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咳嗽艾灸那些部位
有些人可能是因為支氣管炎引起的咳嗽,有些人可能是受涼引起的咳嗽,一般來講肺主皮毛,如果肺有問題的話,那麼就很容易抵抗不了外邪導致咳嗽,還有些人可能肺火比較旺盛也會導致咳嗽等問題的。
所以我們艾灸的話首先要艾灸一下肺俞穴,宣肺氣,而且肺俞穴的話一般調理呼吸道疾病效果很好的,例如肺炎、支氣管炎以及咳嗽等問題,另外像鼻炎等問題也可以艾灸肺俞穴的,因為肺開竅於鼻!
這是咳嗽艾灸的一些主要穴位,另外還有一些人會增加一些穴位,例如膏盲穴、合谷穴等,當然有些人會灸一灸關元、氣海等補氣、補元氣穴位來增強體質以及抵抗力這些都是可以的,這些輔穴的話大家根據自己的情況去決定添加或者減少即可。
因為這些穴位的話位置比較特殊,你想手持艾灸吧不太好艾灸,所以可以用隨身灸會方便一些,如果家裡有人幫你艾灸,那麼也可以找人幫忙手拿著艾灸這樣方面,但是如果自己一個人的話,那麼不太好手持艾灸。
B. 感冒艾灸哪個穴位最好
感冒後可以艾灸曲池、肺腧、風門、足三里。
C. 艾灸對感冒有什麼作用
艾灸對感冒有什麼作用 ?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你知道艾灸對感冒有什麼作用 ?我們一起來聊聊吧。
以感受風邪為主,但在不同的季節,往往夾時邪相合而侵入人體,如冬季多夾寒邪,春季多夾風邪,夏季多夾暑濕,秋季多夾燥邪,其中尤以風寒、風熱、暑濕為多見。風邪夾時令之邪,由人體的皮毛、口鼻而入,侵犯肺衛,則衛陽被遏,營衛失和,邪正相爭,肺氣失宣,而致感冒。時行感冒因感受時邪疫毒而致病,其特點為發病急,病情重,具有廣泛傳染性、流行性,較一般傷風感冒為甚。感冒期間不影響艾灸,注意積極對症治療感冒即可。艾灸對於寒性、虛性、疼痛等的病效果特別好,尤其是對於寒性的。艾灸比一般的火焰的穿透性更高,能活血止痛、驅寒、補陽等作用。點燃艾條後,懸於穴位之上,艾火距離皮膚2-3厘米進行熏烤。每穴灸20分鍾,各穴依次施灸。
溫和灸,每穴20-30分鍾,灸至局部皮膚溫熱泛紅、惡寒症狀緩解即可,每日1-2次,病癒即止。有不良的食物習慣與感冒關系緊密,過多地進食高鹽餐飲,可導致唾液分泌減少,使口腔黏膜水腫、充血、病毒增多,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最終導致感冒發病。過多地進食高糖餐飲,可消耗體內水分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引起口乾舌燥,使免疫力低下,進而誘發感冒。肺俞為肺氣聚集轉輸之所,肺合皮毛;膏肓俞為治虛勞之要穴。灸肺俞、膏肓以培補肺氣,灸氣海、太溪以充脾腎之氣,加之足三里健脾胃、養陰血,再結合疏解表邪之穴同用,感冒自會康復。多年來喜歡冷水浴,還喜歡淋浴,淋浴之時,冷水從肩頸部淋下。這樣的方式,在包括肺俞、大椎等穴位經常受到冷水的刺激,水屬寒性,在冬天經常淋冷水浴,寒上加寒,寒氣自是會侵入到穴位中,再隨著相應的經絡侵入到所屬臟器,加之沒有保健理念,不懂養護身體,久而久之禍害臟器形成疾病。
經過以上大概的了解你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吧。
D. 感冒艾灸哪裡效果最好 感冒艾灸哪個部點陣圖解
感冒後,我按照這個上面的方法艾灸感冒 艾灸哪裡效果好 艾灸那個部位 感冒分很多種有1.風寒感胃 2.風寒感冒頭痛較重 3.風寒感冒兼咳嗽 4.風寒感冒身痛較重 5.風熱感冒 6.風熱感冒咽痛較重者 7.氣虛感冒 8.陽虛感冒 9.流行性感冒 10.胃腸型感胃,根據自己的情況艾灸效果挺好的。
E. 風寒感冒,艾灸哪個穴很靈驗
我也是在中醫院實習過八個月的,中醫院的特色就是中醫治療比較多。什麼穴位貼敷,艾灸熱煙包,這些中葯治療都特別的多。而且每種中葯的功效都有很多種,把它們放在不同的穴位上,這種中葯的功效就變得不同了。
我在內科呆的時間還是挺長的,一直待了兩個多月,也見識到了很多艾灸的治療。內科在冬天的時候有很多的感冒病人,而且大部分都是一些老年病人。
比如艾灸不要冒出艾灸和外面。就有一次艾灸燃盡了以後直接掉出來了,掉在病人的枕頭上面,還好只是枕頭燒了一個洞,並沒有燒到病人。
F. 艾灸穴點陣圖的八大穴位
身柱穴屬督脈,在項後第三胸椎與第四胸椎之間。
身柱有理肺氣,補虛損,解療毒,寧神志的功效。
灸身柱能溫補元陽,調和氣血,促進青少年的生長發育,現代研究認為,灸身柱可以調節人的神經系統,可以防止神經衰弱,失眠症,頭痛的發作,可以防止疲勞,促進肌體體力的恢復。灸身柱對小兒的胃腸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瀉,食慾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對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統的哮喘、氣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養生一言草》 載:小兒每月灸身柱、天樞,可保無病。 大椎穴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
大椎穴又名百勞穴,是督脈、手足三陽經、陽維脈之會,有「諸陽之會」和「陽脈之海」之稱。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細胞的數量,提高淋巴細胞的轉化率和E一玫瑰花環形成率,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於老年人項背畏寒,用腦過度引起的疲勞、頭脹、頭暈,伏案或低頭過度引 起的項強不適、頸椎病,血管緊張性頭痛等。
大椎穴還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
中脘穴有調胃補氣、化濕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玉龍歌》說:「黃疽四肢無力,中脘、足三里。」
實驗觀察發現,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後能使胃的蠕動增強,幽門立即開放,胃下緣輕度提高,空腸黏膜皺襞增深、腸動力增強。艾灸中院有利於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對於胃脘脹痛、嘔吐、呢逆、吞酸、食慾不振等有較好療效 。 關元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3寸 。
該穴為小腸之「募穴」,足三陰經、任脈之會,一身元氣之所在。別名「丹田」。《難經·六十六難》集注中楊玄操說:「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沖任、理氣活血。艾灸關元,能治積冷,男子疝氣,夢遺淋濁,女子瘕聚,經產帶下,諸虛百損。
現代研究發現:艾灸關元可使血液動力學改變,對心肌具有正變力性作用,從而使得每博指數 (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數(LVSWI)穩定增加。艾灸關元還可改變動脈血氧運輸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機體代償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緩休克的發展。艾灸關元可防治遺尿、尿頻,隆閉、少腹脹痛,脫肛、疝氣、遺精,白濁、陽痿、早泄,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崩漏、惡露不盡、不孕,中風脫證、虛勞贏瘦等。 氣海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
灸氣海有延年益壽、養生保健的作用。據們《舊唐書》卷一百六十五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步履輕便,當有人問其養生之術時,他說:「吾初無術,但未嘗以元氣作喜怒,氣海常溫耳。」灸氣海能生發和培補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據《竇材灸法》 記載:「上消病,日飲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熱,又吃冷物,傷肺腎之氣……春灸氣海,秋灸關元三百壯,口生津液。認為灸氣海能預防xxx。日本代田文志(現代日本針灸學家)認為用艾灸氣海可預防闌尾炎,他說:為頓挫闌尾炎而灸 20~3O 壯。
現代研究認為:艾灸氣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遺尿、遺精、陽痿、滑精,閉經、崩漏、帶下、子宮脫垂,中風脫證、脘腹脹痛、氣喘、疝氣,失眠、神經衰弱、腸炎等 。 神闕(肚臍)屬任脈經.又名臍中 。
艾灸神闕穴,有溫補元氣,健運脾胃,固脫復甦之功效。現代研究發現,艾灸實驗性關節炎大白鼠的神闕穴,其炎症區壞死程度及細胞浸潤明顯減輕,隔鹽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闕穴,其殺傷細胞活性,在24小時內迅速升高,72小時至120小時復原,若間日連續灸,則活性升高可維持更長的時間 。
灸神闕還能治泄瀉、便血及病後大便不通。據《竇材灸法》載:「腸癖下血,久不止,此飲食冷物,損大腸氣也,灸神闕穴三百壯;虛勞人及病後大艾灸神闕穴,對泄瀉、繞臍腹痛、脫肛、中風脫證、角弓反張、產後尿瀦留、慢性腹瀉、皮膚瘙癢、蕁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 。 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位於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
足三里是胃經的主要穴位.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甲乙經》載:「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之要穴。」《外台科要》載: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氣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氣也。《醫說》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針灸大成》載:中風預防灸,若有中風先兆時「便宜急企三里絕骨四處,各三壯 」,「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瘡為妙。
《江間式心身鍛煉法》載:「無病長壽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壽至二百餘歲。」現代研究認為艾灸足三里穴.能調節高血壓病初期患者的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降血壓的作用.能使纖維蛋白降解產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滯度.並有擴張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預防腦血管意外的發生。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 ,改善銅、鋅代謝.減少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的發生。
艾灸足三里,對消化系統的胃腸功能低下、食慾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潰瘍、胃下垂、腹瀉、便秘,對心腦血管系統的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意外,對呼吸系統的感冒、肺結核,對泌尿生殖系統的尿頻遺尿、小便不通、遺精,陽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調節神經,有較強的延緩衰老的作用,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 。
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臟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中醫學文獻記載,三陰交能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痹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小便不利,疝氣,夢遺失精,臍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經》載: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 。《外台秘要》集驗:灸丈夫夢泄法,灸足內踝上名三陰交二七壯。
《千金要方》載:內踝上3寸絕骨宛宛中灸五十壯。主咳逆,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疵氣、痔血……凡二十二種病,皆當灸之也。《眼科錦囊》載:上瞼低垂輕證者,灸三陰交。
現代醫學認為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睾丸炎,陽痿,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產後血暈。艾灸三陰交對神經系統的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心腦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的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泄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 等都有防治作用。
延年益壽保健灸
穴位:
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艾灸足三里,對消化系統的胃腸功能低下、食慾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潰瘍、胃下垂、腹瀉、便秘,對心腦血管系統的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心絞痛、腦血管意外,對呼吸系統的感冒、肺結核,對泌尿生殖系統的尿頻遺尿、小便不通、遺精,陽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還能增強體力,解除疲勞,調節神經,有較強的延緩衰老的作用,是養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 。
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臟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主生殖的功能。中醫學文獻記載,三陰交能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痹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泄,小便不利,疝氣,夢遺失精,臍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經》載: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三陰交主之 。《外台秘要》集驗:灸丈夫夢泄法,灸足內踝上名三陰交二七壯。
《千金要方》載:內踝上3寸絕骨宛宛中灸五十壯。主咳逆,虛勞寒損、憂恚,筋骨攣痛…疵氣、痔血……凡二十二種病,皆當灸之也。《眼科錦囊》載:上瞼低垂輕證者,灸三陰交。
現代醫學認為灸三陰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腎炎,睾丸炎,陽痿,遺精,遺尿,月經不調,經閉崩漏,產後血暈。艾灸三陰交對神經系統的失眠、神經衰弱、心悸,心腦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壓,消化系統的脾胃虛弱、腸鳴腹脹、泄瀉、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 等都有防治作用。
延年益壽保健灸
穴位:
足三里(位於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處)、氣海(位於腹正中線臍下1.5寸處)、關元(位於腹正中線臍下3寸處)
G. 感冒發燒可以艾灸
其實用艾灸來退熱是很好的方法,尤其是病毒性感冒,如果您常常在室內艾灸,都起到了室內的消毒作用,同時我感覺所有的抗病毒的葯物都不如艾熏來的快和直接。
H. 感冒艾灸哪裡效果最好
感冒可艾灸肺俞、風門等穴位,感冒屬於臨床常見疾病之一,中醫分為風寒和風熱兩個類型,艾灸實際上對風寒感冒效果最好。風寒感冒經常見於畏寒、怕冷,得溫則減,以及肢冷、鼻流清涕等症狀,流的是清色鼻涕,舌質淡、苔白,脈緊懸,這種情況就可判定患者是風寒型感冒。得了風寒感冒之後用艾灸首先要溫經,即提升陽氣,最常用的腧穴,如大椎穴,可提升陽氣,同時可以艾灸肺俞、風門。風寒束表集中在背部的表現為項背發僵、發硬,肺俞、大椎、風門是最常用艾灸治療風寒感冒的腧穴,可以治療感冒後咳嗽,以及緩解上述症狀。
拓展資料:
一、艾灸,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點燃用艾葉製成的艾炷、艾條為主,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自然療法。灸法的運用當起源於人類掌握用火之後,時間亦在石器時代。艾灸產生於中國遠古時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並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治療作用,通常針、灸並用,故稱為針灸。
二、針灸治病在國內外有著深遠的影響,但現代人說針灸,多數時候僅指針療,已經很少包含艾灸的內容了。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灸療作用於人體主要表現的是一種綜合作用,是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共同發揮的整體治療作用。
三、首先,灸療的治療方式是綜合的。如冬病夏治,以白芥子等葯物貼敷膻中、肺俞、膏肓治療哮喘的化膿灸,以及以隔附子餅灸腎俞等穴的抗衰老等,其方式即包括了局部刺激(局部化膿灸、隔物灸)、經絡腧穴(特定選穴)、葯物諸因素,他們相互之間是有機聯系的,並不是單一弧立的,缺其一即失去了原來的治療作用。
其二,治療的作用是綜合的。灸療熱的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艾火刺激配合葯物,必然增加了葯物的功效,芳香葯物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於吸收,艾灸施於穴位,則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
其三,人體反應性與治療作用是綜合的。治療手段(灸療)--外因只能通過內因(人體反應性)起作用,研究人員發現,相同的灸療對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其感傳不一樣,療效也不盡相同,究其原因,就是人體的反應性各有差異。以上諸因素,在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思想指導下,臨證進行合理選擇,靈活運用,方能發揮灸療最大的效能。
I. 端午九毒日,艾灸正當時,感冒艾灸哪個部位
感冒可艾灸頸後大椎穴
大椎是督脈與諸陽經之會,主一身之陽氣,用艾灸溫和灸頸後大椎穴20分鍾,配穴可選擇風門穴,艾灸3到5分鍾。
大椎穴取穴:當低頭時,脖子後方最突出的,左右轉動時,隨頭選擇的棘突骨就是第七頸椎,其下方的凹陷處就是大椎穴。艾灸大椎穴能有效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流感,主治發熱、感冒症狀。
風門穴取穴:在大椎穴往下數兩個脊椎處,棘突旁開1.5寸。風門穴是風邪進出的門戶,艾灸這個穴位,可以疏風散寒,治療風寒感冒。
艾灸貼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現在研究證實,艾灸神奇功效的原因是熱與艾的綜合作用會產生具有治療效果的化學物質,有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效果,通過熱力作用,不僅沒有破化艾草里的有效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強,附著在穴位處,通過灸熱滲透進入體內而起作用,艾灸時所產生的紅外線,可以為機體細胞的代謝活動,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須的能量,也能給病態的細胞提供活化能,且紅外線具有很強的穿透力,可以通過經絡系統,更好的將能量送到病灶而起作用。
J. 艾灸常見的幾個部位是哪裡
艾灸常見的幾個部位如下:
1、身柱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臟的疾病有防治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艾灸穴點陣圖