《觀滄海》詩,「東臨碣石」乃該詩首句,引入詞中,化「我」為「他」。
編輯本段相關習題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給你的感覺是怎樣的?(4分)
答:「大雨落幽燕」一句排空而來,給人以如鼓似箭的感覺,繼之以「白浪滔天」寫出浪聲的洶涌澎湃,給人雄渾壯闊,氣勢磅礴之感。
編輯本段主旨
用原文回答: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用自己的話回答:往日的一切都已過去,美好的新中國已經誕生了。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毛澤東,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和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

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1893年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潭縣韶山沖,1976年逝世於北京。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是毛澤東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C. 哪裡有浪淘沙的圖片

首先要意識到戒煙的益處:僅僅戒煙一天,戒煙給心臟、血壓和血液系統帶來的益處便會顯現出來。戒煙1年,冠心病的超額危險性比繼續吸煙者下降一半。戒煙5年—15年後,中風的危險性降到從不吸煙者水平。戒煙10年,患肺癌的危險性比繼續吸煙者降低一半。患口腔癌、喉癌、食管癌、膀胱癌、腎癌、胰腺癌的危險性降低,患胃潰瘍的危險降低。戒煙15年,患冠心病的危險與從不吸煙者相似。死亡的總體危險度恢復到從不吸煙者水平。因此,任何時間戒煙都不算遲,而且最好在出現嚴重健康損害之前戒煙。如何戒煙(一):1.戒煙從現在開始,完全戒煙或逐漸減少吸煙次數的方法,通常3~4個月就可以成功。2.丟掉所有的香煙、打火機、火柴和煙灰缸。3.避免參與往常習慣吸煙的場所或活動。4.餐後喝水、吃水果或散步,擺脫飯後一支煙的想法。5.煙癮來時,要立即做深呼吸活動,或咀嚼無糖分的口香糖,避免用零食代替香煙,否則會引起血糖升高,身體過胖。6.堅決拒絕香煙的引誘,經常提醒自己,再吸一支煙足以令戒煙的計劃前功盡棄。如何度過戒煙最難熬的前5天?提供以下七項戒煙方法(二):(l)兩餐之間喝6-8杯水,促使尼古丁排出體外。(2)每天洗溫水浴,忍不住煙癮時可立即淋裕(3)在戒煙的5日當中要充分休息,生活要有規律。(4)飯後到戶外散步,做深呼吸15—30分鍾。(5)不可喝刺激性飲料,改喝牛奶、新鮮果汁和谷類飲料。(6)要盡量避免吃家禽類食物、油炸食物、糖果和甜點。(7)可吃多種維生素B群,能安定神經除掉尼古丁醫師指出,過了最初五天可按照下列方法保持戒煙「戰果」(1)飯後刷牙或漱口,穿干凈沒煙味的衣服。(2)用鋼筆或鉛筆取代手持香煙的習慣動作。(3)將大部分時間花在圖書館或其它不準抽煙的地方。(4)避免到酒吧和參加宴會,避免與煙癮很重的人在一起。(5)將不抽煙省下的錢給自己買一項禮物。(6)准備在2—3周戒除想抽煙的習慣。一二兩者結合戒煙沒問題,重要是有恆心,呵呵。另外還有戒煙門診,覆蓋人群有限,可看看介紹:吸煙者戒煙要經歷幾個階段:考慮前,考慮戒煙,准備戒煙,採取戒煙行動,維持戒煙狀態或復吸。許多人在徹底戒煙之前可能會反復重復以上過程,但也有一些人反映他們發現戒煙比想像的要容易。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建議和處理。目前有一些幫助戒煙的方法。由醫師提供的社會支持;技能培訓;使用尼古丁帖片和尼古丁口香糖的尼古丁替代療法,以及葯物治療等都是有效的戒煙治療方法,把這些方法聯合使用,效果會更為明顯。多數吸煙者產生煙草依賴,當他們嘗試戒煙時,會遭受強烈的煙癮和易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煩躁不安等戒斷症狀的困擾。尼古丁替代療法是一種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法,它通過減輕煙癮,可以使戒煙率提高一倍多。其效果已經通過簡短干預和作為非處方葯銷售以及戒煙專科門診得到證實。尼古丁替代療法是作為一種有效的幫助戒煙的公共衛生措施,應該引起足夠重視,以達到促使多數煙民戒煙的目的。

D. 劉禹錫的浪淘沙表達了什麼情感

劉禹錫的《浪淘沙》用淘金者的口吻,表達了淘金者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情感。

《浪淘沙》原文:

作者:唐劉禹錫

莫道讒言如浪深,莫言遷客似沙沉。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

譯文:不要說讒言如同凶惡的浪濤一樣令人恐懼,也不要說被貶之人好像泥沙一樣在水底埋沉。要經過千遍萬遍的過濾,歷盡千辛萬苦,最終才能淘盡泥沙得到閃閃發光的黃金。

(4)浪淘沙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浪淘沙》賞析:

在《浪淘沙》中,詩人一邊寫夔州社會底層的勞動者,另一邊寫社會高層不直接參與勞動者。他關心雖然艱苦勞作但在社會地位上不佔優勢的群體,同時對上層權貴亦流露出批判諷刺之意。對錢塘江的描寫,或許是詩人根據回憶中的情景創作出來的。

這是劉禹錫的作詩方法之一,他常據對方的敘述,心有所動,成詩於紙張。金子和才人不會被永遠埋沒,因為世事是變化發展的。

詩人的思想具有唯物主義色彩,在此可見一斑。劉禹錫靠一股精氣神兒活著,其詩也因之有了力量。詩中之景呈現動態,似乎要驅散內心的郁積之氣。即使是哀嘆,節奏也不是死氣沉沉,而是激昂慷慨的。

E. 急!!!適合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的圖片

休閑沒事給你做個!

這上傳的被縮小了留些聯系方式我發給你

F. 來張大話西遊2的神獸浪淘沙的圖片,最好動態的

http://img1.pcgames.com.cn/pcgames/0708/29/940109_4.gif

G. 關於 劉禹錫《浪淘沙》的賞析

劉禹錫《浪淘沙》賞析: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討生活。

直上銀河,同訪牛郎織女,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無華的美。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見唐·劉禹錫《浪淘沙》。淘:用水沖洗。簸:搖動。自:來自。這兩句大意是:九曲黃河之中有無數的抄礫,它們隨同黃河流經萬里,經受了浪濤的沖洗和狂風的簸盪,從天涯一直來到這里。

詩人歌詠九曲黃河中的萬里黃沙,贊揚它們沖風破浪,一往無前的頑強性格。我們引用時可取其象徵意義,歌頌與它們有著共同特點的事物或人們。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見黃河後留下的感慨,也是他對寧靜生活的一種嚮往,而時間讓世事變得復雜,追逐靜已是現代人的一種精神渴求。

九曲黃河沉積下來的是一種文化,而這種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靜,它們深埋在河水轉彎處的山坳里,在浮華背後深深地拽住民族的根,使我們在追逐中不會迷失方向。

唐代大詩人劉禹錫一闋《浪淘沙》,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滔滔黃河的來龍去脈和雄偉氣勢。其中,還詩情畫意地聯想到隨著層層波浪,去美麗傳說中的天仙佳侶之家做客。

(7)浪淘沙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浪淘沙·九曲黃河萬里沙

唐代: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譯文

九曲黃河從遙遠的地方蜿蜒奔騰而來,一路裹挾著萬里的黃沙。

既然你從天邊而來,如今好像要直飛上高空的銀河,請你帶上我扶搖直上,匯集到銀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織女的家裡做客吧。

H. 大話西遊2 240*360浪淘沙動態圖片

這張圖片在你的電腦是可以動的現在不動是因為論壇不支持你可以用PS把圖片的背景黑色改為透明色在放在別的圖城是就好看了

I. 浪淘沙詩意 (劉禹錫)

【譯詩】

彎彎曲曲的黃河河流漫長,夾帶著大量的黃沙,黃河波濤洶涌,奔騰澎湃,來自天邊。現在我要迎著風浪直上銀河,走到牛郎、織女的家門口。

【注釋] 】

浪淘沙:原就是民間的曲名。

九曲:形容彎曲的地方很多。萬里沙:指黃河漫長,夾帶著大量泥沙。

浪淘風簸(bǒ):形容黃河風浪很大,洶涌澎湃。 自天涯:從天邊來,指黃河源長流急,如李白詩句「黃河之水天上來」。

直上銀河:傳說漢武帝派張騫(qiān)尋找黃河的源頭,經過一個多月,張騫乘筏一直到了天河,見到織女。

牽牛、織牛:即牽牛星、織女星。古代神話把這兩顆星宿說成牛郎、織女,他們結成夫妻,住在銀河兩岸。

(9)浪淘沙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賞析】

《浪淘沙》組詩共九首,此其第一首。就是劉禹錫穆宗長慶年間(821━824)任夔州刺史時所作。第九首末聯雲∶「令人忽憶瀟湘渚,回唱迎神三兩聲。」作者或許就是有感於屈原放逐沅湘間,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這就是一首描寫黃河雄偉氣勢的著名詩篇。作為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民族光輝燦爛文化的發源地,黃河,古往今來,無數詩人為她放聲歌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流不復回」,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雲間」,這些詩,極寫黃河的源遠、勢猛,至今眾口傳誦。「黃河之水天上來」,著意渲染的就是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就是奔騰不息的動態美。

「黃河遠上白雲間」,視角與河之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出一種靜態的美。劉禹錫這首黃河詩開篇與眾多的黃河詩篇一樣,著力描寫九曲黃河大浪淘沙之勢。緊接著張騫窮河源遇牛郎織女的典故,再把「黃河之水天上來」更君形象化。在王之渙、李太白之外,另闢一番境界,增添了一層奇妙的神話色彩。

據張華《博物志》記載,漢武帝指令張騫窮溯河源,張騫乘槎而去,經月至一處,見城郭如官府,室內有一女織布,又見一丈夫牽牛飲河。後還至蜀中,方知已至牛郎、織女二星座。這里詩人巧妙地運用了上下聯的開合關系。第一聯由上而下,順黃河奔流之勢著墨;第二聯以「直上」為轉折,把人們的視線從「奔流到海不復回」的順視中拉回,從地下引到天上,從現實世界進入神話世界━━黃河連銀漢,乘槎溯河源。全詩節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氣。(原載《中國古代山水詩鑒賞辭典》,余冠英主編,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7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