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國宇航員在月球上發現了什麼,導致人類不再登月
很多人懷疑美國到底有沒有登上月球,為什麼人類現在不登上月球。難道真的在月球上看到了可怕的東西嗎?美國成功登月不僅帶來巨大的成就感,而且越來越多的人懷疑美國登月是騙局。只有6%的美國人相信阿波羅11號飛船載人登月是騙局。如果打開搜索引擎搜索「登月」,「欺詐、偽造、事實」等詞的關聯度最高。另外,在關於豆瓣的「登月50年特輯」中,用戶主動上傳的大部分內容都在質疑月亮偽造的聲音。
如果宇航員體重為60公斤,不包括宇航員的宇航服及其他設備,只要增加一名宇航員,發射費用就會增加到16.2萬美元(最便宜的SpaceX的獵鷹9號),如果採用我國的長征-3乙運載火箭,一名體重為60公斤的宇航員的發射費用就會增加84萬美元。要知道,登月飛船的發射屬於深空探測,對火箭的要求提高,相應的發射成本也提高很多。載人登月不僅會提高發射費用,研發費用也會上升。因為宇宙生存環境惡劣,宇宙飛船設計師需要為宇航員設計生命維持系統,這是因為在看不見的時候,飛船的重量會增加,從而提高發射成本。
Ⅱ 美國登月球的這張相片奇怪在哪裡,我看不出來
登上月球是假,
1.質疑:登月照片中沒有星星
解釋:月球沒有空氣,因此物體能直接反射陽光,底片如果曝光時間長至能映出星星,則會做成曝光過多而不能映出要映的太空人和登月器材
質疑:當時做假的人已經考慮了此問題。現在有人咬這個問題,就更加中了造假者的心意。
2.質疑:登月艇降落點相片沒有撞擊地面的坑洞
解釋:因為有使用反向噴射,因此著陸不是硬性撞擊
質疑:明顯牽強的解釋,這種現象貌似現在只有傳說中的UFO可以實現,就算可以實現十幾噸的東西掉下去,需要多少燃料反向噴射?還必需要留送宇航員回去的燃料吧。
3.質疑:登月艇降落時會噴射減速,並吹走附近沙土,因此不可能留下太空人的腳印
解釋:月球上沒有空氣,因此噴射不會做成亂流,只有登月艇下方的塵土會被吹走,而且只會散布在旁邊
質疑:既然有塵土,那麼,在登月艇斜下方的塵土肯定會與地面相撞,反彈至真空中,地球上的塵土隨便都能飄個幾分鍾,或更長,月球上的引力更小,塵霧范圍應該更大,懸浮時間短而已。原來問問題的人沒問到要點,反而被套。
4.質疑:月球上唯一光源應為太陽,但照片中在陰影中的物體還是有反光,因此必然是有經過器材補光
解釋: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此為地球上看的月球15倍大小,及100倍光度;而且月球表面反光度很高,有著像反光板的作用(根據流言終結者的資料,月面反光度約為10%)
質疑:月球上都是漫反射,而且反射率很低,為何只有宇航員在暗背景下亮,這一質疑根本就沒合適的解釋清楚。
5.質疑:在單一光源(太陽)下的影子應該是平行的,但登月照片中的影子不是平行
解釋:月球地表並非平坦,在斜坡上的影子並非和平地上的影子平行是正常現像另外,如果有多個光源,不可能只有一個陰影,因此唯一解釋為地面不平坦,不可能為多個光源
質疑:解釋十分牽強,質疑者沒有說是多光源,當光源離被拍物體很近是,影子自然有角度,也就是說這個應該是人造光源,很大功率集中在稍遠處,從前面幾個問題來看,提問題的人貌似跟回答者一夥,簡單的問題都不會問。故意讓解釋著占空子。
6.質疑:多幅不同的照片背景都一樣,證明背景只是一個布景板
解釋:多幅照片中的背景是同一座遠處的山,而且各照片中都有角度差異,而非完全一樣;如果是布景板,就不會出現角度差異
質疑:這種問題問了等於沒問,傻子都能回答,造假者是故意做了很大的一個類月環境,說不定就在航天局某個試驗場。電視裡面都說這么大的場景要造假很難,我就懷疑了,這難嗎?一片荒蕪的白地,後面用黑布圍起來。隨便拍個電影都能搞這種場景。這個難度被誇大了,直接導致輿論的導向。
7.質疑:登月艇中的太空人只要稍微走動就會讓登月艇偏離軌道然後墜毀
解釋:這是對登月艇的控制不熟所想像出來的謬誤,實際上登月艇能自動調整反應
質疑:小孩子提的弱智問題。提這個的目的就是顯得自己很不專業。
8.質疑:登月艇的脫離火箭沒有噴射時的火焰,因此一定是用吊機吊起來而非火箭
解釋:人不能用肉眼看到的火焰很多,登月艇的燃料本來就是會作出人肉眼看不到的噴焰;噴射戰機的噴焰也是同道理
質疑:同樣沒化學常識,質疑者沒讀過多少書吧。還是故意給解釋者做套。
9.質疑:把登月影片用慢鏡重播就能發現和地上的動作一樣,因此只是在地球拍攝後用不同速度來假造月球低重力的假像
解釋:登月車揚起的塵土都是用拋物線回落至地面,而非像地球有空氣的狀況下受到空氣阻力而四散;另外,各動作就算速度配合地球一般動作的狀況下,還是有所不同,流言終結者亦曾以各種荷李活拍攝手法試圖偽造出相同的照片,還是不能作出相同的動作片段,只有在模擬低重力的飛機上才可以作出一樣的動作,但飛機的低重力時間及空間不足以拍攝登月片段,證明片段不可能在地球重力下偽造。
質疑:同樣弱智的質疑。
10.質疑:太空人插國旗時,國旗明顯被風吹動,但月球上應無空氣
解釋:國旗上有金屬桿支撐,在真空下因為沒有空氣的阻礙,因此金屬桿的慣性動作能維持較長時間;流言絡結者亦有在真空中作出實驗證明此點
質疑:解釋者這點解釋的非常含糊,真空下旗幟怎麼飄?慣性動作很長不容質疑,還要做實驗?那種飄動是真空中的現象嘛?那種飄動更符合地球環境。
11.質疑:月球上沒有大氣及液態水份,腳印不可能那麼清楚
解釋:正是因為月球上沒有這些東西,因此沙土並不像地球上那樣被風化變成圓粒狀而容易崩潰;沙粒呈更不規則的型態,使得沒有水份也還是不易於改變排列,此實驗經由流言終結者測試,,證明沒有水份及真空狀態下,不規則狀的沙土還是能給予清晰的腳印
質疑:典型的質疑者沒多少物理知識。沒問到要點。有那麼清晰的腳印,只能說,月球表面上的塵土還是比較多的,探月器的反方向噴射居然沒將這些塵土濺起。
其他邏輯上能指證陰謀論毫無立足點的證據
1.蘇聯當時也有太空計劃,如果美國的登月計劃是假造的,蘇聯應該最先出來道破。
質疑:現在大家都被蒙,而且當時科技不像現在這么發達,美國發沒發射,蘇聯都有不可能真實觀測得到。
2.登月計劃把反射鏡放置在月球上,因此只要知道正確地點,就能利用高功率的大口徑雷射照射該點並得到反射;只有人工物能夠如此做。
質疑:有人有關於這個的文章,可以好好看看。
3.世界各地的天文台及望遠鏡都可以照得到月球表面,其中較高解析度的都可以看得到登月艇的殘骸;陰謀論者只能一概說成全世界所有的望遠鏡都是在偽造資料,但是不能提出為何要偽造,以及為何連美國的敵對國家的天文台都要協同美國偽造資料。
質疑,日本,歐洲飛船都去了沒找到,你通過望眼鏡就找到了,可笑。
4.美國登月時獲取了不少月球岩石樣本,並且曾經在中美建交後(具體時間為1978年5月20日)將一小部分月球岩石樣本贈送給中國的科學機構。
質疑:關鍵的疑點來了。帶回350多公斤,他們想用這些泥巴岩石做塊農田嗎? 地球上曾就有人發現了來自月球的岩石,還有探測器也能帶回岩石泥土樣本,俄羅斯就幹了。他們送了中國幾公斤岩石?送你個3-5克就算岩石?何以證明他們帶回了幾百公斤,都是自圓其說。
關鍵的是,人是怎麼回來的,那麼重的東西,能否回來時關鍵,現在美國再沒登月了,為啥?現在的技術能保證人能從月球上發射回來嗎?我有點質疑。還不是40年前。
Ⅲ 人類首次登月到底看到些什麼
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
在六十年代的美國載人航天活動中,最為輝煌的成就莫過於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行。
早在六十年代初,美國宇航局提出了「阿波羅登月計劃」。經過八年的艱苦努力,連續發射10艘不載人的阿波羅飛船之後,終於在1969年7月16日發射成功載人登月的阿波羅11號飛船。
阿波羅飛船由指令艙、服務艙和登月艙三部分組成,每次載三名宇航員,登月飛行結束後,返回地球的只有指令艙和三名宇航員。指令艙呈圓錐形,高3.23米,底面直徑3.1米,像一輛旅行汽車大小,發射重量約5.9噸,返回地面時要丟棄輔助降落傘等物,這時重量只有5.3噸。服務艙附在指令艙的下端,呈圓筒形,直徑3.9米,高7.37米,艙重5.2噸,裝上燃料和設備後重25噸。登月艙接於服務艙下面第三級火箭頂部的金屬罩內,它分為下降段和上升段兩部分,總長6.79米,四隻底腳延伸時直徑為9.45米,重4.1噸,如果包括燃料則重14.7噸。下降段還裝有考察月面的科學儀器,當上升段飛離月面時,下降段起發射架作用。
在載人登月的探索過程中,阿波羅1號至10號進行了多次不載人、載人的近地軌道飛行試驗或登月預演。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11」號飛船經過長途跋涉,進入月球軌道,人類首次登月行動開始了。
船長阿姆斯特朗首先走上艙門平台,面對陌生的月球世界凝視幾分鍾後,挪動右腳,一步三停地爬下扶梯。5米高的9級台階,他整整花了3分鍾!隨後,他的左腳小心翼翼地觸及月面,而右腳仍然停留在台階上。當他發現左腳陷入月面很少時,才鼓起勇氣將右腳踏上月面。這時的阿姆斯特朗感慨萬千:「對一個人來說這是一小步,但對人類來說卻是一個飛躍!」18分鍾後,宇航員奧爾德林也踏上月面,他倆穿著宇航服在月面上幽靈似的「游動」、跳躍,拍攝月面景色、收集月岩和月壤、安裝儀器、進行實驗和向地面控制中心發回探測信息。
活動結束後,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乘上登月艙飛離月面,升入月球軌道,與由科林斯駕駛的、在月球軌道上等候的指揮艙會合對接。3名宇航員共乘指揮艙返回地球,在太平洋濺落。整個飛行歷時8天3小時18分鍾,在月面停留21小時18分鍾。時間雖然短暫,卻是一次歷史性的壯舉。
從1969年至1972年底,美國共發射了七艘載人飛船進行登月飛行。其中1970年4月11日發射的阿波羅13號飛船,途中由於服務艙氧氣箱爆炸遇險,宇航員依靠登月艙的動力裝置,並藉助繞月飛行的助力,於17日平安返回地球,三名宇航員安然無恙。這次登月飛行被認為是一次成功的失敗。其他六艘阿波羅號飛船,乘載18名宇航員參加登月活動,共有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在月面開展了一系列實地考察工作。包括採集月球土壤和岩石標本,在月面建立核動力科學站,駕駛月球車試驗等。他們在月面共停留了302小時20分鍾,行程90.6公里,帶回381千克月球土壤和岩石樣品,實地拍攝了月面照片,初步揭開了月球的真實面貌。
Ⅳ 登月過程示意圖
成功登月五次,失敗一次。
阿波羅11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69年7月16日—24日
乘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樂德林
飛行時間為8天3小時,首次載人月球登陸行動,首次在月球行走。「體斯頓,寧靜基地報告,鷹已降落。」1969年7月20日。
降落地點:靜海。
坐標:北0.71度,東23.63度。
太空行走時間2小時31分鍾,樹起了旗幟、安放了儀器,在登陸處樹立了一個牌子,上面寫著:「人類首次月球登陸處,1969年7月。我們是為了全人類帶著和平之意而來。」月球表面行走時間21.6小時,繞月球軌道飛行30次。登月艙的上升階段艙留在了月球軌道,共採集了20公斤的物質。
阿波羅12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69年11月14日—24日
乘員:康拉德、戈登、比恩。
飛行時間:10天4小時36分鍾,登陸地點:風暴洋。坐標:南0.71度,西23.63度。
取回於1967年4月在月球登陸的探測者3號的部分部件。安放了阿波羅月球表面實驗設備。月球表面停留時間31.5小時。月球軌道飛行時間89小時,繞月球軌道飛行45次。登月艙下載階段艙降落在月球上,採集了34公斤的物質。
阿波羅13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70年4月11日—17日
乘員:洛弗爾、海斯、斯威加特。
飛行時間5天22.9小時。進行了三次著陸努力,由於液氧箱爆炸,終止登月。由於獲得了營救人員的經驗,這次失敗被稱為「成功的失敗。」用過的登陸艙上升階段艙成功地降落在月球上。
阿波羅14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71年1月31日—2月9日
乘員:謝潑德、羅塞、米切爾
飛行時間9天,登陸地點:弗拉·摩洛地區。坐標:南3.65度,西17.48度。
裝置核動力科學實驗站和其它實驗設備。月球表面停留時間33.5小時,月球軌道飛行時間67小時,繞月球軌道飛行24次。進行了兩次太空行走,時間為9小時24分鍾,第三級降落在月球上,採集了42公斤的物質,首次使用手推車來運輸岩石。
阿波羅15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71年7月26日—8月7日
乘員:斯科特、沃登、歐文
飛行時間12天17小時,登陸地點:亞平寧山哈德利峽谷。坐標:北20.68度,東3.66度。
進行了三次太空行走,時間為10小時36分。在返往地球時,沃登進行了38分鍾的艙外行走。首次攜帶軌道感應器。裝置核動力科學實驗站,著陸的科學設備數量增加了一倍。改進後的太空服增加了機動性,使宇航員可以在月球上停留更長的時間。月球表面停留時間66.9小時。首次使用四輪月球車,月球車行走了27.9公里(17分鍾)。月球軌道飛行時間145小時,繞月球軌道飛行74次。首次在月球軌道上發射小衛星。採集了6.6公斤的物質。
阿波羅16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72年4月16日—27日
乘員:約翰·楊、馬丁利、杜克
飛行時間11天1小時,登陸地點:笛卡兒高地。坐標:南8.97度,東15.51度。
首次對高地地區進行研究,在月球表面進行了實驗、首次在月球上首用紫外線攝影光譜儀、宇宙線探測儀,再次使用四輪月球車。月球表面停留時間71小時。月球軌道飛行時間126小時,繞月球軌道飛行64次。首次在月球軌道上發射小衛星。採集了95.8公斤的月球物質樣本。馬丁利進行了宇宙行走1小時。
阿波羅17號
推進裝置:「火星」V火箭
時間:1972年12月7日—19日
乘員:塞爾南、伊文斯、斯密特
飛行時間12天13小時52分鍾,最後一次登月任務。登陸地點:陶拉斯·利特羅山脈。坐標:北20.16度,東30.77度。
進行了3次艙外行走,時間為22小時4分。伊文斯進行了1小時零6分的艙外行走。斯密特是首位登陸月球的科學家。建立了第六個自動研究站。月球車行走了30.5公里。月球表面停留時間75小時。月球軌道飛行時間17小時,採集了110.4公斤的月球物質樣本
Ⅳ 嫦娥五號登月的時間
2020年12月1日,嫦娥五號成功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著陸。
嫦娥五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製,是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發射的月球探測器,也將是中國首個實施無人月面取樣返回的月球探測器,為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
嫦娥五號任務是「探月工程」的第六次任務,也是中國航天迄今為止最復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將實現中國首次月球無人采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
(5)登月探測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研製歷程
2020年9月,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透露,嫦娥五號將於2020年底前發射,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采樣返回。
11月17日,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同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
11月23日18時30分許,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開始加註液氧液氫低溫推進劑,計劃於24日凌晨4時至5時擇機實施發射任務。
12月4日,旗開月表,五星閃耀。國家航天局公布了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表面國旗展示的照片。這是繼嫦娥三號、四號任務後,五星紅旗又一次展現在月球表面,同時也是五星紅旗第一次月表動態展示。
Ⅵ 楊利偉到底登上月球了沒還是只是在月球上轉了一圈歷史上都是哪個國家的人登月了
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不是登上月球。目前我國還沒有人登月。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我國現在處於第一個階段「無人月球探測」的階段。
人類第一次登月是在美國東部時間1969年7月20日下午4時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將左腳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
目前實現載人登月的國家只有美國。
(6)登月探測動態圖片擴展閱讀:
楊利偉,男,漢族,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人, 大學文化程度,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他歷任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副主任,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指揮。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是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
在中共十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楊利偉在原空軍部隊安全飛行1,350小時之久。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象徵著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2018年1月25日,同其他11名航天員被中央宣傳部授予航天員群體「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Ⅶ 人類真的登上過月球嗎是不是登月只是個騙局
由於美國自上世紀70年代後,就沒有發送載人火箭的到月球了,越來越讓人生疑,這個會不會是一場騙局,而中國登月只是被美國所騙呢?
那倒不至於,中國想登月已經是由來已久,只是科學水平達不到而已。其實從嫦娥登月就知道古代的人對月球的探尋已經渴望已久。
在那個時候就能夠真正地實現載人登月,不僅是載人登月,如今很多航天技術發達的國家已經將目光轉向了火星,中國未來的航天之路還需要很長的路程,
Ⅷ 為什麼人類在過去的40年沒有再登月
2017年12月11日下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了其首個太空政策指令,正式指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美國宇航員重新送上月球,為探索火星奠定基礎。
對此,中國國家天文台研究員,行星科學家鄭永春曾經解讀,特朗普的談話中提到,美國的目標「不只是登月」。太陽系雖然有很多天體,但對人類來講,最有探索價值的天體還是火星。美國人在45年前已經實現過六次登月,所以再次登月在國內一直遭遇很大的阻力。美國民眾和國會議員大多認為,月球對人類的價值不如火星,美國人已經知道月球是一片荒蕪、毫無生機的世界,沒有必要花很大的代價再次載人登月。所以,美國的長遠目標是載人登陸火星。
盡管月球上存在許多謎團,然而月球上同時也存在許多貴重的稀有金屬,讓人類很難抑制探索月球的慾望。月球上充滿了鎢、鈦、鋁、鎂和其他地球上罕見的稀有金屬。因此不難解釋在沉寂了40多年後,世界各國終於再次燃起了探索月球的熱情。現在,中國、印度、俄羅斯以及日本和歐洲都制定了登月和其他形形色色的探月計劃。韓國與朝鮮也心向月球。看上去太空競賽正緊鑼密鼓地回歸。新一輪太空爭霸將始於登月?
蘇聯對探月的構想始於1951年,後來在無人探月領域接連取得數次「歷史第一」,然而載人登月計劃卻進展緩慢,隨著N1登月火箭接連發射失敗,蘇聯登月之夢化為泡影。盡管如此,在阿波羅11號飛船即將啟程之時,蘇聯依然想做最後一次努力——將一枚無人自動取樣返回探測器「月球15號」送上月球,試圖搶在美國阿波羅飛船之前取回月球土壤樣本。
1969年7月13日,月球15號趕在阿波羅11號三天前發射。16日阿波羅11號發射升空,而在17日,月球15號已經進入了繞月軌道。但之後,蘇聯探測器就被美國阿波羅11號反超。月球15號在軌道上停留了三天,期間,阿波羅11號於7月20日成功著陸在月球表面。更為不幸的是,7月21日,月球15號在著陸時墜毀,沒能實現預期目標,此時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再過兩個小時就要從月球起飛,返回地球。
這場角逐被西方航天史學界看作是冷戰期間美蘇「太空競賽」的最高潮。
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是1969年,到1972年12月美國「阿波羅17號」飛船返回地球、美國結束「阿波羅」登月計劃後,到現在40多年過去了,美國、蘇俄從此再未進行過任何載人登月任務。航天技術的革新對美蘇而言應該有足夠的實力再輕松實現登月,而且技術足夠支持直播整個登月流程而不是當年那樣只有照片了,為什麼卻始終沒再有阿波羅計劃那樣的行動?是月球已經對人類缺乏吸引力了?還是存在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或是陰謀么?
對此並沒有最為官方的說法,最集中的觀點是,美國的阿波羅計劃是當時冷戰時期的產物,登月前後總造價高達驚人的2000億美元,和太空梭項目、國際空間站項目並列為人類歷史上排名前三的耗錢項目,然而成果卻並沒有想像的那麼斐然,科學界對於人類登月的價值並不認同,認為幾乎沒有發現特別有價值的東西,月球幾乎是一片孤寂的荒漠,回報遠比付出的少。所以將目光轉向深空探測和空間站技術,並尋求多國合作。前蘇聯也是如此。所以阿波羅計劃被縮減的主要原因是資金問題。
當然,關於人類為何無法在過去的40年內登上月球,還有一個令人很是懷疑的理由,美國方面曾經宣傳,美國在登月的過程中受到了外星神秘力量的影響,這個理由雖然很令人懷疑,但它也可能阻止人類登月的原因之一。
對於美國人曾經登陸月球的事實,謠言可謂歷史悠久,20世紀70年代中期就出現了。這么多年來,陰謀論者不斷「挖掘」、翻新各種材料,擴充著謠言的內容,把這個問題發展成了曠日持久、牽連廣泛、內涵龐大的大爭論.一些科學家也提出了自己的解讀,陰謀論一直都沒有真正消失過,以美國當時的技術水平,都可以登月,為什麼突然終止了登月計劃?而且在以後的三、四十年裡再也沒有人類登月?
最為常見的登月陰謀論支持者的質問,主要在於以下幾點,實際上都已經被科學地解釋:
1,質疑:太空人插美國國旗時,國旗明顯被風吹動,但月球上應無空氣。
解釋:為了減輕重量,旗桿做的很細。那麼細的L形旗桿是有彈性的,插下去之後,由於旗桿自身的彈性,導致上方的橫桿晃動,帶動旗幟晃動。而當橫桿停止搖晃之後,由於月球表面沒有大氣,所以搖晃的旗幟沒有受到任何阻力,加上月球的低引力環境導致旗幟受到自身重力影響遠小於地球環境,所以它靜止下來所需的時間遠遠長於在地球大氣環境下所需的時間,流言終結者亦有在真空中作出實驗證明此點。——這實際上恰恰證明了這段視頻是在低重力的真空環境中拍攝的,不僅不能證偽登月,相反,恰恰證實了登月的真實性。
2,質疑:登月照片中沒有星星。
解釋:月球沒有空氣,因此物體能直接反射陽光,底片如果曝光時間長至能映出星星,則會造成曝光過多而不能映出要映的太空人和登月器材。
登月過程中的主要活動都是在月球的「白天」進行的。由於日照和反光強烈,在照清楚相片主題的情況下,是不可能同時照到星星的,因為星星的光線太弱了。在太空中要拍攝星星,需要避開強光,以及延長曝光時間。
中國的幾次神舟飛船任務也為我們帶回了太空中真實的場景,從這些視頻和照片中可以看出,在正常拍攝被陽光照亮的物體時,不可能拍攝到星星。
3,質疑:溫度對攝影器材的影響。月面白天可達到121C,據圖片看,相機是露在宇航服外而沒有採用保溫措施的。膠卷在66C就會受熱捲曲失效,怎麼拍得了照片?
解釋:阿波羅11號的登陸地點位於陰陽交界處,這一點能夠從影子很長看出來,在這個地點溫度不高也不低,溫度在照相機的正常工作范圍之內,況且在地球上的南極和北極,溫度還要更低,在那樣的環境中相機都能正常工作,更何況是在月球的特殊地點上。
4,質疑:為何「土星號」運載火箭在阿波羅登月後就棄而不用,甚至連圖紙都沒有留下?
解釋:NASA的解釋是:「土星號」運載火箭成本太高。但是NASA的這一解釋還是有行不通的地方,既然成本太高,那為什麼在1969-1972年美國一口氣製造了17枚「土星號」運載火箭呢?現在一種被人們認可的解釋認為:「土星號」運載火箭代價太高,用推力達幾千噸的火箭發射幾百甚至是幾十噸的載荷,實在是大材小用,太浪費了,而且「土星號」運載火箭的很多技術都已經運用到現在的航天火箭上了,「土星號」運載火箭的設計也有不合理的地方,某些技術已經遠遠落後了,所以根本沒必要再繼續使用「土星號」運載火箭。
5,質疑:從攝影紀錄片中看到宇航員在月球表面行走猶如在地面行走一樣,實際上月球上的重力要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因而人在月球上每邁一步就相當於人在地面上跨躍了5至6米長。
解釋:在地球上登月服重達100多公斤,他是根據人在失重狀態下的行動設計的,手腳彎曲較困難,在月球上雖然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登月服重達20多公斤,宇航員行動還是特別困難的。在地球上車子行駛揚起的灰塵四散,在月球上由於引力小,月球車行駛揚起的灰塵是呈拋物線軌跡落下的,這一點從紀錄片上可以看到。如果要偽造這樣的場景必須在地球上製造大片的失重場地,這是不現實的。
6、質疑: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艙在飛向月球的旅程中消耗了大量燃料,為何還有充足的燃料返回地球?
解釋: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1/6,逃逸速度只有1.63km/s,需要的燃料較少;在地球上有空氣,火箭在上升過程中空氣產生阻力,火箭速度的加快過程很慢,在月球上沒有空氣,火箭速度能夠很快加到1.63km/s,所需要的燃料較少。所以雖然阿波羅11號飛船登月艙在飛向月球的旅程中消耗了大量燃料,但是還能返回地球。
7,質疑:登月艇降落點相片沒有撞擊地面的坑洞。
解釋:因為有使用反向噴射,著陸並不是硬性撞擊,因此沒有坑洞。
8,質疑:登月艇降落時會噴射減速,並吹走附近沙土,因此不可能留下太空人的腳印。
解釋:月球上沒有空氣,因此噴射不會造成亂流,只有登月艇下方的塵土會被吹走,而且只會散布在旁邊。
9,質疑:月球上唯一光源應為太陽,但照片中在陰影中的物體還是有反光,因此是有經過器材補光。
解釋:在月球上,能看到地球,此為地球上看的月球15倍大小,及100倍光度;而且月球表面反光度很高,有著像反光板的作用(根據流言終結者的資料,月面反光度約為10%)。10,質疑:在單一光源(太陽光)下的影子應該是平行的,但登月照片中的影子不是平行。
解釋:遠處單一光源的情況下,只有地面足夠平坦時影子才會平行。如果地面具有丘陵和低谷,起伏不定,當然有可能出現影子方向不一樣的情況。月球地表並非平坦,在斜坡上的影子並非和平地上的影子平行是正常現象。
另外,如果有多個光源,不可能只有一個陰影,因此唯一解釋為地面不平坦,不可能為多個光源。
11,質疑:多幅不同的照片背景都一樣,證明背景只是一個布景板。
解釋:多幅照片中的背景是同一座遠處的山,而且各照片中都有角度差異,而非完全一樣;如果是布景板,就不會出現角度差異。
12,質疑:登月艇中的太空人只要稍微走動就會讓登月艇偏離軌道然後墜毀。
解釋:這是對登月艇的控制不熟所想像出來的謬誤,實際上登月艇能自動調整反應。
13,質疑:登月艇的脫離火箭沒有噴射時的火焰,因此一定是用吊機吊起來而非火箭。
解釋:人不能用肉眼看到的火焰很多,登月艇的燃料本來就是會作出人肉眼看不到的噴焰;噴射戰機的噴焰也是同樣的道理。
14,質疑:登月艇的脆弱性與發動機功率明顯不如登月火箭,不可能脫離月球重力圈。
解釋:月球重力僅地球1/6,且沒有大氣,需要耗費的燃料遠遠比脫離地球表面小得多。且脫離月球重力圈是指揮艙與服務艙的事情,登月小艇僅需回到繞月軌道即可。
15,質疑:把登月影片用慢鏡重播就能發現和地上的動作一樣,因此只是在地球拍攝後用不同速度來假造月球低重力的假象。
解釋:登月車揚起的塵土都是用拋物線軌跡回落至地面,而非像地球有空氣的狀況下受到空氣阻力而四散;另外,各動作就算速度配合地球一般動作的狀況下,還是有所不同,流言終結者亦曾以各種好萊塢拍攝手法試圖偽造出相同的照片,還是不能作出相同的動作片段,只有在模擬低重力的飛機上才可以作出一樣的動作,但飛機的低重力時間及空間不足以拍攝登月片段,證明片段不可能在地球重力下偽造。
16,質疑:月球上沒有大氣及液態水份,腳印不可能那麼清楚。
解釋:在乾燥的沙子上踩出的腳印很模糊,只有在海邊潮濕的沙地上才有可能踩出上面那種線條分明的腳印,但這只是地球上的情況。月球上的沙粒不像地球沙粒那樣經過風化磨損,而是保留有稜角分明的形狀,呈更不規則的形態,使得沒有水份也還是不易於改變排列,因此沙土並不像地球上那樣被風化變成圓粒狀而容易崩潰。這樣的沙粒很容易踩出清晰的腳印,就像滑石粉或者濕的沙子一樣。《流言終結者》也驗證了這一點。節目找來了與月球表面沙粒相似的模擬材料,在真空環境下用一隻鞋去踩壓,果然踩出了清晰的鞋印。
17,質疑:拒絕配合的太空人都已死亡。
解釋:陰謀論者無法證實意外死亡的太空人均是「拒絕配合」。
18,質疑:美國1960年代時的登月計劃在10年內從無到有,卻接連40多年未再登月,今日科技較先前進步,登月卻需要准備整整20年以上才能於2019年6月重新返月,前前後後竟整整相隔了50年。請參見月球探測任務列表#長遠計劃、星座計劃及獵戶座太空船。
解釋:發展目標不同,當年僅需登月插美國國旗即可,後續美國國會以及民眾以太空探測無益民生、美國參加越戰為理由,常常刪除探測預算,並要求太空計劃轉向關心地球。目前重返月球的計劃以開發各種礦物及氦三礦為主,與當年插旗宣揚國威相比,其復雜度是後者無法比擬的。而且,大型計劃的進行有時不能單純以科技程度來衡量:例如人類未使用電腦前即已造出第一代核子武器、20世紀初期已經有強國的大型艦隊在海洋上進行戰斗,時至今日各主要國家科技能力都遠勝當年,卻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能力造出當年美日等級的海上艦隊以及核子武器。
19,質疑:登月母帶失蹤。
解釋:登月使用的慢電視轉播,遺失的是母片轉出的第一批動態膠卷,而非母片。而且目前已經找到,並重新恢復公開。
20,質疑:登月太空人,例如尼爾阿姆斯壯、伯茲艾德林等人,甚至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官方,皆對登月之說保持沉默或未正面回應。(陰謀論之二:登月太空人部分死亡於月球,今日存活之太空人為替身。)
解釋:兩人回憶錄均提及登月,並譴責陰謀論者「即使帶他們到月球,他們也只會覺得是另一個攝影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官方於2002年時曾經考慮過出版專門書籍否定陰謀論者,但是在收到大量投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此舉太過抬高陰謀論的地位之後,就停止了與作者的契約。但是該書作者還是決定出版。
21,質疑:土星五號藍圖丟失,後續計劃未繼續使用。
解釋:1.土星五號仍有實體公開展示。2.阿波羅計劃結束後的太空實驗室採用土星五號火箭。3.地球軌道任務不需要土星五號等級火箭推送,一如到家門口便利商店買飯不需要坐飛機。4.土星五號之設計以今日觀點而言已經落伍,新火箭即將誕生。
22,質疑:英國郵報2009年8月29日報道,荷蘭阿姆斯特丹RIJKS博物館的研究人員日前證實,美國上個世紀60年代阿波羅登月計劃所取回並贈送與荷蘭的「月球岩石」為造假。其主要成份為石化木頭。此樣本為1969年10月,人類首次登上月球的3名「阿波羅11號」宇航員前往荷蘭訪問時,贈送與荷蘭前首相威廉德里斯的禮品。
解釋:當年有超過一百個國家收到月球岩石,這次的假岩石實際上也是由私人保管並非國家保管。其他百個國家並未有聲稱他們收到的月球岩石為假。但此事件的具體原因仍然不詳。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