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古代有那幾大名窯各種窯的瓷器都有什麼特點
中國古代有八大名窯,分別是:越窯、耀州窯、龍泉窯、定窯、磁州窯、鈞窯、景德鎮窯和建窯。
1、越窯:
越窯分布於浙江寧紹平原。窯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餘姚、慈溪、寧波等地。自東漢開始生產,經三國、兩晉、南朝、唐,一直到宋,延續千餘年。
主要特點:主要生產青瓷。 宋代越窯在胎釉製作上與五代無大異。北宋的造型更加精巧,裝飾方法很多,細線劃花裝飾比較普遍。對周邊窯口影響較大。
2、耀州窯:
耀州窯位於陝西省銅川黃堡鎮。創燒於唐代,五代宋初受越窯影響專燒青瓷。宋金時期是極盛時期,金末走向衰落。
主要特點:北宋早期,胎青灰色,釉青中閃黃。碗多素麵。中期釉色趨於穩定,瓷胎變薄,釉勻,產量大。造型多樣,裝飾有印花、刻花、「半刀泥」最具特點。紋飾多為花卉。晚期胎釉造型與中期無異,胎更薄,器形更小,紋飾滿,質量提高。金代質量有所下降。
3、龍泉窯:
龍泉窯位於浙江龍泉,始燒於五代,一直到清代才敗落。五代時受越窯影響燒青瓷。瓷胎胎土緻密、玻璃質感強,胎色灰白釉色水青。裝飾有細線劃花。南宋時發展出白胎青瓷(主流)和黑胎青瓷(紫口鐵足為其特徵)。
4、定窯:
定窯的主要產地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定窯創燒於唐朝後期,經五代、宋金成為龐大的白瓷體系。
主要特點: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器形多為碗、盤、瓶、碟、盒和枕,裝飾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劃花為主。發明了覆燒法。
5、磁州窯:
磁州窯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的觀台鎮,創燒於北宋中期,並達到鼎盛,南宋、遼金元、明清仍繼續燒制。
主要特點:主要生產民窯器,產量大,不乏精品。品種有黑瓷、白瓷、綠瓷、彩繪瓷等。裝飾方法主要為剔劃花和釉下彩繪,形式多樣。
6、鈞窯: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
主要特點:胎質細膩,釉層較厚,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還有紅藍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蚯蚓走泥紋」是其一大特點。
7、景德鎮窯:
景德鎮窯位於江西省景德鎮。始燒於五代,至今仍在燒造。
主要特點:不同時期燒造品種不同,但瓷器質量較高。代表為宋代青白瓷,明清青花等。
8、建窯
建窯在福建建陽縣水吉鎮。始於晚唐,盛於宋,而衰於元。
主要特點:燒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黑瓷為最。器形以碗(盞)最著名。裝飾主要是各種窯變,也有其他精美裝飾。
② 宋代五大名窯的所在省份和特點簡單
宋代五大名窯的所在省份:
汝窯:河南省
官窯:江蘇省
哥窯:迄今未找到確切窯址
鈞窯:河南省
定窯:河北省
宋代五大名窯的特點:
汝窯: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紋」「香灰色胎」「芝麻掙釘」等是鑒別汝窯的重要依據。其中,蟹爪紋是指釉面開片的紋理毛毛扎扎;「芝麻掙釘」則是因燒造時足部用很小的支釘支起,然後把汝窯瓷器支在空中燒。這樣燒制的瓷器燒好後,底部釉面會有幾個點。汝窯瓷胎體一般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而在造型上則比較莊重大方。
官窯:造型規整對稱,具有宮廷氣勢,高雅大氣,一絲不苟。胎土含鐵量極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後稱」紫口鐵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溫潤如玉。釉面多層反復細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紋理布局規則有致,造型莊重大方。
哥窯:釉屬無光釉,色調豐富多彩;金絲鐵線」的紋樣;「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紫口鐵足」的風致。
鈞窯:胎色較深,呈淺灰色或褐紫色,胎質堅硬;釉為乳濁,釉色有天藍、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紅等品種;器物上單燭的紫斑幾乎不見,絕大部分是青藍釉和紅釉互相熔合的玫瑰紫色;器內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紋」的曲線。
定窯:色調上屬於暖白色,細薄潤滑的釉面白中微閃黃,給人以濕潤恬靜的美感;善於運用印花、刻花、劃花等裝飾技法,將白瓷從素白裝飾推向了一個新階段。定窯造型以盤、碗最多。
宋代五大名窯的來歷:
宋代五大名窯之說,始見於明代皇室收藏目錄《宣德鼎彝譜》:「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名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清代許之衡《飲流齋說瓷》中說:「吾華制瓷可分三大時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有五,所謂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鈞窯,亦甚可貴。」由於柴窯至今未發現窯址,又無實物,因此通常將鈞窯列入,與汝、官、哥、定並稱為宋代五大名窯。
③ 請問中國宋代瓷器五大名窯是什麼,都在現在的什麼地方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
張京梅
定窯
定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為民窯。始建於唐,興盛於北宋,終於元代,燒造時間近七百餘年。窯址分布於河北曲陽縣磁澗、燕川以及靈山諸村鎮,這里唐代屬定州,稱為定窯。
定窯以燒白瓷為主,瓷質細膩,質薄有光,釉色潤澤如玉。黑釉、醬釉稱為「黑定」、「紫定」,也別具特色,製作精湛,造型典雅。花紋千姿百態,有用刀刻成的劃花,用針剔成的綉花,特技製成的「竹絲刷紋」,「淚痕紋」等等。
出土的定窯瓷片中,發現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樣,這說明定窯的一部分產品是為官府和宮廷燒造的。
鈞窯
鈞窯分官鈞窯、民鈞窯。
官鈞窯是宋徽宗年間繼汝窯之後建立的第二座官窯。鈞窯廣泛分布於河南禹縣(時稱鈞州),故名鈞窯,以縣城內的八卦洞窯和鈞合窯最有名,燒制各種皇室用瓷。
鈞瓷兩次燒成,第一次素燒,出窯後施釉彩,二次再燒。鈞瓷的釉色為一絕,千變萬化,紅、藍、青、白、紫交相融匯,燦若雲霞,宋代詩人曾以「夕陽紫翠忽成嵐」贊美之。這是因為在燒制過程中,配料摻入銅的氣化物造成的藝術效果,此為中國制瓷上的一大發明,稱為「窯變」。因鈞瓷釉層厚,在燒過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補裂紋,出窯後形成有規則的流動線條,非常類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跡,故稱之為「蚯蚓走泥紋」。
鈞窯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剛」之需,以花盆最為出色。
官窯
官窯是宋徽宗政和年間在京師汴梁建造的,窯址至今沒有發現。
官窯主要燒制青瓷,大觀年間,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綠三種顏色最為流行。官瓷胎體較厚,天青色略帶粉紅顏色,釉面開大紋片。這是因胎、釉受熱後膨脹系數不同產生的效果。瓷器足部無釉,燒成後是鐵黑色,口部釉薄,微顯胎骨,即通常所說的「紫口鐵足」。這是北宋官窯瓷器的典型特徵。北宋官窯瓷器傳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貴。
哥窯
哥窯是宋代南方五大名窯之一,確切窯場至今尚沒有發現。拒歷史傳說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兩浙路處州、龍泉縣各建一窯,哥哥建的窯稱為「哥窯」,弟弟建的窯稱為「弟窯」,也稱章窯、龍泉窯。有的專家認為傳世的宮藏哥窯瓷,實際上是南宋時修內司官窯燒制的。
哥窯的主要特徵是釉面有大大小小規則的開裂紋片,俗稱「開片」或「文武片」。細小如魚子的叫「魚子紋」,開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紋」;開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小紋片紋理呈金黃色,大紋片的紋理呈鐵黑色,故有「金絲鐵線」之說。其中仿北宋官窯的瓷器為黑胎,也具有「紫口鐵足」。
哥窯瓷胎體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黃數種,釉面光澤如膚之微汗,是為上品。器形以洗、爐、盤、碗為多。
汝窯
汝窯是北宋後期的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前後不足20年。窯址在河南汝州(一說在河南省寶豐清涼寺),因此而得名。
汝窯以青瓷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蝦青等,汝窯瓷胎體較薄,釉層較厚,有玉石般的質感,釉面有很細的開片。汝窯瓷採用支釘支燒法,瓷器底部留下細小的支釘痕跡。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銅器式樣,以洗、爐、尊等為主。汝窯傳世作品不足百件,因此非常珍貴。
④ 中國八大瓷都分別是哪最早生產瓷器的又是什麼地方
中國八大瓷都分別是:汝窯(河南汝州)、耀州窯(陝西銅川)、官窯(江蘇揚州)、定窯(河北保定)、磁州窯(河北邯鄲)、鈞窯(河南禹州)、景德鎮窯(江西景德)和哥窯(浙江省龍泉)。
瓷器最早見於鄭州二里崗商代遺址。東漢出現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為主,隋唐時代,發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單色釉為主的兩大瓷系,並產生刻花、劃花、印花、貼花、剔花、透雕鏤孔等瓷器花紋裝飾技巧。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4)鈞窯瓷器圖片哪個省最多擴展閱讀
1、汝窯
五大名窯之一,因產於汝州而得名,今河南省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村和汝州市張公巷均發現汝窯燒造跡象。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窯之首,在中國陶瓷史上素有「汝窯為魁」之稱。汝窯中華傳統制瓷著名工藝之一,中國北宋時期主要代表瓷器。
2、耀州窯
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窯系。位於今陝西省銅川市的黃堡鎮,唐宋時屬耀州治,在唐代就是中國陶瓷燒制的著名產地,宋代更進一步達到鼎盛,成為我國「宋代六大窯系」中的一個窯系。
⑤ 中國瓷器的主要產地有哪些
1、佛山陶瓷源遠流長,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20世紀80年代從義大利引進了第一條國外建築陶瓷生產線,佛山陶瓷產業開始進入規模化、產業化的階段,發展速度不斷加快,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2、淄博是中國五大瓷都之一,是全國重要的陶瓷產地。
3、景德鎮是中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產陶瓷而著稱的古老城市。景德鎮自五代時期開始生產瓷器,至今已經走過了千年的發展歷程。
4、景德鎮是中國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一座以生產陶瓷而著稱的古老城市。景德鎮自五代時期開始生產瓷器,至今已經走過了千年的發展歷程。
5、 「天下名瓷出醴陵」。早在清末,「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的醴陵陶瓷聞名海內外,堪稱醴陵一絕,被譽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
6、 唐山地區煤藏豐富,作為陶瓷器原料的耐火礬土,硬質、軟質(可塑)粘土以及石英、長石等無機非金屬礦產資源充裕,是理想陶瓷產區。
7、其它比較著名的陶瓷產區還有廣東石灣和楓溪、江蘇宜興、河北邯鄲
(5)鈞窯瓷器圖片哪個省最多擴展閱讀
一、瓷器都是易碎品,在保存時應注意防震、防擠壓、防碰撞。鑒賞藏品時要注意不要碰撞、摔落,盡量不用汗手摸。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一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二、瓶、罐、尊等瓷器一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一隻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薄胎器皿,胎薄、質輕、嬌氣,移動、安放時更要小心,要雙手捧底,忌用單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體型較長,還需防風吹倒。
三、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污,用毛巾擦乾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松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四、出土的低溫釉及釉上彩。在釉彩上會滲入很多雜物,甚至會出現脫釉脫彩的現象,應先在胎釉之間加入少量的粘合劑,在彩上再塗較軟的粘合劑以防彩釉大面積脫落。如果是在地下埋藏較長時間的高溫釉或釉下彩,在瓷器表面還產生很多鈣質、硅質化合物,即土銹。可先用清水清洗一次,用3%雙氧水浸泡3小時左右,再用清水浸泡30小時以上,用清潔白布清洗,一般可除去土銹。如果除不盡,可用刷子醮上醋酸,刷在土銹處,5小時後用醫用手術刀斜削除去土銹,刀片只能向一個方向削。待大部分土銹去除後,再用白潔布和牙膏清洗直到土銹完全去除,這種方法只適用於高溫釉和釉下彩。
五、在洗刷油污等積垢時,應掌握以下技巧和方法:
1.一般的污漬可以用鹼水清洗,也可用肥皂,洗衣粉清洗,再用凈水沖凈。
2.冬季洗刷薄胎瓷器,要控制好水溫,以防冷熱水的交替使瓷器發生爆裂。
3.彩色瓷器,有的因色彩中鉛的成分較多,出現泛鉛現象,可先用棉簽蘸上白醋擦洗,再用清水洗凈。
4.如果瓷器有開片或沖口裂紋等現象,污漬容易「沁」入其中,可用牙刷蘸些酸性液體刷洗。但釉上彩器物,不能用此方法,因為酸、鹼性物質易損傷釉彩。如果是描金彩瓷器,不可用雞毛撣子做清潔,因為雞毛撣子易損傷瓷器上的描金。珍貴瓷器收藏時應配有相應尺寸,帶膽的木箱或木盒,以便保存收藏。
⑥ 鈞瓷的產地
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
鈞瓷發端於東漢,是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漢族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被稱為國寶、瑰寶。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和「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獨有的國寶瓷器,憑借其古樸的造型、精湛的工藝、復雜的配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湖光山色、雲霞霧靄、人獸花鳥蟲魚等變化無窮的圖形色彩和奇妙韻味,被譽為中國「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國成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下,恢復鈞瓷燒制,鈞瓷得到了快速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鈞瓷生產工藝與水平都得到了劃時代的提升,鈞瓷不斷作為國禮現身世界。
2008年,鈞瓷燒制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文名
鈞瓷
外文名
Jun porcelain
起源時代
東漢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之一
瓷器之都
河南省禹州市鈞瓷是中國陶瓷大家族中的一個成員,但是它很特別、很另類,在中國陶瓷史上也有著與眾不同地位。
故宮博物院藏唐花瓷雙系罐
東漢開始出現的瓷器,至唐代時日趨成熟,並逐漸形成了「南青北白」兩大體系,並以「南越北邢」兩大窯口為代表。但無論是越窯青瓷還是邢窯白瓷,它們的釉色都是單一的,非青即白,無有例外。鈞瓷則不同,它以獨特的自然窯變藝術效果在瓷林獨樹一幟、卓爾不群。
鈞瓷的釉色窯變藝術效果不是人為的,而是在窯內爐火的高溫下自然形成的。鈞瓷入窯的時候,是沒有任何色彩的,是一體素凈。那七彩輝映、讓人心旌動搖的絢麗色彩和自然逼真的畫面都是在燒制過程中在窯內形成的,這就是窯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窯變原理就是釉料礦物在爐火高溫下轉化呈色的物理化學現象。好的窯變效果的形成所需要的因素非常復雜,它需要性能良好的窯爐、器物在窯中的最佳位置以及科學的燒成制度等因素的巧妙組合才能實現。如果稍有不慎,就會前功盡棄。就是在人們對窯變現象有了相當認識和了解的今天,人們對窯變效果也不能完全掌握,往往是招之不來、不期而至,這也更增添了鈞瓷藝術震撼人心的魅力。
⑦ 鈞瓷的產地是哪裡
鈞瓷的產地是禹州市。
禹州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地處伏牛山余脈與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境內多石灰石、煤、鋁礬土、瓷土、陶土、焦寶石。鈞瓷名鎮神垕位於禹州市西南部,山嶺起伏,群山環抱,東有角子山、鳳翅山,西有牛頭山、牛金山,南有大劉山,北有雲蓋山,中部有東西走向的乾鳴山。
山體由炭岩、砂頁岩構成,瓷土、釉葯、耐火材料和煤的儲量非常豐富,覆蓋層薄,極易開采。境內僅探明的陶土儲量就達10億噸,石灰石10億噸,煤炭1.8億噸,生產鈞瓷有著十分優越的條件。
歷史淵源
鈞瓷始於唐代。在神垕瓷區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窯遺址,出土了灰燼、匣缽片、瓷器殘片等制陶瓷遺存。唐窯殘片與眾不同、自成風格。以罐、盤、碗、缽之類俱多。釉色則以褐為主,上有不規則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藍等色,這就是唐花釉瓷。
有人稱之為「唐鈞」,是不合適的,因為當時還沒鈞瓷這個名稱,彩斑釉色也不是真正的窯變。不過,學術理論界一致認為,鈞瓷窯變藝術是受唐花釉瓷的啟發,逐漸發展而成。唐花釉瓷產於神垕瓷區,年代早於鈞瓷,兩者彩斑復色釉有近似之處,而且和宋鈞一樣同屬兩液分相釉。
唐花釉瓷應該是鈞瓷窯變藝術的萌芽,是鈞瓷的前期,嚴格地說,並不是真正的鈞瓷。鈞瓷藝術至北宋才完善成熟。可以說,萌生於唐代的「花釉瓷」為後來的鈞釉彩斑開啟了先河。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鈞瓷
⑧ 鈞瓷產地是哪裡
鈞瓷產地是禹州市。
禹州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地處伏牛山余脈與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境內多石灰石、煤、鋁礬土、瓷土、陶土、焦寶石。鈞瓷名鎮神垕位於禹州市西南部,山嶺起伏,群山環抱,東有角子山、鳳翅山,西有牛頭山、牛金山,南有大劉山,北有雲蓋山,中部有東西走向的乾鳴山。
山體由炭岩、砂頁岩構成,瓷土、釉葯、耐火材料和煤的儲量非常豐富,覆蓋層薄,極易開采。境內僅探明的陶土儲量就達10億噸,石灰石10億噸,煤炭1.8億噸,生產鈞瓷有著十分優越的條件。
藝術特色
鈞瓷屬北方青瓷系統。中國青瓷歷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產的主流。鈞瓷以其獨特的自然窯變藝術有別於其他瓷種,「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現象,構成鈞瓷的特殊美感和藝術效果,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它一問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視,並進入名窯行列之中。
鈞窯傑出的工藝成就,是在科學配好胎、釉的基礎上,燒成過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氣氛的變化,利用氧化和還原氣氛,由同樣的釉料釉色而成為深淺不一的窯變色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鈞瓷
⑨ 北宋時的重要的瓷器產地是哪裡
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凈;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致,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均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宋朝時期的陶瓷文化—集瓷器之大成
後周趙匡胤奪取政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宋代的陶瓷氏我國的鼎盛時期,「宋瓷」也是聞名世界。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為五大名窯,形制優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後人仿製也少能匹敵。
定窯
定窯又稱粉定,定窯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靈山鎮,古名定州,所以稱定窯,是繼唐代邢窯之後,生產白瓷最好的窯。
定窯釉分北定、南定,宋室南遷之後,一部份到了景德鎮,一部份到了吉州,稱為南定。在景德生產的釉色似粉,又稱粉定。定窯還有如柿子般顏色的紅定、紫色的紫定、黑色的黑定等等。
一般的裝飾手法有劃花、印花、雕花等各種圖案包羅萬象,其製作細膩精緻、線條流暢、胎質堅細、呈乳白或象牙色,以碗盤較多,胎薄而圓正。為避免燒制變形,多采覆燒,再鑲以金屬作緣。
汝窯
汝窯在河南省臨汝縣,是北方第一個著名的青瓷窯,燒制御用宮中之器,時間很短,數量也少。器型簡單,但釉色溫潤柔和,在半無光狀態下有如羊脂玉,並截取定窯、越窯的裝飾技法,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
晚期在臨汝縣燒造的稱為臨汝窯,其中有「奉華」二字的是宋高宗劉妃的堂號,也有人稱是後人補刻的。
鈞窯
鈞窯在河南省禹縣,古代稱為鈞台,明代稱鈞州,所以命名為鈞窯,傳世不多,評¤慎高。
鈞窯創始於唐代,歷經宋、金至元代,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火 紅,還有窯變。器型以碗盤為多,但以花盆最為出色。
器物底部刻有一到十的號數,相傳一、三、五、單數為紅色,二、四、六復數為青色,但也有人說是數字越小器型越大,只是窯工為方便辨認而作的記號罷了。
官窯
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宋室南移在△凰山下設立官窯,又稱修內司官窯或內窯,郊壇下設立的郊壇下官窯,器形較多,有直徑大過一尺的大型產品。
哥窯
哥窯創使者為浙江省處州的章氏兄弟,哥哥章生一所燒者為「哥窯」,弟弟章生二所燒者為「弟窯」,又名龍泉窯或章窯。
哥窯主要特徵是釉面裂紋開片,這種裂痕是由於釉與胎的收縮率大小的不同有的稱為魚子紋蟹爪紋,也有的稱為百集碎。釉色有粉青、米色,釉中出現大小氣泡,瓷胎呈黑褐色,口緣顯出一道褐色邊稱為「紫口鐵足」。
龍泉窯
龍泉窯釉色蒼翠,北宋時多粉青色,南宋時呈蔥青色,沒有開片在器皿轉折處,往往露胎呈現胎色,瓷釉厚潤,裝飾上很少刻花、劃花,而流行用貼花、浮雕,例如在盤中常堆貼出雙魚圖案,在瓶身上貼出纏枝牡丹圖案。
宋代瓷業鼎盛,除上述五大名窯外,山西省平陽的平陽窯、陝西省耀州的耀州窯,福建省建安的建窯,江西省吉州的吉州窯,也都燒制相當好的瓷器。
⑩ 鈞瓷的原產地在哪裡
產地名稱:河南省禹州市。
禹州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地處伏牛山余脈與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境內多石灰石、煤、鋁礬土、瓷土、陶土、焦寶石。
鈞瓷名鎮神垕位於禹州市西南部,山嶺起伏,群山環抱,東有角子山、鳳翅山,西有牛頭山、牛金山,南有大劉山,北有雲蓋山,中部有東西走向的乾鳴山。
山體由炭岩、砂頁岩構成,瓷土、釉葯、耐火材料和煤的儲量非常豐富,覆蓋層薄,極易開采,境內僅探明的陶土儲量就達10億噸,石灰石10億噸,煤炭1.8億噸,生產鈞瓷有著十分優越的條件。
(10)鈞窯瓷器圖片哪個省最多擴展閱讀
禹州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是中國「五大名瓷」之一-鈞瓷的唯一產地,也是明清時期全國四大中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夏都」「鈞都」「葯都」之稱。
1989年被命名為河南省首批歷史文化名城,2007年被命名為「中國大禹文化之鄉」,2011年被命名為「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2017年被命名為「華夏葯都」。
2018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697.8億元,增長9.2%;在2018年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評價中,禹州市位居「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第49位。
歷史淵源
唐花釉
東漢開始出現的瓷器,至唐代日趨成熟,並逐漸形成了「南青北白」兩大體系,以「南越北邢」兩大窯口為代表。
但無論是越窯青瓷還是邢窯白瓷,它們的釉色都是單一的,非青即白,無有例外,唐窯殘片與眾不同、自成風格。
以罐、盤、碗、缽之類俱多,釉色則以褐為主,上有不規則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藍等色,這就是唐花釉瓷,有人稱之為「唐鈞」,是不合適的,因為當時還沒鈞瓷這個名稱,彩斑釉色也不是真正的窯變。
唐花釉瓷產於神垕瓷區,年代早於鈞瓷,兩者彩斑復色釉有近似之處,而且和宋鈞一樣同屬兩液分相釉。
唐花釉瓷應該是鈞瓷窯變藝術的萌芽,是鈞瓷的前期,嚴格地說,並不是真正的鈞瓷,鈞瓷藝術至北宋才完善成熟,可以說,萌生於唐代的「花釉瓷」為後來的鈞釉彩斑開啟了先河。
宋鈞
北宋時期,花釉瓷經過長時期的探索,窯變技藝已經日漸成熟,經自然窯變形成的絢麗釉色玉潤晶瑩,已絕非唐時花釉瓷所能比擬,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貴族的喜愛。
宋徽宗初年,在禹州鈞台附近建官窯為皇宮燒制貢瓷,為鈞瓷藝術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良機。
鈞官窯為皇家燒制貢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計工時,不計成本,好的送入宮廷,壞的打碎深埋,不準流入民間,因而工匠們得以把窯變精品呈現出來。
這些工匠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創造性地建造了結構合理、性能優良的雙乳狀火膛柴燒窯爐。
這種窯爐火網面積大,能使柴質快速燃燒,升溫迅速,火苗柔和,窯內溫度分布均勻,有利於窯變效果的形成,同時,也研製了科學的鈞釉配方,銅紅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陶瓷史》載,宋代的鈞窯首先創造性地燒造成功銅紅釉,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成就,鈞紅釉的創燒成功開辟了新的美學境界,對後代的陶瓷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