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足弓怎麼看
手把手教你測量足弓
放條款鎮樓
級別
新殘標條款內容
七級
雙足足弓結構完全破壞
八級
一足足弓結構完全破壞,另一足足弓結構部分破壞
九級
雙足足弓結構部分破壞;一足足弓結構完全破壞
十級
一足足弓結構部分破壞
根據新殘標的相應條款,足弓結構破壞分為部分破壞和完全破壞。各位人傷小夥伴對足弓結構破壞的概念應該不陌生了。並且,大家都知道足弓結構包括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和橫弓。
但是,很多小夥伴對足弓的了解僅限於此,對於如何判斷足弓結構到底是部分破壞還是完全破壞,如何測量弓角就僅僅是一知半解了,下面小編就手把手的教大家!
我是分割線
部分破壞OR完全破壞?
足弓結構包括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和橫弓,通過負重位足弓X線攝片可測量內弓角、外弓角、前弓角、後弓角。我們在鑒定實踐中需重點關注內弓角、外弓角和前弓角。其中,用內弓角反映內側縱弓,用外弓角反映外側縱弓,用前弓角反映橫弓。
足弓結構部分破壞:內弓角、外弓角和前弓角中任一角度不在相應臨床醫學正常參考值范圍內。
足弓結構完全破壞:內弓角、外弓角和前弓角均不在各自正常參考值范圍內。
那麼,如何測量弓角呢?
測量方法
1、內側縱弓——內弓角(正常值:113°~130°)
測量方法:由跟骨的最低點至距骨頭的最低點作一直線,再由距骨頭的最低點至第1跖骨頭最低點作一直線,測量兩線形成的夾角。
如圖示:
2、外側縱弓——外弓角(正常值:130°~150°)
測量方法:由跟骨最低點至跟骰關節最低點作一直線,再由跟骰關節最低點至第5跖骨頭最低點作一直線,測量兩線形成的夾角。
如圖示:
3、橫弓——前弓角(正常值:>13°)
測量方法:由第1跖跗關節最低點至第1跖骨頭最低點作一直線,再由第1跖骨頭最低點至跟骨最低點作一直線,測量兩線形成的夾角。
如圖示:
4、橫弓——後弓角(正常值:>16°)
測量方法:由跟骰關節最低點至跟骨最低點作一直線,再由跟骨最低點至第5跖骨頭最低點作一直線,測量兩線形成的夾角。
如圖示:
以上測量方法參考文獻:《法醫臨床影像學檢驗實施規范SF/Z JD0103006-2014》,大家可以查閱學習。
特別注意:
1、足弓角的測量需攝取站立(負重位)雙側足部X線水平側位片。
2、當一側足部損傷時,需與健側對比並結合正常參考值來判斷足弓破壞程度;當雙足損傷時,比較正常參考值。
3、足弓破壞既包括足弓角的異常,也包括因足弓角測量點破壞引起的情形。
4、維持足弓功能作用的肌肉、韌帶嚴重損傷(攣縮、毀損、缺失)引起的殘情,可參照足弓破壞條款鑒定。
5、鑒於縱弓和橫弓的解剖結構特點,當內側縱弓、外側縱弓均破壞時,橫弓結構也必然破壞,故理論上當內側縱弓與外側縱弓均破壞時,可視為足弓結構完全破壞。
2. 足弓是什麼
練習方法 不是已經說明了嗎?
足弓是由跗骨、跖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等具有彈性和收縮力的組織共同構成的一個凸向上方的弓,可分為縱弓及橫弓。 足縱弓又分為內側縱弓和外側縱弓兩部。內側縱弓在足的內側緣,由跟骨、距骨、舟骨、3塊楔骨和內側第1~3跖骨構成,弓背的最高點為距骨頭。於直立姿勢時,在前後兩個支點。前支點為第1~3跖骨小頭,後支點為跟骨結節。此弓由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長屈肌腱、以及足底的短肌、跖長韌帶及跟舟跖側韌帶等結構維持,其中最重要的是跟舟跖側韌帶,此韌帶起著弓弦的作用。此弓曲度大,彈性強,適於跳躍並能緩沖震盪。外側縱弓在足的外側緣,由跟骨、骰骨及第4、5跖骨構成,骰骨為弓的最高點。前、後支點分別為第4、5跖骨小頭和跟結節的跖面。維持此弓的結構有腓骨長肌腱、小趾側的肌群、跖長韌帶及跟骰跖側韌帶等。弓弦是跟骰跖側韌帶。此弓曲度小、彈性弱,主要與直立負重姿勢的維持有關。 橫弓由各跖骨的後部及跗骨的前部構成,以第2楔骨最高。維持此弓除韌帶外,還有腓骨長肌及拇收肌的橫頭等。 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從踝關節經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頭,向後傳向跟骨,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的穩固性。當身體跳躍或從高處落下著地時,足弓彈性起著重要的緩沖震盪的作用。在行走,尤其是長途跋涉時,足弓的彈性對身體重力下傳和地面反彈力間的節奏有著緩沖作用,同時還有保持足底的血管和神經免受壓迫等作用。足弓的維持一是楔形骨保證了拱形的砌合,二是韌帶的彈性和肌肉收縮,使肌腱緊張,後者是維持足弓的能動因素。如韌帶或肌肉(腱)損傷,先天性軟組織發育不良或足骨骨折等,均可導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 足弓是由跗骨與跖骨借韌帶、關節連結而成,足弓可分內、外側縱弓及橫 弓。 1.內側縱弓較高,由跟骨、距骨、足舟骨、第1~3換骨和第1~3跖骨及其間的連結共同構成。主要由脛骨後肌腱、趾長屈肌腱、?長屈肌腱、足底方肌、足底腱膜及跟舟足底 韌帶等結構所維持。 2.外側縱弓較低,由跟骨、骰骨、第4、S跖骨及其間的連結共同構成。主要由腓骨長肌健、足底長韌帶及跟骰足底韌帶等結構所維持。 3.橫弓由骰骨、第1~3楔骨、第1~5跖骨的基底部及其間的連結共同構成,又可分為橫弓前部及橫弓後部。主要由腓骨長肌腱、脛骨前肌腱及?收肌橫頭等結構所維持。 足弓是人體直立、行走及負重時的裝置,其彈性能緩沖地面對身體所產生的震盪,同時還有保護足底血管、神經免受壓迫的作用。當足弓的結構發育不良或受損,可引起足弓塌陷,導致扁平足。
3. 足弓是哪裡
您好,足弓是由跗骨、跖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等具有彈性和收縮力的組織共同構成的一個凸向上方的弓,可分為縱弓及橫弓,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從踝關節經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頭,向後傳向跟骨,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的穩固性,足弓是維持足的功能的主要結構,足弓包括縱弓和橫弓兩種結構,縱弓由跟骨,跗骨,跖骨及跖腱膜組成,橫弓是由1~5跖骨前端及其連接的韌帶組成,具有緩沖重力對足部沖擊的作用,長期穿高跟鞋有可能導致足的橫弓和縱弓的破壞,而影響足的行走功能。
4. 《人體損傷殘疾程度鑒定標准》中「一側足弓結構破壞」是指一足足弓結構完全破壞還是指一足內側或外側縱弓
是指一足內側或外側縱弓結構破壞。
5. 車禍足弓變高是不是足弓結構破壞
你好,足弓角主要是跟骨結構與足跗骨、跖骨等骨性結構和足部肌腱韌帶等構成的拱形結構。
如果外傷後足弓變高,比較常見的原因就是由於外傷引起骨折導致畸形癒合後出現足弓角的變化。
再看看別人怎麼說的。
6. 足弓結構包括什麼
足根骨,足趾骨,足掌骨
7. 足弓部分破壞是什麼意思
由跗骨、跖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等受到部分破壞.
8. 足弓位於腳的哪個位置
足弓是足的跗骨,蹠骨借韌帶、肌腱共同組成的一個凸向上方的弓形結構。
足弓可分為前後方向的縱弓和內外方向的橫弓。縱弓又可分為內側縱弓和外側縱弓。內側縱弓由跟骨、距骨、舟骨、三塊楔骨及第1~3蹠骨構成。此弓較高,有較大的彈性,故又稱彈性足弓,起緩沖震盪的作用。外側縱弓由跟骨、骰骨及第4、5蹠骨構成。此弓較低,彈性較差,主要與維持身體直立姿勢有關,故又稱支持弓。弓橫弓由三塊楔骨、骰骨及蹠骨的後部構成。
(8)足弓結構破壞圖片在哪個部位擴展閱讀:
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從踝關節經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頭,向後傳向跟骨,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的穩固性。
的每隻腳上具有26塊骨頭。33個關節,20條大小不同的肌肉,並有114條堅強的韌帶,以及無數靈敏的神經與豐富的血管。
人的足底,存在著幾乎所有體內臟器官的反射區。足底連結著人體的12條經絡中,最為重要的其中6條:即脾經、胃經、膀胱經、腎經、肝經及膽經。故有:「足底是反映全身的鏡子」之說。足底處在人體末端,因遠離心臟而供血不足,故反復刺激按摩足底則可促進血液流暢,加強人體心臟泵的作用。故此,足又被稱之謂:人的「第二心臟」。
9. 懂法醫鑒定的進足弓結構破壞
根據診斷意見:左足前弓破壞,已構成十級傷殘。
見:《人體損傷致殘程度分級》
5致殘程度分級
5.10十級
5.10.6脊柱、骨盆及四肢損傷
18)一足足弓結構部分破壞;
10. 足弓如何組成有何結構特點和功能意義
足弓(arches of the foot)是由跗骨、跖骨的拱形砌合,以及足底的韌帶、肌腱等具有彈性和收縮力的組織共同構成的一個凸向上方的弓,可分為縱弓及橫弓,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從踝關節經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頭,向後傳向跟骨,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的穩固性.
足弓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從踝關節經距骨向前分散到跖骨小頭,向後傳向跟骨,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的穩固性.當身體跳躍或從高處落下著地時,足弓彈性起著重要的緩沖震盪的作用.在行走,尤其是長途跋涉時,足弓的彈性對身體重力下傳和地面反彈力間的節奏有著緩沖作用,同時還有保持足底的血管和神經免受壓迫等作用.足弓的維持一是楔形骨保證了拱形的砌合,二是韌帶的彈性和肌肉收縮,使肌腱緊張,後者是維持足弓的能動因素.如韌帶或肌肉(腱)損傷,先天性軟組織發育不良或足骨骨折等,均可導致足弓塌陷,形成扁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